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racontinental Collisional Orogeny During Late Permian-Middle Triassic in South China: Sedimentary Records of the Shiwandashan Basin 被引量:12
1
作者 LIANGXinquan LIXianhua QIUYuan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756-762,共7页
Sedimentary response to an orogenic process is important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South China had compressional or extensional orogeny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Perm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besides the tectonic... Sedimentary response to an orogenic process is important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South China had compressional or extensional orogeny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Perm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besides the tectonic and magmatologic evidence. An intracontinental collision event took place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in the Late Permian. Beginning at the Late Triassic, the tectonic movement was completely changed in nature and entered a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al orogenic and basin-making process. This paper presents sedimentological evidence from the Late Perm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in the Shiwandashan basin at the southwestern end of the junction zone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wandashan basin intracontinental collisional orogeny sedimentary record Late Permian to Middle Triassic South China.
下载PDF
Thermal History of Rocks in the Shiwandashan Basin, Southern China: Evidence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2
作者 WangXinwei WangXinwen MaYongshe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1期29-37,共9页
Based o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data for 10 outcrop samples and forward modeling of confined fission track length distributions, the thermal history of rocks in the Shiwandashan basin ... Based o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data for 10 outcrop samples and forward modeling of confined fission track length distributions, the thermal history of rocks in the Shiwandash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 southern China, has been qualitatively and semi quantitatively studied. The results reflect several features of the thermal history. Firstly, all the samples have experienced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60-70 ℃. Secondly, the time that the basement strata (T 1 b ) on the northwestern side of the Shiwandashan basin were uplifted and exhumed to the unannealed upper crust (with a paleogeotemperature of below 60-70 ℃) is much earlier than the basement rocks ( γ 1 5) on the southeastern side of the basin. Thirdly, the thermal history of samples from the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stages, i.e., the fast burial and heating stage (220-145 Ma), the transient cooling stage (145-135 Ma), the burial and heating stage (135-70 Ma), the rapid cooling stage (70-50 Ma), the relatively stable stage (50-20 Ma) and another rapid cooling stage (20 Ma to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forward modeling of confined fission track length distribution thermal history shiwandashan basin.
下载PDF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Shiwandashan area in South China:Zircon U-Pb-Hf isotopic records from granulite enclaves in Indo-Sinian granites 被引量:18
3
作者 ZHAO Liang GUO Feng +3 位作者 FAN WeiMing LI ChaoWen QIN XiaoFeng LI HongX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9期2028-2038,共11页
标明日期的 U-Pb 在东南的 Guangxi 省从 Shiwandashan 区域在 Jiuzhou peraluminous 花岗石从 metasedimentary granulite 被外国领地包围的土地在锆石上结合了 Hf 同位素分析,华南在这份报纸被介绍。结果证明这些 granulite 被外国... 标明日期的 U-Pb 在东南的 Guangxi 省从 Shiwandashan 区域在 Jiuzhou peraluminous 花岗石从 metasedimentary granulite 被外国领地包围的土地在锆石上结合了 Hf 同位素分析,华南在这份报纸被介绍。结果证明这些 granulite 被外国领地包围的土地的 protoliths 主要由有一座山峰的碎屑状的材料在 822 妈变老的 Neo-Mesoproterozoic (5641061 妈) 组成。这些材料可能从在 Rodinian Supercontinent 的 Neoproterozoic 决裂期间是 emplaced 的火的岩石被导出。辅助沉积包括 Paleoproterozoic (17782227 妈) ,有最旧的 U-Pb 的甚至 Meso-Paleoarchean 材料在 35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Hf同位素 十万大山地区 印支期花岗岩 麻粒岩包体 中国地区 同位素记录 Pb 地壳演化
原文传递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大廖地区铀储层砂体沉积特征及与铀矿化关系
4
作者 李晓友 叶少剑 《矿产与地质》 2023年第2期265-270,278,共7页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铀矿化层位多,不同矿化层位铀储层砂体沉积特征不同,在后期富集成矿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剖面对比、钻孔岩心观察,系统分析了大廖地区那荡组上段铀储层砂体岩性岩相、沉...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铀矿化层位多,不同矿化层位铀储层砂体沉积特征不同,在后期富集成矿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剖面对比、钻孔岩心观察,系统分析了大廖地区那荡组上段铀储层砂体岩性岩相、沉积构造以及砂体展布特征,认为大廖地区那荡组上段铀储层砂体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的控矿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厚薄相间透镜状形态,整体表现为“下粗上细”的特征;铀矿(化)体主要赋存在砂体中下部,且与砂体厚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综合上述研究,初步预测大廖地区铀成矿的有利区块,为大廖地区铀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储层砂体 沉积特征 控矿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十万大山盆地 广西
下载PDF
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带的成因: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89
5
作者 祁昌实 邓希光 +3 位作者 李武显 李献华 杨岳衡 谢烈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03-412,共10页
本文报道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浦北岩体(东北带)、旧州岩体(中部带)和台马岩体(西南带)全岩的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的LAM-MC-ICPMS原位Hf同位素分析结果。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上述三个岩体为典型S型花岗... 本文报道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浦北岩体(东北带)、旧州岩体(中部带)和台马岩体(西南带)全岩的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的LAM-MC-ICPMS原位Hf同位素分析结果。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上述三个岩体为典型S型花岗岩;高I_(Sr)(>0.721)和低ε_(Nd)(t)(-13.0~-9.9)意味着它们可能来自古老地壳的重熔。岩浆结晶(~230Ma)锆石的ε_(Hf)(t)值主要集中在-11~-9,相应的T_(DM2)模式年龄为1.9~1.8Ga;少数结晶锆石的ε_(Hf)(t)值逐渐升高到-4.5,T_(DM2)降低为~1.5Ga。捕获锆石(1681~384Ma)的的ε_(Hf)(t)值分布在-17.1~+3.4,T_(DM2)主要集中在2.4Ga、1.9Ga和1.5Ga。大部分岩浆结晶锆石ε_(Hf)(t)值与根据"全岩ε_(Nd)(t)值和‘地壳Hf-Nd相关’预测值"基本一致,表明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1.9Ga的地壳是最重要的物源区。部分岩浆锆石与捕获锆石具有相同的T_(DM2)~1.5Ga,表明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1.5Ga的物源区参与了该花岗岩带的形成;由于缺少T_(DM2)>2.0Ga的岩浆锆石,少量平均地壳存留年龄为2.4Ga的再循环地壳物质参与了该花岗岩带的形成。因为缺少显著幔源特征的高ε_(Hf)(t)值锆石,本文认为地幔物质基本没有参与该S型花岗岩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山-十万大山 S型花岗岩 锆石 SR-ND-HF同位素
下载PDF
广西特有濒危植物狭叶坡垒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黄仕训 陈泓 +2 位作者 盘波 唐文秀 骆文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4-170,共7页
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仅分布于广西十万大山。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狭叶坡垒群落特征的研究表明:在10个样点共3 200 m2的样方中,包含维管束植物82科168属265种,这些属可划分成11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分布的... 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仅分布于广西十万大山。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狭叶坡垒群落特征的研究表明:在10个样点共3 200 m2的样方中,包含维管束植物82科168属265种,这些属可划分成11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分布的属占绝对优势,达83.7%,温带分布属占13.1%。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外貌主要由中小型为主的常绿高位芽植物所决定。狭叶坡垒群落结构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层间植物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 狭叶坡垒 群落 濒危植物
下载PDF
华南印支期碰撞造山——十万大山盆地构造和沉积学证据 被引量:78
7
作者 梁新权 李献华 +1 位作者 丘元禧 杨东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12,共14页
十万大山盆地是云开造山带前陆地区的一个窄长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位于扬子与华夏陆块拼接位置的西南端。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由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组成,并构成多个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构造-地层层序。云开造... 十万大山盆地是云开造山带前陆地区的一个窄长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位于扬子与华夏陆块拼接位置的西南端。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由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组成,并构成多个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构造-地层层序。云开造山带及前陆冲断带上泥盆统至下二叠统中发育了大量的印支期形成的薄皮褶皱和冲断构造。这些指示扬子和华夏陆块在印支期发生了强烈陆内碰撞与会聚及前陆盆地的沉积作用。P2 /P1 之间的不整合面是伸展构造向挤压构造转换的转换面,为华南印支期碰撞挤压造山或活化造山的序幕。T3 /T2 之间不整合面是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转换的转换面,是印支期活化挤压造山结束的界面,标志着晚二叠世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华南内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性质及转换与当时华南南缘存在的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印支板块与华南陆块的碰撞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活化造山 构造变形和沉积物记录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 十万大山盆地
下载PDF
广西十万大山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曾宇 刘开强 +6 位作者 车江旅 李博胤 李丹婷 李经成 段维兴 覃初贤 邓国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47-1455,共9页
广西十万大山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地,研究广西十万大山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对保护当地重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和挖掘优良基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收集的各类种质资源为对象,整理... 广西十万大山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地,研究广西十万大山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对保护当地重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和挖掘优良基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收集的各类种质资源为对象,整理和分析十万大山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在十万大山收集的181份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包括粮食作物78份、经济作物53份、蔬菜39份、果树11份,隶属于22科39属44种;按种质类型包括地方品种资源146份、野生资源35份。针对广西十万大山受产业发展不平衡和现代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导致农作物种质资源急剧减少、许多优异种质资源濒临消失的现状,建议实施异位保存和原生境保护相结合的策略,并通过加快资源鉴定评价与开发利用,促进当地优异种质资源在乡村振兴和经济建设中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 种质资源 收集 多样性
下载PDF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地层的裂变径迹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周祖翼 郭彤楼 +1 位作者 许长海 杨风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5-401,共7页
对采自中国南方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地层的11个磷灰石样品和6个锆石样品进行了裂变径迹分析,所有磷灰石样品以及锆石样品SS-5、SW033、SW055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均小于样品的地层年龄,表明这些样品在沉积后所经历的埋藏温度曾经大于最大... 对采自中国南方十万大山盆地中生代地层的11个磷灰石样品和6个锆石样品进行了裂变径迹分析,所有磷灰石样品以及锆石样品SS-5、SW033、SW055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均小于样品的地层年龄,表明这些样品在沉积后所经历的埋藏温度曾经大于最大退火温度。样品Shw-1、SW027、SW025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大于样品的地层年龄,反映的是源区的锆石年龄。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进行的时间-温度历史模拟表明,十万大山地区的磷灰石样品基本反映了相同的低温段热演化史。各个样品在41~85Ma之间分别达到最大古地温值(介于98~175℃之间),此后各个样品的热演化史总体上呈冷却的趋势。自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各地普遍遭受了抬升剥蚀过程,估算的地层剥蚀量在2281~4484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盆地 中生代地层 地质意义 磷灰石裂变径迹 广西 裂变径迹分析 裂变径迹年龄 十万大山地区 地层年龄 年龄数据 热演化史 地层剥蚀量 中国南方 退火温度 锆石年龄 历史模拟 晚白垩世 剥蚀过程 样品 低温段 古地温
下载PDF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一种被忽略的盆地类型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锡奎 雍自权 +3 位作者 李国蓉 张小兵 邓广君 李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各种盆地分类中人们忽略了一种盆地类型,即“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这种盆地发育在大洋中脊,随着板块会聚已经俯冲到活动大陆边缘之下,大洋收缩到十分狭窄的程度但仍然保持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性质,且由于俯冲板块的板块拉力和挠曲造... 各种盆地分类中人们忽略了一种盆地类型,即“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这种盆地发育在大洋中脊,随着板块会聚已经俯冲到活动大陆边缘之下,大洋收缩到十分狭窄的程度但仍然保持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性质,且由于俯冲板块的板块拉力和挠曲造成的表层张力张性正断层活动较强烈。由于这种盆地是板块尚未碰撞时发育的,因此与前陆盆地还没有必然联系,随着板块碰撞和前陆盆地的形成,它可以演化成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广西“钦防海槽”和“十万大山”盆地区,由于早古生代的华夏古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古陆块,因此在中奥陶世—志留纪武夷、闽台微陆块向华南古板块拼贴时,“钦防海槽”即处于“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其后经历了早泥盆世残留洋盆地、晚古生代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二叠世早期前陆盆地、中生代前陆盆地和新生代走滑断陷盆地的盆地性质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性质转换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钦防海槽 十万大山
下载PDF
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国蓉 曾允孚 +1 位作者 周心怀 于海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8-671,共4页
以广西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在白云岩层序地层划分、白云岩或白云石成因类型认识的基础上,探索了白云岩成因类型发育与层序地层的关系,建立了区内下-中泥盆统层序地层框架内的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即高水位体系域晚期... 以广西十万大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在白云岩层序地层划分、白云岩或白云石成因类型认识的基础上,探索了白云岩成因类型发育与层序地层的关系,建立了区内下-中泥盆统层序地层框架内的白云石化作用模式,即高水位体系域晚期发育蒸发泵和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模式,Ⅰ型层序不整合界面期间发育大气水-海水混合白云石化作用模式;进一步探索了此种背景下,受层序和白云石化作用的控制,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分布特征,对于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 下-中泥盆统 层序地层 白云石化模式 储层
下载PDF
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多样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和太平 谭伟福 +4 位作者 温远光 赵泽红 文祥凤 黄志辉 门媛媛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在对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及国际有关珍稀濒危植物评估的标准体系,分析和统计该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丰富(44科85属145种),其中国家... 在对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及国际有关珍稀濒危植物评估的标准体系,分析和统计该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丰富(44科85属14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其中Ⅰ级2种,Ⅱ级13种),占保护区植物种数的0.67%;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的有27种,占1.21%,,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册)的达110种,占4.92%;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79种(其中附录Ⅰ有1种,附录Ⅱ有77种,附录Ⅲ有1种),占3.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多样性 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
下载PDF
广西十万大山蝶类区系组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洪芳 蒋国芳 周善义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7-90,共4页
经初步调查获知 ,广西十万大山的蝶类有 9科 2 2亚科 83属 13 5种 .该地区蝶类主要以东洋区成分( 74 8% )为主 ,兼有广布种 ( 2 4 4% ) ,并发现一个地方特有种 .以此为据 。
关键词 广西 十万大山 区系组成 蝶类
下载PDF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演化过程及油气资源响应 被引量:8
14
作者 尹福光 许效松 万方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1-35,共5页
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盆地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板块的西北缘 ,是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拼接之后 ,晚古生代华南洋再一次打开 ,又接受沉积的。泥盆纪—早二叠世 ,该地区形成被动大陆边缘 ;晚二叠世末 ,随着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 ,该地区转... 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盆地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板块的西北缘 ,是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拼接之后 ,晚古生代华南洋再一次打开 ,又接受沉积的。泥盆纪—早二叠世 ,该地区形成被动大陆边缘 ;晚二叠世末 ,随着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 ,该地区转变成弧后盆地 ;早三叠世—侏罗纪 ,进一步转化成前陆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的碎屑岩陆架沉积阶段 ,生成碎屑岩烃源岩 ;在碳酸盐台地沉降阶段 ,发育砂屑灰岩、藻灰岩、礁灰岩和暴露作用生成的白云岩储集岩。因而其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构成了古生新储组合 ;前陆盆地早期 ,在前渊盆地内沉积了一套碎屑岩烃源岩 ,它与早期的储集层构成了新生古储组合 ,同时也对下伏地层起到了封闭作用。随着逆冲体向西推进 ,沉积地层也逐层向克拉通斜坡上超覆 ,发育地层圈闭。前陆中期阶段快速沉积的巨厚的复理石和晚期的磨拉石促进了早期烃源岩的迅速埋藏、成熟和保存。十万大山盆地具备了典型前陆盆地的生烃成藏地质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盆地 盆地演化 油气资源 广西 地质条件 浊流沉积 碳酸盐岩
下载PDF
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烃源岩中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相关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中发 边立曾 +4 位作者 陈建平 张水昌 魏宝东 卢桂军 张宝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47,共3页
海相烃源岩中铁的来源受气候、时代、海水中生物量、海水性质、海洋基底等多因素影响。在稳定的浅海陆棚环境发育的泥岩中,铁元素丰度主要受控于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有机质丰度,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呈正相关关系。十万大山盆地的三化、... 海相烃源岩中铁的来源受气候、时代、海水中生物量、海水性质、海洋基底等多因素影响。在稳定的浅海陆棚环境发育的泥岩中,铁元素丰度主要受控于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有机质丰度,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呈正相关关系。十万大山盆地的三化、大寺、旧城、油隘4个研究区域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陆棚泥岩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烃源岩中的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存在正相关性。深入研究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的相关性,可为地层对比以及判识沉积环境提供一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 铁元素丰度 有机碳丰度 烃源岩
下载PDF
华南晚古生代末超高温变质作用:以十万大山花岗岩中麻粒岩包体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亮 郭锋 +3 位作者 范蔚茗 李超文 覃小锋 李红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07-1720,共14页
广西东南部大容山-十万大山地区过铝质(S型)花岗岩中包含丰富的副变质麻粒岩包体。部分麻粒岩包体保留了尖晶石+石英、斜方辉石+夕线石±石英等超高温变质矿物组合,指示这些麻粒岩包体曾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矿物温压估算结果显示... 广西东南部大容山-十万大山地区过铝质(S型)花岗岩中包含丰富的副变质麻粒岩包体。部分麻粒岩包体保留了尖晶石+石英、斜方辉石+夕线石±石英等超高温变质矿物组合,指示这些麻粒岩包体曾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矿物温压估算结果显示:峰期温压条件为7.5~8.0kbar,950~1000℃,峰后退变质温压条件为3.2~3.7kbar,790~820℃。矿物共生组合、变质反应结构以及温压条件估算表明,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中的麻粒岩包体经历了从单相夕线石的稳定域,到尖晶石+石英和紫苏辉石+夕线石±石英的矿物共生组合的稳定域,最后发生了近等温降压退变质作用,形成了紫苏辉石+斜长石和紫苏辉石+堇青石冠状体后成合晶,构成了典型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反映区域当时经历了造山过程中地壳增厚,而后折返快速抬升到地表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变质作用 麻粒岩包体 十万大山 华南
下载PDF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构造特征新认识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汉林 杨以宁 +1 位作者 沈扬 丁晓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9-363,共5页
通过对横穿十万大山前陆盆地的SD94 Ⅳ地震剖面的解释 ,证实十万大山盆地曾经历了至少 2次以上的不同方向的构造运动 :早期为前泥盆纪 ,表现为北西向南东的冲断 ;晚期为中泥盆世至白垩纪 ,构造由南东向北西发展。
关键词 地震剖面 反转构造 前陆盆地 冲起构造 十万大山盆地 构造运动
下载PDF
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外来植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叶铎 李先琨 +1 位作者 温远光 唐赛春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45-450,共6页
十万大山地处北热带山地,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定居的外来种在不断增多,有的外来种成了入侵种,如飞机草等,给该自然保护区带来了严重威胁。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查证文献,全面整理了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来植物,并分析了外来种... 十万大山地处北热带山地,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定居的外来种在不断增多,有的外来种成了入侵种,如飞机草等,给该自然保护区带来了严重威胁。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查证文献,全面整理了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来植物,并分析了外来种的类型、原产地、引种原因及引入途径,确认:①迄今为止共计99种(含亚种)外来植物,隶属于38科83属,其中菊科最多(10种),占10.1%,其次为禾本科(6种),占6.1%;②栽培种56种,逸生种20种,入侵种23种,分别占56.6%、20.2%和23.2%;③外来植物的原产地主要是热带美洲(有54种,占54.5%),其次是印度(10种)、非洲(9种)和地中海地区(7种);④人为有意引入有87种,占87.9%。最后对保护区内外来植物的危害预测和防治策略做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热带山地 生物入侵 十万大山 广西
下载PDF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储层预测——十万大山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国蓉 王鑫 +2 位作者 周心怀 乔占峰 曾允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3-421,共9页
利用层序地层学研究可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层序内部储层和层序界面储层。在研究中首先根据碳酸盐岩生长率判断上述两类储层的发育潜力;然后,通过等时单元礁滩相展布的精细刻划预测层序内部储层的发育分布,通过层序不整合面类型及性质分析... 利用层序地层学研究可将碳酸盐岩储层分为层序内部储层和层序界面储层。在研究中首先根据碳酸盐岩生长率判断上述两类储层的发育潜力;然后,通过等时单元礁滩相展布的精细刻划预测层序内部储层的发育分布,通过层序不整合面类型及性质分析,预测评价层序界面储层的发育状况。十万大山地区泥盆系为“进积楔”型台地,碳酸盐岩生长率低,主要发育受“Ⅰ型层序不整合界面”控制的储层,储层总体发育良好;石炭纪为陆表海“加积”型台地,碳酸盐岩生长率低,属于受四级层序界面和三级层序界面控制的层序界面储层,储层发育状况较差;下二叠统层序内部储层和受三级层序界面控制的层序界面储层均欠发育,仅凭祥-东门断裂北侧发育的点状生物礁储层,以及受东吴期构造层序界面控制的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应予以重视;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层序内部储层和层序界面储层均不发育;下三叠统,北部台地碳酸盐岩生长率较高,层序内部储层和层序界面储层均有发育,南部台地碳酸盐岩生长率低,两类储层均不发育。主要发育的储层段与二级海平面旋回海退期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内部储层 层序界面储层 碳酸盐岩生长率 储层预测 泥盆系-下三叠统 十万大山
下载PDF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下二叠统生物礁古油藏及隐伏礁预测 被引量:17
20
作者 陈学时 耿忠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0-359,共10页
广西宁明县亭亮下二叠统茅口组生物礁古油藏,为十万大山盆地已暴露破坏的礁古油藏之一。该古油藏的含沥青储层主要分布于礁体的上部和顶部,含沥青礁灰岩厚达98m以上,礁储层次生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控于深埋有机溶蚀作用,同时在空间... 广西宁明县亭亮下二叠统茅口组生物礁古油藏,为十万大山盆地已暴露破坏的礁古油藏之一。该古油藏的含沥青储层主要分布于礁体的上部和顶部,含沥青礁灰岩厚达98m以上,礁储层次生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控于深埋有机溶蚀作用,同时在空间上还与礁顶部古风化壳和不整合面密切相关。论文深入探讨了礁古油藏形成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埋藏-构造发展史、有机质演化史及成岩孔隙演化史三者的配置关系和成藏机理。另据地震和电法资料,在盆地东北部几十条地震测线上反映出的透镜状“礁”异常体达31个,其中较典型的有11个。这些“礁”异常体与电法剖面圈定的9个“礁”异常体均分布于同一地区并相互重叠,表明预测结果的一致性。地面露头礁的分布与可能存在的隐伏“礁”均处于同一个岩相古地理部位上,展示了该盆地上英至太安一带有可能存在一个以茅口组为主的台地边缘型隐伏礁发育带。盆地北部的礁古油藏及广泛分布的长达150 km的油气显示带,提示我们要十分注重研究地下隐伏礁的分布及含油气性,它有可能是十万大山盆地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古油藏 储集层特征 成藏机理 隐伏礁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