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i Zhecun's Wartime Poems: Yunnan, 1937-1940
1
作者 Kang-i Sun CHANG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8年第3期449-484,共36页
Shi Zhecun (1905-2003) was a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superstar. In the early 1930s, he had already established a canonical position for himself in the sphere of modernist fiction writing. But starting in fall 1937 w... Shi Zhecun (1905-2003) was a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superstar. In the early 1930s, he had already established a canonical position for himself in the sphere of modernist fiction writing. But starting in fall 1937 when the Anti-Japanese War began, Shi suddenly changed direction and devoted his efforts to writing classical style poetr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was Shi's wartime experiences, especially during his refugee's journey to Yunnan, that triggered his poetic inspiration to write in the classical form. It also discusses how Shi's poems, though written in the classical style, often expressed a kind of "modern" feeling. In other words, the poet utilized a complex, classical use of language to describe his own unique psychological impressions. In a way Shi was actually using his kind of "modernist" fictional writing style to write poetry. Like the many psychological stories he had written, his poems often used classical references, while describing extremely modern emotions. This kind of freshness in classicism is a very important feature of Shi's Yunnan poems. Some of his poems exemplify his uses of synesthesia in poetry. On the other hand, Shi was undoubtedly influenced by the poetic technique of the Tang poet Li He (ca. 791-ca. 817), but his imagery has the unique quality of modernism, which touches upon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emotional truth. Moreover, to Shi, Kunming seemed to represent an inner haven. Had he not traveled to Yunnan in the year of 1937, the second half of his life would have been vastly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 zhecun CLASSICISM MODERNISM Diary of a Westward Journey
原文传递
神性的祛魅:施蛰存历史小说的讽刺艺术
2
作者 荀利波 依金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创作的《鸠摩罗什》《石秀》等6篇历史小说,以小说改写历史故事,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独辟蹊径深入历史人物内心深处,挖掘人物潜意识状态,窥探人性深处,袒露一个个为人们熟...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创作的《鸠摩罗什》《石秀》等6篇历史小说,以小说改写历史故事,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独辟蹊径深入历史人物内心深处,挖掘人物潜意识状态,窥探人性深处,袒露一个个为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作者用比喻、夸张、对比、象征等手法,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中,揭示“神性”与“人性”、“理性”与“本能”等矛盾,将历史故事中的“神”还原为人,将被历史神化的人物脱圣入俗,对女性角色的描写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关注以“事实”和“表现”的对照、呈现人性与文明的对立冲突,以及对神性的虚伪和表里不一的嘲讽。这种在鲜明对比中的辛辣讽刺,不仅显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对被封建观念压迫的人性解放的呐喊,也拓宽了文学表达的途径,更为历史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和表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历史小说 心理分析 讽刺
下载PDF
论施蛰存现代派小说中的生死本能——以《梅雨之夕》《将军底头》为例
3
作者 费振华 孟子涵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0-45,96,共7页
施蛰存的现代派小说借助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用富有个性的文学笔法表现了现代人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与融合。其代表性小说集《梅雨之夕》《将军底头》中,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跳跃式的疯狂联想,令无意识中建设性的生本能与破坏性的死本... 施蛰存的现代派小说借助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用富有个性的文学笔法表现了现代人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与融合。其代表性小说集《梅雨之夕》《将军底头》中,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跳跃式的疯狂联想,令无意识中建设性的生本能与破坏性的死本能共存,暗合小说“爱与死”的主题。生本能主要表现为产生爱欲、超现实幻想和逃避危险,死本能呈现死亡意识、攻击冲动和秩序解构等特征。小说实现心理分析理论与小说艺术的共融,呈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无意识 本能理论 男性心理
下载PDF
论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译介
4
作者 刘军 王展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关注和介绍,持续时间跨度近60年,翻译其小说7篇,是现代文坛译介显克微支小说最持久深入的翻译者之一。他延续了周氏兄弟关注弱小民族文学翻译的传统,专注显克微支的中短篇小说,选择其权威的译本,用清新流... 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关注和介绍,持续时间跨度近60年,翻译其小说7篇,是现代文坛译介显克微支小说最持久深入的翻译者之一。他延续了周氏兄弟关注弱小民族文学翻译的传统,专注显克微支的中短篇小说,选择其权威的译本,用清新流畅的现代白话文进行翻译,为显克微支在现当代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显克微支 中短篇小说 翻译
下载PDF
论施蛰存小说城乡叙事的风景书写
5
作者 路棣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4-71,共8页
施蛰存的城乡叙事小说呈现出双重空间的视角转换,透过主体之眼,大量的风景书写突破了传统桎梏,在现代文本中承担起新的叙事功能。风景作为内在心理的外在表征,与“乡下人”“城里人”始终处于紧密的对话关系中。“雾”“春阳”发挥其隐... 施蛰存的城乡叙事小说呈现出双重空间的视角转换,透过主体之眼,大量的风景书写突破了传统桎梏,在现代文本中承担起新的叙事功能。风景作为内在心理的外在表征,与“乡下人”“城里人”始终处于紧密的对话关系中。“雾”“春阳”发挥其隐喻修辞效果,都市风景背后隐含了权力压迫与殖民主义的遮蔽策略;借助柄谷行人的“颠倒”与“认识性装置”,窥视出都市畸形现代化与城乡同质化倾向,进而从文化角度发掘施蛰存的风景话语隐含着与“新感觉派”的内在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城乡叙事 风景书写 空间
下载PDF
《现代》杂志的编辑选择与左翼文艺风貌
6
作者 郭萌萌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1930年代,国民党当局对左翼文学的清理查禁越来越严格。作为一本新潮的纯文学杂志,宣称走“中间路线”的《现代》(1932)(截至5卷6期)却刊登了大量无产阶级艺术作品及理论,反映着当时无产阶级艺术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前后参与并影响《现... 1930年代,国民党当局对左翼文学的清理查禁越来越严格。作为一本新潮的纯文学杂志,宣称走“中间路线”的《现代》(1932)(截至5卷6期)却刊登了大量无产阶级艺术作品及理论,反映着当时无产阶级艺术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前后参与并影响《现代》杂志编辑工作的至少有7人,他们在文学观念、政治立场和杂志利益取向上都有区别。并且,当时左翼文学理论并没有形成完整稳定的框架。从而在文化价值、政治取向、经济利益和理论发展几重效应叠加下,《现代》杂志的编辑选择呈现出独特的左翼文艺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1932) 施蛰存 编辑因素 左翼理论
下载PDF
塑造对“美的时代”的浪漫遐想--《中世纪的行吟诗人》和施蛰存的复古主义倾向
7
作者 程毓凝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为了向读者介绍并推广友人戴望舒即将出版的中译版法国中世纪传奇故事《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施蛰存先行发表了《中世纪的行吟诗人》一文,力图破除当时对欧洲中世纪文学固有的偏见。通过塑造“行吟诗人”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呼... 为了向读者介绍并推广友人戴望舒即将出版的中译版法国中世纪传奇故事《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施蛰存先行发表了《中世纪的行吟诗人》一文,力图破除当时对欧洲中世纪文学固有的偏见。通过塑造“行吟诗人”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呼吁读者对中世纪文学进行美的想象。本文通过梳理施蛰存本人的文字记录,将其与当时通行的《屋卡珊和尼各莱特》现代法文、英文译本进行比较,寻找其知识来源,探究施蛰存对欧洲中世纪文学的接受。从中可以发现,施蛰存在文中展现出的阅读兴趣和文学审美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批评提出的“复古主义”(antiquarianism)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法国 中世纪文学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 行吟诗人 复古主义 中国 接受
下载PDF
友爱的政治学:现代文学对传统的重写--从《铸剑》与《石秀》谈起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142,共11页
在20世纪文学的不断变革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学(包括文史资源)与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发生的关系十分复杂,主要是以断裂、疏离乃至对立的方式进行。直到80年代后期,才又重提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以及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论题... 在20世纪文学的不断变革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学(包括文史资源)与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发生的关系十分复杂,主要是以断裂、疏离乃至对立的方式进行。直到80年代后期,才又重提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以及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论题。中国现代文学对古典文学的传承成为近年的重要论题,中国现代文学革命并未切断与古典文学的内在联系,一些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恰恰是对古代本事或经典文本改写而显现出独特而有力量的创新意义。《铸剑》和《石秀》两篇作品描写了为朋友“复仇”或为结拜兄弟见义勇为的行动--此关系及行动可以在德里达的“友爱的政治学”名义下来审视,也是在这一名义的映射下,或可从一个特殊视角透视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传统发生的关联,也可由此审视富有革新精神的中国现代作家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施蛰存 传统 现代 友爱的政治学
下载PDF
“道德”与“有情”:从《水浒传》到《石秀》
9
作者 刘川鄂 杨萌 《长江学术》 2023年第2期47-63,共17页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石秀》,运用精神分析法对传统文本进行了现代性反叛,解构了传统文本中的儒家礼教和伦理道德,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山辟疆的作用。《水浒传》中石秀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是“忠义”伦理道德...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石秀》,运用精神分析法对传统文本进行了现代性反叛,解构了传统文本中的儒家礼教和伦理道德,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山辟疆的作用。《水浒传》中石秀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是“忠义”伦理道德的捍卫者。而施蛰存以“俄狄浦斯情结”来构建石秀形象,使其对义嫂产生不伦之恋,给予这种隐秘情欲以正当性、合理性,并不作善恶道德评价,是对复杂人性的展示和深挖。《水浒传》将潘巧云贬低、丑化为恶毒淫妇,是“贞节”伦理道德的背叛者,而《石秀》中潘巧云是热情爽朗、多情风流的美艳妇人,并体现出都市新女性的特质。《水浒传》中杨雄护兄弟,斩淫妇,是“忠义”伦理道德的践行者,而《石秀》却凸显杨雄杀妻的盲从和麻木,以此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桎梏和扭曲。从《水浒传》到《石秀》单一的道德文本位移为丰富的人性文本,以三种形态展示了“有情”与“道德”的激烈冲撞下复杂多样的人性,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超越古代小说单一、道德化的人物塑形去建构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石秀 潘巧云 杨雄 俄狄浦斯情结
下载PDF
欲望心理的裂变——论施蛰存的爱情小说
10
作者 钱滢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7-51,共5页
在施蛰存的短篇小说中,爱情书写占据着重要位置。他擅长运用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都市或城镇男女充满欲望的暧昧关系,以及人物欲望溃败下的心理裂变详尽地表现出来。同时,他的短篇小说揭示出幽微的人性、心理和历史社会现实,... 在施蛰存的短篇小说中,爱情书写占据着重要位置。他擅长运用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都市或城镇男女充满欲望的暧昧关系,以及人物欲望溃败下的心理裂变详尽地表现出来。同时,他的短篇小说揭示出幽微的人性、心理和历史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欲望 心理 爱情书写
下载PDF
施蛰存的一百年——写在施蛰存先生逝世20周年
11
作者 杨迎平 《惠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0-96,共7页
施蛰存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和编辑。从1905年出生到2003年去世,施蛰存走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历程,他的一百年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巨大贡献。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翻译、编辑、教学工作,他都不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路,他的口... 施蛰存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和编辑。从1905年出生到2003年去世,施蛰存走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历程,他的一百年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巨大贡献。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翻译、编辑、教学工作,他都不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路,他的口号是“另辟蹊径”,是求新求异。施蛰存最大的贡献是标新立异地运用心理分析和魔幻色彩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使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现代主义 一百年
下载PDF
本土神话与异乡神祇——论施蛰存小说的现代性冲突
12
作者 李晶晶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进程中,施蛰存是极为重要的一位,不仅是因为他主编了《现代》杂志,为中国初期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发展的阵地,更在于他在创作上作出的可资借鉴的现代派文学范式。他的小说在表现城乡、爱情和死亡三个方面常常深具两种... 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进程中,施蛰存是极为重要的一位,不仅是因为他主编了《现代》杂志,为中国初期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发展的阵地,更在于他在创作上作出的可资借鉴的现代派文学范式。他的小说在表现城乡、爱情和死亡三个方面常常深具两种维度:现代质与传统质,即西方理论观照下的原乡追忆与古典情怀;现代语境氤氲中的欲望浮沉与现实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小说 现代 传统
下载PDF
从《文饭小品》看施蛰存办刊的生存策略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军 吴惠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78,105,共6页
《文饭小品》是施蛰存编辑活动中一本较为重要的期刊,它短暂的生命,忠实地记录了当时施蛰存在文坛的生存状态以及编辑出版方面残酷的竞争。其"微言"栏的设计,体现出一种生存的策略与心机,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施蛰存的编辑思想及... 《文饭小品》是施蛰存编辑活动中一本较为重要的期刊,它短暂的生命,忠实地记录了当时施蛰存在文坛的生存状态以及编辑出版方面残酷的竞争。其"微言"栏的设计,体现出一种生存的策略与心机,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施蛰存的编辑思想及当时文坛生态的一面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文饭小品》 1930年代 文坛论争
下载PDF
追寻美的幻影——施蛰存作品女性形象的原型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雪 赵春雨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9-82,共4页
 本文以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对施蛰存小说创作进行了整体观照和微观探求,重新解读了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写的原型意蕴,并从作家的身世、性格及所受到的文化教育中解释了文化传承对于作家创作的深层影响。
关键词 施蛰存小说 女性 阿尼玛原型
下载PDF
论郁达夫与施蛰存小说艺术风格的异同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丛皞 杨永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69-74,共6页
郁达夫和施蛰存的小说有同有异,很有可比性。其异同主要表现在:都属于心理分析小说,但其严格程度、感情烈度不同;都有对性心理的描写,但郁氏写的是性苦闷,施氏写的是性压抑;小说中都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但郁氏小说多描绘自然美景,施氏... 郁达夫和施蛰存的小说有同有异,很有可比性。其异同主要表现在:都属于心理分析小说,但其严格程度、感情烈度不同;都有对性心理的描写,但郁氏写的是性苦闷,施氏写的是性压抑;小说中都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但郁氏小说多描绘自然美景,施氏小说多渲染古典之美。两人小说风格的相同性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修养的共同性、现实人生的孤独和压迫感以及外来影响的共同性,不同性主要是生活经历、文学主张和性格不同造成的。比较两人小说风格的异同能让人们更好地把握两人小说的艺术特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窥探作家创作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施蛰存 艺术风格
下载PDF
诗意隐现与本能扭曲——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性描写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洪华 刘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66-70,共5页
对"性"的关注贯穿了施蛰存创作的始终。"性"在爱欲的诗意中隐现和在本能的冲突中扭曲是施蛰存小说"性"描写的主要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把"性"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施蛰存对于中国现代... 对"性"的关注贯穿了施蛰存创作的始终。"性"在爱欲的诗意中隐现和在本能的冲突中扭曲是施蛰存小说"性"描写的主要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把"性"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施蛰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独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小说 性描写
下载PDF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城乡关系书写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晨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93-97,共5页
施蛰存的小说叙事大都在"城乡交错"间展开,他以文学的形式对30年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虽然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但与同时代作家相比,施蛰存对城乡冲突的揭示在经济、文化上趋... 施蛰存的小说叙事大都在"城乡交错"间展开,他以文学的形式对30年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虽然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但与同时代作家相比,施蛰存对城乡冲突的揭示在经济、文化上趋于深入。而对于都市与乡村的双重否定更显示出他在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基础上对城乡关系的深入思考,真实反映了二三十年代由乡村向都市、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知识分子复杂的文化心态,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仍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城乡关系 都市 乡村
下载PDF
心理分析与新感觉派之辨——为施蛰存正名,与严家炎商榷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福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22-28,共7页
施蛰存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批心理分析小说,被楼适夷误批为新感觉主义,又被严家炎错划为新感觉派,应该彻底纠正。严著中的中国新感觉派的概念不能成立,既违反基本的逻辑常识,又不符合事实,犯了虚假论据等错误。施蛰存所根据的弗洛伊德... 施蛰存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批心理分析小说,被楼适夷误批为新感觉主义,又被严家炎错划为新感觉派,应该彻底纠正。严著中的中国新感觉派的概念不能成立,既违反基本的逻辑常识,又不符合事实,犯了虚假论据等错误。施蛰存所根据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是探索人性的伟大科学假说。不懂心理分析,袭用划成分式的左翼文学批评法,正是严著所反对的"异元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小说
下载PDF
小说家施蛰存对戏剧的关注和贡献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迎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1-155,共5页
小说家施蛰存是戏剧的"门外汉",从来没有写过一个剧本,但他的外国独幕剧翻译和《外国独幕剧选》的编译出版,对中国现代戏剧是有贡献的,对新时期的现代派戏剧是有着启发和示范作用的,他的现代思想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戏剧朝着&qu... 小说家施蛰存是戏剧的"门外汉",从来没有写过一个剧本,但他的外国独幕剧翻译和《外国独幕剧选》的编译出版,对中国现代戏剧是有贡献的,对新时期的现代派戏剧是有着启发和示范作用的,他的现代思想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戏剧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翻译 独幕剧 贡献
下载PDF
恢复文学史之“争”相——从“《庄子》与《文选》之争”说开去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4-17,共4页
《庄子》与《文选》之争是一场各有洞见、也各有盲见的论争,但是,在"鲁迅中心主义"和"新文学史观的话语霸权"的影响下,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反思还显得远远不足。对作为"反对者"的施蛰存的言说进行历史化... 《庄子》与《文选》之争是一场各有洞见、也各有盲见的论争,但是,在"鲁迅中心主义"和"新文学史观的话语霸权"的影响下,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反思还显得远远不足。对作为"反对者"的施蛰存的言说进行历史化,有助于我们反思新文学史的话语霸权,复原文学史轮番上演的争执、争论、争辩、争吵的"众声喧哗"的"争"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施蛰存 争论 文学史 话语霸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