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工之爱情》以外:中国早期喜剧电影再思考
1
作者 黄雪蕾 许倩 金海娜(校译)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2期70-83,共14页
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劳工之爱情》和另外三部喜剧短片《滑稽大王游沪记》《大闹怪戏场》《顽童》。要对中国早期喜剧电影进行再思考,不应局限于现存的《劳工之爱情》,而是应该深入研究早期喜剧电影更广泛的互文本以及互媒介结... 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劳工之爱情》和另外三部喜剧短片《滑稽大王游沪记》《大闹怪戏场》《顽童》。要对中国早期喜剧电影进行再思考,不应局限于现存的《劳工之爱情》,而是应该深入研究早期喜剧电影更广泛的互文本以及互媒介结构。由此,对中国早期喜剧电影可提出如下两个观点:第一,中文语境下的“热闹”是指一种特别的感官经验模式,可以用来解释中国人在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参与电影喜剧创作的特点;第二,借用中国诗歌传统中的“典故”这一概念,可解释早期中国电影在结构、叙事以及视觉呈现方面大量借鉴好莱坞电影的现象。通过典故的“棱镜”,对好莱坞元素的挪用和再加工可以被理解为早期中国电影增强自身“权威性”的一种方式;这些操作也融合了特定的文化敏感性,使熟悉的主题、象征与意象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电影 喜剧电影 中国电影
下载PDF
彼时无声胜有声:“通俗市民主义”与中国电影音乐的奠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斌 曹燕宁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1-90,110,共11页
鸳鸯蝴蝶派作为影响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同样值得重视。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但在电影音乐研究中,音乐的民族性与政治性的结合,成为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主调,鸳鸯蝴蝶派的电影音乐创作往往被忽视甚至... 鸳鸯蝴蝶派作为影响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同样值得重视。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但在电影音乐研究中,音乐的民族性与政治性的结合,成为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主调,鸳鸯蝴蝶派的电影音乐创作往往被忽视甚至批判。如果将电影音乐创作者、电影音乐作品和电影音乐观众置于中国音乐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就能看出鸳鸯蝴蝶派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所在。20世纪20年代通俗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影响,为后来电影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鸳鸯蝴蝶派小说、电影中建构起来的通俗市民主义空间,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重要环境。鸳鸯蝴蝶派自身音乐素养的培养与诗词曲赋的创作、发表,亦成为20世纪40年代他们投身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市民主义 鸳鸯蝴蝶派 中国电影音乐 无声电影
下载PDF
《青花瓷盘的传说》——试论填补中国电影史空白的一部早期古装默片 被引量:9
3
作者 沈弘 《文化艺术研究》 2012年第4期36-44,I0001-I0016,共25页
自从《定军山》于1905年诞生以来,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然而我们对于20世纪初在中国大陆所拍摄的一些中国电影依然所知甚少。例如,笔者2003年在英国《伦敦新闻画报》上发现了一则对于1927年2月21日伦敦举行中国影片... 自从《定军山》于1905年诞生以来,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然而我们对于20世纪初在中国大陆所拍摄的一些中国电影依然所知甚少。例如,笔者2003年在英国《伦敦新闻画报》上发现了一则对于1927年2月21日伦敦举行中国影片《青花瓷盘的传说》首映仪式的报道。这是有确凿记载的一部最早在海外上映的中国影片,而且当时的英国王后陛下玛丽王后亲自出席了这次文化盛典。所有这些都证明这部全部角色均由中国演员扮演,外景在杭州西湖边拍摄的早期影片应该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奇怪的是,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尚无任何记载,国内几乎所有的中国电影史学者和专家们对其都一无所知。该电影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拍摄的?谁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为何国内没有任何对于这部影片的记载?它又如何能够成为首部在欧美上映的中国影片?经过几年在国外的深入调查研究,笔者试图在本文中揭开这影片上的神秘面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瓷盘的传说 早期古装默片 杭州 西湖 W H 詹森 《伦敦新闻画报》
下载PDF
黑暗中的声音:作为叙述者的电影解说员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勇 《符号与传媒》 CSSCI 2017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小说叙述者与电影叙述者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虚拟人格,但电影叙述者更为复杂。在默片时代,电影叙述者有可能会现身发声,以电影解说员的身份叙述故事。作为具体存在的叙述者,电影解说员拥有全知全能的叙述权力,甚至能干预电影画面的... 小说叙述者与电影叙述者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虚拟人格,但电影叙述者更为复杂。在默片时代,电影叙述者有可能会现身发声,以电影解说员的身份叙述故事。作为具体存在的叙述者,电影解说员拥有全知全能的叙述权力,甚至能干预电影画面的运作,他的存在使得放映现场成为充满即兴表演与情感反馈的场所。电影解说员通过他的声音与表演将默片与戏剧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突显出来。通过对这一角色的重访与重估,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电影的多元存在与丰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片 声音 叙述者 电影解说员
下载PDF
双重翻译中的改写与杂合现象——以影片《一剪梅》为例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金海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0-96,共7页
在我国无声电影的制作拍摄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源泉之一。我国早期的电影人具有非凡的国际视野,很多无声电影在制作时就直接在影片中加入了汉英双语字幕,以便于国际观众的欣赏,并利于输入国际市场。对于改编自外国文学作... 在我国无声电影的制作拍摄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源泉之一。我国早期的电影人具有非凡的国际视野,很多无声电影在制作时就直接在影片中加入了汉英双语字幕,以便于国际观众的欣赏,并利于输入国际市场。对于改编自外国文学作品的电影来说,就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双重翻译现象。以影片《一剪梅》为例,从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三个方面来考察我国早期电影制作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改写。在电影的对外翻译中,以国际观众为目标群体,译文中既存在对原著的尊重与保留,对目标语语言与文化的贴近,同时也保留了汉语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使中英语言文化在杂合中得以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电影 字幕翻译 改写 杂合
下载PDF
如何书写民族内省视角的藏族电影——探赜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剧本的自觉性藏族书写 被引量:5
6
作者 吴迎君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8,共9页
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剧本,开创出真正意义上藏族观念和藏族内向视角的藏族电影剧本书写道路。剧本围绕中心人物小喇嘛建构出总共五个年龄段的人物群像,通过人物结构揭示出藏族自我内省忧患意识,通过小喇嘛体现出某种信念困... 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剧本,开创出真正意义上藏族观念和藏族内向视角的藏族电影剧本书写道路。剧本围绕中心人物小喇嘛建构出总共五个年龄段的人物群像,通过人物结构揭示出藏族自我内省忧患意识,通过小喇嘛体现出某种信念困惑与坚固民族信仰自信的主题。剧本基于小喇嘛编排出包括两个世界(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的故事线,超越常规冲突性戏剧结构而建立抵触性戏剧结构,表面上散漫的情节点,实质上设定细致严密。剧本中的"唐僧喇嘛故事"乃至"智美更登故事",创造出"藏族性艺术灵光"的民族性"信仰灵光",成就文本特有生命性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藏族电影 电影剧本 静静的嘛呢石 万玛才旦
下载PDF
群体的“娜拉”——20世纪20年代的女影星与民族国家想象
7
作者 苏志宏 郝丹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61-64,共4页
回顾20世纪20年代活跃在中国影坛的几位女影星的人生遭遇和艺术创作,可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现代性文化内涵。她们所塑造的银幕形象与恶势力抗争,反映了那个时代民族生存的困境,体现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她们的坎坷经历和... 回顾20世纪20年代活跃在中国影坛的几位女影星的人生遭遇和艺术创作,可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现代性文化内涵。她们所塑造的银幕形象与恶势力抗争,反映了那个时代民族生存的困境,体现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她们的坎坷经历和艺术追求,包含着隐形的大众神话和民族国家想象,也是"五四"一代人向往娜拉式"自由意志"的现实表现,对中国现代民族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想象 “默片”时代 “娜拉” 第一代女影星
下载PDF
日本无声电影钩沉
8
作者 黄献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3-98,129,共6页
国内的日本电影研究起步较晚,而日本的无声片迄今更鲜有文章论及。日本的无声片中有武士片、爱情片、伦理片、儿童片和青春片等,类型丰富,风格多样,几乎奠定了日本电影的雏形。它们开始摆脱草创时期歌舞伎舞台剧风格的影响,在写实主义... 国内的日本电影研究起步较晚,而日本的无声片迄今更鲜有文章论及。日本的无声片中有武士片、爱情片、伦理片、儿童片和青春片等,类型丰富,风格多样,几乎奠定了日本电影的雏形。它们开始摆脱草创时期歌舞伎舞台剧风格的影响,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大胆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形成了新的美学形态,一批年轻的导演在此时脱颖而出,成为日本电影的中流砥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无声电影 武士片 爱情伦理片 儿童青春片
下载PDF
欧美电影默片音乐概述
9
作者 何晓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41-146,123-124+223+222,共6页
音乐是介入电影艺术最早、并一直伴随电影发展过程的声音元素。默片时期的电影音乐,有其不同于有声片时期的若干特征;迄今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和梳理尚嫌简单粗浅,还远远谈不上认识的系统化。因此,本文欲通过历史事实梳理... 音乐是介入电影艺术最早、并一直伴随电影发展过程的声音元素。默片时期的电影音乐,有其不同于有声片时期的若干特征;迄今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和梳理尚嫌简单粗浅,还远远谈不上认识的系统化。因此,本文欲通过历史事实梳理的途径,对欧美一些国家在默片时期的电影音乐发展历程,进行一些观察和研究,以图从中得出一些真实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 默片 音乐
下载PDF
“默片”和“声片”孰高孰低?——略探早期中国电影的有声无声之争
10
作者 吴迎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44-148,共5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业开始有声电影的创作和生产,电影声音问题引起广泛而持久的讨论,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中国无声电影较长时间存在,推动了有声无声问题讨论的多方位和多层面。基于电影工业生产和基于电影本体思考的声音问题探讨,都...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业开始有声电影的创作和生产,电影声音问题引起广泛而持久的讨论,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中国无声电影较长时间存在,推动了有声无声问题讨论的多方位和多层面。基于电影工业生产和基于电影本体思考的声音问题探讨,都无法归结于单一的肯定或否定,而万籁天等诸多批评者提出的富于启发性的电影观念,推进了中国电影美学的继承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声电影 无声电影 默片 声片 电影声音
下载PDF
镜像中国:空间视阈下西方涉华默片研究
11
作者 李彩霞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11-120,共10页
西方涉华默片利用实景布景、视听语言和主题意蕴建构电影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其所彰显的镜像中国,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理解的错位、对华人罪行的假想、对华夏弱败的认知等,这是在西方为中心的文化霸权之下,被塑造的东方想像。
关键词 西方涉华默片 空间建构 镜像中国 东方学 文化霸权
下载PDF
媒介变迁与艺术困境——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为例
12
作者 王苦舟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9年第4期73-76,共4页
艺术作为人类为世界与生命赋予意义的手段,必然需要一定的媒介作为载体,而媒介的变迁也必然会对艺术造成影响。本文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为例,分析了媒介变迁所造成的艺术空间(潜力)、艺术家的艺术自觉以及受众审美等方面的困境。
关键词 媒介变迁 艺术困境 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
下载PDF
从杂耍的跟班到影片的灵魂——中国无声电影文学之路
13
作者 蒋俊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5-19,,35,共6页
电影剧本创作在中国早期电影所处的地位极其微妙,然而它的发展演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早期无声电影运动。中国无声电影文学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在中国电影文学史上走过一段短暂而艰辛的开拓和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中国 无声电影文学 杂耍 跟班 电影剧本 剧本创作 艺术形式
下载PDF
从可视迈向视听--有声电影对30年代中国电影表演的影响
14
作者 王涛 黄洁茹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65,共6页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电影历史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代,这一时期无声电影的表现形式、技术手段都已比较成熟,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在电影表演上也更为成熟,达到了无声电影的表演高峰。与此同时,有声电影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电影发...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电影历史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代,这一时期无声电影的表现形式、技术手段都已比较成熟,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在电影表演上也更为成熟,达到了无声电影的表演高峰。与此同时,有声电影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电影发展的主流,有声电影的出现为原本以视觉为主的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段,成为了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有声电影解放了演员的创作天性,解除了单纯的肢体表演的束缚,从"可视"的局部视觉表演迈向视听结合的整体表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表演 默片表演 有声电影
下载PDF
失落与成长——论中国无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变迁
15
作者 姜庆丽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17-121,共5页
中国早期电影尤其是无声电影时期,女性形象在影片中多是被当做一种视觉奇观和情节剧中特定的消极形象存在着。二十年代银幕内外的女性角色和身份一直处于一种失落状态,直至二十年代末期,女性角色才开始成长为有主体性身份的人物形象。... 中国早期电影尤其是无声电影时期,女性形象在影片中多是被当做一种视觉奇观和情节剧中特定的消极形象存在着。二十年代银幕内外的女性角色和身份一直处于一种失落状态,直至二十年代末期,女性角色才开始成长为有主体性身份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转变与电影中表现的公共空间——城市和乡村密切相关,也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女性形象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电影 女性形象 失落 成长
下载PDF
中国无声电影中的影像元素与意义生成
16
作者 滕小娟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104-112,共9页
诞生、成长、成熟于20世纪初期的无声电影,不仅因其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显现出的探索性和独特性被铭记,更因为特殊时期一种文化综合体的生动再现而引人入胜。无声电影中影像元素的选择既受到中国影戏传统的影响,又鲜明地显现出西方文化审... 诞生、成长、成熟于20世纪初期的无声电影,不仅因其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显现出的探索性和独特性被铭记,更因为特殊时期一种文化综合体的生动再现而引人入胜。无声电影中影像元素的选择既受到中国影戏传统的影响,又鲜明地显现出西方文化审美的趣味。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试用、选择、抛弃、定型的过程中,人体、建筑、风景等不同影像元素具备的意义才逐渐显露,这或许可以为研究近代中国电影文化增加一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电影 影像 人体 建筑 风景 电影语言
下载PDF
细节创作中的儿童心愿——评析电影《旺扎的雨靴》中的细节呈现
17
作者 岗珍 《西藏艺术研究》 2020年第3期82-84,共3页
《旺扎的雨靴》是继《静静的玛尼石》之后首部获得关注的藏地儿童题材电影,影片以孩童视角呈现出了一种诗意的藏区空间。本文将从电影细节的角度入手,探讨细节在影片中的作用及美学意义。从细节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电影意境... 《旺扎的雨靴》是继《静静的玛尼石》之后首部获得关注的藏地儿童题材电影,影片以孩童视角呈现出了一种诗意的藏区空间。本文将从电影细节的角度入手,探讨细节在影片中的作用及美学意义。从细节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电影意境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万玛才旦处女作《静静的玛尼石》中的细节做简略的对比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细节 作用《旺扎的雨靴》 《静静的玛尼石》
下载PDF
声默更迭时期“双栖”女星的生存法则 被引量:1
18
作者 倪骏 许海燕 薛晓童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4-130,共7页
20世纪30年代处于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交汇的时间点,1927年黎锦晖创办的"中国歌舞专门学校"涌现出大批现代歌曲女皇。默片女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懂得国语、声音甜美、载歌载舞的新一代"双栖"女星。声音... 20世纪30年代处于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交汇的时间点,1927年黎锦晖创办的"中国歌舞专门学校"涌现出大批现代歌曲女皇。默片女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懂得国语、声音甜美、载歌载舞的新一代"双栖"女星。声音改变了电影状态,而作为电影直接表现声音的女性演员,其新一轮的"悲剧"命运就此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月社 声默交替 “双栖”女明星
原文传递
未完成的现代改造——开心影片公司的电影探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秦翼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7,共8页
本文以早期电影中的独特个案——开心影片公司为考据与考察对象,分析其制片理念、表演与演员、喜剧类型拓展、创新观念等数方面,力图从中发掘"开心"未能继续存在的原因,并以此个案窥见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微型电影公司的生... 本文以早期电影中的独特个案——开心影片公司为考据与考察对象,分析其制片理念、表演与演员、喜剧类型拓展、创新观念等数方面,力图从中发掘"开心"未能继续存在的原因,并以此个案窥见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微型电影公司的生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心影片公司 无声电影 电影观念
原文传递
图文互动与意义生产——论中国无声电影中字幕与影像的关联
20
作者 王晨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字幕的穿插使用是无声电影一大重要特征。在中国无声电影中,字幕与影像共同构建完整叙事。通过将罗兰·巴特的图文理论与镜头内的场面调度以及与镜头之间的关联相结合,从字幕与影像之间的互动透视中国无声电影意义的生产机制和建构... 字幕的穿插使用是无声电影一大重要特征。在中国无声电影中,字幕与影像共同构建完整叙事。通过将罗兰·巴特的图文理论与镜头内的场面调度以及与镜头之间的关联相结合,从字幕与影像之间的互动透视中国无声电影意义的生产机制和建构过程。字幕与影像有四种关联方式:字幕指认场景或场景中的元素;字幕诠释和解读影像;字幕与影像互为补充;字幕澄明影像传递的不明显信息。这些不同关联方式能够引导观众注意力,影响观众对银幕和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无声电影 字幕 影像 图文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