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on rehabilitation of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A short-term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被引量:3
1
作者 Xue-Lian Chen Xiao-Ting Deng +1 位作者 Fu-Gang Sun Qing-Jun Huang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23年第8期583-592,共10页
BACKGROUND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CBGT)for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negativ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is established,but more evidence is required.AIM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CBGT ... BACKGROUND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CBGT)for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negativ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is established,but more evidence is required.AIM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CBGT combined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s a treatment for schizophrenia compared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lone.METHODS In all,120 schizophrenia out-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CBGT combined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r singl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The primary outcomes wer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cognitive function,excitatory factor,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 improvements o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score.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social function and drug compliance.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BGT combined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ingl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cognitive functions,excitatory factor,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s,and social functions.No oth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utcomes was observed.CONCLUSION CBGT combined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ay be relevant beneficial treatment method in reducing symptoms,cognitive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ZOPHRENIA cognitive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amily members Social functions Mental health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下载PDF
Nurse-led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mong adults in Japan: A preliminary single-group study 被引量:2
2
作者 Hiroki Tanoue Naoki Yoshinaga +3 位作者 Sayaka Kato Keiko Naono-Nagatomo Yasushi Ishida Yuko Shiraish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2018年第3期218-222,共5页
Objectives:The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disease of depression necessitates effective and accessible treatment options worldwide.Since April 2016,Japanes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has covered nurseadministered cogniti... Objectives:The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disease of depression necessitates effective and accessible treatment options worldwide.Since April 2016,Japanes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has covered nurseadminister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for mood disorders.However,empirical support for nurse-led CBT for depression in Asian countries,especially in Japan,is still lacking.This preliminary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nurse-led group CBT for Japanes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Methods:In this single-arm study,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a 6-week group CBT,led by trained nurses,o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The primary outcome was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BDI-Ⅱ).Assessments were conducted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intervention.Results:Of 25 participants screened,23 were eligible for the study(of these,three dropped out during the trial but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Nurse-led group CBT led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severity of depression(BDI-Ⅱ,P<0.001).The mean total BDI-Ⅱscore improved from 23.1(SD=7.56)to 12.4(SD=8.57),and the pre-to post-effect size was large(Cohen's d=1.33).After CBT,45%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judged to be treatment responders,and 34%met the remission criteria.Conclusions:Our preliminar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6 weeks of nurse-led group CBT produced a favorable treatment outcome for individuals with major depression in a Japanese clinical setting.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ight encourage more Asian nurses to provide CBT as a part of their nursing practice.Further controlled trials that address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havior therapy cognitive therapy Depressive disorder group psychotherapy Nursing care
下载PD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group intervention for HIV transmission risk behavior in perinatally infected adolescents
3
作者 Ruth M. Senyonyi Lee A. Underwood +2 位作者 Elisabeth Suarez Seggane Musisi Todd L. Grande 《Health》 2012年第12期1334-1345,共12页
Purpose: This study analyzed treatment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on HIV transmission risk behavior,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lcohol use in HIV perinatally infected ad... Purpose: This study analyzed treatment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on HIV transmission risk behavior,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lcohol use in HIV perinatally infected adolescents attending an HIV clinical care center in Uganda, Africa. Method: A total of 186 adolesc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n experimental or control arm and assigned into groups of 11 - 16 adolescen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received an 80-minute CBT based weekly intervention for 8 consecutive week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s received only standard group care. Data from self report assessments were analyzed at pre- and post-test using repeated measures of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participants, analyzed by variable, included 115 for sexual behavior, 106 for depression, 88 for anxiety, and 115 for alcohol use. Results: The results from the study show a larg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06)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on the anxiety variabl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on the variables of sexual behavior (p = 0.876), depression (p = 0.700), and alcohol use (p = 0.815). There was an indication of reduced levels of HIV sexual transmission risk behavior, depression, and alcohol use levels in the participants in both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Conclusions: Risky sexual behavior places HIV perinatally infected adolescents at risk of re-infectio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nd transmitting HIV to their sexual partners. CBT 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equipped the participating adolescents with appropriate life skills to deal wi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anxiety often seen in their lives and may be useful in routine medical care to reduce transmission risks and improve wellness and call for its incorporation into HIV preventive programs and counselor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p COUNSEL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HIV/AIDS Adolescents Perinatally INFECTED
下载PDF
Group Therapy in Adul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Review
4
作者 Sefa Bulut Mustafa Subasi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2020年第4期150-159,共10页
In the treatment of OCD, several therapeutic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including individual, group and/or pharmacological therapeutic methods. However, group therapy on OCD has received little research att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CD, several therapeutic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including individual, group and/or pharmacological therapeutic methods. However, group therapy on OCD has received little research attention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some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OCD can be treated in group settings. In the literature, mentioned group therapies to treat OCD involve behavioral therapy, cognitive therapy, ERP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CT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supportive groups and individual therapy with family member involvement. In relation to their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dicated inconsistent findings.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ddress and to review whether group treatments on OCD are efficacious. This review focused on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CBGT), ERP, and 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group therapy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ACT ERP
下载PDF
短程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的改善作用
5
作者 林涌超 郑名瀛 +2 位作者 邹晔峰 向美玲 郑海林 《中外医疗》 2024年第3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短程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短程GCBT和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CBT)联合对青少年抑郁治疗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 目的探讨短程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短程GCBT和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CBT)联合对青少年抑郁治疗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门诊及医学心理咨询中心门诊收治的9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CCBT组(n=30,因未完成5次治疗脱落19例,最终11例)、GCBT组(n=30,因未完成5次团体治疗脱落3例,最终27例)及CCBT+GCBT组(n=30)。在服用抗抑郁药物基础上,CCBT组合并5周的CCBT,GCBT组合并5周的GCBT,CCBT+GCBT组合并5周的GCBT及CCBT。治疗频率均为1次/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 Item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评分及减分率,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SSMHS)总均分及各因子分。结果5周治疗后,3组HAMD-24评分[CCBT组16(9,18)分、GCBT组18(13,21)分、CCBT+GCBT组13.5(8,20.25)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7、-4.545、-4.784,P均<0.05)。3组HAMD减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CCBT+GCBT组MSSMHS总均分及强迫、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及心理不平衡等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CBT组MSSMHS总均分及强迫、敌对、抑郁及情绪不平衡等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BT+GCBT组MSSMHS人际关系敏感及心理不平衡因子分较GCBT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短程CCBT及GCBT等治疗能有效改善青少年患者的抑郁症状,且CCBT与GCBT联合治疗疗效更优于单纯GCBT,且能有效降低CCBT高脱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 青少年 抑郁症
下载PDF
核心肌群训练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健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30期27-29,共3页
目的: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使用核心肌群训练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信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试验组(42例)。对照组给予核心肌群训练... 目的: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使用核心肌群训练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信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试验组(42例)。对照组给予核心肌群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腰椎活动度、疼痛程度及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活动度增加,试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下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21)。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核心肌群训练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效果显著,可帮助患者恢复腰椎功能,缓解疼痛,且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核心肌群训练 认知行为疗法 康复
下载PDF
抑郁症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7
作者 韩建芳 白延欣 +4 位作者 宝继英 马军 麻钰超 黄悦勤 于东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0-665,共6页
目的:探讨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对抑郁症(MDD)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招募MDD患者80例,随机分为IGCBT联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三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 目的:探讨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对抑郁症(MDD)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招募MDD患者80例,随机分为IGCBT联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三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盲法评估。结果:联合治疗组4周末HAMD、HAMA以及8周末HAMA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对照组在4周末、8周末时HAMD总分、HAMA总分均低于基线得分(均P<0.001),在基线、4周末、8周末,联合治疗组HAMD总分、HAM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得分(均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比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对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缓解效果更好,且对焦虑情绪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症 抑郁 焦虑
下载PDF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的认知行为理论解析
8
作者 王晨璐 房君 +5 位作者 刘雪寒 蔡祎晴 裴涛 廖艳辉 纳贡毕力格 刘建平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54-58,共5页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体自然疗法,特色性融合了认知行为理论及治疗方法,为认知行为理论及治疗技术在非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带来创新。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对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与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两...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体自然疗法,特色性融合了认知行为理论及治疗方法,为认知行为理论及治疗技术在非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带来创新。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对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与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两者在核心理论、治疗技术、治疗模式、应用领域等多方面上的异同。通过阐述蒙医心身互动疗法中认知行为治疗的特色应用,总结其目前的优势与局限性,进一步探讨认知行为理论及治疗技术在非心理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并为民族医学整合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治疗 蒙医心身互动治疗 整合医学 团体治疗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曼陀罗绘画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和自伤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申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1期89-93,共5页
目的:探究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CBT)联合曼陀罗绘画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和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8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施行G-CBT干预)40例及观察组(施行G-... 目的:探究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CBT)联合曼陀罗绘画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和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8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施行G-CBT干预)40例及观察组(施行G-CBT联合曼陀罗绘画干预)40例。评价两组抑郁程度、应对方式、自伤行为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8周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14.48±3.97)分比较,观察组(11.16±3.12)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8周内,两组自伤次数均减少,且与对照组(11.48±3.47)次比较,观察组(8.16±2.53)次显著少(P<0.05);干预8周内,观察组自伤方式种类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两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中积极健康方式评分均升高,消极病态方式评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25.76±3.84)、(15.58±3.38)分比较,观察组积极健康方式评分(28.04±3.67)分显著升高,消极病态方式评分(12.39±3.35)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8周后,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方面评分均升高,且与对照组(11.78±2.24)、(12.72±2.71)、(13.72±2.18)、(12.47±1.94)分比较,观察组(13.82±2.11)、(14.32±2.52)、(15.91±2.29)、(14.43±2.01)分均显著高(P<0.05)。结论:G-CBT联合曼陀罗绘画干预青少年抑郁症,可减轻患者抑郁程度,调节患者情绪,改善患者自伤行为与应对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曼陀罗绘画干预 青少年 抑郁症
下载PDF
国内外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10
作者 陈慧红 刘怡然 +4 位作者 冯艺洋 郭佳坤 刘小丹 李春波 田峰 《精神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70-175,共6页
目的了解国内外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03~2023年收录于Wed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相关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国内外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国... 目的了解国内外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03~2023年收录于Wed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相关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国内外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国内研究相对滞后,文献影响力有待提高。国内外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疗效评估、疗效比较与疗法方案制定。此外,国外的研究还涉及理论研究、作用机制、影响因素、评估工具以及疗法的创新和发展等多个层面。结论未来我国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或可从理论完善、方法多样、视角拓展、学科交叉四个方面寻求转型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热点与趋势
下载PDF
催眠治疗在产后抑郁症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李单单 蔺华利 张海艳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4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催眠治疗在产后抑郁症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61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催眠治疗联合团... 目的探讨催眠治疗在产后抑郁症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61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催眠治疗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采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治疗2、4、6周后,两组HAMD、HAMA评分时间、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HAMA评分随着治疗周期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催眠治疗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能提高产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眠治疗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产后抑郁症 焦虑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方案及干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钰 《智慧健康》 2024年第5期9-12,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改善认知僵化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 依据认知行为的治疗理念和青少年“应激-易感素质”模型设计有针对性的团体治疗方案,对20名抑郁高分组青少年进行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采用僵化思维问卷、... 目的 探讨基于改善认知僵化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 依据认知行为的治疗理念和青少年“应激-易感素质”模型设计有针对性的团体治疗方案,对20名抑郁高分组青少年进行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采用僵化思维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干预效果进行前后对比。结果 团体治疗结束后,20名抑郁高分组青少年的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认知灵活性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 研究设计基于改善认知僵化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适用于改善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并且能够显著改善青少年认知僵化,为干预的长期效果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 团体治疗方案 青少年
下载PDF
高职新生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
13
作者 李迪 马冉 王建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49-954,共6页
目的:探索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高职新生社交焦虑的效果及负性自动思维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在高职新生招募有社交焦虑80人[交往焦虑量表(IAS)得分>48分],随机分配进入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组(CBGT组)和等待对照组。CBGT组接受为期8周... 目的:探索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高职新生社交焦虑的效果及负性自动思维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在高职新生招募有社交焦虑80人[交往焦虑量表(IAS)得分>48分],随机分配进入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组(CBGT组)和等待对照组。CBGT组接受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等待对照组在此期间不做任何干预。在基线、4周干预后、8周干预后、3个月追踪时,使用IAS、负性评价恐惧量表(FNE)、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自动思维问卷(ATQ)进行测量。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组别和测量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CBGT组从干预4周干预后量开始各指标得分均低于等待对照组(均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负性自动思维的改善在组别与负性评价恐惧症状的即时及长期改变之间起中介作用(IE=-0.81,95%CI=-1.33~-0.12)。结论: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高职新生的社交焦虑症状有改善作用,其中负性自动思维在干预减少负性评价恐惧症状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 高职新生 社交焦虑 团体干预
下载PDF
异质性认知行为团体在高校心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有关实践为例
14
作者 卢倩茹 杨薇薇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120-123,共4页
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主流的心理咨询技术之一,在高校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工作中被广泛使用。鉴于同质性团体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不足,本研究聚焦于异质性认知行为治疗团体辅导,探索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实施的可能性与有效性。通过在北京... 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主流的心理咨询技术之一,在高校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工作中被广泛使用。鉴于同质性团体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不足,本研究聚焦于异质性认知行为治疗团体辅导,探索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实施的可能性与有效性。通过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进行招募并筛选10名本科生与研究生参与两个异质性认知行为团体辅导,通过8—10周的团体辅导发现,该团体氛围良好,成员之间信任度高,参与者对于认知行为技能的学习效果显著,实现了有效调节负面情绪、增加思维的灵活性、识别并减少回避与驱动行为的成效,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 团体辅导 异质性团体 高校
下载PDF
基于IMB模型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中的应用
15
作者 陈小峰 王小兰 +3 位作者 傅薛标 李文雪 王雪莲 简方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1期1590-159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模型)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龙岩市第三医院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展开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模型)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龙岩市第三医院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展开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基于IMB模型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两组患者均干预至出院,比较两组治疗前及出院时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幻听视觉量表(AH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各项评分的变化;患者出院时,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阴性症状、阳性症状、精神病理、总分评分分别为(13.29±2.09)分、(8.21±1.20)分、(17.31±2.41)分、(40.89±4.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8±2.03)分、(10.28±1.44)分、(20.45±2.50)分、(46.98±4.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HRS、HAMA、HAMD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分别为(15.28±2.11)分、(42.21±3.10)分、(52.18±4.0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32±2.42)分、(46.33±2.98)分、(56.28±4.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QL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社会、精力和动机、症状和副作用评分为(12.09±2.41)分、(23.28±3.09)分、(11.20±2.3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8±2.18)分、(29.35±3.41)分、(14.28±2.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满意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IMB模型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顽固性幻听,减轻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患者的满意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顽固性幻听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生活质量 满意率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吕龙琴 穆敬平 +2 位作者 廖恒 刘丽珠 王熙 《四川精神卫生》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背景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常存在执行功能损害。团体认知行为治疗(CBT)有助于改善GAD患者的负性情绪,但对执行功能的改善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团体CBT对GAD患者焦虑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以期为GAD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连... 背景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常存在执行功能损害。团体认知行为治疗(CBT)有助于改善GAD患者的负性情绪,但对执行功能的改善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团体CBT对GAD患者焦虑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以期为GAD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连续选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睡眠心身医学中心住院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GAD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及疾病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6周、每周1次、每次60~90 min的团体CBT。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焦虑症状,使用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评定执行功能。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HAMA评分的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870.320,P<0.01),组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254、0.293,P均>0.05)。两组FAB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311.190、4.399、7.021,P<0.05或0.01)。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FAB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200.569、115.401,P均<0.01),且研究组FBA评分高于对照组(t=-3.211,P<0.01)。结论团体CBT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GAD患者焦虑水平,改善其执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广泛性焦虑障碍 执行功能
下载PDF
叙事护理结合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影响
17
作者 代建娇 刘露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0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结合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当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4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结合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当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4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叙事护理结合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自我感受负担、自我效能、心理复原力、心理痛苦和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自我感受负担、自我效能、心理复原力、心理痛苦和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身体负担、情感负担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痛苦评分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心理复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叙事护理结合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自我效能、心理复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自我感受负担和心理痛苦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护理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心脏瓣膜置换术 自我感受负担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18
作者 张洁 宁静 时新芳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6-80,共5页
目的分析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的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96例进行研究,将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48例,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均给予团体认... 目的分析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的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96例进行研究,将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48例,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均给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48 h内(T0)和完成治疗48 h内(T1)的各项观测指标或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T1时刻的各项心理弹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T1时刻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T1时刻各项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T1时刻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T1时刻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的心理弹性和负性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髋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老年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负性情绪
下载PDF
百合地黄汤加味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旭海 曹峰祥 +1 位作者 赵峥峥 杜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2-975,共4页
目的 观察百合地黄汤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roup-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nsomnia,G-CBT-I)对老年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失眠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联合组各60例,中药组予百合地黄汤加味治疗,联合组予百合地黄汤... 目的 观察百合地黄汤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roup-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nsomnia,G-CBT-I)对老年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失眠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联合组各60例,中药组予百合地黄汤加味治疗,联合组予百合地黄汤加味联合G-CBT-I治疗,2个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通过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评估2个组被试在治疗前后及3个月随访时主观睡眠评价、入睡时间等因子分及总分变化情况,根据PSQI减分率评估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时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中药组(P<0.05);2个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PSQI、ISI量表总分均下降,PSQI量表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因子分均有改善(P<0.05);联合组PSQI、ISI量表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等因子分改善优于中药组(P<0.05),且可保持3个月。结论 百合地黄汤联合G-CBT-I在改善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等方面效果显著,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百合地黄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地黄汤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老年失眠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改善抑郁焦虑症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白延欣 于东升 +3 位作者 韩建芳 宝继英 马军 麻钰超 《四川精神卫生》 2023年第6期556-561,共6页
本文目的是对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改善抑郁焦虑症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分别从治疗形式、治疗方案、疗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总结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认知行为治疗(CBT)是一套结构化的、短程的、着眼于现在的心理... 本文目的是对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改善抑郁焦虑症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分别从治疗形式、治疗方案、疗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总结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认知行为治疗(CBT)是一套结构化的、短程的、着眼于现在的心理治疗方法,网络和团体的开展形式使得CBT的应用更加广泛,其在缓解不同疾病引起的抑郁焦虑症状方面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通过回顾IGCBT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为其今后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 焦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