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4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呐喊”到《呐喊》:论“破恶声”之鲁迅文学的发生
1
作者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7,81,共14页
鲁迅之呐喊始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未完之《破恶声论》昭示了后来鲁迅文学的本质,即破恶声,白心声,光内曜。北京沉默期的荒原感绵延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不在于彼时的中国寂漠无声,而在于言议汹涌、扰攘有声,世界因之更显荒凉。第一部小... 鲁迅之呐喊始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未完之《破恶声论》昭示了后来鲁迅文学的本质,即破恶声,白心声,光内曜。北京沉默期的荒原感绵延于东京文艺运动时期,不在于彼时的中国寂漠无声,而在于言议汹涌、扰攘有声,世界因之更显荒凉。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出版,是鲁迅以虚构文学形式践行文艺理想的肇始,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实绩。作品可分出黑暗与内曜两种境界,亦可辨听恶声、心声两种声音。正如《域外小说集》是《新生》的乙编,《呐喊》可视为《破恶声论》之下篇。思想者周树人呐喊于东京的文艺行动,文学家鲁迅以新文学实绩《呐喊》呼应于北京。“呐喊”终于证之以《呐喊》,鲁迅第一次实现了思想与文学的交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呐喊 《破恶声论》 文艺
下载PDF
从“独鹤与飞”到“译事之光”——鲁迅早期文学活动中的“呐喊”
2
作者 刘克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6,共11页
鲁迅早期文学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留学日本时期和回国后的“沉默十年”。一般认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是在其加入五四文学革命的准备阶段,这一观点大致成立,但忽略了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此时鲁迅已经开始其后一直延续的文... 鲁迅早期文学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留学日本时期和回国后的“沉默十年”。一般认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是在其加入五四文学革命的准备阶段,这一观点大致成立,但忽略了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此时鲁迅已经开始其后一直延续的文学道路,即一面介绍外国文学,一面从事新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他早期的一些重要文章和文学活动完全可以视为后来发出“呐喊”的前奏,或者说就是其最初的“呐喊”。对此,应结合鲁迅与绍兴地域文化关系及其在京环境影响等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早期文学活动 呐喊 《斯巴达之魂》 《摩罗诗力说》
下载PDF
呐喊声中的宣泄与期盼
3
作者 顾理平 《视听界》 2024年第1期131-131,共1页
岁月更替之际,人们总会希望通过某种特定的活动作为辞旧迎新这个重要时间节点的仪式性符号。于是,我们从报纸、电视或微博、微信传递的信息中,了解到成千上万的人们聚集在南京的新街口广场上、上海的黄浦江边、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中,以群... 岁月更替之际,人们总会希望通过某种特定的活动作为辞旧迎新这个重要时间节点的仪式性符号。于是,我们从报纸、电视或微博、微信传递的信息中,了解到成千上万的人们聚集在南京的新街口广场上、上海的黄浦江边、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中,以群体聚集齐声倒计时呐喊的方式,宣泄着内涵复杂的内心压力,表达着对新年到来的欣喜和期待。无论是群聚人数的规模,还是整齐划一的巨大声浪,都令人叹为观止。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一书中称:“当个体为某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就会感受到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因而也敢于发泄一种本能的力量。”确实,这种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即使隔着屏幕,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势不可挡”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街口广场 《乌合之众》 微信 黄浦江边 古斯塔夫·勒庞 呐喊 仪式性 倒计时
下载PDF
试论呐喊式演唱(Belting)发声机理及练习方法
4
作者 张铁译 《黄河之声》 2024年第15期112-115,共4页
Belting(呐喊式演唱)是一种特定的歌唱技巧,欧美嗓音科学家则习惯将它描述为一种特定的声区(Vocal Register)。虽然其出现在音乐剧舞台上已有近百年之久,但即使在西方的声乐教学体系里,仍旧存在着对于belting的不同观点及教学方法。反... Belting(呐喊式演唱)是一种特定的歌唱技巧,欧美嗓音科学家则习惯将它描述为一种特定的声区(Vocal Register)。虽然其出现在音乐剧舞台上已有近百年之久,但即使在西方的声乐教学体系里,仍旧存在着对于belting的不同观点及教学方法。反观国内,随着音乐剧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剧学习者想要了解和掌握这种歌唱技能。本文将首先基于流体力学、人体解剖学和电子声门仪EGG(Electroglottograph)实验数据对belting进行发声机理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belting练习方法,最后总结出belting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lting 呐喊 呐喊式唱法 音乐剧
下载PDF
陕北民歌 黄土地上的“呐喊”
5
作者 张静 《西部大开发》 2024年第4期140-145,共6页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咱们中央那个红军到陕北……”“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嗨,齐动员呀么...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咱们中央那个红军到陕北……”“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嗨,齐动员呀么嗬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民歌 黄土地 呐喊 西北风 大生产 解放区
下载PDF
生命不息,呐喊不止——鲁迅先生的《呐喊》赏析
6
作者 邢小荷 《最小说》 2024年第4期22-24,共3页
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作品既真实又魔幻,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分析,深刻体现了那个时代无力改变的孤独感。生命不息,呐喊不止,《呐喊》中的人物与故事,表达了悲伤、无力、让人窒息的感受,冷漠的人们显示出了当时社会的愚昧可怕... 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作品既真实又魔幻,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分析,深刻体现了那个时代无力改变的孤独感。生命不息,呐喊不止,《呐喊》中的人物与故事,表达了悲伤、无力、让人窒息的感受,冷漠的人们显示出了当时社会的愚昧可怕。鲁迅先生的“泣血”写作,表达了一种无声呜咽,同时又不放弃希望,启发意义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孤独感 赏析
下载PDF
文字是语言的呐喊
7
作者 朱壁君 《新闻文化建设》 2024年第8期197-197,共1页
乘着文字的浪,在振聋发聩的呐喊声中,时间敲响过去的钟,在自由高歌的奏鸣声中卷起书本,定格在那一页。我再次想起那堂难忘的语文课。暮云叆叇,天是昏黄、是淡灰、是蒙着阳光的一块布。上课铃声响起,语文老师迎面走进教室。
关键词 语文老师 呐喊 语文课 文字
下载PDF
为自己的命运呐喊——读《呼兰河传》有感
8
作者 钟浥晖 《作文(5-6年级适用)》 2024年第7期117-118,共2页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住着一群淳朴却愚昧的人。作家萧红用简洁、淡然的笔调,记录那些生活在阴影里的人。他们不停劳作,却不知道究竟为了谁;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吃饱饭,却穷尽一生也无法实现。他们麻木地面对苦难,漠然地看着在泥潭里挣扎的...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住着一群淳朴却愚昧的人。作家萧红用简洁、淡然的笔调,记录那些生活在阴影里的人。他们不停劳作,却不知道究竟为了谁;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吃饱饭,却穷尽一生也无法实现。他们麻木地面对苦难,漠然地看着在泥潭里挣扎的人。他们向生活低头,顺从地挺过苦难,认为时间是淡化一切的良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萧红 呼兰河 呐喊 顺从 命运
下载PDF
《呐喊》的现代演绎 评尤古立剧团《尝试集》
9
作者 史欣冉 《上海戏剧》 2024年第2期36-38,共3页
鲁迅在弃医从文后成为中国的文学巨匠,如果他没有弃医从文,而是完成学业后返回故乡成为一名大夫,会发生什么呢?小剧场话剧《尝试集》便从这一假设出发改编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关键词 《尝试集》 《呐喊 弃医从文 文学巨匠 小剧场话剧 现代演绎 鲁迅的小说
下载PDF
《呐喊·自序》与鲁迅小说的互文性——基于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
10
作者 李石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4-118,共5页
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理解作品主旨大意、把握作家思想脉络、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新的介入方式。在精心营造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相似的人物、场景、事件,以及一些意象与感觉,为读者阅读提供... 文学文本的细节印刻,是当前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理解作品主旨大意、把握作家思想脉络、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新的介入方式。在精心营造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相似的人物、场景、事件,以及一些意象与感觉,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期待视野。任何文学意义的存在与产生必须依赖共生的语境和文本,而文本也只有通过“元”文本才能获得对应的实际意义。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对于文学精神的诠释、文学内容的解读、文学价值的营造与其之后创作的现代小说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文学性对照,而这种互文性探究为我们进入鲁迅作品打开一种全新的视角,为中国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文本性 《呐喊·自序》 鲁迅小说 细节复刻
下载PDF
从《呐喊·自序》到《野草·题辞》——鲁迅特定时段生命体验片谈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留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149,共11页
对于鲁迅而言,从1922年到1927年,这是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鲁迅在1922年写成了《呐喊·自序》,1927则写出了《野草·题辞》。鲁迅在这期间的生命体验值得研究。鲁迅的《呐喊·自序》,既是他1922年时刻特定心理的映射,也是他... 对于鲁迅而言,从1922年到1927年,这是一段特殊的生命历程,鲁迅在1922年写成了《呐喊·自序》,1927则写出了《野草·题辞》。鲁迅在这期间的生命体验值得研究。鲁迅的《呐喊·自序》,既是他1922年时刻特定心理的映射,也是他此前生命与创作的总结。而《野草·题辞》,不仅是他在1927年时刻心境的流泻,更是他“彷徨期”生活与创作的回望。在此时段,他做了告别旧我,走向新我的艰难探索,其心理变迁值得研究,而多次出现的“大欢喜”意象是《野草·题辞》最为重要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自序 野草·题辞 鲁迅 生命体验 大欢喜
下载PDF
经典的诞生及辐射——《呐喊》初版百年纪念本导言
12
作者 孙郁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13,共9页
《呐喊》一问世就震惊了世人,鲁迅以鲜活的语言表现了病、药、死等意象,内中含着大的悲悯,在思想与审美方面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不久被译介成不同语种,在国内外产生持久的影响力。一百年来,在诸多视角的研究中,它成为常读常新的经典。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翻译 经典
下载PDF
《呐喊》研究中的“短篇小说”文体认同问题
13
作者 周海波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13,共9页
《呐喊》问世100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作家、批评家虽然不否认其为小说集,但对其中的一些单篇作品的文体认知,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对《呐喊》文体理解的分歧,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期对现代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概念认知上的... 《呐喊》问世100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作家、批评家虽然不否认其为小说集,但对其中的一些单篇作品的文体认知,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对《呐喊》文体理解的分歧,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期对现代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概念认知上的混乱表现。在文体观念上,主要存在着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与故事、短篇小说与杂文随笔等概念的混淆,这些概念的混淆制约了人们对《呐喊》文体的认识。如何回到“短篇小说”,如何以小说的文体与方式谈论鲁迅的小说,或者回到鲁迅的短篇小说与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内在关系上讨论鲁迅小说,是置于学术讨论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以“小说性”回到《呐喊》研究,是基于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基本联系和现代小说的基本事实,基于鲁迅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文体创造。从“小说性”出发,才有可能触摸到《呐喊》文体的精魂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短篇小说 文体学 小说性
下载PDF
鲁迅小说集《呐喊》新潮社初版溯源
14
作者 施晓燕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8-56,共9页
1923年8月《呐喊》在新潮社初版,在此之前两年,已有陈独秀、胡适等邀约集结出版,可见新文化阵营对这部小说集的重视。以周氏兄弟与文学研究会及商务印书馆的关系,再加上北大与张元济的密切合作,理论上《呐喊》最佳的出版资源应该是商务... 1923年8月《呐喊》在新潮社初版,在此之前两年,已有陈独秀、胡适等邀约集结出版,可见新文化阵营对这部小说集的重视。以周氏兄弟与文学研究会及商务印书馆的关系,再加上北大与张元济的密切合作,理论上《呐喊》最佳的出版资源应该是商务印书馆,但由于现实中如译文退稿、新潮社相关人员等种种因素,鲁迅最终选择在新潮社出版他的第一部创作小说集。本文通过鲁迅书信、日记、文章及《呐喊》初版本排版、印刷等各方面线索,试图溯源这本小说集初版出炉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初版 商务印书馆 新潮社文艺丛书
下载PDF
媒介位移与再造的新文学——《呐喊》出版始末探
15
作者 何旻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78,共8页
讨论鲁迅的第一本小说创作集《呐喊》未实现的出版可能及其实际的出版过程,阐释《呐喊》出版故事背后新文学人对自为的生产方式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借助上海书业的媒介迅速风靡,而其成果被迅速收编,成为晚清以来中国印刷资本业知识生产... 讨论鲁迅的第一本小说创作集《呐喊》未实现的出版可能及其实际的出版过程,阐释《呐喊》出版故事背后新文学人对自为的生产方式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借助上海书业的媒介迅速风靡,而其成果被迅速收编,成为晚清以来中国印刷资本业知识生产中的品类之一。《新青年》同人分散后,周氏兄弟从新文化运动的多重主题中清理线头,继续文学革命。为了避免文学成为均质的现代知识商品,他们选择搁置与既有书业的合作,与新潮社共同探索另起的文学生产之路。《呐喊》及其所属的新潮社文艺丛书的出版,既延续着周氏兄弟晚清时期对文学媒介形式的设计,又在新潮社青年奔走于北京印厂书摊之时,开启了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小型知识共同体的转型。而新潮社以北京为市场,借助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资本形成了在地的生产循环。后五四时代的开初,经周氏兄弟晚清经验与新潮社学生五四经验的合流,新文学人在上海书业以外,以北京为中心,开始造成媒介的位移:新的文学产品、新的出版机构及新的文学市场在北京出现,提供新文学专属的媒介形式和生产环流。而发生不久的新文学亦经此得以再造:避开为印刷资本业迅速收编的风险,将知识共同体的组织与生产及物的联结于媒介。新文学人暂时找到了自己的文学生产方式,亦找到了此后不断革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鲁迅 周氏兄弟 新潮社 新文学出版
下载PDF
日本《呐喊》百年解说史论析
16
作者 冉秀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45,共14页
“探索式释读”“求索式释读”“挖掘式释读”“开放式释读”这四个阶段构成了日本的《呐喊》百年接受史,它们前后相连、互成因果。本文梳理并分析这四个接受阶段,整理《呐喊》在日本被传播被解读的基本思路及日本学界接受和传播《呐喊... “探索式释读”“求索式释读”“挖掘式释读”“开放式释读”这四个阶段构成了日本的《呐喊》百年接受史,它们前后相连、互成因果。本文梳理并分析这四个接受阶段,整理《呐喊》在日本被传播被解读的基本思路及日本学界接受和传播《呐喊》的基本路径,以一种“互鉴”的方式探索《呐喊》焕发出的“新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日本 百年 解说史
下载PDF
社会认知视角下《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命名艺术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文莉 关乐乐 《新丝路(中旬)》 2023年第2期0088-0090,共3页
社会文化归社会群体所有,语言的发展演变与社会事实息息相关。作为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沉淀为一定社会群体的共享物,必然承载着不同层次的社会意义。文章以鲁迅小说集《? 呐喊》?和《? 彷徨》?中的149个人物姓名为语料... 社会文化归社会群体所有,语言的发展演变与社会事实息息相关。作为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沉淀为一定社会群体的共享物,必然承载着不同层次的社会意义。文章以鲁迅小说集《? 呐喊》?和《? 彷徨》?中的149个人物姓名为语料,以社会认知为视角,分析其命名艺术,剖析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 《呐喊 《彷徨》 命名艺术 社会内涵
下载PDF
《呐喊》的声音系统研究
18
作者 张蕊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4-82,88,共10页
《呐喊》是一部充满着声音交响的作品集。其中人物的独白、对话,作为主调音勾勒出作品整体的声音系统轮廓。人物声音与作者的声音作为信号音参与到叙述策略中,完成推手任务。具有象征意义的声音符号作为标志音生成作品的意义场。“呐喊... 《呐喊》是一部充满着声音交响的作品集。其中人物的独白、对话,作为主调音勾勒出作品整体的声音系统轮廓。人物声音与作者的声音作为信号音参与到叙述策略中,完成推手任务。具有象征意义的声音符号作为标志音生成作品的意义场。“呐喊”作为会意字本身带有强烈的音响效果,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图像机理反过来为《呐喊》的主题赋形,从而进一步铸就了《呐喊》的精神性。本文将以往注重挖掘文艺作品视觉空间的“观察”方式改为听觉空间的“聆察”方式,将声音与意义结合,作为探讨《呐喊》文本内涵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声音 音景
下载PDF
《〈呐喊〉自序》与文学史中的鲁迅
19
作者 李杨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34,63,共8页
作为《呐喊》的序言,《自序》补足了鲁迅创作的发生史,成为进入《呐喊》研究的起点,被视为考察鲁迅文学的诞生的重要文献。在最初的文学史叙述中,《自序》未得到充分关注,这很大程度上受新文学的附骥式地位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 作为《呐喊》的序言,《自序》补足了鲁迅创作的发生史,成为进入《呐喊》研究的起点,被视为考察鲁迅文学的诞生的重要文献。在最初的文学史叙述中,《自序》未得到充分关注,这很大程度上受新文学的附骥式地位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史写作逐渐独立出来,鲁迅得到更多重视,而文学史家对于《〈呐喊〉自序》的征引,经历了革命者鲁迅到启蒙者鲁迅的读解重心的转变。与此相对,海外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对《自序》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甚至采用虚构文本书写《狂人日记》的问世,突破了既有的文学史叙述框架,也显示出文学史中鲁迅形象塑造的更多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自序》 现代文学史 鲁迅
下载PDF
论孙伏园的鲁迅研究——从新发现的两篇《〈呐喊〉谈丛》文章谈起
20
作者 洪德志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3-73,共11页
1936年鲁迅逝世后,孙伏园开始解读鲁迅作品,后以《〈呐喊〉谈丛》为总题分篇解读《呐喊》,至1957年结束,这成为其鲁迅研究的代表作。因孙伏园与鲁迅早年关系亲密,其鲁迅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较少为人关注。本文以新发现的两篇《〈呐喊〉... 1936年鲁迅逝世后,孙伏园开始解读鲁迅作品,后以《〈呐喊〉谈丛》为总题分篇解读《呐喊》,至1957年结束,这成为其鲁迅研究的代表作。因孙伏园与鲁迅早年关系亲密,其鲁迅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较少为人关注。本文以新发现的两篇《〈呐喊〉谈丛》为切入点,考察孙伏园的鲁迅研究,呈现其研究具有史料钩沉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特点,揭示其从情感视角进入鲁迅文学世界的研究路径在20世纪40年代鲁迅研究领域中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伏园 《〈呐喊〉谈丛》 鲁迅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