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O2-PES Fibrous Composite Material for Ammonia Removal Using UV-A Photocatalyst
1
作者 Anh Phuong Le Thi Masaru Ohshiro Takaomi Kobayashi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4年第1期1-19,共19页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iO<sub>2</sub>-PES composite fibers with varying TiO<sub>2</sub> loading amounts using a phase inversion process. The resulting co...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iO<sub>2</sub>-PES composite fibers with varying TiO<sub>2</sub> loading amounts using a phase inversion process. The resulting composite fibers exhibited a sponge-like structure with embedded TiO<sub>2</sub> nanoparticles within a polymer matrix. Their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ammonia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 under UV-A light exposure was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PeTi8 composite fibers displayed superior adsorption capacity compared to other samples. Moreover, the study explored the impact of pH, light intensity, and catalyst dosage on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ammonia. Adsorption equilibrium isotherms closely followed the Langmuir model, with the results indicating a correlation between qm values of 2.49 mg/g and the porous structure of the adsorbents. The research underscored the efficacy of TiO<sub>2</sub> composite fibers in the photocatalytic removal of aqueous under  UV-A light. Notably, increas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hotocatalyst and the light source resulted in de-creased hydroxyl radical concentration, influencing photocatalytic efficiency.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iO<sub>2</sub> composite fibers as promising photocatalysts for ammonia removal in water treatment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 Removal PHOTOCATALYST TiO2-PES composite fiber Fibrous material
下载PDF
包载型聚丙烯腈/SiO_(2)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制备及其隔热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新庆 季东圣 +5 位作者 李舒畅 杨晨 张宗宇 刘实诚 王航 田明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2,共8页
针对传统气凝胶纤维后处理操作复杂、加工不稳定等问题,且为有效集成纳米气凝胶与纳米纤维功能和结构优势,本文围绕新型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成形与结构调控的关键难题,利用溶液喷射同轴纺丝技术将聚丙烯腈(PAN)与SiO_(2)气凝胶通过一步... 针对传统气凝胶纤维后处理操作复杂、加工不稳定等问题,且为有效集成纳米气凝胶与纳米纤维功能和结构优势,本文围绕新型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成形与结构调控的关键难题,利用溶液喷射同轴纺丝技术将聚丙烯腈(PAN)与SiO_(2)气凝胶通过一步法制备PAN/SiO_(2)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研究了复合纳米纤维中SiO_(2)气凝胶质量浓度对纤维形态结构、稳定性、孔径分布、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AN/SiO_(2)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形态结构上呈三维卷曲状,SiO_(2)气凝胶的引入使纤维表面形成多孔褶皱型结构,且纤维表面的微孔、介孔含量随SiO_(2)气凝胶质量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多;该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当SiO_(2)气凝胶质量浓度为6 mg/mL时,PAN/SiO_(2)气凝胶复合纳米纤维在40℃的导热系数低至0.03738 W/(m·K),未来在服用保暖、工业隔热、军用热红外屏蔽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 纳米纤维 溶液喷射同轴纺丝技术 气凝胶复合纤维 sio_(2)气凝胶 隔热材料
下载PDF
用于激光照明的荧光粉@SiO_(2)气凝胶复合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
3
作者 冯杰 高燕 +2 位作者 朱家艺 毕于铁 任洪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7,共9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Tb_(3)Al_(5)O_(12)(TAG)荧光粉。热分析数据证实,增加H_(3)BO_(3)摩尔比会导致最终相的转变温度降低。同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H_(3)BO_(3)摩尔比的提高会导致荧光粉颗粒尺寸增大。在激发波长为275 nm的条件... 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Tb_(3)Al_(5)O_(12)(TAG)荧光粉。热分析数据证实,增加H_(3)BO_(3)摩尔比会导致最终相的转变温度降低。同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H_(3)BO_(3)摩尔比的提高会导致荧光粉颗粒尺寸增大。在激发波长为275 nm的条件下,发射光谱在480~650 nm范围内出现了由Tb^(3+)的5d→4f跃迁产生的多个发射峰。然后通过物理掺杂和超临界干燥工艺成功制备了荧光粉@SiO_(2)气凝胶复合发光材料。与荧光粉相比,荧光粉@SiO_(2)气凝胶复合发光材料的内量子产率显著增加,可达63.64%。采用波长为355 nm的激光源激发荧光粉@SiO_(2)气凝胶复合发光材料,可实现长距离无导线方式发光,并具有良好均匀性。以上结果证明了荧光粉@SiO_(2)气凝胶复合发光材料在激光应急照明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TAG荧光粉 荧光粉@sio_(2)气凝胶复合发光材料 内量子产率 激光源激发
下载PDF
SiO_(2)-CuO复合纤维材料的抗菌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尤亚颖 陈丰 +2 位作者 钱君超 勾昊东 陈志刚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2-36,44,共6页
在无水乙酸铜(铜源)与正硅酸四乙酯的物质的量比为1:10,1:20,1:40条件下,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模板剂,采用静电纺丝法结合高温煅烧制备SiO_(2)-CuO复合纤维材料,研究了该复合纤维材料的微观形貌、透气性与抗菌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静电纺... 在无水乙酸铜(铜源)与正硅酸四乙酯的物质的量比为1:10,1:20,1:40条件下,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模板剂,采用静电纺丝法结合高温煅烧制备SiO_(2)-CuO复合纤维材料,研究了该复合纤维材料的微观形貌、透气性与抗菌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静电纺丝法结合600℃煅烧成功制备SiO_(2)-CuO复合纤维材料,CuO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SiO_(2)纤维中,CuO属于单斜晶系;随着无水乙酸铜含量的增加,CuO颗粒的结晶程度增大;复合纤维材料的水蒸气透过率在2994.4~4017.6 g·m^(-2)·d^(-1),约为无材料覆盖条件下的60%,复合纤维材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随着无水乙酸铜含量的增加,复合纤维材料的抗菌率增大,抗菌性能提高;当无水乙酸铜与正硅酸四乙酯物质的量比为1\:10时,复合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气体透过性能,且抗菌率高达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cuo复合纤维材料 抗菌性能 透气性
下载PDF
纳米SiO_(2)/桐油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5
作者 田甜 颜炜 +1 位作者 廖有为 杨焰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316-320,共5页
通过制备环氧化桐油酸甲酯,并将其与E51环氧树脂共混,得到桐油基环氧树脂。再用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纳米SiO_(2),并以不同的质量比添加到桐油基环氧树脂中,探究不同纳米SiO_(2)含量在力学性能、接触角以及耐磨损性能上对桐油基环氧树... 通过制备环氧化桐油酸甲酯,并将其与E51环氧树脂共混,得到桐油基环氧树脂。再用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纳米SiO_(2),并以不同的质量比添加到桐油基环氧树脂中,探究不同纳米SiO_(2)含量在力学性能、接触角以及耐磨损性能上对桐油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比为6%的纳米SiO_(2)的桐油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冲击强度都得到了提高,冲击强度较未加入纳米SiO_(2)提高了53.3%,水接触角也从93.3°提高到104.76°,并且添加纳米SiO_(2)之后复合材料的耐磨损性能也随之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桐油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耐磨损性能
下载PDF
Bi_(2)Te_(3)/KOH/PEDOT:PSS和SiO_(2)气凝胶增强钢丝绒热电性能研究
6
作者 彭小敏 雷洪 陈伽俊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01-6107,6117,共8页
在热电材料研究领域,一般认为金属的Seebeck系数较低,因此有关金属的热电性能的研究并不多见。但研究发现金属的物理形态对其热电性能具有影响。考察了金属纤维钢丝绒(SW)的热电性能。发现SW(主要成分为Fe)的Seebeck系数是块体铁的2倍... 在热电材料研究领域,一般认为金属的Seebeck系数较低,因此有关金属的热电性能的研究并不多见。但研究发现金属的物理形态对其热电性能具有影响。考察了金属纤维钢丝绒(SW)的热电性能。发现SW(主要成分为Fe)的Seebeck系数是块体铁的2倍。在此基础上,将SW与有机和无机热电材料进行复合,并在其空隙中填充SiO_(2)气凝胶,最终制备出了Bi_(2)Te_(3)/KOH/PEDOT:PSS@SW-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使其热电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结果表明,气凝胶的加入可使SW的导热系数降低34%。电导率(σ)、热导率(κ)和Seebeck系数(S)得到解耦。Bi_(2)Te_(3)/KOH/PEDOT:PSS@SW-SiO_(2)气凝胶的Seebeck系数、热电优值(ZT)和功率因子(PF)分别是纯SW的1.2、3.4、2.4倍。通过改变材料物理形态和添加气凝胶来提高材料热电性能的方式有望为其他热电材料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绒 热电材料 热电性能 金属纤维复合物 sio_(2)气凝胶
下载PDF
3D-SiO_(2)-fiber中间层对SiC与Nb真空钎焊的影响
7
作者 马蔷 王涛 +4 位作者 陈永威 何鹏 陈晓江 金晓 郑斌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27,I0004,共8页
缓解异种材料钎焊接头残余应力过程中,针对颗粒增强相添加量少、团聚等问题,引入一种新型三维SiO_(2)短纤维编织,呈疏松、多孔结构的复合材料中间层(3D-SiO_(2)-fiber)辅助SiC陶瓷与Nb钎焊连接.采用SEM,XRD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对活性钎料... 缓解异种材料钎焊接头残余应力过程中,针对颗粒增强相添加量少、团聚等问题,引入一种新型三维SiO_(2)短纤维编织,呈疏松、多孔结构的复合材料中间层(3D-SiO_(2)-fiber)辅助SiC陶瓷与Nb钎焊连接.采用SEM,XRD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对活性钎料在3D-SiO_(2)-fiber中间层表面润湿性、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当Ti元素含量从4.5%增加到6.0%,AgCu-Ti活性钎料在3D-SiO_(2)-fiber中间层表面润湿角从90°降低到3°,润湿性得到显著改善,且AgCu-Ti活性钎料浸入3D-SiO_(2)-fiber中间层深度不断增加;随着钎焊温度的提高(950~980℃)及保温时间(10~25 min)的延长,SiO_(2)短纤维与AgCu-6.0Ti活性钎料反应逐渐充分.该方法不仅保证SiO_(2)短纤维能够大量添加到合金钎料中,而且形成Cu_(3)Si,TiSi,α-Ti及Ti_(2)Cu颗粒相弥散分布于焊缝中,从而有效缓解钎焊接头残余应力,提高接头力学性能,实现陶瓷与金属复合构件的可靠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应力 复合材料中间层3D-sio_(2)-fiber 活性钎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SiO_(2)气凝胶/硅溶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传热机理研究
8
作者 孔哲 黄冬梅 +2 位作者 李德 何森 张雪键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4-238,244,共6页
由于纳米SiO_(2)与玻璃纤维制备的复合材料表面会出现碎屑,在材料中加入硅溶胶,制备了一种新型SiO_(2)气凝胶/硅溶胶复合材料,通过热重分析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究了SiO_(2)气凝胶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由于纳米SiO_(2)与玻璃纤维制备的复合材料表面会出现碎屑,在材料中加入硅溶胶,制备了一种新型SiO_(2)气凝胶/硅溶胶复合材料,通过热重分析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究了SiO_(2)气凝胶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O_(2)气凝胶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热导率没有下降,而是出现上升趋势,这与复合材料的密度和固体热导率密切相关;SiO_(2)气凝胶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产生了硅氧键,但不影响复合材料的物理结构,由于硅氧键的存在,材料的物理性能更好;SiO_(2)气凝胶含量为9%(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气凝胶 硅溶胶 复合材料 热导率 传热模式
下载PDF
3D-SiO_(2)-fiber中间层对SiC与Nb真空钎焊的影响
9
作者 马蔷 王涛 +4 位作者 陈永威 何鹏 陈晓江 金晓 郑斌 《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 2023年第5期26-32,共7页
缓解异种材料钎焊接头残余应力过程中,针对颗粒增强相添加量少、团聚等问题,引入一种新型三维SiO_(2)短纤维编织,呈疏松、多孔结构的复合材料中间层(3D-SiO_(2)-fiber)辅助SiC陶瓷与Nb钎焊连接。采用SEM,XRD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对活性钎... 缓解异种材料钎焊接头残余应力过程中,针对颗粒增强相添加量少、团聚等问题,引入一种新型三维SiO_(2)短纤维编织,呈疏松、多孔结构的复合材料中间层(3D-SiO_(2)-fiber)辅助SiC陶瓷与Nb钎焊连接。采用SEM,XRD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对活性钎料在3D-SiO_(2)-fiber中间层表面润湿性、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当Ti元素含量从4.5%增加到6.0%,AgCu-Ti活性钎料在3D-SiO_(2)-fiber中间层表面润湿角从90°降低到3°,润湿性得到显著改善,且AgCu-Ti活性钎料浸入3D-SiO_(2)-fiber中间层深度不断增加;随着钎焊温度的提高(950~980℃)及保温时间(10~25 min)的延长,SiO_(2)短纤维与AgCu-6.0Ti活性钎料反应逐渐充分。该方法不仅保证SiO_(2)短纤维能够大量添加到合金钎料中,而且形成Cu 3 Si,TiSi,α-Ti及Ti 2 Cu颗粒相弥散分布于焊缝中,从而有效缓解钎焊接头残余应力,提高接头力学性能,实现陶瓷与金属复合构件的可靠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应力 复合材料中间层3D-sio_(2)-fiber 活性钎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纳米SiO_(2)和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断裂性能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鹏 亢洛宜 +1 位作者 郭进军 王娟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8-915,共8页
通过18组共90根纳米SiO_(2)和聚乙烯醇(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预制切口小梁试件的三点弯曲断裂试验,以起裂断裂韧度和断裂能作为评价指标,探讨了纳米SiO_(2)掺量、PVA纤维体积分数及石英砂粒径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断裂性能的影响.结... 通过18组共90根纳米SiO_(2)和聚乙烯醇(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预制切口小梁试件的三点弯曲断裂试验,以起裂断裂韧度和断裂能作为评价指标,探讨了纳米SiO_(2)掺量、PVA纤维体积分数及石英砂粒径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断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纳米SiO_(2)和PVA纤维可显著改善试件的断裂性能,在未掺纳米SiO_(2)或纳米SiO_(2)掺量为2.0%条件下,随着PVA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试件的起裂断裂韧度和断裂能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且均在PVA纤维体积分数为1.2%时达到最大值.当纳米SiO_(2)掺量小于1.5%时,试件的断裂性能随着纳米SiO_(2)掺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纳米SiO_(2)掺量大于1.5%时,纳米SiO_(2)的掺入对试件的断裂性能有不利影响;随着石英砂粒径的减小,试件的断裂性能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基复合材料 PVA纤维 纳米sio_(2) 起裂断裂韧度 断裂能
下载PDF
金刚石增强Na_(2)O-B_(2)O_(3)-Al_(2)O_(3)-SiO_(2)系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爱菊 李子成 +1 位作者 冯婧 李志宏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66-1671,共6页
以Na_(2)O-B_(2)O_(3)-Al_(2)O_(3)-SiO_(2)系低温玻璃为基础结合剂烧制金刚石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及力学性能测试仪等对其界面结合强度、界面处元素分布及界面化学键进行了... 以Na_(2)O-B_(2)O_(3)-Al_(2)O_(3)-SiO_(2)系低温玻璃为基础结合剂烧制金刚石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及力学性能测试仪等对其界面结合强度、界面处元素分布及界面化学键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a_(2)O-B_(2)O_(3)-Al_(2)O_(3)-SiO_(2)系陶瓷结合剂与金刚石颗粒界面结合强度高,790℃煅烧时试样抗折强度达到77.82 MPa。Si、B、Na、Zn各元素在界面位置发生扩散,而Al元素没有明显扩散,元素扩散提升了结合剂对金刚石的把持力。陶瓷结合剂与金刚石在界面处形成C-O、C=O和C-B键,化学成键进一步增进界面结合。另外,790℃煅烧的复合材料中金刚石颗粒保存完好,而850℃煅烧时金刚石出现石墨化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Na_(2)O-B_(2)O_(3)-Al_(2)O_(3)-sio_(2) 陶瓷结合剂 复合材料 显微结构 界面
下载PDF
玄武岩纤维纳米SiO_(2)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任莉莉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5-90,共6页
以玄武岩纤维体积掺量和纳米SiO_(2)取代率为考虑因素,通过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折强度试验,研究了玄武岩纤维与纳米SiO_(2)增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发现:玄武岩纤维的掺入改变了纳米SiO_(2)混凝土的破坏形式;复合掺... 以玄武岩纤维体积掺量和纳米SiO_(2)取代率为考虑因素,通过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折强度试验,研究了玄武岩纤维与纳米SiO_(2)增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发现:玄武岩纤维的掺入改变了纳米SiO_(2)混凝土的破坏形式;复合掺入玄武岩纤维与纳米SiO_(2)时,混凝土基体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劈拉强度与抗折强度均有一定的提高。纤维体积掺量为0.10%的玄武岩纤维与取代率为1.0%的纳米SiO_(2)共同掺入时,玄武岩纤维纳米SiO_(2)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增强效果最优;当玄武岩纤维体积掺量为0.15%、纳米SiO_(2)取代率为1.5%时,玄武岩纤维纳米SiO_(2)混凝土的劈拉强度增强效果最优,较素混凝土提高了22.97%,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玄武岩纤维掺量纳米SiO_(2)增强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纳米sio_(2) 混凝土力学性能 强度预测模型 复合材料
下载PDF
SiO_(2)气凝胶纤维隔热复合材料的常压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翠凤 李利军 +2 位作者 王远 常宝孟 王九柱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406-4411,4418,共7页
SiO_(2)气凝胶的力学性能较差,隔热性能较强,为了使其成为良好的隔热材料,本文提出一种SiO_(2)气凝胶纤维隔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玻璃纤维和陶瓷纤维为增强体,硅烷偶联剂KH550和KH570为纤维处理剂,在常压... SiO_(2)气凝胶的力学性能较差,隔热性能较强,为了使其成为良好的隔热材料,本文提出一种SiO_(2)气凝胶纤维隔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玻璃纤维和陶瓷纤维为增强体,硅烷偶联剂KH550和KH570为纤维处理剂,在常压条件下制备SiO_(2)气凝胶纤维隔热复合材料,并对材料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含量越高,复合材料中SiO_(2)气凝胶导热系数越低,低至0.028 W/(m·K);使用硅烷偶联剂KH550时,基体和纤维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更高;纤维的加入使SiO_(2)气凝胶的力学性能达到很高水平;当前驱体中TEOS与CTAB摩尔比为1∶0.022时,经KH550处理的玻璃纤维/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导热系数为0.054 W/(m·K),力学性能良好,隔热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气凝胶 隔热复合材料 硅烷偶联剂 纤维复合材料 常压干燥 导热系数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纳米SiO_(2)对玄武岩纤维/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振雷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67,共6页
通过试验研究了普通混凝土(NC)、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掺纳米SiO_(2)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NBFRC)在不同温度后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各个温度下,NBFRC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均高于... 通过试验研究了普通混凝土(NC)、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掺纳米SiO_(2)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NBFRC)在不同温度后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各个温度下,NBFRC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均高于BFRC与NC的强度。三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在400℃时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劈裂抗拉强度与抗折强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常温下,NBFRC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较NC分别提高了13.2%、22.9%、13.2%;400℃时,较NC分别提高了12.4%、23.3%、21.9%;800℃时,三种混凝土的强度达到最低,此时NBFRC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仅为常温时的47.8%、29.1%、35.5%。依据试验结果建立的NC、BFRC、NBFRC的相对强度预测模型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玄武岩纤维 纳米sio_(2) 高温性能 预测模型 复合材料
下载PDF
AgO/SiO_(2)复合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其光催化特性
15
作者 王芳 殷盼盼 +5 位作者 郭猛 刘宇 杨婉箐 李承翰 黄雨 相文峰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2-227,共6页
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AgNO_(3)为前驱体,通过共溶胶双水解的方法制备出了AgO/SiO_(2)复合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探究了不同Ag离子浓度对复合纳米颗粒微结构的影响,并对相关影响机理进行了... 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AgNO_(3)为前驱体,通过共溶胶双水解的方法制备出了AgO/SiO_(2)复合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探究了不同Ag离子浓度对复合纳米颗粒微结构的影响,并对相关影响机理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g离子浓度对复合纳米颗粒的结构及分散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Ag离子浓度较低时,基体SiO_(2)颗粒的球形度较好且分散性很好;负载的AgO纳米颗粒分布相对均匀且粒径在2~4 nm内。Ag离子浓度的增加使SiO_(2)颗粒的球形度逐渐变差,粒径逐渐减小,团聚效应增强,最后形成了不规则的块状团聚体;AgO纳米颗粒随着负载量逐渐增多,分布密度和粒径也逐渐增大,并且分散的纳米颗粒相互连接,由点状分布逐渐向面状分布转变。在可见光照射下,AgO/SiO_(2)复合纳米颗粒对罗丹明B(RhB)的降解率约为94.8%。实验结果表明,AgO/SiO_(2)复合纳米颗粒是一种有效的光催化剂,在光催化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米颗粒 AgO/sio_(2) 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光催化
下载PDF
PVA纤维和纳米SiO_(2)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研究
16
作者 王玲玲 钟炀 +3 位作者 李畅 姜宁宁 闵柯 李世晋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5-119,共5页
通过复掺PVA纤维和纳米SiO_(2)到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研究不同PVA纤维掺量(1.0%、1.5%、2.0%)和纳米SiO_(2)掺量(1.0%、1.5%、2.0%)下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折性能、抗压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并利用SEM扫描电镜分析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微... 通过复掺PVA纤维和纳米SiO_(2)到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研究不同PVA纤维掺量(1.0%、1.5%、2.0%)和纳米SiO_(2)掺量(1.0%、1.5%、2.0%)下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折性能、抗压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并利用SEM扫描电镜分析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探讨了PVA纤维和纳米SiO_(2)对各方面性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水泥基复合材料的28 d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均随着PVA纤维体积掺量和纳米SiO_(2)掺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当二者掺量均为2.0%时,抗折强度最高为11.34 MPa,抗压强度最高为70.2 MPa。随着PVA纤维体积掺量和纳米SiO_(2)掺量的增加,水泥基复合材料干湿循环后的质量损失率逐渐减小,抗压强度耐蚀系数逐渐增大,当PVA纤维体积掺量和纳米SiO_(2)掺量均为2.0%时,质量损失率最低为0.827%,抗压强度耐蚀系数最高为0.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基复合材料 PVA纤维 纳米sio_(2) 力学性能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下载PDF
苯胺三聚体修饰纳米SiO_(2)改性水性环氧涂料的制备及防腐性能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雷 杨建军 +5 位作者 曹忠富 陈春俊 吴庆云 张建安 吴明元 刘久逸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0-38,共9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单分散纳米SiO_(2),再利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可溶性的苯胺三聚体(AT),以AT、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IPTS)在氮气条件下得到硅化苯胺三聚体(SAT),通过SAT修饰纳米SiO_(2)得到SAT-SiO_(2)复合材料,并用于制备水性环...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单分散纳米SiO_(2),再利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可溶性的苯胺三聚体(AT),以AT、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IPTS)在氮气条件下得到硅化苯胺三聚体(SAT),通过SAT修饰纳米SiO_(2)得到SAT-SiO_(2)复合材料,并用于制备水性环氧复合涂料。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涂层的耐腐蚀性及机械性能。结果表明:当SAT-SiO_(2)用量为0.5%时,涂层具有较大的容抗弧半径和阻抗模量值;在3.5%NaCl溶液中浸泡156 h的腐蚀电位为-510 mV,腐蚀电流为2.29×10^(-9) A/cm^(2),防腐效率为99.6%;在5%NaCl溶液中腐蚀30 d后表面腐蚀点数量较少;涂层的附着力(0级)、硬度(3H)、耐冲击性(50 cm)较好。因此,适量SAT-SiO_(2)的添加可以增强环氧涂层的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化学氧化法 苯胺三聚体 纳米sio_(2) 耐腐蚀性 复合材料
下载PDF
SiO_(2)纳米复合气凝胶改性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汪曼秋 肖卫强 +5 位作者 高峰 周国俊 高端辉 吴键 詹晓力 张庆华 《化工生产与技术》 CAS 2021年第6期23-29,I0004,共8页
介绍了前驱体改性法、无机/有机纤维增强改性SiO_(2)气凝胶、有机聚合物复合改性SiO_(2)气凝胶等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过程,以及他们的增强改性机理、材料综合性能表现;探讨了SiO_(2)纳米复合气凝胶隔热材料的未来研究方向,认为需要进一... 介绍了前驱体改性法、无机/有机纤维增强改性SiO_(2)气凝胶、有机聚合物复合改性SiO_(2)气凝胶等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过程,以及他们的增强改性机理、材料综合性能表现;探讨了SiO_(2)纳米复合气凝胶隔热材料的未来研究方向,认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纤维在凝胶过程中发生的作用,并将联系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纳米多孔结构;如何实现SiO_(2)纳米复合气凝胶隔热材料的工程化应用,并在保持气凝胶材料原有优异性能的同时,改善其柔韧性和力学强度,是当前制备工艺研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气凝胶 复合材料 增强改性 隔热
下载PDF
纳米SiO_(2)/玄武岩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耐久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谢金 杨伟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76-5180,共5页
首先,利用上浆法,将改性纳米SiO_(2)与玄武岩纤维复合;然后利用手工铺料法,制备了纳米SiO_(2)/玄武岩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层状复合材料(S-BF/EP)。利用SEM对改性玄武岩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环氧树脂层状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界面形貌进行了研... 首先,利用上浆法,将改性纳米SiO_(2)与玄武岩纤维复合;然后利用手工铺料法,制备了纳米SiO_(2)/玄武岩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层状复合材料(S-BF/EP)。利用SEM对改性玄武岩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环氧树脂层状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界面形貌进行了研究;利用FT-IR、TGA和万能力学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分子结构、热解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O_(2)成功被偶联剂改性,并均匀附着在玄武岩纤维表面,玄武岩纤维表面的粗糙度被有效地改善;S-BF/EP层状复合材料内纳米SiO_(2)对应的Si-O-Si键收缩振动,使得S-BF/EP层状复合材料比空白EP样品多出1107和803 cm-1两个振动峰;S-BF/EP层状复合材料降解温度比EP材料高10℃,其在建筑材料应用方面更有优势;S-BF/EP层状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分别为489和987 MPa,均高于环氧树脂材料样品的368和795 MPa;经过95℃湿热老化后,S-BF/EP层状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性能损失分别为23.9%和9.6%,明显低于空白EP样品的32.9%和36.6%;断裂面SEM分析表明,S-BF/EP层状复合材料中纤维与环氧树脂基体结合紧密,未发现裂纹或者缝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纳米sio_(2) 耐久性能
下载PDF
PVDF-PFTS/SiO_(2)膜制备及抗混合污染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正 牛静东 +2 位作者 何广泽 张兰河 张海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13-2721,共9页
采用表面接枝技术制备了PVDF-PFTS/SiO_(2)超疏水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膜污染前后的表面结构和组成,考察了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装置出水电导率和膜通量的变化,利用XDLVO理论分析了PVDF-PFTS/SiO_(2... 采用表面接枝技术制备了PVDF-PFTS/SiO_(2)超疏水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膜污染前后的表面结构和组成,考察了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装置出水电导率和膜通量的变化,利用XDLVO理论分析了PVDF-PFTS/SiO_(2)超疏水复合膜的抗混合污染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在1H,1H,2H,2H-全氟辛基三氯硅烷(PFTS)和SiO_(2)共同作用下,PVDF-PFTS/SiO_(2)超疏水复合膜表面形成微纳米复合乳突结构,水接触角(WCA)由99°增至155°。与PVDF基膜相比,PVDF-PFTS/SiO_(2)超疏水复合膜对混合污染物具有较好的抗污染性能;连续运行10h,膜通量和截留率分别保持在10.06kg/(m^(2)·h)和99.80%。XDLVO理论分析表明,PVDF-PFTS/SiO_(2)超疏水复合膜表面与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由引力转变为斥力是其抗混合污染性能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PFTS/sio_(2)膜 超疏水性 膜污染 膜制备 复合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