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rst-principles Study on Geometric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Si(111)-√7× √3-In Surface Reconstruction
1
作者 商波 袁岚峰 杨金龙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03-408,I0003,共7页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s of Si(111)-√7 √3-In surfaces and to understand their electronic properties, we construct six models of both hexagonal and rectangular types and perform first-principles calcula...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s of Si(111)-√7 √3-In surfaces and to understand their electronic properties, we construct six models of both hexagonal and rectangular types and perform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Their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ic images and work functions are sim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is way, the hex-H3' and rect-T1 models are identified as the experimental configurations for the hexagonal and rectangular types, respectively.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In/Si(lll) surface with indium coverage around 1.0 monolayer is discussed. The 4×1 and -√7× √3 phases are suggested to hav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evolution mechanisms, consist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reconstruction si(111)-√7× √3I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canning tunnueling microscopic image
下载PDF
超高真空原子尺度Au_(x)/Si(111)-(7×7)表面吸附的电荷分布测量
2
作者 冯婕 郭强 +6 位作者 舒鹏丽 温阳 温焕飞 马宗敏 李艳君 刘俊 伊戈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雅明斯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5-175,共11页
原子尺度表面吸附Au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研究纳米器件的制备以及表面催化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调频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研究了室温下Au在Si(111)-(7×7)表面吸附的电荷分布的特性.首先,利用自制超高真空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成... 原子尺度表面吸附Au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研究纳米器件的制备以及表面催化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调频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研究了室温下Au在Si(111)-(7×7)表面吸附的电荷分布的特性.首先,利用自制超高真空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成功得到了原子尺度Au在Si(111)-(7×7)不同吸附位的表面形貌与局域接触电势差(LCPD);其次,通过原子间力谱与电势差分析了Au/Si(111)-(7×7)特定原子位置的原子特性,实现了原子识别;并通过结合差分电荷密度计算解释了Au/Si(111)-(7×7)表面间电荷转移与Au的吸附特性.结果显示,Au原子吸附有单原子和团簇形式.其中,Au团簇以6个原子为一组呈六边形结构吸附于Si(111)-(7×7)的层错半单胞内的3个中心原子位;单个Au原子吸附于非层错半单胞的中心顶戴原子位;同时通过电势差测量得知单个Au原子和Au团簇失去电子呈正电特性.表面差分电荷密度结果显示金在吸附过程中发生电荷转移,失去部分电荷,使得吸附原子位置上的功函数局部减少.在短程力、局域接触势能差和差分电荷密度发生变化的距离范围内,获得了理论和实验之间的合理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 si(111)-(7) 局域接触势能差 表面电荷
下载PDF
H原子在Si(111)-7×7表面吸附的STM研究
3
作者 臧侃 于迎辉 +1 位作者 秦志辉 曹更玉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2,共4页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在液氮(78K)及液氦(4.2K)低温条件下研究了H/Si(111)-7×7吸附体系。H原子易于吸附在表面增原子(adatom)以及剩余原子(rest atom)的位置,导致表面局域电子态密度(LDOS)和STM图像发生明显的变...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在液氮(78K)及液氦(4.2K)低温条件下研究了H/Si(111)-7×7吸附体系。H原子易于吸附在表面增原子(adatom)以及剩余原子(rest atom)的位置,导致表面局域电子态密度(LDOS)和STM图像发生明显的变化。利用扫描隧道谱技术(STS)测量获得了H吸附前后这些位置的LDOS并阐明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测量获得了表面单分子Si-H化学键的振动和摆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 si(111)-7 局域电子态密度(LDOS) 单分子振动谱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下载PDF
锰的硅化物薄膜在Si(111)-7×7表面的固相反应生长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丹 邹志强 +1 位作者 孙静静 赵明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91-1295,共5页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沉积在Si(111)-7×7重构表面上的锰薄膜在300-650℃之间的固相反应进行了研究.锰原子最初在Si(111)衬底上形成锰的纳米团簇的有序阵列,经过300℃退火后,锰纳米团簇的尺寸增大并且纳米团簇阵列由...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沉积在Si(111)-7×7重构表面上的锰薄膜在300-650℃之间的固相反应进行了研究.锰原子最初在Si(111)衬底上形成锰的纳米团簇的有序阵列,经过300℃退火后,锰纳米团簇的尺寸增大并且纳米团簇阵列由有序变为无序;当退火温度达到400℃左右时,锰纳米团簇与硅衬底发生反应生成富锰的三维岛状物和由MnSi构成的平板状岛;500℃退火后生成物全部转变为MnSi平板状岛;650℃退火后生成物则由MnSi平板状岛全部转变为富硅的不规则的大三维岛,同时被破坏的衬底表面重新结晶形成7×7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si(111)-7重构表面 固相反应 锰的硅化物 退火
下载PDF
室温超高真空环境原子尺度Au/Si(111)-(7×7)不定域吸附的局域接触势能差测量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慧云 冯婕 +7 位作者 王旭东 温阳 魏久焱 温焕飞 石云波 马宗敏 李艳君 刘俊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4-93,共10页
利用自制超高真空非接触调频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系统地研究了Au/Si(111)-(7×7)的结构和局域接触势能差.虽然扫描隧道显微镜已被广泛应用于原子尺度金属吸附半导体表面的研究,但仅局限在观测金属和半导体表面.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允... 利用自制超高真空非接触调频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系统地研究了Au/Si(111)-(7×7)的结构和局域接触势能差.虽然扫描隧道显微镜已被广泛应用于原子尺度金属吸附半导体表面的研究,但仅局限在观测金属和半导体表面.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允许在原子尺度利用局域接触势能差直接测量各类平整表面不同位置的电荷,而成为更方便、更精确的电荷表征手段.本文通过在室温下利用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对Au吸附Si(111)-(7×7)表面的形貌及局域接触势能差原子尺度测量,同时建立相应的吸附模型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了Au/Si(111)-(7×7)最佳吸附位置的差分电荷密度分布图,并给出了Au在Si(111)-(7×7)表面的最佳吸附位置不定域移动的局域接触势能差关系,分析了Au原子在吸附过程中与Si表面之间电荷转移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Au/Si(111)-(7×7)吸附表面的局域接触势能差测量可以进行有效的Au与Si原子识别.本研究对推动表面电荷精密测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 Au/si(111)-(7) 表面 局域接触势能差
下载PDF
苯在Si(111)-7×7表面化学吸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艳茶 王文宁 +1 位作者 曹勇 范康年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53-659,共7页
采用两种大小不同的原子簇模型Si3 0 H2 8和Si13 H16,分别用两层ONIOM方法 (对较大原子簇 )和普通量子化学方法 (对较小原子簇 )考察了苯分子在Si(111) 7× 7表面的化学吸附 .对三种可能的吸附物种分别用DFT或HF方法进行了计算 .... 采用两种大小不同的原子簇模型Si3 0 H2 8和Si13 H16,分别用两层ONIOM方法 (对较大原子簇 )和普通量子化学方法 (对较小原子簇 )考察了苯分子在Si(111) 7× 7表面的化学吸附 .对三种可能的吸附物种分别用DFT或HF方法进行了计算 .通过大小原子簇吸附物种的吸附能以及几何构型优化参数的比较发现 ,对于稳定的吸附物种 ,较小的原子簇基本上可以代替较大的原子簇进行计算 ,而对于不太稳定的吸附物种 ,就不得不考虑周边原子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苯在Si(111) 7× 7表面的主要吸附物种是双σ成键的 1,4加成产物 ,不稳定的单吸附物种可能是 1,4加成物种的前驱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附 ONIOM B3LYP HF 表面吸附
下载PDF
锰硅化物在Si(111)-7×7表面的制备及其STM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丹 邹志强 孙静静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2,共4页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室温至610℃的条件下锰在Si(111)-7×7表面的反应生长情况,制备出了锰纳米团簇和几种锰硅化物。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60℃时,生成了占据在衬底7×7结构亚单胞上大小统一的锰纳米团簇;温度高...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室温至610℃的条件下锰在Si(111)-7×7表面的反应生长情况,制备出了锰纳米团簇和几种锰硅化物。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60℃时,生成了占据在衬底7×7结构亚单胞上大小统一的锰纳米团簇;温度高于500℃时,生成的锰硅化物可分为三类:纳米线、平板状的岛和三维不规则的岛。除此以外,390℃至610℃锰硅化物岛的成核密度符合传统成核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si(111)-7重构表面 纳米团簇 锰硅化物 传统成核理论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local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Ge clusters on Si(111)-7×7 surfaces
8
作者 马海峰 徐明春 +4 位作者 杨冰 时东霞 郭海明 庞世瑾 高鸿钧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9期2661-2664,共4页
We report the formation and local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Ge clusters on the Si(111)-7×7 surface studied by using variable temperature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y (VT-STM) and low-temperature scanning tunn... We report the formation and local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Ge clusters on the Si(111)-7×7 surface studied by using variable temperature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y (VT-STM) and low-temperature scanning tunnelling spectroscopy (STS). Atom-resolved STM images reveal that the Ce atoms are prone to forming clusters with 1.0 nm in diameter for coverage up to 0.12 ML. Such Ce clusters preferentially nucleate at the centre of the faulted-half unit cells, leading to the 'dark sites' of Si centre adatoms from the surrounding three unfaulted-half unit cells in filled-state images. Biasdependent STM images show the charge transfer from the neighbouring Si adatoms to Ce clusters. Low-temperature STS of the Ce clusters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band gap on the Ce cluster and the large voltage threshold is about 0.9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y si(111)- 7 surface Ge cluster
下载PDF
MULTIPLE-SCATTERING STUDIES OF ADSORPTION STRUCTURE OF C_2D_2/Si(111)7×7
9
作者 P.Zhu. J.C. Tang. S. Cao and L. Wang Department of Phys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27-232,共6页
The multiple scattering cluster (MSC) method has been employed to perform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carbon is near edge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of the deuteron acetylene (C2 D2) adsorbed on Si(111)7× 7 at... The multiple scattering cluster (MSC) method has been employed to perform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carbon is near edge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of the deuteron acetylene (C2 D2) adsorbed on Si(111)7× 7 at room temperature. From the MSC study.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22D2 molecule is bonded to a pair of adjacent Si adatom and Si restatom with C-Si bond length about 0.18nm. The carbon-deuteron bond is bent away front the surface and the CCD bond angle is about 120°. The molecule plane tilt slightly away from the surface normal. Compared with C2D2 in gas phase, the C-C bond and C-D bond are elongated by about 0.03nm and 0.02nm respectively when acetylene was adsorbed on the subtrate. Keyowrds: adsorption of deuteron acetylene on Si(111)7×7. near edge X- 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multiple scattering cluster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of deuteron acetylene on si(111)7 near edge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acture multiple scattering cluster method
下载PDF
STM研究Si(111)7×7表面畴界结构
10
作者 刘宁 杨海强 +4 位作者 古乾军 马自力 高鸿钧 薛增泉 庞世瑾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6期757-759,共3页
根据对Si(111)表面各种不同畴界的研究,我们发现并提出了在畴界形成过程中决定这些畴界结构的三个重要因素:二聚体(dimer)和顶戴原子(adatom,亦称吸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7×7单胞中层错半单元(fa... 根据对Si(111)表面各种不同畴界的研究,我们发现并提出了在畴界形成过程中决定这些畴界结构的三个重要因素:二聚体(dimer)和顶戴原子(adatom,亦称吸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7×7单胞中层错半单元(faultedhalf)和非层错半单元(unfaultedhalf)的差异;亚稳态的(2n+1)×(2n+1)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原子操纵 表面畴界结构
下载PDF
用STM在Si(111)7×7表面进行“有序移植”
11
作者 刘宁 杨海强 +3 位作者 马自力 高鸿钧 薛增泉 庞世瑾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6期782-783,共2页
我们用STM在低压大电流条件下对Si(111)7×7表面进行了原子操纵研究,这种方法即可从表面提出原子而形成沟槽结构,又可将提出的原子重新植入样品表面形成一维凸起,在样品表面形成有序排列,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对原子群... 我们用STM在低压大电流条件下对Si(111)7×7表面进行了原子操纵研究,这种方法即可从表面提出原子而形成沟槽结构,又可将提出的原子重新植入样品表面形成一维凸起,在样品表面形成有序排列,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对原子群体的“有序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原子操纵
下载PDF
利用STM研究Ag粒子在Si(111)7×7重构表面的生长 被引量:1
12
作者 柏亚军 申自勇 +2 位作者 侯士敏 赵兴钰 薛增泉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1-414,共4页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 (UHVSTM)研究了室温条件下沉积在Si(111) 7× 7重构表面不同覆盖度的Ag粒子。实验结果表明 ,低覆盖度时的Ag粒子主要有A、B两种类型 ,其中A型Ag粒子呈环状结构 ,最小的A型Ag粒子由 3个Ag原子组成 ;而B...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 (UHVSTM)研究了室温条件下沉积在Si(111) 7× 7重构表面不同覆盖度的Ag粒子。实验结果表明 ,低覆盖度时的Ag粒子主要有A、B两种类型 ,其中A型Ag粒子呈环状结构 ,最小的A型Ag粒子由 3个Ag原子组成 ;而B型Ag粒子则是由两层Ag原子构成。高覆盖度时Ag粒子的生长过程为层岛混合生长 (Stranski Krastanov)模式。本文还研究了不同蒸发速率对Ag原子成核的影响 ,发现在高蒸发速率条件下Ag原子在Si(111) 7× 7重构表面更容易成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 原子 表面 成核 STM 室温条件 环状结构 si(111) 超高真空 扫描隧道显微镜
下载PDF
Si(111)-2×1重构表面的自动张量低能电子衍射研究
13
作者 邓丙成 徐耕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1年第8期58-62,共5页
使用自动张量低能电子衍射研究 Si(111).2×1重构表面,对14个垂直入射非等价衍射束的分析表明,两个不同倾斜的π键链模型的混合能使理论计算与实验Ⅳ曲线的符合程度得到显著的改善.我们认为由于表面原子较大的表面... 使用自动张量低能电子衍射研究 Si(111).2×1重构表面,对14个垂直入射非等价衍射束的分析表明,两个不同倾斜的π键链模型的混合能使理论计算与实验Ⅳ曲线的符合程度得到显著的改善.我们认为由于表面原子较大的表面振动,表面存在“劈裂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111)-2×1 自动张量低能电子衍射 劈裂位置 表面振动 重构表面 半导体
下载PDF
Lu2Si2O7∶Ce纳米晶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和闪烁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乾利 胡亚华 +4 位作者 马玉彬 黄世明 顾牡 张志军 赵景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4-370,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u2Si2O7∶Ce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光谱仪、X射线激发发射谱仪对制备的Lu2Si2O7∶Ce纳米晶的晶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u2Si2O7∶Ce前驱体...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u2Si2O7∶Ce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荧光光谱仪、X射线激发发射谱仪对制备的Lu2Si2O7∶Ce纳米晶的晶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u2Si2O7∶Ce前驱体在煅烧温度为1000℃时开始晶化,晶粒尺寸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变大,1200℃煅烧2 h后的晶体颗粒均匀,分散性最优,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8.9 nm,呈近球形;Lu2Si2O7∶Ce纳米晶的紫外吸收谱存在峰位分别为304 nm和350 nm两个吸收峰,源自于Ce^3+离子的4f→5d跃迁;光致发射谱和X射线激发发射谱都表现为典型的非对称双峰结构,归属于Ce^3+离子的5d^1→2F5/2和5d^1→2F7/2跃迁,Ce^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约为1%;荧光衰减时间约为37.2 ns,可满足高时间分辨X射线探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烁材料 Lu2si2O7∶Ce纳米晶 溶胶-凝胶法 荧光光谱 X射线探测
下载PDF
Si(111)7×7表面Na沉积过程的光学二次谐波法研究
15
作者 孙丽娜 邓冬梅 +3 位作者 白丽华 王春涛 曹世勋 张金仓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45-849,共5页
用原位光学二次谐波方法监测了室温时Na在Si(111)7×7表面沉积过程中的信号变化。室温下Na沉积量小于饱和单层时信号变化比较复杂,随Na沉积量的变化依次出现三个特征峰。覆盖度约0.45 ML时出现较弱的峰A,其产生可能与碱金属诱导的... 用原位光学二次谐波方法监测了室温时Na在Si(111)7×7表面沉积过程中的信号变化。室温下Na沉积量小于饱和单层时信号变化比较复杂,随Na沉积量的变化依次出现三个特征峰。覆盖度约0.45 ML时出现较弱的峰A,其产生可能与碱金属诱导的占据态F和没有被占据的态A间的跃迁所引起的共振增强有关;随后在约0.9 ML的覆盖度下出现峰B并在沉积量大于饱和单层后信号快速增大,形成陡峭的峰C。相测量表明峰B与峰C信号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位差,说明两者的起源有不同之处。峰C的出现与等离激元的激发密切相关。在峰B所处的覆盖度下,二维及二维-三维过渡结构的存在可能产生两种以上不同起源的二次谐波信号,其相干叠加促成了峰B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 si(111)7 真空蒸镀 吸附 薄膜 二次谐波
下载PDF
Si(111)7×7表面Gd@C_(82)分子的STM研究
16
作者 刘宇 申自勇 +5 位作者 孙涛 侯士敏 赵兴钰 薛增泉 施祖进 顾镇南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7,共5页
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研究了金属富勒烯分子Gd@C82在Si(111)7×7重构表面的吸附特性和电学特性。STM形貌像显示Gd@C82分子和Si基底之间相互作用较强,Gd@C82分子吸附在Si基底的三种特定的位置上,其中在Si(111)7×7... 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研究了金属富勒烯分子Gd@C82在Si(111)7×7重构表面的吸附特性和电学特性。STM形貌像显示Gd@C82分子和Si基底之间相互作用较强,Gd@C82分子吸附在Si基底的三种特定的位置上,其中在Si(111)7×7单胞内三个顶戴原子间的吸附位最稳定。扫描隧道谱(STS)的测量显示Gd@C82分子呈现半导体特性。分子表面局域电子态密度(LDOS)在Gd附近受到Gd与碳笼间电子转移的影响,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C82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扫描隧道谱(STS) si(111)7
下载PDF
Na/Si(111)7×7表面对称特性的研究
17
作者 张晶 RUBAHN H-G 《西安工业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189-195,共7页
简述了光学二次谐波振荡原理 ,并用这种非线性光学方法 ,在表面共振激发条件下 ,通过入射光的 0°和 4 5°入射 ,对吸附了碱性金属Na原子的半导体材料Si(111) 7× 7表面结构的对称性进行了研究 .给出了最新的实验结果 ,并... 简述了光学二次谐波振荡原理 ,并用这种非线性光学方法 ,在表面共振激发条件下 ,通过入射光的 0°和 4 5°入射 ,对吸附了碱性金属Na原子的半导体材料Si(111) 7× 7表面结构的对称性进行了研究 .给出了最新的实验结果 ,并加以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 ,由于Na原子在Si(111) 7× 7表面上的吸附 ,使得该表面原本有序的 3m对称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一次谐波振荡 对称性 表面科学 半导体材料 Na/si(111)7
下载PDF
表面台阶对超高真空下Si(111)基片表面银原子吸附与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冬梅 于新彪 +2 位作者 曹世勋 白丽华 张金仓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5-779,共5页
利用真空蒸发技术制备出了良好的Si(111)-3×3-Ag和Si(111)-3×1-Ag重构表面。通过低能电子衍射法和光学表面二次谐波法研究了两种类型切割角的单晶硅基片在超高真空银蒸镀过程中表面结构随衬底温度和蒸镀量的变化情况。vicina... 利用真空蒸发技术制备出了良好的Si(111)-3×3-Ag和Si(111)-3×1-Ag重构表面。通过低能电子衍射法和光学表面二次谐波法研究了两种类型切割角的单晶硅基片在超高真空银蒸镀过程中表面结构随衬底温度和蒸镀量的变化情况。vicinal样品产生的弱SinPout信号表明表面台阶的存在对Si(111)-3×3-Ag表面的成核生长过程有显著影响。低能电子衍射图片显示,500℃以上的高温下两种基片表面所形成的Si(111)-3×1-Ag重构分别为类单畴和三畴结构。类单畴和三畴结构Si(111)-3×1-Ag的光学表面二次谐波SinSout信号的一致性可能揭示了Si(111)-3×1-Ag结构中孪畴结构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台阶 表面重构 si(111)-3×3-Ag si(111)-3×1-Ag 表面二次谐波法
下载PDF
LX A4和BML-111对巨噬细胞内TLR4/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谢大泽 黄利兴 +3 位作者 刘东升 朱俊 谢勇 周南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799-2802,共4页
目的:肠道巨噬细胞定位于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及黏膜固有层,在保持肠道稳态及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脂氧素(LXs)A4及其受体激动剂BML-111对脂多糖(LPS)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存活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CK-8法观察LPS... 目的:肠道巨噬细胞定位于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及黏膜固有层,在保持肠道稳态及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脂氧素(LXs)A4及其受体激动剂BML-111对脂多糖(LPS)作用巨噬细胞RAW264.7存活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CK-8法观察LPS对RAW264.7的毒性作用,RT-q PCR法检测细胞内TLR4、TRAF6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TLR4、TRAF6和p NF-κB p65的蛋白水平。结果:在1 000 ng/m L浓度LPS组,作用6 h后,LX A4组和BML-111组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显著增高(P<0.05)。在LPS作用下,LX A4组和BML-111组对RAW264.7细胞的TLR4 m 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相对应的无LPS组(P<0.05),TRAF6 m RNA的表达均高于相对应的无LPS组(P<0.05);而LX A4组和BML-111组的TRAF6蛋白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5),高于相对应的无LPS组(P<0.05)。在LPS作用下,LX A4组和BML-111组p NF-κB p65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又高于相对应的无LPS组(P<0.05);且LX A4和BML-111作用无差异(P>0.05)。结论:LX A4和BML-111能够抑制LPS对RAW264.7细胞的作用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助减轻炎症反应;性质稳定的BML-111更有望成为IBD治疗的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X A4 BML-111 RAW264-7细胞 TLR4 NF-ΚB
下载PDF
Ce诱导Si(111)表面重构和相变机制的研究
20
作者 王畅 王学森 肖文德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6-259,共4页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在Si(111)表面沉积Ce原子后在不同温度下退火得到的多种重构。在Ce覆盖度为1/3 ML和样品退火温度500℃下,得到√3×√3-R30°结构。提高样品退火温度至850℃,得到2×3重构。随着样品退火温度升至...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在Si(111)表面沉积Ce原子后在不同温度下退火得到的多种重构。在Ce覆盖度为1/3 ML和样品退火温度500℃下,得到√3×√3-R30°结构。提高样品退火温度至850℃,得到2×3重构。随着样品退火温度升至950℃,样品表面出现2×3、17×6、11×6和5×2等多种重构共存。进一步提高样品退火温度至1150℃,得到单一的5×2相。根据电子计数规则理论,提出了由蜂窝链和Seiwatz链构成的2×3、5×2和(2n+1)×6中间相的结构模型。其中,5×2重构中蜂窝链的Si原子占比最大,Ce原子覆盖度最低,结构最稳定。不同相的转变是由于Seiwatz链和蜂窝链的形成导致了体系能量的降低。本文研究对理解稀土金属诱导Si(111)表面重构的物理机制和转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111)-7 扫描隧道显微镜 表面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