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α-SiN_x/nc-Si/α-SiN_x双势垒结构的电荷存储特性
1
作者 宋捷 丁宏林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3-47,共5页
利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采用NH_3等离子体预氮化法淀积α-SiN_x介质膜,同时结合layer by layer生长nc-Si的方法一次性原位制备了α-SiN_x/nc-Si/α-SiN_x双势垒结构样品.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测量,估算了nc-Si的密度为... 利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采用NH_3等离子体预氮化法淀积α-SiN_x介质膜,同时结合layer by layer生长nc-Si的方法一次性原位制备了α-SiN_x/nc-Si/α-SiN_x双势垒结构样品.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测量,估算了nc-Si的密度为1.2×10^(11)cm^(-2).通过C-V测量研究镶嵌在SiN_x双势垒层中的nc-Si颗粒的电荷存储现象.C-V曲线出现明显的迥滞现象,迴滞窗口约为1 V,表明结构中电荷存储特性.根据迴滞窗口,计算了结构中存储电荷的密度,发现存储电荷密度与nc-Si层的晶粒密度具有相同的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势垒结构 电荷存储 NC-SI sin_x
下载PDF
a-SiN_x∶H薄膜退火前后微结构的Raman谱研究
2
作者 岳瑞峰 王燕 +1 位作者 韩和相 廖显伯 《真空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38-242,共5页
采用微区Raman谱 ,并结合红外透射测量研究了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的不同氮含量的a SiNx∶H样品退火前后TO模及TA模与样品微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 ,氮的引入主要影响了第二近邻以外的中等程序的有序度 ,因而随N含量增加 ,T... 采用微区Raman谱 ,并结合红外透射测量研究了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的不同氮含量的a SiNx∶H样品退火前后TO模及TA模与样品微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 ,氮的引入主要影响了第二近邻以外的中等程序的有序度 ,因而随N含量增加 ,TA模相对于TO模的强度增加且频率有较大的蓝移 ,TO模的频率及半高宽则变化较小。N的引入使得样品在750℃ (高于a Si∶H的晶化温度 )退火时不能结晶。退火引起大量H的逸出 ,使得样品的缺陷态密度大大增加 ,导致TO模和TA模均有大的红移 ,TO模的半高宽也急剧增加 ,并且在 492cm- 1 出现了退火前较难观察到的代表Si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MAN光谱 振动模式 a-SiHx:H薄膜 退火 微结构
下载PDF
线性微波化学气相沉积制备AlO_x/SiN_x双层薄膜及钝化性能的研究
3
作者 张健 巴德纯 +1 位作者 张振厚 赵崇凌 《真空》 CAS 2016年第3期7-11,共5页
通过线性微波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P型单晶样品上制备了AlO_x/SiN_x双层薄膜,采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光学椭圆偏振仪器、有效少子寿命测量仪对实验样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线性微波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可以制备出高生长速度、高... 通过线性微波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P型单晶样品上制备了AlO_x/SiN_x双层薄膜,采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光学椭圆偏振仪器、有效少子寿命测量仪对实验样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线性微波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可以制备出高生长速度、高质量的AlO_x薄膜和SiN_x薄膜,AlO_x薄膜生长速度达到了180nm/min,SiN_x薄膜生长速度达到了135nm/min;经过AlO_x/SiN_x双层薄膜钝化的P型单晶硅有效少子寿命达到了2300μs,且经过800℃产线烧结工序,少子寿命下降幅度很低,热稳定性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微波化学气相沉积 氧化铝薄膜 氮化硅薄膜 有效少子寿命
下载PDF
双离子束溅射制备SiN_x薄膜的光致发光性质
4
作者 成珏飞 吴雪梅 诸葛兰剑 《微细加工技术》 2004年第2期51-54,共4页
采用双离子束溅射法制备了SiNx薄膜,用XRD、XPS、FTIR等对薄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且分析了样品的光致发光(PL)特性。发现在225nm的紫外光激发下,样品在室温下可发射高强度的可见光,峰位分别位于470nm、520nm和620nm,用能隙态模型讨论... 采用双离子束溅射法制备了SiNx薄膜,用XRD、XPS、FTIR等对薄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且分析了样品的光致发光(PL)特性。发现在225nm的紫外光激发下,样品在室温下可发射高强度的可见光,峰位分别位于470nm、520nm和620nm,用能隙态模型讨论了可能的发光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X 薄膜 双离子束溅射 光致发光(PL)
下载PDF
H在a-SiN_x:H光电导衰减中的作用
5
作者 张仕国 D.E.Brodie 《真空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11,共5页
在真空蒸发硅的同时,分别用N离子和NH3离子轰击生长表面,获得具有不同H和N含量的a-SiNx和a-SiNx:H薄膜。对于这些薄膜,只要它们具有光电导特性,就可以观察到光电导衰减现象。实验分析表明,H在光电导衰减中不起直接作用,而是通... 在真空蒸发硅的同时,分别用N离子和NH3离子轰击生长表面,获得具有不同H和N含量的a-SiNx和a-SiNx:H薄膜。对于这些薄膜,只要它们具有光电导特性,就可以观察到光电导衰减现象。实验分析表明,H在光电导衰减中不起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增大a-SiNx:H的光学能隙,使陷阱更为有效;以及减少Si≡Si-复合中心,从而有可能提高非平衡自由或流子密度和增强电荷被陷的速率,而间接地增强光电导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 氮化硅 光电导衰减 真空蒸发 薄膜
下载PDF
Improved Semipolar(11(2|-)2) GaN Quality Grown on m-Plane Sapphire Substrates by 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Using Self-Organized SiN_x Interlayer
6
作者 许晟瑞 赵颖 +3 位作者 姜腾 张进成 李培咸 郝跃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50-152,共3页
The effect of a self-organized SiNs interlayer on the defect density of (1122) semipolar GaN grown on 7n-plane sapphire is studi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high resolution x-r... The effect of a self-organized SiNs interlayer on the defect density of (1122) semipolar GaN grown on 7n-plane sapphire is studi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high resolution x-ray diffrac- tion. The SiNx interlayer reduces the c-type dislocation density from 2.5 ×10^10 cm^-2 to 5 ×10^8 cm 2. The SiNx interlayer produces regions that are free from basal plane stacking faults (BSFs) and dislocations. The overall BSF density is reduced from 2.1×10^5 cm-1 to 1.3×10^4 cm^-1. The large dislocations and BSF reduction in semipolar (1122) GaN with the SiNx, interlayer result from two primary mechanisms. The first mechanism is the direct dislocation blocking by the SiNx interlayer, and the second mechanism is associated with the unique structure character of (1122) semipolar G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 Quality Grown on m-Plane Sapphire Substrates by 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Using Self-Organized sin_x Interlaye in of is by Improved Semipolar on
下载PDF
薄膜晶体管a-Si:H/a-SiN_x界面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宇飞 孙剑 +2 位作者 钟伯强 黄慈祥 潘惠英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83-187,共5页
对比a-Si:H/a-SiNx界面附近a-Si:H和体材料a-Si:H的光致发光谱(PL)发现:随着SiNx中x的增大,PL峰值向低能方向移动,相对发光强度减小。这是因为由于氮含量的增加,界面晶格不匹配加剧,导致悬挂... 对比a-Si:H/a-SiNx界面附近a-Si:H和体材料a-Si:H的光致发光谱(PL)发现:随着SiNx中x的增大,PL峰值向低能方向移动,相对发光强度减小。这是因为由于氮含量的增加,界面晶格不匹配加剧,导致悬挂键密度增多和深能级隙态密度增加。该观点得到C-V测试结果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薄膜晶体管 非晶硅 氮化硅
下载PDF
高温退火处理下SiN_x薄膜组成及键合结构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姜礼华 曾祥斌 张笑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3-378,共6页
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以氨气和硅烷为反应气体,p型单晶硅为衬底,低温下(200℃)制备了非化学计量比氮化硅(SiN_x)薄膜.在N_2氛围中,于500-1100℃范围内对薄膜进行热退火处理.室温下分别使用Fourier变换红外吸收(FTIR)光谱技术和... 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以氨气和硅烷为反应气体,p型单晶硅为衬底,低温下(200℃)制备了非化学计量比氮化硅(SiN_x)薄膜.在N_2氛围中,于500-1100℃范围内对薄膜进行热退火处理.室温下分别使用Fourier变换红外吸收(FTIR)光谱技术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测量未退火以及退火处理后SiN_x薄膜的Si-N,si-H,N-H键键合结构和si 2p,N 1_s电子结合能以及薄膜内N和si原子含量比值R的变化.详细讨论了不同温度退火处理下SiN_x薄膜的FHR和XPS光谱演化同薄膜内Si,N,H原子间键合方式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FTIR和XPS光谱发现退火温度低于800℃时,SiN_x薄膜内Si-H和N-H键断裂后主要形成si-N键;当退火温度高于800℃时薄膜内Si-H和N-H键断裂利于N元素逸出和si纳米粒子的形成;当退火温度达到1100℃时N_2与SiN_x薄膜产生化学反应导致薄膜内N和Si原子含量比值R增加.这些结果有助于控制高温下SiN_x薄膜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和优化SiN_x薄膜内的Si纳米粒子制备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_x薄膜 Fourier变换红外吸收光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 键合结构
原文传递
磁控溅射法沉积SiNx非晶薄膜的生长机制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邬洋 衣立新 +4 位作者 王申伟 杜玙璠 黄圣 冀国蕊 王永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60-1263,共4页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单晶Si衬底上沉积了SiNx非晶薄膜。样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显示,SiNx非晶薄膜在812~892cm-1范围内存在一个较强的吸收谱带。该吸收谱带对应于Si—N—Si键的伸缩振动吸收(Stretching vibration mode),其...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单晶Si衬底上沉积了SiNx非晶薄膜。样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显示,SiNx非晶薄膜在812~892cm-1范围内存在一个较强的吸收谱带。该吸收谱带对应于Si—N—Si键的伸缩振动吸收(Stretching vibration mode),其吸收峰峰位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大明显红移;但退火后,该吸收峰又逐渐蓝移。结合中心力模型和自由结合模型,分析了磁控溅射过程中SiNx非晶薄膜的生长机制和内部结构。研究认为,随着溅射功率的提高,薄膜中先后形成Si-N4四面体,Si—N—Si3,Si-N2-Si2及Si-N3-Si等结构,这几种结构分别对应着Si—N—Si键的不同模式的振动吸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分子热运动逐渐加剧,非晶SiNx薄膜发生相分离,生成Si3N4和Si纳米晶颗粒,因此,Si—N—Si键的吸收峰逐渐向Si3N4的特征振动吸收峰位870cm-1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_x非晶薄膜 磁控溅射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下载PDF
富硅氮化硅薄膜的荧光发射 被引量:4
10
作者 董立军 刘渝珍 +1 位作者 陈大鹏 王小波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0-384,共5页
室温下在3.45eV的激光激发下,对950℃温度下淀积的LPCVD富硅的SiNx薄膜中,观测到5个高强度的可见荧光的发射。其峰位位置分别为2.7,2.69,2.4,2.3,2.1eV。通过TEM、IR、XPS等的分析研究表明,该样品为纳米硅镶嵌结构的a SiNx∶H复合膜,分... 室温下在3.45eV的激光激发下,对950℃温度下淀积的LPCVD富硅的SiNx薄膜中,观测到5个高强度的可见荧光的发射。其峰位位置分别为2.7,2.69,2.4,2.3,2.1eV。通过TEM、IR、XPS等的分析研究表明,该样品为纳米硅镶嵌结构的a SiNx∶H复合膜,分析了其微结构的成因及其与膜内应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1000~1200℃快速退火(RTA)处理,原PL谱蓝移并只出现了峰位为3.0,2.8eV的两个紫蓝色荧光的发射,用能隙态模型对此结果做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认为薄膜中纳米硅团簇的密度、尺寸的变化和亚稳态缺陷态对其PL峰以及膜应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镶嵌的SiNx膜 光致发光 内应力 快速退火(RTA)
下载PDF
PECVD介质膜性能研究
11
作者 崔翔天 楚振生 +4 位作者 高鹏涛 王志军 常威 郑喜凤 孟宪信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0-234,共5页
本文讨论了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生长的氮化硅薄膜的电学性能随生长条件的变化关系,得到了性能良好的氮化硅薄膜.结果表明这种介质膜达到了薄膜电致发光器件所要求的各个性能指标,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介质薄... 本文讨论了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生长的氮化硅薄膜的电学性能随生长条件的变化关系,得到了性能良好的氮化硅薄膜.结果表明这种介质膜达到了薄膜电致发光器件所要求的各个性能指标,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介质薄膜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CVD 氮化硅 薄膜 介电性质
下载PDF
硅片厚度对SE-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制备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少杰 王贵梅 +2 位作者 王玉涛 王德昌 张志敏 《太阳能》 2021年第7期71-74,共4页
基于目前主流的选择性发射极-钝化发射极及背接触(SE-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生产工艺,针对不同硅片厚度在太阳电池制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分析、验证及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硅片厚度减薄对湿法刻蚀工艺后硅片的减重、硅片背面抛光效果均有显... 基于目前主流的选择性发射极-钝化发射极及背接触(SE-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生产工艺,针对不同硅片厚度在太阳电池制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分析、验证及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硅片厚度减薄对湿法刻蚀工艺后硅片的减重、硅片背面抛光效果均有显著的不良影响,而且采用管式PECVD工艺沉积的SiNx薄膜的厚度也出现变薄的现象。若太阳电池制备过程中采用薄硅片,则需对湿法刻蚀工艺和管式PECVD工艺进行预先调节,对自动化设备预先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可保证产线的顺利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选择性发射极-钝化发射极及背接触 硅片厚度 湿法刻蚀 背面抛光 氮化硅
下载PDF
Effect of overdrive voltage on PBTI trapping behavior in GaN MIS-HEMT with LPCVD SiNx gate dielectric
13
作者 阙陶陶 赵亚文 +7 位作者 李柳暗 何亮 丘秋凌 刘振兴 张津玮 陈佳 吴志盛 刘扬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40-345,共6页
The effect of high overdrive voltage on the positive bias temperature instability(PBTI)trapping behavior is investigated for GaN 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MIS-HEMT)with LPCVD-Si... The effect of high overdrive voltage on the positive bias temperature instability(PBTI)trapping behavior is investigated for GaN 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MIS-HEMT)with LPCVD-SiNx gate dielectric.A higher overdrive voltage is more effective to accelerate the electrons trapping process,resulting in a unique trapping behavior,i.e.,a larger threshold voltage shift with a weaker time dependence and a weaker temperature dependence.Combining the degradation of electrical parameters with the frequency–conductance measurements,the unique trapping behavior is ascribed to the defect energy profile inside the gate dielectric changing with stress time,new interface/border traps with a broad distribution above the channel Fermi level are introduced by high overdrive vol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llium nitride LPCVD-SiNx MIS-HEMTs overdrive voltage TRAPPING BEHAVIOR
下载PDF
氮化硅膜层对TFT白点色度均匀性的影响及其改善
14
作者 操彬彬 叶成枝 +11 位作者 安晖 马力 刘广东 吕艳明 彭俊林 杨增乾 栗芳芳 陆相晚 黄正峰 刘增利 廖伟经 李恒滨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66-1171,共6页
基于相同点位分别测试了TFT白点色度均匀性(WCU)和各层氮化硅(SiNx)膜厚,并分析了二者的关联性,发现TFT WCU与栅极绝缘层(GI)和第二绝缘层(PVX2)两层的相关性较大,而与厚度最薄,折射率最大的第一绝缘层(PVX1)最不相关;提出了降低GI层剩... 基于相同点位分别测试了TFT白点色度均匀性(WCU)和各层氮化硅(SiNx)膜厚,并分析了二者的关联性,发现TFT WCU与栅极绝缘层(GI)和第二绝缘层(PVX2)两层的相关性较大,而与厚度最薄,折射率最大的第一绝缘层(PVX1)最不相关;提出了降低GI层剩余厚度避免低速沉积GI(GL)的残留和降低PVX2膜层厚度以提升面内均一性的改善方案,最终使得产品的TFT WCU均值降低约0.000 7;最大值由改善前的0.007 0降至改善后的0.005 2,满足了最大值≤0.005 5的目标值,改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晶体管 氮化硅薄膜 白点色度均匀性 折射率
下载PDF
PECVD工艺制备的背面氮化硅薄膜对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EL发黑的影响
15
作者 张福庆 王贵梅 +2 位作者 赵环 张军杰 朱少杰 《太阳能》 2021年第2期53-57,共5页
以采用PECVd工艺制备的背面氮化硅薄膜对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电致发光(EL)发黑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当背面氮化硅薄膜中底层膜的折射率较低时,会导致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背电极位置的EL发黑;底层膜和中层膜的折射率... 以采用PECVd工艺制备的背面氮化硅薄膜对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电致发光(EL)发黑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当背面氮化硅薄膜中底层膜的折射率较低时,会导致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背电极位置的EL发黑;底层膜和中层膜的折射率过高时,会导致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的EL大面积发黑;上层膜边缘的折射率较高时,会导致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的边缘位置EL发黑。对于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而言,采用PECVd工艺制备背面氮化硅薄膜时制定合理的底层膜、中层膜,以及上层膜边缘的折射率范围,可以有效避免双面单晶硅太阳电池不良品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双面太阳电池 PECVD 氮化硅薄膜 EL发黑 折射率 开槽激光
下载PDF
有机发光器件的低温氮化硅薄膜封装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卫东 王旭洪 +7 位作者 盛玫 徐立强 Frank Stubhan 罗乐 冯涛 王曦 张富民 邹世昌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79-184,共6页
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采用不同的沉积条件(20~180℃的基板温度范围和10~30W的射频功率)制备了氮化硅薄膜,研究了沉积条件对氮化硅薄膜性质和防水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基板温度的增加,氮化硅薄膜的密度、折射率和S... 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采用不同的沉积条件(20~180℃的基板温度范围和10~30W的射频功率)制备了氮化硅薄膜,研究了沉积条件对氮化硅薄膜性质和防水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基板温度的增加,氮化硅薄膜的密度、折射率和Si/N比相应增加,而沉积速率和H含量相应减少;随着射频功率的增加,氮化硅薄膜的沉积速率、密度、折射率和Si/N比相应增加,而H含量相应减少。水汽渗透实验发现即使基板温度降低为50℃,所沉积的氮化硅薄膜仍然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低温氮化硅薄膜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有机发光器件(OLED)的封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器件 氮化硅薄膜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封装 防水性能 OLED
原文传递
Boron-rich layer removal and surface passivation of boron-doped p–n silicon solar cells
17
作者 Caixia Hou Rui Jia +6 位作者 Ke Tao Shuai Jiang Pengfei Zhang Hengchao Sun Sanjie Liu Mingzeng Peng Xinhe Zheng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19-22,共4页
In boron-doped p+-n crystalline silicon(Si) solar cells, p-type boron doping control and surface passivation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high-efficiency and low cost pursuit. In this study, boron-doped p... In boron-doped p+-n crystalline silicon(Si) solar cells, p-type boron doping control and surface passivation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high-efficiency and low cost pursuit. In this study, boron-doped p+-emitters are formed by boron diffusion in an open-tube furnace using borontribromide(BBr3) as precursor. The formed emitters are characterized in detail in terms of shape of the doping profile, surface doping concentration, junction depth, sheet resistance and removal of the boron-rich layer(BRL). In the aspect of BRL removal,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ir influence on device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our proposed chemical etch treatment(CET) with the proper etching time c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to remove the BRL.After removal of the BRL, Al;O;/SiN;stacks are deposited by 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 and 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 to passivate the cell surface. It was found that a reasonably-high implied Voc of 680 mV has been achieved for the fabricated n-type Si solar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 Si solar cell boron-rich layer Al_2O_3/sin_x stack surface passiv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