枯落物分解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过程之一.为了全面了解湿地枯落物分解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使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相关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梳理湿地枯落物分...枯落物分解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过程之一.为了全面了解湿地枯落物分解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使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相关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梳理湿地枯落物分解的研究进展;归纳湿地枯落物的分解过程、影响机制和研究方法;提出相关领域的研究展望.结果显示:湿地枯落物研究分为缓慢-平稳-快速增长3个阶段,研究核心内容包括植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驱动机制、枯落物性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等.同时,枯落物分解主要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及相关酶活性是影响枯落物分解的初始限制性因子;研究方法以室内培养法及野外分解袋法为主.综上,现在湿地枯落物分解研究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尽管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各因素上进行了较多探讨,但受限于以往研究手段,科学界对枯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特别是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缺乏系统了解.因此,未来研究亟需提出新的枯落物分解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植物-土壤-微生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湿地枯落物研究乃至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方法】应用实验分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某苗圃基地Populustomentosa Carrière S86无性系毛白杨为研究对象,共计种植45株,设计2m×2m(下简称D22);4m×3m(下...【目的】探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方法】应用实验分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某苗圃基地Populustomentosa Carrière S86无性系毛白杨为研究对象,共计种植45株,设计2m×2m(下简称D22);4m×3m(下简称D43);4m×5m(下简称D45)三个不同种植密度水平进行实验。【结果】(1)种植密度对质量残留率的影响较为显著,较高的种植密度将带来较低的质量残留率;(2)不同种植密度下,叶枯落物的主要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D45、D43和D22组别的N、C、P三种养分含量最高,且C∶N指标在D22组别较高;(3)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养分残留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4)较高的种植密度有助于提升叶枯落物的分解速率;(5)叶枯落物分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和C∶N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性,而与其他同类指标之间则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种植密度对于毛白杨叶枯落物的特征仍然存在较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对各项主要指标的影响并不一致,因此,仍需通过智能计算等方法进一步确定最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展开更多
基于晶闸管换流器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ultra-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based on 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LCC-UHVDC)的故障定位算法对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针对长距离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故障测距方法精准度低...基于晶闸管换流器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ultra-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based on 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LCC-UHVDC)的故障定位算法对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针对长距离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故障测距方法精准度低、快速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法(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和Teager能量算子(Teager energy operator,TEO)的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首先,研究了LCC-UHVDC线路故障电压行波的传播特性。利用零模电压随线路传播衰减明显的特征,通过VMD算法提取采样点处零模电压行波的时频特性。针对VMD参数选择不当导致的模态混叠问题,利用K-L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对提取的模态指标进行优化。然后采用TEO对分解后信号进行瞬时能量谱提取,精确标定波头到达时间,最后采用双端迭代测距法迭代求解故障距离。在PSCAD/EMTDC搭建±800 kV LCC-UHVDC仿真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不同故障位置、过渡电阻和故障类型下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展开更多
文摘枯落物分解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过程之一.为了全面了解湿地枯落物分解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使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相关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梳理湿地枯落物分解的研究进展;归纳湿地枯落物的分解过程、影响机制和研究方法;提出相关领域的研究展望.结果显示:湿地枯落物研究分为缓慢-平稳-快速增长3个阶段,研究核心内容包括植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驱动机制、枯落物性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等.同时,枯落物分解主要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及相关酶活性是影响枯落物分解的初始限制性因子;研究方法以室内培养法及野外分解袋法为主.综上,现在湿地枯落物分解研究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尽管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各因素上进行了较多探讨,但受限于以往研究手段,科学界对枯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特别是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缺乏系统了解.因此,未来研究亟需提出新的枯落物分解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植物-土壤-微生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湿地枯落物研究乃至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文摘【目的】探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方法】应用实验分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某苗圃基地Populustomentosa Carrière S86无性系毛白杨为研究对象,共计种植45株,设计2m×2m(下简称D22);4m×3m(下简称D43);4m×5m(下简称D45)三个不同种植密度水平进行实验。【结果】(1)种植密度对质量残留率的影响较为显著,较高的种植密度将带来较低的质量残留率;(2)不同种植密度下,叶枯落物的主要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D45、D43和D22组别的N、C、P三种养分含量最高,且C∶N指标在D22组别较高;(3)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养分残留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4)较高的种植密度有助于提升叶枯落物的分解速率;(5)叶枯落物分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和C∶N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性,而与其他同类指标之间则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种植密度对于毛白杨叶枯落物的特征仍然存在较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对各项主要指标的影响并不一致,因此,仍需通过智能计算等方法进一步确定最为合理的种植密度。
文摘基于晶闸管换流器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ultra-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based on 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LCC-UHVDC)的故障定位算法对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针对长距离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故障测距方法精准度低、快速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法(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和Teager能量算子(Teager energy operator,TEO)的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首先,研究了LCC-UHVDC线路故障电压行波的传播特性。利用零模电压随线路传播衰减明显的特征,通过VMD算法提取采样点处零模电压行波的时频特性。针对VMD参数选择不当导致的模态混叠问题,利用K-L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对提取的模态指标进行优化。然后采用TEO对分解后信号进行瞬时能量谱提取,精确标定波头到达时间,最后采用双端迭代测距法迭代求解故障距离。在PSCAD/EMTDC搭建±800 kV LCC-UHVDC仿真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不同故障位置、过渡电阻和故障类型下具有较强的鲁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