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flocculant Produced by Klebsiella sp. MYC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被引量:7
1
作者 YUE Lixi MA Chunling CHI Zhenm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6年第4期333-338,共6页
Seventy-nine strains of bioflocculant-producing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3 activated sludge samples. Among them, strain MYC was found to have the highest and stable flocculating rate for both kaolin clay suspension... Seventy-nine strains of bioflocculant-producing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3 activated sludge samples. Among them, strain MYC was found to have the highest and stable flocculating rate for both kaolin clay suspension and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The bacterial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Klebsiella sp. MYC according to its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16SrDNA sequence. The optimal medium for bioflocculant production by this bacterial strain was composed of cane sugar 20 g L^-1, KH2PO4 2 g L^-1, K2HPO4 5 g L^- 1, ( NH4)2SO4 0.2 g L^-1, urea 0.5 g L^- 1 and yeast extract 0.5 g L^- 1, the initial pH being 5.5. When the suspension of kaolin clay was treated with0.5% of Klebsiella sp. MYC culture broth, the flocculating rate reached more than 90.0% in the presence of 500mg L^-1 CaCI2, while the flocculating rate for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was near 80.0% in a pH range of 7.0 - 9.0 with the separation of oil and suspended particles from the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nature of the bioflocculant and high flocculating rate of the strain make the bioflocculant produced by Klebsiella sp. MYC an attractive bioflocculant in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LOCCULANT Klebsiella sp. MYC oil-field produced water
下载PDF
A case study: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in Fuyu oil-field
2
作者 冯锐 汤毅 +3 位作者 王忠元 吴建平 张炼 安昌强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5年第3期473-480,共8页
The 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as an advanced technique in 1980's is widely researchedand improved now. It is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of oil-layer is lower than that Of country rock byabout ten percent accordi... The 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as an advanced technique in 1980's is widely researchedand improved now. It is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of oil-layer is lower than that Of country rock byabout ten percent according to some reports abroad. It had been tested to drive oil by steam inoil--field. In China the first test of cross-well acoustic tom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Fuyu oilfield, Jinn Province, in Dec. 1992. Through data processing in detail, an acoustic tomogram wasobtained,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clination of oil layers between two boreholes are well revealed and coincident with the logging results. SOme technical problems existed in this experiment are POi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MOGRAPHY acoustic wave Fuyu oil-field cross-well
下载PDF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3S Technology
3
作者 CHEN Ming-hui ZHANG Chen +2 位作者 HU Yan SU Wei DONG De-mi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2年第12期71-76,共6页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analyzing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3S technology. [Method] At semi-arid and arid areas in t...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analyzing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based on 3S technology. [Method] At semi-arid and arid areas in the west of Jilin Province, water resource balance between the amount of oil-field water supply an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in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irrigated by oil-field water during 2001-2010 was investigated firstly. Afterwards, based on 3S technology, the partition and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d-use types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before and after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in 2001, 2006, 2008 and 2010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annual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from 2003 to 2010 varied from 1.62×106 to 2.24×106 m3, and the annual amount of oil-field water supply in the region changed from 2.12×106 to 2.84×106 m3, which showed that the supply amount of oil-field water could meet the basic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Meanwhile, compared with 2001, the areas of water region and paddy field in 2010 increased by 2.3 and 10.0 times, and the areas of forest and marsh rose by 40.15% and 29.5.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Water shortag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had been improved by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ed wetland oil-field water irrigation 3S technology Land use Dynamic variation
下载PDF
Welding technology in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4
作者 HOU Xianzhong(Daqing Oil Field) 《China Welding》 EI CAS 199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the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focuses on introducing,by statistics,the growth of working capacity in the welding engineering of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the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focuses on introducing,by statistics,the growth of working capacity in the welding engineering of oil well heads,long-distance oil transmission lines,large-scale storage tanks, various kinds of oil station and store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the typical construction of oil field. Finally, it presents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elding technology in oil-field construction for discu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ding technology in oil-field construction in China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双河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分布规律
5
作者 侯宾东 李爱荣 +6 位作者 杨怡青 郭远智 姬伟华 陈兵兵 尹帅 刘梦 赵凯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635-10644,共10页
致密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地层水化学组分及其分布规律对指导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双河地区长6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组成、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参数与沉积微相、有效厚度及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双河地区地层水... 致密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地层水化学组分及其分布规律对指导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双河地区长6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组成、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参数与沉积微相、有效厚度及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双河地区地层水类型主要为CaCl_(2)型,地层水的矿化度主要分布在2201.2~153670.9 mg/L,平均为53947.2 mg/L。矿化度在50000 mg/L之前,含油饱和度随着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而在50000 mg/L之后,含油饱和度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较高的矿化度代表好的保存条件,利于油气长期大规模聚集,因而含油饱和度较高;而当目的层矿化度处于10000~20000 mg/L相对低的范围时,主要对应3~5 m薄层单砂体组成的复合砂体,因而含油饱和度也相对较高。分析认为,目的层矿化度、钠氯系数、镁钙系数特征均表明目的层处于相对封闭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油气的保存,这些水化学参数均与致密油藏聚集及产能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双河地区 长6油层组 地层水 水化学参数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双河南块核三段Ⅲ油组隔夹层识别及特征研究
6
作者 郭省位 李娇娜 +1 位作者 杨磊 孙明明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4期93-99,106,共8页
双河油田南块油藏内部发育不同类型的隔夹层,影响油水运动及后期剩余油开采。为了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对双河南块核三段Ⅲ油组隔夹层进行了识别并研究了隔夹层分布特征。通过测井曲线特征、交会图法及Fisher判别分析法对隔夹层进行识别... 双河油田南块油藏内部发育不同类型的隔夹层,影响油水运动及后期剩余油开采。为了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对双河南块核三段Ⅲ油组隔夹层进行了识别并研究了隔夹层分布特征。通过测井曲线特征、交会图法及Fisher判别分析法对隔夹层进行识别,依据识别结果,绘制联井剖面图与平面图,得出隔夹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泥质、物性、钙质3种隔夹层;泥质隔夹层分布广泛,多分布于主河道、河侧及远端河道砂体分叉处和边缘地区,以及分流河道间湾等水动力条件弱、距物源远的地区;钙质隔夹层分布于断层附近及水动力强的近物源区;物性隔夹层发育较少且分布零散。研究可为后期剩余油开发与挖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南块 Ⅲ油组 隔夹层识别 Fisher判别分析法
下载PDF
双合汤联合关节腔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7
作者 梁鹏 韦瑞文 +1 位作者 宁莉 蒋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8-231,共4页
目的 观察双合汤联合关节腔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的影响。方法 研究总计纳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50例(2022年7月—2023年3月门诊及住院患者),以随机数字表... 目的 观察双合汤联合关节腔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的影响。方法 研究总计纳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50例(2022年7月—2023年3月门诊及住院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3组,治疗组(A组)患者采取双合汤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西药对照组(B组)患者采取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中药对照组(C组)患者采取双合汤治疗,各组50例,3组患者均治疗5周时间,治疗过程中A组脱落2例,B组脱落1例,C组未见脱落。观察比较3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关节肿胀僵硬、活动受限、时常口干等)积分变化、治疗前后3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变化、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评分变化、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水平变化、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HSS评分)变化、健康状况调查简表(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评分变化、治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与C组患者,P<0.05;B组与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中医证候(关节肿胀僵硬、活动受限、时常口干等)积分、VAS评分、WOMAC评分、TNF-α水平、HSS评分与SF-36评分比较,P>0.05;较治疗前,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关节肿胀僵硬、活动受限、时常口干等)积分、VAS评分、WOMAC评分、TNF-α水平、HSS评分以及SF-36评分等指标均改善,P<0.05;A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证候(关节肿胀僵硬及活动受限、时常口干等)积分、VAS评分、WOMAC评分、TNF-α水平、HSS评分与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B组与C组,C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关节肿胀僵硬、活动受限、时常口干等)积分、VAS评分、WOMAC评分、TNF-α水平、HSS评分与SF-36评分与B组患者相当,P>0.05;3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率均较低,且不良反应症状轻微,可自行缓解,P>0.05。结论 双合汤联合关节腔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佳,可一定程度降低TNF-α水平,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治疗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双合汤 关节腔药物注射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建立储层流动单元模型的新方法 被引量:46
8
作者 尹太举 张昌民 +4 位作者 陈程 鲁国甫 姜建伟 李庆明 刘丽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0-175,共6页
流动单元模型是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基于流动单元的层次性,建立流动单元模型可分5步来完成:(1)取芯井段流动单元划分;(2)未取芯井段流动单元划分;(3)建筑结构模型的建立;(4)建立参数模型;(5)形成流动单元模型。... 流动单元模型是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基于流动单元的层次性,建立流动单元模型可分5步来完成:(1)取芯井段流动单元划分;(2)未取芯井段流动单元划分;(3)建筑结构模型的建立;(4)建立参数模型;(5)形成流动单元模型。对双河油田的研究表明,该区可划分出极好型、好型、一般型和差型4种流动单元。极好型流动单元具有最好的储层物性,主要存在于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中,而差型流动单元则有最差的物性,主要位于席状砂体中。地层系数是决定流动单元的最主要的因素,对于未取芯井,可以用这个参数来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流动单元 模型 油藏 数值模拟 储集层
下载PDF
泥质隔层的层次分析——以双河油田为例 被引量:41
9
作者 张昌民 尹太举 +3 位作者 张尚锋 李少华 王大海 刘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52,共5页
应用层次分析法 ,将双河油田核桃园组第三段的地层边界到交错层的纹层边界的泥岩隔层分为 10个层次。利用测井曲线星形图将 5级以上层次的隔层区分开来 ,依靠测井曲线和岩心识别隔层厚度和层次 ,进而实现对隔层层次的描述。在隔层成因... 应用层次分析法 ,将双河油田核桃园组第三段的地层边界到交错层的纹层边界的泥岩隔层分为 10个层次。利用测井曲线星形图将 5级以上层次的隔层区分开来 ,依靠测井曲线和岩心识别隔层厚度和层次 ,进而实现对隔层层次的描述。在隔层成因沉积学解释的基础上 ,运用密井网解剖提取隔层的宽度、厚度、宽厚比和对称性等形态参数 ,建立了隔层分布的知识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隔层 层次分析法 地质模型 双河油田
下载PDF
大别山双河地区花岗质片麻岩锆石的离子探针定年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元保 陈道公 +1 位作者 夏群科 程昊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98-301,共4页
对双河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分析 ,结果表明存在两种类型的锆石 (残留锆石和原岩中的岩浆锆石 )。对其进行离子探针定年显示原岩的岩浆锆石形成于 10 2 5Ma ,在超高压和后期的退变质事件中都存在铅丢失现象 ,其 197Ma变质... 对双河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分析 ,结果表明存在两种类型的锆石 (残留锆石和原岩中的岩浆锆石 )。对其进行离子探针定年显示原岩的岩浆锆石形成于 10 2 5Ma ,在超高压和后期的退变质事件中都存在铅丢失现象 ,其 197Ma变质作用的年龄不能反映超高压事件峰期变质作用的年龄。残留锆石的形成年龄为 2 86 1Ma的晚太古代年龄 ,这些锆石在超高压变质作用中发生了较严重的重结晶作用 ,对应于 2 30Ma左右的峰期变质作用的年龄 ,后期退变质作用对其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双河 花岗片麻岩 锆石 离子探针定年
下载PDF
贵州绥阳地质公园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韦跃龙 罗书文 +3 位作者 陈伟海 欧阳志宏 罗劬侃 李成展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5-383,共19页
绥阳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园区内白云岩喀斯特景观总体可概括为洞穴、高峰丛洼(谷)地、丘陵、峡谷、坡立谷、象形山、天坑、石柱峰、水文遗迹等9大类,它们以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组及下奥陶统桐梓组的白云岩地层为物质基础,有序、集... 绥阳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园区内白云岩喀斯特景观总体可概括为洞穴、高峰丛洼(谷)地、丘陵、峡谷、坡立谷、象形山、天坑、石柱峰、水文遗迹等9大类,它们以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组及下奥陶统桐梓组的白云岩地层为物质基础,有序、集中分布于双河洞、温泉、让水、金钟山等四片以金钟山至让水的分水岭为天然屏障,且相对独立的白云岩区域内,但四片区域相互之间却又以芙蓉江及其支流为连接纽带而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以目前亚洲最长洞穴及全球最长白云岩洞穴为核心,峰丛、峡谷、天坑、温泉、地表河、坡立谷等为重要补充,形态优美、珍稀、雄伟、典型,且类型齐全的白云岩喀斯特景观系统。同时在对公园白云岩景观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和探讨了绥阳白云岩喀斯特"一岭两制"式的分异演化过程,并认为它是一个能充分展现白云岩喀斯特复杂演化过程和规律的典型代表地,是全球白云岩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阳 白云岩喀斯特 双河洞洞穴系统 一岭两制
下载PDF
白云岩洞穴系统中水-气CO_2分压对洞穴水水文化学过程的影响:以贵州双河洞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曹明达 周忠发 +2 位作者 张结 殷超 张绍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60,共7页
为揭示白云岩岩层中所发育洞穴系统中的中的洞穴水与空气中CO_2分压对洞穴水水文化学过程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和控制因素。从2015年4月至9月对绥阳双河洞洞穴水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双河洞洞穴水的水... 为揭示白云岩岩层中所发育洞穴系统中的中的洞穴水与空气中CO_2分压对洞穴水水文化学过程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和控制因素。从2015年4月至9月对绥阳双河洞洞穴水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双河洞洞穴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2-)-Ca^(2+)-Mg^(2+)和SO_4^(2-)-HCO_3^--Ca^(2+)-Mg^(2+)型水,在受到上覆石膏岩层的影响时,SO_4^(2-)成为优势离子且可以极大提高溶液中Ca^(2+)离子含量;(2)洞穴滴水的水-气间CO_2分压差值(△PCO_2)与SI之间存在良好的负相关关系的同时,2种重要的矿物饱和指数SI_c,SI_d之间存在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3)实测数据分析证明"表观饱和指数"现象的客观存在;(4)洞穴水中的液相CO_2(PCO_2_(water))与溶液的pH值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在未开发的天然封闭洞腔中洞穴空气CO_2分压对洞穴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洞穴水 水文化学 CO2分压 双河洞
下载PDF
喀斯特洞穴窝穴的形态对比与成因分析——以贵州省双河洞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结 周忠发 +4 位作者 李坡 曹明达 殷超 张绍云 张强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2-438,共7页
喀斯特洞穴窝穴作为洞穴小形态的一种,记录了喀斯特地区地下河的演变过程和洞穴的发育状况。通过对双河洞系统中阴河洞、响水洞洞穴窝穴的规模、形态大小进行统计,对比了两洞穴窝穴形态的差异性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在规模上,阴河洞... 喀斯特洞穴窝穴作为洞穴小形态的一种,记录了喀斯特地区地下河的演变过程和洞穴的发育状况。通过对双河洞系统中阴河洞、响水洞洞穴窝穴的规模、形态大小进行统计,对比了两洞穴窝穴形态的差异性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在规模上,阴河洞窝穴分布面积较小,但窝穴数量相当可观,响水洞窝穴分布数量巨大,范围广泛,成千上万的窝穴沿洞穴通道两侧分布;在平面形态上,阴河洞内窝穴扁率要高于响水洞;在垂直剖面上,阴河洞内窝穴深宽比要比响水洞的偏大,且阴河洞窝穴以"V"型、倒"Ω"型窝穴为主,响水洞窝穴以倒"Ω"型窝穴为主,这与两洞穴水动力条件、地质构造、推移质、基岩、风化溶蚀作用等因素的不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洞 形态特征 对比 影响因素 窝穴
下载PDF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榴辉岩中的水:微区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盛英明 夏群科 +2 位作者 郝艳涛 王汝成 陈小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3-684,共12页
大陆深俯冲板块到一定深度后(约90~110km),几乎没有含水矿物存在,超高压岩石中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成为俯冲板块中水的主要载体,是示踪超高压变质流体的重要途径.对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榴辉岩中的石榴石和绿辉石进行了详细的微区傅... 大陆深俯冲板块到一定深度后(约90~110km),几乎没有含水矿物存在,超高压岩石中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成为俯冲板块中水的主要载体,是示踪超高压变质流体的重要途径.对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榴辉岩中的石榴石和绿辉石进行了详细的微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MicroFTIR)分析.FTIR结果显示所有石榴石和绿辉石颗粒都含有结构水,以OH的形式存在,其含量范围分别为(30~1860)×10-6和(360~620)×10-6.榴辉岩全岩水含量为(300~750)×10-6,表明即使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下,榴辉岩也可以至少携带数百10-6的水进入深部地球.对石榴石颗粒内部的多点观察发现,结构水含量的分布出现2种情况:(1)颗粒内部的均一分布;(2)核部水含量高而边部低.石榴石颗粒边部的低水含量可能是抬升过程中由于压力降低引起的H扩散所致,扩散出来的H可能构成了早期退变质流体的重要来源.对于同一样品来说,结构水含量在绿辉石和石榴石之间的比值为0.5~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石 绿辉石 榴辉岩 结构水 双河 大别山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邬侠 孙尚如 +1 位作者 胡勇 卢祥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5-57,共3页
在今后几年里,河南双河油田几个注聚区块将陆续完成后续水驱,聚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油田技术决策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于合理选择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十分重要。针对矿场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 在今后几年里,河南双河油田几个注聚区块将陆续完成后续水驱,聚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油田技术决策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于合理选择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十分重要。针对矿场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河南双河油田地质资料,研制出具有该油田典型地质特征的3种物理模型,并在其上对影响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地层非均质性、聚合物溶液粘度和相对分子质量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聚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其中,低渗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为33.0%~5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地质特征 聚合物 聚合物驱 剩余油分布 物理模拟
下载PDF
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在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双河油田V_下油组为例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祖兵 颜其彬 罗明高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87,共5页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形成与分布的因素较多,若只从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去考虑,可能会影响对储层非均质程度的认识(宏观和微观),目前多局限于从静态或动态角度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而将动态和静态资料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为了充分考虑影响储层...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形成与分布的因素较多,若只从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去考虑,可能会影响对储层非均质程度的认识(宏观和微观),目前多局限于从静态或动态角度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而将动态和静态资料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为了充分考虑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分布的因素,在研究双河油田V下油组储层的非均质性时,采用了主因子分析法选出了沉积微相、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油层的顶底面微构造、目前的综合含水率和流动带指标7个参数作为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参数。利用波的叠加原理在平面上对每个参数进行叠加从而得出了非均质综合指数值。现场实践证明,其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地下分布状况,符合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非均质综合指数 波的叠加原理 双河油田
下载PDF
双河油田陆架型扇三角洲的沉积机理及向上变粗层序的成因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昌民 尹太举 +2 位作者 张尚锋 李少华 淡卫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03,113,共6页
双河油田核桃园组第三段扇三角洲具有陆架型扇三角洲的特点,单层呈正韵律而总体呈现反旋回的地层层序。这种层序既不是典型的河道沉积(正粒序)也不是典型的河口坝沉积(反粒序),它是在湖底坡降较缓的陆架型扇三角洲条件下,由河道进入湖... 双河油田核桃园组第三段扇三角洲具有陆架型扇三角洲的特点,单层呈正韵律而总体呈现反旋回的地层层序。这种层序既不是典型的河道沉积(正粒序)也不是典型的河口坝沉积(反粒序),它是在湖底坡降较缓的陆架型扇三角洲条件下,由河道进入湖盆的轴向射流所形成的沉积体。轴向射流的水流能量和速度沿着轴向向前方和两侧逐步衰减,所携带的沉积物的粒度随着水流能量的减弱而变细,沉积物的厚度变薄,逐步由水下分流河道演变成为一个坝状堆积物,形成分流河口的河口坝沉积。河口坝前缘沉积物连片,形成席状砂。河口坝实际上是河流入湖后形成的以河口坝为主的一系列微相组成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坝核、坝侧缘、坝边缘、坝前缘、席状砂和坝间6个微相类型。河道的主流线或河道的位置发生迁移时,导致砂坝垂向加高并产生横向迁移,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地层层序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地层层序 沉积模式 过程响应机制 双河油田
下载PDF
双河油田厚油层内夹层分布特征 被引量:45
18
作者 王国鹏 何光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5-58,共4页
通过分析双河油田储层沉积特征、沉积机制、结构和各种类型夹层的成因,总结出适合其特点的细分对比新方法。展示了厚油层内夹层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最后提出厚油层挖潜方向。
关键词 油层 夹层 厚油层 沉积 非均质油田 油田开发
下载PDF
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 被引量:40
19
作者 尹太举 张昌民 +2 位作者 赵红静 樊中海 李中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9-82,共4页
地层基准面旋回变化形成的沉积物体积分配和相分异 ,不仅决定了沉积地层格架 ,而且也决定了沉积体的非均质性特征 ,进而影响了开发方案的设计和开发效果 ,最终决定了油田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通过对双河油田核桃园组Ⅳ油组 1 4小层... 地层基准面旋回变化形成的沉积物体积分配和相分异 ,不仅决定了沉积地层格架 ,而且也决定了沉积体的非均质性特征 ,进而影响了开发方案的设计和开发效果 ,最终决定了油田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通过对双河油田核桃园组Ⅳ油组 1 4小层形成过程中基准面旋回的变化与沉积响应分析 ,认为若把砂体纳入基准面旋回的过程———响应体系中去考虑 ,研究砂体在基准面旋回的位置、砂体形成的基准面旋回类型 ,可直接指导砂体非均质预测和剩余油分布确定。图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剩余油分布 预测 精细地层格架 划分 流动单元
下载PDF
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42
20
作者 陆建林 李国强 +2 位作者 樊中海 李朝勇 薛玉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52,共5页
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是油藏晚期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 ,充分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数的特点 ,结合油藏工程学有关原理 ,提出了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 ,并在双河油田 437块进... 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是油藏晚期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 ,充分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数的特点 ,结合油藏工程学有关原理 ,提出了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 ,并在双河油田 437块进行了精心的试井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及油水井试井资料的精细解释 ,研究了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 ,剩余油富集带位于井间一定区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得到了对于高含水开发后期井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新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油田 剩余油分布 不稳定试井 试井解释 双河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