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H4169短电弧铣削加工碎屑颗粒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昕旸 陈小康 +1 位作者 王恪典 周建平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2,共7页
作为放电加工的产物,碎屑颗粒不仅可以反映放电间隙的状态,而且有助于了解材料的蚀除机理;因此,碎屑颗粒一直是电火花加工(放电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电火花加工方法,短电弧铣削加工存在着排屑不畅和频繁短路等问... 作为放电加工的产物,碎屑颗粒不仅可以反映放电间隙的状态,而且有助于了解材料的蚀除机理;因此,碎屑颗粒一直是电火花加工(放电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电火花加工方法,短电弧铣削加工存在着排屑不畅和频繁短路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以碎屑颗粒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加工后碎屑颗粒的微观形态特征,从放电能量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的工件极性、电极材料、电压、占空比和频率对碎屑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总结了碎屑颗粒粒径分布对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为揭示材料侵蚀机制、改善间隙排屑性能和提高加工过程的稳定性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颗粒 短电弧铣削加工 材料蚀除机理 粒径分布
下载PDF
基于ResNet-ABiLSTM的滚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文广 司永战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3-909,共7页
传统数据驱动的方法过度依赖先验知识且特征提取能力不足,从而导致预测精度不高等后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有自注意力机制(SAM)的残差网络(ResNet)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结合的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方法(ResNet-ABiLSTM... 传统数据驱动的方法过度依赖先验知识且特征提取能力不足,从而导致预测精度不高等后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有自注意力机制(SAM)的残差网络(ResNet)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结合的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方法(ResNet-ABiLSTM)。首先,对采集的原始监测信号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采用滑窗法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重采样,以实现数据的扩充目标;然后,通过采用残差网络和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分别提取了数据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深层特征,同时引入了自注意力机制,关注了时空维度上反映设备退化趋势的更重要的特征;最后,采用PHM2012轴承数据集对预测效果进行了验证,并将其结果与CNN-LSTM、ResNet-BiLSTM、HI-GRNN、CNN-HI、ResNet-CBAM、DRN-BiGRU等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ResNet-ABiLSTM方法的两项误差值(RMSE、MAE)分别取得了0.037、0.029的最低值,其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对比方法;该结果验证了ResNet-ABiLSTM方法对轴承RUL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剩余使用寿命 残差网络 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 自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VMD和混合深度学习框架融合的短期风速预测
3
作者 李延满 张军 +1 位作者 胡杨 赵英男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3年第9期169-176,共8页
风速预测是影响风电场效率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文中基于风速的时空特征,融合变分模态分解(VMD)和混合深度学习框架进行短期风速预测,即VHSTN (VMD-based hybrid spatio-temporal network).其中,混合深度学习框架由卷积神经网络(CNN)、... 风速预测是影响风电场效率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文中基于风速的时空特征,融合变分模态分解(VMD)和混合深度学习框架进行短期风速预测,即VHSTN (VMD-based hybrid spatio-temporal network).其中,混合深度学习框架由卷积神经网络(C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以及自注意力机制(SAM)组成.该算法对原始数据清洗后,采用VMD将多站点风速的时空数据分解为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s, IMF)分量,去除风速数据的不稳定性;然后针对各IMF分量,应用底部的CNN抽取空域特征;再用顶层LSTM提取时域特征,之后用SAM通过自适应加权加强对隐藏特征的提取并得到各分量的预测结果;最后合并获得最终预测风速.在数据集WIND上进行实验,并和相关典型算法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预测 时空特征 变分模态分解(VMD) 卷积神经网络(CNN) 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 自注意力机制(sam)
下载PDF
基于电火花加工机理分析的短电弧加工技术机理初探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华洋 周建平 +1 位作者 梁楚华 谈建平 《制造技术与机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8-42,共5页
短电弧加工技术在对特硬、超强、高韧性等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加工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良性能。针对目前短电弧加工技术工作机理还不清楚,技术工艺方法还不够先进等现实问题,通过对电火花与短电弧加工机理的初步探索,为短电弧加工技术的进一... 短电弧加工技术在对特硬、超强、高韧性等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加工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良性能。针对目前短电弧加工技术工作机理还不清楚,技术工艺方法还不够先进等现实问题,通过对电火花与短电弧加工机理的初步探索,为短电弧加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 短电弧 短电弧加工
下载PDF
短电弧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40
5
作者 梁楚华 周建平 +1 位作者 朱志坚 何英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2007年第12期92-93,112,共3页
简述短电弧加工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该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及技术应用领域,有待于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指出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对于指导短电弧加工技术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短电弧加工 特种加工 硬面材料 加工机理
下载PDF
短电弧加工技术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谈建平 周建平 +2 位作者 梁楚华 管伟明 刘志如 《新技术新工艺》 2008年第7期26-29,共4页
短电弧加工技术在对特硬、超强、高韧性等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加工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良性能。针对目前短电弧加工技术工作机理还不很清楚,技术工艺方法还不够先进等现实问题。为此,针对短电弧加工技术研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提出问题并对问题... 短电弧加工技术在对特硬、超强、高韧性等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加工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良性能。针对目前短电弧加工技术工作机理还不很清楚,技术工艺方法还不够先进等现实问题。为此,针对短电弧加工技术研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电弧 短电弧机床 短电弧加工 关键技术
下载PDF
考虑地球扁率摄动影响的初轨计算方法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林 王歆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5-179,共5页
在二体问题意义下的短弧定轨,Laplace型方法是最主要最典型的一种初轨计算方法。若测角资料达到10^(-4)-10^(-5)精度(相当于2"-20"之间),那么要使定轨精度达到与其相应的程度,地球非球形引力位中的扁率项摄动应该考虑,在此前... 在二体问题意义下的短弧定轨,Laplace型方法是最主要最典型的一种初轨计算方法。若测角资料达到10^(-4)-10^(-5)精度(相当于2"-20"之间),那么要使定轨精度达到与其相应的程度,地球非球形引力位中的扁率项摄动应该考虑,在此前提下,同样可以采用相应的Laplace型定轨方法。即给出这种严格包含扁率摄动的初轨计算方法的原理和具体计算过程以及计算实例。除采用多资料定轨方法外,这种方法也是提高初轨计算精度的一种途径,它同样可用于多资料的情况。这种方法对于大扁率主天体(即中心天体)的卫星定轨将更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 扁率摄动 初轨 短弧定轨
下载PDF
弹用导电丝束引弧机理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梁永直 冯顺山 +1 位作者 张广华 王超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9-182,共4页
阐述了弹用导电丝束相间引弧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作用机理及其自持放电判据,给出了弹用导电丝束引弧性能优劣的影响因素与条件,通过高压、小容量条件下试验获得了几种改性碳基丝束和玻璃纤维丝束的引弧特性U-d曲线,为测试、评价弹用... 阐述了弹用导电丝束相间引弧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作用机理及其自持放电判据,给出了弹用导电丝束引弧性能优劣的影响因素与条件,通过高压、小容量条件下试验获得了几种改性碳基丝束和玻璃纤维丝束的引弧特性U-d曲线,为测试、评价弹用导电丝束引弧性能的优劣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及经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用导电丝束 短路试验 引弧机理 自持放电
下载PDF
特殊工况机械密封试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香 刘杰 +1 位作者 李凤成 郑国运 《化工机械》 CAS 2017年第2期153-155,167,共4页
对机械密封在机械油不足的工况下进行性能试验研究,对比分析机械密封摩擦副宽度和密封环端面槽型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减小密封端面宽度和改变密封环端面开槽均可以有效降低密封腔温升;端面刻有圆弧深槽的密封能在短时间内... 对机械密封在机械油不足的工况下进行性能试验研究,对比分析机械密封摩擦副宽度和密封环端面槽型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减小密封端面宽度和改变密封环端面开槽均可以有效降低密封腔温升;端面刻有圆弧深槽的密封能在短时间内满足机械油不足的工况,但不能长时间适用于此工况;端面刻有月牙深槽的密封既能满足正常工况运转要求,又能承受较长时间机械油不足的特殊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密封 机械油不足 圆弧深槽 月牙深槽
下载PDF
基于电火花加工机理分析的短电弧加工技术机理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华洋 周建平 +2 位作者 梁楚华 李丹 王峰 《新技术新工艺》 2008年第9期25-29,共5页
短电弧加工技术在对特硬、超强、高韧性等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加工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良性能。针对目前短电弧加工技术工作机理还不清楚,技术工艺方法还不够先进等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电火花与短电弧加工机理的初步探索,为短电弧加工技术的... 短电弧加工技术在对特硬、超强、高韧性等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加工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良性能。针对目前短电弧加工技术工作机理还不清楚,技术工艺方法还不够先进等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电火花与短电弧加工机理的初步探索,为短电弧加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 短电孤 短电弧加工
下载PDF
MIG焊接304不锈钢电弧物理现象-焊缝形貌组织-力学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宋文鑫 张红霞 +2 位作者 闫志峰 王勇 赵伟晔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0-806,共7页
借助高速摄像系统对焊接过程中的电弧稳定性和熔滴过渡现象进行分析,探究MIG焊接4 mm厚304不锈钢电弧电压-电弧物理-焊缝形貌组织-接头力学性能相关性机制。结果表明,电压为20.6 V时,焊接电弧热量分布均匀,熔滴过渡形式为稳定连续的短... 借助高速摄像系统对焊接过程中的电弧稳定性和熔滴过渡现象进行分析,探究MIG焊接4 mm厚304不锈钢电弧电压-电弧物理-焊缝形貌组织-接头力学性能相关性机制。结果表明,电压为20.6 V时,焊接电弧热量分布均匀,熔滴过渡形式为稳定连续的短路过渡,焊缝宏观成形良好,微观组织为蠕虫状铁素体,焊接接头强塑性高;当电压降低为16.6 V时,弧长变短,熔滴未长大便短路过渡,热量传导缓慢,焊缝上表面出现咬边缺陷和凹槽,微观组织出现部分片状铁素体;当电压增大至24.6 V,电弧能量严重发散,熔滴过渡稳定性和连续性下降,焊缝表面出现不规则鱼鳞纹,背部出现未焊透现象,焊缝下层中形成较多片状铁素体。电压较低和较高时,焊接接头强度和塑性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电压 短路过渡 宏观形貌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用于短弧氙灯的光学调焦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利军 《光电技术应用》 2012年第6期26-28,共3页
设计了一种用于短弧氙灯汇聚光学系统的调焦机构,对周向及轴向的调焦方式分别进行了设计及计算:一方面通过细牙螺纹的结构实现轴向调焦;另一方面通过一组偏心轮装置完成周向调焦。最终实现了机构的三维连续调焦,在此基础上研制了调焦机... 设计了一种用于短弧氙灯汇聚光学系统的调焦机构,对周向及轴向的调焦方式分别进行了设计及计算:一方面通过细牙螺纹的结构实现轴向调焦;另一方面通过一组偏心轮装置完成周向调焦。最终实现了机构的三维连续调焦,在此基础上研制了调焦机构样机,经过多次试验验证了该调焦机构的可靠性,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弧氙灯 调焦机构
下载PDF
一种舰船用强光探照灯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江 《照明工程学报》 2015年第3期99-101,113,共4页
介绍了一种舰船用强光探照灯光实现的基本过程。分析了如何通过反光杯的二次反射实现短弧氙灯的极小角度光学配光,同时也分析了如何通过螺旋传动机构实现短弧氙灯的连续轴向调焦。最终实现了强光探照灯的远距离强光照射及其光学焦距的... 介绍了一种舰船用强光探照灯光实现的基本过程。分析了如何通过反光杯的二次反射实现短弧氙灯的极小角度光学配光,同时也分析了如何通过螺旋传动机构实现短弧氙灯的连续轴向调焦。最终实现了强光探照灯的远距离强光照射及其光学焦距的连续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光探照灯 调焦机构 短弧氙灯
下载PDF
煤炭工业生产对电气防爆的安全要求 被引量:8
14
作者 羊跃海 《电气防爆》 2008年第2期5-11,29,共8页
根据煤矿井下危险场所的整体防爆安全要求,阐述了矿用隔爆型电气产品发生弧光短路时对隔爆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最后,提出了对矿用隔爆型电气产品设计制造的安全要求。
关键词 电气防爆 危险区域 弧光短路 连锁装置
下载PDF
双断点塑壳断路器触头机构在极限短路分断能力试验中的振动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曾谊 陈卢明 +3 位作者 吴建生 李继丹 欧阳海军 童伟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2022年第1期31-34,共4页
针对双断点塑壳断路器在闭合过程中,动、静触头受到高强度冲击载荷或交变载荷产生触头振动时,使得动触头在接触碰撞瞬间产生弹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断路器触头机构。通过试验验证,新的断路器触头机构将极限短路分断能力从100 kA提高到150... 针对双断点塑壳断路器在闭合过程中,动、静触头受到高强度冲击载荷或交变载荷产生触头振动时,使得动触头在接触碰撞瞬间产生弹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断路器触头机构。通过试验验证,新的断路器触头机构将极限短路分断能力从100 kA提高到150 kA,大大减小燃弧时间及通断时间,有效改善触头弹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头机构 触头振动 极限短路分断能力 燃弧时间 通断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