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训》对“忠恕”思想的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1
作者 彭传华 韩超 《云梦学刊》 2024年第2期44-51,共8页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始终是贯穿儒家文化的主线。而“为仁之方”的“忠恕”思想,则产生于曾子对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理解。《新世训》作为冯友兰“贞元六书”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指出了如何将圣人的人格平凡化,其中《行忠恕》...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始终是贯穿儒家文化的主线。而“为仁之方”的“忠恕”思想,则产生于曾子对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理解。《新世训》作为冯友兰“贞元六书”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指出了如何将圣人的人格平凡化,其中《行忠恕》一文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指明“忠恕”的含义:“尽己为人”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与传统儒者不同的是,冯友兰对儒家“忠恕”思想作了理性分析,肯定人的社会性,指出无论何种境界的人都可将“行忠恕”作为寻求生活之道,并将“忠恕”作为一种践行道德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方法,这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构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新世训》 儒家 忠恕 现代意义
下载PDF
Rectifying Names Is a Must——Xun Zi's Linguistic Ideas in Zhengming
2
作者 易兰 《海外英语》 2012年第2X期251-252,共2页
In China,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imbued with chaos of wars and the whole society was in a state of ferment. The disordered phase in ideological area, as the most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change, was characterized b... In China,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imbued with chaos of wars and the whole society was in a state of ferment. The disordered phase in ideological area, as the most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change, was characterized by that all the old ethical standard had been badly weaken, even failed to explain the moral facts. In terms of common people, they were confused and puzzled by the questions as "what is language?" and "what is the standard of speaking and behavior?" Some ancient scholars pinned these problems upon the reversal of "ming" (名) and "shi" (实). As a result, to rectify names and to clarify the name of ethics became a must for reconstructing the old proprieties and system. Among those scholars and thinkers, Xun Zi firstly proposed Zhengming to st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name and the thing it represents in a systematical way. This essay only sheds light upon the reason of rectifying names: to distinguish the rank and differentiat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明贵贱,辨同异")which is the must of "rectifying na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GUISTIC ideas xun Zi Zhengming "ming" (名) and "
下载PDF
两版《鲁迅全集》注释的变迁与作家的重评——以陈独秀、瞿秋白、胡适、沈从文为例
3
作者 黄海飞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第3期7-17,共11页
《鲁迅全集》人物注释受政治运动影响最为明显,但在政治运动之外,学术研究是否也影响到人物注释的评价?如何体现 1958年版、1981年版《鲁迅全集》中陈独秀、瞿秋白、胡适、沈从文注释的变迁显示出,学术研究参与到人物重评的过程中,发挥... 《鲁迅全集》人物注释受政治运动影响最为明显,但在政治运动之外,学术研究是否也影响到人物注释的评价?如何体现 1958年版、1981年版《鲁迅全集》中陈独秀、瞿秋白、胡适、沈从文注释的变迁显示出,学术研究参与到人物重评的过程中,发挥着或推波助澜,或导其先声的作用。人物的重评具体体现在《鲁迅全集》注释的内容和形式的细微调整,昭示出编辑的良苦用心和高超技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全集》 注释 陈独秀 瞿秋白 胡适 沈从文
下载PDF
本阶官位形成与演化——北周隋唐官制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卢向前 熊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2-100,共9页
北周隋唐官品结构中存在一类基本品阶,称为本阶或本品。它是官员在官僚等级制度中用于迁转的基本阶级。其品阶名号原是负有实责的军官职位,逐渐虚衔化之后成为散秩,更由散秩发展为稳定且连续的品阶序列。本阶与职事官勾连,其进位授阶意... 北周隋唐官品结构中存在一类基本品阶,称为本阶或本品。它是官员在官僚等级制度中用于迁转的基本阶级。其品阶名号原是负有实责的军官职位,逐渐虚衔化之后成为散秩,更由散秩发展为稳定且连续的品阶序列。本阶与职事官勾连,其进位授阶意义强于其他品阶。在北周隋唐不同历史阶段,本阶经历了功能混融、层级分化与文武分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戎秩 散实官 散职 勋官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文言与白话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平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18,共3页
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二者界限何在,能否互相跨越,曾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话题。该文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揭示文言重新崛起的原因:一时代学风的转移,中国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等... 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二者界限何在,能否互相跨越,曾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话题。该文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揭示文言重新崛起的原因:一时代学风的转移,中国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等,同时对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以及新时代文言写作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 白话 胡适 鲁迅 学风
下载PDF
“觉解”基础上的理性生活——冯友兰《新世训》“新生活方法”意蕴浅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谢荣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7,共5页
作为“新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训》对道德、理性与情感进行了细致的分殊;在此基础上,冯友兰主张个人应以理化情,避免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的“生活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提倡在“觉解”基础上过一种理性的生活。
关键词 冯友兰 《新世训》 新生活方法 觉解 理性生活
下载PDF
《春秋谷梁传注疏》例法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文廷海 周国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7年第5期12-17,共6页
范宁集解《谷梁传》时商定了三种例法:传例、注例、略例。"传例"是范宁归纳《谷梁传》传释《春秋》的原文,绝大多数保存在注文中;"注例"是范宁归纳《春秋》经文,以作为注解《谷梁传》的指导,处于经文之后;"略... 范宁集解《谷梁传》时商定了三种例法:传例、注例、略例。"传例"是范宁归纳《谷梁传》传释《春秋》的原文,绝大多数保存在注文中;"注例"是范宁归纳《春秋》经文,以作为注解《谷梁传》的指导,处于经文之后;"略例"是范宁根据《春秋》同类纪事经文而总结的例法,被杨士勋散入义疏中。因此,《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传例"被杨士勋"散入注疏中"有二不妥:一是仅指出"传例"一种,而忽视"注例、略例";二是"散入疏中"者不是"传例"而是"略例"。另外,杨士勋在义疏范宁集解时也提出了一系列解释例法的名词和术语。可见,范宁、杨士勋对《春秋谷梁传注疏》的例法总结和研究作了开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宁 《春秋谷梁传注疏》 传例 注例 略例 杨士勋 例法研究
下载PDF
现代作家日记研究──以胡适、鲁迅、郁达夫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桑逢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3,共13页
在现代作家之中,胡适的日记写得最多最勤也最连贯(中间只有少量的缺失),总计约在350万字左右。胡适日记的特点是:(1)丰富性,个人经历包括思想演变、社会现象包括重大事件、人际关系等等,无不尽记其中;(2)准确性,即可作为一部信史;(3)以... 在现代作家之中,胡适的日记写得最多最勤也最连贯(中间只有少量的缺失),总计约在350万字左右。胡适日记的特点是:(1)丰富性,个人经历包括思想演变、社会现象包括重大事件、人际关系等等,无不尽记其中;(2)准确性,即可作为一部信史;(3)以思想札记与叙事为主,某些篇章又有一定的抒情意味。鲁迅的日记以记事为主,而且大都很简略。虽无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内心世界的展示,但它对研究鲁迅的行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由于记述简略,所以又必须将日记中的点点滴滴与鲁迅的其他文章,以及他人的记载结合起来,对某件事情方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郁达夫日记是真正意义上的"日记文学",也是作者的"生活记录"。郁达夫本着固有的真率态度,"全部揭开在大家的眼前",为人们研究郁达夫提供了最可宝贵的未曾涂改的第一手资料。他又是用散文笔法来写日记的,许多日记摘录出来就是一篇篇绝佳的散文作品,既有议论更有情节有细节有心理活动,情景交融,形象生动,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家日记 日记文学 胡适 鲁迅 郁达夫
下载PDF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知识性错误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海英 张松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58,共4页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出现许多知识错误,本文纠正如下:曹丕的谥号不是孝文帝;何晏不是第一个吃五石散的人,五石散也不是"毒药";晋人穿宽大衣服和木屐都不是因为吃五石散;要求和阮籍结亲、杀害嵇康、受到何曾...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出现许多知识错误,本文纠正如下:曹丕的谥号不是孝文帝;何晏不是第一个吃五石散的人,五石散也不是"毒药";晋人穿宽大衣服和木屐都不是因为吃五石散;要求和阮籍结亲、杀害嵇康、受到何曾劝告的人不是司马懿;讲"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不是季札;嵇康打铁事不见于《与山巨源绝交书》;"不肖"不仅仅是"儿子不像父亲";东晋的人也会写文章;陶渊明从来没有"便伸了足穿上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五石散 阮籍 嵇康 陶渊明
下载PDF
从《训世评话》文白对照看明初汉语常用动词的兴替变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美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4期153-162,共10页
《训世评话》文白对照,从共时平面上反映了15世纪初汉语口语面貌,也从历时角度上反映了白话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演变概貌。本文以语义为单位,先选取其中的12类语义动词,依据其文白对译例证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分析,补充和说明这类动词在明... 《训世评话》文白对照,从共时平面上反映了15世纪初汉语口语面貌,也从历时角度上反映了白话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演变概貌。本文以语义为单位,先选取其中的12类语义动词,依据其文白对译例证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分析,补充和说明这类动词在明初的新旧质素的兴替概貌,借此为明代汉语常用词的研究提供可靠断代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世评话》 常用词 历时演变
下载PDF
遣使巡行制度与汉代儒学传播 被引量:2
11
作者 夏增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77-81,共5页
汉代中期以后,在政府的主导下,儒学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其中"遣使巡行"制度就对儒学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政府遣使巡行采风的主要目的在于察风俗、体民情、宣教化,甚至举贤良,意在将皇帝关怀下民之情传布四方。其政治前提... 汉代中期以后,在政府的主导下,儒学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其中"遣使巡行"制度就对儒学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政府遣使巡行采风的主要目的在于察风俗、体民情、宣教化,甚至举贤良,意在将皇帝关怀下民之情传布四方。其政治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为因俗施政做准备;然后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化民成俗"施政方针,实现儒学的社会化,推进文化的"大一统"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风 遣使巡行 汉代 儒学 文化传播
下载PDF
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联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138-141,共4页
“谴责小说”概念在获得它特有的含义、被用于指称晚清社会讽刺小说之后,也渐渐获得一种整体性质,几乎成为晚清小说的代称。而实际上,这个概念难以承担对晚清小说的整体指称,时代赋予了鲁迅、胡适那一代新文化人创造新文化和新文学的使... “谴责小说”概念在获得它特有的含义、被用于指称晚清社会讽刺小说之后,也渐渐获得一种整体性质,几乎成为晚清小说的代称。而实际上,这个概念难以承担对晚清小说的整体指称,时代赋予了鲁迅、胡适那一代新文化人创造新文化和新文学的使命,也决定了“谴责小说”一类概念的历史暂定性。五四对传统形式文学的批评,目的是创造新形式,并不负责为将来的批评提供固定的结论。因此,超越前人和历史,是当今文学研究能否有实质进展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谴责小说 鲁迅 胡适 《孽海花》 超越历史
下载PDF
文化史语境中的应时德诗汉译之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叶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6-99,共4页
本文选择现代中德文化交流史被湮没的一位重要人物应时为个案,追溯其与胡适交谊,比较作为留日、留美、留德学人代表之鲁迅、胡适与应时的海涅汉译所体现的不同文化路径,尤其肯定其开文学史先河的《德诗汉译》之功用,认为其贡献在于:一... 本文选择现代中德文化交流史被湮没的一位重要人物应时为个案,追溯其与胡适交谊,比较作为留日、留美、留德学人代表之鲁迅、胡适与应时的海涅汉译所体现的不同文化路径,尤其肯定其开文学史先河的《德诗汉译》之功用,认为其贡献在于:一是提出学术译诗的标准;二是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三是体现译作的本土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时 胡适 鲁迅 《德诗汉译》 中德文化交流史
下载PDF
颜之推的中庸处世理念述论——以《颜氏家训》为中心 被引量:4
14
作者 洪卫中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5-109,共5页
生活在南北朝后期的颜之推,出生于以儒学传家的文化家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乱世中迭经破家、丧国等诸多人生坎坷之后,开始在人生中形成了努力追求中庸处世的理念。通过对《颜氏家训》考察可知,颜之推在生活中形成的诸多中庸处世理念... 生活在南北朝后期的颜之推,出生于以儒学传家的文化家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乱世中迭经破家、丧国等诸多人生坎坷之后,开始在人生中形成了努力追求中庸处世的理念。通过对《颜氏家训》考察可知,颜之推在生活中形成的诸多中庸处世理念实质上是他结合自身乱世体会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现实解读。它主要表现在颜之推在政治仕途、生活理念、人生价值观、佛教信仰、文化学术等方面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具体化为"仕宦称泰"、兼顾不偏、"去泰去甚"等世俗化的观念和信条。对中庸处世思想理念的追求使颜之推在"三为亡国之人"过程中不但得以保命兴家,且仕宦不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之推 《颜氏家训》 儒家 中庸思想 世俗化
下载PDF
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宗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76,共9页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五四新文学 “和而不同”
下载PDF
五四时期人言人殊的“平民文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童龙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3期67-70,共4页
五四时期,对同一“平民文学”术语,却是人言人殊。周作人认为它是时代需要的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胡适认为它是古已有之的来自民间的文学,鲁迅则说它是革命胜利工农解放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解剖这种表面用语相同、实际所指相异的... 五四时期,对同一“平民文学”术语,却是人言人殊。周作人认为它是时代需要的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胡适认为它是古已有之的来自民间的文学,鲁迅则说它是革命胜利工农解放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解剖这种表面用语相同、实际所指相异的现象,对于纠正今天五四“平民文学”研究中的偏颇,启发今天学术界对于现代文学名词术语的清理与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平民文学” 周作人 胡适 鲁迅
下载PDF
盲视与洞见——《荀子·非十二子》今读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剑 《管子学刊》 CSSCI 2010年第2期34-41,共8页
《荀子·非十二子》顺应了当时天下学术总归一统的思想潮流,同时也以不容异己之势遮蔽了自身学术思想的好多问题。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荀子批判十二子的诸多论点盲视与洞见并存,与其自身的学术占位、理论体系和现实政治关怀密... 《荀子·非十二子》顺应了当时天下学术总归一统的思想潮流,同时也以不容异己之势遮蔽了自身学术思想的好多问题。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荀子批判十二子的诸多论点盲视与洞见并存,与其自身的学术占位、理论体系和现实政治关怀密不可分。他的立论呈现出那个时代知识思想和政治权力难分彼此、相伴相生的原生态,并对后世知识分子言说与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非十二子 诸子 知识分子 政治
下载PDF
悖逆的符号:胡适、鲁迅与中国现代诗及小说之发生——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史研究之二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仁政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8,共5页
文学符号是能动的文化符号。现代诗以胡适为起点,在文化“工具革命”的意义上通过否定传统诗的格律化,还原诗的自由表达功能,实现了“要须作诗如说话”的文化解构理想(文化上的“雅”、“俗”易位)。现代小说以鲁迅及其《狂人日记》为起... 文学符号是能动的文化符号。现代诗以胡适为起点,在文化“工具革命”的意义上通过否定传统诗的格律化,还原诗的自由表达功能,实现了“要须作诗如说话”的文化解构理想(文化上的“雅”、“俗”易位)。现代小说以鲁迅及其《狂人日记》为起点,在文学语言功能的建构上并非以采用白话为目的,而是以适于自我表达的口语化为目标:传统小说的“说”变成了现代小说的“写”。这表明,新、旧文学变革并非单纯文化上的“雅”“俗”易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胡适和鲁迅 现代诗与小说 发生史
下载PDF
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之争及对翻译批评的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琳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47-149,共3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就翻译的性质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硬译和汉语文法欧化等几个问题。其中涉及的翻译原则,是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批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
关键词 鲁迅 梁实秋 硬译 翻译批评
下载PDF
恢复文学史之“争”相——从“《庄子》与《文选》之争”说开去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4-17,共4页
《庄子》与《文选》之争是一场各有洞见、也各有盲见的论争,但是,在"鲁迅中心主义"和"新文学史观的话语霸权"的影响下,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反思还显得远远不足。对作为"反对者"的施蛰存的言说进行历史化... 《庄子》与《文选》之争是一场各有洞见、也各有盲见的论争,但是,在"鲁迅中心主义"和"新文学史观的话语霸权"的影响下,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反思还显得远远不足。对作为"反对者"的施蛰存的言说进行历史化,有助于我们反思新文学史的话语霸权,复原文学史轮番上演的争执、争论、争辩、争吵的"众声喧哗"的"争"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施蛰存 争论 文学史 话语霸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