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OF EARLY CRETACEOUS TRACHYTES OF DONGLINGTAI FORMATION FROM THE XISHAN AREA, BEIJING: CONSTRAINTS ON MELTING OF LOWER MAFIC CRUST
1
作者 LIXiaoyong FANWeiming +2 位作者 GUOFeng WANGYuejun LIChaowen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5年第1期44-57,共14页
The early Cretaceous trachytes of Donglingtai Formation in Xishan, Beijing are characterized by slight Eu negative anomaly and significant enrichment in LREE, LILE (Ba, K and Sr) and depletion of Nb-Ta-Ti, Th-U. These... The early Cretaceous trachytes of Donglingtai Formation in Xishan, Beijing are characterized by slight Eu negative anomaly and significant enrichment in LREE, LILE (Ba, K and Sr) and depletion of Nb-Ta-Ti, Th-U. These trachytes have been highly enriched by Sr and Nd isotopic signatures (87Sr/86Sr(t)= 0.70638~ 0.70672, εNd(t) = -16.3~ -15.7), overlapping Sr-Nd isotopic range of late Mesozoic mafic igneous rocks in the region. Taking into account Nb-Ta fractionation and high Zr/Sm ratio for these trachytes, we consider that the trachytes of Donglingtai Formation are derived from the garnet-bearing amphibolite in the lower crust composed of garnet + plagioclase ± amphibole ± pyroxene residual phases. On the basis of the melt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crustal materials and regional extensional tectonics during late Mesozoic,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hermal input from underplating basaltic melt results in the partial melting of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to generate the trachytes of Donglingtai Form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r and Ba for these trachytes suggest that part of underplating basalts should take a share in partial melting at le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镁质壳 部分熔融 白垩纪 北京 粗面岩
下载PDF
Gravity Modeling for the Rifted Crust at the Arabian Shield Margin – Further Insight into Red Sea Spreading
2
作者 Saad Mogren Manoj Mukhopadhyay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3年第2期28-33,共6页
A large variation in elevation and gravity anomaly prevails from the Red Sea coast to the interior of the Arabian Shield (AS) across the Asir Igneous Province (AIP);The Asir Mountain (AM) is developed on AIP. Here the... A large variation in elevation and gravity anomaly prevails from the Red Sea coast to the interior of the Arabian Shield (AS) across the Asir Igneous Province (AIP);The Asir Mountain (AM) is developed on AIP. Here the elevation varies from 45 - 2700 m,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F.A. are from –30 to + 220 mgal and B.A. from +22 to –175 mgal. Regress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elevation and gravity anomalies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rend at about 400 m threshold of elevation across the pediment west of AM, at about 45 km inland of the shoreline, flanking the Hizaz-Asir Escarpment (HAE). Gravity anomaly variation along a traverse taken across HAE and AIP is interpreted here in terms of anomalous masses in crust as well as due to deeper crustal configuration. 2D gravity interpretation is, in part, constrained by surface geology, available geologic cross-sections for crust, interpretations from the IRIS Deep-Seismic Refraction Line, and to a lesser extent by the available gross results from shear-wave splitting and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The gravity model provides probable solu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on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and geophysical identification: a) for the seaward margin of the mid-Tertiary Mafic Crust (TMC) below sediment cover of the Asir pediment that coincides with the 400 m threshold elevation. This signifies an anomalous uplift at the rifting phase. Moho below TMC extends from 10 - 22 km depth across HAE and west margin of AIP, b). Thinned continental crust below the Asir margin whose upper layer coincides with a seismic reflector is at about 22 km depth, c). Rift-margin characteristic detachment fault associated with basaltic flows on top surface of TMC at its inner margin, d). Two geologically mapped low-angle normal faults dipping to the east developed between the basic rocks intruding the AIP and e). felsic pluton farther east within AS. Large scale igneous activity followed by intense deformation affecting AIP clearly owes their origin to the rifting architecture of the AS at the Red Sea extensional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eld-margin mafic crust Asir IGNEOUS Province Seismic MOHO 2D Gravity crustAL Model Red Sea Ex-tensional MARGIN
下载PDF
陆壳垂向增生的两种方式:以大兴安岭为例 被引量:54
3
作者 邵济安 韩庆军 +2 位作者 张履桥 牟保磊 乔广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00-606,共7页
本文讨论了大兴安岭由于中生代底侵作用形成的两种类型的陆壳增生方式: 1) 来自地壳底部壳幔混源岩浆房的花岗岩和火山岩对上部陆壳的增生, 岩浆的侵位和喷发集中在145~115 Ma, 它们具明显的幔源岩石同位素特征, 如正的... 本文讨论了大兴安岭由于中生代底侵作用形成的两种类型的陆壳增生方式: 1) 来自地壳底部壳幔混源岩浆房的花岗岩和火山岩对上部陆壳的增生, 岩浆的侵位和喷发集中在145~115 Ma, 它们具明显的幔源岩石同位素特征, 如正的εNd (t)值(0~4),低的87Sr/86 Sr 初始比值(0.704~0.708)等; 2)早中生代形成的镁铁-超镁铁质堆晶岩(241~214 Ma)对下部陆壳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壳幔混源岩浆 岩浆 陆壳增生 底侵作用
下载PDF
北京西山东岭台组粗面质火山岩地球化学:下地壳熔融成因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晓勇 郭锋 +2 位作者 范蔚茗 王岳军 李超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北京西山东岭台组粗面岩表现出LREE富集和HREE平坦的稀土配分型式 ,富集LILE (Ba、K和Sr)、和亏损Nb Ta、Th U和Ti,Sr Nd同位素组成富集 (87Sr/ 86Sr(t) =0 .70 6 38~ 0 .70 6 72 ,Nd(t) = 1 6 .3~ - 1 5 .7)。结合所表现出的明显Nb/T... 北京西山东岭台组粗面岩表现出LREE富集和HREE平坦的稀土配分型式 ,富集LILE (Ba、K和Sr)、和亏损Nb Ta、Th U和Ti,Sr Nd同位素组成富集 (87Sr/ 86Sr(t) =0 .70 6 38~ 0 .70 6 72 ,Nd(t) = 1 6 .3~ - 1 5 .7)。结合所表现出的明显Nb/Ta分馏和高的Zr/Sm比值 ,认为它们来源于大陆下地壳含石榴子石的角闪岩部分熔融作用而成 ,主要的残留相为石榴子石 +斜长石±角闪石±辉石。根据地壳岩石熔融实验研究结果 ,西山地区东岭台组粗面岩的熔融要求有外来的热源参与 ,与区域上同时代发生的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具时空上的密切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下地壳 部分熔融作用 粗面岩 早白垩世 北京西山
下载PDF
太行山北段王安镇杂岩体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海东 刘建朝 +4 位作者 王金雅 张苏楠 胡波 王得权 韩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7-745,共19页
王安镇杂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二长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分别形成于129±2.7Ma和128.3±1.9Ma,说明该杂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王安镇杂岩体具有高Sr/... 王安镇杂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二长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分别形成于129±2.7Ma和128.3±1.9Ma,说明该杂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王安镇杂岩体具有高Sr/Y比值(3.63~83.5),和高Sr(373×10-6~821×10-6),及低Y(7.36×10-6~22.21×10-6)、Yb(0.95×10-6~1.27×10-6)含量的地球化学特征,这与埃达克岩相似。该杂岩体具有相对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06538~0.709484)和明显偏低的εNd(128Ma)值(-18.4^-12.8)。结合太行山中生代中-基性侵入岩中地幔包体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具有高Sr/Y特征的王安镇杂岩体是在下地壳发生大规模拆沉的基础上,随着软流圈上涌其所携带的热促使加厚基性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之后熔融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发生了角闪石的结晶分异和岩浆混合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镇杂岩体 太行山北段 埃达克岩 基性下地壳 拆沉作用
下载PDF
造山带中成对出现的高压麻粒岩与榴辉岩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48
6
作者 张建新 于胜尧 +1 位作者 孟繁聪 李金平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24-2234,共11页
在一些典型碰撞造山带中,高压麻粒岩与榴辉岩在空间和时间上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揭示碰撞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和造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西部的南阿尔金、柴北缘及中部的北秦岭造山带为例,详细陈述了这3个地区榴辉岩和相关... 在一些典型碰撞造山带中,高压麻粒岩与榴辉岩在空间和时间上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揭示碰撞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和造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西部的南阿尔金、柴北缘及中部的北秦岭造山带为例,详细陈述了这3个地区榴辉岩和相关的高压麻粒岩的野外关系、变质演化和形成时代,目的是要建立大陆碰撞造山带中榴辉岩和相关高压麻粒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模式。南阿尔金榴辉岩呈近东西向分布在江尕勒萨依-玉石矿沟一带,与含夕线石副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和少量大理岩构成榴辉岩-片麻岩单元,榴辉岩中含有柯石英假象,其峰期变质条件为P=2.8~3.0GPa,T=730~850℃,并在抬升过程中经历了角闪岩-麻粒岩相的叠加;大量年代学研究显示其峰期变质时代为485~500Ma。南阿尔金高压麻粒岩分布在巴什瓦克地区,包括高压基性麻粒岩和高压长英质麻粒岩,它们与超基性岩构成了一个大约5km宽的构造岩石单元,与周围角闪岩相的片麻岩为韧性剪切带接触。长英质麻粒岩和基性麻粒岩的峰期组合均具有蓝晶石和三元长石(已变成条纹长石),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930~1020℃,P=1.8~2.5GPa,并在退变质过程中经历了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叠加。锆石SHRIMP测定显示巴什瓦克高压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493~497Ma。都兰地区的榴辉岩分布柴北缘HP-UHP变质带的东端,在榴辉岩和围岩副片麻岩中均发现有柯石英保存,形成的峰期温压条件为T=670~730℃和,P=2.7~3.25GPa,退变质阶段经过了角闪岩相的叠加;榴辉岩相变质时代为420~450Ma。都兰地区的高压麻粒岩分布在阿尔茨托山西部,高压麻粒岩包括基性麻粒岩长英质麻粒岩,基性麻粒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Crt+Cpx+Pl±Ky±Zo+Rt±Qtz,长英质麻粒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Grt+Kf+Ky+Pl+Qtz。峰期变质条件为T=800~925℃,P=1.4~1.85GPa,退变质阶段经历了角闪岩-绿片岩的改造,高压麻粒岩的变质时代为420~450Ma。北秦岭榴辉岩分布在官坡-双槐树一带,榴辉岩的峰期变质组合为Grt+Omp±Phe+Qtz+Rt,所计算的峰期温压条件为T=680~770℃和P=2.25~2.65GPa,年代学数据显示榴辉岩的变质时代为500Ma左右。北秦岭高压麻粒岩分布在含榴辉岩单元的南侧松树沟一带,包括高压基性麻粒岩和高压长英质麻粒岩,与超基性岩在空间上密切伴生,高压麻粒岩的峰期温压条件为T=850~925℃,P=1.45~1.80GPa,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其峰期变质时代为485~507Ma。以上三个实例显示,出现在同一造山带、在空间上伴生的高压麻粒岩和榴辉岩有各自不同的变质演化历史,但榴辉岩中的榴辉岩相变质时代和相邻的高压麻粒岩中的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时代相同或相近,这种成对出现的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代表了它们同时形成在造山带中不同的构造环境中,即榴辉岩的形成于大陆俯冲带中,而高压麻粒岩可能形成在俯冲带之上增厚的大陆地壳根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都兰 高压麻粒岩 变质演化 动力学 North Qaidam Mountains area 高压基性麻粒岩 multistage metamorphism high thermal relaxation continental crust 石榴子石 矿物学 高角闪岩相 单斜辉石 变质条件 mafic GRANULITES Mineral 岩石学
下载PDF
甘肃白银厂矿田流纹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金荣 郭原生 +4 位作者 董宁芳 李双文 翟新伟 孟桂生 杨永钧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8-92,共5页
白银厂矿田早—中寒武世流纹岩被认为是大陆裂谷环境或洋内弧岩浆作用的产物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 :流纹岩具有 Ti,Nb,Ta明显负异常 ,Sr和 P中等负异常 ,LREE略富集到富集 ,相对亏损 HFSE,La/ Nb值为 1~ 2 ,La/ Th值为 1 .1~ 2 .5 ,... 白银厂矿田早—中寒武世流纹岩被认为是大陆裂谷环境或洋内弧岩浆作用的产物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 :流纹岩具有 Ti,Nb,Ta明显负异常 ,Sr和 P中等负异常 ,LREE略富集到富集 ,相对亏损 HFSE,La/ Nb值为 1~ 2 ,La/ Th值为 1 .1~ 2 .5 ,Th/ Ta值高 ( 6~ 1 2 ) ,部分样品表现为 MREE负异常的稀土元素配分特征 ,δEu=0 .5~ 1 .1 ,( 87Sr/ 86 Sr) I=0 .70 2 6~ 0 .70 48,εNd( t) =+5 .60~ +6.1 4.综合其地球化学特征 ,推测流纹岩形成应是在大陆地壳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纹岩 地球化学 陆缘弧 镁铁质下地壳 白银厂矿田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地区显生宙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8
作者 邵济安 张舟 +1 位作者 佘宏全 刘东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8-198,共11页
华北克拉通构造体制从稳定向活动的转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中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和宁城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两期麻粒岩捕虏体及其寄主闪长岩的研究,讨论其形成的不同构造背景,从而探讨体制转折的起始时期。赤峰柴胡栏子二叠纪镁铁... 华北克拉通构造体制从稳定向活动的转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中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和宁城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两期麻粒岩捕虏体及其寄主闪长岩的研究,讨论其形成的不同构造背景,从而探讨体制转折的起始时期。赤峰柴胡栏子二叠纪镁铁质麻粒岩及其寄主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62.3±3.1)Ma和(256.6±6.5)Ma,宁城河南营子三叠纪镁铁质麻粒岩及其寄主闪长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分别为(229.7±2.6)Ma和(221±3)Ma。在上述两个地区还发现晚古生代二叠纪的闪长岩脉等。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二叠纪岩浆活动具有大陆裂谷初始阶段的特点,高场强元素含量比较低;而三叠纪高场强元素的增高显示地幔部分熔融程度的提高。二叠纪岩浆活动与此时全球构造演化及邻兴蒙造山带出现的双峰式火山活动密切相关。而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则与底侵背景下陆内伸展作用有关,是构造体制转折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显生宙 镁铁质麻粒岩 同位素地质学 壳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基性岩的同位素特征及下地壳物质对岩浆源区的贡献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全忠 谢智 +2 位作者 徐夕生 陈江峰 高天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71-1781,共11页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是大陆碰撞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北大别椒子岩和沙村岩体的早白垩世基性岩进行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特别是 Pb-Sr-Nd 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北大别基性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是大陆碰撞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北大别椒子岩和沙村岩体的早白垩世基性岩进行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特别是 Pb-Sr-Nd 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北大别基性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及下地壳的贡献。椒子岩基性岩的(^(87)Sr/^(86)Sr)_i 的范围为0.7072~0.7075,ε_(Nd)(t)范围为-10.4~11.9;椒子岩和沙村基性岩的(^(206)Pb/^(204)Pb)_i 为16.464~17.394,(^(207)Pb/^(204)Pb)_i 为15.349~15.453,(^(208)Pb/^(204)Pb)_i为37.338~37.976。这样的同位素组成显示岩浆源区中下地壳物质的贡献显著;尤其 Pb 同位素特征表明下地壳贡献来自大别造山带自身的下地壳。下地壳物质的参与可能与拆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北大别 早白垩 Pb—Sr—Nd同位素 下地壳
下载PDF
秦岭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来自东江口花岗岩体闪长质包体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雷 张成立 +2 位作者 周莹 田会全 李小菲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1-306,共16页
东江口花岗岩及闪长质包体分别获得了218Ma和224Ma的形成年龄,闪长质包体中存在岩浆不平衡结构并发育与寄主花岗岩相同的钾长石斑晶及淬冷形成的针状磷灰石,揭示了花岗岩形成过程中曾发生二元岩浆混合作用。这种混合作用已造成寄主花岗... 东江口花岗岩及闪长质包体分别获得了218Ma和224Ma的形成年龄,闪长质包体中存在岩浆不平衡结构并发育与寄主花岗岩相同的钾长石斑晶及淬冷形成的针状磷灰石,揭示了花岗岩形成过程中曾发生二元岩浆混合作用。这种混合作用已造成寄主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化学组成的趋同,同时使得它们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发生强烈均一化。但暗色闪长质包体锆石具有较宽的εHf(t)值(-4.58~3.31),保留了二端元岩浆源区的特征。秦岭早中生代同期闪长质包体锆石εHf(t)>10及寄主花岗岩锆石εHf(t)<-10的差异表明,它们分别来自相对亏损地幔源区和中元古代滞留于地壳的幔源基性物质,而两个源区的岩浆,自224Ma以来发生强烈混合作用,形成大规模的壳幔混合花岗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生代 闪长质包体 岩石地球化学 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下载PDF
义敦型镁铁-超镁铁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蛇绿岩的对比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旗 李达周 +1 位作者 张魁武 赵大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3-42,共10页
“义敦型”相当于文献中通称的阿尔卑斯型,但却不是蛇绿岩。蛇绿岩代表洋壳和地慢的岩石组合,而义敦型镁铁-超镁铁岩体则是由陆壳下的地幔及其部分熔融的产物组成的。因此,蛇绿岩与义敦型岩体的构造含意不同,后者的分布与古缝合带无关... “义敦型”相当于文献中通称的阿尔卑斯型,但却不是蛇绿岩。蛇绿岩代表洋壳和地慢的岩石组合,而义敦型镁铁-超镁铁岩体则是由陆壳下的地幔及其部分熔融的产物组成的。因此,蛇绿岩与义敦型岩体的构造含意不同,后者的分布与古缝合带无关。在造山带中区分开蛇绿岩和非蛇绿岩是至关重要的。义敦型镁铁-超镁铁岩组合的认定在理论上和找矿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镁铁岩 义敦型 蛇绿岩
下载PDF
大别-苏鲁地区晚中生代镁铁质岩地球化学对造山带岩石圈地幔性质的约束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锋 范蔚茗 +3 位作者 王岳军 李超文 李晓勇 张宏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65-1270,共6页
来自大别-苏鲁地区晚中生代镁铁质岩石表现出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的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轻稀土元素(LREE)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高度富集的放射成因 Sr(I_(Sr)=0.7065~0.7090)和低放射成因 Nd(ε_(N... 来自大别-苏鲁地区晚中生代镁铁质岩石表现出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的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轻稀土元素(LREE)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高度富集的放射成因 Sr(I_(Sr)=0.7065~0.7090)和低放射成因 Nd(ε_(Nd)(t)=-19~-10)的同位素组成;同时它们显示出一定程度的 Nb/Ta 和 Zr/Hf 内部分馏特征,反映其地幔源区曾受到了相对富金红石和 CO_2的熔体交代作用。我们倾向认为深俯冲陆壳在俯冲或折返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熔体与地幔反应是形成大别-苏鲁地区造山带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陆壳 镁铁质岩浆作用 岩石圈地慢 晚中生代:北大别
下载PDF
信阳基性麻粒捕虏体及其华北南缘早中生代下地壳性质 被引量:8
13
作者 郑建平 孙敏 +2 位作者 路凤香 余淳梅 王方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8,共8页
报道了信阳早中生代火山角砾岩中高压基性麻粒岩捕虏体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岩石主元素、微量元素、Nd同位素组成及计算的温压条件和岩石物性结果。这些基性麻粒岩主体为具细粒变晶结构的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碱性长石... 报道了信阳早中生代火山角砾岩中高压基性麻粒岩捕虏体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岩石主元素、微量元素、Nd同位素组成及计算的温压条件和岩石物性结果。这些基性麻粒岩主体为具细粒变晶结构的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碱性长石±石英±钛铁矿组合,其中可见残斑单斜辉石±石榴石组合。它们的全岩化学成分相当于橄榄拉斑-石英拉斑玄武岩,具LREE平坦到富集的稀土配分形式(LaN/YbN=0.98-9.47),且Eu异常不明显(Eu/Eu=0.95-1.11)由细粒变晶矿物组合所计算的温压条件是765-890℃和1.25-1.59GPa(相当于存在深达52km的厚地壳)。麻粒岩的计算波速(Vp)和密度(D)分别为7.04-7.56km/s和3.05-3.30g/cm3。全岩143Nd/144Nd测试值为0.512267-0.512700,εNd(T)为-5.72至+1.01,Nd模式年龄(TDM)为1.8-1.9Ga。由这些高压基性麻粒岩所反映的华北南缘早中生代下地壳,其初始物质可能形成于早元古代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并受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影响。它们在晚第三纪玄武岩喷发前大部分发生了拆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基性麻粒岩 捕虏体 早中生代下地壳 早元古代岩浆底侵作用 华北南缘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幔源镁铁质团块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大鹏 杜杨松 +4 位作者 于学峰 秦新龙 Steve SCOTT 王树星 Filipa MARQUES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8-618,共11页
幔源岩石包体研究,是认识上地幔岩石圈物质组成、幔源岩浆演化及壳幔动力学过程的重要手段。铜陵地区小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中发育有微粒闪长质包体,并且这些微粒闪长质包体中不均匀地分布着镁铁质团块,三者的形成过程可视为铜陵地区... 幔源岩石包体研究,是认识上地幔岩石圈物质组成、幔源岩浆演化及壳幔动力学过程的重要手段。铜陵地区小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中发育有微粒闪长质包体,并且这些微粒闪长质包体中不均匀地分布着镁铁质团块,三者的形成过程可视为铜陵地区岩浆演化的缩影,为了解本区深部岩浆作用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借助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电镜能谱和二次飞行时间离子探针(Tof-SIMS)对产于铜陵地区微粒闪长质包体中的镁铁质团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次获得了一套精确的矿物化学资料和元素分布图,总结了镁铁质团块的特征,并讨论了本区的深部岩浆作用过程。矿物学研究表明,镁铁质团块中的角闪石和辉石均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透闪石化和阳起石化蚀变,蚀变过程中,从镁钙闪石到镁角闪石,再到透闪石,随着Si的增加,角闪石呈现出Mg的富集和Ti、Al贫化的特点。团块中的富Cr磁铁矿、Ti磁铁矿和少量的铝直闪石指示了其具有深源性。Tof-SIMS元素分布图显示,透闪石主要由Al、Si、Ca、Sc、V、Cr、Mn、Cu和Sr元素组成,透辉石主要由Si、Mg、Ca、Cu和Rb组成。在铜陵地区,上地幔部分熔融形成一套玄武岩浆,受岩浆底侵作用影响,玄武岩浆上侵,进入下地壳深位岩浆房,与下地壳硅镁层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一套轻度演化的中基性(辉长质)玄武岩浆,镁铁质团块就是这类中基性玄武岩浆直接结晶形成的。后受构造作用影响,这类中基性玄武岩浆上侵到中地壳岩浆房(12-16 km),与中地壳的变质岩系发生同化混染和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一套中性闪长质岩浆,微粒闪长质包体就是这套闪长质岩浆发生结晶分异作用而形成的。镁铁质团块和微粒闪长质包体清楚地解释了铜陵地区深部岩浆作用过程,并有力地证明了铜陵地区中地壳的闪长质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的壳幔混源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团块 闪长质包体 壳幔相互作用 Tof-SIMS
下载PDF
东昆仑地区中生代熔融、同化、存储和均一(MASH)过程及壳幔岩浆混合 被引量:5
15
作者 南卡俄吾 贾群子 +4 位作者 李文渊 唐玲 李金超 栗亚芝 孔会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37-45,共9页
哈西亚图石英闪长岩是东昆仑地区中生代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类典型代表,岩体出露于东昆仑中构造带,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包体为闪长质岩石,并含有一系列岩浆混合成因的证据,如水滴状、长条状塑性流变外形,淬冷边、反向脉等高—中... 哈西亚图石英闪长岩是东昆仑地区中生代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类典型代表,岩体出露于东昆仑中构造带,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包体为闪长质岩石,并含有一系列岩浆混合成因的证据,如水滴状、长条状塑性流变外形,淬冷边、反向脉等高—中温混合迹象,以及低Mg/(Fe+Mg)、Na/(Ca+Na)值等混合成因特征。包体A/CNK值介于0.77~0.87,属准铝质,富Al2O3、Fe2O3、MgO,贫K2O、Na2O,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等),同时又具有Ta、Nb、Ti的"TNT"负异常,具有俯冲带幔源岩石的成分特点。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同时期大地构造背景,东昆仑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含暗色微粒包体花岗质岩石是幔源岩浆经历多次熔融、同化、存储和均一(MASH)过程后与壳源岩浆混合的产物。在混合岩浆中,富镁铁质端元是由辉长质岩浆进化而来的闪长质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微粒包体 MASH过程 中生代 壳幔作用 岩浆混合 东昆仑地区
下载PDF
北阿尔金早古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来自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孟令通 陈柏林 +4 位作者 王永 孙岳 吴玉 张文高 何江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5-307,共13页
北阿尔金造山带中的阿北花岗岩体出露于喀腊大湾与阿尔金北缘断裂交叉部位的东南侧,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427.3±5... 北阿尔金造山带中的阿北花岗岩体出露于喀腊大湾与阿尔金北缘断裂交叉部位的东南侧,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427.3±5.7 Ma。阿北花岗岩体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高SiO2(68.68%-72.83%)、高碱(Na2O+K2O=6.52%-7.91%,Na2O〉K2O)、准铝质(A/CNK≈1);2高Sr和LREE,低Y(〈10μg/g)和Yb(〈1μg/g);3高Sr/Y值(〉40);4非常弱甚至没有Eu负异常。这些特征表明阿北花岗岩体形成于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其源区残留了大量的石榴子石而不含斜长石;同时,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440-420 Ma北阿尔金造山带中残留有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而在420 Ma之后发生了广泛的下地壳拆离与减薄。也就是说,北阿尔金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为440-420 Ma,伴随着阿北花岗岩体的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阿尔金造山带 早古生代 阿北花岗岩体 构造体制转换 下地壳部分熔融
下载PDF
青岛地区晚白垩世基性脉岩中麻粒岩捕虏体的成分特征及其温压条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瑾 张宏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33-1140,共8页
青岛地区晚白垩世基性脉岩中含有两类麻粒岩捕虏体,富辉石麻粒岩和富长石麻粒岩.富辉石麻粒岩的主要矿物组合为Opx+Cpx+Pl,具有细粒变晶结构;富长石麻粒岩主要矿物组合为Pl+OpX+Cpx十Q或Pl+Opx/Cpx+Q,具有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麻... 青岛地区晚白垩世基性脉岩中含有两类麻粒岩捕虏体,富辉石麻粒岩和富长石麻粒岩.富辉石麻粒岩的主要矿物组合为Opx+Cpx+Pl,具有细粒变晶结构;富长石麻粒岩主要矿物组合为Pl+OpX+Cpx十Q或Pl+Opx/Cpx+Q,具有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麻粒岩捕虏体中辉石的Mg#较低(<66),普通辉石具有富Na贫Ca的特征,与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麻粒岩特征接近.二辉石温度计的计算结果显示这些麻粒岩捕虏体的麻粒岩相变质平衡温度在847~910℃之间.结合富长石麻粒岩的地质压力计的计算结果(0.99~1.17GPa)和地温梯度推测出的"岩石学"Moho面深度在33~36公里之间,与"地震"Moho面深度基本一致.麻粒岩捕虏体中普通辉石的矿物成分和该地区活跃的岩浆活动暗示青岛地区下地壳麻粒岩不同于典型的古老下地壳麻粒岩地体或捕虏体.他们的形成可能是华北克拉通古老麻粒岩与岩浆底侵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捕虏体 晚白垩世 基性脉岩 平衡温度 山东青岛 下地壳
下载PDF
大陆下地壳的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5
18
作者 孔华 金振民 谢窦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8年第4期9-22,共14页
大陆下地壳对认识整个地壳的组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大陆下地壳的研究正在世界范围蓬勃开展,大陆下地壳的研究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太古代地壳剖面的研究,二是麻粒岩包体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后者的研究程度要难得多,下地壳包体出露... 大陆下地壳对认识整个地壳的组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大陆下地壳的研究正在世界范围蓬勃开展,大陆下地壳的研究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太古代地壳剖面的研究,二是麻粒岩包体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后者的研究程度要难得多,下地壳包体出露少,成分多为麻粒岩,且无一例外地都含有基性麻粒岩,对其成因现基本趋于一致认识,即由幔源岩浆底侵至地壳再受变质而成,然后被火山作用带至地表,因此,基性麻粒岩包体更可能反映了现今大陆下地壳的性质.下地壳的强度如何?流变行为怎样?近年来国外对代表下地壳组成的麻粒岩进行了共轴和非共轴(单剪变形)的流变行为研究,下地壳岩石韧性变形现象的广泛发育,是其流变学性质的宏观表现,高温高压实验变形样品的TEM观察表明下地壳条件下,应变积累在弱相中,在壳幔边界,相对于较强硬的岩石圈地幔,下地壳容纳了更多的应变,因而导致韧性剪切带的形成及糜棱岩(化)的广泛发育.对国内在这方面研究差距,作者建议①要加强对比和综合研究,对下地壳包体的研究要与地幔包体研究相结合,以探讨壳—幔之间藕合作用,②强化高温高压变形实验研究,把原先的理论推断定量化直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镁铁质包体 流变学 大陆 麻粒岩
下载PDF
中酸性侵入岩中铁镁质微粒包体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19
作者 江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18,共6页
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铁镁质微粒包体(MME)这一当今世界花岗岩研究焦点课题的研究现状。指出铁镁质微粒包体及花岗岩的岩浆混合模式对壳—幔物质及能量交换作用过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对包体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铁镁质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壳-幔深部作用 中酸性侵入岩 显微结构
下载PDF
造山岩套中镁铁质和长英质岩浆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马昌前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共8页
结合2002年9月14~21日在意大利中部召开的"欧洲花岗岩网络"年会的会议讨论和野外考察内容,评述了镁铁质和长英质岩浆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镁铁质熔体在巨量花岗岩浆形成中的作用。在花岗岩岩基内,不仅出露有狭义的花岗岩,还可... 结合2002年9月14~21日在意大利中部召开的"欧洲花岗岩网络"年会的会议讨论和野外考察内容,评述了镁铁质和长英质岩浆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镁铁质熔体在巨量花岗岩浆形成中的作用。在花岗岩岩基内,不仅出露有狭义的花岗岩,还可见到更富镁铁质的岩石,例如辉长岩和闪长岩。一般,这些镁铁质岩石,既可能是幔源母岩浆结晶的产物,或是岩浆混合和分异-同化作用中的端员组分,也可能代表了下地壳源区的物质,或者是导致大陆壳部分熔融的热源物质记录。对镁铁质和长英质岩浆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限定造山作用过程中地壳物质再循环和新的地幔物质加入的相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动力学 镁铁质岩浆 花岗岩 壳幔相互作用 岩石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