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 Paleosol across the Lower Silurian-Lower Permian Boundary in Zunyi District,Northern Guizhou,China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 and Paleoclimate Implications
1
作者 XIONG Xiaohui XIAO Jiafei +4 位作者 HU Ruizhong WANG Jian WANG Yi WANG Xinsong DENG Q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012-2029,共18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t of bulk geo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data from a paleoweathering profile located in Zunyi District, Northern Guizhou, China. It was formed at the top of the Hanjiadian Formation of the Lower...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t of bulk geo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data from a paleoweathering profile located in Zunyi District, Northern Guizhou, China. It was formed at the top of the Hanjiadian Formation of the Lower Silurian. A truncated, argillic, gleyed, kryptic paleospodosol is recognized in the paleoweathering profile. Ratios of immobile elements(Ti/Zr, Ti/Al) and their binary(e.g., Nb vs. Zr/TiO_2 and Th/Sc vs. Zr/Sc), triangular diagrams(La-Th-Sc, Th-ScZr/10, Zr-Cr-Ga) reflect that the Gaojiayan paleosol is the product of in-situ weathering of gray-green silty mudstone of the underlying Hanjiadian Formation. Mass balance calculations indicate K enrichment and Na enrichment in the upper and lower portions of paleosol,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both are the results of transgression, which brings substantial concentrations of such elements as K, Na, and Sr. In particular, K enrichment is achieved by the illitization of kaolinite. The biological processes of terrestrial vascular plants also enhance K concentration, especially at the top of the paleosol. Na enrichment is a consequence of albitization and/or adsorption by clay minerals through cation exchange. The mass distributions and relative mass changes of rare earth elements(REEs) in the studied profile display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zonation. Three peaks in total REEs content are observed, indicating two paleoclimatic or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paleoclimate changed first from warm and humid to cold and dry and later, to dry and lightly warmer. The corresponding soil environment varies from weakly acidic to strongly alkaline and later, to weakly acidic. Mass trans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Es and several transition metals suggest that the Gaojiayan paleosol may have undergone top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SOL PALEOCLIMATE PALEOENVIRONMENT Lower silurian-lower Permian NorthernGuizhou
下载PDF
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钻井关键技术新进展及发展展望
2
作者 佘朝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I0001,共10页
四川盆地页岩气资源丰富,目前深层页岩气已成为该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但随着埋深增加和构造背景变化,地质工程条件将更加复杂,钻井过程中将面临井漏风险高、井下工具高温易失效、水平井轨迹控制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为此,在系... 四川盆地页岩气资源丰富,目前深层页岩气已成为该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但随着埋深增加和构造背景变化,地质工程条件将更加复杂,钻井过程中将面临井漏风险高、井下工具高温易失效、水平井轨迹控制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为此,在系统分析已完钻井实钻数据的基础上,依据深层页岩气区块地质工程特征,系统梳理了影响安全优快钻井的关键技术难点,形成了以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技术、钻井提速技术、防漏治漏与复杂防治技术为主体的深层页岩气安全优快钻井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1)以精细地质建模优选地质工程“双甜点”、实时靶体追踪为主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技术,实现了地质目标的精准优选和精确追踪;(2)以“高效PDC钻头选型+个性化优化+大扭矩螺杆”高效破岩技术、“MSE+CCS”参数实时优化技术、油基钻井液地面降温+高温旋转导向技术为主的钻井提速技术,实现了页岩气钻井提速提效;(3)以井壁稳定性评价、裂缝性漏层识别、井漏与复杂防治为主的复杂防治技术,从源头降低了井下漏失和卡钻风险。结论认为:(1)形成的深层页岩气安全优快钻井技术,显著提高了机械钻速和铂金靶体钻遇率,在现场规模化推广应用200余口井,单井平均钻井周期降低42.7%,钻井提速效果显著,有力支撑了深层页岩气效益规模开发;(2)深层页岩气钻井将聚焦“地质工程一体化、水平段一趟钻、防漏治漏及智能钻井决策”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地质工程一体化 钻井提速 高温旋转导向 钻井周期
下载PDF
深层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3
作者 管全中 董大忠 +5 位作者 孙莎莎 胡澜潇 漆麟 李冲达 陈诚 陈鑫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8,共11页
与中、浅层页岩不同,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富有机质页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发育不同的孔隙结构,影响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为了探讨深层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以该... 与中、浅层页岩不同,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富有机质页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发育不同的孔隙结构,影响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为了探讨深层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以该盆地南部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有机碳分析、X射线衍射、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低温氮气吸附等测试手段,定量表征研究区深层富有机质页岩储层的基础参数及其孔隙结构特征;并运用FHH分形理论,结合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计算页岩孔隙分形维数,讨论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有机质含量(TOC)高,平均值为2.04%,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占38.00%~73.00%;(2)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储层普遍发育墨水瓶状有机孔、狭缝型或平板状无机孔等,BET比表面积介于1.252~28.676 m^(2)/g,BJH孔体积介于0.013 192~0.063 874 cm^(3)/g;(3)深层页岩孔隙分形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分形维数D_(2)>D_(1),孔隙结构受页岩组成控制,分形维数受控于比表面积和孔径,且与TOC密切相关;(4) LM1—LM3笔石带沉积的富有机质硅质页岩TOC高、分形维数D_(1)和D_(2)值大,介孔BET比表面积和BJH孔体积最大,既有较多的气体吸附位点赋存吸附气,又有良好的孔隙空间贮存游离气,是深层页岩气富集的“甜点段”。结论认为,综合页岩品质参数和分形维数特征可有效评价页岩气富集的“甜点段”,并对实现深层页岩气的增储上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地区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宫堂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天然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
4
作者 李林豪 范存辉 +4 位作者 赵圣贤 刘绍军 徐飞 聂珊 余亚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2-482,共11页
四川盆地西南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量巨大,裂缝发育特征与形成期次对页岩气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天宫堂地区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岩心分析、FMI成像测井、岩石声发射实验、裂缝充填物碳氧同位素测试、包裹体均一温度测... 四川盆地西南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量巨大,裂缝发育特征与形成期次对页岩气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天宫堂地区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岩心分析、FMI成像测井、岩石声发射实验、裂缝充填物碳氧同位素测试、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等分析技术和综合地质方法,研究页岩中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时期。结果显示,研究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以构造成因的直立缝与低角度缝共同发育为特征,岩心裂缝具有发育程度高、延伸短、充填程度高等特征。成像测井裂缝倾角比对、岩心裂缝交切关系、裂缝充填物流体包裹体测试及岩石声发射实验等结果表明,天宫堂地区龙马溪组裂缝形成与3期构造运动有关。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分析可证实:第一期为NW向、NNE向平面剪切缝和NEE向剖面剪切缝,形成于燕山中期—晚期(130~62 Ma),构造应力方位为近SN向(345°±5°),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5~206℃;第二期为NE向、NWW向平面剪切缝和NNW向剖面剪切缝,形成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中期(62~34 Ma),构造应力方位为EW向(80°±5°),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5~184℃;第三期为近SN向、NEE向平面剪切缝和NE向剖面剪切缝,形成于喜马拉雅中期—现今(34 Ma至今),构造应力方位为近NW向(315°±5°),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5~162℃。结合地质力学背景,建立了天宫堂地区龙马溪组3期构造裂缝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裂缝 裂缝特征 构造期次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威远地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期次
5
作者 郝越翔 刘佳杰 +3 位作者 吴磊 周昕 李洁辛 江雨濛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年第1期23-31,共9页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层位,以川南威远地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和地球化学测试等多种方法分析了该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和形成时期,指出了该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发育类型...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层位,以川南威远地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和地球化学测试等多种方法分析了该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和形成时期,指出了该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发育类型及其形成期次。研究结果表明:①威远地区天然裂缝主要分为构造裂缝、生烃超压缝和层理缝3种类型;②威远龙马溪组存在多期天然裂缝。结论认为:①该区天然裂缝具有宽度细、水平层理缝占比高、偶见高角度构造缝、有效性低的特点,并且随着龙马溪组地层埋深的增加,裂缝发育密度逐渐增大;②根据温度计算和构造埋藏演化史,这些天然裂缝主要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晚期的3个时期,其中碳氧同位素和包裹体实验测试证实了3个时期的天然裂缝存在;③研究区印支期发育少量的NW剪切缝及砂泥互层层理缝,燕山期在断层附近、背斜高部位发育NW剪切缝和生烃超压缝,喜马拉雅晚期在断层附近、背斜高部位发育近NW和NWW组系剪切缝,背斜核部发育近S-N组系张性缝。结合研究区地质力学环境,查明了威远地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特征,明确了裂缝的形成期次及分布规律,为威远龙马溪组储层评价、有利区优选、优质储层甜点区评价及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地区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天然裂缝 分布特征 期次演化
下载PDF
湖北武汉地区志留系下红层的古鱼类化石及其生物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山显任 朱敏 +1 位作者 赵文金 盖志琨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7-340,共14页
依据在湖北武汉古姆山志留系浅海红层中新发现的古鱼类化石,确证了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部红层——志留系下红层在鄂东南地区广泛存在,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武汉地区原坟头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仍为坟头组,下部则称清水... 依据在湖北武汉古姆山志留系浅海红层中新发现的古鱼类化石,确证了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部红层——志留系下红层在鄂东南地区广泛存在,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武汉地区原坟头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仍为坟头组,下部则称清水组。新厘定后的坟头组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黄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富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三叶虫和遗迹化石;清水组下部以紫红色、红褐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石英砂岩,上部以紫红色、黄绿色石英砂岩为主,夹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在清水组上部新发现的鱼类化石包括盔甲鱼类锅顶山汉阳鱼(Hanyangaspis guodingshanensis)、意外洪山鱼(Hongshanaspis inexpectatus)、后棘江夏鱼(Jiangxialepis retrospina)及软骨鱼类中华棘鱼(Sinacanthus)、新中华棘鱼(Neosinacanthus)。这些新发现的古鱼均为张家界脊椎动物群温塘鱼类化石组合中的成员,其中,后棘江夏鱼可以跟产自江西武宁地区下红层清水组中的九江江夏鱼(J.jiujiangensis)直接对比,二者同属于真盔甲鱼目曙鱼科江夏鱼属,而曙鱼科成员则可以作为志留系下红层的标志性分子。根据鱼群面貌和地层层序,武汉地区的志留系下红层可以与皖、苏地区的侯家塘组、浙西北地区的唐家坞组、赣西北地区的清水组、湘西北地区的溶溪组以及新疆塔里木地区的塔塔埃尔塔格组进行很好的对比,其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早期。华南板块志留系下红层的分布特征表明,在特列奇期早期,上、下扬子海之间存在一狭长的浅海区域,这为盔甲鱼类在湖北武汉和江西武宁两地之间的扩散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纪 下红层 盔甲鱼类 软骨鱼类 武汉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超深层页岩储层特征及其页岩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魏富彬 刘珠江 +2 位作者 陈斐然 袁桃 李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1-760,共10页
四川盆地东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深层领域页岩气勘探及页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作为当前页岩气勘探重点的深层、超深层领域,由于受钻井等因素的制约,对于其储层发育特征及与中深层页岩... 四川盆地东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深层领域页岩气勘探及页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作为当前页岩气勘探重点的深层、超深层领域,由于受钻井等因素的制约,对于其储层发育特征及与中深层页岩储层的差异等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明确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超深层页岩储层特征,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选取川东南地区4口埋深在2000~6000 m的典型页岩气钻井,系统开展了深层、超深层页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差异对比研究,探讨了储层孔隙发育的成因。研究表明:(1)埋深在6000 m以内,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依然能够发育高孔有效储层,且随埋深的增大孔隙度无明显变化,但是有机质孔的形态、孔隙结构及连通性存在一定差异,即随着埋深的增大,有机质孔孔径相对变小,孔隙连通性变差;(2)明确了生物成因的硅质是孔隙发育的基础,流体超压是储层孔隙保持的关键,在两者联合作用下,深层、超深层页岩高孔隙优质储层得以发育和保持;(3)基于储层发育的研究,将页岩气勘探拓深至6000 m,明确了下一步页岩气勘探方向。初步评价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埋深为4000~5000 m)资源量超2×10^(12)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深层超深层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上奥陶统 下志留统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页岩气藏井壁强化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罗平亚 李文哲 +3 位作者 代锋 李道雄 钟成旭 白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南)页岩气资源丰富,历经十余年研究与实践,目前已经实现了页岩气规模化和商业化开发,但是在钻进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目的层时井下复杂严重且发生频繁、事故多、起下钻趟数多、耗时长,是至今仍然没有能够很好解...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南)页岩气资源丰富,历经十余年研究与实践,目前已经实现了页岩气规模化和商业化开发,但是在钻进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目的层时井下复杂严重且发生频繁、事故多、起下钻趟数多、耗时长,是至今仍然没有能够很好解决的重大钻井技术难题。为了降低开发综合成本、大幅度缩短钻完井周期从而使页岩气开发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形成适用的页岩气藏井壁强化钻井液技术。为此,通过研究页岩地层岩石物性及特征,发现钻井液对地层微纳米裂缝封堵能力不足导致滤液侵入是致使该区龙马溪组页岩气藏井壁坍塌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上述情况,制备纳米封堵剂高质量本征态石墨烯纳米片,并提出了二维纳米石墨烯片界面强吸附黏着封堵理论;进而基于紧密堆积原理优选了适用于粒度级配的微米刚性封堵剂,形成了适用于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藏井壁强化钻井液技术。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在稳定井壁和强化井壁方面具有突出的效果,并且所研制的钻井液综合性能均优于现场井浆。结论认为,该项研究成果为实现该区页岩气效益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钻井液 井壁强化 纳米石墨烯片 微米刚性封堵剂 四川盆地南部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安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地质特征与勘探有利区 被引量:8
9
作者 舒红林 何方雨 +7 位作者 李季林 张介辉 李明隆 芮昀 邹辰 姚秋昌 梅珏 李延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43,共14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安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一1亚段连续获得多口高产工业气井,展示了该区块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但由于该区块页岩埋藏深,勘探程度低,深层优质页岩段沉积微相类型、储层特征及其空间展布规律不清... 近年来,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安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一1亚段连续获得多口高产工业气井,展示了该区块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但由于该区块页岩埋藏深,勘探程度低,深层优质页岩段沉积微相类型、储层特征及其空间展布规律不清,页岩气有利区优选依据不充分,制约了该区页岩气的深化勘探与开发。为此,通过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地球化学与物性测试、含气量测定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分析,结合钻测井资料,研究了大安区块五峰组—龙一1亚段各小层地质特征及储层展布规律,建立了深层页岩气有利区评价标准,优选了深层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高碳硅质页岩微相和高碳含黏土硅质页岩微相是最优质页岩气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发育于五峰组—龙一13小层。②龙一11—龙一14小层孔隙度平均超过4%,储集性好;五峰组—龙一13小层超大孔和裂缝较发育,所占比例分别为66%和25%。③五峰组—龙一13小层脆性矿物平均含量为55%,可压性好;含气量平均值不低于4.0 m^(3)/t,含气条件较好;龙一11—龙一13小层各层平均总有机碳含量超过3.0%,生烃条件好;地层压力系数普遍大于1.90。结论认为:①五峰组—龙一13小层页岩储层品质最优;②Ⅰ类、Ⅱ类和Ⅲ类页岩气有利区资源量分别为3775.78×10^(8) m^(3)、2970.05×10^(8) m^(3)、599.83×10^(8) m^(3);③该区深层页岩气勘探潜力大,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能接替区,其中临江向斜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最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渝西地区大安区块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气 地质特征 储层特征 勘探有利区
下载PDF
速度-压力岩石物理模型及其在页岩孔隙压力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静怡 李敏 +1 位作者 庄明伟 孙跃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0-372,共13页
针对现有基于声波速度的经验公式进行地层压力预测时影响因素复杂的问题,应用弹性岩石物理模型来定量分析研究速度-压力关系的各种控制因素,提出孔构参数(γ)与压差之间的解析关系,并揭示压力对岩石体积模量和纵波速度等弹性性质的主控... 针对现有基于声波速度的经验公式进行地层压力预测时影响因素复杂的问题,应用弹性岩石物理模型来定量分析研究速度-压力关系的各种控制因素,提出孔构参数(γ)与压差之间的解析关系,并揭示压力对岩石体积模量和纵波速度等弹性性质的主控作用,进而准确预测孔隙压力。含气页岩中微裂缝及断裂发育时,异常高压下(高γ值)细小裂缝及扁平孔隙张开,岩石体积模量远低于其在静水压力下(低γ值)平均孔隙结构偏圆时的状态。结合岩心、测井及地震数据,利用此岩石物理压力关系刻画四川盆地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压力三维空间分布变化,压力系数与含气量呈正相关,该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岩石物理压力关系的分析和方法的提出对非常规和常规油气田的勘探、生产和钻井安全都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压力 压力系数 声波速度 体积模量 孔隙结构 页岩气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多手段的页岩气储层微观表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11
作者 姜巍 郝越翔 +3 位作者 钱超 江雨濛 刘亿 马瑞浚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年第6期1-7,15,共8页
为了更好地解决页岩因复杂沉积成岩作用致使其孔隙复杂多变、单一测试手段很难较为全面地对其进行有利表征的问题,以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图像拼接定量化、气体吸附和高... 为了更好地解决页岩因复杂沉积成岩作用致使其孔隙复杂多变、单一测试手段很难较为全面地对其进行有利表征的问题,以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图像拼接定量化、气体吸附和高压压汞联测、流体示踪剂等多手段、多方法综合表征了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分析了影响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类型多样,以有机质孔隙为主要类型,其占比可达92.89%;②页岩孔径以微孔—中孔为主,并且微孔—中孔贡献了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③示踪剂多在层理发育位置富集,说明层理间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页岩气良好的扩散通道;④有机碳含量对微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贡献较大,有机碳含量和石英含量共同控制着页岩孔隙的发育。结论认为,通过多手段表征页岩的微观孔隙类型、结构与渗流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页岩气储层微观特征,同时通过孔隙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后期的储层评价、页岩气开发部署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区块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页岩 孔隙 微观表征 有机质孔隙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下志留统下砂岩段储层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魏伟 李剑 +1 位作者 王宏亮 冉启贵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59-26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志留系为一套海相碎屑岩沉积,现今仅保存有下志留统,分布在铁南2井、维马1井以南、阿南1井以北的东西向狭长地带内。下志留统的下砂岩段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下砂岩段储层岩性为岩屑砂岩... 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志留系为一套海相碎屑岩沉积,现今仅保存有下志留统,分布在铁南2井、维马1井以南、阿南1井以北的东西向狭长地带内。下志留统的下砂岩段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下砂岩段储层岩性为岩屑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剩余原生粒间孔,压实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在下砂岩段储层中,中砂岩的储集性能相对较好,其孔隙度多数在10%以上,构成了下砂岩段的主要含油气储层。后期的成岩作用改善了局部层段的储层物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后,下砂岩段依然保存有物性条件较好的储层段,其中可能蕴藏了商业油气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下志留统 下砂岩段 储层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230
13
作者 刘树根 马文辛 +3 位作者 LUBA Jansa 黄文明 曾祥亮 张长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39-2252,共14页
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广泛发育。在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的勘探井中志留系具有良好的气显示。研究区龙马溪组厚65~516m,底部为一套海侵沉积的富含笔石的黑色页岩,龙马溪组向上... 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广泛发育。在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的勘探井中志留系具有良好的气显示。研究区龙马溪组厚65~516m,底部为一套海侵沉积的富含笔石的黑色页岩,龙马溪组向上和向东砂质和钙质含量增加,演变为浅水陆棚沉积。龙马溪组主要由层状-非层状泥/页岩、白云质粉砂岩、层状钙质泥/页岩、泥质粉砂岩、层状-非层状粉砂质泥/页岩、粉-细粒砂岩、钙质结核、富含有机质非层状页岩8种岩相组成。总有机碳含量(TOC)为0.2%~6.7%。有机质以II型干酪根为主,Ro为2.4%~3.6%。页岩中石英矿物含量在2%~93%,主要呈纹层状或分散状分布,主要为陆源碎屑外源成因。龙马溪组页岩岩心孔隙度为0.58%~0.67%,渗透率为0.01×10-3μm2~0.93×10-3μm2。扫描电镜下龙马溪组页岩微孔隙度为2%左右,主要包括晶间孔和粒内孔,孔隙直径为100nm~50μm。页岩储层的形成机理主要为有利矿物组合、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裂解作用。龙马溪组与美国Barnett页岩具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龙马溪组页岩埋藏较深、热演化程度较高、含气量较低、储层较致密、以陆源成因石英为主。对于评价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前景而言,今后须重点加强针对龙马溪组底部黑色硅质岩系石英成因、成熟度、埋藏史、含气量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进行详细的古地貌和古环境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志留统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东部
下载PDF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351
14
作者 陈尚斌 朱炎铭 +3 位作者 王红岩 刘洪林 魏伟 方俊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8-444,共7页
以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运用氮气吸附法对储层纳米孔隙进行测定,通过等温线和DFT分析,对孔结构特征表征并讨论控制纳米孔隙结构的主因和纳米孔隙对页岩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较复杂,主要由纳米孔组... 以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运用氮气吸附法对储层纳米孔隙进行测定,通过等温线和DFT分析,对孔结构特征表征并讨论控制纳米孔隙结构的主因和纳米孔隙对页岩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较复杂,主要由纳米孔组成,具有一定的无规则孔结构,孔隙多呈开放形态,以两端开口的圆筒孔及4边开放的平行板孔等开放性孔为主;垂向上由深到浅,孔隙开放程度减小;纳米主孔位于2~40 nm,占孔隙总体积的88.39%,占比表面积的98.85%;2~50 nm的中孔提供了主要的孔隙体积,小于50 nm的微孔和中孔提供了主要的孔比表面积;TOC是控制该储层中纳米孔隙体积及其比表面积的主要内在因素,也是提供页岩气主要储存空间的重要物质;纳米孔对页岩气的吸附能力极强,在其内部有大量页岩气以结构化方式存在,增加了页岩气的存储量,并使模型表征复杂化;开放状纳米孔可提高页岩气解吸效率和储层渗透率,提高页岩气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纳米孔隙结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氮吸附
下载PDF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序地层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54
15
作者 王同 杨克明 +4 位作者 熊亮 史洪亮 张全林 魏力民 何显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15-925,共11页
随着四川盆地勘探程度的深入,页岩气藏已经成为勘探重点,有必要系统地开展页岩层序地层研究。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露头-钻井-地震、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地球化学、古生物等资料,在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 随着四川盆地勘探程度的深入,页岩气藏已经成为勘探重点,有必要系统地开展页岩层序地层研究。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露头-钻井-地震、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地球化学、古生物等资料,在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地层中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界面,划分了3个三级层序:SQ1相当于五峰组,沉积速率低(1.18~2.19 m/Ma);SQ2相当于龙马溪组下段及上段底部,沉积速率较低(约为15 m/Ma);SQ3相当于龙马溪组上段中上部,沉积速率较高(216.25~340 m/Ma)。建立了该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黑色页岩层序SQ1—SQ2中相对海平面升降与页岩脆性指数呈负相关、与TOC及孔隙度呈正相关,渗透率高值多位于脆性段,渗透率低值多位于塑性段。灰色页岩层序SQ3以塑性段为主,孔、渗均低于SQ1、SQ2凝缩段,其相对海平面与有机质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了优质页岩储层发育,SQ1、SQ2海侵期—海退早期为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期。综合本次研究成果,明确了层序地层对优质页岩储层的控制作用,对于在层序格架内预测优质页岩储层段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五峰组 上奥陶统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层序地层
下载PDF
陕西紫阳志留系文洛克统底界附近弓笔石带的划分 被引量:7
16
作者 傅力浦 张子福 谢从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95-798,共4页
根据最近在陕西紫阳地区芭蕉口仙中沟口剖面文洛克统底界附近采到的弓笔石之层位分布,划分出5个连续的弓笔石带C.lapworthi带—C.sakmaricus带—C.insectus带—C.centrifugus带—C.murchisoni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文洛克统底界附... 根据最近在陕西紫阳地区芭蕉口仙中沟口剖面文洛克统底界附近采到的弓笔石之层位分布,划分出5个连续的弓笔石带C.lapworthi带—C.sakmaricus带—C.insectus带—C.centrifugus带—C.murchisoni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文洛克统底界附近弓笔石带序列之一,为文洛克统底界的确定提供了一个重要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紫阳 志留系 文洛克统 底界 弓笔石带
下载PDF
扬子及周缘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61
17
作者 严德天 王清晨 +2 位作者 陈代钊 汪建国 王卓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1-327,共7页
扬子地区下古生界发育了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有效烃源岩,查清其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晚奥陶世开始,扬子地区进入碎屑岩陆棚演化阶段;五峰期—龙马溪期,扬子地区主体为局限的深水陆... 扬子地区下古生界发育了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有效烃源岩,查清其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晚奥陶世开始,扬子地区进入碎屑岩陆棚演化阶段;五峰期—龙马溪期,扬子地区主体为局限的深水陆棚环境,总体呈现出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次深海共存的古地理格局。沉积体系展布和沉积演化主要受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汇聚作用控制。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的形成与生烃母质生物的高生产力和高埋藏率、冰期—冰后期之交的气温快速转暖、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粘土矿物在有机质富集保存过程中的赋存驻留作用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发育环境 控制因素 上奥陶统 下志留统 扬子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气聚集条件 被引量:96
18
作者 聂海宽 张金川 +3 位作者 包书景 边瑞康 宋晓蛟 刘建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5-345,共11页
通过对25处野外露头的观测、采样以及吸附气含量、地化参数和物性参数等测试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黑色页岩的沉积相、厚度及分布、有机质类型及含量、成熟度、孔隙度和含气量等页岩气成藏条件。与美国主要产... 通过对25处野外露头的观测、采样以及吸附气含量、地化参数和物性参数等测试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黑色页岩的沉积相、厚度及分布、有机质类型及含量、成熟度、孔隙度和含气量等页岩气成藏条件。与美国主要产气页岩相比,研究区发育的页岩具有沉积相有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孔隙度高和含气量高等特点,具备页岩气藏发育的良好地质条件。此外,建立了预测页岩气藏发育有利区的参数模型,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预测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气藏的有利发育区位于川南-黔北、鄂西-渝东和川(渝)东北-鄂西北等地。在各个有利区的具体指标中,川南-黔北有利区具有较高页岩含气量,是目前勘探较为现实的地区。根据实测含气量,采用体积法计算研究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气资源量为(2.2~8.5)×1012m3,中值为5.3×1012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有利区带 上奥陶统 下志留统 页岩气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矿物成分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28
19
作者 陈尚斌 朱炎铭 +3 位作者 王红岩 刘洪林 魏伟 方俊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5-782,共8页
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兴文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39个露头泥岩/页岩样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龙马溪组泥岩/页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53.39%和29.15%;其次为方解石,平均含量为5.46%... 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兴文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39个露头泥岩/页岩样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龙马溪组泥岩/页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53.39%和29.15%;其次为方解石,平均含量为5.46%;另外,还含有少量的长石、白云石、石膏、黄铁矿等矿物。龙马溪组为浅海陆棚沉积,对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有利,为页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沉积条件;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反映出龙马溪组已经历晚成岩阶段,对应有机质演化的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适宜页岩气形成的成熟度条件。黏土矿物对页岩气藏的形成和开发有一定积极意义,龙马溪组底部厚度约为30m的地层,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低、相应孔隙率高且脆性矿物石英含量大于50%,是理想的页岩气重点勘探开发层位。页岩气储层矿物成分研究为其吸附储存、裂缝评价、渗流运移、压裂造缝和工艺性能等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 矿物成分 X射线衍射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四川盆地南缘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进展、挑战与前景 被引量:98
20
作者 董大忠 施振生 +9 位作者 管全中 蒋珊 张梦琪 张晨晨 王书彦 孙莎莎 于荣泽 刘德勋 彭平 王世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76,共10页
四川盆地黑色页岩层系多、页岩气资源丰富,是迄今为止中国主要的页岩气勘探开发盆地。为了给今后四川盆地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以该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为对象,总结... 四川盆地黑色页岩层系多、页岩气资源丰富,是迄今为止中国主要的页岩气勘探开发盆地。为了给今后四川盆地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以该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为对象,总结了其发展阶段与进展,明确了页岩气富集成藏的有利条件,梳理了制约页岩气发展的理论与技术挑战,进而探讨了未来的勘探开发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深水陆棚相形成高富含有机质页岩且连续段厚度大、品质好,复背(向)斜宽缓区构造相对稳定是该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持续聚集的有利条件,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的关键因素,页理(纹理)、微裂缝发育是页岩气高产的重要因素,超压是页岩气高产的重要条件;(2)制约该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工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主要包括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相与沉积模式,页岩储层成岩过程与评价体系,页岩气形成与聚集机理,页岩气层地球物理识别与预测,资源动用率低、不确定性大,3500 m以深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尚未突破。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页岩气 勘探开发 进展 挑战 前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