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石峁遗址东门城墙稳定性及加固方法研究
1
作者 秦立科 韦坤 +5 位作者 王磊 庞磊 王霁竹 毛迪 李婉茹 陈立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城墙出现了严重的外倾变形,面临倒塌风险,为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进行了城墙稳定性及加固方法的研究。提出风化折减系数表征灰缝的风化程度,利用离散单元法建立城墙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通过强度折减法研究在风化作用下城...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城墙出现了严重的外倾变形,面临倒塌风险,为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进行了城墙稳定性及加固方法的研究。提出风化折减系数表征灰缝的风化程度,利用离散单元法建立城墙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通过强度折减法研究在风化作用下城墙的变形及稳定性,通过反演分析法确定城墙的风化程度和灰缝的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灰缝强度降低是城墙变形失稳的主要原因;在土压力作用下,城墙破坏呈滑移-倾覆模式;城墙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风化系数为0.45~0.48,灰缝强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21 kPa和1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灰缝灌浆和外侧支撑两种加固方法并进行了比选,最终加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石峁城墙的后续的加固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城墙 离散元法 强度折减法 稳定性 风化
下载PDF
基于形状文法的石峁茶具推演与设计 被引量:2
2
作者 杜杰 韩怡萱 雷英卓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9-187,共9页
目的 探索神木石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挖掘、解读和提取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将其打散重组成为新的器具造型,然后运用至文创产品中,促使市场中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达到多元化的局面。方法 基于形状文法推演规则,... 目的 探索神木石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挖掘、解读和提取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将其打散重组成为新的器具造型,然后运用至文创产品中,促使市场中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达到多元化的局面。方法 基于形状文法推演规则,根据石峁陶器,玉器造型特点及石峁石雕纹样特征,与现代茶具造型进行交叉融合,结合具有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展开设计。以茶壶、茶杯、公道杯、茶盘为石峁茶具组合,开展形态设计推演。结果 获得极具石峁造型风格且符合现代审美的石峁茶具文创产品设计。结论 通过实践验证案例方法的切实性与有效性,为石峁造型和纹样进行创新设计,并转换成现代产品,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保护石峁遗址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形状文法 茶具 文创产品 创新设计
下载PDF
陕西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黄牛的古DNA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蔡大伟 胡松梅 +5 位作者 孙玮璐 朱司祺 孙周勇 杨苗苗 邵晶 周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2-127,共6页
本文对陕西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的11个古代黄牛进行了古DNA分析,成功获得了10个古线粒体DNA数据。古DNA序列分析显示石峁古代黄牛全部是普通牛,由近东起源的T3(70%)和T4(30%)世系组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峁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流。通... 本文对陕西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的11个古代黄牛进行了古DNA分析,成功获得了10个古线粒体DNA数据。古DNA序列分析显示石峁古代黄牛全部是普通牛,由近东起源的T3(70%)和T4(30%)世系组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石峁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流。通过与周边地区古代黄牛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古代黄牛的遗传结构主要以统治性的T3世系为主,同时伴有低频的T4或T2世系。单倍型分析显示石峁古代黄牛的单倍型H1在北方地区广泛分布,反映出龙山时代晚期北方地区古代人群之间存在广泛的交流。单倍型H2在宁夏打石沟和河南二里头遗址中的出现,进一步支持黄牛由甘青地区进入中国并扩散到中原这一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黄牛 普通牛 线粒体DNA 世系
下载PDF
陕西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春燕 胡松梅 +2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杨苗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8-133,共6页
本文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的猪、黄牛和绵羊等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6个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标准偏差小于其他动物,其平均值是0.711185,将该平均值加或减2倍标准偏差... 本文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石峁遗址后阳湾地点出土的猪、黄牛和绵羊等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6个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标准偏差小于其他动物,其平均值是0.711185,将该平均值加或减2倍标准偏差得到石峁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在0.711303~0.711067之间。根据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町以推测在我们所测定的样品中,仅有1只绵羊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当地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以外,据此推测这只羊可能不是在当地出生的:其他黄牛和绵羊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当地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之内,推测它们可能是在遗址当地饲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 石峁遗址 后阳湾 动物 锶同位素
下载PDF
石峁外城东门址和早期城建技术 被引量:10
5
作者 国庆华 孙周勇 邵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8-101,共14页
本文在重点考察石峁外城东门址的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同期中国北方和中原城址及世界早期城建相关实例的比较,尝试复原了外城东门的形状、高度和大门位置。作者认为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是中国史前城建史上规划最为... 本文在重点考察石峁外城东门址的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同期中国北方和中原城址及世界早期城建相关实例的比较,尝试复原了外城东门的形状、高度和大门位置。作者认为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是中国史前城建史上规划最为复杂、设施最为齐备的实例,对研究早期建筑技术和城建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外城东门址 规划设计 建筑技术 复原研究
下载PDF
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生业方式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孙永刚 常经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10-117,共8页
通过对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的部分遗址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归纳出陕北地区生业方式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即由仰韶时代晚期以农业为主、畜牧为辅、狩猎为补充,发展到龙山时代早期以农牧混合为主、狩猎为辅,最终在龙山时代晚期... 通过对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的部分遗址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归纳出陕北地区生业方式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即由仰韶时代晚期以农业为主、畜牧为辅、狩猎为补充,发展到龙山时代早期以农牧混合为主、狩猎为辅,最终在龙山时代晚期形成以畜牧为主、农业为辅、狩猎文化为补充的生业方式。生业方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海生不浪晚段至阿善文化时期陕北先民生业方式的变化,是人口压力和环境因素导致的;龙山时期陕北先民生业方式的转变,多是环境因素促使下的人群变动和文化传播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生业方式 石峁遗址 社会复杂化
下载PDF
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即“不周山”——对石峁遗址的若干考古文化学探想 被引量:2
7
作者 胡义成 曾文芳 赵东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4期111-116,共6页
石峁遗址位于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秃尾河北侧山峁,2013年入选10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被视为"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内专家用"石破天惊"形容它,因为它不见诸包括《史记》在内的任何... 石峁遗址位于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秃尾河北侧山峁,2013年入选10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被视为"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内专家用"石破天惊"形容它,因为它不见诸包括《史记》在内的任何文字记载,但却是"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中国所见规模最大的城址"。其文化特征,首先体现在它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石筑城"并出土了大量玉器。从神话学大量证据、文字学证据和考古学证据看,它就是大禹治水与共工斗争时被毁的"不周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不周山 “石筑城” 石峁玉器
下载PDF
测绘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周磊 梁爽 +2 位作者 李海泉 李俊 南竣祥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7年第7期212-214,共3页
石峁遗址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航摄技术、GPS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等多种测绘技术对石峁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测量,得到了多种测绘成果,是利用多种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于文物保护的成功... 石峁遗址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航摄技术、GPS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等多种测绘技术对石峁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测量,得到了多种测绘成果,是利用多种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于文物保护的成功应用,为以后开展同类大遗址保护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测绘技术 大遗址保护
下载PDF
石峁皇城台石雕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小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6-93,共8页
本文对石峁遗址发现的石雕进行了讨论,辨析了石峁石雕上的几例虎纹;讨论了石雕上的虎食人图案及其与商周时期同类纹饰的内涵。认为石峁石雕上纹样的幅面巨大,是具有公众性的一类纹饰,与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小型私人化的玉雕内涵不同,... 本文对石峁遗址发现的石雕进行了讨论,辨析了石峁石雕上的几例虎纹;讨论了石雕上的虎食人图案及其与商周时期同类纹饰的内涵。认为石峁石雕上纹样的幅面巨大,是具有公众性的一类纹饰,与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小型私人化的玉雕内涵不同,同时认为石雕上纹样与青铜器上所见的兽面纹有直接的发展关系,是铜器兽面纹的直接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 石雕 虎纹 兽面纹
下载PDF
Z+F三维激光扫描仪在石峁遗址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南竣祥 梁爽 +1 位作者 李海泉 周群强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7年第2期82-84,共3页
利用Z+F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石峁遗址进行三维数据采集,通过点云数据配准,制作遗址本体的二维成果;然后在Geomagic Studio 10.0软件中完成后期三维建模,实现石峁遗址的数字化反演;最后通过三维浏览软件实现遗址的三维展示。
关键词 激光扫描 石峁遗址 三维建模
下载PDF
从石峁建筑用玉新发现看夏代的瑶台玉门神话——大传统新知识重解小传统 被引量:5
11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8,共8页
史前大传统的考古新发现对于重新解释文字记述小传统具有重要的知识创新意义。文学人类学者思索华夏第一王朝即夏文化的源流,将目光转向201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建城用玉器现象,参照北方萨满教的活态文化实践,解读... 史前大传统的考古新发现对于重新解释文字记述小传统具有重要的知识创新意义。文学人类学者思索华夏第一王朝即夏文化的源流,将目光转向201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建城用玉器现象,参照北方萨满教的活态文化实践,解读为辟邪驱魔的精神防卫功能,归结到玉石承载神力的信仰观念。对文献中有关夏桀修建玉门瑶台之类神话建筑物的说法提出大传统背景的新解读:史前建筑用玉的真实情况如何被后人夸张为夏代玉质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建筑用玉 辟邪驱魔 萨满教 夏文化
下载PDF
石峁遗址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出土陶器的成分与岩相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娜妮 刘思然 +4 位作者 陈坤龙 孙周勇 邵晶 邸楠 邵安定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5-160,共6页
本文对石峁遗址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出土陶器进行了成分和岩相分析。结果显示,陶器原料主要为低铝易熔黏土,钙含量较低者可能使用古土壤制成;少量钙含量较高者则使用第三纪红黏土。个别样品黏土中粉砂含量很低,可能与河流冲积土或原料反复... 本文对石峁遗址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出土陶器进行了成分和岩相分析。结果显示,陶器原料主要为低铝易熔黏土,钙含量较低者可能使用古土壤制成;少量钙含量较高者则使用第三纪红黏土。个别样品黏土中粉砂含量很低,可能与河流冲积土或原料反复淘洗有关。罐和豆多为泥质陶,鬲和盆则多夹砂,羼合料类型包括砂质、沉积岩、铁镁质岩屑和熟料等。本次分析样品出土地点相对集中,但其羼合料和粘土种类均较为多样,显示其可能来源于多个制陶作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皇城台 陶器 成分 岩相
下载PDF
石峁玉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3
13
作者 王炜林 孙周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49,共10页
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神木石峁遗址调查资料的相继刊布…,人们逐渐开始重新检视海外各学术机构和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玉,将许多重要藏品特别是风格独特的墨绿色牙璋类器物的产地追溯到了石峁遗址。据称大英博物馆、科隆远东博物馆... 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神木石峁遗址调查资料的相继刊布…,人们逐渐开始重新检视海外各学术机构和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玉,将许多重要藏品特别是风格独特的墨绿色牙璋类器物的产地追溯到了石峁遗址。据称大英博物馆、科隆远东博物馆、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波十顿美术馆、芝加哥美术馆、白鹤美术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新华遗址 玉器 夏代
下载PDF
2012~2013年度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54
14
作者 胡松梅 杨苗苗 +1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 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羊、绵羊和黄牛。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是一个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小片树林,草原和树林间有一定的水域,周围有沙漠的环境。经济类型是半农半牧形式,家养动物是石峁人的主要肉食来源,野生动物仅起着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 石峁遗址 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公元前第三千纪北方地区社会复杂化过程考察——以榆林地区考古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34
15
作者 孙周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79,共10页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的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较前期急剧增长,聚落规模差异加剧,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经历了财富集中、高等级聚落、大型宫室、祭坛及公共设施涌现的过程之后,聚落间防御需求日趋强烈,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的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较前期急剧增长,聚落规模差异加剧,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经历了财富集中、高等级聚落、大型宫室、祭坛及公共设施涌现的过程之后,聚落间防御需求日趋强烈,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常态化的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成为凝聚聚落人群的核心手段。公元前2300年前后,以石峁城址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形成,开启了早期城市化道路,迈开了走向早期国家的步伐。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石峁遗址不仅成为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城址,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北方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3000-公元前1800年 石峁遗址 聚落特征 区域政体中心 形成过程
下载PDF
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2016~2019年度考古新发现 被引量:26
16
作者 孙周勇 邵晶 邸楠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1,F0002,共10页
石峁遗址是一处经过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超大型中心聚落。本文介绍了2016~2019年度皇城台门址、东护墙北段上部及台顶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基址(大台基)等重要遗迹考古新发现。结构复杂的护墙、设计精巧的城门、规模宏大... 石峁遗址是一处经过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史前超大型中心聚落。本文介绍了2016~2019年度皇城台门址、东护墙北段上部及台顶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基址(大台基)等重要遗迹考古新发现。结构复杂的护墙、设计精巧的城门、规模宏大的高等级建筑以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暗示着皇城台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当已经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皇城台 2016~2019年度 新发现
下载PDF
陕北地区龙山至夏时期的聚落与社会初论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炜林 郭小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59,共8页
文章通过对新华、石峁、木柱柱梁、神圪垯梁、寨峁等遗址的分析,初步研究了陕北地区龙山及夏时期的聚落与社会等问题。本文把这一时期的聚落分为三级,进行了聚落分类,同时通过墓葬研究对墓葬进行了分类和分级,并分析了当时的葬俗、葬仪... 文章通过对新华、石峁、木柱柱梁、神圪垯梁、寨峁等遗址的分析,初步研究了陕北地区龙山及夏时期的聚落与社会等问题。本文把这一时期的聚落分为三级,进行了聚落分类,同时通过墓葬研究对墓葬进行了分类和分级,并分析了当时的葬俗、葬仪、社会等级等,此外对石峁古城的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龙山时代 夏时期 大口文化 石峁遗址
下载PDF
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与社会 被引量:15
18
作者 戴向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69,共10页
本文根据近些年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变化进行了集中的分析,讨论的重点包括包头大青山南麓阿善文化聚落群、凉城县岱海周围老虎山文化聚落群和陕北神木石峁城址及周... 本文根据近些年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变化进行了集中的分析,讨论的重点包括包头大青山南麓阿善文化聚落群、凉城县岱海周围老虎山文化聚落群和陕北神木石峁城址及周边的聚落。指出北方地区在龙山时代经历了与中原不同的发展轨迹、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演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龙山时代 聚落与社会 石峁 早期国家
下载PDF
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周勇 邵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8,63,共10页
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是近年来石峁遗址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数量丰富、造型精美、类型多样,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出土背景及年代、分类、使用功能与性质、传统渊源及影响等几个方面出发,对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石峁遗址 皇城台 大台基石雕
下载PDF
石峁古城石质建筑材料来源探讨 被引量:7
20
作者 贺黎民 邵晶 邸楠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8-145,共8页
本文采用考古学与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的办法,对石峁遗址城墙石材的地质特征与遗址范围及周边区域的岩石地层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其在岩性特征、结构特征、微量组分与沉积环境、地层时代等要素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认为石峁城墙建筑石料... 本文采用考古学与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的办法,对石峁遗址城墙石材的地质特征与遗址范围及周边区域的岩石地层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其在岩性特征、结构特征、微量组分与沉积环境、地层时代等要素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认为石峁城墙建筑石料均系就地取材而得,从而为石峁遗址城墙建筑石料的来源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建筑材料 石料来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