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出土的动物烧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双权 宋艳花 +3 位作者 张乐 许乐 李磊 石金鸣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8-612,共15页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S9)位于山西省吉县柏山寺乡高楼河村黄河支流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约7 km。从2000年发现至今,该遗址前后历经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细石叶制品、动物化石、数件蚌制品、骨针及磨制石器等。本文重点对S9地点第4层(12,575-11...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S9)位于山西省吉县柏山寺乡高楼河村黄河支流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约7 km。从2000年发现至今,该遗址前后历经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细石叶制品、动物化石、数件蚌制品、骨针及磨制石器等。本文重点对S9地点第4层(12,575-11,600 cal.BP)及第5层(13,000 cal.BP)出土的动物遗存,尤其是其中测量尺寸在2cm以下的大量烧骨进行了埋藏学与动物考古学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9地点的烧骨是古人类烧烤猎物、维护遗址(甚至可能还包括以骨骼作燃料)等生存行为活动的文化残留。此外,S9地点出土烧骨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古人类在上述行为活动之后,可能又将烧灼后的残存骨骼(与灰烬等)清理出火塘并堆放在其核心生活区的周边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滩遗址 烧骨 埋藏学 动物考古学 旧石器时代
下载PDF
山西柿子滩旧石器遗址蚌饰品制作工艺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宋艳花 石金鸣 沈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5-123,共9页
本文是对柿子滩遗址蚌饰品制作工艺的研究。该遗址分布于山西省吉县清水河流域,是一处含有细石器遗存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年代为25000BP—10000BP。蚌质的出土遗物17件,发现于不同地点的不同层位中,其中有穿孔的5件,有磨制痕迹的3件,... 本文是对柿子滩遗址蚌饰品制作工艺的研究。该遗址分布于山西省吉县清水河流域,是一处含有细石器遗存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年代为25000BP—10000BP。蚌质的出土遗物17件,发现于不同地点的不同层位中,其中有穿孔的5件,有磨制痕迹的3件,分别发现于S9、S12A和S29三个地点。研究表明,蚌饰品穿孔有"钻孔"和"磨孔"两种形式,存在三种制作程序,早期到晚期的制作和穿孔技术表现出越来越进步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滩遗址 蚌饰品 制作工艺
下载PDF
射击类带尖石制品使用微痕动态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哲 张晓凌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8-222,共15页
石镞主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投射类复合武器的尖端,其使用方式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以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环境背景和石器原料为参照,通过微痕实验,探讨射击类带尖石制品重复使用过程中微痕的动态形成过程。作者对21件实验... 石镞主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投射类复合武器的尖端,其使用方式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以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环境背景和石器原料为参照,通过微痕实验,探讨射击类带尖石制品重复使用过程中微痕的动态形成过程。作者对21件实验标本分阶段累计射击337次,微痕观察121次。分析结果显示,射击类带尖石制品的重复使用情况可以通过微痕进行佐证。形态变化过程表明,尖端变化较为显著,指示应以动态思维考量出土石镞形态及其暗示的人类行为;测量数据显示,尖端及侧刃较为锋利、长度适中的标本,射击效果更好,存在多次使用的可能;微痕分析指示,若尖端产生层叠大中型折断式、阶梯式疤痕,装柄部位产生连续小型折断式或羽翼式疤痕,部分出现磨圆与光泽时可以考虑重复使用的可能。本项研究为揭示石镞背后所蕴含的狩猎策略、生计方式等人类行为信息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尖石制品 分阶段射击 动态观察 微痕实验 柿子滩遗址
下载PDF
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S12G地点发掘简报 被引量:20
4
作者 石金鸣 陈虹 +3 位作者 宋艳花 石晓润 卫雪 李岚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共6页
S12G地点是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晚期较晚阶段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遗址发掘面积6平方米,深度1.9米。出土遗物1772件,类型丰富,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蚌壳碎片和鸵鸟蛋壳装饰品。石工业中细石器与小型石片石器组合共存,代表了北方细石... S12G地点是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晚期较晚阶段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遗址发掘面积6平方米,深度1.9米。出土遗物1772件,类型丰富,包括石制品、动物化石、蚌壳碎片和鸵鸟蛋壳装饰品。石工业中细石器与小型石片石器组合共存,代表了北方细石器文化特征。细石核均为楔形石核,一改早期船形石核面貌,为华北细石核的发展和形制演化研究提供了地层和年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滩遗址 S12G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下载PDF
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S29地点发掘简报 被引量:32
5
作者 宋艳花 石金鸣 +16 位作者 牛秀平 安瑞军 任海云 崔跃忠 王斌 马小飞 吴艳 崔启龙 王鹏 张敏 叶瑶 石晓润 李岚 卫雪 贾真秀 张双权 张乐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51,共17页
在柿子滩遗址S29地点发现8个文化层,清理用火遗迹285处,出土遗物8万多件。遗物多以用火遗迹为中心集中分布,类别主要有石制品和动物骨骼,以及少量蚌制品等。各文化层中不同的石制品制作技术和类型组合,体现出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qu... 在柿子滩遗址S29地点发现8个文化层,清理用火遗迹285处,出土遗物8万多件。遗物多以用火遗迹为中心集中分布,类别主要有石制品和动物骨骼,以及少量蚌制品等。各文化层中不同的石制品制作技术和类型组合,体现出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核一石片"技术体系中"细石核一细石叶"工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吉县 柿子滩遗址 S29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
原文传递
从柿子滩遗址S9地点石磨盘的功能看华北粟作农业的起源 被引量:14
6
作者 宋艳花 石金鸣 刘莉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101,共7页
柿子滩遗址S9地点是位于黄河中游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距今12756-11350年前的地层中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通过残留物分析、微痕分析等方法,认为石磨盘兼具植物食物加工、颜料研磨和装饰品磨制等多种功能。从黍亚科植物所占比... 柿子滩遗址S9地点是位于黄河中游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距今12756-11350年前的地层中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通过残留物分析、微痕分析等方法,认为石磨盘兼具植物食物加工、颜料研磨和装饰品磨制等多种功能。从黍亚科植物所占比例和石磨盘所体现的半定居趋势的加强可以看出,人类已经进入了对野生谷类的集约采集阶段,即农业起源的最初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滩遗址 石磨盘 功能 旧石器时代晚期 粟作农业起源
原文传递
柿子滩遗址穿孔饰品的穿系方式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宋艳花 石金鸣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22,共6页
由于旧石器时代饰品的发现较少,且分布零散,所以关于饰品的研究多集中于前期制作,而对于穿系方式少有深入,这就成为目前旧石器时代饰品研究的新领域。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中出土有30件穿孔饰品,通过对其穿孔位置和表面绳索压磨痕迹的观... 由于旧石器时代饰品的发现较少,且分布零散,所以关于饰品的研究多集中于前期制作,而对于穿系方式少有深入,这就成为目前旧石器时代饰品研究的新领域。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中出土有30件穿孔饰品,通过对其穿孔位置和表面绳索压磨痕迹的观察分析,饰品可以明确识别出单绳单孔、单绳双孔、双绳单孔和多绳单孔四种穿系方式,相应形成以串饰和坠饰为目的的多种穿系方式的组合。这项研究为探索旧石器时代饰品的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柿子滩遗址 装饰品 穿系方式
原文传递
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S14地点2002~2005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30
8
作者 宋艳花 石金鸣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共11页
吉县柿子滩遗址多个地点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S14地点于2000年被发现并进行了试掘。2002-2005年,对S14地点进行了三次发掘,清理古人类用火遗迹17处,出土遗物4000余件,主要包括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为研究中国北方细石器起源和古人类生活... 吉县柿子滩遗址多个地点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S14地点于2000年被发现并进行了试掘。2002-2005年,对S14地点进行了三次发掘,清理古人类用火遗迹17处,出土遗物4000余件,主要包括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为研究中国北方细石器起源和古人类生活方式提供了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吉县 柿子滩遗址 旧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装饰品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宋艳花 石金鸣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6-57,共12页
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省吉县,分布在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的二级阶地上。该遗址于1980年发现,并于当年试掘了S1地点,2000。2010年又连续对S9地点、S14地点、S24地点、S29地点和S12地点群等进行了发掘(图一),出土遗物数万件,主要是人... 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省吉县,分布在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的二级阶地上。该遗址于1980年发现,并于当年试掘了S1地点,2000。2010年又连续对S9地点、S14地点、S24地点、S29地点和S12地点群等进行了发掘(图一),出土遗物数万件,主要是人类烧肉取食后残留的动物化石和与之相关的石制品。除此以外,一系列装饰品的发现成为遗址的特色之一。这些不同材质的装饰品分布于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对研究中国早期装饰品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过程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也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现代人类行为的起源和人类意识形态的进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吉县 柿子滩遗址 旧石器时代 装饰品 制作工艺
原文传递
柿子滩遗址石英岩石料产地调查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艳花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52,86,共9页
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吉县清水河流域,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石制品以燧石为主,但石英岩占据一定比例,对石英岩石料的产地研究成为了解人类行为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遗址所在区域的地质勘查结果显示,柿子滩遗址的石英岩石料采集... 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吉县清水河流域,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石制品以燧石为主,但石英岩占据一定比例,对石英岩石料的产地研究成为了解人类行为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遗址所在区域的地质勘查结果显示,柿子滩遗址的石英岩石料采集于当年的黄河河漫滩,而这些石英岩砾石的地质来源为清水河入黄河口处上游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顶部、下侏罗统珍珠冲组和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底部地层。对现代黄河河漫滩砾石的地质采样分析认为,燧石石料的稀缺使得石英岩成为石制品制作中必要的石料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滩遗址 石英岩 石料产地
原文传递
柿子滩遗址楔型细石核工艺流程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任海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3,共8页
1980年,位于山西吉县清水河下游的柿子滩遗址首次被发现并发掘。2000—2010年,展开大范围调查与试掘。遗址由单个地点扩展为多个地点构成的遗址群,收获包括细石核在内的细石器组合、石片石器、石磨盘和棒、穿孔鸵鸟蛋壳、大量破碎骨片... 1980年,位于山西吉县清水河下游的柿子滩遗址首次被发现并发掘。2000—2010年,展开大范围调查与试掘。遗址由单个地点扩展为多个地点构成的遗址群,收获包括细石核在内的细石器组合、石片石器、石磨盘和棒、穿孔鸵鸟蛋壳、大量破碎骨片和烧骨等文化遗物,清理多个用火遗迹。这是我国北方一处地层清楚、文化遗存埋藏丰富、分布范围广的细石器原地埋藏遗址,对探讨我国细石器文化发生、早期现代人流动和农业起源等学术课题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迄今公布的全部细石核资料,按照操作链的思想,重点对楔型细石核进行类型学分析,认为几乎全部是按照先确定台面后修整楔状缘进行石核预制,处于预制、剥片、中止和废弃阶段的细石核类型均有,以剥片和中止两阶段的细石核较多,应该与当地石料易于获得有较大关系。此遗址较早阶段以船型细石核为主,逐渐被楔型细石核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滩遗址 楔型细石核 类型学 操作链
原文传递
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S14地点 被引量:20
12
作者 石金鸣 宋艳花 阎雅枚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28,共14页
柿子滩遗址是一处距今1~2万年的原地埋藏遗址。遗址内共发现24处地点,S14地点是其中之一。在S14地点发现了一处保存较好的篝火遗迹和一批石、骨质遗物。研究结果表明,S14地点是一处原地埋藏的旷野型古人类临时性营地,时代为旧石器时代... 柿子滩遗址是一处距今1~2万年的原地埋藏遗址。遗址内共发现24处地点,S14地点是其中之一。在S14地点发现了一处保存较好的篝火遗迹和一批石、骨质遗物。研究结果表明,S14地点是一处原地埋藏的旷野型古人类临时性营地,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绝对年代可能在距今1.5万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遗址 山西 吉县 柿子滩遗址 中国 文物考古 遗迹 遗物
原文传递
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第五地点发掘简报 被引量:12
13
作者 宋艳花 石金鸣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5,共13页
柿子滩遗址发现于1980年,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2000~2008年,对柿子滩遗址S14、S12㈦和S9地点进行了重点发掘。2009~2010年,为配合青兰高速公路建设,对柿子滩遗址又进行了复查和抢救性发掘。S5地点为此次发掘的重要地... 柿子滩遗址发现于1980年,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2000~2008年,对柿子滩遗址S14、S12㈦和S9地点进行了重点发掘。2009~2010年,为配合青兰高速公路建设,对柿子滩遗址又进行了复查和抢救性发掘。S5地点为此次发掘的重要地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吉县 柿子滩遗址 第五地点 人类化石 旧石器时代晚期
原文传递
Climate background of the evolution from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cultural transition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被引量:6
14
作者 Zhengkai Xia Ge Chen +2 位作者 Gongwang Zheng Fuyou Chen Junqing H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1期71-75,共5页
Shizitan in Jixia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is a site of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The dating and the sporopolle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where the site is lo... Shizitan in Jixia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is a site of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The dating and the sporopolle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where the site is located had been maintaining a steppe environment during 35.1-9.4 kaBP, in which, 35.1-17 kaBP belonged to the last glacial. With cold and dry climate, this period featured a desert steppe environment. In the late of this period, the area had a cold and half-humid steppe environment. The 17.0-11.9 kaBP belonged to the early- and mid-period of the last deglaciation. Mild and half-arid steppe alternates with mild and half-arid steppe, with a small amount of deciduous broadleaf spec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11.9-10.5 kaBP, cold and dry glacial climate appeared once more, featuring a desert steppe environment. During 10.5-9.4 kaBP, it is mild and half-arid, and later transited toward warm and half-humid. The early phase of this period featured a steppe environment and the later transited into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xian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 shizitan site sporo-pollen analysis last DEGLACIATION Paleolithic-Neolithic cultural transi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