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孟“士”说同异论 被引量:1
1
作者 蒋国保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共7页
儒家的"自我认同",在先秦是藉"士"说来表达的。孔孟都以"固穷而守义"来揭示"士"的本质特征,并强调"士"欲保持与体现其本质,当志于道,以践"仁"为己任;但孟子的"士&qu... 儒家的"自我认同",在先秦是藉"士"说来表达的。孔孟都以"固穷而守义"来揭示"士"的本质特征,并强调"士"欲保持与体现其本质,当志于道,以践"仁"为己任;但孟子的"士"说,在对"士"之自我认同之主体意识、"士"之身份特征与社会地位、"士"之存在价值以及"士"之使命等的论述上,都可谓丰富与超越了孔子"士"说,成为原始儒家"自我认同"说的代表性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仁义 自我认同
下载PDF
金文“塍”字辨析——兼说西周春秋“土”、“士”两字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国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130-132,共3页
关于金文"塍"字的构形,学界说法不一。通过排比字形材料可发现,早期金文中"士"与"土"区别明显,"塍"字无疑从"士"作,系"媵"字异构之一,与"塍"是不同的两个字。
关键词 金文
下载PDF
试论章士钊《中等国文典》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 被引量:3
3
作者 李 日 郭春香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2-57,共6页
章士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他唯一的语言学专著《中等国文典》是汉语语法史上的名篇。章士钊较早地认识到了汉语语言学研究近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他迎合了这一趋势并为之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简要论述了《中等国文典》的特色和它... 章士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他唯一的语言学专著《中等国文典》是汉语语法史上的名篇。章士钊较早地认识到了汉语语言学研究近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他迎合了这一趋势并为之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简要论述了《中等国文典》的特色和它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学 汉语语法史 汉语语言学 专著 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
下载PDF
“珠英学士”诗歌活动考论 被引量:2
4
作者 聂永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6-110,共5页
“珠英学士”因大型类书《三教珠英》的修撰而得名。在近四年中,“珠英学士”于修书之余,“日夕谈论,赋诗聚会”,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唱和赋诗、研讨诗艺的大好机会,从而形成初唐后期规模最大的一个宫廷诗人群体。作为一部当代诗选,《珠英... “珠英学士”因大型类书《三教珠英》的修撰而得名。在近四年中,“珠英学士”于修书之余,“日夕谈论,赋诗聚会”,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唱和赋诗、研讨诗艺的大好机会,从而形成初唐后期规模最大的一个宫廷诗人群体。作为一部当代诗选,《珠英学士集》是研究初唐宫廷诗坛状况与诗风流变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珠英学士”诗歌活动和《珠英学士集》的考察,会使我们对诗歌声律化进程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英学 《珠英学集》 声律化 诗风流变
下载PDF
从“王”到“士”:中国古代身体规训的转折——《论语》和《道德经》的知识系谱学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伍小涛 《铜陵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70-72,共3页
老子《道德经》通过修身、养德、惜民实现了对"王"身体的规训,而孔子则通过礼和仁实现了对"士"身体的规训。从老子王之身体规训到孔子士之身体规训,体现了随着时代生产力发展,尤其是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这种身体... 老子《道德经》通过修身、养德、惜民实现了对"王"身体的规训,而孔子则通过礼和仁实现了对"士"身体的规训。从老子王之身体规训到孔子士之身体规训,体现了随着时代生产力发展,尤其是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这种身体规训的变化,在身体发展史上,产生了契应于中古"道-学-政"传统的重大历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规训
下载PDF
魂返故土还是寄托异乡——从墓葬和墓志看东晋的流徙士族 被引量:7
6
作者 AnnetteKieser 《东南文化》 2002年第9期45-49,共5页
企望回归,接受现状,或于两者之间徘徊,南下遗民与其故乡和流徙之地的关系,通过墓葬材料可知,不同士族,甚至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都会按照个人境遇和地位,有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 墓葬 墓志 南下
下载PDF
析先秦儒家的“士”观念
7
作者 魏明康 万高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08-121,共14页
先秦儒家之所谓“士”,为仁义之士兼“异能之士”,即士之为士不仅要有以民为本的政治品德,而且要有安邦治国的行政才能。先秦儒家要求王侯公卿尊师重道、礼贤下士,而后者之得为如此,在其因竞相争雄而不能不竞相“养而择士”。先秦儒家... 先秦儒家之所谓“士”,为仁义之士兼“异能之士”,即士之为士不仅要有以民为本的政治品德,而且要有安邦治国的行政才能。先秦儒家要求王侯公卿尊师重道、礼贤下士,而后者之得为如此,在其因竞相争雄而不能不竞相“养而择士”。先秦儒家于士之“养”态度鲜明,一是“可食而食之”,即指士农工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就如同农夫种粟米,工匠造轮车,商人通有无,士“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亦是自“食”其“功”因而无可厚非;二是“富贵不能淫”,即强调士以“君子当功受赏”为晋身之正道,而断乎“不可以货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孔子 孟子
下载PDF
曾侯[月舆攴]编钟“[士匕]”字补释
8
作者 李树浪 《中国文字研究》 2020年第2期43-47,共5页
曾侯[月舆攴]编钟上的[士匕]字,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可释为“士”,假借为“事”,训为治理。传抄古文字中有几个被误认为“仕”的“士”字字形,其源头目前可以追溯到曾侯[月舆攴]钟上的[士匕]字。
关键词 曾侯[月舆攴]钟 [匕] 传抄古文字
下载PDF
《尚书·多士》“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条辨
9
作者 张斌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尚书·多士》篇“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的“丕建”为谓语动词,其后所加之宾语蒙上下文而省略,所省略的宾语当是“殷王”,具言之,即“自成汤至于帝乙”的列位先王。将所省略的宾语理解为“有殷”“贤臣”均不符合商末周初的时代特... 《尚书·多士》篇“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的“丕建”为谓语动词,其后所加之宾语蒙上下文而省略,所省略的宾语当是“殷王”,具言之,即“自成汤至于帝乙”的列位先王。将所省略的宾语理解为“有殷”“贤臣”均不符合商末周初的时代特点和《多士》篇的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多 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 宾语
下载PDF
关于《柳文指要》 被引量:1
10
作者 卞孝萱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7-30,共4页
章士钊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他在长达七八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主要从事逻辑研究、柳宗元研究和《论衡》研究。本文介绍《柳文指南》的学术价值以及笔者与此书的关系。
关键词 柳文指要 学术价值 艺术性 笔法
下载PDF
制度、学术与政争:从乾隆博学鸿词科看雍、乾之际的文化与政治
11
作者 罗吉芝 张循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6,共12页
从获得荐举资格、入京考试,再到中式或落选,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的征士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蕴含着这些亲历者对该科的理解。从征士角度分析,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正处在制度史、学术史、政治史三个脉络的交叉点上,研究者借... 从获得荐举资格、入京考试,再到中式或落选,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的征士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蕴含着这些亲历者对该科的理解。从征士角度分析,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正处在制度史、学术史、政治史三个脉络的交叉点上,研究者借此可以窥见乾隆初期历史的诸多面相。选士与考试过程展示了地方与朝廷的互动,朝廷可以驱使地方,地方也反过来影响朝廷。考试经史的新变化引发了征士与朝廷之间有关“博学鸿词”的异议,反证了词章之学在乾隆初年的强势地位。试后舆论出现的“抑张扬鄂”趋势,又使博学鸿词科成为乾隆初年朝廷党争的战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鸿词 词章 张廷玉
原文传递
■士父鬲、蓼子(敢阝)盏与己姓蓼国 被引量:4
12
作者 田成方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7-141,147,共6页
经过对■士父鬲和蓼子■盏的分析,认为前者是蓼妃所适之国所作铜器,后者是己姓蓼国(氏)铜器。蓼子盏年代约在公元前600年或稍早,过去将它视为姬姓蓼国或偃姓舒蓼的器物,不确。己姓蓼国是祝融八姓中的昆吾后嗣,至晚于两周之际立国,在春... 经过对■士父鬲和蓼子■盏的分析,认为前者是蓼妃所适之国所作铜器,后者是己姓蓼国(氏)铜器。蓼子盏年代约在公元前600年或稍早,过去将它视为姬姓蓼国或偃姓舒蓼的器物,不确。己姓蓼国是祝融八姓中的昆吾后嗣,至晚于两周之际立国,在春秋早期具有一定的影响。之后,蓼国所在的南阳盆地被楚人吞并,在器物风格上受到楚文化熏染。战国楚简中的■(■)氏很可能是入楚的己蓼后人,与先秦文字中的鄝氏并非同一族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姓 蓼国 父鬲 蓼子■盏
原文传递
再说《尚书·康诰》“见士于周”
13
作者 姚振武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65-68,共4页
"见士(事)于R"(R为受事)为西周常用语,西周以后一直流传下来。与之相关的是一系列句式,即"见V于R"、"见VR"、"见V"等。这是一个成系统的现象。如果把这个"见"理解为朝见义,与"V... "见士(事)于R"(R为受事)为西周常用语,西周以后一直流传下来。与之相关的是一系列句式,即"见V于R"、"见VR"、"见V"等。这是一个成系统的现象。如果把这个"见"理解为朝见义,与"V"互相独立,不构成直接关系,则整个系统都打乱了,变得无法解释,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不可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 “见事” “见V” 古汉语语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