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华光礁Ⅰ号”沉船的瓷器研究
1
作者 王观 桂小径 《南海学刊》 2023年第2期61-69,共9页
南海“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遗址正处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打捞出水的瓷器与中国福建、江西和浙江等地的瓷器在窑口、造型、胎体、釉水、纹饰等方面完全一致,充分证明中国南海海域是中国人民的“祖宗海”。瓷器主要以青瓷为主... 南海“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遗址正处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打捞出水的瓷器与中国福建、江西和浙江等地的瓷器在窑口、造型、胎体、釉水、纹饰等方面完全一致,充分证明中国南海海域是中国人民的“祖宗海”。瓷器主要以青瓷为主,福建各地窑口的产品居多,也有龙泉窑的,还有部分景德镇的影青,建阳窑的黑瓷、建盏等南方各窑系的瓷器。遗址表面散落的器物有碗、瓶、盘、碟、罐、粉盒等,并以刻划花青瓷、青白瓷为主。“华光礁Ⅰ号”沉船瓷器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实体物证,填补了国内关于中国瓷器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的空白,为研究中国陶瓷史、海外贸易史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物依据和参考资料,开启了中国南海海域文物研究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华光礁Ⅰ号”沉船 瓷器 青瓷 青白瓷
下载PDF
“南海Ⅰ号”沉船底部海泥的科技分析
2
作者 黄琦钧 董录明 +1 位作者 韩向娜 王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59-64,共6页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海域,于200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出土文物18万余件。文章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显微分析、红外光谱分析、...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海域,于200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出土文物18万余件。文章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显微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拉曼光谱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等方法检测海泥的矿物成分、有机质和可溶盐等,结果发现“南海Ⅰ号”底部海泥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粘土矿物,有机质含量为6.62%,可溶盐含量为0.6%,成分主要是NaCl、CaSO_(4),还有少量的MgSO4和KCl。海泥pH值为7.74。“南海Ⅰ号”的埋藏环境关系到木质船体、陶瓷器等大宗船载货物的劣化机理研究,对沉船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可为“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文物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I号 海泥 矿物组分 可溶盐
下载PDF
“南海Ⅰ号”出水古陶瓷器科技分析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艳蓉 朱铁权 +3 位作者 冯泽阳 谭羡 叶道阳 郑颖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2-339,共8页
“南海Ⅰ号”沉船位于我国广东省阳江市,出水大量陶瓷器的产地研究及腐蚀产物研究是“南海Ⅰ号”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微聚焦X射线荧光光谱仪(μ-XRF)对“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部分的青白瓷、青瓷、绿釉陶的胎釉以及绿釉陶的腐蚀... “南海Ⅰ号”沉船位于我国广东省阳江市,出水大量陶瓷器的产地研究及腐蚀产物研究是“南海Ⅰ号”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微聚焦X射线荧光光谱仪(μ-XRF)对“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部分的青白瓷、青瓷、绿釉陶的胎釉以及绿釉陶的腐蚀物进行成分分析,并利用体视显微镜以及拉曼光谱仪对绿釉陶表面的腐蚀物进行观察和物相组成分析。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一类青白瓷样品胎体具有低铝高硅的特点( Al2O3含量低于19%,SiO2含量约73%),属江西景德镇湖田窑,而另一类青白瓷可能产自福建,具体窑口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对比分析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青瓷样品胎体具有高硅低铝的特点( Al2O3含量13.32%-19.12%;SiO2含量72.89%-78.30%),属浙江龙泉窑;绿釉陶样品的特征与福建地区瓷土较为符合,可能来自于福建磁灶窑。拉曼光谱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绿釉陶的主要腐蚀物的矿物组成为炭黑、白铅矿与磷酸铅。此项研究成果为出水陶瓷器的产地研究、陶瓷器腐蚀机理探究、出水陶瓷器保护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古陶瓷 青白瓷 青瓷 绿釉陶 科技分析
下载PDF
“南海Ⅰ号”沉船木材的微束XRF面扫描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可佳 杜靖 +3 位作者 朱剑 李乃胜 陈岳 武媛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930-2933,共4页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我国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发现于1987年,经多次水下考古调查后,于2007年严格按照水下考古规范,成功地将其整体打捞出水,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我国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发现于1987年,经多次水下考古调查后,于2007年严格按照水下考古规范,成功地将其整体打捞出水,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沉船。由于在海底埋藏达800年之久,因此船体和及其所承载的木质文物,在海水中盐份以及各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发生了严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作用,使得原有的木材成分大量降解流失,木质纤维间的支撑力减少,导致强度降低,结构糟朽。硫铁化合物是海洋出水木材的重要病害来源,因此铁、硫元素的含量、分布以及赋存状态,对海底出水有机质材料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于制样和传统方法限制,难以对出水木材中的铁和硫进行原位无损分析,同时分析速度和测量成本亦是难以克服的困难。微束X射线荧光技术,特别是基于常规X光管的微聚焦技术,为该问题提供了便捷、快速、可靠、无损和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基于此,选择“南海Ⅰ号”出水船体为研究对象,应用最新的多导毛细管微聚焦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并结合拉曼光谱分析,对出水木材中的铁、硫含量和分布进行了面扫描分析。结果指出,样品中的铁、硫元素分布不均,存在多种赋存形态,揭示了元素分布特点和规律为研究水木材中硫、铁的来源、富集以及耦合关系等提供了线索。研究表明,微束XRF技术可有效分析不规则、不均匀的饱水木材中不同部位铁、硫丰度,在二维尺度上揭示元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海洋出水木材中的硫、铁及其化合物的沉积和循环机制以及相关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和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μ-XRF 面扫描 饱水古木材
下载PDF
宋代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出土植物遗存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志军 《农业考古》 2018年第3期7-17,共11页
南海一号沉船是一艘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商船,从中出土了3105粒植物种子和果实,其中绝大多数是可食用植物,分为核果类、坚果类、浆果类、荔枝类、瓜类、香料类和谷物类。通过分析,南海一号沉船出土植物遗存属于远洋航行所携带的食物,其... 南海一号沉船是一艘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商船,从中出土了3105粒植物种子和果实,其中绝大多数是可食用植物,分为核果类、坚果类、浆果类、荔枝类、瓜类、香料类和谷物类。通过分析,南海一号沉船出土植物遗存属于远洋航行所携带的食物,其中以利于长期保存的坚果、凉果和蜜饯为主,这些植物类食物的产地与该船始发地福建泉州港相关。在南海一号沉船上发现的花椒和胡椒都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调味品,其中的胡椒是我国迄今见报道的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胡椒实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一号沉船 植物遗存 核果和坚果 调味品
下载PDF
以古代出水腐肉为例初步探讨古DNA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亚丽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4期162-166,共5页
古DNA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现在已经成功地从骨骼、毛发、牙齿甚至粪石等古代遗存中提取古DNA进行相关的研究,但古DNA由于易受外源基因的污染影响,仍然存在许多的限制。为了对"南澳Ⅰ号"古沉船出水的古代腐肉样品进... 古DNA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现在已经成功地从骨骼、毛发、牙齿甚至粪石等古代遗存中提取古DNA进行相关的研究,但古DNA由于易受外源基因的污染影响,仍然存在许多的限制。为了对"南澳Ⅰ号"古沉船出水的古代腐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为考古分析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通用引物18S rDNA及动物组织线粒体(mtDNA 16S rDNA)采用梯度PCR方法对古代腐肉样品进行初步的扩增分析,扩增产物分别为500bp和400bp的条带,但对条带测序的结果不理想。经分析可能是样品饱水的特殊性易受外界环境污染,影响古DNA的提取及扩增,因此对于出水样品古DNA的研究需要更深入的试验设计。本项目通过对出水古代腐肉古DNA的研究方法及结果的探讨,将为以后更多的出水遗存材料的古DNA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DNA 出水腐肉 南澳Ⅰ号古沉船
下载PDF
“南海Ⅰ号”沉船发掘纪略 被引量:3
7
作者 崔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10期14-20,共7页
“南海Ⅰ号”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长眠海底800余年之后,中国水下考古人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文章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南海宋元沉船”调查定位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南海I号”打捞方案,并给出整... “南海Ⅰ号”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长眠海底800余年之后,中国水下考古人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文章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南海宋元沉船”调查定位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南海I号”打捞方案,并给出整体打捞与博物馆建设的并行措施,同时对“南海Ⅰ号”发掘成果进行展示,希望其考古成果及技术创新永载世界水下考古史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水下考古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下载PDF
南海一号:中国海底文化遗产一种现实的保护模式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锦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1-23,共3页
原地保护是保护海底文化遗产的最好办法,但由于文物保护部门执法资源有限,目前不可能对我国现存的诸多海底文化遗产实施就地保护。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抢救性发掘集中保护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南海一号"的保护方法实现了文物... 原地保护是保护海底文化遗产的最好办法,但由于文物保护部门执法资源有限,目前不可能对我国现存的诸多海底文化遗产实施就地保护。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抢救性发掘集中保护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南海一号"的保护方法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是一种现实可行的保护模式。地方性法律可以先行探索确认这一保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文化遗产 保护模式 南海一号 社会资源
下载PDF
南海一号出水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青瓷特征的无损分析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黎继立 何斌 +3 位作者 刘卫东 严鑫 刘松 李青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00-1507,共8页
古代陶瓷产地研究是陶瓷考古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考古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古代陶瓷产地研究主要依赖化学成分分析技术,对陶瓷釉层结构特征的无损分析研究却相对缺乏,难以对古代陶瓷进行全方位的认知。该研究首次将光学相干层析(O... 古代陶瓷产地研究是陶瓷考古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考古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古代陶瓷产地研究主要依赖化学成分分析技术,对陶瓷釉层结构特征的无损分析研究却相对缺乏,难以对古代陶瓷进行全方位的认知。该研究首次将光学相干层析(OCT)与X射线荧光(XRF)光谱分析技术相结合,对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南宋初期景德镇窑和龙泉窑青瓷瓷釉的断层结构特征和化学成分特征进行综合无损分析研究。首先采用扫频OCT成像系统对两个窑址青瓷瓷釉断层结构及装饰工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青瓷瓷釉类型、釉层厚度、釉层内气泡、包裹体、表面裂纹等特征及分布状况,对比了两窑址青瓷瓷釉断层结构特征,确定了可能采用的装饰工艺。其次,利用X射线荧光(XRF)光谱分析获得了两窑址青瓷胎釉的化学成分,对比研究了两个窑址青瓷胎釉化学成分差异,进而探讨了瓷釉断层OCT图像特征与釉层化学成分之间存在的联系。实验结果表明,景德镇青瓷和龙泉青瓷样品在釉层厚度、气泡、裂纹、包裹体等瓷釉断层结构特征上差异明显,在胎釉化学成分方面,两类青瓷在胎釉着色相关元素、釉层碱性氧化物等成分含量上也存在差异。同时,瓷釉断面结构特征差异与釉层化学成分差异存在紧密联系。实验证明,将OCT与XRF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辨别瓷器窑口的科学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XRF) 南海一号 青瓷
下载PDF
“小白礁Ⅰ号”沉船部分木质文物微生物病害观察与损伤评估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梦鸽 张勤奋 +3 位作者 金涛 罗鹏 李权 徐润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为掌握宁波"小白礁Ⅰ号"古沉船船体结构的状况,以及为该沉船的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观察了该沉船部分木质文物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观察分析发现,对该沉船木质文物... 为掌握宁波"小白礁Ⅰ号"古沉船船体结构的状况,以及为该沉船的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观察了该沉船部分木质文物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观察分析发现,对该沉船木质文物有较大影响的微生物主要是侵蚀细菌(Erosion bacteria,EB)和钻管细菌(Tunneling bacteria,TB);借助文献提供的标准,评估了该沉船不同部位木质文物的结构现状及不同备检样品中的细菌的侵蚀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沉船木质文物的侵蚀情况从轻度到完全损坏程度不同。本研究也分析了导致木质文物损伤程度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就该沉船木质文物保护涉及的生物学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沉船 小白礁Ⅰ号 病害细菌 显微技术 文物保护
下载PDF
论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茶器与宋代茶叶海外贸易之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聪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60,共5页
华光礁Ⅰ号沉船发现于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出水了大量的茶器产品,这些茶器从品种到数量都很丰富。通过对这批出水茶器以及以往不同时期发掘的沉船中出水茶器的研究,我们发现茶器在外销瓷器中占有重要份额,这些茶器作为外销品在... 华光礁Ⅰ号沉船发现于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出水了大量的茶器产品,这些茶器从品种到数量都很丰富。通过对这批出水茶器以及以往不同时期发掘的沉船中出水茶器的研究,我们发现茶器在外销瓷器中占有重要份额,这些茶器作为外销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贸易国对茶叶的需求。随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经营,茶叶贸易传播至世界各地,同时宋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为明清茶叶贸易达到顶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光礁Ⅰ号沉船 茶器 宋代 茶叶海外贸易
下载PDF
“南澳Ⅰ号”沉船的年代、航路及性质 被引量:17
12
作者 郭学雷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132,共15页
本文通过对"南澳Ⅰ号"打捞瓷器、"宋钱"等遗物及相关历史文献、纪年瓷器、沉船资料的多方位考察、比较,围绕该船的年代、历史背景、贸易性质、航路、船货、沉船发现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探索,推断该船或为隆庆开海之际... 本文通过对"南澳Ⅰ号"打捞瓷器、"宋钱"等遗物及相关历史文献、纪年瓷器、沉船资料的多方位考察、比较,围绕该船的年代、历史背景、贸易性质、航路、船货、沉船发现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探索,推断该船或为隆庆开海之际的一艘沉船,对于深入了解隆庆解除海禁之后的海外贸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认为该船首段的航线,为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环球贸易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进一步了解16世纪后半叶新航路开辟后的海洋贸易状况具有极其重要价值,为研究隆庆开海后景德镇及漳州窑的瓷业生产,特别是为了解漳州窑瓷器的早期面貌及景德镇瓷业对漳州窑的影响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同时也为研究明代造船、航海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Ⅰ号 沉船 年代 航路 性质
下载PDF
宁波“小白礁I号”清代木质沉船中硫铁化合物脱除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治国 李乃胜 +2 位作者 田兴玲 刘婕 沈大娲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38,共9页
近年来的分析与研究表明,海洋出水沉船的木材中普遍存在大量的以Fe S2和Fe S为代表的硫铁化合物难溶盐,它们在空气中和一定湿度条件下,会氧化生成硫酸,使木材纤维素发生快速降解,从而对木船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目前,硫铁化合物的脱除仍... 近年来的分析与研究表明,海洋出水沉船的木材中普遍存在大量的以Fe S2和Fe S为代表的硫铁化合物难溶盐,它们在空气中和一定湿度条件下,会氧化生成硫酸,使木材纤维素发生快速降解,从而对木船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目前,硫铁化合物的脱除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很多国家发现的木质沉船都面临这方面的困扰。为此,本研究以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出水的船体木材构件为研究对象,研发了金属络合剂与氧化剂复配材料EDTAHO,开展了海洋出水木材中沉积的二硫化亚铁的去除技术初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脱水定型和加固修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海洋出水木质船体的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出水木船 小白礁I号 硫铁化合物 脱除技术
下载PDF
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木材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田兴玲 李乃胜 +2 位作者 张治国 沈大娲 刘婕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9-115,共7页
为研究南澳I号明代船体木材的保存状况,选择对其部分木材S6隔舱板和尾舱板进行树种鉴定、含水率分析,并采用现代科学的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形貌及化学组成等分析。研究表明:南澳I号S6隔舱板和尾舱板均为山茶科的荷木;目前其平均含水率... 为研究南澳I号明代船体木材的保存状况,选择对其部分木材S6隔舱板和尾舱板进行树种鉴定、含水率分析,并采用现代科学的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形貌及化学组成等分析。研究表明:南澳I号S6隔舱板和尾舱板均为山茶科的荷木;目前其平均含水率为327.78%,而正常荷木的最大含水率只有68.26%;与正常木材的化学组分相比,综纤维素降低显著,而灰分、1%Na OH抽出物含量等都有一定程度提高;木材中溶出大量可溶盐,主要以Na+、K+、Mg2+、Ca2+、Cl-、SO2-4等离子为主,总体来看各类离子的含量较高,其中,SO2-4含量最高。且含有较多硫铁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黄铁矿。总体分析表明,在海水中长期浸泡后,南澳I号木材中的纤维素等有机支撑体已经发生了严重降解,水和大量盐分充盈在细胞腔内,木船构件样品的基本密度显著降低。所以除了水浸泡除去可溶性盐之外,还要选择恰当的化学吸附剂对南澳I号木材进行脱硫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I号 明代沉船 化学分析 硫铁化合物
下载PDF
考古出水脆弱遗存的临时加固提取技术探索——以“南海Ⅰ号”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唐小红 韩向娜 +2 位作者 张治国 孙键 陈坤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42-46,共5页
文章对薄荷醇用于潮湿环境下脆弱遗存的临时加固提取进行了探索.在“南海Ⅰ号”沉船脆弱饱水木质文物的发掘保护过程中,经过必要的脱水处理后,薄荷醇对糟朽隔仓板的加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实现了现场整体提取.
关键词 薄荷醇 南海Ⅰ号 饱水木质文物 木质文物提取
下载PDF
当自印度洋返航——泉州湾宋代海船航线新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斌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12-30,共19页
1974年泉州后渚港发现了宋代海船后,学者们对这艘宋代海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笔者结合目前的考古和国内外文献,重新解读有关的考古分析,从宋代海船发现的香料、货贝和环纹货贝、船体附着物的地理分布、宋元两代中国海舶航行印度... 1974年泉州后渚港发现了宋代海船后,学者们对这艘宋代海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笔者结合目前的考古和国内外文献,重新解读有关的考古分析,从宋代海船发现的香料、货贝和环纹货贝、船体附着物的地理分布、宋元两代中国海舶航行印度洋的文献,以及最近南海发现的另外两艘宋代海船这五个方面加以论述,认为泉州湾宋代海船应当自印度洋返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湾宋代海船 南海一号 印度洋 香料 海贝
下载PDF
在线监测可编组移动式文物脱盐装置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耿苗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9年第2期119-122,共4页
海洋环境出水文物由于长期受海水浸泡,器物内部含有大量的盐分,文物出水后需要尽快进行脱盐处理。从历年来的水下考古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出水的文物数量大、材质类型多,后期的文物脱盐处理工作任务繁重,为了尽快脱除文物内部的盐分,需要... 海洋环境出水文物由于长期受海水浸泡,器物内部含有大量的盐分,文物出水后需要尽快进行脱盐处理。从历年来的水下考古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出水的文物数量大、材质类型多,后期的文物脱盐处理工作任务繁重,为了尽快脱除文物内部的盐分,需要建立大型的脱盐专用装置。但是,大型脱盐装置往往受场地的限制,无法顺利进行实施;除受建设空间影响外,文物本身的保存状态,也与脱盐方案的选择密切相关。本脱盐装置根据"南海I号"出水陶瓷器保存状态及实验室相关条件,结合"南海I号"发掘现场陶瓷器保护处理工作中所积累的实践工作经验,设计了一套脱盐技术解决方案,在满足陶瓷器高效脱盐工作要求的同时,可以根据实验场地规模和脱盐的工作量对脱盐设施进行任意组合,经实践应用,使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陶瓷器 脱盐
下载PDF
利用微动力缓流循环淋洗原理保护处理脆弱有机质文物的应用实践
18
作者 张玄微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9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在"南海Ⅰ号"发掘工作中,现场提取到的大量木质类器物/标本单体,材质糟朽脆弱情况严重,通过对"南海Ⅰ号"发掘提取到的竹席残片、木盒、琉璃壶麻质包装物脱水加固定型的处理,文章介绍了利用微动力缓流循环淋洗原理... 在"南海Ⅰ号"发掘工作中,现场提取到的大量木质类器物/标本单体,材质糟朽脆弱情况严重,通过对"南海Ⅰ号"发掘提取到的竹席残片、木盒、琉璃壶麻质包装物脱水加固定型的处理,文章介绍了利用微动力缓流循环淋洗原理保护处理脆弱有机质文物的应用技术解决方案,旨在为今后开展这类文物的保护处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有机质文物 淋洗脱盐 加固定型
下载PDF
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2012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国聪 王光远 金涛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67,共14页
2012年5~7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以上遗存进行了正式发掘。船体残长约20.35、宽约7.85米。船体构件主要有龙骨、肋骨、船底板、隔舱板、舱底垫板、桅座、流水孔和方形立柱等。出水遗物共计118件... 2012年5~7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浙江象山县"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以上遗存进行了正式发掘。船体残长约20.35、宽约7.85米。船体构件主要有龙骨、肋骨、船底板、隔舱板、舱底垫板、桅座、流水孔和方形立柱等。出水遗物共计118件,以瓷器为主。沉船年代当在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象山县 小白礁Ⅰ号 沉船 瓷器 清代
原文传递
佛山市南海区宋代窑址考古调查的新认识——兼议“南海Ⅰ号”沉船出土酱釉器产地问题 被引量:6
20
作者 肖达顺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64,131,132,共18页
宋元“广东罐”,一般指四耳酱釉大罐,肩部耳间多戳印方框文字或花卉纹等,在中国南海海域沉船遗址及其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港口遗址等普遍发现,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学者近年有关研究成果较为突出,而广东本省对其研究却并不充分。随着近... 宋元“广东罐”,一般指四耳酱釉大罐,肩部耳间多戳印方框文字或花卉纹等,在中国南海海域沉船遗址及其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港口遗址等普遍发现,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学者近年有关研究成果较为突出,而广东本省对其研究却并不充分。随着近年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成果的刊布,研究者确认了该船载有“广东罐”。同时,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顺着“南海Ⅰ号”和南越国宫署宋代地层及遗迹相关线索,重新开展佛山南海地区窑址的调查,对期间发现的几处窑炉暴露迹象进行了小面积的抢救性发掘,并在各处遗址地表采集了大量文物标本,结合往年的相关工作成果,初步厘清了佛山地区几个著名窑址的概念及其内涵。此外,考察团队还尝试在窑址周边开展一些人类学调研,整理出对本土宗族溯源、开村历史、烧窑传说等方面的一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罐 奇石窑 文头岭窑 南海官窑 “南海Ⅰ号” 南越国宫署遗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