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生民”到“人民” 被引量:5
1
作者 吴重庆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9,196,共11页
“生民”具三层含义,即初生之民、生民之道以及为天地所生之民。“民”观决定“治”观,对治理对象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治理的不同模式。对“生民”的治理必须合乎生生之道,体现为不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生民经济”和不同于民本论的“生民... “生民”具三层含义,即初生之民、生民之道以及为天地所生之民。“民”观决定“治”观,对治理对象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治理的不同模式。对“生民”的治理必须合乎生生之道,体现为不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生民经济”和不同于民本论的“生民论”。重提“生民”,是为了探讨中国传统政治的多重内涵以及“人民”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人民”再度回到今天中国政治生活的中心,是在革命与文明的关系格局中对隐藏于历史深处的生民论的接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民 生民经济 民本论 生民论 人民
下载PDF
宋代南方山区的“峒寇”——以江西赣南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志繁 胡琼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6-110,共5页
“峒民”与“省民”并非是民族的分类 ,是否向政府承担赋役是他们之间关键的区别。终宋之世 ,官府无法根除峒寇 ,只能有限地维持峒寇与省民之间的“界至” ,导致大量“化外之民”
关键词 宋代 赣南 峒寇 省民
下载PDF
论析《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诸篇——它们何以未形成史诗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兴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01-104,139,共5页
人们在研究史诗之时,往往把《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诸篇列入史诗研究的范围。但是它们为什么没有形成真正的史诗呢?主要原因有三:西周"分土分侯"的宗法制度阻碍了长篇史诗的酝酿和产生;古代西周之地多是部落、部族相... 人们在研究史诗之时,往往把《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诸篇列入史诗研究的范围。但是它们为什么没有形成真正的史诗呢?主要原因有三:西周"分土分侯"的宗法制度阻碍了长篇史诗的酝酿和产生;古代西周之地多是部落、部族相互侵扰争霸争雄之地,尚未形成一个共识和统一的文化意识;古代周族人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神话,因此,不可能创造出英雄史诗和长篇创世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大雅》 《生民》 史诗 宗法制度 民族文化
下载PDF
从农事祈报诗论周代祭祀之人文精神与教化意义——以《思文》《丰年》《生民》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3
4
作者 林素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5-17,共13页
早期农业之发展,"靠天吃饭"的成分远甚于今,因而农事诗在《周颂》之中所占比例极高,且多以祈报为主要内容。缘于《周颂》乃天子宗庙祭礼或祭祀山川神祇所用之乐章,且大多属于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昭王时期之作品,因此最能... 早期农业之发展,"靠天吃饭"的成分远甚于今,因而农事诗在《周颂》之中所占比例极高,且多以祈报为主要内容。缘于《周颂》乃天子宗庙祭礼或祭祀山川神祇所用之乐章,且大多属于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昭王时期之作品,因此最能反映周初制礼作乐之人文精神,且深寓教化意义于其中。文章拣选《周颂》最能代表农事祈报之礼的《思文》与《丰年》为讨论主体,并辅以《生民》一诗以明其详,综合此三篇之内容以探讨周代祭祀之人文精神与教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事诗 祈报 周代祭祀 人文精神 教化意义 思文 丰年 生民
下载PDF
汉字文化视野中的“姜嫄”
5
作者 李鲁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39-43,共5页
姜嫄因履帝武而生后稷的故事出自《诗经.生民》,司马迁考证姜为“帝嫄元妃”。汉字的字体结构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文化信息,通过对相关古文字的分析,推断出姜非但不是帝喾元妃,且与帝喾不在同一个年代。“姜嫄”二字反映了中国古老的文化,... 姜嫄因履帝武而生后稷的故事出自《诗经.生民》,司马迁考证姜为“帝嫄元妃”。汉字的字体结构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文化信息,通过对相关古文字的分析,推断出姜非但不是帝喾元妃,且与帝喾不在同一个年代。“姜嫄”二字反映了中国古老的文化,是对远古女子形象的描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民 姜嫄 甲骨文
下载PDF
我与问题研究——学术上的心路历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圣敏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3-70,共8页
民族学研究的选题可分为理论导向和问题导向两类,尽管两类研究都是有价值的,而中国民族学界应该更紧密地联系中国社会实际,更多偏向问题导向的研究。为此,应该努力克服在面对社会大众时清高自诩,脱离社会;在面对西方学界时没有自信的积... 民族学研究的选题可分为理论导向和问题导向两类,尽管两类研究都是有价值的,而中国民族学界应该更紧密地联系中国社会实际,更多偏向问题导向的研究。为此,应该努力克服在面对社会大众时清高自诩,脱离社会;在面对西方学界时没有自信的积习。在研究选题中应以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为主要对象,努力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为学科理论作出创新,在这样的道路上建设民族学的中国学派,让中国的民族学逐步走到国际学术舞台的中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导向 新疆民族 历史 当代社会 学科道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