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细构造解释在双龙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雷海飞 魏三妹 +2 位作者 徐小涛 付小锋 杨飞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4期51-53,共3页
双龙地区构造复杂,断层繁多,属于典型的断块油气藏,因此,准确确定断层及其次生断层的位置至关重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三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来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应用各种地震解释技术,对构造进行精细解释,并对区内断层进行... 双龙地区构造复杂,断层繁多,属于典型的断块油气藏,因此,准确确定断层及其次生断层的位置至关重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三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来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应用各种地震解释技术,对构造进行精细解释,并对区内断层进行了重新组合,取得新的认识,以及很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龙地区 合成记录 断层解释 层位对比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大面积榴闪岩的发现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翟文建 郭君功 +5 位作者 杨俊峰 何凯 赵韵文 翟文芳 李兰兰 王小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2-1068,共17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精确圈定出大面积榴闪岩,榴闪岩常以似层状、条带状、豆荚状和透镜状产于秦岭岩群郭庄岩组混合片麻岩内,空间上可划分三个带:南带与松树沟一带的麻粒岩构成一个较宽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精确圈定出大面积榴闪岩,榴闪岩常以似层状、条带状、豆荚状和透镜状产于秦岭岩群郭庄岩组混合片麻岩内,空间上可划分三个带:南带与松树沟一带的麻粒岩构成一个较宽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带则与官坡-双槐树一带的榴辉岩构成一线,而中带向西可能延伸至丹凤大寺沟一带。区内榴闪岩主体受秦岭岩群郭庄岩组的展布形态控制,呈面状遍布于整个郭庄岩组内,而非局限于某一侧或两侧,暗示秦岭岩群可能整体卷入早古生代的俯冲和碰撞作用。野外宏观特征、岩相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榴闪岩原岩为辉长岩,成岩年龄为654.1±5.6Ma、656.1±6.7Ma,获得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年龄为472.9±6.0Ma、485.0±33.0Ma,其后分别在455.4±9.0Ma、416.7±1.9Ma和401.1±6.2Ma遭受了多期次退变作用的叠加。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基性岩石的原岩至少存在于新元古代中期和晚期,其成岩时代分别与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晚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床群一致,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而两者是否为同一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同期侵位的产物,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双龙-夏馆地区 榴闪岩 秦岭岩群 郭庄岩组 高压-超高压岩石 锆石U-PB测年
下载PDF
双龙丸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祖福 胡婉英 薛金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10期588-589,共2页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类中药双龙丸对心肌梗死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参照Drexler法结扎冠脉左前降支 ,制成急性心肌梗死 (AMI)模型。 66只大鼠分为双龙丸大剂量组 (18只 )、双龙丸小剂量组 (19只 )、正常对照组 (10只 ...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类中药双龙丸对心肌梗死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参照Drexler法结扎冠脉左前降支 ,制成急性心肌梗死 (AMI)模型。 66只大鼠分为双龙丸大剂量组 (18只 )、双龙丸小剂量组 (19只 )、正常对照组 (10只 )和心肌梗死对照组 (19只 )。各组半数治疗 2周 ,半数治疗至 4周 ,治疗结束时分别行股动脉和颈总动脉插管 ,应用 8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 ,Masson’s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治疗 2周和 4周 ,双龙丸大、小剂量组较同期心肌梗死对照组的左室最大收缩速率增高 (P <0 .0 5或P <0 .0 1) ,且大剂量 2周组较心肌梗死对照组的左室最大舒张速率亦增高 (P <0 .0 5 ) ;大剂量组在 2周和 4周时均较心肌梗死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减小 (P <0 .0 5 )。结论双龙丸能提高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左室最大收缩速率 ,大剂量应用还可改善心肌梗死早期左室舒张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龙丸 实验性心肌梗死 形态学 血流动力学 梗死面积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双龙地区砂岩型铀矿富集、迁移和成矿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徐阳 凌明星 +2 位作者 薛硕 刘玉龙 孙卫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7-957,共21页
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重要的矿产资源,鄂尔多斯盆地分布着数十个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是我国重要的产铀基地之一,然而关于砂岩型铀矿的富集、迁移和成矿机制仍然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的双龙地区砂... 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重要的矿产资源,鄂尔多斯盆地分布着数十个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是我国重要的产铀基地之一,然而关于砂岩型铀矿的富集、迁移和成矿机制仍然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的双龙地区砂岩型铀矿为研究对象,从构造背景、矿物蚀变特征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入手,探讨其成矿机制。矿物蚀变特征表明,岩心样品自上至下在氧化带、过渡带(矿化位置)和还原带分别发育不同的蚀变类型。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U与Th、Pb、Mo、Zr、Hf和REE等元素正相关性明显。对黄铁矿的研究表明,热液成因黄铁矿与铀的富集关系密切。过渡带样品中石英次生加大边的流体包裹体中主要成分为H2O、CO3^2-、HCO3^-和CH4等,表明成矿与碳酸盐热液有关。过渡带样品方解石C、O同位素特征(δ13CV-PDB=-12.4‰^-8.3‰,δ18OV-SMOW=13.0‰~15.1‰)和含CH4流体包裹体指示该地区受到有机质的还原作用。综合研究表明,中生代中期开始,鄂尔多斯盆地周围铀背景值较高的古老岩体为盆地提供了铀源;中生代晚期燕山运动造成深部碳酸盐低温热液沿断裂侵入到地层中,并携带六价铀进行迁移;白垩系烃类等有机质沿构造裂隙自下而上的运移导致了铀的富集;地表水等的流体动力导致含铀热液与有机质不断混合反应,将六价铀还原成四价铀,并在直罗组中沉淀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双龙地区 砂岩型铀矿 成矿机制
下载PDF
梨树断陷双龙地区火山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1
5
作者 朴勇信 刘长利 +1 位作者 朱建伟 李烨 《世界地质》 CAS 2016年第2期480-486,共7页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双龙地区白垩系火石岭组发育中心式和裂隙式两种喷发型火山,其在发育规模、油气成藏等方面存在不同。中心式喷发型火山活动剧烈,持续时间长,火山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岩性从基性火山岩逐渐向中性火山岩转变;裂隙式喷发...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双龙地区白垩系火石岭组发育中心式和裂隙式两种喷发型火山,其在发育规模、油气成藏等方面存在不同。中心式喷发型火山活动剧烈,持续时间长,火山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岩性从基性火山岩逐渐向中性火山岩转变;裂隙式喷发型火山活动弱,持续时间短,火山岩分布面积小,厚度薄,岩性主要为中性火山岩。中心式喷发型火山与湖盆水体相邻,形成火山-湖泊沉积环境,火山岩、砂砾岩、深湖-半深湖泥岩交替沉积,使得中心式喷发型火山发育区的火石岭组具有良好的生、储、盖条件,并形成自生自储型生储盖组合方式;裂隙式喷发型火山远离湖盆水体,火山岩的分布与深湖相泥岩没有直接接触,加之储层物性差,因此裂隙式喷发型火山发育区的火石岭组油气成藏条件差。通过对研究区钻井、试油、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西部中心式喷发型火山发育区是火石岭组有利的勘探区域,其烃源岩为深湖-半深湖泥岩,储集体包括火山碎屑岩、砂砾岩和火山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和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龙地区 火石岭组 中心式喷发型火山 裂隙式喷发型火山 油气成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双龙地区铀成矿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彭小华 曹惠锋 刘厚宁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8-15,共8页
利用新的勘查成果以及收集该地区的煤田勘查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陵双龙地区的铀成矿特征。该区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下亚段(J2z1-1),为一套辨状河沉积,泥-砂-泥岩性结构稳定,砂体厚度适中,显... 利用新的勘查成果以及收集该地区的煤田勘查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陵双龙地区的铀成矿特征。该区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下亚段(J2z1-1),为一套辨状河沉积,泥-砂-泥岩性结构稳定,砂体厚度适中,显示出良好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区内发育渗入氧化蚀变和渗出还原蚀变,其中绿色蚀变是油气渗出二次还原氧化砂体而形成,是古氧化带的标志;利用沥青铀矿物U-Pb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测得双龙地区铀成矿时代可分为两期:早白垩世沉积成岩期,成矿年龄为125.2~98 Ma和始新世主成矿期,成矿年龄为52.6±2.2 Ma^41.8±9.3 Ma,与店头矿床属同期成矿。铀矿化赋存于斜坡带上隆起与洼陷的过渡部位,主要发育在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研究发现,双龙地区显示良好的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具有广阔的勘查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成矿年龄 成矿作用 双龙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下载PDF
活性炭测氡法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双龙地区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乐 郭磊 +3 位作者 刘磊磊 袁立 李宇飞 白兆华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18年第3期154-160,共7页
介绍了活性炭测氡法找铀矿原理及工作方法 ,采用HD—2003型活性炭测氡仪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双龙地区系统进行氡气测量。通过处理氡浓度数据,划分出氡浓度异常范围在骡马店附近;同时提出了测区中西部骡马店一带可作为重点预测区开展工作... 介绍了活性炭测氡法找铀矿原理及工作方法 ,采用HD—2003型活性炭测氡仪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双龙地区系统进行氡气测量。通过处理氡浓度数据,划分出氡浓度异常范围在骡马店附近;同时提出了测区中西部骡马店一带可作为重点预测区开展工作,为盆地南部铀矿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双龙地区 砂岩型铀矿 活性炭测氡法 氡浓度
下载PDF
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镁铁质麻粒岩地球化学、变质演化及其对岛弧环境的限定
8
作者 李敏 翟文建 +4 位作者 李开文 赵焕 王晓瑜 田晓敏 裴玉华 《矿产勘查》 2021年第2期187-199,共13页
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出露有镁铁质麻粒岩,其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不甚清楚,该文对其进行了矿物学、变质温压条件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镁铁质麻粒岩变质演化经历了3个变质阶段:峰期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 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出露有镁铁质麻粒岩,其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不甚清楚,该文对其进行了矿物学、变质温压条件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镁铁质麻粒岩变质演化经历了3个变质阶段:峰期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Grt)+单斜辉石(Cpx)+斜方辉石(Opx)+斜长石(Pl1)+石英(Qtz)+角闪石(Hb1)(高Ti)+钛铁矿(Ilm);退变角闪岩相阶段(M2)矿物组合为角闪石(Hb2)+斜长石(Pl2)+榍石(Sph2);晚期绿片岩相阶段(M3)以形成低温退变质矿物组合绿泥石(Chl3)+黑云母(Bi3)特征。峰期变质条件为T=807~890℃,P=7.8~8.1 kbar,其变质演化过程具有逆时针型P-T轨迹,为中低压麻粒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原岩具有拉斑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SiO_(2)、Al_(2)O_(3)、P_(2)O_(5)含量相对较低,TFeO、CaO、MgO含量相对较高。镁铁质麻粒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弱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坦的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δEu=0.78~0.94)。岩石富集K、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Hf、P等高场强元素的特点,并且Ti具弱的负异常,原岩兼具E-MORB(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和IAB(岛弧玄武岩)的特征,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麻粒岩 地球化学 P-T轨迹 变质演化 构造环境 双龙-夏馆地区 北秦岭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双龙地区延长组长6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江斌 吴小斌 +1 位作者 李旦 李亚婷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双龙地区为延长油田长6致密油勘探的重要区域,目前对区块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的认识仍存不足。基于此依据19口井的岩心资料、128口井的测井资料及26口井的试油试采资料,结合19口井的实验测试结果在成藏地质条件和致密油聚集特征进行精细... 双龙地区为延长油田长6致密油勘探的重要区域,目前对区块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的认识仍存不足。基于此依据19口井的岩心资料、128口井的测井资料及26口井的试油试采资料,结合19口井的实验测试结果在成藏地质条件和致密油聚集特征进行精细分析的基础上对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油成藏地质条件良好,油水分布复杂。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为控制致密油成藏的首要条件,单层为4 m以上的浊积水道砂体,储层孔隙度大于5.4%,渗透率大于0.16×10^(-3)μm^(2),致密油易富集;过剩压力影响油藏的平面分布,致密油多聚集在过剩压力系数相对低值区(过剩压力系数约为0.24~0.32);泥岩盖层能够形成良好的遮挡,有利于致密油就近聚集,也是造成油水关系复杂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满足砂体发育、储层物性条件的前提下,遵循过剩压力系数局部低值、泥岩盖层有效遮挡的原则,划定长6段有利勘探区域11个,以指导双龙地区致密油勘探开发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长6段 致密油 主控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双龙地区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南部双龙—罗场地区龙马溪组构造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丽清 伍秋姿 +3 位作者 范存辉 钟可塑 杨雪 何亮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89-798,共10页
四川盆地南部双龙—罗场地区龙马溪组是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期次对页岩含气性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运用岩心、FMI成像测井、裂缝充填物流体包裹体测试、岩石声发射实验及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等,... 四川盆地南部双龙—罗场地区龙马溪组是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期次对页岩含气性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运用岩心、FMI成像测井、裂缝充填物流体包裹体测试、岩石声发射实验及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等,对页岩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时期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构造裂缝主要以构造成因的高角度缝、直立缝和复合缝为主,岩心裂缝具有间距大、密度小、倾角大、充填程度高等特征;成像测井裂缝倾角与岩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延伸方位以近EW向、NNE向和NWW向为主,次为NNW向。岩心裂缝切割关系、成像测井裂缝产状匹配关系、裂缝充填物流体包裹体测试以及岩石声发射实验均证实,双龙—罗场地区龙马溪组构造裂缝经历了3期以上的构造运动改造。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分析,厘定了构造裂缝的形成时期为燕山运动中晚期—喜马拉雅运动早期(78~56 Ma)、喜马拉雅运动中期(56~29 Ma)、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现今(29 Ma至今),对应的裂缝充填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165~198℃、115~146℃、74~105℃。基于构造地质学原理,建立了双龙—罗场地区龙马溪组构造裂缝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发育特征 形成期次 双龙罗场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