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in Energy Paths and Energy Cascade Processes of the Two Types of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 over the Yangtze River–Huaihe River Basin 被引量:6
1
作者 Yuanchun ZHANG Jianhua SUN Shenming F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29-143,共15页
Two types of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 (PHREs) over the Yangtze River-Huaihe River Basin were determined in a recent statistical study: type A, whose precipitation is mainly loc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 Two types of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 (PHREs) over the Yangtze River-Huaihe River Basin were determined in a recent statistical study: type A, whose precipitation is mainly loc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ype B, whose precipitation is mainly located to the north of the river.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se two PHRE types using a newly derived set of energy equations to show the scale interaction and main energy paths contributing to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recipitation.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APE) and kinetic energy (KE) associated with both PHRE types generally increased upward in the troposphere, with the energy of the type-A PHRE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type-B PHREs (except for 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 There were two main common and universal energy paths of the two PHRE types: (1) the baroclinic energy conversion from APE to KE was the dominant energy source for the evolution of large-scale background circulations; and (2) the downscaled energy cascade processes of KE and APE were vital for sustaining the eddy flow, which directly caused the PHRE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HRE types mainly appeare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here the baroclinic energy conversion associated with the eddy flow in type-A PHREs was from KE to APE, which reduced the intensity of the precipitation-related eddy flow; whereas, the conversion in type-B PHREs was from APE to KE, which enhanced the eddy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 energy cascade process large-scale background circulation precipitation-related eddy flow
下载PDF
2019年盛夏最大降水环流成因分析
2
作者 石红艳 杨宁 +1 位作者 李凤毅 孙景文 《黑龙江气象》 2024年第3期5-8,共4页
利用1961-2020年黑龙江省盛夏(7-8月)降水量、NCAR/NCEP大气再分析和Nino34 SST资料,分析2019年盛夏黑龙江降水异常与ENSO事件背景下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盛夏黑龙江省降水处于多水时段,ENSO暖事件多发期降水偏多发生的概率... 利用1961-2020年黑龙江省盛夏(7-8月)降水量、NCAR/NCEP大气再分析和Nino34 SST资料,分析2019年盛夏黑龙江降水异常与ENSO事件背景下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盛夏黑龙江省降水处于多水时段,ENSO暖事件多发期降水偏多发生的概率增加。指出了2019年降水特点主要受东北冷涡与3次台风北上相互作用,发生6次重大降水过程;500 hPa高度距平场为西北-东南向呈“+、-、+”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东,脊区向北伸展有利台风北上;低纬主要有3支强南风距平气流北上进入气旋环流,为维持台风暴雨提供充足水汽;黑龙江中部和东部地区最大上升气流速度出现在600-300 hPa高度,也是台风活跃区,辐合明显,黑龙江省强降水出现在东部最大降水中心,落区位于三江平原北部鹤岗至萝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盛夏强降水 气候背景 冷涡与台风结合 大尺度环流成因 物理量分析
下载PDF
韶关地区强降水概率分布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研究
3
作者 黄少忠 汤蓬辉 +1 位作者 赵亮巨 江清华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5期75-78,共4页
文章利用勒帕热检验法和广义极值分布对韶关地区的强降水概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环流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韶关地区的强降水趋势在1992年发生由减小到增加的突然变化,前汛期的强降水量和强降水强度降低,后汛期明显增加... 文章利用勒帕热检验法和广义极值分布对韶关地区的强降水概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环流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韶关地区的强降水趋势在1992年发生由减小到增加的突然变化,前汛期的强降水量和强降水强度降低,后汛期明显增加;韶关地区从南到北的平均日最大降水量、暴雨天数等空间分布,前汛期呈现“南多北少”、后汛期呈现“东多中少”的特征;强降水的环流背景主要是澳大利亚高压和马斯克林高压的强度变化,两高压同时增强时,韶关地区前汛期强降水偏少,后汛期强降水偏多。希望研究结果能为韶关地区的强降水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帕热检验法 广义极值分布 强降水 概率分布特征 环流背景
下载PDF
2012—2021年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石娟 蒋贤玲 +1 位作者 柯元惠 郑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2期62-70,共9页
利用2012—2021年海南岛32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及ERA5高分辨率资料,统计分析了海南岛近10 a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合成分析法探讨了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每年约为422.3... 利用2012—2021年海南岛32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及ERA5高分辨率资料,统计分析了海南岛近10 a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合成分析法探讨了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每年约为422.3次,占短时强降水的8%。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季节和日变化明显,多发生在4—10月的午后(14:00—19:00),8月站次最多,近10 a发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站次最多为11次,出现在海南岛西北部。极端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7:00,为每年62.1次。午后发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平均降水强度较大,均值为67.8 mm·h^(-1),峰值为111.5 mm·h^(-1)。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年、暖季(4—9月)的空间分布有两个高发地区,为海南岛西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暖季的天气系统是影响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逐月空间分布差异与海陆风、地形均有密切关系,各月触发条件不同,7—8月极端短时强降水相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短时强降水 环流背景 海陆风
下载PDF
2016年6月15—16日西藏雅鲁藏布江一线中到大雨降水天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伏阳虎 刘胜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2期132-135,166,共5页
利用常规资料,从环流背景场、不稳定能量、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16年6月15—16日西藏雅鲁藏布江一线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经向环流强,中高层雅鲁藏布江一线深厚的切变线是此次降水的重... 利用常规资料,从环流背景场、不稳定能量、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16年6月15—16日西藏雅鲁藏布江一线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经向环流强,中高层雅鲁藏布江一线深厚的切变线是此次降水的重要系统;中低空气旋的发展、冷平流的入侵及湿舌的西北方向伸展到雅鲁藏布江一线为此次降水提供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湿度层厚、对流有效位能大,且处在上干冷、下暖湿的大气环境下,为拉萨的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环流背景 物理量场 卫星云图
下载PDF
横断山脉南侧“春汛”期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周英 杨燕 +1 位作者 袁利平 李希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9期178-182,190,共6页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云南省怒江州105个自动站常规降水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地形影响方面,对怒江州2016年"春汛"期2月21—22日和4月12日的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云南省怒江州105个自动站常规降水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地形影响方面,对怒江州2016年"春汛"期2月21—22日和4月12日的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2次强降水过程均由小波动东移造成,500 hPa西风气流强劲,700 hPa滇缅间形成强烈风速辐合,"0221"过程小波动移速缓慢,500 hPa风速和700 hPa辐合也比"0412"过程强,因此造成的降水强度更强,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在2次强降水过程中,怒江北部一直都处于强水汽辐合带内,水汽条件较好,且在降水区对应低层为辐合、高层为强辐散,上升运动强烈,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怒江州处于滇缅过渡的迎风坡地带,怒江北部又处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的"喇叭口"地形底部,西移的系统和暖湿气流在"喇叭口"的引导下经迎风坡地形强迫抬升形成强降水,地形在这2次降水过程中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汛”期 强降水 环流形势 水汽条件 动力条件 地形
下载PDF
克拉玛依一次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孙东霞 《新疆气象》 2003年第3期11-12,23,共3页
通过分析2002年10月7~8日克拉玛依地区一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揭示了形成这次强降水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及卫星云图的特征,同时对T213物理量产品做了检验分析。
关键词 克拉玛依 强降水 高低空环流 物理量 卫星云图 垂直速度 KI指数场 500hPa 中低层 大气稳定 水汽通量
下载PDF
固安县“8·8”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8
作者 洪亚青 郭立平 +2 位作者 金鹏举 彭敏 石茗化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4期156-159,共4页
利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固安的降水资料、FNL再分析资料(1°×1°),从环流背景、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8年8月8日固安县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受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 利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固安的降水资料、FNL再分析资料(1°×1°),从环流背景、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8年8月8日固安县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受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西风槽冷空气共同影响,8日白天固安县出现短时强降雨。强降水产生于有利的天气尺度系统配置中,中层干、下层湿的层结;中低层暖区,高层冷区的不稳定温度场配置;固安K指数>37.5℃,更易存在较强对流不稳定潜势。地形对短时强降雨的强度以及落区等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环流背景 物理量诊断 卫星云图 地形作用 河北固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