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 and geological setting of the earthquake hazards in the Changning shale gas development zone,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HE Dengfa LU Renqi +3 位作者 HUANG Hanyu WANG Xiaoshan JIANG Hua ZHANG Weik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5期1051-1064,共14页
Hydraulic fracturing is a key technology in shale gas extraction,whether hydraulic fracturing induces earthquake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public and the focus of scholars’research.The urgency of shale gas minin... Hydraulic fracturing is a key technology in shale gas extraction,whether hydraulic fracturing induces earthquake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public and the focus of scholars’research.The urgency of shale gas mining and the catastrophic nature of earthquakes highlight the urgent need to study this issue.The Changning anticline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Sichuan Basin is a key area for shale gas exploitation.Taking thi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pplies the velocity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to reposition the M5.7 magnitude earthquake on December 16,2018 and the M5.3 magnitude earthquake on January 03,2019 and their aftershock sequence in this area.Using shale gas exploration drilling and reflection seismic data to carry out structural analysis,and recovering the tectonic geological setting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by restor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hangning anticline,to further explore the seismic mechanism.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is a large basement fault-bend fold,an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fault forming the anticline is 18 km,and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absorbs 33%of the fault slip.The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of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experienced larger-parallel shearing along underlying basement faults,forming a micro-fracture system.The footwall ramp of the basement fault is reactivated at present,earthquakes in this area mostly occur along the footwall ramp of the basement fault and above and below it.The anticlinal and synclinal hinge zones are also the earthquake concentration areas,but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decreases upwards along the kink-band,and small earthquakes below M2.0 occur in the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So far,the earthquake in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mainly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limb of the anticline,which is a natural earthquake formed along the footwall ramp of the basement fault.The earthquakes in the Changning area are possible related to the geo-tectonic setting for the southeast outward compress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t present,the moderate or large-scale earthquakes in the southwest Sichuan Basin are mainly due to the reactivation during late Quaternary of the earlier formed faults.It is suggested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monitoring of seismic activities in shale gas development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hazards SHALE GAS exploration SHALE GAS production hydraulic fracturing fluid OVERPRESSUR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ngning ANTICLINE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网格搜索定位方法的准确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为例
2
作者 张风雪 胡莉娅 李昱 《四川地震》 2024年第2期24-28,共5页
地震位置的准确度是开展高精度壳幔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地震台站间距的稀疏性,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位置存在较大的水平误差,其深度的不确定性更是其水平不确定性的数倍之多,地震位置准确度还未达到开展高精度结构研究的要求。因此,... 地震位置的准确度是开展高精度壳幔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地震台站间距的稀疏性,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位置存在较大的水平误差,其深度的不确定性更是其水平不确定性的数倍之多,地震位置准确度还未达到开展高精度结构研究的要求。因此,研究学者需要综合分析多种影响因素且对地震位置进行合理优化后,才可利用它获得较为可靠的壳幔结构。本研究以2019年长宁M_(S)6.0地震为例,使用基于正演的网格搜索定位方法,定性验证了不完备的方位角和难以准确识别的S震相走时会对震源位置的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定量分析了观测数据量和速度模型与震源深度间的制约关系,这些影响因素基本遵循前人已获得的认知准则。另外,该次研究还发现BJT和ZYT地震台站可能存在较大的授时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长宁ms6.0地震 定位准则
下载PDF
Research of the Activity of Earthquakes Induced by Water Injection of Salt Mining in Changning County,Sichuan Province
3
作者 Ruan Xiang Cheng Wanzheng Zhang Yongjiu Li Jun Chen Y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from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the tectonics of salt mining areas and digital seismic records, we studied the activity of earthquakes induced by water pumping in and out of the salt mines in...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from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the tectonics of salt mining areas and digital seismic records, we studied the activity of earthquakes induced by water pumping in and out of the salt mines in Shuanghe town, Changni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rates of water injection and extraction in the Shuanghe salt mining region were evenly matched before April 2006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was stable. On the other hand, shallow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 numbers increased sharply after the water injection rate became much larger than the water extraction rate. Large injection over a long time may causes the permeation of water through pre-existing small fractures and micro-cracks in the Changning anticlinal and accelerate the rupture of micro tectonic formations in nearby regions, inducing small earthquake swarm activity. The Q value calculated by using digital earthquake records indicates a relatively inhomogeneous medium in this area. The results of the accurate loca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show that sources are relatively shallow and are concentrated at a depth of 2km to 3km.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reveal a normal dip-slip character of shallow earthquakes. All of these show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 activity induced by water inj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理论 方法 成因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MS6.0地震的地质构造成因--区域性构造节理贯通、破裂结果 被引量:12
4
作者 常祖峰 张艳凤 +3 位作者 王光明 张世民 毛泽斌 刘昌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9-480,共12页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2019年长宁MS6.0地震震区的地质背景和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后,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并给出该地区孕震模型。基于区域地质与地震资料,结合地表调查结果发现,该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2019年长宁MS6.0地震震区的地质背景和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分析后,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并给出该地区孕震模型。基于区域地质与地震资料,结合地表调查结果发现,该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整体弱隆升、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不明显以及地震活动相对微弱等特征。此次强震的仪器震中位于长宁双河大背斜的西段,该背斜经历了古老的NE向挤压应力场和顺时针旋转应力场的双重叠加构造作用。在大背斜的核部和翼部普遍发育了两组NW向节理和一组NE向节理,并显示出区域性分布特征,构成了具一定规模的构造破碎带(软弱带)。地震记录显示,此次强震的地震序列呈现出明显的NW向线性条带,震源机制解主要指示了NEE-NE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结合地表构造特征可进一步推断,长宁地震的震源破裂型式是以沿NW向破裂面发生以逆冲为主兼具左旋走滑分量的破裂过程为特征。综合分析认为,2019年长宁MS6.0地震可能是双河背斜中的赋存超压环境叠加NE向古构造应力场和旋转应力场作用,导致区域性NW向纵向节理发生构造强化、贯通,并进一步破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ms6.0地震 双河大背斜 构造节理 发震构造
下载PDF
“重建得更好”目标下灾后恢复重建需求评估--以四川长宁Ms 6.0地震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师满江 宁志中 曹琦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116,共11页
基于民众需求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提升重建满意度的有效举措。但民众需求是否达到“重建得更好”的目标,尚缺乏实践验证。以四川长宁Ms 6.0地震为例,结合“重建得更好”和灾后需求评估方法,构建恢复重建需求指标体系,通过田野调查... 基于民众需求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提升重建满意度的有效举措。但民众需求是否达到“重建得更好”的目标,尚缺乏实践验证。以四川长宁Ms 6.0地震为例,结合“重建得更好”和灾后需求评估方法,构建恢复重建需求指标体系,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了民众需求特征及对“重建得更好”的响应程度。结果显示,民众需求侧重灾后短期生活、生产恢复,忽视长期的社区重建、降低风险和提升韧性等的需求内容;职业、家庭、社区类型的差异性导致了民众需求在恢复重建时序、空间上的差异性。灾后恢复重建需求在内容、重建时序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均影响对“重建得更好”目标的落实。鉴于此,提出建立动态化需求评估机制和多元化目标的恢复重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得更好 灾后恢复重建 灾后需求评估 优化策略 长宁ms 6.0地震
下载PDF
2019年长宁M_(s)6.0地震周边区域速度与P波各向异性成像研究
6
作者 杨唯佳 周艳杰 +4 位作者 姜恩元 石玉涛 马啸 贺茜君 黄雪源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共20页
利用基于程函方程求解的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对2019年长宁M_(s)6.0地震震中及其周边区域进行反演成像,获得了该区域高分辨率三维P波、S波速度结构以及P波方位角各向异性参数分布,并对几个典型剖面的泊松比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方... 利用基于程函方程求解的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对2019年长宁M_(s)6.0地震震中及其周边区域进行反演成像,获得了该区域高分辨率三维P波、S波速度结构以及P波方位角各向异性参数分布,并对几个典型剖面的泊松比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方位角各向异性对地震波P波走时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区域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显著的非均匀性,且一些相对低速异常与注水采盐、天然气水力压裂开采及废水回注等工业活动区域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显示人类的工业活动可能已经对上地壳的物质性质产生了影响。长宁地震的发生可能由注水采盐活动直接诱发,而由工业活动所造成的速度异常结构对区域内地震的发生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区域内P波方位角各向异性可能受板块运动和主压应力影响,而长宁地震序列震源区域浅层P波方位角各向异性以近EW向为主,与该区域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这些结果为认识四川盆地东南缘精细地壳结构、深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长宁M_(s)6.0地震 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P波方位角各向异性
下载PDF
四川长宁县6.0级地震通信系统结构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波 郭恩栋 毛晨曦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79,共8页
通信系统是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震后通信系统各组成部分震害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km。首先介绍了该次地震震区及震害基本情况,并分为楼面基站和落地基站两类... 通信系统是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震后通信系统各组成部分震害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km。首先介绍了该次地震震区及震害基本情况,并分为楼面基站和落地基站两类详细调查了Ⅷ度区长宁县双河镇和珙县珙泉镇震后通信系统使用功能及震害情况,得到了该次地震中通信系统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通信铁塔抗震性能良好;地面通信机房的破坏程度与结构形式紧密相关,应优先采用框架结构和彩钢机房,或者在砌体结构中增加圈梁和构造柱,增加机房整体稳定性;通信设备是通信系统抗震薄弱环节,应增强其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6.0级地震 通信系统 震害调查 震害分析
下载PDF
四川长宁M_(S)6.0地震震源干涉成像定位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博 高原 +1 位作者 刘杰 梁姗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74-1491,共18页
文中利用干涉成像定位方法对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主震及部分余震进行定位。天然地震波振幅的极性和大小随震源机制和辐射花样的变化而变化,利用原始波形的特征函数可消除震源在不同方位上远场P波的初动极性和大小的不一致性... 文中利用干涉成像定位方法对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主震及部分余震进行定位。天然地震波振幅的极性和大小随震源机制和辐射花样的变化而变化,利用原始波形的特征函数可消除震源在不同方位上远场P波的初动极性和大小的不一致性。文中将干涉成像技术应用于天然地震定位,通过对干涉波形进行偏移和叠加处理,分别对震源的水平位置和深度进行偏移成像,确定了主震及较大余震(M_(S)≥4.0)的震源位置参数,其中主震的位置为(28.38°N,104.88°E),震源深度为8.0km。此外,还测试了4种不同的速度模型对定位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震源干涉成像定位方法获得的结果较为稳定。通过计算台阵、台网的响应函数,评估了台站分布及特征函数周期长短对定位结果的影响。计算得到的特征函数优势周期约为4s,该周期的台阵、台网响应函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显示了较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涉 地震定位 干涉成像 偏移叠加 四川长宁地震
下载PDF
运用InSAR技术解算四川长宁M_(S)6.0地震三维形变场及时间序列形变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于书媛 方良好 +3 位作者 宴金旭 倪红玉 陈靓 丁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9-1477,1488,共10页
运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的差分干涉影像,获取2019-06-17四川宜宾长宁M_(S)6.0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在此基础上,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条件,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得到发震断层符合走滑和逆冲特征,断层破裂尺度约... 运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的差分干涉影像,获取2019-06-17四川宜宾长宁M_(S)6.0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在此基础上,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条件,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得到发震断层符合走滑和逆冲特征,断层破裂尺度约为15 km×20 km,断层滑动角为44.37°,断层倾角为56.42°,震源深度约为10.2 km,矩震级为M_(W)5.8。最后,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该地区2019-04-05至2019-08-03各时间段的累计形变,结果认为该区域在震前近场形变波动较小,震后一段时间累积形变增长,分析原因可能是余震分布使得地表变化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过与已有研究文献的比较和对该区域断层构造的分析,推测此次长宁地震发震断层由反演出的断层滑动引起,滑动面上缘接近地表,主震引起的次级断层活动触发短期内强余震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_(S)6.0地震 Sentinel-1A 三维同震 震间形变 滑动分布 时序InSAR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前破裂区内视应力和b值的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1 位作者 宫悦 陈丽娟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第2期49-58,共10页
视应力和b值都可以反映地壳应力变化。当应力增加时,视应力会增加,而b值降低。因此,应力变化将导致视应力和b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根据视应力和b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的变化。本文利用2000年1月—2019年12月长宁MS... 视应力和b值都可以反映地壳应力变化。当应力增加时,视应力会增加,而b值降低。因此,应力变化将导致视应力和b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根据视应力和b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的变化。本文利用2000年1月—2019年12月长宁MS6.0地震破裂区内3.0≤M_(L)≤3.6地震的视应力和2.0≤M_(L)≤4.3地震目录,研究了视应力和b值随时间的变化,发现:2013年2月—2017年3月间,视应力呈趋势上升变化,历时约4年,在震前两年时间内,视应力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视应力呈趋势上升变化期间,b值则呈趋势下降变化。当视应力维持在较高水平时,b值则维持在较低水平。即,长宁M_(S)6.0地震发生前,破裂区内视应力增加,同时b值下降。这表明,2019年长宁M_(S)6.0地震发生前破裂区内存在明显的构造应力增加过程,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和地震预测研究都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_(S)6.0地震 视应力 B值 破裂区
下载PDF
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下装配式建筑震害调查及分析
11
作者 邓世斌 吴靖 +5 位作者 罗璐 毕琼 雷雨 张瀑 吴勇 王鹏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7-102,共6页
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区有6栋装配式建筑,这些建筑距离震中约50km,所在区域设防地震烈度为7度(0.10g),邻近的51YBT观测台站实测地震波峰值加速度为59cm/s^(2)。经实地调查,这6栋装配式建筑震后结构构件和连接部位未发现受损现象,主体结... 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区有6栋装配式建筑,这些建筑距离震中约50km,所在区域设防地震烈度为7度(0.10g),邻近的51YBT观测台站实测地震波峰值加速度为59cm/s^(2)。经实地调查,这6栋装配式建筑震后结构构件和连接部位未发现受损现象,主体结构完好,隔墙基本完好。其中项目一和项目二均采用了PC墙板,装配率高。根据实测地震波计算分析结果,项目一在X向、Y向地震作用和项目二在Y向地震作用下的基底剪力超过了项目一和项目二在小震作用下基底剪力,项目一达到了抗规第1.0.1条"小震不坏"的设防目标;PC非承重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方式对整体刚度有较大影响,建议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应考虑PC非承重墙板对整体刚度的影响,并加强PC非承重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构造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长宁6.0级地震 装配式建筑 震害调查 PC墙板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序列S波分裂变化特征
12
作者 黄春梅 吴朋 +2 位作者 李大虎 王宇航 林向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320,I0001,共19页
本文采用质点运动判别与偏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震源区10个台站于2013年4月25日至2019年7月31日记录到的波形数据进行S波分裂参数测定,其中9个台站获取4条以上有效S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震源区各台站的S波... 本文采用质点运动判别与偏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震源区10个台站于2013年4月25日至2019年7月31日记录到的波形数据进行S波分裂参数测定,其中9个台站获取4条以上有效S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震源区各台站的S波分裂参数不仅在空间上存在分区特征,还会随时间发生改变。快波偏振方向在空间上的分区特征大体为:位于震源区东南段的三个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NE向,与震源区东南段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位于研究区西北段的台站,其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近EW向,与震源区西北段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到震源区地壳应力和复杂构造的共同影响,CJW,GXA和LQS三个台站都有两个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快波偏振方向随时间的变化为:主震后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都出现离散度增大而后又逐渐趋于一致的现象;CJW台的快波偏振方向在主震前三个月发生了改变,体现了孕震过程中随着应力的不断积累,其各向异性特征由主要受构造控制转变为受应力控制。各台站的归一化慢波时间延迟随台站距主震和余震密集区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反映了长宁地震孕震过程中余震密集区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明显强于周边区域。此外,主震发生前6个月左右CNI台的慢波时间延迟出现明显下降,地震发生后又迅速上升,反映出长宁地震震前的应力积累以及震后应力突然释放使上地壳中微裂隙的几何形态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长宁M_(S)6.0地震 S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时间延迟 地壳各向异性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精准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静 李志强 +5 位作者 李晓丽 黄帅堂 谭专条 陈雅慧 于晨 姚琪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4期67-79,共13页
地震发生时刻、震级、极震区烈度评估、烈度衰减关系模型、人员伤亡评估模型、房屋震害矩阵等是影响地震灾害损失计算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存在不确定性,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一定差距。文中对2019年6月19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灾害损... 地震发生时刻、震级、极震区烈度评估、烈度衰减关系模型、人员伤亡评估模型、房屋震害矩阵等是影响地震灾害损失计算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存在不确定性,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一定差距。文中对2019年6月19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精准性进行分析,探讨极震区烈度评估、地震影响场、烈度衰减关系模型、人员伤亡评估模型、房屋震害矩阵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及与真实结果存在的偏差,结果表明,提高地震影响场评估、人口、房屋建筑等数据空间分布精准性,是提高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精准性的基础和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长宁 地震灾害损失 烈度 人员伤亡 人口分布 易损性矩阵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敬光 万永革 +3 位作者 黄志斌 李振月 胡晓辉 李泽潇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7-685,共9页
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找到1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来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方式,通过数学方法得到了与现有震源机制解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9... 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找到1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来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方式,通过数学方法得到了与现有震源机制解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94.78°、52.68°和139.16°,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12.44°、58.67°和45.22°,根据本次地震余震分布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走向为312.17°,与中心震源机制的节面Ⅱ走向一致,因而推断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之后,利用此次地震之前震源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震源区的震前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长宁6.0级地震的中心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震前应力场均为逆冲型为主兼走滑分量的类型,震前应力场压轴为NWW-SEE向,中间轴为NNE-SSW向,两轴倾角接近水平,而张轴较陡,表现为逆冲型的应力场。将反演得到的应力场投影到中心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与余震分布一致的节面上,发现中心震源机制解的滑动角和应力场预测的滑动角差别仅为13.45°,表明此次地震受背景应力场控制而发生在先存的薄弱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6.0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中心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序列震源区二维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建慧 罗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共17页
使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求解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共得到30个可靠的M>3.0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合该地区已有的震源机制解,开展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反演,小尺度探讨震源区的构造应力环境。反... 使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求解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共得到30个可靠的M>3.0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合该地区已有的震源机制解,开展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反演,小尺度探讨震源区的构造应力环境。反演结果显示,震中附近区域主要以逆冲型应力性质为主,局部地区包括少量走滑分量以及混合类型。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主要以NEE向或NE向为主。在筠连以东地区,不同于北部的逆冲型,应力性质以走滑型兼少量混合类型为主,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近EW向。构造应力场方向与形成长宁背斜的构造应力存在一定交角,2019年长宁6.0级地震可能是由NE或NEE向近水平应力挤压产生的该地区滑脱面之上背斜核部的逆断层活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长宁M_(S)6.0地震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基于地震政务微博平台的长宁M_(S)6.0级地震灾害信息发布模式与关注度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宴金旭 郑逸 +1 位作者 周妍 叶肇恒 《华南地震》 2021年第2期49-54,共6页
选取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 6.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和四川省地震局两大政务微博平台,关于长宁M_(S) 6.0级地震信息发布内容和公众关注度数据。通过信息时间流量变化和内容框架两方面对信息发布模式与公众关注... 选取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 6.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和四川省地震局两大政务微博平台,关于长宁M_(S) 6.0级地震信息发布内容和公众关注度数据。通过信息时间流量变化和内容框架两方面对信息发布模式与公众关注度进行分析,探究防震减灾部门在地震灾害管理中灾害信息发布的模式与公众对信息内容的关注度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其震后信息发布的效果和针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震 政务微博 信息发布 公众关注度
下载PDF
四川长宁M_(S)6.0地震后民众恢复重建需求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师满江 宁志中 曹琦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65,共10页
掌握震后恢复重建中民众的需求特征,是科学、规范制定恢复重建政策和编制规划的重要依据。以四川长宁县M_(S)6.0地震为例,参考马斯洛需求理论和国际灾后需求评估方法,构建需求指标体系,开展社区问卷调查,分析了本次震后恢复重建的民众... 掌握震后恢复重建中民众的需求特征,是科学、规范制定恢复重建政策和编制规划的重要依据。以四川长宁县M_(S)6.0地震为例,参考马斯洛需求理论和国际灾后需求评估方法,构建需求指标体系,开展社区问卷调查,分析了本次震后恢复重建的民众需求特征,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优化建议。主要结论有:(1)灾区民众恢复重建需求体现出“紧要”的程度,但家庭、个体和社区差异性较大;(2)整体呈现出马斯洛需求层级的结构特点,即在过渡安置期和恢复重建初期,民众需求优先级较高,在恢复重建中远期,民众需求优先级较低;文章最后讨论认为:为凝聚需求共性,降低需求差异性,建议开展以社区/村镇为单位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为提升民众恢复重建的信心,灾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政策。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灾后恢复重建需求评估指标体系,丰富了灾后恢复重建需求评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重建 灾后需求评价 马斯洛需求理论 恢复重建需求 四川长宁地震
下载PDF
利用帕金森矢量检测2019年长宁6.0级地震的地磁场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艾萨·伊斯马伊力 陈界宏 毛志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99,共9页
2019年6月17日在四川长宁县(104.9°E、 28.34°N)发生6.0级地震。本文以该地震为例,基于中国地磁台网提供的地磁台站资料,利用帕金森矢量方法,计算出每个台站在不同频段的帕金森矢量方位角异常之后,将同一频段的多个台站的异... 2019年6月17日在四川长宁县(104.9°E、 28.34°N)发生6.0级地震。本文以该地震为例,基于中国地磁台网提供的地磁台站资料,利用帕金森矢量方法,计算出每个台站在不同频段的帕金森矢量方位角异常之后,将同一频段的多个台站的异常进行叠加,提取和分析该地震前震中周围地磁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震中周围多个台站短临地磁异常时空特征明显,通过异常综合叠加分析可以较好地估计震中方位。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短临地震预报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6.0地震 帕金森矢量 震磁异常 地磁感应矢量
下载PDF
四川长宁盐矿井注水诱发地震研究 被引量:41
19
作者 阮祥 程万正 +2 位作者 张永久 李军 陈银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6-234,共9页
根据现场调查资料、矿区地质构造资料和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四川长宁盐矿井注水诱发的地震活动。研究发现,2006年4月前矿井注水与出水量相当,地震活动平稳;之后注水量远超过出水量,在注水量和出水量相差较大时,浅层中小地震频次急剧增... 根据现场调查资料、矿区地质构造资料和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四川长宁盐矿井注水诱发的地震活动。研究发现,2006年4月前矿井注水与出水量相当,地震活动平稳;之后注水量远超过出水量,在注水量和出水量相差较大时,浅层中小地震频次急剧增加。长时间的大量注水可能渗入先存的长宁背斜内的小断裂及微裂缝带,加速附近区域微构造地层的破裂,引发了小震群活动。利用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的Q值显示该地区地下介质较不均匀;小震精定位结果显示震源深度较浅,主要分布在2-3km;震源机制解表明,浅层地震呈正倾滑特征。这些都表现出矿井注水诱发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地震 矿井注水 四川长宁
下载PDF
长宁页岩气开发区地震的构造地质背景 被引量:75
20
作者 何登发 鲁人齐 +3 位作者 黄涵宇 王晓山 姜华 张伟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3-1006,共14页
水力压裂是页岩气开采的关键技术,其是否诱导地震已成为公众热点话题与学者研究焦点。针对页岩气开采的紧迫性与地震的灾害性凸显这一急需破解的矛盾,以四川盆地页岩气开采重点区块长宁背斜为例,对该区2018年12月16日5.7级和2019年1月3... 水力压裂是页岩气开采的关键技术,其是否诱导地震已成为公众热点话题与学者研究焦点。针对页岩气开采的紧迫性与地震的灾害性凸显这一急需破解的矛盾,以四川盆地页岩气开采重点区块长宁背斜为例,对该区2018年12月16日5.7级和2019年1月3日5.3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应用研究区的速度模型进行重新定位,应用页岩气勘探的钻井与地震反射资料,开展构造解析,通过复原长宁背斜的形成过程揭示地震发生的构造地质背景,进一步探讨地震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长宁背斜为一大型基底断层转折褶皱背斜,形成背斜的断层位移量为18km,长宁背斜吸收了33%的断层滑移量;长宁背斜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发生沿下伏基底断层滑动的层平行剪切,形成微裂缝系统;基底断层的下盘断坡部位在现今复活,该区地震多沿基底断层下盘断坡及其上、下发生,背斜与向斜转折端也出现地震集中区,但沿膝折带向上地震震级减小,志留系龙马溪组中多发生2.0级以下地震。长宁背斜区的地震目前主要发生在背斜南翼,为沿基底断层下盘断坡部位活动形成的天然地震。长宁地区的地震可能与现今青藏高原向东南缘挤出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关,川西南地区的早期构造在晚第四纪复活疑是产生中等强度地震的主因。建议开展页岩气开发区地震活动的科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页岩气勘探 页岩气开采 水力压裂 流体超压 构造变形 长宁背斜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