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对SiHa-CTL-Treg共培养体系中CTL细胞CTLA-4、PD-1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楼姣英 曹颖 金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7-23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的蛋白表达情况,了解清毒栓是否可以抑制调节型T细胞(Treg)的功能来改变局部免疫微环境而达到抑制肿瘤。方法免疫磁珠分选Treg、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Western-Blo... 目的通过检测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的蛋白表达情况,了解清毒栓是否可以抑制调节型T细胞(Treg)的功能来改变局部免疫微环境而达到抑制肿瘤。方法免疫磁珠分选Treg、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Western-Blot法检测CTLA-4、PD-1蛋白表达。结果 CTL与Treg共培养组,CTLA-4、PD-1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β-榄香烯及清毒栓干预后CTLA4、PD-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且清毒栓组蛋白表达量降低的更加明显。结论β-榄香烯、清毒栓都可以抑制Treg对CTL中CTLA4、PD-1蛋白的上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ha-ctl-treg共培养体 清毒栓 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程序性死亡配-1 免疫微环境 CTLA-4 PD-1
原文传递
肝纤维化3D共培养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黄龙 王雪 丛敏 《肝脏》 2023年第12期1492-1496,共5页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晚期阶段,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细胞癌。肝纤维化是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过度沉积和异常分布的病理生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的核心事件,其被激活并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可以分泌...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晚期阶段,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细胞癌。肝纤维化是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过度沉积和异常分布的病理生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的核心事件,其被激活并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可以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肝脏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参与以及各种炎症因子和促纤维化因子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肝纤维化进程的复杂性。尽管目前已有各种病因诱导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用于研究,但是依然缺乏有效的体外模型来深入探究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更接近在体的肝纤维化体外模型,作为了解疾病和筛选新药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肝纤维化3D共培养体外模型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细胞外基质 肝星状细胞 培养模型
下载PDF
海洋本草软珊瑚共附生曲霉属真菌EGF7-0-1和EGF15-0-3共培养中甾体类成分研究Ⅱ
3
作者 司徒美霞 雷祖发 +7 位作者 杨倩茹 邓胜毅 吴科键 陈鸿皓 韦霞 樊浩 张伟 张翠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1-170,共10页
文章模拟微生物自然生长环境,对两株海洋本草软珊瑚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EGF7-0-1和Aspergillus sp.EGF15-0-3进行共培养,以期发现新颖骨架成分。采用硅胶、反相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 文章模拟微生物自然生长环境,对两株海洋本草软珊瑚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EGF7-0-1和Aspergillus sp.EGF15-0-3进行共培养,以期发现新颖骨架成分。采用硅胶、反相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旋光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全球天然产物分子网络(Global Natural Products Social Molecular Networking,GNPS)方法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两株软珊瑚来源的曲霉属真菌大米共培养中分离得到10个甾体类化合物:Chaxine(1)、Herbarulide(2)、dankasterones A(3)、25-hydroxy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4)、Ganodermasides D(5)、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6)、Ergosta-4,7,22-trien-3-one(7)、Isocyathisterol(8)、Stigmasta-4,22-dien-3-one(9)和β-sitostenone(10)。化合物1~3均为高度氧化重排的甾体类化合物。化合物4、5、7和9首次从曲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GNPS分析表明与菌株EGF7-0-1和EGF15-0-3单培养相比,两株真菌共培养能诱导出更为丰富的甾体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本草软珊瑚 附生曲霉属真菌 培养
下载PDF
乘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东风 强乡镇卫生院能力新局
4
作者 步来俊 《中国农村卫生》 2024年第2期16-17,共2页
大仪中心卫生院乘紧密型医共体的东风之势,开启能力提升新局面。在上级医院帮扶下该院儿科创成了省级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消化内科、骨科创成扬州市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新开设眼科与耳鼻喉科等,实现科室零突破。医共体专家的定期门... 大仪中心卫生院乘紧密型医共体的东风之势,开启能力提升新局面。在上级医院帮扶下该院儿科创成了省级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消化内科、骨科创成扬州市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新开设眼科与耳鼻喉科等,实现科室零突破。医共体专家的定期门诊、手术查房、讲座等技术交流,促进该院的人才培养。依靠上级医院协作,形成由仪征市人民医院、卫生院全科医生健康团队、村卫生室“1+1+1”的管理运行新模式。同时,该院借助其他医院的技术帮扶,突破医联体范畴,建立国家级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糖尿病专科创成江苏省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2023年相较于2022年,该院的门诊人次上升28.9%,住院人次上升89.7%,手术台次上升90.3%,医疗总收入提高26.6%,城乡居民医保转外住院率同比下降7.8%,县域内住院率、本院住院率同比分别增加4.5%、18.6%,家庭医生首诊式签约同比增加12.8%。成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密型县域医 大仪中心卫生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特色专科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医共体融合推动百县工程二十大中心建设进程
5
作者 李永香 鲁惠芝 +2 位作者 陈志荣 杨清 段洪曼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10期0204-0206,共3页
本文深入探讨了医共体融合在推动“百县工程”二十大中心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首先概述了医共体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成效,随后详细阐述了百县工程二十大中心建设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以及这些中心建设对县域医疗服务水平... 本文深入探讨了医共体融合在推动“百县工程”二十大中心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首先概述了医共体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成效,随后详细阐述了百县工程二十大中心建设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以及这些中心建设对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医共体融合推动中心建设的机制,包括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与数据支持,本文揭示了医共体融合在促进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并对未来医共体建设与县域医疗发展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百县工程 二十大中心建设 资源整合 管理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兔骨膜成骨细胞与肾血管内皮细胞间接共培养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朱伟南 杨志明 +1 位作者 李秀群 张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07-310,共4页
目的 探讨兔骨膜成骨细胞 (RPOB)和肾血管内皮细胞 (RRVEC)不同比例下间接共培养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优选细胞间接共培养的适宜比例。方法 取 RPOB和 RRVEC,采用细胞嵌盒培养系统 ,对照组、试验 1、2、3组分别以 RPOB和 RRVE... 目的 探讨兔骨膜成骨细胞 (RPOB)和肾血管内皮细胞 (RRVEC)不同比例下间接共培养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优选细胞间接共培养的适宜比例。方法 取 RPOB和 RRVEC,采用细胞嵌盒培养系统 ,对照组、试验 1、2、3组分别以 RPOB和 RRVEC按 1∶ 0、2∶ 1、1∶ 1和 1∶ 2间接共培养 4天。通过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 (AL P)活性测定及 3H-脯氨酸掺入试验观察 RPOB和 RRVCE增殖分化能力及功能状态。结果 试验 1组 RPOB较对照组、试验2、3组增殖活跃 (P<0 .0 5 ) ,且 3H-脯氨酸掺入较高 (P<0 .0 5 ) ;试验 1组 AL P活性较对照组和试验 3组高 (P<0 .0 5 ) ,但与试验 2组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RPOB和 RRVEC以 2∶ 1进行间接共培养时 RPOB增殖能力强、功能活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实验研究 组织工程 骨膜成骨细胞 肾血管内皮细胞 间接培养
下载PDF
一种产氢产乙酸菌互营共培养体的筛选及其群落结构解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建政 孙倩 +1 位作者 刘枫 高晨晨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8-82,共5页
厌氧消化系统中的产氢产乙酸菌在营养生态位上位于产酸发酵菌群和产甲烷菌群之间,在功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该菌群具有与耗氢菌互营共生的特性,其分离纯化非常困难。为了深入了解其生理生态特性,为开发高效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消化系统中的产氢产乙酸菌在营养生态位上位于产酸发酵菌群和产甲烷菌群之间,在功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该菌群具有与耗氢菌互营共生的特性,其分离纯化非常困难。为了深入了解其生理生态特性,为开发高效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提供理论基础,采用丙酸和丁酸混合培养基,以具有甲烷发酵功能的厌氧活性污泥为出发菌群,进行了产氢产乙酸菌互营共培养体的选育,并借助于PCR-DGGE技术对其菌群结构进行了解析。经过选择培养基的不断传代培养,最终筛选到2个产氢产乙酸互营共培养体7-m-2a和11-O-1。这2个共培养体不仅对丙酸和丁酸具有很强的降解和产乙酸能力,而且不产甲烷和硫化氢。在这种非产甲烷菌和非硫酸盐还原菌与产氢产乙酸菌组成的互营共培养体中,含有专性的互营产乙酸菌Desulfotomaculum sp.Iso-W2及其伴生菌,其中的伴生菌是能利用甲酸盐和H2/CO2的Uncultured bacterium 054E12_B_DI_P58和Sedimenti bactersp.JN18_A14_H。对这一新的产氢产乙酸菌互营共培养体的发现和选育成功,为更全面地研究产氢产乙酸菌的生理生态特性提供了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产氢产乙酸菌 培养 菌群结构
下载PDF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3
8
作者 胡利民 范祥 +3 位作者 张艳军 张伯礼 梅建勋 高秀梅 《天津中医药》 CAS 2005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血脑屏障体外模型。[方法]采用原代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方法建立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结果]星形胶质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可提高血脑屏障特异性酶——... [目的]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血脑屏障体外模型。[方法]采用原代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方法建立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结果]星形胶质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可提高血脑屏障特异性酶———γ-谷胺酰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提高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跨细胞间电阻。[结论]成功建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血脑屏障体外模型,而且较单层内皮细胞模型更接近在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培养技术 外模型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下载PDF
建立体外共培养血脑屏障模型评价纳米粒的胞吞转运和毒性(英文) 被引量:8
9
作者 陆伟 谭玉珍 蒋新国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6-304,共9页
目的建立大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CECs)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模型,评价纳米粒的跨血脑屏障(BBB)转运和对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毒性。方法采用复乳/溶媒蒸发法制备载荧光探针6-香豆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首先,分别从新生鼠大脑分离... 目的建立大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CECs)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模型,评价纳米粒的跨血脑屏障(BBB)转运和对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毒性。方法采用复乳/溶媒蒸发法制备载荧光探针6-香豆素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首先,分别从新生鼠大脑分离培养BCECs和星形胶质细胞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然后,将BCECs接种于细胞培养池微孔膜的上面,将星形胶质细胞接种于膜下面建立共培养模型。分别测定14C-蔗糖和纳米粒的渗透系数。结果载6-香豆素纳米粒的平均重均粒径为(102.4±6.8)nm,zeta电位为(-16.81±1.05)mV。BCECs的VIII因子表达呈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呈阳性。模型的跨内皮细胞电阻值为(313±23)Ω.cm2。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共培养模型中的BCECs形成紧密连接。纳米粒的质量浓度低于200μg.mL-1时,不影响14C-蔗糖渗透系数的改变,表明其不会影响BBB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10μg.mL-1载6-香豆素纳米粒的渗透系数为0.29×10-3cm.m in-1。结论该大鼠BBB模型与体内情况接近,适合用于评价纳米粒的脑内转运和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外模型 纳米粒 6-香豆素 培养
下载PDF
共培养系统的体细胞类型和状态对猪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钱云 师蔚群 +3 位作者 朱猛进 丁家桐 刘嘉茵 刘红林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9-302,共4页
经体外成熟、受精和培养获得猪胚胎 ,采用体细胞共培养研究了体细胞类型和状态对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取体外成熟的不同直径卵泡 (>5 m m,2~ 5 mm)卵母细胞的卵丘团 (颗粒细胞团 ) ,培养铺层后与猪受精卵共培养 ,组间受精卵的卵裂... 经体外成熟、受精和培养获得猪胚胎 ,采用体细胞共培养研究了体细胞类型和状态对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取体外成熟的不同直径卵泡 (>5 m m,2~ 5 mm)卵母细胞的卵丘团 (颗粒细胞团 ) ,培养铺层后与猪受精卵共培养 ,组间受精卵的卵裂率和发育能力无显著差异 ;根据卵巢的状况对猪输卵管上皮细胞 (POECs)的状态进行分组 ,受精卵和卵巢表面布满卵泡的 POECs共培养 ,卵裂率显著低于卵巢表面有黄体和 /或红体的 POECs共培养组 (P<0 .0 5 ) ,虽然各组间 3~ 4-细胞的发育率无显著差异 ,但卵巢表面有红体和卵泡的 POECs共培养组的 >4-细胞的发育率显著高于卵巢表面布满卵泡的 POECs共培养组 (P<0 .0 5 ) ;受精卵在共培养系统和非共培养系统中的卵裂率无显著差异 ,受精卵非共培养系统中 3~ 4-细胞的发育能力显著低于颗粒细胞共培养组 (P<0 .0 5 ) ,极显著低于 POECs共培养组 (P<0 .0 1) ,无能力突破 4-细胞继续发育 ,与颗粒细胞单层、POECs单层共培养的受精卵 >4-细胞的发育率分别为 2 4.0 %、5 3.8% ,差异显著 (P<0 .0 5 )。结果表明 ,共培养系统对胚胎体外发育的作用 ,一方面与体细胞类型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卵母细胞 外成熟 外受精 外发育 培养系统 细胞类型 细胞状态 猪胚胎 早期发育
下载PDF
微囊化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成骨分化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洋 于滨滨 +2 位作者 王为 马小军 贺欣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93-999,共7页
为了模拟体内成骨微环境,为骨组织工程提供一种调控干细胞体外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共培养新方法,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包埋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微胶囊中的SD大鼠成骨细胞进行体外共... 为了模拟体内成骨微环境,为骨组织工程提供一种调控干细胞体外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共培养新方法,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包埋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微胶囊中的SD大鼠成骨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共培养过程中,通过碱性磷酸酶(ALP)定量、定性分析以及钙化结节(von Kossa)染色等手段来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结果表明在体外微囊化共培养过程中,被诱导细胞的胞内ALP酶活性逐渐高于对照组的干细胞,接近于成骨细胞;ALP以及von Kossa定性染色证实被诱导细胞具有较高的ALP活性以及具有分泌钙基质的能力。微囊化成骨细胞和外部干细胞的共培养体系较好地模拟了体内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成骨微环境,促进了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体外定向分化;微胶囊膜将成骨细胞和干细胞进行了隔离,避免了两者的直接接触和可能的细胞交叉污染混合,同时利于分离目的细胞,这种微囊化共培养体系为骨组织工程提供了一种安全调控干细胞体外成骨定向分化的工程化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定向分化 培养 微胶囊
下载PDF
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技术对受精卵体外发育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2
作者 叶新红 徐国江 严敬明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目前 IVF-ET的成功率仍较低 ,主要是由于胚胎过早移植入宫腔所致。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体系可以延长胚胎的体外培养时间 ,提高发育至囊胚期的胚胎数 ,从而提高IVF-ET成功率 ,减少多胎妊娠。
关键词 输卵管上皮细胞 培养 受精卵 外发育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兔角膜缘上皮细胞在体外壳聚糖共混膜上的培养及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5
13
作者 丁勇 徐锦堂 +4 位作者 陈建苏 陈剑 吴春云 张志雄 周长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共混膜作为兔角膜缘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消化培养法,用特殊培养液在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共混膜上培养兔角膜缘上皮细胞,第7d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培养细胞作生物学鉴别并在扫描电... 目的:探讨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共混膜作为兔角膜缘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消化培养法,用特殊培养液在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共混膜上培养兔角膜缘上皮细胞,第7d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培养细胞作生物学鉴别并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上皮细胞AE1/AE5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阳性,培养第7d的上皮细胞有多种细胞形态,细胞胞体饱满,相互通过突起连接,表面可见微绒毛。结论:兔角膜缘上皮细胞可在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共混膜上生长,并具有分裂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混膜 兔角膜缘上皮细胞 培养 生物学鉴别
下载PDF
兔角膜基质细胞在壳聚糖胶原共混膜体外培养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丁勇 徐锦堂 +2 位作者 陈建苏 吴春云 陈瑞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 探讨壳聚糖 胶原共混膜作为载体体外培养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先同时消化角膜上皮及内皮层 ,然后刮去上皮、内皮、前弹力层和后弹力层 ,将剩余的基质层剪碎消化 ,接种在壳聚糖 胶原共混膜上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 目的 探讨壳聚糖 胶原共混膜作为载体体外培养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先同时消化角膜上皮及内皮层 ,然后刮去上皮、内皮、前弹力层和后弹力层 ,将剩余的基质层剪碎消化 ,接种在壳聚糖 胶原共混膜上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别。结果 角膜基质细胞应用消化培养法 4h后部分基质细胞与壳聚糖 胶原共混膜有贴壁现象出现 ,细胞呈梭形。培养 2 4h后 ,基质细胞呈纺锤形且透明 ,此后细胞分裂增殖越来越多并向周围延伸 ,培养第 6天细胞已经达到完全融合状态 ,呈梭形 ,排列比较整齐。在 6d左右达到 10 0 %融合状态 ,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Vim染色、胞浆染色阳性。结论 传代的细胞具有角膜基质细胞的生物特性 ,壳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胶原混膜 兔角膜基质细胞 培养
下载PDF
一个产氢产乙酸菌互营共培养体的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建政 高晨晨 +3 位作者 张立国 刘崇 金羽 张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0-44,共5页
营养生态位位于产酸发酵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产氢产乙酸菌,其分离培养困难,种子资源匮乏,限制了基于强化产氢产乙酸功能作用的高效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开发.在前期获得对丙酸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产氢产乙酸菌互营共培养体7-m-2a的基础上,... 营养生态位位于产酸发酵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产氢产乙酸菌,其分离培养困难,种子资源匮乏,限制了基于强化产氢产乙酸功能作用的高效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开发.在前期获得对丙酸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产氢产乙酸菌互营共培养体7-m-2a的基础上,探讨了丙酸质量浓度、氮源、Ca2+、Fe2+、Mg2+和泛酸等对其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适宜的丙酸钠和Fe2+、Mg2+、泛酸质量浓度分别为10 g/L和88、38、30 mg/L,最佳氮源是由质量浓度为0.33 g/L的酵母膏、胰蛋白胨和NH4Cl组成的复合氮源.在优化条件下38℃培养30 d,7-m-2a对丙酸的降解速率和乙酸产量分别可达998 mg/(L.d)和3 947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氢产乙酸菌 互营培养 生长 代谢 培养
下载PDF
体外共培养人牙髓干细胞对人牙囊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的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余勇 陶昱 +2 位作者 邓锋 王睿 陈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267-2272,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建立人牙囊干细胞(human dental follicle stem cells,HDFSCs)和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共培养体系,研究HDPSCs对HDFSCs增殖、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 1利用改良的组织块-消化联合法、免疫组化方... 目的通过体外建立人牙囊干细胞(human dental follicle stem cells,HDFSCs)和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共培养体系,研究HDPSCs对HDFSCs增殖、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 1利用改良的组织块-消化联合法、免疫组化方法、流式细胞术以及多向诱导方法对HDFSCs和HDPSCs进行分离、培养、鉴定;2采用0.4μm孔径的Transwell小室构建HDFSCs和HDPSCs体外共培养体系;3CCK-8测定HDFSCs增殖活性的变化;4与HDPSCs体外共培养1周,qRTPCR检测HDFSCs几个标志性成骨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人类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以及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1,Col-1)的表达情况。结果 1成功分离、培养、鉴定HDFSCs和HDPSCs;2从第4天开始,共培养组HDFSCs的增殖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组ALP、Runx2、OPN、BSP、Col-1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与HDPSCs共培养能增强HDFSCs增殖活力及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牙囊干细胞 人牙髓干细胞 培养 成骨分化
下载PDF
体外共培养双份脐血CD34^+细胞对各自归巢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雯 汪健 +3 位作者 孙自敏 刘会兰 耿良权 王兴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68-372,共5页
本研究探讨脐血CD34+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对彼此归巢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从正常人骨髓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富集传代,加速器照射(12Gy)后作为滋养层细胞,将免疫磁珠分选纯化的两份脐血CD34+细胞混合接种到其表面(其中1份CD34+细胞用CFS... 本研究探讨脐血CD34+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对彼此归巢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从正常人骨髓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富集传代,加速器照射(12Gy)后作为滋养层细胞,将免疫磁珠分选纯化的两份脐血CD34+细胞混合接种到其表面(其中1份CD34+细胞用CFSE标记),观察各自归巢相关分子(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脐血CD34+细胞分选富集的纯度为(98.25±0.93)%,实验组在共培养6天后,两份脐血CD34+细胞的比例分别降为(60.4±6.32)%和(60.2±5.12)%,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各份CD34+细胞的CD44,CD62L,CD184以及CD26的阳性率较培养前均无显著变化。而CD162表达显著下降。CD54在培养3天后有所上升,但培养6天后下降至培养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将两份脐血的CD34+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对彼此归巢相关分子并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CD34^+细胞 培养 归巢
下载PDF
牛体外受精卵与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体外共培养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赛 赵云程 +3 位作者 陈静波 海丽且木 赵晓娥 马保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26,33,共5页
【目的】研究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对牛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从屠宰场采集5-7月龄胎牛睾丸,经原代和传代培养制备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饲养层,对比原代和传代胎牛睾丸SCs与牛体外受精卵共培... 【目的】研究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对牛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从屠宰场采集5-7月龄胎牛睾丸,经原代和传代培养制备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饲养层,对比原代和传代胎牛睾丸SCs与牛体外受精卵共培养时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分别以4×10^4,2×10^4mL。两个密度接种传代胎牛睾丸SCs与牛受精卵体外共培养,并以培养液中无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为对照,研究体外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对牛受精卵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与牛受精卵体外共培养时,接种密度为2×10^4mL^-1传代胎牛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的卵裂率(79.3%)高于原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69.2%),但差异不显著(P〉0.05);囊胚发育率(41.3%)极显著地高于原代SCs饲养层共培养组(16.7%)(P〈0.01)。接种密度为4×10^4mL^-1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的卵裂率大于接种密度为2×10^4mL^-1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和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胚胎发育率极显著地低于接种密度为2×10^4mL^-1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和对照组。【结论】制备的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能有效促进牛体外受精卵的体外发育,提高囊胚发育率;接种的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密度过大,将严重影响牛体外受精卵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细胞 培养 外受精卵 牛胎儿
下载PDF
基于雪旺细胞-背根节神经元共培养建立周围神经髓鞘化体外模型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菁 王燕 +2 位作者 曾琳 龙在云 陈志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为探讨雪旺细胞与背根节(DRG)神经元髓鞘化共培养的标准化方法,并建立周围神经髓鞘化体外模型。方法:采用新生大鼠DRG神经节组织块培养法和胚胎大鼠DRG神经节分散培养法分别进行雪旺细胞和DRG神经元的培养和纯化,将雪旺细胞接种到... 目的:为探讨雪旺细胞与背根节(DRG)神经元髓鞘化共培养的标准化方法,并建立周围神经髓鞘化体外模型。方法:采用新生大鼠DRG神经节组织块培养法和胚胎大鼠DRG神经节分散培养法分别进行雪旺细胞和DRG神经元的培养和纯化,将雪旺细胞接种到培养DRG神经元的盖玻片上,按髓鞘化共培养程序进行雪旺细胞-DRG神经元共培养。结果:(1)雪旺细胞和DRG神经元的纯度、数量及比例;(2)共培养载体的包被基质;(3)髓鞘化共培养步骤和培养基成分是影响髓鞘形成的关键因素。原代雪旺细胞和DRG神经元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其纯度分别达到95%、90%;在髓鞘化培养基中共培养14d后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均观察到雪旺细胞包裹DRG神经元轴突形成髓鞘节段,髓鞘碱性蛋白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免疫反应性;共培养体系和髓鞘结构可保持两个半月左右。结论:基于雪旺细胞和DRG神经元的条件化共培养能建立一种可靠的周围神经髓鞘化体外模型,为周围神经髓鞘化的主要调节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旺细胞 DRG神经元 培养 周围神经 髓鞘化外模型
下载PDF
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系统对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钟瑜 潘善培 +1 位作者 张春雪 曹佐武 《生殖医学杂志》 CAS 1996年第3期162-165,共4页
为了检测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对早期胚胎体外分裂与生长的影响,将210个小鼠2细胞期胚胎与传代的人输卵管上皮细胞进行共培养,另以145个胚胎培养在单纯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共培养的胚胎有89.0%发育到桑椹胚,87.1%形成... 为了检测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对早期胚胎体外分裂与生长的影响,将210个小鼠2细胞期胚胎与传代的人输卵管上皮细胞进行共培养,另以145个胚胎培养在单纯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共培养的胚胎有89.0%发育到桑椹胚,87.1%形成囊胚,而对照组仅为63.4%和49.0%(P<0.01)。共培养胚胎发育速度也较对照组快,且发育过程中,共培养胚胎出现碎片及不规则分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系统可以促进胚胎体外发育,能在体外获得数量较多的高质量胚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 上皮细胞 培养 胚胎外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