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被引量:30
1
作者 孙焕泉 孙国 +1 位作者 程会明 吴素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6-68,共3页
胜坨油田已注水开发 36年 ,处于综合含水率达 95 %的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零散 ,提高采收率难度较大。根据对大量含油砂岩薄片的观察 ,提出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分布的 5种模式 ,采用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分形几何理论以及计算机图... 胜坨油田已注水开发 36年 ,处于综合含水率达 95 %的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零散 ,提高采收率难度较大。根据对大量含油砂岩薄片的观察 ,提出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分布的 5种模式 ,采用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分形几何理论以及计算机图形及图像处理最新技术 ,建立了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彩图 11表 1参 31(孙焕泉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 仿真模型 模式
下载PDF
胜利油区桩海地区前第三系断裂构造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陈清华 陈诗望 冷风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5期1-2,共2页
主要论述了桩海地区埕北断裂、长堤断裂、埕东断裂和桩南断裂等主要断裂的断裂特征、演化规律 ,分析了各条断裂对构造的控制规律。并详细分析了桩海地区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发育规律 。
关键词 胜利油区 桩海地区 断裂特征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张扭性断陷盆地的构造样式 被引量:11
3
作者 付兆辉 施明华 +1 位作者 秦伟军 李敏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10期1-9,共9页
以渤海湾盆地中南部胜利浅海探区为例,界定了张扭性断陷盆地内构造样式性质、类型,分析了典型构造样式以及主要特征。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胜利浅海探区以张扭性断陷环境为主,构造样式受应力场和构造演化阶段控... 以渤海湾盆地中南部胜利浅海探区为例,界定了张扭性断陷盆地内构造样式性质、类型,分析了典型构造样式以及主要特征。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胜利浅海探区以张扭性断陷环境为主,构造样式受应力场和构造演化阶段控制,主要发育了伸展型、扭动性构造样式,还发育有以伸展为主的反转叠加构造样式;(2)伸展型构造样式可划分为翘倾断块、潜山披覆、重力背形、底辟背形等4类9种构造样式;(3)扭动型构造样式主要包括花状构造和雁列构造;(4)总结了张扭性断陷盆地内各类构造样式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张扭性断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 胜利浅海探区
下载PDF
胜利油区孤北洼陷孔店组生烃潜力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广军 张林晔 《断块油气田》 CAS 2002年第6期9-12,共4页
胜利油区孤北洼陷是一个富生烃洼陷 ,在其周围已经发现多个大油田 ,已证实其主要生烃层系为沙三段烃源岩。但在前期勘探过程中有许多探井发现的含油层其埋藏深度都超过了洼陷中沙三段的最大埋深 ,这些超深油藏是属于沙三段生成油气的“... 胜利油区孤北洼陷是一个富生烃洼陷 ,在其周围已经发现多个大油田 ,已证实其主要生烃层系为沙三段烃源岩。但在前期勘探过程中有许多探井发现的含油层其埋藏深度都超过了洼陷中沙三段的最大埋深 ,这些超深油藏是属于沙三段生成油气的“倒灌” ,还是来自可能埋藏更深的烃源层系 ?文中对孔店组的生烃条件及潜力进行了初步探讨 ,指出孔店组是该区含油层系中一个可能的烃源层系 ,并对其生烃潜力进行了预测 ,不仅解释了超深油气藏的形成问题 ,而且为该区下一步勘探打下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区 孤北洼陷 孔店组 烃源岩 排烃系数 生烃潜力
下载PDF
胜利油区非经济产量计算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尚明忠 苏映宏 方开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8-39,共2页
运用油藏工程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建立了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计算模型 ,找出了胜利油区吨液成本与平均单井日产液量之间的关系 ,简化了老井经济极限含水计算模型 ,统计出了胜利油区不同油价条件下的非经济产量 ,建立了胜利油区不同油... 运用油藏工程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建立了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计算模型 ,找出了胜利油区吨液成本与平均单井日产液量之间的关系 ,简化了老井经济极限含水计算模型 ,统计出了胜利油区不同油价条件下的非经济产量 ,建立了胜利油区不同油价条件下的非经济产量百分数与平均单井年产油量的计算模型 ,对于确定油田的非经济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经济产量 低效井 经济极限含水 经济极限初产油量 模型 胜利油区
下载PDF
老井重新试油的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太斌 《油气井测试》 2001年第3期40-41,44,共3页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胜利油田一批稠油、特稠油、疏松砂岩油藏以及低渗透油层低产的原因。利用老井复查成果对该类油层进行重新试油 ,相继获得工业油流 ,结合实际井例 ,介绍了老井试油实践中的试油工艺和取得的成果 ,进一步拓宽了勘探领域...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胜利油田一批稠油、特稠油、疏松砂岩油藏以及低渗透油层低产的原因。利用老井复查成果对该类油层进行重新试油 ,相继获得工业油流 ,结合实际井例 ,介绍了老井试油实践中的试油工艺和取得的成果 ,进一步拓宽了勘探领域。老井重新试油 ,使一批原来认为没有经济价值的稠油、特稠油、疏松砂岩以及低渗透油层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逐渐被挖掘出来 ,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老油气区 重新试油 稠油 特稠油 疏松砂岩
下载PDF
胜利探区低渗透油层产液量不足的原因及改造对策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守鹏 滕建彬 +1 位作者 尹玉梅 韩义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8-524,共7页
近年来,在胜利探区深层相继发现了累计数亿吨的低渗透控制和预测储量,这些储量多来源于致密砂岩和强胶结碳酸盐岩储集层。由于单井产液量低,一直未能有效实现探明储量的升级。为分析原因,提高产能,利用了部分低渗低产井的含油岩心资料... 近年来,在胜利探区深层相继发现了累计数亿吨的低渗透控制和预测储量,这些储量多来源于致密砂岩和强胶结碳酸盐岩储集层。由于单井产液量低,一直未能有效实现探明储量的升级。为分析原因,提高产能,利用了部分低渗低产井的含油岩心资料和实验检测数据,将产液量不足的原因与油层复杂的岩性特征、原油性质和工艺配套措施相联系加以分析,确定了低渗透储层产液量不足的内、外因素,即岩石致密结构导致的低溢出量、岩石非均质性导致的油水关系不落实、黏土多样性导致的多敏性并存、含油饱和度不足导致的不饱和间溢以及油藏内油质偏稠导致的流动性偏差等,是油层产液量不足的"内因";压裂实施过程中液相冲击力造成的储集空间内黏土微粒堆挤和酸化过程中酸液与储层性质不配伍形成的副产物(多为沉淀物),使储层渗透性进一步降低,是油层产液量不足的"外因"。针对不同的问题和诱发原理,对部分单井层分别制定了增产改造措施,实施后取得了明显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油层 产液量不足 原因 改造对策 胜利探区
下载PDF
降温速率对原油胶凝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顾佰忠 李海波 +2 位作者 孙大鹏 殷晓波 李广政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61-63,共3页
通过测试胜利油区原油、河南油区原油和巴西原油在不同降温速率下的胶凝特性,较全面地评价了降温速率对这三种原油胶凝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对原油的胶凝特性影响最大的降温速率方案。
关键词 胜利油区 河南油区 巴西原油 降温速率 胶凝特性
下载PDF
压井用高热稳定性W/O乳状液的制备
9
作者 翟兆启 李尚贵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2-295,共4页
报道了用作压井液的高热稳定性油包水基冻胶乳状液的制备、性能及应用.该乳状液代号SO-1,水相中加有0.2%~0.5%羟丙基瓜尔胶和0.2%~0.5%有机硼或有机钛延迟交联剂,油相(柴油)中加入1%~2%乳化剂Span40或Span60,水相油相体积比65~70∶3... 报道了用作压井液的高热稳定性油包水基冻胶乳状液的制备、性能及应用.该乳状液代号SO-1,水相中加有0.2%~0.5%羟丙基瓜尔胶和0.2%~0.5%有机硼或有机钛延迟交联剂,油相(柴油)中加入1%~2%乳化剂Span40或Span60,水相油相体积比65~70∶35~30,密度0.95~1.05 g/cm3,85℃粘度240~280 mPa·s,85℃、静态稳定时间≥32 d(相应的常规W/O乳状液稳定时间只有几小时);85℃静置32 d后,在2.0 Mpa、60℃和85℃下测定的滤失量分别为1.1和3.6 mL.含泥质约40%的泥岩颗粒在该乳状液中浸泡数天,散失率仅为1%~2%,在密度1.1 g/cm3的卤水压井液中浸泡3~4 h,散失率达25%~30%.85℃下该乳状液对含钠土填砂管油相渗透率的伤害率仅为5.25%,而卤水压井液的伤害率高达27.8%.在胜利临盘、滨南地区高泥质含量(>10%)区块井温70~90℃的10余口油井作业中用该乳状液压井,作业时间7~20 d,压井液漏失比使用卤水、KCl压井液的井减少约30%,作业后油井均增产.图3表3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乳状液 油包水基冻胶乳状液 交联植物胶水基冻胶 热稳定性 压井液 井下作业 泥质砂岩油藏 胜利临盘缑南地区
下载PDF
裂缝预测在胜利地区的应用
10
作者 张如一 韩世春 +2 位作者 石建新 林松辉 蔡志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81-687,共7页
利用角度扫描法对各向异性介质中快慢波的方位角和时间延迟进行分析是预测裂缝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转换横波在经过裂缝等波阻抗界面较明显的反射界面时,由于横波分裂使原始地震资料各分量的能量重新分配到快慢横波中,通过角度扫描法... 利用角度扫描法对各向异性介质中快慢波的方位角和时间延迟进行分析是预测裂缝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转换横波在经过裂缝等波阻抗界面较明显的反射界面时,由于横波分裂使原始地震资料各分量的能量重新分配到快慢横波中,通过角度扫描法可以将发生横波分裂现象而分散于垂直裂缝和平行于裂缝两个方向上的快慢横波能量重新集中,恢复成没有发生横波分裂现象前的转换横波波场信号.为此,通过建立一套裂缝预测的流程并将其应用到胜利实际资料的处理中,对时间延迟进行校正并对裂缝方向进行预测,使转换波R分量的成像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预测 快慢横波 方位角 时间延迟 胜利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