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仰韶晚期黄河中下游之交城市群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
1
作者 陈建魁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8-24,共7页
文化与文明的概念有所不同,中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进展而逐渐被大家认知的。大约5300年前至5000年前,浙江良渚古城、湖南城头山古城、甘肃南佐古城以及城址内连成一片的数十... 文化与文明的概念有所不同,中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进展而逐渐被大家认知的。大约5300年前至5000年前,浙江良渚古城、湖南城头山古城、甘肃南佐古城以及城址内连成一片的数十万、数百万平方米的都邑性聚落,特别是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及其周围规模巨大的聚落群和城址群,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河南偃师二里头发掘出的文化遗存,见证了双槐树古国到夏朝王国大约1500年历史的发展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明 双槐树遗址 二里头遗址 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下载PDF
河南巩义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浅论 被引量:5
2
作者 范毓周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4期15-20,共6页
双槐树遗址是目前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具有最高规格和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从其布局结构与功能性质来看,都是围绕中心区域能受到妥善保护而规划设计的。中心区域的大型建筑、重要墓葬与祭坛布局显示该聚落已经产生了一整套基... 双槐树遗址是目前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具有最高规格和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从其布局结构与功能性质来看,都是围绕中心区域能受到妥善保护而规划设计的。中心区域的大型建筑、重要墓葬与祭坛布局显示该聚落已经产生了一整套基于社会阶层分化的政治与宗教制度,初步奠定了后世“前朝后宫左祖右社”的王朝宫室雏形。遗址中心区域的围墙并非“瓮城”,其实际功能是把聚落权贵的政治活动区与生活起居区分开,不能等同于后世城市或宫城用于护卫的瓮城。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的北斗星状陶罐组合是中华文明“北斗九星”文化传统的渊薮,与历史上的超新星“景星”无涉,其与埋藏的麋鹿骨架共同构成了寓意权贵驾“帝车”巡游的特殊地位。此种天文星象的装饰是权力阶层欲借助天文理念以树立自身的人间权威。而骨质蚕雕的出土证明了中国早在距今5300年前后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蚕桑和丝织生产体系,为日后的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再次有力地证明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对于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槐树遗址 瓮城 北斗九星 骨质蚕雕
下载PDF
从天文遗迹看北斗九星及其文化意涵--以青台遗址和双槐树遗址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甄尽忠 《新余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8-42,共5页
青台遗址和双槐树遗址中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以实物形式证明了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根据这两处遗址,北斗九星就是七星加辅、弼二星。当时的人们用陶罐摆放出北斗九星的造型,主要是出于北斗具有指示方向、斗柄授时的功能和原始的北斗崇... 青台遗址和双槐树遗址中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以实物形式证明了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根据这两处遗址,北斗九星就是七星加辅、弼二星。当时的人们用陶罐摆放出北斗九星的造型,主要是出于北斗具有指示方向、斗柄授时的功能和原始的北斗崇拜。随着辅、弼二星的隐失,北斗九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仍部分地保存在星占学和道教文化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九星 青台遗址 双槐树遗址 文化意涵
下载PDF
Prehistoric damaging earthquake promoted the decline of"Heluo Ancient State"in Early China
4
作者 Xiu HU Peng LU +13 位作者 Youli LI Duowen MO Wanfa GU Qingri LIU Ailun GUO Panpan CHEN Hui WANG Yan TIAN Xu WANG Yayi HU Jiqin ZHANG Zhen WANG Quanxing LUO Junjie X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120-1132,共13页
The emergence of the"Ancient State"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iscourse on human civilizations.Based on its complex and hierarchical social structure,the Shuanghuaishu site of Henan Province is ... The emergence of the"Ancient State"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iscourse on human civilizations.Based on its complex and hierarchical social structure,the Shuanghuaishu site of Henan Province is regarded as an"Ancient state",specifically the"Heluo Ancient State".The site is situat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region and played a key role in prehistoric China.However,the reasons behind its decline are unclear.Here,we conducted an integrated investiga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archaeoseismic analyses at the Shuanghuaishu site.We identified paleoseismic remains within paleo-artificial moats,which were formed owing to off-fault structures of soil liquefaction,hillslope landslides,and related ground fractures,along with shake-related wall disruption and building collapse in the residential zone.Charcoal dating was conducted to constrain the age for this earthquake event,which was determined to be approximately 5.0 cal kyr BP.Furthermore,based on the practical curve for earthquake-induced liquefaction,the preliminary estimate of the magnitude of this paleo seismic event is greater than M_(s)5.9-6.0.We propose that the Shuanghuaishu site experienced a recession after the earthquake event,which may have influence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Heluo Ancient State"as a regional center settl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uanghuaishu site Heluo Ancient State Yangshao culture Archaeoseismology GEOHAZARDS
原文传递
河南双槐树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牙齿微磨耗形态研究
5
作者 雷帅 郭怡 +1 位作者 顾万发 周亚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7-1428,共12页
以仰韶文化中晚期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34°48′56″N,113°05′12″E)出土的59例人类下颌第一臼齿为研究对象,使用超景深电子显微镜(KEYENCE VHX-2000),对牙釉质颊侧面微观磨耗条痕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统计,并成功获取了... 以仰韶文化中晚期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34°48′56″N,113°05′12″E)出土的59例人类下颌第一臼齿为研究对象,使用超景深电子显微镜(KEYENCE VHX-2000),对牙釉质颊侧面微观磨耗条痕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测量和统计,并成功获取了每例样本的微观磨耗条痕数量、水平方向条痕平均长度(Lh)、垂直方向条痕平均长度(Lv)及L_(h)/L_(v)比值。统计结果显示,所有的牙齿研究样本,共观察到水平方向条痕569条,垂直方向条痕614条,L_(h)/L_(v)比值介于74.39%~174.23%之间,平均值为130.89%。其中,墓葬Ⅰ区31例牙齿标本L_(h)/L_(v)平均值为130.97%,男性个体L_(h)/L_(v)平均值为129.17%,女性个体Lh/Lv平均值为133.47%;墓葬Ⅱ区28例牙齿标本Lh/Lv平均值为130.79%,男性个体L_(h)/L_(v)平均值为129.64%,女性个体L_(h)/L_(v)平均值为132.87%。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墓葬区和不同性别人群下颌第一臼齿颊侧面表现的微磨耗条痕并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对比结果却展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平方向的微磨耗条痕数量和长度也逐渐增加的特征,这表明个体摄入的植物类食物和细软食物的比例在逐渐增高。将该组人群与不同生计方式的世界不同地区现代居民和中国古代居民的L_(h)/L_(v)值进行比较,并结合其它相关的考古遗存研究成果,推测双槐树遗址人群以植物类食物为主,仅少量个体以肉食为主,其生业经济在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盛行,以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为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槐树遗址 牙齿微观磨耗 电子显微镜 食性分析 生业策略
原文传递
巩义双槐树仰韶房址地坪的原料与制作工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娟英 吴超明 +2 位作者 宋国定 刘思然 顾万发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65,共11页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仰韶时期房址地坪为研究该时期建筑技术与石灰类材料的制备工艺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采用材质科技分析与模拟实验手段对其制作原料和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双槐树地坪的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与遗址出土的料...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仰韶时期房址地坪为研究该时期建筑技术与石灰类材料的制备工艺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采用材质科技分析与模拟实验手段对其制作原料和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双槐树地坪的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与遗址出土的料礓石制作的模拟样品相似,红外光谱分析则表明双槐树地坪经过人工烧制,温度约在500~600℃。综合以上信息,双槐树遗址先民通过在较低温度下烧制料礓石获取原料,将其粉碎后加入适量的水制成具有5cm以上厚度的地坪。经过埋藏过程中地下水的淋溶,地坪中形成了具有特征的碳酸钙团块结构。本研究显示双槐树遗址先民在制作地坪时未将料礓石煅烧成为石灰,在较低温度下加热的目的可能是使其更加容易破碎,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浇水养护后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槐树 仰韶 地坪 料礓石 烧制温度
原文传递
河南巩义市双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34
7
作者 顾万发 汪旭 +6 位作者 胡亚毅 信应君 樊丽君(绘图) 刘坠生(绘图) 党国平(绘图) 郝世华(摄影) 张泰炜(摄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7-48,F0002,共23页
2013~2020年对双槐树遗址的发掘,遗迹有三道环壕、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大型版筑遗迹、夯土祭坛、墓葬、灰坑和窑址,遗物有陶器、石器和兽牙器等。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它... 2013~2020年对双槐树遗址的发掘,遗迹有三道环壕、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大型版筑遗迹、夯土祭坛、墓葬、灰坑和窑址,遗物有陶器、石器和兽牙器等。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它与周边分布的多个遗址共同构成规模巨大的聚落遗址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巩义市 双槐树遗址 三道环壕 聚落遗址 仰韶文化
原文传递
中原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农业经济探究——以巩义双槐树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为例
8
作者 杨苗苗 杨玉璋 +2 位作者 顾万发 崔启龙 张居中 《中国农史》 2024年第3期48-58,共11页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是目前已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晚期规模最大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为揭示该遗址农作物组成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同时探讨郑洛地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农业整体发展状况,本研究综合炭化植物遗存分析与...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是目前已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晚期规模最大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为揭示该遗址农作物组成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同时探讨郑洛地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农业整体发展状况,本研究综合炭化植物遗存分析与^(14)C测年手段,对遗址2016至2017年度发掘采集的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浮选样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浮选材料绝对年代在5290—4527 cal.BP之间。从遗址二期至五期,粟(Setaria italica)的绝对数量百分比和出土概率均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黍(Panicum miliaceum)的绝对数量百分比逐渐下降但出土概率持续上升,而水稻(Oryza sativa)不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出土概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总体而言,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是双槐树遗址二期至五期农业种植的主要形式,水稻在农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较低,同时,农业经济在生业经济中的地位已经确立。综合同时期其他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可知,在仰韶文化晚期,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郑洛地区,聚落群的农业结构整体上属于典型北方旱作农业体系,同时少量种植水稻和大豆。从发展水平上看,农业已成为该地区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在生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郑洛地区在仰韶晚期已进入农业社会。本文研究结果对了解中原腹地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的农业经济特征、演化及其在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槐树遗址 炭化植物遗存 郑洛地区聚落群 农业经济 作物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