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石炭系储层有机包裹体、储层沥青与烃类运聚关系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一刚 刘志坚 文应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7-83,共7页
根据石炭系储层中自生矿物所含有机包裹体类别、产状、分布及同期盐水流包裹捕获温度等特征,将烃类在储层中的油气演化及运聚划分为:(1)印支期的原油成熟阶段;(2)燕山—喜山期前的原油高成熟——凝析油阶段;(3)喜山期热裂... 根据石炭系储层中自生矿物所含有机包裹体类别、产状、分布及同期盐水流包裹捕获温度等特征,将烃类在储层中的油气演化及运聚划分为:(1)印支期的原油成熟阶段;(2)燕山—喜山期前的原油高成熟——凝析油阶段;(3)喜山期热裂解—甲烷气阶段。根据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资料及储层沥青分布特征研究可将四川东部划分出开江—忠县—重庆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有机包裹体 储层沥青 油气藏 烃类运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海、陆相储层沥青组成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32
2
作者 朱扬明 李颖 +2 位作者 郝芳 邹华耀 郭彤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0-878,共9页
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大普光、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鄂西渝东地区中石炭统黄龙组储层固体沥青样品,进行了岩石热解、有机元素、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芳烃组分GC/MS的分析,以确定其成... 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大普光、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鄂西渝东地区中石炭统黄龙组储层固体沥青样品,进行了岩石热解、有机元素、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芳烃组分GC/MS的分析,以确定其成因、性质和来源。这些沥青总体上具有低溶性(多数氯仿抽提物/TOC<8%)、高反射率(换算的Ro>1.4%)、低H/C原子比(<0.6)的性质,属焦沥青类,是古油藏原油或运移烃经热裂解成气的残留物。其中,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岩储层沥青的S/C原子比值普遍较高(主要在0.025~0.085范围),且硫同位素δ34S值(主要在12‰~24‰)接近硬石膏,说明可能包含有部分TSR成因的沥青。这些高热演化沥青中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分布出现了异常变化,基本失去了其常规应用意义。芳烃中2,6-/2,10-DMP(二甲基菲)、1,7-/1,9-DMP和4-/1-MDBT(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可用来指示沥青烃源岩的有机质生源构成和沉积环境性质。须家河组陆相沥青中这些芳烃比值较高,表征其烃源母质中陆源有机质占优势,且形成于氧化性的环境;而飞仙关组、长兴组及黄龙组海相沥青中这些参数值低得多,意味着其烃源岩有机质生源应以水生生物为主,并沉积于还原性环境。经沥青/烃源岩的碳同位素和二苯并噻吩系列组成对比,认为须家河组储层沥青来源于本层位烃源岩,飞仙关组和长兴组沥青同源于二叠系烃源层。鄂西渝东地区的黄龙组沥青碳同位素偏重(δ13C值为-23.2‰~-26.4‰),原始烃源可能主要来自中、下志留统韩家店组及小河坝组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固体沥青 有机元素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芳烃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四川广元天井山古油藏剖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光祥 王守德 +1 位作者 潘文蕾 吕俊祥 《海相油气地质》 2003年第1期103-107,共5页
根据赋存方式,天井山古油藏的沥青主要可分为:(1)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石英砂岩中的孔隙型沥青;(2)下寒武统杂砂岩中的孔隙型沥青;(3)下寒武统杂砂岩中顺层分布的"扁豆状"沥青;(4)下寒武统脉沥青。这几组沥青的反射率分别为:1.07%... 根据赋存方式,天井山古油藏的沥青主要可分为:(1)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石英砂岩中的孔隙型沥青;(2)下寒武统杂砂岩中的孔隙型沥青;(3)下寒武统杂砂岩中顺层分布的"扁豆状"沥青;(4)下寒武统脉沥青。这几组沥青的反射率分别为:1.07%(一期),0.23%(二期);3.99%;0.98%(一期),0.23%(二期);0.37%~0.42%。氯仿沥青"A"的含量较高,其中下泥盆统沥青可达4244.1×10^(-6),反映沥青的演化程度较低。低反射率的沥青不是源自下古生界自身,而是源自较新的地层;有机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其源于二叠系和下三叠统。两组低反射率的沥青还反映了区内存在两期油气成藏与演化。下泥盆统石英砂岩沥青含量分布自下而上表现为高—较高—低—较高—低(以至无)的变化现象,其间并无隔层,这可能是由天然气的幕式充注及气洗作用和构造抬升后处于开启环境的水洗氧化、生物降解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广元 天井山 古油藏 沥青分布 沥青演化 有机地球化学
下载PDF
储层沥青与有机包裹体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 被引量:6
4
作者 秦胜飞 潘文庆 +1 位作者 韩剑发 赵孟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5-318,328,共5页
储层沥青和包裹体生物标志物研究是目前油气地质学家十分感兴趣的课题,但由于提取这些生物标志物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文中选取塔里木盆地轮西稠油区碳酸盐岩储集层样品进行研究,用特殊的分析方法分离出... 储层沥青和包裹体生物标志物研究是目前油气地质学家十分感兴趣的课题,但由于提取这些生物标志物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文中选取塔里木盆地轮西稠油区碳酸盐岩储集层样品进行研究,用特殊的分析方法分离出储层沥青和包裹体生物标志物,并与原油生物标志物进行对比,建立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储层沥青和包裹体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方法,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新的信息。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轮西地区的稠油饱和烃色谱基线漂移严重,含大量25-降霍烷,普遍具有生物降解现象;包裹体生物标志物却没有生物降解现象,说明包裹体和原油形成期次完全不同,包裹体形成在原油降解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生物标志物 分析方法 储层沥青 轮西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气藏中固体沥青形成机理探讨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艳霞 钟宁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2-404,410,共4页
针对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储层中发现的大量固体碳质沥青,通过对其保存产状和碳同位素的分析,表明固体碳质沥青主要充填在碳酸盐岩储层的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晶间溶孔)、裂缝及溶洞系统中。固体沥青碳同位素值主要分布在-28.83... 针对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储层中发现的大量固体碳质沥青,通过对其保存产状和碳同位素的分析,表明固体碳质沥青主要充填在碳酸盐岩储层的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晶间溶孔)、裂缝及溶洞系统中。固体沥青碳同位素值主要分布在-28.83‰^-23.99‰之间,与气藏中储层沥青抽提物中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及沥青质和志留系干酪根碳同位素值相比,其值最重;而甲烷碳同位素值为-37.7‰^-29.2‰,值最轻。固体碳质沥青和甲烷的碳同位素值居于两端,其差值为碳同位素热动力分馏的结果。固体碳质沥青形成机理是原油中芳香烃类富含芳香核的高分子物质缩聚为高碳固体物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碳同位素 固体沥青产状 石炭系气藏 四川盆地东部
下载PDF
川西北矿山梁地区沥青脉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61
6
作者 黄第藩 王兰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8,共6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北段东缘矿山梁地区受海西构造运动中产生的断裂和裂缝系统的控制,在矿山梁和碾子坝构造上的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之中分布着众多的沥青脉,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沥青脉之一。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沥青脉... 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北段东缘矿山梁地区受海西构造运动中产生的断裂和裂缝系统的控制,在矿山梁和碾子坝构造上的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之中分布着众多的沥青脉,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沥青脉之一。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沥青脉抽提物的饱和烃和芳烃中沥青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的研究发现,其分子化合物的组成具有某些独特之处,这可能是由于沥青脉源于震旦—寒武系古油藏,当时只有藻类和细菌生源,沥青脉属于热蚀变沥青,形成后经历了长期演化。同时,矿山梁和碾子坝分布的沥青脉也指示在龙门山褶皱带东缘找寻我国最古老的震旦—寒武系油田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矿山梁地区 沥青脉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震旦—寒武系古油藏 热蚀变沥青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储层沥青的油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密云 谢邦华 +2 位作者 韦力 樊建东 王兰生 《海相油气地质》 2008年第2期52-56,共5页
用色谱-质谱分析方法鉴定出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储层沥青饱和烃和芳烃馏分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了生物标志物特征及热演化特征,其中以藿烷系列和规则甾烷系列丰度高为最主要特征。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龙潭组烃源岩与该储层沥青具有相... 用色谱-质谱分析方法鉴定出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储层沥青饱和烃和芳烃馏分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了生物标志物特征及热演化特征,其中以藿烷系列和规则甾烷系列丰度高为最主要特征。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龙潭组烃源岩与该储层沥青具有相似的生物标志物指纹特征及热演化特征,普遍存在γ-胡萝卜烷、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因此认为它们是该储层沥青的主要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生物标志物 有机质成熟度 油源对比 早三叠世 四川东部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原油裂解型气藏成藏史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艳霞 钟宁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4-279,共6页
应用碳酸盐岩储层次生方解石脉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的形成及充注史进行了恢复研究。流体包裹体鉴定表明,现今气藏储层中除气态烃+液态烃+盐水包裹体外,还存在大量多相态(气相、固相及三相)包体... 应用碳酸盐岩储层次生方解石脉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的形成及充注史进行了恢复研究。流体包裹体鉴定表明,现今气藏储层中除气态烃+液态烃+盐水包裹体外,还存在大量多相态(气相、固相及三相)包体,流体包裹体捕获的温度从100—135℃至140~180℃至185~220℃逐渐增高,同时由低温包裹体低含量的甲烷逐渐演变成高温包裹体高含量的甲烷,现今气藏的形成演变是古油藏经历了油气的生成、聚集、破坏乃至受热裂解为气藏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注期次 气态烃包裹体 固体包裹体 原油裂解型气藏 石炭系 四川盆地东部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地球化学自组织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梁卫 张晓宇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8年第2期82-86,共5页
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制主要为白云化和古岩溶作用,在成岩作用与古岩溶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用地球化学自组织理论深入研究了流体热驱支流对储层的影响,结合孔隙介质中水的运移形式,提出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的3个成岩模... 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制主要为白云化和古岩溶作用,在成岩作用与古岩溶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用地球化学自组织理论深入研究了流体热驱支流对储层的影响,结合孔隙介质中水的运移形式,提出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的3个成岩模式:(1)顶部固结-扩散成岩模式;(2)中部岩溶-热驱对流成岩模式;(3)底部淡水平流去白云化成岩模式,控制本区储层发育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古岩溶-热驱对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石炭系 川东地区 碳酸盐岩储层 地球化学自组织 热驱对流 成岩模式 油气地质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