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cursory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for strong Siberian High events
1
作者 Jian Song Ning Shi Qilei Hu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3年第5期17-21,共5页
本文利用日本55年逐日再分析资料,发现在SH异常增强前,有三种不同的大气遥相关型前兆信号,即斯堪的纳维亚(SCA)型,西太平洋(WP)型,极地-欧亚(POL)型据此,本文将异常增强的SH分为对应的三类事件.合成结果表明,三类事件在典型环流特征和... 本文利用日本55年逐日再分析资料,发现在SH异常增强前,有三种不同的大气遥相关型前兆信号,即斯堪的纳维亚(SCA)型,西太平洋(WP)型,极地-欧亚(POL)型据此,本文将异常增强的SH分为对应的三类事件.合成结果表明,三类事件在典型环流特征和对东亚气温的影响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具体而言,SCA类事件主要表现为在欧亚中高纬度上自西向东的波列异常,WP类事件表现为环流异常自下游太平洋/俄罗斯远东地区向西发展的特征,POL型事件的显著信号则来源于自极区向南移动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在对东亚地表气温的影响上,SCA类与POL类事件类似,它们均可造成大范围的低温异常.而WP类仅在我国北方和东部地区造成强度较弱的地表气温异常,但该异常的持续性特征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高压 大气遥相关 气温异常
下载PDF
近40年中国冬季寒潮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
2
作者 王淼淼 丁明虎 +1 位作者 吕俊梅 陈军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10,共13页
利用1980—2023年高分辨率中国气象站观测数据,根据寒潮标准及强度指数,对中国寒潮事件的强度及影响区域进行客观分类,探讨全国性、区域性寒潮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环流演变。结果表明:近40年我国冬季寒潮频次呈显著减少趋势,其影响范... 利用1980—2023年高分辨率中国气象站观测数据,根据寒潮标准及强度指数,对中国寒潮事件的强度及影响区域进行客观分类,探讨全国性、区域性寒潮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环流演变。结果表明:近40年我国冬季寒潮频次呈显著减少趋势,其影响范围扩大,而强寒潮的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年际变化幅度明显增大。中国寒潮冷空气主要来源于新地岛东南地区,路径因寒潮类型而异。分析全国型、东北华北型和西北华北型寒潮前期和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发现:格陵兰岛的异常深厚暖高压是全国型寒潮的重要前兆,欧亚大陆对流层中高层纬向波列是其爆发的显著特征;东北华北型寒潮与冷涡在中低纬度异常高压系统阻挡下的东移有关;西北华北型寒潮与东欧平原上空暖性高压脊的发展及欧亚大陆两脊一槽的形势密切相关。所有类型寒潮爆发前均有乌拉尔阻塞高压的维持和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的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冷空气路径 西伯利亚高压 乌拉尔阻塞高压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Cold Surge Occurrences in East Asia:A Case Study During 2005/06 Winter 被引量:8
3
作者 Tae-Won PARK Jee-Hoon JEONG +1 位作者 Chang-Hoi HO Seong-Joong KIM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791-804,共14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level circulation and thermodynamical properties for the period when two distinct cold surges broke out over East Asia during the 2005/06 winter are investigated. From early December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level circulation and thermodynamical properties for the period when two distinct cold surges broke out over East Asia during the 2005/06 winter are investigated. From early December 2005 to early January 2006, exceptionally cold weather lasted for approximately one month due to two successive cold surges that took place on 2 December 2005 and 2 January 2006,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both involve the upper-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which induces the amplif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surface Siberian high toward East Asia, but arose from different causes: the former is caused by the upper-level blocking originated from the North Pacific and the latter is caused by the upper-level wave train across the Eurasian Continent. In particula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ower-tropospheric anomalous wind caused by upper-level circulation anomalies and a steep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amplified by phase-locked annual cycle combined to induce very strong cold advection in East Asia, which resulted in exceptionally cold weather that lasted for several weeks. The present results emphasize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s important precursors to cold surge occurrences in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surge siberian high East Asia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upper-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下载PDF
云南2022年2月19—24日的极端冷事件分析
4
作者 晏红明 孔祥吉 +1 位作者 字俣丞 舒康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29-1044,共16页
2022年2月19—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云南全省发生了一次极端冷事件,该事件降温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利用云南124个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和ERA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冷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及其过程期间高低层大气... 2022年2月19—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云南全省发生了一次极端冷事件,该事件降温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利用云南124个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和ERA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冷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及其过程期间高低层大气环流异常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冷事件的极端性较强,是云南省近10年第二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全省有69个站达到中等以上强度寒潮标准,有10个站日平均气温达到或突破2月最低纪录。过程期间雨雪天气突出,过程累计降水接近2月常年,单日降雪范围为近20年以来最大。影响此次冷事件的因子极其复杂,冷空气活动与乌拉尔山高压脊、东亚槽、亚洲高空西风急流、西伯利亚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加强演变密切联系,并与起源于北大西洋地区的副热带异常波列的东传有关,该异常波列对于青藏高原地区波能量的向南频散和冷空气的南下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并对南支槽前的西南水汽输送加强有一定影响;同时,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也对东亚地区冷空气的加强南下有一定影响。过程期间,冷空气沿东北路径南下影响云南,云南区域冷暖空气的交汇作用十分显著,导致过程期间出现明显低温雨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冷事件 乌拉尔山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空西风急流 冷空气路径 波能量频散
下载PDF
冬季风爆发前西伯利亚高压的演变 被引量:16
5
作者 谢安 卢莹 陈受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77-685,共9页
本义是一次个例的诊断分析,应用FGGE-Ⅲ_b资料分析了1979年11月12—17日的东亚寒潮过程,着重讨论冷空气爆发前,位于两伯利亚的冷堆的增强过程,运用准拉格朗日坐标系的热量方程和涡度方程诊断了500hPa冷中心的温度变化和地面冷高压上空... 本义是一次个例的诊断分析,应用FGGE-Ⅲ_b资料分析了1979年11月12—17日的东亚寒潮过程,着重讨论冷空气爆发前,位于两伯利亚的冷堆的增强过程,运用准拉格朗日坐标系的热量方程和涡度方程诊断了500hPa冷中心的温度变化和地面冷高压上空涡度演变的物理过程,分析结果说明,冷堆的增强与高空槽后急流中心前方出口附近的侧向环流有密切关系,开始时500hPa冷中心就位于此侧向环流的上升支附近,绝热冷却是冷堆加强的主要因子,即动力因子是主要的,冷高压上空的涡度变化与相对的涡度平流关系密切,它也与高空急流的相对位置有关,在地面高压加强的后期,散度项和平流项对于温度变化的贡献相反,但它们的垂直分布都有利于下沉运动加剧.因此,在分析预报中要密切注意忽流的动态. 本文的分析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冷空气增强的物理机制,也为寒潮过程的分析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爆发 高压 演变 西伯利亚
下载PDF
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被引量:287
6
作者 王遵娅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8-1076,共9页
利用1951-2004年中国740站逐日温度资料,对中国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秋冬季节西伯利亚上空... 利用1951-2004年中国740站逐日温度资料,对中国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秋冬季节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冬季中国地表温度持续升高,而温度的这种变化与中国寒潮频次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的减少均有密切的联系。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是中国寒潮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气候变暖 西伯利亚高压 冬季风
下载PDF
极涡、阻塞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在极端低温事件中的组合性异常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李艳 王嘉禾 王式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63,共13页
选择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16年"霸王级"寒潮,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台站资料,采用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平流层极涡指数与二维阻塞高压指数,分析了两次极端低温过程期间西伯利亚高压、阻塞高压与平流层极涡的组合... 选择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16年"霸王级"寒潮,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台站资料,采用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平流层极涡指数与二维阻塞高压指数,分析了两次极端低温过程期间西伯利亚高压、阻塞高压与平流层极涡的组合性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与1970-2005年的气候平均态相比, 2008年西伯利亚高压偏强8.7 hPa,阻塞高压频率偏高50%,极涡偏强190 gpm;2016年西伯利亚高压偏强16.8 hPa,阻塞高压频率偏高约60%,极涡偏强约296 gpm,说明2016年寒潮过程中3种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异常比2008年更显著.分析两次极端低温过程中3种大尺度系统的组合性异常特征,发现与1970-2005年气候平均态相比, 2016年寒潮过程期间极涡偏强,北极高空有较强冷空气,北极地表爆发性增温与中高纬阻塞高压的发展,使大量极寒冷的空气在西伯利亚地区积聚,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向中国爆发,使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短时间内急剧下降; 2008年平流层极涡能量下传,使得阻塞高压长期维持,西伯利亚高压主体也长时间维持,小股冷空气不断东移南下,使中国南部地区维持长时间低温,并与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长时间的雨雪冰冻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霸王级”寒潮 西伯利亚高压 阻塞高压 平流层极涡
下载PDF
西伯利亚高压与冬季欧亚大陆热力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金燕 晏红明 +1 位作者 杨素雨 朱勇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2-549,共8页
主要应用EOF方法和相关、合成、小波等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冬季欧亚大陆北部区域地面热力变化特征和西伯利亚高压(SH)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冬季欧亚大陆北部与南部不同区域间存在反向的热力差异,其中北部区域变化最为强烈,其地面气温存... 主要应用EOF方法和相关、合成、小波等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冬季欧亚大陆北部区域地面热力变化特征和西伯利亚高压(SH)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冬季欧亚大陆北部与南部不同区域间存在反向的热力差异,其中北部区域变化最为强烈,其地面气温存在2~4 a为周期的年际振荡和准10 a为周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SH与欧亚大陆北部区域热力变化有着紧密联系,当SH位置偏南(北),则该区域地面温度偏高(低),即SH平均纬度位置南北移动1.0°时,该区域的平均气温就变化0.65℃。进一步分析表明欧亚大陆北部区域热力异常和SH中心纬度位置的南北摆动与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异常所激发的冷、暖平流的活动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高压 热力异常 欧亚大陆 冷(暖)平流
下载PDF
基于自动识别的近三十年华北地区冬季冷锋活动异常及其可能成因
9
作者 秦育婧 冯梦茹 +3 位作者 卢楚翰 何书雅 李丽平 胡春丽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1-731,共11页
利用1989-2018年ERA5再分析资料,使用适用于欧亚大陆的冷锋两步客观识别算法,得到冬季冷锋活动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30年来华北地区冬季冷锋的活动特征,并讨论了冷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是东亚大陆上冬季... 利用1989-2018年ERA5再分析资料,使用适用于欧亚大陆的冷锋两步客观识别算法,得到冬季冷锋活动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30年来华北地区冬季冷锋的活动特征,并讨论了冷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是东亚大陆上冬季冷锋频数最多、活动最强的区域,且华北地区冷锋活动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华北地区冷锋活动强年,从北大西洋到欧亚大陆上空存在一个明显的欧亚遥相关(EU)波列正位相,华北地区上空500 hPa为负位势高度异常,表明东亚大槽增强,相应的西伯利亚高压偏强;(3)欧亚大陆北部边缘海区为异常暖平流时,华北地区冷空气活动增强,冷锋活动也增强;(4)大西洋北部的海面温度(SST)异常可能通过激发对流层中、上层的罗斯贝波,该罗斯贝波向东传播经欧洲—西西伯利亚传至中国华北地区,从而影响华北地区的冷锋活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 西伯利亚高压 欧亚遥相关(EU)波列 冷空气活动 自动识别
下载PDF
2009年冬季黑龙江省气温异常诊断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永生 于梅 张健 《黑龙江气象》 2010年第3期4-7,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的温度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AO指数等,分析了2009年11月到2010年2月的北半球大尺度环流及物理量特征。探讨了2009年冬季黑龙江区域温度异常偏低的可能成... 利用常规观测的温度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AO指数等,分析了2009年11月到2010年2月的北半球大尺度环流及物理量特征。探讨了2009年冬季黑龙江区域温度异常偏低的可能成因。分析表明,北半球极涡向南扩展,欧亚大陆上空经向环流占优势,北方冷空气活动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强大,AO负异常偏强是造成黑龙江地区2009年冬季温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 西伯利亚高压 中高纬度环流异常 冷冬 短期气候预测
下载PDF
东北地区寒潮特征及与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11
作者 李菲 李辑 +5 位作者 林蓉 房一禾 胡春丽 秦美欧 王小桃 沈玉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142-149,共8页
利用1961~2020年东北地区106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梳理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探讨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诊断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分析了PDO不同位相对东北地区寒潮频次与其影响因子关系的调制作用。结... 利用1961~2020年东北地区106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梳理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探讨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诊断了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影响因子的年代际变化,分析了PDO不同位相对东北地区寒潮频次与其影响因子关系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分为寒潮频次偏多期、振荡减少期以及迅速减少期3个阶段。寒潮频次偏多期主要受NAO影响;振荡减少期主要影响因子有AO、西伯利亚高压、NAO和贝加尔湖关键区;迅速减少期受AO、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影响明显。寒潮频次偏多期PDO为冷位相,NAO以负位相为主,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偏强,贝加尔湖附近冷空气活动频繁,东亚大槽强度偏强,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偏多;振荡减少期PDO转为暖位相,AO以正位相为主,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减弱,NAO指数升高,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贝加尔湖附近位势高度正异常,冷空气势力减弱,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减少;迅速减少期各影响因子振荡加剧,对东北地区寒潮频次的影响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频次 AO NAO 西伯利亚高压 东亚大槽 PDO 年代际
下载PDF
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年代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姜韬 路瑶 李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7-346,355,共11页
利用中国中央气象台的寒潮过程统计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1970-2019年寒潮的气候特征,探究春季寒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70-2019年寒潮事件发生频次整体呈下降趋势,但自1990s开始出现转折,寒潮频次开... 利用中国中央气象台的寒潮过程统计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1970-2019年寒潮的气候特征,探究春季寒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70-2019年寒潮事件发生频次整体呈下降趋势,但自1990s开始出现转折,寒潮频次开始呈波动上升趋势.1990s后春季寒潮事件持续时间延长近0.8 d,寒潮期间主要降温区域偏西、偏南.对比1990s前后春季寒潮期间的大气环流形势,1990s后春季寒潮事件过程中,东亚地区极涡的位置偏西,500 hPa上乌拉尔山高压脊位置偏东、偏北且消失时间偏晚4 d,东亚大槽偏强且位置偏东,西伯利亚冷高压偏强、偏西.利用定量化指数研究发现,1990s后东亚大槽减弱消失时间延后2 d,地面西伯利亚冷高压衰亡时间延后2 d,且中心位置经度偏西约7°.大气环流的高低空异常配置可以解释1990 s前后中国大陆春季寒潮强度变强、持续期变长和影响范围偏西、偏南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年代际变化 极涡 东亚大槽 乌拉尔山高压脊 西伯利亚冷高压
下载PDF
中国冬季两类极端低温事件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明歆 李艳 吕春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3-620,共18页
近年来,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逐渐增多,其天气表征和成因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将极端低温事件分成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EPECE)和普通寒潮事件(CWE)两类,对其特征和大气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WE平均维持3~5天,过程期间降温迅速... 近年来,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逐渐增多,其天气表征和成因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将极端低温事件分成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EPECE)和普通寒潮事件(CWE)两类,对其特征和大气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WE平均维持3~5天,过程期间降温迅速并很快升温、降水出现在过程前期;而EPECE平均维持超过15天,降温幅度更大、降温范围更广、降水主要在过程后期。进一步分析环流成因发现,在EPECE中,事件开始前11(-11)天时对流层波动出现异常信号并上传,平流层极涡中心偏东,-9天时出现异常向东扩展的反气旋式Rossby波破碎(AWB)又将能量下传至对流层,阻塞高压异常向东扩展至90°E,阻塞强度最大超过24,阻塞频率最大超出气候态50%,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增强到1053 hPa。上述异常维持至过程发生后7(+7)天,从而使得冷空气爆发时降温剧烈、持续时间长。而CWE中前兆信号出现相对较晚,-3天时平流层极涡中心位于极点附近,伴随第0天出现AWB,乌拉尔山地区阻高异常局限在60°E附近,阻塞强度最大超过20,阻塞频率最大超出气候态45%,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达到1050 hPa。+3天后,各环流系统的异常几乎消失,因而降温虽然剧烈但维持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事件 极涡 阻塞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Rossby波破碎
下载PDF
Effects of autumn-winter Arctic sea ice on winter Siberian High 被引量:73
14
作者 WU BingYi SU JingZhi ZHANG RenH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30期3220-3228,共9页
The intensity of the winter Siberian High h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omalies from the previous autumn to winter seasons in the Eastern Arctic Ocean and Siberian margina... The intensity of the winter Siberian High h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omalies from the previous autumn to winter seasons in the Eastern Arctic Ocean and Siberian marginal sea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utumn-winter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concurren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winter Siberian High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over the mid-high latitudes of Eurasia and East Asia. Numerical experiments also support this conclusion, and consistently show that the low sea ice concentration causes negativ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over the mid-high latitudes of Eurasia. A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tumn-winter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winter Siberian High. Our results also show that September sea ice concentration provides a potential precursor for winter Siberian High that cannot be predicted using only 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1990–2009), a strengthening trend of winter Siberian High along with a decline trend i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the mid-high latitudes of the Asian Continent have favored the recent frequent cold winters over East Asia. The reason for these short-term trends in winter Siberian High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高压 北极海冰 秋冬季 中高纬度地区 气温异常 海面温度异常 地表气温 欧亚大陆
原文传递
2012年1月、2016年1月东亚两次极端严寒事件及其与北极增暖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15
15
作者 武炳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7,共14页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频繁出现暖冬,直到2004年以后这种状况出现明显的变化,冷冬出现的频次明显增多了。在全球增暖、北极海冰减少明显的背景下,冬季极端严寒的强度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似乎还在增强,造成灾害性的影响也越发引人关...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频繁出现暖冬,直到2004年以后这种状况出现明显的变化,冷冬出现的频次明显增多了。在全球增暖、北极海冰减少明显的背景下,冬季极端严寒的强度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似乎还在增强,造成灾害性的影响也越发引人关注。在上述背景下,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东亚发生了两次极端严寒事件。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合成和相关分析,研究这两次极端严寒事件演变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北极增暖的可能联系。这两次极端严寒事件的环流演变截然不同。对于2012年1月的极端严寒事件,海平面气压异常主要呈现由东向西传播,在演变过程中,阿留申区域海平面气压超前西伯利亚高压,因此大气环流的下游效应起主要作用。对于2016年1月的极端严寒事件,冷空气主要由西北向东南传播。两次极端事件的主要降温区域的移动路径截然不同。2012年1月冷空气爆发以后主要在亚洲大陆中、高纬度维持并向西传播,其南传影响亚洲低纬度区域明显弱于2016年的冷事件。而2016年1月的主要降温区以沿东亚向南移动为主,强降温区直接南下至热带区域。两次极端严寒事件爆发前期大气环流演变的共同点:中、高纬度区域环流能量交换活跃,表现为中纬度高度脊加强北伸,从而把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输送至北极区域,高纬度区域对流层中层呈现多极结构。这种多极空间结构是亚洲冷空气向南爆发的重要前兆信号。冬季北极阶段性增暖过程首先是中纬度高度脊加强北伸的结果。对影响东亚的极端严寒过程,乌拉尔附近区域的高压脊以及位于北美西部的高压脊加强北上、协同演变是至关重要的。2016年1月东亚极端严寒过程与2015年12月末北极快速增暖没有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严寒事件 北极增暖 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下载PDF
2018年和2008年1~2月影响我国的持续低温事件及其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秦明月 李双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1-615,共15页
2018年1月中下旬至2月初我国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持续低温异常事件,给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这次持续低温事件与众所周知的2008年1月发生在我国南方的持续雨雪冰冻事件(简称“0801”事件)有一个共同点,二者都是发生在... 2018年1月中下旬至2月初我国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持续低温异常事件,给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这次持续低温事件与众所周知的2008年1月发生在我国南方的持续雨雪冰冻事件(简称“0801”事件)有一个共同点,二者都是发生在La Niña和前秋北极海冰显著减少的背景之下。对比这两次事件发生的大气环流和热力背景,对认识冬季持续极寒事件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NOAA卫星观测OLR资料,对这两次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与“0801”事件相比,2018年1月中下旬的低温事件表现出以下明显不同的特征:(1)过程持续短,冷空气路径偏东;(2)乌拉尔阻塞和东亚大槽并存,呈“西高东低”型,不同于“0801”高纬阻塞和低纬南支槽并存的“北高南低”型;(3)异常的环流型与自大西洋经乌拉尔山至东亚传播的波列有关,西伯利亚高压持续时间短;(4)热带对流活跃在海洋性大陆和西太平洋,不同于“0801”主要在印度洋。后者对该年南支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有显著贡献。最后,2018年过程期间水汽输送也不如“0801”强,导致降水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低温事件 东亚冬季风 乌拉尔阻塞 西伯利亚高压 热带对流
下载PDF
北极涛动对冬季北京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许国宇 马晓青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2期39-43,共5页
根据1951-2009年冬季北京观象台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和NCAR/NCEP逐日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对北京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9 a冬季北极涛动指数与北京极端低温... 根据1951-2009年冬季北京观象台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和NCAR/NCEP逐日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对北京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9 a冬季北极涛动指数与北京极端低温事件显著负相关,有56.7%(57%)的冷夜(冷日)发生在月AO负异常时期,仅17%(20.7%)的冷夜(冷日)发生在月AO正异常时期。进一步分析表明,当AO负位相时,北京地区冷空气暴发的关键系统容易发展,即对流层中层欧亚北部地区易出现阻塞形势,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事件 北极涛动 气温距平 气温方差 西伯利亚高压 欧亚阻塞形势
下载PDF
Classification of wintertime large-scale tilted ridges over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18
作者 Da-Wei LIN Cholaw BUEH Zuo-Wei XI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8年第5期404-411,共8页
本文研究了冬季欧亚大陆大型斜脊系统(LSTR)的类型及其对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EPECE)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斜脊位置和空间形态,LSTR可分为五类,其中前两类与欧亚大陆EPECE密切相关。第一类LSTR起于乌拉尔山,有利于我国EPECE的发生... 本文研究了冬季欧亚大陆大型斜脊系统(LSTR)的类型及其对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EPECE)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斜脊位置和空间形态,LSTR可分为五类,其中前两类与欧亚大陆EPECE密切相关。第一类LSTR起于乌拉尔山,有利于我国EPECE的发生;第二类LSTR起于科拉半岛,位置偏西,有利于中欧至中西伯利亚一带EPECE的发生。LSTR与西伯利亚高压之间的垂直耦合作用是EPECE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些结论对我国EPECE的中期—延伸期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斜脊系统 自组织神经网络 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 西伯利亚高压
下载PDF
Analysis of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for a Strong Cold Wave During 2004/2005 Winter 被引量:5
19
作者 丁一汇 马晓青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8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Using the NCAR/NCEP daily reanalysis data from 1 December 2004 to 28 February 2005, the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IPV) analysis of a strong cold wave from 22 December 2004 to 1 January 2005 was made. It is fou... Using the NCAR/NCEP daily reanalysis data from 1 December 2004 to 28 February 2005, the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IPV) analysis of a strong cold wave from 22 December 2004 to 1 January 2005 was made.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ong cold air of the cold wave originated from the lower stratosphere and upper troposphere of the high latitude in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nd the Arctic area.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cold wave, the strong cold air of high PV propagated down to the south of Lake Baikal, and was cut off by a low PV air of low latitude origin, forming a dipole-type circulation pattern with the low PV center (blocking high) in the northern Eurasian continent and the high PV one (low vortex) in the southern part. Along with decaying of the low PV center, the high PV center (strong cold air) moved towards the southeast along the northern flank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en it arrived in East China, the air column of high PV rapidly stretched downward, leading to increase in its cyclonic vorticity, which made the East Asian major trough to deepen rapidly, and finally induced the outbreak of the cold wave.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in the southward and downward propagation process of the high PV center, the air flow west and north of the high PV center on isentropic surface subsided along the isentropic surface, resulting in rapid development of Siberian high, finally leading to the southward outbreak of the strong cold wa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wave potential vorticity isentropic surface siberian high East Asian major trough
原文传递
近48a宁夏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的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39
20
作者 陈豫英 陈楠 +1 位作者 马金仁 陈晓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9-951,共13页
利用1961—2008年宁夏日温度及逐月北半球500 hPa环流特征量、北极涛动指数(AOI)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宁夏寒潮频次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其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宁夏寒潮活动各地差异较大,主要出现在春... 利用1961—2008年宁夏日温度及逐月北半球500 hPa环流特征量、北极涛动指数(AOI)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宁夏寒潮频次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其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宁夏寒潮活动各地差异较大,主要出现在春季;近48年,春秋季寒潮频次呈弱增加趋势,冬季呈弱减少趋势;寒潮频次与AOI、气温呈负相关,与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强度及入侵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频次呈正相关,相关关系在秋冬季明显,春季不明显;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AOI从负位相转为正位相,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宁夏地表温度持续升高,是宁夏冬季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春季也有类似的变化,不同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西伯利亚高压对寒潮活动作用更显著,之后,随气温持续增暖,冷空气活动对寒潮频次的影响更明显;秋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冷空气活动对寒潮的影响更直接明显。研究还发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持续增暖,北极涛动对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有所减弱。因此,北极涛动、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活动频次、东亚冬季风、气温这几者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是宁夏寒潮频次变化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气候变暖 西伯利亚高压 东亚冬季风 北极涛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