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ying the Socio-Ecological Model to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of ACL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s: A systematic review 被引量:1
1
作者 DRima L.Bogardus Ryan J.Martin +1 位作者 Alice R.Richman Anthony S.Kulas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9年第1期8-16,共9页
Background: Prevent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injuries is important to avoid long-term adverse health consequences. Identifying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prevention programs is crucial to reducing t... Background: Prevent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injuries is important to avoid long-term adverse health consequences. Identifying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prevention programs is crucial to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these injuries. Our purpose was to identify barriers of implementation for ACL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s and suggest mechanisms for reducing the barriers through application of a SocioEcological Model(SEM).Methods: Studies investigating ACL prevention program effectiveness were searched in Medline via PubMed and the Cochrane Library, and a subsequent review of the references of the identified articles, yielded 15 articles total. Inclusion criteria encompassed prospective controlled trials, published in English, with ACL injuries as the primary outcome. Studies were independently appraised by 2 reviewers for methodological quality using the PEDro scale.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were identified when reported in at least 2 separate studies. A SEM was used to suggest ways to reduce the identified barriers.Results: Five barriers were identified: motivation, time requirements, skill requirements for program facilitators, compliance, and cost. The SEM suggested ways to minimize the barriers at all levels of the model from the individual through policy levels.Conclusion: Identification of barriers to program implementation and suggesting how to reduce them through the SEM is a critical first step toward enabling ACL prevention programs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ultimately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these inju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PREVENTION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NEUROMUSCULAR training programs Socio-ecological Model Sports INJURY PREVENTION
下载PDF
Ecological Barrier Deterioration Driven by Human Activities Poses Fatal Threats to Public Health due to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
作者 Dayi Zhang Yunfeng Yang +8 位作者 Miao Li Yun Lu Yi Liu Jingkun Jiang Ruiping Liu Jianguo Liu Xia Huang Guanghe Li Jiuhui Qu 《Engineering》 SCIE EI 2022年第3期155-166,共12页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and concerns about several other pandemics in the 21st century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global attention.Thes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threaten global public health and raise...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and concerns about several other pandemics in the 21st century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global attention.Thes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threaten global public health and raise urgent studies on unravel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eir transmission from animals to humans.Although numerous works have intensively discussed the cross-species and endemic barriers to the occurrence and spread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both types of barriers play synergistic roles in wildlife habitats.Thus far,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viral diffusion,migration,and transmission in ecosystems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In this review,we conceptualize the ecological barrier that represent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ross-species and endemic barriers for either the natural or intermediate hosts of viruses.We comprehensively discuss the key influenti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ecological barrier against viral transmission from virus hosts in their natural habitats into human society,including transmission routes,contact probability,contact frequency,and viral characteristics.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t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global 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strength of the ecological barrier,ecological barrier deterioration driven by human activities is critically analyzed for potential mechanisms.Global climate change can trigger and expand the range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and human disturbances promote higher contact frequency and greater transmission possibility.In addition,globalization drives more transmission routes and produces new high-risk regions in city areas.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new concept for and comprehensive evidence of the ecological barrier block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spread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It also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potential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barrier and reduce the wide-ranging risks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to public he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VIRUS ecological barrier
下载PDF
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基础、制约因素与机制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董佳宇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2,共7页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肩负的重大责任。从建设历程看,内蒙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经历了反复调试、稳健推进和释放能量的演进历程。从建设成效看,以林草修复为基础的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显著,制度体系保障机制逐渐完善,多维度...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肩负的重大责任。从建设历程看,内蒙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经历了反复调试、稳健推进和释放能量的演进历程。从建设成效看,以林草修复为基础的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显著,制度体系保障机制逐渐完善,多维度治理创新和数智技术运用初见成效,产业和能源结构日趋升级。但生态理性缺失、生态要素结构失衡、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缓慢、环保大数据共享不足等仍制约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因此,要树立大生态观,以多维度协同治理模式为先导、以治理主体耦合运行机制为主线、以生产生活绿色化为载体、以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技术为驱动、以代内与代际并重的监管机制为补充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践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现实基础 制约因素 机制 内蒙古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功能演变与障碍诊断——以新一线城市南京市为例
4
作者 张俊峰 徐洁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88-100,共13页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评价新一线城市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其时变特征、权衡协同关系与障碍因素等,得到的结果显示:南京市在研究期间内土地利用多功能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评价新一线城市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其时变特征、权衡协同关系与障碍因素等,得到的结果显示:南京市在研究期间内土地利用多功能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提高,生态功能呈衰退态势;南京市土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存在程度不一的协同权衡关系;土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障碍度持续增大,其中SO 2年均浓度、森林覆盖率影响较突出,生活功能的障碍度持续减小。因此新一线城市应在权衡土地生活、生产与生态功能协同关系中强化土地生态空间服务功能,减少生活与生产活动带来的生态负效应,引导土地功能向高度协调方向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功能 熵权TOPSIS 障碍度 权衡/协同分析
下载PDF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及应对
5
作者 唐江桥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8期48-52,共5页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旨在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效率和质量,实现精准决策,并促进信息共享和公众参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治理主体可能面临如下风险:一是数字形式主义风险,表现为痕迹管理、电子衙门、虚拟政绩;...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旨在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效率和质量,实现精准决策,并促进信息共享和公众参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治理主体可能面临如下风险:一是数字形式主义风险,表现为痕迹管理、电子衙门、虚拟政绩;二是智能官僚主义风险,表现为技术依赖、算法歧视和决策灵活性下降;三是政务大数据壁垒风险,表现为数据孤岛和碎片化、数据安全威胁、数据治理能力有限。根据上述不同风险的特征和表现,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环境 数字化转型 数字形式主义 智能官僚主义 政务大数据壁垒
下载PDF
不同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以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带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殷允可 李昊瑞 +2 位作者 张铭 王良杰 姜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厘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驱动因素对实现生态系统高效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在不同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在空间上如何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否一致,尚不清楚。以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带为例,基于InVEST模型、CASA模型评估生态系统... 厘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驱动因素对实现生态系统高效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在不同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在空间上如何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否一致,尚不清楚。以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带为例,基于InVEST模型、CASA模型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特征,采用RMSE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不同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驱动机制,以期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如下:(1)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气候区存在明显差异,WY整体由东北向西南呈递减趋势,NPP和SC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2)WY∩NPP的权衡最高值在中温带为0.317,最低值在高原气候区为0.181。WY∩SC在不同气候区RMSE变化幅度较小,由南向北呈现递减趋势;中亚热带气候区WY∩SC的权衡程度最高,为0.295,南温带的权衡程度最低,为0.229。NPP∩SC的RMSE差值最小,仅有0.064,高原气候区权衡程度略低于温带和亚热带。(3)在不同气候区自然因素对权衡关系作用显著高于社会因素,但在人口密集区,人为活动可以部分突破自然因素的约束,使其对权衡的影响有所提升。因此,在制定不同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针对性措施时,应考虑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空间特征和驱动因素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 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带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基于ISM-MICMAC模型的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霍腾飞 杨润恺 陈立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188,共8页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上的差异是根源性隐性障碍,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组织领导力与权威性问题对协同治理有显著负面影响;(2)政绩评估体系片面化、各行政区内部部门权责重叠以及信息和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是主要障碍;(3)生态环境补偿不到位、预期收益不足以及市场调节不到位导致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市场驱动力不足。三地政府应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相互包容下,打破信任壁垒,创建互惠互利且足够稳定的协同网络,建立高效灵活对话机制、降低政府间沟通协调成本,方能化解目前的协同治理低效的困境,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ISM-MICMAC模型 京津冀协同发展 隐性障碍
下载PDF
1985-2020年中国“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贾天朝 胡西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8-363,共16页
[目的]探索“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揭示其分异规律,为研究区土地资源整合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1985—2020年内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 [目的]探索“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揭示其分异规律,为研究区土地资源整合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1985—2020年内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及转移矩阵等方法,从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和空间转移3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分异规律。[结果](1)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除北方防沙带草地面积增加20618.03 km^(2)外,其他四大屏障区均有所减少,其中东北森林带草地面积减少最多,为18031.03 km^(2);五大生态屏障区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北方防沙带增加面积最多,为7280.79 km^(2);东北森林带生态用地显著减少、非生态用地显著增加,这与生态屏障区的发展要求相违背。(2)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中南方丘陵山地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最高(平均综合动态度为24.27%),变化速率差异最大(综合动态度极差为31.23%);除东北森林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下降外,其他屏障区均呈上升状态。(3)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转化程度都有所增强,其中增强较为显著的为川滇—黄土高原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分别上升3.89%,3.82%。各屏障区主要转化地类为耕地和草地,未利用地在北方防沙带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转化中也占有较大比例。[结论]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呈不均衡演化特征,应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屏障区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动态度 时空动态
下载PDF
基于“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的内蒙古生态网络识别及优化
9
作者 刘鑫 王利群 +4 位作者 李昊然 李永红 乔文光 李丽娟 王晨旭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7-1216,共10页
识别生态空间质量,构建区域保护网络对于优化生境布局、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为例,研究构建“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网络识别框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 识别生态空间质量,构建区域保护网络对于优化生境布局、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为例,研究构建“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网络识别框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在此基础上,耦合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廊道,构建内蒙古保护网络。通过分析生态廊道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叠置关系,提取待优化的生态踏脚石与生态障碍点。结果表明:(1)内蒙古Ⅰ级生态源地面积3.80×10^(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1%,与生态保护红线重合度较高。(2)在自然保护地和Ⅰ级生态源地的基础上,识别潜在生态廊道共84条,总长度约为15910 km,结合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和鸟类迁徙廊道构建内蒙古保护网络。(3)识别5条鸟类迁徙廊道、10处踏脚石优质生境建设点和81处生态障碍修复点。研究结果为内蒙古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物种迁移和能量流动网络的管理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位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网络 生态踏脚石 生态障碍点 内蒙古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陈雅莉 樊伟 +1 位作者 齐鹏 王晓娇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2期45-52,共8页
农业生态安全指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处于一种健康、平衡、不受威胁的状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农业生态安全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农业生产中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粗放等行为,其农业... 农业生态安全指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处于一种健康、平衡、不受威胁的状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农业生态安全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农业生产中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粗放等行为,其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因此,本研究选择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重要农业区的三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2008-2017年农业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因子障碍度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7年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态安全水平在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在逐渐改善。(2)张掖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向“较安全”转变,武威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上升至“较安全”等级,酒泉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向“临界安全”转变。(3)影响张掖、武威、酒泉农业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有重叠又有不同,其中“森林覆盖率”“农膜使用强度”“居民受教育程度”等因子是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态安全共有的障碍因素,各区域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安全 PSR模型 因子障碍度 河西走廊
下载PDF
加筋保土柔性污染阻隔管控技术在历史遗留废渣堆治理中的应用
11
作者 郭智 刘玉强 +2 位作者 齐长青 刘胜 郑中华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184,共11页
历史遗留废渣堆的治理是目前环保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于堆存场地受限、边坡陡的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与生态恢复的协同治理技术是当下历史遗留废渣堆污染防治的难题之一。以某关停矿山生态恢复项目渣堆管控项目为例,提出了... 历史遗留废渣堆的治理是目前环保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于堆存场地受限、边坡陡的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与生态恢复的协同治理技术是当下历史遗留废渣堆污染防治的难题之一。以某关停矿山生态恢复项目渣堆管控项目为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历史遗留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及生态恢复技术,即废渣堆加筋—保土—水平与垂直柔性阻隔—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简称“加筋保土柔性阻隔生态恢复技术”,该技术对废渣堆采用土工袋+格栅加筋的方式稳固边坡,堆体表面设置HDPE膜为主防渗的阻隔层,并挂设土工格室进行保土绿化,并在渣堆四周设置柔性垂直污染防控阻隔墙,将废渣堆进行三维立体阻隔,有效防控废渣堆对周边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同时废渣堆表层阻隔采用的是HDPE膜,其渗透系数小于1×10^(-13) cm/s,四周采用的柔性垂直阻隔墙整体渗透系数小于1×10^(-7) cm/s,HDPE膜表层通过钢制花管HDPE管靴固定土工格室,钢制花管HDPE管靴可与HDPE膜实现热熔焊接,渗透系数满足1×10^(-7) cm/s,最终实现污染阻隔与生态绿化相互协同,达到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和生态恢复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污染废渣 重金属污染 加筋保土结构 水平与垂直柔性阻隔 生态恢复
下载PDF
北京山区森林经营探讨——以门头沟区为例
12
作者 高永龙 苑秋月 +7 位作者 杨景林 孙艳丽 王菁黎 刘倩 杨春欣 马俊丽 张连金 王月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92-95,共4页
为提高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状况和森林质量,更好地发挥首都绿色生态屏障作用,以门头沟区为例,基于北京市第9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通过对实地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现场调查等方法与手段,系统分析与评价了门头沟区森林资源现状、资源变化及目... 为提高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状况和森林质量,更好地发挥首都绿色生态屏障作用,以门头沟区为例,基于北京市第9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通过对实地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现场调查等方法与手段,系统分析与评价了门头沟区森林资源现状、资源变化及目前森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功能定位、森林资源结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社会状况等特点,提出了森林经营分类、生态修复、森林保护、森林资源多功能利用4方面山区森林经营措施、建议与对策,为森林可持续发展与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森林 生态屏障 区域功能 生态修复 森林保护 资源利用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企业水信息披露的耦合机制、障碍网络与提升策略
13
作者 李淑琴 沈菊琴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8,78,共7页
水信息披露是企业进行水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长效发展的必要前提。以耦合机制-障碍网络-提升策略为主轴,结合制度、产业、行为、意识等理念,深入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企业水信息披露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耦... 水信息披露是企业进行水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长效发展的必要前提。以耦合机制-障碍网络-提升策略为主轴,结合制度、产业、行为、意识等理念,深入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企业水信息披露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耦合机制,明确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及逻辑框架;融合我国企业水信息披露的发展现状,提炼得出企业水信息披露的障碍网络,并基于障碍网络分析,从多元共治、发展模式、要素供给、环境认知等角度提出了企业水信息公开的完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水信息披露 生态文明建设 耦合机制 障碍网络 提升策略
下载PDF
基于DPSIRM与障碍度模型的南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安全评价及其障碍因子研究
14
作者 申明智 郑群明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71-79,共9页
【目的】为实现南山国家公园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利用DPSIRM(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权重进行确定,利用线性加权法计算旅游生态安全评价值和综合值,并... 【目的】为实现南山国家公园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利用DPSIRM(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权重进行确定,利用线性加权法计算旅游生态安全评价值和综合值,并使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南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结果】南山国家公园的旅游生态安全处于Ⅳ级的比较安全的层次和状态,其综合值为6.3552;综合值、权重和评价值分数较高(0.5~0.6)的主要集中在人口、景观质量、旅游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数较低(0~0.2)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景观性质等方面;人口自然增长率、旅游地在全部的面积中的占比、地区生产总值、旅游收入、环境治理占GDP比重和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他们的累积障碍度大于50%)是障碍度较大的影响因素,对南山国家公园的旅游生态安全影响较大。【结论】南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比较安全态势,需要更多关注长时间序列的旅游生态安全发展,助力构建南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山国家公园 旅游生态安全评价 DPSIRM模型 障碍度模型
下载PDF
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
15
作者 卢学强 郑博洋 +2 位作者 连懿 莫训强 李洪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0-1208,共9页
研究以渤海湾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区,以渤海湾滨海地区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视角,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为问题与目标维度构建了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体系。根据渤海湾生态问题,截污净化、产水量... 研究以渤海湾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区,以渤海湾滨海地区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视角,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为问题与目标维度构建了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体系。根据渤海湾生态问题,截污净化、产水量和生境质量3类指标被筛选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关键指标,并分别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中的营养物迁移模型、产水量模型和生境质量模型进行评价。此外,对2000—2020年渤海湾滨海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和截污净化、产水量、生境质量3类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指标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并分析了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时空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20 a间渤海湾滨海地区,耕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而建设用地和湿地面积增加,氮磷截留率和产水量增加,但生境质量下降。(2)渤海湾滨海地区综合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供给良好,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3)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对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方法及结果不仅可指导本区域生态建设,同时对其他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系统服务 渤海湾滨海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
下载PDF
海南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6
作者 杨立根 罗君名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第1期32-37,共6页
旅游业是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如何使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基于海南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现状,采用熵值法评价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发展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0年,海... 旅游业是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如何使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基于海南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现状,采用熵值法评价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发展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0年,海南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呈波动增长,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在0.3152~0.6300内波动,旅游经济综合得分在0.2779~0.7317内波动;2010—2020年,海南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耦合协调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10—2016年处在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阶段,2017—2020年处在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的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2010—2020年,旅游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障碍度大于生态环境系统。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全域旅游;加强生态环境维护,保护旅游资源等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协调 旅游业 生态环境 障碍度 海南省
下载PDF
生态声屏障植被与基质筛选研究
17
作者 张婷 刘文祥 +3 位作者 胡远华 曹雷雨 刘地秀 袁平成 《绿色科技》 2024年第7期28-34,40,共8页
筛选适宜高速公路生态声屏障种植的植物种类和基质配方,为高速公路生态声屏障的构建提供参考。首先,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适宜南昌高速公路环境生长的植物种类;然后,基于不同配方基质对筛选出的植物进行声屏障种植试验,观测植物的存活率... 筛选适宜高速公路生态声屏障种植的植物种类和基质配方,为高速公路生态声屏障的构建提供参考。首先,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适宜南昌高速公路环境生长的植物种类;然后,基于不同配方基质对筛选出的植物进行声屏障种植试验,观测植物的存活率、生长势、覆盖效果、景观效果等指标,评估不同配方基质对供试植物生长的影响;最后,测定基质的理化性质,利用隶属函数法筛选出适合用于生态声屏障的种植基质配方。结果表明:盆栽实验中,藤本月季、爬山虎、垂盆草、花叶络石、扶芳藤5种植物的存活率为100%,铁芒萁、薜荔、乌蕨、地菍、地果均存在一定比例死亡率,乌蕨全部死亡;声屏障种植实验中,爬山虎、花叶络石、扶芳藤在5种基质中存活率为100%,藤本月季存在约20%的死亡率,垂盆草仅在T1(泥炭∶腐熟枝条∶蛭石∶青石∶园土=4∶0∶3∶2∶27)、T3(泥炭∶腐熟枝条∶蛭石∶青石∶园土=4∶4∶0∶1∶27)中有10%的存活率,所有供试植物在T3中的生长势、覆盖效果、景观效果总体呈现最佳,T3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指数最大。花叶络石、藤本月季、扶芳藤、爬山虎更适宜作为南昌高速公路生态声屏障种植材料,T3(泥炭∶腐熟枝条∶青石∶园土=4∶4∶1∶27)为最佳种植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声屏障 植被筛选 基质筛选 隶属函数
下载PDF
整体智治视角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石双梅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54,共4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优化生态安全和区域协同发展整体格局的重要战略。整体智治强调数据驱动、组织整合、公众需求回应,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在技术、结构和目标方面相契合,是实现流域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的新理念、新模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优化生态安全和区域协同发展整体格局的重要战略。整体智治强调数据驱动、组织整合、公众需求回应,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在技术、结构和目标方面相契合,是实现流域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当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着行政分割、数据壁垒、监管缺位、伦理失范的困境。在整体智治理念下,通过统筹推进区域联动开放、以强化数据共享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制度与技术双重供给保障监督落实到位以及通过价值引领进行技术祛魅等4个方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整体智治 契合关系 治理困境 行政分割 数据壁垒 有效路径
下载PDF
基于冷暖季放牧区划分的玉树州草畜平衡估算及变化分析
19
作者 夏兴生 马国秀 +3 位作者 车红岩 潘耀忠 黄永生 李宏达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7-1019,共13页
玉树州作为三江源高寒生态屏障区以牧为主农牧业结合发展的核心地区,草畜平衡不仅关系生态屏障安全,也对实现科学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探究高寒生态屏障区天然草地的草畜平衡变化为目的,选择玉树州为研究... 玉树州作为三江源高寒生态屏障区以牧为主农牧业结合发展的核心地区,草畜平衡不仅关系生态屏障安全,也对实现科学的畜牧业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探究高寒生态屏障区天然草地的草畜平衡变化为目的,选择玉树州为研究区,利用2014-2019年MOD13A1 NDVI产品数据和MOD17A3H NPP产品数据、统计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在划分县域冷暖两季放牧区的基础上,以“木桶效应”确定了各县(市)天然草地的合理载畜量并对其草畜平衡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按照理论上的自然轮牧规律,参考固定面积比例和年内NDVI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的玉树州各县(市)冷季放牧区分布于较温暖的沟谷地区,暖季放牧区处于高寒区域,且冷季放牧区产草量大于暖季放牧区。2)年际间冷暖季放牧区干草产量均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均在3.00%以上且暖季放牧区年产草量增长率大于冷季放牧区。3)2014-2019年玉树州整体的草畜平衡状态由临界超载和超载波动转为平衡,但各县(市)草畜平衡状态存在差异,推测可能是因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生态工程支持的空间范围差异引起的。本研究对进一步修订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方案,实施高寒生态屏障区生态和畜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轮牧 木桶效应 高寒草地 载畜量 生态屏障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主攻防沙治沙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
作者 阿拉腾其木格 《环境与发展》 2024年第5期1-6,23,共7页
内蒙古的防沙治沙工作对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以及国家能源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 内蒙古的防沙治沙工作对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以及国家能源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该地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以及防治并存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内蒙古目前面临气候干旱与荒漠化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防沙治沙的任务愈加艰巨。目前自治区生态恢复与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治理成效尚不稳定,总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统筹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主攻防沙治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