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师宏斌 马强 +3 位作者 丁彦才 李明明 余洋 陈福宝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7.4个月。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400~120...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7.4个月。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400~1200 ml,输血400~800 ml,术后拔除肛管后即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训练1,0~12 d后拔双侧输尿管支架管后均能达到良好的控尿功能。1~1.5 h排尿1次,其中有2例患者短期内出现夜间不能控尿,经过训练在1~2周后均能完全控制排尿排便。随访3~24月,平均7.4个月,患者2个月后每日排尿次数稳定,平均间隔2~3.5 h 1次,术后无1例出现高氯性酸中毒。术后3~6个月行IVP检查上尿路排泄正常,无梗阻、积水、输尿管扩张和返流;代膀胱容量300~400 ml,排尿后残余尿量0~50 ml。结论该术式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是可控性尿流改道手术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尿流改道
下载PDF
去管化乙状结肠储尿囊可控性尿流改道术(改良MainzⅡ式)临床疗效观察
2
作者 关维民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观察去管化乙状结肠储尿囊可控性尿流改道术(改良MainzⅡ式)临床效果。方法5例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术后采用改良MainzⅡ式,分析围手术期情况、术后控尿情况、贮尿囊容积、影像学检查情况、实验室检查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时... 目的观察去管化乙状结肠储尿囊可控性尿流改道术(改良MainzⅡ式)临床效果。方法5例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术后采用改良MainzⅡ式,分析围手术期情况、术后控尿情况、贮尿囊容积、影像学检查情况、实验室检查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4.3~5.5 h,术中出血量300~545 ml,术后下床时间6~9 d,留置单J管时间8~13 d,留置尿管时间19~22 d,全部患者白天及夜间控尿良好。结论改良MainzⅡ式膀胱术操作简单,效果良好,能保证肠管的连续性和尿液可控性,并发症少,患者生存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尿流改道
下载PDF
尿粪分流手术在治疗膀胱全切Sigma直肠膀胱术后严重代谢紊乱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沈华 廖凯 吴宏飞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 探讨尿粪分流手术在治疗膀胱癌膀胱全切Sigma直肠膀胱术后严重代谢紊乱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4例因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Sigma直肠膀胱术的术后严重代谢紊乱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8- 82岁,平均(72±... 目的 探讨尿粪分流手术在治疗膀胱癌膀胱全切Sigma直肠膀胱术后严重代谢紊乱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4例因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Sigma直肠膀胱术的术后严重代谢紊乱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8- 82岁,平均(72±10)岁.4例患者术后1-4年反复出现乏力、纳差,甚至意识障碍,经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检验均诊断为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钾血症,伴有肾功能损害.尿粪分流手术前1周查血pH 7.15±0.08,碳酸氢盐(7.8±4.7)mmol/L,钾(3.1 ±0.2) mmol/L,氯(110.3±4.7) mmol/L,肌酐(314.8±66.4) μmol/L.本组4例均于全麻下行储尿囊腹壁造口+乙状结肠直肠吻合术.由下腹正中原切口进入,游离储尿囊、乙状结肠和直肠,于乙状结肠和储尿囊交界处用直线切割闭合器横断肠管,于输尿管与结肠储尿囊吻合口下方用弧形切割闭合器横断直肠,用一次性管型吻合器将乙状结肠和直肠于储尿囊左侧端端吻合,浆肌层缝合加固.切开储尿囊,并从切口拉出做腹壁造口.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血清电解质和肾功能指标.结果 本组4例手术时间(256.3±26.9) min,出血量(147.5±111.2) ml,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周复查血碳酸氢盐(19.1±4.8) m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复查血pH 7.38±0.05,血钾(3.9±0.3) mmol/L,肌酐(208.8±50.8) 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复查血氯(102.4±5.8) m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36个月,4例均未发生严重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结论 储尿囊腹壁造口+乙状结肠直肠吻合术可有效纠正根治性膀胱切除+Sigma直肠膀胱术后患者的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是处理此类严重并发症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尿流改道 sigma直肠膀胱术 代谢紊乱 尿粪分流
原文传递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胜文 张士伟 +2 位作者 林相国 张凯 杨威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1096-1097,共2页
目的 观察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38例膀胱癌患者 ,行膀胱全切术。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 ,纵行剖开肠管 2 0~ 2 4cm ,成形为储尿囊。输尿管以黏膜下隧道方式作抗逆流吻合。利用肛门括约肌... 目的 观察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38例膀胱癌患者 ,行膀胱全切术。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 ,纵行剖开肠管 2 0~ 2 4cm ,成形为储尿囊。输尿管以黏膜下隧道方式作抗逆流吻合。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 3~ 6 0个月 (平均30个月 )。结果 肠袋最大储尿容量 4 0 0~ 6 5 0ml(平均 5 15 6ml) ,基础压力 8~ 2 3cmH2 O(平均16 5cmH2 O ,1cmH2 O =0 0 98kPa) ,最大充盈压力 12~ 33cmH2 O(2 1 3cmH2 O)。在充盈过程中肠袋的顺应性良好。结论 该术式简单易行 ,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 ,术后并发症少 ,临床效果肯定。是一种比较好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尿流改道 膀胱肿瘤 病理报告
原文传递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并发症及预防 被引量:6
5
作者 汪泽厚 周高标 +6 位作者 洪泉 孙斌 郭和清 李贤初 姚志勇 潘广新 冯富川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39,41,共3页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直肠膀胱作为尿流改道术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发症防治的临床经验。结果:术后早期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漏1例,切口裂开经再次减张缝合治愈3例,高热伴...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直肠膀胱作为尿流改道术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发症防治的临床经验。结果:术后早期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漏1例,切口裂开经再次减张缝合治愈3例,高热伴一侧肾积水2例;远期尿道肿瘤复发1例,肿瘤远处转移3例,夜间溢尿2例,未见高氯性酸中毒、肾积水及逆行肾盂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结论: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具有手术操作较简单,无严重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高易接受,是膀胱全切后一种较理想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并发症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原文传递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18例
6
作者 侯佩金 傅广波 +3 位作者 王云炎 庄海军 孟俊嵩 汤鹏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07年第10期690-691,共2页
目的评价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膀胱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将肠管纵行剖开20~24 cm,做乙状结肠直肠侧侧吻合,形成低压贮尿囊,顶端固定于骶骨岬处,两... 目的评价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膀胱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将肠管纵行剖开20~24 cm,做乙状结肠直肠侧侧吻合,形成低压贮尿囊,顶端固定于骶骨岬处,两输尿管由贮尿囊上方引入,采用改良黏膜沟法做抗反流吻合,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结果全膀胱切除后的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0 min。拔除肛管及输尿管支架管1周~2个月后可获得满意的尿便分流,2个月后排尿次数稳定,白天4~5次,夜间1~3次。术后并发夜间遗尿2例,2个月后自行消失;并发粘连性肠梗阻1例,高氯性酸中毒、低钾血症2例,尿道残端癌1例。无吻合口梗阻、肾功能损害及严重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该术式操作简便,术后尿控满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易于被患者接受,是一种比较好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尿路分流术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