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sika deer and red deer using partial cytochrome b and 12s ribosomal RNA genes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波 白素英 +2 位作者 徐艳春 张伟 马建章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0-162,共3页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identifications of the degraded samples of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and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by phylogenetic and nucleotide distance analysis of partial Cytb and 12s rRNA genes s...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identifications of the degraded samples of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and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by phylogenetic and nucleotide distance analysis of partial Cytb and 12s rRNA genes sequences. 402 bp Cytb genes were achieved by PCR-sequencing using DNA extracted from 8 case samples, and contrasted with 27 sequences of Cytb gene downloaded from GenBank database. The values of three nucleotide distance between three suspected samples and sika deer were identical (0.026±0.006), which was smaller than the smallest nucleotide distance between eastern red deer and sika deer (0.036). Furthermor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sika deer and red deer indicated that the evidences located within the same cluster as sika deer. The evidences were sika deer materials. As the same way, other three suspected samples were derived from red deer. The results were further confirmed by phylogenetic and nucleotide distance analysis of 387 bp 12s rRNA gene. The method was powerful and less time-consuming and helpful to reduce the related cases with wild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Cytochrome b gene (Cytb) 12s ribosomal RNA gene (12s rRNA)
下载PDF
梅花鹿DLX5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2
作者 王鹏 刘方政 +3 位作者 李萱博 王春花 于海浩 夏彦玲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为研究梅花鹿(Cervus nippon)DLX5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探究其与梅花鹿茸角骨化机制间的关系,采用RT-PCR技术对梅花鹿DLX5基因进行克隆,获得包含全部编码区的c DNA序列,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 为研究梅花鹿(Cervus nippon)DLX5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探究其与梅花鹿茸角骨化机制间的关系,采用RT-PCR技术对梅花鹿DLX5基因进行克隆,获得包含全部编码区的c DNA序列,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KEGG富集分析其信号通路,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鹿茸生长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梅花鹿DLX5基因编码区长为870 bp,共编码289个氨基酸。DLX5蛋白为可溶性的不稳定蛋白,有2个保守结构域,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梅花鹿DLX5蛋白与许多不同物种来源的DLX5蛋白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相似度,比较保守。DLX5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比最大(78.89%),其后依次是α-螺旋、延伸链,占比分别为16.96%和4.15%。DLX5基因主要的作用通路为TGFβ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等。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DLX5基因在鹿茸生长后期(三杈茸)表达量显著增高,这种上调表达暗示了其在鹿茸骨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说明其可能是鹿茸骨化相关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DLX5基因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江西桃红岭梅花鹿潜在病原初步调查
3
作者 陈璐瑶 黄晓凤 +4 位作者 张壹萱 詹建文 刘武华 刘小洪 张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4-512,共9页
近些年,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正向演替明显,大量梅花鹿(Cervus nippon)开始向保护区外围扩散和聚集,调查桃红岭梅花鹿潜在病原携带情况,有利于掌握其种群健康状况,进而制定精确的保护管理对策,因此在该保护区不同区域(... 近些年,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正向演替明显,大量梅花鹿(Cervus nippon)开始向保护区外围扩散和聚集,调查桃红岭梅花鹿潜在病原携带情况,有利于掌握其种群健康状况,进而制定精确的保护管理对策,因此在该保护区不同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采集梅花鹿新鲜粪便样品,并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其病原携带情况。结果表明:桃红岭梅花鹿携带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共34属63种,其中包含大量人兽共患病病原;病原丰度最高的5个属分别是拟梭菌属(Clostridioides)、李斯特菌属(Listeri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志贺氏菌属(Shigella)和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丰度最高的5个种分别是艰难拟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不同研究区域中,核心区梅花鹿携带病原数量显著低于缓冲区和实验区。以上结果表明,桃红岭梅花鹿携带有多种病原,存在一定疫病发生风险。建议在保护区核心区积极开展栖息地矮化工作,同时开展高危病原的持续性监测及预警,并加强对保护区外围扩散梅花鹿种群的保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宏基因组测序 病原微生物
下载PDF
梅花鹿茸和马鹿茸多肽化学性质及生物活性比较 被引量:41
4
作者 周秋丽 刘永强 +2 位作者 王颖 郭颖洁 王本祥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699-702,共4页
目的 :比较梅花鹿茸多肽和马鹿茸多肽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异同。方法 :用相同工艺提取梅花鹿茸和马鹿茸多肽组分 ;采用电泳和质谱等分离分析手段比较多肽组分的化学性质 ;用 [3H]TdR参入细胞DNA比较两种鹿茸多肽的促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 目的 :比较梅花鹿茸多肽和马鹿茸多肽化学组成及生物活性异同。方法 :用相同工艺提取梅花鹿茸和马鹿茸多肽组分 ;采用电泳和质谱等分离分析手段比较多肽组分的化学性质 ;用 [3H]TdR参入细胞DNA比较两种鹿茸多肽的促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梅花鹿茸和马鹿茸多肽组分的电泳图谱和质谱有明显差异 ,而中国的东北马鹿茸和新西兰马鹿茸多肽的图谱十分相近 ;梅花鹿茸和马鹿茸多肽对软骨细胞和表皮细胞分裂都有促进作用 ,但马鹿茸多肽对表皮细胞的增殖作用比梅花鹿茸多肽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马鹿 鹿茸 多肽 软骨细胞 表皮细胞 化学性质 生物活性 比较
下载PDF
中国大陆梅花鹿mtDNA控制区序列变异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刘海 杨光 +2 位作者 魏辅文 李明 胡锦矗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3-60,共8页
测定了 37只中国大陆梅花鹿 (Cervusnippon)不同种群mtDNA控制区 5′端 35 1bp的序列 ,共发现 2 3个变异位点 ,定义了 5种单元型。分子变异分析表明 ,中国大陆梅花鹿出现了显著的种群分化 (Φst=0 45 ,Fst=0 6 0 ,P <0 0 0 1) ,... 测定了 37只中国大陆梅花鹿 (Cervusnippon)不同种群mtDNA控制区 5′端 35 1bp的序列 ,共发现 2 3个变异位点 ,定义了 5种单元型。分子变异分析表明 ,中国大陆梅花鹿出现了显著的种群分化 (Φst=0 45 ,Fst=0 6 0 ,P <0 0 0 1) ,支持把分布于东北、华南和四川的梅花鹿种群归入各自独立的管理单元。中国大陆、日本南部和日本北部之间无共享单元型 ,且有 2 5个鉴别位点。最小跨度网络图 (Minimumspanningnetwork ,MSN)和基于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的系统发生分析均把单元型聚类为对应于中国大陆、日本南部和日本北部的三个单系 ,其中中国大陆和日本南部梅花鹿有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 ,支持日本梅花鹿的祖先通过至少两个大陆桥从亚洲迁移到日本的观点 [动物学报 49(1) :5 3~ 6 0 ,2 0 0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梅花鹿 MTDNA 控制区序列 变异 种群 遗传结构
下载PDF
麋鹿茸与梅花鹿茸、鹿茸雌二醇含量比较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春旺 蒋志刚 +4 位作者 曾岩 阎彩娥 张林源 夏经世 唐保田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4-127,共4页
In order to reveal the biochemical basi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use of the antler velvet of Père David’s deer (Eluphurus davidianus), we analyzed the estradiol concentrations of velvet tissue samples. We collec... In order to reveal the biochemical basi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use of the antler velvet of Père David’s deer (Eluphurus davidianus), we analyzed the estradiol concentrations of velvet tissue samples. We collected velvet tissue from Père David’s deer,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and fallow deer (Dama dama). After extracting steroids from velvet tissue with ether, we analyzed the estrdiol concentrations using radioimmunoassay technique. We found that: (1) estradiol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velvet tissue of these three cervids (P<0.05) and (2) Père David’s deer stags had the highest velvet tissue estradiol concentrations, 105.29±27.53 pg/g. [Acta Zoologica Sinica 49(1):124-127,2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茸 梅花鹿茸 黇鹿茸 雌二醇含量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梅花鹿的微卫星多态性及种群的遗传结构 被引量:23
7
作者 吴华 胡杰 +3 位作者 万秋红 方盛国 刘武华 章叔岩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9-116,共8页
梅花鹿是我国极度濒危的鹿科动物,其野生种群已濒临灭绝。为了探讨我国野生梅花鹿的保护和管理对策,我们选用了16个微卫星位点检测来自东北、四川、江西和浙江种群的122份样品,以此分析我国野生梅花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费希... 梅花鹿是我国极度濒危的鹿科动物,其野生种群已濒临灭绝。为了探讨我国野生梅花鹿的保护和管理对策,我们选用了16个微卫星位点检测来自东北、四川、江西和浙江种群的122份样品,以此分析我国野生梅花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费希尔确切性检验表明,四个种群中均存在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的现象。与其它的濒危动物相比,中国梅花鹿有着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59。四个种群中,东北种群拥有最高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3.688),东北种群、四川种群、江西种群以及浙江种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84,0.477,0.585和0.589,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利用逐步突变模型、双相突变模型和无限等位基因突变模型检测了种群的瓶颈效应,结果表明:除四川种群外,其他种群在近期内都经历过遗传瓶颈。费希尔确切性检验及配对样品FST的结果均表明:四个梅花鹿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0.001)。因此,我们建议将我国梅花鹿的野生种群划分为4个管理单元进行保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种群遗传结构 管理单元
下载PDF
四川梅花鹿春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被引量:33
8
作者 刘昊 石红艳 胡锦矗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2-285,共4页
1997年4月,在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用直接观察法对220头次四川梅花鹿群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鹿群春季昼夜活动的规律性较强。白昼,鹿群活动呈现明显的双峰型,2个高峰时段为08:30和19:30前后,活动频率分别为71 9%... 1997年4月,在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用直接观察法对220头次四川梅花鹿群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鹿群春季昼夜活动的规律性较强。白昼,鹿群活动呈现明显的双峰型,2个高峰时段为08:30和19:30前后,活动频率分别为71 9%和94 13%,其他时间多处于休息状态;鹿群夜间活动强于昼间,活动频率均在61%以上,仅在半夜01:30前后有一个相对不活跃期。同时发现,春季活动高峰期约90%的活动时间被四川梅花鹿用于采食和移动。这可能与光照、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梅花鹿 春季 昼夜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采食
下载PDF
梅花鹿3个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孙海涛 李馨 +4 位作者 耿忠诚 杨隽 刘文峰 王忠武 黄淑元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35,共6页
利用16个微卫星标记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兴凯湖农场、大庆市银浪牧场、五大连池大庆农场鹿苑)的3个梅花鹿(Cervus nippon)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统计了3个鹿群的等位基因组成、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遗传杂合度(h)... 利用16个微卫星标记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兴凯湖农场、大庆市银浪牧场、五大连池大庆农场鹿苑)的3个梅花鹿(Cervus nippon)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统计了3个鹿群的等位基因组成、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遗传杂合度(h)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表明,除5个位点外,其余11个微卫星位点均表现出不同的多态信息含量,其中高度多态位点5个,中度多态位点4个。这说明本研究所选用的微卫星位点可较准确地评估3个梅花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为今后相关研究筛选出了有价值的引物。3个梅花鹿群体的平均h在0.454-0.636之间变动,其中兴凯湖梅花鹿群体最高,为0.636,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来源鹿茸肽对成骨细胞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中天 刘吉华 +3 位作者 洪勇 姜宁 高向东 尚靖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1-705,共5页
目的比较塔里木马鹿茸肽与梅花鹿茸肽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分析药材差异性。方法以相同工艺从两种鹿茸中提取不同肽段的鹿茸肽。以MTT法及PNPP法检测不同肽段鹿茸肽对原代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采用粉末鉴别及薄层色谱法... 目的比较塔里木马鹿茸肽与梅花鹿茸肽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分析药材差异性。方法以相同工艺从两种鹿茸中提取不同肽段的鹿茸肽。以MTT法及PNPP法检测不同肽段鹿茸肽对原代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采用粉末鉴别及薄层色谱法分析塔里木马鹿茸与梅花鹿茸的结构及甘氨酸含量差异。以凝胶电泳法及HPLC法分析鹿茸肽成分差异。结果从塔里木马鹿茸中分离得到3种不同肽段的鹿茸肽,分别为相对分子质量(Mr)>30 kD组分(样A)、Mr5~10 kD组分(样B)、Mr>5 kD组分(样C);从梅花鹿茸中分离得到3种不同肽段的鹿茸肽,分别为Mr>30 kD组分(样D)、Mr5~10 kD组分(样E)、总肽组分(样F)。样B和C显著促进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并上调碱性磷酸酶活性,样F仅具有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其余组分作用微弱。塔里木马鹿茸与梅花鹿茸粉末形态类似,但含有更多甘氨酸成分,其鹿茸肽含更多潜在活性成分。结论塔里木马鹿茸与梅花鹿茸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包含抗骨质疏松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马鹿 梅花鹿 鹿茸肽 成骨细胞 增殖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中国梅花鹿地史分布、种和亚种的划分及演化历史 被引量:65
11
作者 郭延蜀 郑惠珍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8-179,共12页
对中国梅花鹿地史分布、种和亚种的划分及其演化历史作了系统的研讨。认为从早更新世至现代 ,东亚季风区的梅花鹿应是一个多向度种 ,中国的梅花鹿可划分为 9个亚种。指出梅花鹿可能在上新世晚期发源于我国的华北地区 ,更新世期间曾广泛... 对中国梅花鹿地史分布、种和亚种的划分及其演化历史作了系统的研讨。认为从早更新世至现代 ,东亚季风区的梅花鹿应是一个多向度种 ,中国的梅花鹿可划分为 9个亚种。指出梅花鹿可能在上新世晚期发源于我国的华北地区 ,更新世期间曾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青藏区的东部 ,全新世后其分布区急剧地缩减与更新世至全新世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有关 ,但更主要的是受冰期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揭示了梅花鹿的演化谱系和我国野生梅花鹿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地史分布 亚种 演化 中国
下载PDF
东北梅花鹿初级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泽芳 张林媛 +1 位作者 郑丁团 刘焕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3,共5页
研究东北梅花鹿初级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目的是为探索东北梅花鹿初级卵母细胞的发育规律提供组织学和形态学依据。本研究于2003年和2004年的6月初到8月末取3只、9月中旬到10月初取4只,共计7只健康经产2~3胎的成年东北梅花鹿... 研究东北梅花鹿初级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目的是为探索东北梅花鹿初级卵母细胞的发育规律提供组织学和形态学依据。本研究于2003年和2004年的6月初到8月末取3只、9月中旬到10月初取4只,共计7只健康经产2~3胎的成年东北梅花鹿卵巢;卵巢经2.5%戊二醛固定液固定后,切取约1mm^3的卵巢皮质和直径0.5~1.5mm及1.5~3mm的卵泡作为电镜观察用材料;该材料经0.1MpH7.2的PBS漂洗、1%锇酸固定、不同浓度乙醇脱水后,再经Epon812和丙酮等量混合液浸透,最后用Epon812包埋制块,并用半薄切片机切成0.5~2μm半薄切片;再经亚甲基兰-天青Ⅱ染色后,在光镜下进行卵泡分类和卵母细胞定位;将经定位的材料用超薄切片机切成厚度为700~800A的切片,经醋酸铀和柠檬酸铅双重染色后,用透射电镜观察、记录并照相。观察时将卵泡依其直径大小、透明带的形成、卵泡腔的出现等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三级卵泡4类。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始卵泡阶段,卵母细胞为较规则的圆形,质膜与卵泡细胞膜紧密相贴,有时形成桥粒,细胞器多分布于近核区,高尔基体不典型,线粒体多为圆形,嵴较少;在次级卵泡阶段,2~4层的卵泡细胞局部开始形成透明带,4层以上时形成薄的透明带,微绒毛斜伸人透明带内,方向不规律;在直径为0.5~1.5mm的三级卵泡阶段,卵母细胞的透明带增厚,各种细胞器在皮质区内数量较多,皮质区内高尔基体的数目增多,粗面内质网明显减少;在直径为1.5~3mm的三级卵泡阶段,卵母细胞的透明带继续加厚,微绒毛缩短变弯,开始从透明带退出,许多皮质颗粒开始排列在卵母细胞膜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梅花鹿 初级卵母细胞 发育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夏季梅花鹿对生境的选择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付义强 贾小东 +4 位作者 胡锦矗 郭延蜀 朱欢兵 刘武华 王业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63-865,共3页
2005年6-8月在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对夏季梅花鹿的生境选择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选择灌丛和灌草丛、郁闭度较低、灌木盖度较小、食物丰富度高、阴坡、中上坡位、坡度平缓、水源距离在100-400m、人为干扰距离〉800m和海... 2005年6-8月在江西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对夏季梅花鹿的生境选择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选择灌丛和灌草丛、郁闭度较低、灌木盖度较小、食物丰富度高、阴坡、中上坡位、坡度平缓、水源距离在100-400m、人为干扰距离〉800m和海拔高度〉300m的环境;对郁闭度〉80%和水源距离≤100m的环境表现为随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生境选择 夏季 桃红岭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梅花鹿活体采血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宝华 李清 +1 位作者 杨振才 段相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380-381,共2页
对 9只梅花鹿进行了活体采血技术研究 ,通过测定主要血相指标 ,认为采血量为 2 0 0~ 2 50 m L、采血时间间隔为 3 0 d.
关键词 梅花鹿 活体采血 血相指标 鹿血 利用 养殖
下载PDF
四川梅花鹿发情期的几种发声行为 被引量:9
15
作者 宁继祖 郭延蜀 郑慧珍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7-193,共7页
2006年9~11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发情期的声行为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发情期,四川梅花鹿的发声行为可分为雌、雄鹿的报警叫声,雄鹿的吼叫声和求偶叫声。雌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257~539ms,频率范围140... 2006年9~11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发情期的声行为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发情期,四川梅花鹿的发声行为可分为雌、雄鹿的报警叫声,雄鹿的吼叫声和求偶叫声。雌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257~539ms,频率范围1409.5~4474.6Hz,主频率3534.8±89.12Hz;雄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136~187ms,频率范围271.8~3910.5Hz,主频率3244.3±79.32Hz;两者在持续时间、最低频率、最高频率上差异极显著(P<0.01),在间隔时间上差异不显著(P=0.624)。吼叫是雄鹿的主要发情行为之一。雄鹿每次吼叫1声,持续时间1580~4972ms,频率范围234.6~6171.4Hz,主频率2264.6±166.44Hz。雄鹿吼叫声的主频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P<0.01)。在整个吼叫过程中,一只雄鹿的吼叫常会引起周围其它雄鹿的吼叫反应。雄鹿每日吼叫的次数与其在繁殖群中的等级序列有关,不同序列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0.01)。雄鹿的吼叫声在白天和夜晚均能听到,但主要发生在06:00~08:00、17:00~19:00和01:00~03:00三个时间段。四川梅花鹿雄鹿的求偶叫声有4种,其生物学意义与发情炫耀、追逐、激惹和爬跨等行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梅花鹿 发声行为 发情期 铁布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四川梅花鹿生命表和种群增长率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郭延蜀 郑慧珍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0-155,共6页
198 7年、1989~1991年四川梅花鹿产仔期,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用耳缺法连续标记了111只(♂♂5 6 ,♀♀5 5 ) 3~10日龄的四川梅花鹿幼仔,根据野外对这批标记仔鹿生长、繁殖、死亡的观察数据编绘出四川梅花鹿的生命表、存活... 198 7年、1989~1991年四川梅花鹿产仔期,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用耳缺法连续标记了111只(♂♂5 6 ,♀♀5 5 ) 3~10日龄的四川梅花鹿幼仔,根据野外对这批标记仔鹿生长、繁殖、死亡的观察数据编绘出四川梅花鹿的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种群自然增长率和繁殖价。这批标记仔鹿中,雄鹿和雌鹿的最大寿命分别为14岁和15岁;初生仔鹿的雌雄性比为1∶1,5~6岁时雌雄性比为3∶1;雌鹿最早的产仔年龄为3~4岁,最晚产仔年龄为11~12岁;雄鹿最早在4~5岁时拥有雌鹿,10~11岁以后就都失去了曾占有的雌鹿群。雄鹿2~3岁时期望寿命最大为5 111,雌鹿1~2岁时期望寿命最大为6 14 8。雌鹿的存活曲线接近于Odum有关存活曲线的A型,雄鹿的存活曲线属B型。净生殖率、种群自然增长率和平均世代时间分别为1 2 2 8、0 0 31和7 0 15。雌鹿3~4岁时的繁殖价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梅花鹿 生命表 种群增长率 种群自然增长率 铁布自然保护区 存活曲线 雌雄性比 期望寿命 1987年 1991年 若尔盖县 10日龄 净生殖率 世代时间 雄鹿 产仔期 标记 四川省 仔鹿 繁殖 年龄
下载PDF
梅花鹿生茸期能量代谢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忠宽 高秀华 +2 位作者 王峰 李红 张晓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4-259,19-20,共6页
通过呼吸测热试验,结合不同能量进食水平和不同蛋白质水平条件下的消化、代谢试验,对成年梅花鹿生茸期的能量代谢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梅花鹿的产热量(HP)和体能沉积量(RE)均随总能食入量(GEI)的增加而增加... 通过呼吸测热试验,结合不同能量进食水平和不同蛋白质水平条件下的消化、代谢试验,对成年梅花鹿生茸期的能量代谢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梅花鹿的产热量(HP)和体能沉积量(RE)均随总能食入量(GEI)的增加而增加;代谢能转化为体蛋白能和体脂肪能沉积的效率(Kgp和Kgf)分别为0.59和0.61;产热量(HP)与总能食入量(GEI)的回归方程为:HP(kJ/W0.75d)=265.12+0.332GEI(kJ/W0.75d)。(2)产热量占总能食入量的百分比(HP/GEI),无论是在生茸期前期还是在生茸期后期,低蛋白组(CP为22.0%)均明显高于高蛋白组(CP为29.0%)(P<0.05),在同一蛋白水平下生茸期前期与后期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体能沉积量占总能食入量的百分比(RE/GEI)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无论在生茸期前期还是在生茸期后期,体蛋白能沉积量占体能沉积量的百分比(RPE/RE),高蛋白组均高于低蛋白组(P<0.05),而体脂肪能沉积量占体能沉积量的百分比(RFE/RE)则与其相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生茸期 能量代谢
下载PDF
梅花鹿甲烷能代谢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忠宽 高秀华 +1 位作者 李红 张晓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本文应用KB-1型呼吸测热装置,结合消化、代谢试验,对梅花鹿(Cervusnippon)甲烷能代谢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甲烷能的产生量随其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加;也随着果食后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且减少的幅度又随... 本文应用KB-1型呼吸测热装置,结合消化、代谢试验,对梅花鹿(Cervusnippon)甲烷能代谢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甲烷能的产生量随其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加;也随着果食后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且减少的幅度又随采食量的增加而下降;甲烷能的产生量分别占总能食入量、消化能食入量和体增热的6.61%、8.83%和10.88%;甲烷能的产生量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甲烷能产生量就降低58.58kJ/d;分别以总能食入量(GEI)和干物质食入量(DMI)为自变量所建立的甲烷能(CH4E)估计分别为:CH4E(kJ/d)=0.07CEJ(kJ/d)-101.04(n=12,r=0.944,P<0.01)CH4E(kJ/d)=98.78+1.05DMI(g/d)(n=12,r=0.942,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甲烷能 代谢规律
下载PDF
四川梅花鹿的分布、数量及栖息环境的调查 被引量:29
19
作者 郭延蜀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87,共7页
1992年 7月至 1 999年 8月野外调查发现 ,四川梅花鹿现残存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山地、岷山山系北段 3块相互完全隔离的区域。铁布分布区 (E1 0 2°46′~ 1 0 3°1 4′、 N33°58′~ 34°1 6′)属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 1992年 7月至 1 999年 8月野外调查发现 ,四川梅花鹿现残存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山地、岷山山系北段 3块相互完全隔离的区域。铁布分布区 (E1 0 2°46′~ 1 0 3°1 4′、 N33°58′~ 34°1 6′)属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和占哇乡、降扎乡 ,甘肃省迭部县益哇乡、电尕乡 ,面积 860 km2 ,有鹿 630~ 650只 ;巴西分布区 (E1 0 3°0 8′~ 1 0 3°35′、 N33°33′~ 33°46′)属若尔盖县巴西乡、求吉乡、阿西茸乡、包座乡和九寨沟县的大录乡 ,面积 60 3km2 ,有鹿 1 30~ 1 50只 ;白河分布区 (E1 0 3°59′~ 1 0 4°1 0′、N33°0 5′~ 33°2 0′)属四川省九寨沟县白河自然保护区和农康乡、白河乡、罗依乡、马家乡 ,面积 390 km2 ,有鹿 30~ 45只。高原与高山峡谷的过渡地貌、山地温带气候、森林与灌丛草甸相互镶合的植被 ,加之地域偏僻、人烟稀少 ,当地藏族群众视其为神鹿 ,使上述 3个区域成为四川梅花鹿最后的避难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梅花鹿 分布 数量 栖息环境 保护 利用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式下不同部位梅花鹿肉中氨基酸的含量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金春爱 崔松焕 +4 位作者 宋超 王荣灿 王馨翊 肖家美 李亚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8-75,共8页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下不同部位梅花鹿肉中氨基酸的含量差异及变化趋势,本研究采用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冻干及烘干8个不同部位鹿肉的17种水解氨基酸含量;并对两种不同加工方式下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比较...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下不同部位梅花鹿肉中氨基酸的含量差异及变化趋势,本研究采用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冻干及烘干8个不同部位鹿肉的17种水解氨基酸含量;并对两种不同加工方式下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烘干梅花鹿肉总氨基酸含量为55.36~73.66 g/100 g;冻干梅花鹿肉总氨基酸含量为60.53~75.59 g/100 g,其中冻干鹿腩中总氨基酸含量较烘干鹿腩中高出大约高出8.16%;此外,冻干梅花鹿各部位鹿肉中鲜味、苦味和无味氨基酸含量普遍高于烘干各对应部位鹿肉,而冻干梅花鹿各部位鹿肉中甜味氨基酸含量则普遍较低;两种不同加工方式下各对应部位梅花鹿肉中17种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大多呈现正相关;必需氨基酸组成比较及评价结果表明,冻干梅花鹿肉中赖氨酸(lysine,Lys)以及甲硫氨酸(methionine,Met)+半胱氨酸(cysteine,Cys)含量较烘干鹿肉各部位中高,而冻干梅花鹿肉中苏氨酸(threonine,Thr)、缬氨酸(valine,Val)、亮氨酸(leucine,Leu)和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酪氨酸(tyrosine,Tyr)等含量则较低;烘干梅花鹿肉外脊中谷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及半胱氨酸含量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17.39%、9.67%、9.31%和0.73%;而冻干梅花鹿肉中依次分别为17.54%、10.16%、9.29%和0.83%,提示冻干加工较烘干加工能有效降低谷氨酸、赖氨酸和半胱氨酸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鹿肉 加工方式 部位 水解氨基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