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iple the steady-state reaction rate by decorating the In_(2)O_(3)surface with SiO_(x)for CO_(2)hydrogenation
1
作者 Hao Wang Chun Yang +8 位作者 Xiaoyan Yu Mingrui Wang Runze Yang Xiaowa Nie Ben Hang Yin Alex C.K.Yip Chunshan Song Guanghui Zhang Xinwen Guo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96-105,I0003,共11页
Indium oxide(In_(2)O_(3)),as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CO_(2)hydrogenation to C_(1) products,often suffers from sintering and activity decline,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desirable structural evolution under reaction con... Indium oxide(In_(2)O_(3)),as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CO_(2)hydrogenation to C_(1) products,often suffers from sintering and activity decline,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desirable structural evolution under reaction conditions.Based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this study presents an efficient strategy to alleviate the agglomeration of In_(2)O_(3)nanoparticles by the surface decoration with highly dispersed silica species(SiO_(x)).Various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s combined with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intering resulted from the over-reduction,while the enhanced stability originated from the anchoring effect of highly stable In-OSi bonds,which hinders the substantial formation of metallic In(In^(0))and the subsequent agglomeration.0.6Si/In_(2)O_(3)exhibited CO_(2)conversion rate of10.0 mmol g^(-1)h^(-1)at steady state vs.3.5 mmol g^(-1)h^(-1)on In_(2)O_(3)in CO_(2)hydrogenation.Enhanced steady-state activity was also achieved on Pd-modified catalysts.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Pd/In_(2)O_(3)catalyst,the methanol production rate of Pd catalyst supported on 0.6Si/In_(2)O_(3)was enhanced by 23%,showing the potential of In_(2)O_(3)modified by SiO_(x)in serving as a platform material.This work provides a promising method to design new In_(2)O_(3)-based catalysts with improved activity and stability in CO_(2)hydroge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ydrogenation In_(2)O_(3)sintering Dynamic structural evolution surface SiO_(x)modification DFT simulations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钠离子与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模拟
2
作者 张凤娟 张磊 +5 位作者 吕振虎 麦尔耶姆古丽·安外尔 余维初 王牧群 董景锋 庄为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1-497,共7页
认识盐水中的Na^(+)对纳米SiO_(2)的作用过程,可为优化纳米SiO_(2)在石油开采领域的应用参数提供依据。以无定形纳米SiO_(2)粒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种既有饱和稳定的硅醇基团,又有脱质子化的硅醇基团的纳米SiO_(2)粒子模型。通过分子... 认识盐水中的Na^(+)对纳米SiO_(2)的作用过程,可为优化纳米SiO_(2)在石油开采领域的应用参数提供依据。以无定形纳米SiO_(2)粒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种既有饱和稳定的硅醇基团,又有脱质子化的硅醇基团的纳米SiO_(2)粒子模型。通过分子模拟方法,刻画了Na^(+)在纳米SiO_(2)表面的运移特征、扩散行为、对氢键的影响以及体系中的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在纳米SiO_(2)-NaCl溶液体系中,当Na^(+)运移至距纳米SiO_(2)粒子表面6.540A时,短程力开始起作用;当Na^(+)运移至距纳米SiO_(2)粒子表面2~3A时,二者发生电荷交换,Na^(+)产生振荡运动。在NaCl质量浓度为3 g/L时,Na^(+)与水分子主要进行水合作用,形成稳定的溶剂化层,Na^(+)与纳米SiO_(2)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弱,Na^(+)更易在溶液中扩散。随着NaCl质量浓度增至7 g/L,Na^(+)突破溶剂化层,和水分子一起被吸附到纳米SiO_(2)粒子的表面,发生电荷置换,Na^(+)的运移能力减弱,扩散系数由1.39×10^(-4)A^(2)/ps下降至3.75×10^(-5)A^(2)/ps,斯特恩层的厚度由0.88A下降至0.72A,亥姆霍兹层的厚度由0.64A下降至0.20A,纳米SiO_(2)与Na^(+)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由-14 000 kcal/mol变为-22 000 kcal/mol,纳米SiO_(2)的稳定性逐渐被破坏。Na^(+)与纳米SiO_(2)粒子的静电相互作用是影响纳米SiO_(2)粒子表面性质的主要作用力,氢键和范德华力则是次要作用力。研究结果可为纳米SiO_(2)材料在油气开采领域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应用提供基础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纳米SiO_(2) 钠离子 水合离子 表面作用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对气相SiO_(2)电缆绝缘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王含 罗理达 汪庆卫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146,共5页
气相SiO_(2)是一种多孔的纳米材料,具有低介电常数、耐高温和耐辐射等优点,作为SiO_(2)电缆的绝缘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气相SiO_(2)复合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硅羟基使之容易吸潮,因此研究改性剂对气相SiO_(2)复合材料介电性... 气相SiO_(2)是一种多孔的纳米材料,具有低介电常数、耐高温和耐辐射等优点,作为SiO_(2)电缆的绝缘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气相SiO_(2)复合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硅羟基使之容易吸潮,因此研究改性剂对气相SiO_(2)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选用3种不同的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KH570)对气相SiO_(2)电缆绝缘复合材料进行改性,采用显微结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宽频介电阻抗谱仪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硅烷偶联剂对气相SiO_(2)电缆绝缘复合材料疏水性能以及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70对气相SiO_(2)电缆绝缘复合材料的改性效果最好,改性后复合材料吸潮率降低了89.95%,10MHz频率下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角正切分别减小8.63%和31.85%,大幅度提高了气相SiO_(2)电缆绝缘复合材料的疏水性能和介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SiO_(2) 低介电常数 表面改性 疏水性能
下载PDF
SiO_2表面覆盖剂对铝合金熔体直接氧化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袁森 都业志 王武孝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3-16,共4页
以Lanxide材料的成形工艺控制为目标 ,研究了SiO2 表面覆盖剂在铝合金熔体直接氧化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有效促进Al2 O3/Al复合材料生长的SiO2 加入量为 1~ 6 g/dm2 。SiO2 能够显著促使材料近平面生长 ,形成细化胞状晶团和提高... 以Lanxide材料的成形工艺控制为目标 ,研究了SiO2 表面覆盖剂在铝合金熔体直接氧化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有效促进Al2 O3/Al复合材料生长的SiO2 加入量为 1~ 6 g/dm2 。SiO2 能够显著促使材料近平面生长 ,形成细化胞状晶团和提高组织均匀度 ;在覆盖SiO2 的条件下 ,温度升高 ,生长速度加快的同时 ,材料宏观生长表面趋于平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金属氧化 AL2O3/AL复合材料 SiO2表面覆盖剂 生长形貌 微观组织
下载PDF
镁合金表面介孔SiO_(2)改性等离子体电解氧化复合涂层组织与性能研究
5
作者 赵耀 王萍 +2 位作者 王毅梦 王晨 李祎康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为了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对损伤具有自修复能力的复合涂层,本文将负载了缓蚀剂8-羟基喹啉(8-HQ)的介孔SiO_(2)微容器掺杂在环氧树脂涂层中,并涂敷在经等离子电解氧化处理的镁合金AZ91D试样表面,制备了介孔SiO_(2)改性的等离子体电解氧化复... 为了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对损伤具有自修复能力的复合涂层,本文将负载了缓蚀剂8-羟基喹啉(8-HQ)的介孔SiO_(2)微容器掺杂在环氧树脂涂层中,并涂敷在经等离子电解氧化处理的镁合金AZ91D试样表面,制备了介孔SiO_(2)改性的等离子体电解氧化复合涂层。采用TEM、FT-IR、UV及TGA研究了8-HQ在微容器中的负载及释放规律;通过SEM、电化学测试研究了改性后的复合涂层表面微观形貌、耐蚀性、自修复效果及其自修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8-HQ在介孔SiO_(2)内的最大负载率约为16%,并在40 min内基本释放完全;通过预制缺陷,证明了涂层具备自修复能力,且自修复效率约为93%;改性后的复合涂层表现出更好的耐蚀性,从而提高了镁合金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表面防护技术 AZ91D镁合金 缓蚀剂 介孔SiO_(2)
下载PDF
Na_(2)O-CaO-SiO_(2)平板玻璃减反射功能化研究
6
作者 郝霞 王其琛 +4 位作者 符有杰 李军葛 赵会峰 姜宏 王卓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6-1373,共8页
随着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与之配套使用的减反射玻璃重新进入了研究者们的视野。本文采用湿化学二步刻蚀法制备了具有减反射性能的Na_(2)O-CaO-SiO_(2)平板玻璃,采用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等测试样品的... 随着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与之配套使用的减反射玻璃重新进入了研究者们的视野。本文采用湿化学二步刻蚀法制备了具有减反射性能的Na_(2)O-CaO-SiO_(2)平板玻璃,采用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等测试样品的透过率、表面形貌和断面膜层厚度、表面化学成分、耐酸性和硬度,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玻璃膜层结构与透过率的关系。通过使用弱碱性的混合盐溶液对Na_(2)O-CaO-SiO_(2)玻璃表面进行化学刻蚀,使玻璃表面Si—O键断裂,在玻璃表面形成纳米膜层结构,当膜层厚度达到一定厚度时,一定波长的光在玻璃表面发生相消干涉,透过率最高可达到97.8%,刻蚀前后玻璃成分基本无变化,铅笔硬度达到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反射玻璃 透过率 Na_(2)O-CaO-SiO_(2)平板玻璃 湿化学二步刻蚀法 表面微裂纹 纳米孔
下载PDF
双层SiO_(2)宽谱带减反射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7
作者 赵昊森 肖志葳 +2 位作者 王逸翔 贾红宝 朱世海 《大学物理实验》 2024年第3期27-32,共6页
采用无模板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高透射率和良好疏水性的宽谱带减反射双层SiO_(2)涂层。采用提拉法在石英基底上沉积SiO_(2)双层涂层,底层和顶层的折射率分别为1.34和1.15。其中,底层由酸催化和碱催化混合SiO_(2)溶... 采用无模板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高透射率和良好疏水性的宽谱带减反射双层SiO_(2)涂层。采用提拉法在石英基底上沉积SiO_(2)双层涂层,底层和顶层的折射率分别为1.34和1.15。其中,底层由酸催化和碱催化混合SiO_(2)溶胶制备得到,顶层薄膜的溶胶是使用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作为改性剂,制备得到三甲基硅烷化的SiO_(2)纳米粒子体系。根据优化膜系设计要求,选择合适工艺参数镀制双层涂层,测试结果显示,SiO_(2)双层涂层在可见光区的平均透射率为98.64%,静态水接触角可达1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酸碱混合SiO_(2)溶胶 减反射薄膜 表面有机改性
下载PDF
改性纳米SiO_(2)颗粒提高CO_(2)泡沫稳定性
8
作者 宁创 张丽伟 +1 位作者 童长兵 景正正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550-1554,共5页
泡沫注入作为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其稳定性和改善泡沫从裂缝向基质的运移一直是裂缝性油藏泡沫注入领域的2个主要问题。使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进行改性来稳定二氧化碳泡沫,选择FTIR分析和接触角测量表... 泡沫注入作为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其稳定性和改善泡沫从裂缝向基质的运移一直是裂缝性油藏泡沫注入领域的2个主要问题。使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进行改性来稳定二氧化碳泡沫,选择FTIR分析和接触角测量表征泡沫的产生和稳定性。实验在不同质量分数的NPs(0.04%~0.20%)、2种质量分数的SDS(0.236%~0.472%)、存在和不存在MgCl_(2)盐的情况下进行。结果表明:APTES对二氧化硅进行表面改性后,纳米颗粒在油水体系中更亲油,在空气-水体系中更亲气。这反过来又放大了改性二氧化硅(MS)向水气界面的迁移,增强了CO_(2)泡沫的稳定性。泡沫稳定性实验证实了这一机制的存在,将泡沫稳定剂从二氧化硅切换到MS纳米颗粒导致泡沫最大半衰期增加33.3%。泡沫性不受NPs类型的影响;然而,由于SDS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泡沫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稳定性 起泡性 CO_(2)泡沫 表面改性SiO_(2)
下载PDF
载体和助剂对氧化铁脱硫性能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孙磊 赵彬 +2 位作者 覃孝平 李河金 杨定勇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61-64,共4页
利用筛选实验对氧化铁脱硫剂强度和脱硫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发现,载体对脱硫效率影响不大,但载体、造空剂、黏结剂,以及强度添加剂对脱硫剂的强度和比表面积的影响较大。以20%硅藻土为载体、5%氧化钙为黏结剂、2%NH_(4)H... 利用筛选实验对氧化铁脱硫剂强度和脱硫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发现,载体对脱硫效率影响不大,但载体、造空剂、黏结剂,以及强度添加剂对脱硫剂的强度和比表面积的影响较大。以20%硅藻土为载体、5%氧化钙为黏结剂、2%NH_(4)HCO_(3)为造孔剂制备的样品(未添加强度添加剂)的脱硫率最高,为74.31%,其比表面积为57.3 m^(2)/g、强度为11.7 N/cm。强度添加剂Al_(2)O_(3)与SiO_(2)的加入,能较显著地提高脱硫剂的强度与脱硫率,添加11%Al_(2)O_(3)后,强度提升到46.2 N/cm,脱硫率提升到79.37%;添加13%SiO_(2)后,强度提升到42.7 N/cm,脱硫率提升到79.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 脱硫 硅藻土 Al_(2)O_(3) SiO_(2) 比表面积
下载PDF
基于衰减全反射LED光谱的g-C_(3)N_(4)对亚甲基蓝表面的吸附
10
作者 王思祺 洪雯雯 +3 位作者 卜义夫 邵梦莎 李静怡 刘思乐 《印染助剂》 CAS 2024年第3期32-37,共6页
以SiO_(2)光导纤维为载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将g-C_(3)N_(4)负载在SiO_(2)光导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瞬态荧光光谱(PL)、荧光电镜(LSCM)、Zeta电位等表征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 以SiO_(2)光导纤维为载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将g-C_(3)N_(4)负载在SiO_(2)光导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瞬态荧光光谱(PL)、荧光电镜(LSCM)、Zeta电位等表征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C_(3)N_(4)均匀分布在SiO_(2)光导纤维表面,吸附亚甲基蓝分子后Zeta电位由-45.35 mV升高到-28.72 mV;FT-IR光谱中700 cm^(-1)处的吸收峰移动到667 cm^(-1)处,600 cm^(-1)处的吸收峰消失;PL光谱典型发射峰明显下降,这都说明了g-C_(3)N_(4)对亚甲基蓝分子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利用SiO_(2)光导纤维对光全反射的特点并借助衰减全反射光谱原理,以红光LED为光源,光电倍增管为检测器,研究了g-C_(3)N_(4)对亚甲基蓝分子的表面吸附,采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g-C_(3)N_(4)对亚甲基蓝分子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而非多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全反射LED光谱 g-C_(3)N_(4) SiO_(2)光导纤维 亚甲基蓝 表面吸附
下载PDF
改性纳米SiO_(2)-苯丙乳液混凝土复合防护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作者 余茂林 邓安仲 +2 位作者 沈海玉 罗盛 杨艺斌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4年第11期1-6,共6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SiO_(2)进行接枝改性,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热重分析及微观形貌分析等方法研究了KH560对纳米SiO_(2)改性机理的影响,探究了改性SiO_(2)-苯丙乳液复合涂层中掺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改性纳米SiO_(2)对混凝土抗...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SiO_(2)进行接枝改性,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热重分析及微观形貌分析等方法研究了KH560对纳米SiO_(2)改性机理的影响,探究了改性SiO_(2)-苯丙乳液复合涂层中掺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改性纳米SiO_(2)对混凝土抗硫酸盐溶液冻融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改性纳米SiO_(2)对苯丙乳液涂层的增强机理。结果表明:采用KH560改性后,纳米SiO_(2)颗粒的团聚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热稳定性提高;当改性纳米SiO_(2)的质量分数为4%时,C4复合涂层对混凝土的防护作用最好,此时混凝土抗硫酸盐溶液冻融等级由F100~F150提升到F300以上;300次硫酸盐溶液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仅为0.35%,相对动弹性模量为96.2%,此时混凝土内部结构并未发生明显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纳米SiO_(2) 苯丙乳液 表面改性 混凝土复合涂层混凝土 冻融循环
下载PDF
玻璃纤维气凝胶棉毡隔热性能测试表征及其应用
12
作者 田杨 孙仲文 +3 位作者 孙洁晖 隆长江 何旺 郭渊 《新型建筑材料》 2024年第1期155-160,共6页
为模拟新能源动力电池在发生热失控、碰撞挤压、穿刺等情况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下,电芯之间SiO_(2)气凝胶棉毡材料隔热保温,阻燃效果。实验设计了一种检测气凝胶材料在高温高压环境下隔热性能的系统及方法,通过温度测量分析系统测量气凝... 为模拟新能源动力电池在发生热失控、碰撞挤压、穿刺等情况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下,电芯之间SiO_(2)气凝胶棉毡材料隔热保温,阻燃效果。实验设计了一种检测气凝胶材料在高温高压环境下隔热性能的系统及方法,通过温度测量分析系统测量气凝胶材料热面和冷面温度,计算冷热面温度差,以此判断气凝胶材料的隔热性能。对玻璃纤维SiO_(2)气凝胶棉毡进行导热系数、压缩强度、热重分析等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玻璃纤维SiO_(2)气凝胶棉毡的所测性能优于GB/T 34336—2017《纳米孔气凝胶复合绝热制品》的要求,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气凝胶 隔热性能 高温高压 冷热面温度差
下载PDF
Catalyst activation: Surface doping effects of group Ⅵ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towards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in acidic media 被引量:4
13
作者 Bibi Ruqi Mrinal Kanti Kabiraz +1 位作者 Jong Wook Hong Sang-Il Choi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9期217-240,I0007,共25页
Two-dimensional(2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 have emerged as promising alternatives to the platinum-based catalyst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 The edge site of these2D materials exhibits HER-a... Two-dimensional(2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 have emerged as promising alternatives to the platinum-based catalyst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 The edge site of these2D materials exhibits HER-active properties, whereas the large-area basal plane is inactive.Therefore, recent studies and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MD-based materials by activating inactive sites through elemental doping strategies. In this review,we focus on the metal and non-metal dopant effects on group VI TMDs such as MoS_(2) MoSe_(2) WS_(2)and WSe_(2) for promoting HER performances in acidic electrolyt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HER is initially provided to explain the parameters in accessing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dopedTMDs. Then, synthetic methods for doped-TMDs and their HER performances are introduc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various dopants including metallic and non-metallic elements. Finally, the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are summarized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developing highly active and stable doped-TMD materials and valuable guidelines for engineering TMD-based nanocatalysts for practical water splitting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 materials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dopant effect Catalytic surfac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下载PDF
Surface coupling of methyl radicals for efficient low‐temperature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被引量:3
14
作者 Shihui Zou Zhinian Li +12 位作者 Qiuyue Zhou Yang Pan Wentao Yuan Lei He Shenliang Wang Wu Wen Juanjuan Liu Yong Wang Yonghua Du Jiuzhong Yang Liping Xiao Hisayoshi Kobayashi Jie Fa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7期1117-1125,共9页
Selective coupling of methyl radicals to produce C_(2) species(C2H4 and C2H6)is a key challenge for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OCM).In traditional OCM reaction systems,homogeneous transformation of methyl radicals ... Selective coupling of methyl radicals to produce C_(2) species(C2H4 and C2H6)is a key challenge for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OCM).In traditional OCM reaction systems,homogeneous transformation of methyl radicals in O_(2)‐containing gases are uncontrollable,resulting in limited C_(2) selectivity and yield.Herein,we demonstrate that methyl radicals generated by La_(2)O_(3)at low reaction temperature can selectively couple on the surface of 5 wt%Na2WO4/SiO_(2).The controllable surface coupling against overoxidation barely changes the activity of La_(2)O_(3)but boosts the C_(2)selectivity by three times and achieves a C_(2)yield as high as 10.9%at bed temperature of only 570℃.Structure‐property studies suggest that Na_(2)WO_(4) nanoclusters are the active sites for methyl radical coupling.The strong CH_(3)·affinity of these sites can even endow some methane combustion catalysts with OCM activity.The findings of the surface coupling of methyl radicals open a new direction to develop OCM catalyst.The bifunctional OCM catalyst system,which composes of a methane activation center and a CH_(3)·coupling center,may deliver promising OCM performance at reaction temperatures below the ignition temperature of C2H6 and C2H4(~600℃)and is therefore more controllable,safer,and certainly more attractive as an actual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Bifunctional catalysis Methyl radicals surface coupling La_(2)O_(3) Na_(2)WO_(4)/SiO_(2)
下载PDF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在快速检测预包装干米粉中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孔红星 陈绮莹 +3 位作者 蒙海森 陈瑞珏 冯军 程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31-338,共8页
利用简单的种子介导法制备Fe_(3)O_(4)@SiO_(2)@AgNPs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对预包装干米粉中的微量添加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 salt,EDTA-2Na)含量进行快速灵敏的检测。通过透射电子显... 利用简单的种子介导法制备Fe_(3)O_(4)@SiO_(2)@AgNPs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对预包装干米粉中的微量添加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 salt,EDTA-2Na)含量进行快速灵敏的检测。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以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对Fe3O4@SiO2@AgNPs进行表征,结果显示Fe_(3)O_(4)@SiO_(2)@AgNPs为直径约660 nm,大小均匀,核壳结构的磁性基底,测得罗丹明6G溶液的最低浓度为1×10^(-9)mol/L,增强因子为4.27×10^(8)。以Fe_(3)O_(4)@SiO_(2)@AgNPs为SERS基底对EDTA-2Na溶液进行SERS检测,检出限为1.75×10^(-6)mg/mL,以EDTA-2Na特征峰1 625 cm^(-1)的SERS强度为纵坐标,EDTA-2Na质量浓度的对数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拟合,结果表明EDTA-2Na质量浓度在1×10^(-5)~1 m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4。将Fe_(3)O_(4)@SiO_(2)@AgNPs用于预包装干米粉中EDTA-2Na的快速检测,样品检出限为0.1 mg/kg,加标回收率为96.50%~104.67%,相对标准偏差为1.2%~4.2%,说明本方法可准确、灵敏、快速地检测预包装干米粉中是否过量添加EDTA-2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预包装干米粉 柳州螺蛳粉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Fe_(3)O_(4)@SiO_(2)@AgNPs
下载PDF
金刚石工具加工SiO_(2)f/SiO_(2)复合材料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航 李睿祺 +1 位作者 许启灏 兰宝华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1,共7页
针对石英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SiO_(2)f/SiO_(2))制造的薄壁壳体零件加工过程中存在加工效率低、切削力较大易导致零件破裂和加工表面粗糙度不易达到要求等问题,为寻求零件可行的加工刀具和工艺参数,在阐述微刃切削原理基础上,用其... 针对石英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SiO_(2)f/SiO_(2))制造的薄壁壳体零件加工过程中存在加工效率低、切削力较大易导致零件破裂和加工表面粗糙度不易达到要求等问题,为寻求零件可行的加工刀具和工艺参数,在阐述微刃切削原理基础上,用其研制的整体多刃PCD刀具和电镀金刚石磨头,开展金刚石工具加工SiO_(2)f/SiO_(2)复合材料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微刃切削原理设计的整体多刃PCD刀具加工SiO_(2)f/SiO_(2),因刀具锋利和多刃特点可以实现较大的切深并获得较大的切削效率,但是切削力相对较大;相比于整体多刃PCD刀具,电镀金刚石磨头加工SiO_(2)f/SiO_(2)时切削力较小,加工后工件表面质量较好,且其表面粗糙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f/SiO_(2) 切削力 表面粗糙度 表面质量
下载PDF
渗吸驱油用改性纳米SiO_(2)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17
作者 侯向前 卢拥军 +4 位作者 方波 张福祥 胡广军 张涛 苗红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4-88,93,共6页
改性纳米SiO_(2)渗吸驱油技术在实现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优势。从结构分离压力、改变储层润湿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密度差异角度分析了改性纳米SiO_(2)的渗吸驱油机理,概述了纳米SiO_(2)化学改性、半化学/物理吸附改性及原... 改性纳米SiO_(2)渗吸驱油技术在实现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优势。从结构分离压力、改变储层润湿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密度差异角度分析了改性纳米SiO_(2)的渗吸驱油机理,概述了纳米SiO_(2)化学改性、半化学/物理吸附改性及原位合成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改性纳米SiO_(2)在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领域的未来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表面改性 渗吸驱油 储层改造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一种分子修饰纳米驱油剂的合成与提高采收率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腾 胡克剑 +6 位作者 金田 李佳蓓 史经民 王百 先思蓉 郭姿彤 陈世军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2915-2922,2940,共9页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有机表面改性的方法。采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OA-12)和硅烷偶联剂的协同作用来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分别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OA-12和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利用红...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有机表面改性的方法。采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OA-12)和硅烷偶联剂的协同作用来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分别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OA-12和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IR)、热重(TG)和物理吸附等分析方法对改性前后的纳米二氧化硅粉体进行表征。测定了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基本性能,改性合成工艺结果表明,合成纳米二氧化硅驱油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反应温度为80℃时,0A-12的添加量为3%、前期反应4.5h、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为25%、后期反应3h。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硅发生润湿反转,由油湿变为水湿,当加量逐渐增加,表面界面张力下降,有利于提高洗油效率;流体黏度增加,有利于提高驱油剂波及体积,由驱油实验可知,质量分数为15%的纳米流体在注入量1PV条件下,原油采收率提高5%以上,具有较好的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硅烷偶联剂 表面活性剂 驱油剂 采收率
下载PDF
耐湿性有序介孔SiO_(2)减反射膜的制备及光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曲倞萱 贾红宝 +3 位作者 魏栋 汪文文 王颖 朱世海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53-160,共8页
采用氟硅烷链对有序介孔SiO_(2)光学减反射薄膜进行表面改性,有效提高其在潮湿环境中的稳定性。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以正硅酸四乙酯为前驱物,在酸催化的醇体系中制备SiO_(2)溶胶。采用提拉法在石英基底上镀制薄膜,经350℃热处... 采用氟硅烷链对有序介孔SiO_(2)光学减反射薄膜进行表面改性,有效提高其在潮湿环境中的稳定性。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以正硅酸四乙酯为前驱物,在酸催化的醇体系中制备SiO_(2)溶胶。采用提拉法在石英基底上镀制薄膜,经350℃热处理后得到有序介孔SiO_(2)薄膜,薄膜对中心波长的透射率达到99.83%。通过嫁接氟硅烷链对薄膜表面进行改性,以有效阻止羟基和微孔开口对水蒸气的吸附。薄膜耐湿性测试在相对湿度80%、温度40℃的可控环境中进行,每隔15天进行一次薄膜透射光谱测试,采用光谱拟合方法分析薄膜的光学常数随测试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湿度环境下,薄膜结构沿厚度方向具有非均匀性,薄膜折射率由靠近基底的边界到薄膜-空气界面呈非线性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有序介孔SiO_(2)薄膜 表面改性 减反射膜
下载PDF
金纳米核-壳结构(Au@SiO_(2))对铕元素的发光增强机制研究
20
作者 宋妍妍 龙江迷 +3 位作者 赵国营 李永良 蒋楠 陈晓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1-955,共5页
为了增强稀土有机薄膜的发光效果,在制备稀土发光薄膜过程中引入了金纳米核-壳结构(Au@SiO_(2)).利用滴铸法将不同浓度的Au@SiO_(2)滴在石英片上;利用旋涂法将Eu(dbm)_(3)phe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CH_(2)Cl_(2)混合溶液旋涂在石英片... 为了增强稀土有机薄膜的发光效果,在制备稀土发光薄膜过程中引入了金纳米核-壳结构(Au@SiO_(2)).利用滴铸法将不同浓度的Au@SiO_(2)滴在石英片上;利用旋涂法将Eu(dbm)_(3)phe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CH_(2)Cl_(2)混合溶液旋涂在石英片上,制备成薄膜样品.通过对薄膜样品的性能表征后发现:引入Au@SiO_(2)后可增强薄膜的发光强度;激发和发光增强因子最大分别为279.1%和222.9%,同时延长了薄膜样品的荧光寿命.将Au@SiO_(2)引入稀土发光薄膜的制备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薄膜的发光性能,应用潜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核-壳结构(Au@SiO_(2)) Au@SiO_(2)@Eu:PMMA发光薄膜 发光增强 表面等离子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