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别·媒体·国族——以施剑翘复仇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萌萌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2-119,共8页
施剑翘复仇,因挑战了社会性别制度而备受关注。社会精英在感慨社会秩序被破坏的同时,更多的则是转而利用媒体重塑施剑翘形象,以满足国族危机下的现实诉求。出于多方面的考量,施剑翘努力向被塑造的形象靠拢。在此过程中,她实现了自我觉醒... 施剑翘复仇,因挑战了社会性别制度而备受关注。社会精英在感慨社会秩序被破坏的同时,更多的则是转而利用媒体重塑施剑翘形象,以满足国族危机下的现实诉求。出于多方面的考量,施剑翘努力向被塑造的形象靠拢。在此过程中,她实现了自我觉醒,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冲击了性别制度。施剑翘复仇一事表明:性别、媒体、国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在近代女性解放运动中,存在着媒体推动下的由点到面的解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施剑翘 复仇案 媒体 国族危机
下载PDF
媒体导向与大众情感——以民国时期的施剑翘复仇案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凌菲 《保定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90-92,共3页
1935年11月,归隐军阀孙传芳在天津居士林被施剑翘枪杀。这场复仇奇案轰动了全国,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众多媒体同情并塑造了施剑翘良好的形象,极大地引导了大众情感。在"法"与"情"的论争中,国民政府选择了民意所向... 1935年11月,归隐军阀孙传芳在天津居士林被施剑翘枪杀。这场复仇奇案轰动了全国,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众多媒体同情并塑造了施剑翘良好的形象,极大地引导了大众情感。在"法"与"情"的论争中,国民政府选择了民意所向的"情"的一面,施剑翘最终被特赦。"施剑翘案"是中国司法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大事。该案表明近代媒体舆论力量的增强,也充分说明媒体导向容易左右大众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剑翘 复仇案 新闻传播 社会舆论 媒体导向 大众情感
下载PDF
公众同情:民国时期“施剑翘复仇案”与社会批判力量的兴起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冬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6-68,共3页
民国时期发生的"施剑翘复仇案",在时代背景、媒体和人为的多重作用下,催生出一种崭新的集体情感——公众同情。被激起的公众同情如同一把利刃,挑战着法律制度的权威,展现了强大的社会批判性。然而,公众情感有时并非理性,极易为人操纵... 民国时期发生的"施剑翘复仇案",在时代背景、媒体和人为的多重作用下,催生出一种崭新的集体情感——公众同情。被激起的公众同情如同一把利刃,挑战着法律制度的权威,展现了强大的社会批判性。然而,公众情感有时并非理性,极易为人操纵,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剑翘复仇案 公众同情 社会批判
下载PDF
“从俗”与“从推”:从施剑翘案看中西法文化冲突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晔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79-85,共7页
虽然中国传统法律至民国法律移植之后就饱受批评,而实际上对中西法文化之间的冲突界定及成因,却没有充分的分析。以施剑翘案为切入点,从内容与形式上两种冲突看,一方面,"法从俗",传统法的"情理"即以血缘习俗为本质... 虽然中国传统法律至民国法律移植之后就饱受批评,而实际上对中西法文化之间的冲突界定及成因,却没有充分的分析。以施剑翘案为切入点,从内容与形式上两种冲突看,一方面,"法从俗",传统法的"情理"即以血缘习俗为本质主导、伦理道德为表象辅助的内容来源;另一方面,"法从推",追求直接正义并从"人情"至"天理"的"推"的形式。以社会结构家庭化的特殊性来看冲突的原因,"推"的社会化与"人"的制度化,解释了形式与内容上差异之原因,并由形式推导至内容,将内容与形式相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俗 道德 法文化 施剑翘案
下载PDF
公众同情:民国时期“施剑翘复仇案”与社会批判力量的兴起
5
作者 林冬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8-71,共4页
民国时期发生的"施剑翘复仇案",在时代背景、媒体和人为的多重作用下,催生出一种崭新的集体情感——公众同情。被激起的公众同情如同一把利刃,挑战着法律制度的权威,展现了强大的社会批判性。然而,公众情感有时并非理性,极易... 民国时期发生的"施剑翘复仇案",在时代背景、媒体和人为的多重作用下,催生出一种崭新的集体情感——公众同情。被激起的公众同情如同一把利刃,挑战着法律制度的权威,展现了强大的社会批判性。然而,公众情感有时并非理性,极易为人操纵,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剑翘复仇案 公众同情 社会批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