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射频共溅射SiC薄膜的制备和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雪芹 龚恒翔 +3 位作者 杨映虎 甄聪棉 蒋钢娟 王印月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43,共6页
用射频(RF)共溅射复合靶技术和N2 气保护下高温退火的后处理方法,在Si 衬底上制备出了碳化硅(SiC) 薄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室温光致发光谱(PL) 、电阻率—温度关系谱、X 射线光电子谱(XPS... 用射频(RF)共溅射复合靶技术和N2 气保护下高温退火的后处理方法,在Si 衬底上制备出了碳化硅(SiC) 薄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室温光致发光谱(PL) 、电阻率—温度关系谱、X 射线光电子谱(XPS)等测量手段,研究了淀积膜和不同温度退火薄膜的结构、电学和光致发光等性质.与采用SiC合金靶制备的薄膜作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简单经济的复合靶共溅射方法,可以制备出性能较好的SiC薄膜;通过调整靶中Si,C比例并经高温退火后,有效地改善了薄膜的结构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共溅射 碳化硅薄膜 制备 射频共溅射 半导体
下载PDF
W/SiC纳米多层膜的调制结构及调制界面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戈扬 韩增虎 +1 位作者 田家万 张惠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7-50,共4页
采用 XRD和 HREM技术研究了多靶磁控溅射法制备的 W/Si C纳米多层膜的微结构 .结果表明 ,在多层膜中 ,Si C调制层为非晶态 ;W调制层在大调制周期时为纳米晶 ,随调制周期减小逐渐转变为非晶态 .W/Si C纳米多层膜的调制结构界面平直、清... 采用 XRD和 HREM技术研究了多靶磁控溅射法制备的 W/Si C纳米多层膜的微结构 .结果表明 ,在多层膜中 ,Si C调制层为非晶态 ;W调制层在大调制周期时为纳米晶 ,随调制周期减小逐渐转变为非晶态 .W/Si C纳米多层膜的调制结构界面平直、清晰、周期性好 ,而在原子尺度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ic纳米多层膜 调制结构 调制界面 钨/碳化硅
下载PDF
工作压强和退火温度对SiC薄膜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强 杨瑞霞 +2 位作者 潘国峰 王如 魏伟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用双射频共溅射和溅射后退火的方法在单晶Si(111)衬底上制备了SiC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了样品的物相组成、形貌和结构。研究发现,此种方法制备得到8H-SiC薄膜,在1.5~3Pa时增大工作压强有... 用双射频共溅射和溅射后退火的方法在单晶Si(111)衬底上制备了SiC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了样品的物相组成、形貌和结构。研究发现,此种方法制备得到8H-SiC薄膜,在1.5~3Pa时增大工作压强有利于SiC薄膜退火之后结晶,同时薄膜沉积速率降低,使生长变致密,粗糙度减小,薄膜表面趋于平滑。对SiC薄膜进行850、1000、1150℃退火,结果表明,适当升高退火温度有利于提高薄膜的结晶质量和晶化程度,提高薄膜的致密度,降低薄膜中的缺陷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薄膜 双靶共溅射 工作压强 退火 表面形貌
下载PDF
W/SiC纳米多层膜的制备及表征
4
作者 李戈扬 辛挺辉 +2 位作者 吴亮 李鹏兴 张流强 《真空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79-282,共4页
采用多靶磁控溅射制备了 W/SiC纳米多层膜。并用 XRD和 TEM研究了 W/SiC纳米多层膜的微结构。研究表明,W/SiC纳米多层膜的调制结构界面平直、清晰、周期性好;SiC调制层为非晶态,W调制层在大调制周期为纳米... 采用多靶磁控溅射制备了 W/SiC纳米多层膜。并用 XRD和 TEM研究了 W/SiC纳米多层膜的微结构。研究表明,W/SiC纳米多层膜的调制结构界面平直、清晰、周期性好;SiC调制层为非晶态,W调制层在大调制周期为纳米晶,并随调制周期减小逐渐转变为非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多层膜 多靶溅射 调制结构 碳化硅
下载PDF
基于SiC的裂变靶室中子灵敏度标定技术
5
作者 陈亮 刘金良 +6 位作者 刘林月 张显鹏 张忠兵 欧阳晓平 阮金陆 金鹏 何世熠 《现代应用物理》 2018年第2期19-23,35,共6页
为实现对基于SiC探测器的裂变靶室极低中子灵敏度的准确标定,提出了利用不同的中子源分别测量中子探测效率与裂变碎片的等效平均沉积能量,再将实验结果合成得到中子灵敏度的标定方法。利用该方法,获得了SiC探测器与不同厚度^(235) U或^(... 为实现对基于SiC探测器的裂变靶室极低中子灵敏度的准确标定,提出了利用不同的中子源分别测量中子探测效率与裂变碎片的等效平均沉积能量,再将实验结果合成得到中子灵敏度的标定方法。利用该方法,获得了SiC探测器与不同厚度^(235) U或^(238) U裂变靶组成的探测系统对14.9 MeV中子的响应灵敏度,灵敏度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7.5%(k=1),较好地满足了应用需求。与传统带屏蔽体的标定方法相比,该方法测得的中子灵敏度可标定下限拓展了1个量级以上,同时,散射本底的影响可以通过挡影锥的方法准确扣除,显著提高了标定结果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探测器 裂变靶室 脉冲中子探测 中子灵敏度标定
下载PDF
基于SiC探测器的裂变靶探测系统中子灵敏度标定
6
作者 张显鹏 张建福 +2 位作者 易义成 刘金良 刘林月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47-1854,共8页
在高压倍加器上,采用直流法和脉冲法分别标定了235 U和238 U靶构成的探测系统对14.9 MeV中子的灵敏度。对脉冲法的原理、方法及结果进行了介绍,并与直流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脉冲法和直流法的结果在不确定度范围内一致。... 在高压倍加器上,采用直流法和脉冲法分别标定了235 U和238 U靶构成的探测系统对14.9 MeV中子的灵敏度。对脉冲法的原理、方法及结果进行了介绍,并与直流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脉冲法和直流法的结果在不确定度范围内一致。脉冲法可在一次测量中直接扣除本底,而直流法的本底测量不准确,因此脉冲法是一种更准确的方法。本文方法可为脉冲中子源裂变探测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靶探测系统 高压倍加器 sic探测器 中子灵敏度 脉冲中子
下载PDF
海面小型快速运动目标的探测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海波 胡光锐 朱丽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992-1995,共4页
常规扫描相关积累(SIC)算法在探测快速运动目标时易失效,提出了一种与海杂波抑制技术相结合的新型SIC算法.新算法由两分支组成:一个分支通过扫描加权对杂波进行衰减;另一分支确保快速目标的探测.应用海杂波抑制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杂比... 常规扫描相关积累(SIC)算法在探测快速运动目标时易失效,提出了一种与海杂波抑制技术相结合的新型SIC算法.新算法由两分支组成:一个分支通过扫描加权对杂波进行衰减;另一分支确保快速目标的探测.应用海杂波抑制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杂比,降低雷达检测门限,增大小目标的检测概率.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显著提高了舰载雷达探测小型快速运动目标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截获 目标识别雷达 扫描相关积累 海杂波抑制 信杂比 海面
下载PDF
BRISOL铝同位素放射性核束的产生
8
作者 马燮 崔保群 +8 位作者 唐兵 马瑞刚 陈立华 马鹰俊 黄青华 张一帆 王云峰 燕冲 于荣凯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1-205,共5页
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在线同位素分离器(BRISOL)采用100 MeV回旋加速器提供的最大200μA的质子束打靶在线产生放射性核束。在BRISOL上已经使用氧化钙靶、氧化镁靶产生了Na^(+)、K^(+)等放射性核束。为了产生铝同位素放射性核束,研发了碳... 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在线同位素分离器(BRISOL)采用100 MeV回旋加速器提供的最大200μA的质子束打靶在线产生放射性核束。在BRISOL上已经使用氧化钙靶、氧化镁靶产生了Na^(+)、K^(+)等放射性核束。为了产生铝同位素放射性核束,研发了碳化硅靶材,开展了碳化硅靶产生铝放射性核束的实验研究。在BRISOL装置上首次产生了铝同位素放射性核束,其中^(26g)Al^(+)的束流强度为8.7×10^(7) pps,^(23)Al^(+)的束流强度为2.2×10^(2) pps,同时将BRISOL靶能承受的质子束流强提升至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束 碳化硅靶 在线同位素分离器 铝放射性核束
原文传递
硅掺杂碳靶材的制备及溅射薄膜生长模式分析
9
作者 白雪 刘宇阳 +4 位作者 王星奇 桂涛 杨磊 王星明 储茂友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207-4214,共8页
以石墨、碳化硅、硅粉体为原料,采用预处理工艺得到复合原料粉体,热压烧结制备C/Si 80/20 at%靶材。将制备的靶材在不同基片上溅射镀膜,分析薄膜的形貌及其生长模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观形貌、四探针测试电阻率、XRD结合拉曼光谱分析... 以石墨、碳化硅、硅粉体为原料,采用预处理工艺得到复合原料粉体,热压烧结制备C/Si 80/20 at%靶材。将制备的靶材在不同基片上溅射镀膜,分析薄膜的形貌及其生长模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观形貌、四探针测试电阻率、XRD结合拉曼光谱分析晶体结构,结果如下:(1)石墨和硅粉球磨混合48 h可获得Si元素均匀分布的C/Si复合粉体;该粉体在1900℃下真空热处理时,C/Si通过互扩散生成等轴晶3C-SiC;(2)不同粒径的β-SiC粉体在1900℃真空热处理时,颈部生长速率和晶体结构转变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温下,纳米β-SiC粉体蒸气压高,颈部增长速率快,通过蒸发-凝聚再结晶后可获得球形度良好的3C-SiC微米颗粒;(3)以C/Si/SiC 70/10/10 at%及C/Si 60/20 at%2种粉体为原料,采用球磨和高温真空热处理得到预处理粉体并热压制备C/Si 80/20 at%靶材,结果表明:与C/SiC 60/20 at%二元组分体系相比,三元组分预处理粉体制备靶材的均匀性好,平均电阻率3.9 mΩ·cm,极差0.59 mΩ·cm,密度2.35 g/cm^3,石墨化度0.17,石墨晶体完整性好;(4)将制备的C/Si80/20at%靶材分别在硅片、玻璃以及陶瓷基片上磁控溅射制备类金刚石薄膜,结果发现:在Si基体表面薄膜呈纵向生长模式,膜层微粒小于20nm;在玻璃基体表面膜层呈层状生长模式且结合紧密;在陶瓷基体表面薄膜呈片状生长模式,膜层由微米级颗粒结合组成,与陶瓷基体的微观组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 靶材 Β-sic 热处理 热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