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sychoanalyst: Sigmund Freud
1
作者 郭大任 《当代外语研究》 2006年第12期45-45,共1页
Sigmund Freud (1856-1939), Austrian psychiatrist, founder of psychoanalysis, is one of the major intellectual figures of the 20th century. He believed tha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uld be traced to repressed childhood... Sigmund Freud (1856-1939), Austrian psychiatrist, founder of psychoanalysis, is one of the major intellectual figures of the 20th century. He believed tha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uld be traced to repressed childhood experiences, particularly to repressed sexual desires. He also argued that dreams provide clues to the natur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ychoanalyst sigmund freud
原文传递
Overwhelmed Anxiety and His Destiny Interpreting American Blockbus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ian Theory of Human Psyche
2
作者 陈丹丹 《魅力中国》 2009年第24期60-61,共2页
In 2008,Gabriele cooperated with Will Smith again and brought us another attracting movie,Seven Pounds.As a Hollywood blockbuster,it has a good box-office income.And it really make people think deeeply about human’s ... In 2008,Gabriele cooperated with Will Smith again and brought us another attracting movie,Seven Pounds.As a Hollywood blockbuster,it has a good box-office income.And it really make people think deeeply about human’s nature and social morality,etc.Actually,it is a good representation of Freudian phychoanalysis.This thesis attempts to undertake a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Seven Pounds in the light of Sigmund Freud’s theory of the structures of mind.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thesis tends to analy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ero’s,Tim Thomas(played by Will Smith),phychology and his ultimate destiny.And then furtherly uncover the causes of this moving trage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佛洛伊德学说
下载PDF
约瑟之梦:菲德勒对犹太作家的原型定位与出路探讨
3
作者 冯梦珠 《圣经文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51-272,共22页
美国犹太批评家菲德勒热衷于神话原型批评,他在文章《梦的主人——非犹太世界里的犹太人》中为包括自己在内的犹太作家进行原型定位。他认为《旧约》中约瑟是所有犹太作家的原型,卡夫卡和弗洛伊德是其继任者,他们分别是“做梦者”和“... 美国犹太批评家菲德勒热衷于神话原型批评,他在文章《梦的主人——非犹太世界里的犹太人》中为包括自己在内的犹太作家进行原型定位。他认为《旧约》中约瑟是所有犹太作家的原型,卡夫卡和弗洛伊德是其继任者,他们分别是“做梦者”和“解梦者”,共同定义了现代世界中的犹太作家,承担着“犹太梦想”。正如约瑟的“成功”只有父亲的同在,才会带来最终的“幸福”,犹太人只有不忘“父亲”、扎根传统,才能走向未来。菲德勒的文章是一种寓言式阐释,却试图建立古代神话与现代犹太文学意识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瑟 菲德勒 原型 卡夫卡 弗洛伊德
下载PDF
中国皇帝、汉字与缠足:弗洛伊德与中国的隔空对话
4
作者 徐胤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3期113-125,共13页
弗洛伊德晚年对中国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刻意将中国元素融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但其著述却鲜少提及中国。本文梳理其中与中国相关的几处论述,总结出以下三个特征:首先,弗氏对中国的了解间接来自19世纪西方汉学家的文字记述。作为服... 弗洛伊德晚年对中国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刻意将中国元素融入到工作与生活之中,但其著述却鲜少提及中国。本文梳理其中与中国相关的几处论述,总结出以下三个特征:首先,弗氏对中国的了解间接来自19世纪西方汉学家的文字记述。作为服务于西方政治霸权的东方学体系的一部分,中国在其中被想象成一个有待被征服的异域世界。这种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失真话语,也间接渗透到弗洛伊德涉及中国的论述之中。因其独特的犹太人身份,弗氏虽对东方思想表现出一定兴趣,但对泛东方道路持保守态度。他刻意与东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没有对中国文明作深入研究。其次,弗氏重视语言的心理载荷,推崇文字考古。在前人古文字学研究的影响下,他认为原始的象形文字蕴含内在的心理规律,并试图借助中文避免语义模糊的内在法则说明梦的心理机制,论证模糊的梦境仍然可被阐释,且具有唯一解。但因其对中文了解有限,这番努力并不成功。第三,弗氏关注古老民族的传统风俗,并将其视作具有普遍心理学意义的文化遗迹。在这一背景下,他将中国女子的缠足风俗解读为阉割情结的替代形式;这一说法看似充满矛盾,实则与其对性别、器官和图腾崇拜的认知一脉相承,也是他从个体心理研究转向社会文化研究的必然结果。总之,弗洛伊德取中国文化为己用,但也因其认知的局限而留下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中国 精神分析 东方学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的双重关联:阿尔都塞的尝试及其得失
5
作者 付天睿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3年第2期333-347,共15页
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在理论建构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革命性、科学性两个维度。首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主张并倡导了对传统意识哲学和心理学范式进行挑战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是一种与社会革命伴行的“理论革命... 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在理论建构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革命性、科学性两个维度。首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主张并倡导了对传统意识哲学和心理学范式进行挑战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是一种与社会革命伴行的“理论革命”;其次,这种革命性同样具备着科学性的导向,即无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要通过尽可能“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回到具体的现实之中来研究各自理论的实际对象。借助阿尔都塞的思想对精神分析学同马克思主义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对阿尔都塞理论“难题性”的进一步把握,其得失的考察与批判同样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唯物主义
下载PDF
弗洛伊德眼中的游戏与艺术 被引量:9
6
作者 董虫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0-45,共6页
弗洛伊德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虚拟”论,即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其艺术观可以概括为“梦幻”论,即艺术是经过改装并符号化了的可供社会成员共享的梦幻。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是一种符号性、社会性的精神游戏。这就... 弗洛伊德的游戏观可以概括为“虚拟”论,即游戏是人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愿望的虚拟活动;其艺术观可以概括为“梦幻”论,即艺术是经过改装并符号化了的可供社会成员共享的梦幻。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是一种符号性、社会性的精神游戏。这就是弗洛伊德眼中的艺术与游戏的关系。由于弗洛伊德考察游戏和艺术现象的视野不够宽广,他的游戏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普适性与合理性都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社会成员 艺术现象 艺术理论 游戏观 艺术观 符号化 符号性 社会性 合理性 普适性 虚拟 梦幻 愿望 自身
下载PDF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被引量:5
7
作者 戴雪红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67,共6页
本文从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切入,围绕着女性主义对其的批判、继承、发展和反思,深入探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尽管弗洛伊德是否是一个彻底的生物决定论者目前还尚未定论,对精神分... 本文从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切入,围绕着女性主义对其的批判、继承、发展和反思,深入探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尽管弗洛伊德是否是一个彻底的生物决定论者目前还尚未定论,对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者而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性在于他对生物决定论的挑战,可是这并不能否认其理论内在的男权中心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生物决定论
下载PDF
被囚禁的男人和女人——爱伦·坡怪诞小说中的性别错位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冰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76-79,共4页
以爱伦.坡的情感经历作为参照,对其怪诞小说中的两性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男性经历着一个由恋母到自恋甚至恋物、恋尸的畸形心理演变过程;女性则多属于男性自我陶醉而创造的"他者",这一角色定位和她们终被谋杀的厄... 以爱伦.坡的情感经历作为参照,对其怪诞小说中的两性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男性经历着一个由恋母到自恋甚至恋物、恋尸的畸形心理演变过程;女性则多属于男性自我陶醉而创造的"他者",这一角色定位和她们终被谋杀的厄运,都折射出男权思想的严酷。这一切是由于传统社会为男性设置了极高的期望值,为女性设定的标准线却相当低下,使得男性与女性都成为性别的囚徒。社会必须调整对两性传统角色的认识,才能将他们从被囚禁的境地中解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两性关系 弗洛伊德 恋母情结 男权主义
下载PDF
心理分析与新感觉派之辨——为施蛰存正名,与严家炎商榷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福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22-28,共7页
施蛰存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批心理分析小说,被楼适夷误批为新感觉主义,又被严家炎错划为新感觉派,应该彻底纠正。严著中的中国新感觉派的概念不能成立,既违反基本的逻辑常识,又不符合事实,犯了虚假论据等错误。施蛰存所根据的弗洛伊德... 施蛰存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批心理分析小说,被楼适夷误批为新感觉主义,又被严家炎错划为新感觉派,应该彻底纠正。严著中的中国新感觉派的概念不能成立,既违反基本的逻辑常识,又不符合事实,犯了虚假论据等错误。施蛰存所根据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是探索人性的伟大科学假说。不懂心理分析,袭用划成分式的左翼文学批评法,正是严著所反对的"异元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小说
下载PDF
弗洛伊德的失语症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统权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8-87,共10页
本文通过引介弗洛伊德在失语症研究方面的成就 ,从而证明 :弗氏的失语症研究是其精神分析学说创立的基石 ,同时也是世界失语症学发展史上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弗洛伊德 失语症 精神分析
下载PDF
《蚀》的弗洛伊德式全新解读 被引量:4
11
作者 钱叶莹 赵凯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88-90,共3页
茅盾的处女作《蚀》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揭示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灵魂深处苦闷与放纵、折磨与抗争的矛盾,剖析其心理活动的深层次的原动力因素,从人性的视... 茅盾的处女作《蚀》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揭示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灵魂深处苦闷与放纵、折磨与抗争的矛盾,剖析其心理活动的深层次的原动力因素,从人性的视角对《蚀》进行一种全新的诠释,进而佐证茅盾在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历史进程中,将中西异质文化批判继承并有机融通,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 弗洛伊德 人格理论 悲剧
下载PDF
弗洛伊德笑论批判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占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69,共5页
弗洛伊德笑论的逻辑建构方式对我国目前喜剧研究困境有重要启发价值。其特点是通过把握喜剧性的结构形式特征,结合心理消耗的不同性质,配以其他辅助标准,区分不同的喜剧范畴。这启示我们关于喜剧的研究应先确定喜剧性结构形式特征,即&qu... 弗洛伊德笑论的逻辑建构方式对我国目前喜剧研究困境有重要启发价值。其特点是通过把握喜剧性的结构形式特征,结合心理消耗的不同性质,配以其他辅助标准,区分不同的喜剧范畴。这启示我们关于喜剧的研究应先确定喜剧性结构形式特征,即"一元逻辑中断,二元逻辑贯通",然后再依据中断和贯通的特点进行喜剧性基本范畴和亚范畴的研究,并以此为核心建构喜剧元理论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笑论 逻辑建构方式
下载PDF
无意识深渊中玛丽的精神崩溃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晓红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53-55,共3页
运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来探析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女主人公玛丽的内心世界,发现其在现代社会中迷失自我以及最终精神崩溃的实质是无意识潜流对自我意识的颠覆和控制。
关键词 《野草在歌唱》 弗洛伊德 无意识 玛丽 精神崩溃
下载PDF
雪莱《弗兰肯斯坦》怪物心理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成敏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86-88,共3页
玛丽·雪莱的作品《弗兰肯斯坦》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其中怪物的异化让人感慨万千。为了更好地挖掘怪物的心理,理解人性的复杂,运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关于人心理结构的"三分法"理论来分析怪物,着重... 玛丽·雪莱的作品《弗兰肯斯坦》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其中怪物的异化让人感慨万千。为了更好地挖掘怪物的心理,理解人性的复杂,运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关于人心理结构的"三分法"理论来分析怪物,着重追溯其心路历程,即其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萌芽的超我、疯狂的本我、可怜的自我和绝望的本我四个阶段,指出其最终因超我的无力、本我的强大、自我的失衡而沦为噬血的恶魔;同时,怪物生和死的情形也暗示了其只会是本我的奴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肯斯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三分法” 怪物
下载PDF
古典精神分析对行为动力的认识分歧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国萍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6-89,共4页
对行为动力的认识分歧是古典精神分析矛盾的根源所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释放被压抑在本我之中的不愉快的能量,从而解除紧张获得快乐;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很多两极相对的内部动力构成,个体行为的动力是这种由两极... 对行为动力的认识分歧是古典精神分析矛盾的根源所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释放被压抑在本我之中的不愉快的能量,从而解除紧张获得快乐;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很多两极相对的内部动力构成,个体行为的动力是这种由两极相对发展到两极融合的驱力,人们在这种驱力的作用下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而阿德勒认为每个人行为的基本动力是克服自卑心理,追求优越和完美的社会。深入分析古典精神分析有关行为动力看法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去发现人格最为本质的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 行为动力 弗洛伊德 阿德勒 荣格
下载PDF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的心理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颖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年第8期86-87,共2页
乔治·艾略特被誉为心理小说的先驱者。她的早期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巨作。这部小说是体现精神分析的一个很好的代表。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弗洛伊德 心理分析
下载PDF
《赫索格》主人公赫索格的心理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晓霞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90-91,共2页
小说《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通过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的神经质人格形成的原因和发展变化,试图给造成赫索格悲剧的原因以更为合理的诠释,为生活在与赫索格同样危机中的现代人提供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 赫索格 弗洛伊德 神经质人格 人格结构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角下普鲁弗洛克的焦虑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元元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1期128-132,共5页
根据弗洛伊德的焦虑说,T·S·艾略特的成名作《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展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焦虑,包括现实焦虑、常规焦虑和神经症焦虑,焦虑的根源在于精神家园与生态家园的废弛。主人公的焦虑在20世纪初... 根据弗洛伊德的焦虑说,T·S·艾略特的成名作《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展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焦虑,包括现实焦虑、常规焦虑和神经症焦虑,焦虑的根源在于精神家园与生态家园的废弛。主人公的焦虑在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于当代亦有警世意义,警醒世人注重人文关怀和生态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S·艾略特 弗洛伊德 焦虑 心理人格
下载PDF
元稹《莺莺传》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被引量:3
19
作者 邓建 《琼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52-53,共2页
本文指出运用精神分析学解读《莺莺传》,可以对《莺莺传》主人翁的心理追本溯源,探讨其行为动机和悲剧根源。
关键词 元稹 《莺莺传》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
下载PDF
竞技体育拯救人类“死亡本能”的社会学释义
20
作者 刘为坤 缪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7-42,共6页
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弗洛伊德"体育拯救人类‘死亡本能’"的著名论断进行社会学剖析,分别于个体与群体视角阐释竞技体育在对抗人类"死亡本能"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竞技体育通过对体能的强化、卓... 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弗洛伊德"体育拯救人类‘死亡本能’"的著名论断进行社会学剖析,分别于个体与群体视角阐释竞技体育在对抗人类"死亡本能"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竞技体育通过对体能的强化、卓越的追求、和平的期盼、教育的渴求等来实现对人类"死亡本能"的拯救。竞技体育的发展危机源于对人类"死亡本性"拯救主旨的偏离,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个体的精神与肉体养护的淡化;对群体性活动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对竞技体育游戏本质的僭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死亡本能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社会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