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麝(Moschus moschiferus)FSHR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1
作者 欧阳菠 张明 +8 位作者 蔡永华 杨营 郑程莉 程建国 周明 李彪 钟赟 徐丰奕 杨建东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9-265,共7页
【目的】克隆林麝FSHR基因有助于了解其结构、功能及进化。【方法】运用PCR产物克隆测序的方法获得了FSHR基因的DNA序列序列,并运用Chmmosoma 1.62、DNAStar 7.2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基因的进化和相关蛋白质性质。【结果】获得一段全... 【目的】克隆林麝FSHR基因有助于了解其结构、功能及进化。【方法】运用PCR产物克隆测序的方法获得了FSHR基因的DNA序列序列,并运用Chmmosoma 1.62、DNAStar 7.2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基因的进化和相关蛋白质性质。【结果】获得一段全长为2 088 bp的林麝FSHR基因DNA序列,含有一个CDS区(1 971 bp)和5’UTR区(117 bp),共编码656个氨基酸残基(GeneBank登记号为:MG787948);蛋白为疏水性蛋白。碱基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发现在偶蹄目中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林麝与家牛(Bos taurus)的相似性最高(96.1%),与原鸡(Gallus gallus)最低(71.2%)。基因进化分析显示用13个物种FSHR基因CDS序列构建的NJ树与ME树结构一致,表明FSHR基因适合用于构建不同物种间的系统进化树。【结论】林麝FSHR基因的克隆和进化分析为今后深入研究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功能以及开展林麝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FSHR基因 克隆 进化分析
下载PDF
大兴安岭汗马保护区原麝冬季采食资源可获得性分析
2
作者 陈思琪 唐晓勇 +7 位作者 齐琦 包衡 闫秀琳 李洋 张卫华 杨琨 李晔 姜广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2022年2—3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野外调查和粪便样本采集,共收集疑似原麝新鲜粪便样本36份,经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原麝粪便样本33份,同时采集14种原麝可采食的植物样本。通过食性分析,... 2022年2—3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野外调查和粪便样本采集,共收集疑似原麝新鲜粪便样本36份,经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原麝粪便样本33份,同时采集14种原麝可采食的植物样本。通过食性分析,测定可采食植物的宏营养和微营养含量,定量食物可获得性和可食植物的营养含量,以探究原麝冬季食性及食物资源可获得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食物组成比例和食物可获得性存在差异,地衣是原麝冬季大宗食物(50.65%),环境中食物可获得性不是决定食物组成比例的主要因素;原麝冬季首先从环境中摄取碳水化合物和Na含量高的草本类植物,其次有选择地采食能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较高的灌木类(含低矮乔木)植物,以达到自身营养物质的均衡和满足特定的营养需求。通过转化的冗余分析(tb-RDA)发现,冬季生境中原麝采食的灌木类(含低矮乔木)与草本类植物的营养供应具有显著差异,且生境植物总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SC)和总能(GE)显著影响原麝冬季食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生境中原麝采食植物的可获得性及营养和能量分配对原麝采食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麝 冬季 食物组分 采食 资源可获得性
下载PDF
小兴安岭通河林区原麝夏季对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24
3
作者 吴建平 周玲玲 穆立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8,共5页
2004年8-9月,在通河县龙口林场采用样线样方法对原麝夏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235个样方,其中原麝利用样方55个,采用卡方(Chi—square)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原麝偏好利用针阔混交林,避免杂木林;倾向于选择离水源... 2004年8-9月,在通河县龙口林场采用样线样方法对原麝夏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235个样方,其中原麝利用样方55个,采用卡方(Chi—square)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原麝偏好利用针阔混交林,避免杂木林;倾向于选择离水源近、远离人为干扰的上坡位;一般喜欢有石砬子的山坡;对坡向的利用无选择性。对原麝利用样方和非利用样方进行比较,发现原麝生境具有海拔高、郁闭度小、食物丰富和坡度陡等特征。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30%,可以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原麝夏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植被因子、干扰因子、隐蔽度因子、地理因子和倒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麝 夏季 生境选择 影响因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小兴安岭地区原麝冬季食性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吴建平 单继红 李言阔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3,共6页
2004年2—3月和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在黑龙江省通河县龙口林场,对原麝冬季的食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分析原麝冬季采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比例,并测定了主要取食的9种木本植物及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营养成分。研究结... 2004年2—3月和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在黑龙江省通河县龙口林场,对原麝冬季的食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分析原麝冬季采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比例,并测定了主要取食的9种木本植物及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营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取食的植物共计46科66种,其中兴安杜鹃、光萼溲疏、五角槭、羊胡子苔草分别占32.7%、7.8%、5.81%、5.56%,是原麝冬季主要取食的植物种类,占取食植物的51.9%。木本植物枝叶是原麝冬季的主要食物,在冬季食物组成中所占百分比最高,达75.0%。对草本植物、蕨类、苔藓、地衣的取食量均较小。冬季原麝比较喜欢采食蛋白含量高的植物,采食部位主要为植物木质化较低的当年枝顶端部分。藓类主要出现在1—3月份的食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麝 食性 显微组织学分析 营养质量
下载PDF
林麝哺乳期的时间分配和行为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杜卫国 盛和林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1-26,共6页
本文对饲养条件下林麝哺乳期的时间分配和行为进行了研究。为满足哺乳期能量需要,母麝有以下行为适应:增加摄食时间;提高摄食效率;减少运动以降低能耗。随幼麝周龄增长,哺乳时间(Y=18.757-1.872X,R=0.827... 本文对饲养条件下林麝哺乳期的时间分配和行为进行了研究。为满足哺乳期能量需要,母麝有以下行为适应:增加摄食时间;提高摄食效率;减少运动以降低能耗。随幼麝周龄增长,哺乳时间(Y=18.757-1.872X,R=0.827,P<0.01)、警戒时间(Y=46.399-3.427X,R=0.947,P<0.001)、舔肛时间(Y=12.013-1.925X,R=0.920,P<0.01)等母性投资均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哺乳期 时间分配 行为
下载PDF
林麝和马麝随机扩增多态DNA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包惠芳 徐宏发 陆厚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1-246,320,共6页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技术对饲养的林麝和马麝进行分子遗传标记研究。在选用的 42种随机引物中 ,有 2 5种引物产生了清晰稳定的条带 ,单个引物获得标记数在 1~1 4之间 ,平均每个个体获得 1 68个RAPD标记 ,其中林麝、马麝特异性标记...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技术对饲养的林麝和马麝进行分子遗传标记研究。在选用的 42种随机引物中 ,有 2 5种引物产生了清晰稳定的条带 ,单个引物获得标记数在 1~1 4之间 ,平均每个个体获得 1 68个RAPD标记 ,其中林麝、马麝特异性标记各 5个 ,个体特异性标记有 3个 ,这些标记可用来鉴定种或个体。平均遗传距离在林麝种内为 0 1 2 7±0 0 2 3 ,马麝为 0 1 0 5± 0 0 1 3 ,种间为 0 2 4 1± 0 0 2 ,种间差异显著大于种内差异。分析表明饲养马麝种内遗传多样性低 ,为增强饲养马麝的生存力 ,最好从不同种群中引入种麝进行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马麝 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
下载PDF
林麝染色体制备方法及核型与G-带带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邹方东 岳碧松 +1 位作者 张义正 陈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以林麝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伴刀豆球蛋白ConA,由此建立了适合其增殖的培养体系。培养75h后,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确定林麝核型是2N=58,且全都是端着丝粒染色体。实验结果还表明,通过获得较... 以林麝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伴刀豆球蛋白ConA,由此建立了适合其增殖的培养体系。培养75h后,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确定林麝核型是2N=58,且全都是端着丝粒染色体。实验结果还表明,通过获得较晚的中期分裂相,可以确定染色体是端着丝粒不是亚端着丝粒类型。同时首次应用染色体G-带技术,研究了林麝染色体的G-带带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染色体 G-带 带型 核型 空气干燥法 制备方法
下载PDF
圈养林麝母幼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杜卫国 盛和林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9-94,共6页
本文研究圈养林麝(Moschusmoshiferusberezovskii)的母幼关系。林麝的母幼关系属于典型的隐蔽者(hider)类型。母幼分开躺卧,相距20.37±11.06m。吮乳时间、母幼联系时间、母幼联... 本文研究圈养林麝(Moschusmoshiferusberezovskii)的母幼关系。林麝的母幼关系属于典型的隐蔽者(hider)类型。母幼分开躺卧,相距20.37±11.06m。吮乳时间、母幼联系时间、母幼联系时间/幼麝活动总时间随周龄的增加均呈明显的下降。4周龄前,幼麝躺卧居多,母麝以叫声主动联系幼麝,5周龄开始幼麝独立程度逐渐提高。听觉和视觉通讯是母幼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母幼关系 圈养
下载PDF
我国原麝一个新的分布省、区——陕西省黄龙山区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家炎 吴晓平 裴俊峰 《野生动物》 2011年第6期306-308,357,共3页
在陕西省北部宜川县黄龙山区捕获的10只(4♂,6♀均成体)麝类标本,经鉴定为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Linnaeus,1758)。它与分布于陕西南部的秦岭、大巴山一带的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1929)有明显区别,二者不同处为:1)原麝背... 在陕西省北部宜川县黄龙山区捕获的10只(4♂,6♀均成体)麝类标本,经鉴定为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Linnaeus,1758)。它与分布于陕西南部的秦岭、大巴山一带的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1929)有明显区别,二者不同处为:1)原麝背毛终身具淡黄褐色斑点,而林麝成体无斑点;2)原麝体型稍大,体长一般800.00~900.00 mm,林麝体型稍小,体长一般700.00~800.00 mm;3)原麝头骨之泪骨宽度大于长度,林麝头骨之泪骨一般长宽相等。标本现保存在陕西省宜川县林业局。原麝发现于陕西省北部的黄龙山区,是继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内蒙古、山西6省(自治区)之后的第7个新的分布省。原麝资源的不断扩大,对于保护及利用这一珍贵物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原麝 黄龙山 新分布省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