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concep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bend of Yangtze River: its relations with Eocene magmatic activities
1
作者 ZENG Pusheng(Inst. of M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3期305-312,共8页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s, the author proposes a new understanding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bend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bend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Eocene ma...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s, the author proposes a new understanding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bend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bend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Eocene magmatic activity is expounded, suggesting that the first bend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result from choking of the strong magmatic activity in Eocene. As a result, the upstream became a natural reservoir, whose riverside between Mt. Yulong and Mt. Haba was burst, guiding Jinshajiang River running eastward. At the same time, the drastic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led to the deep dissection of the river cut down the channel,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iger Leaping Gorge. The magnitude of uplift in the study area (located in the easter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calculated. Taking Mt. Yulong as a base, the magnitude of lift is 3,300 m from Eocene to Pliocene, adding 700 m since Pleistocene, totaling up to 4,000 m or 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matic activity choking channel BURSTING Laojunshan Mt Yunnan the first bend of the yangtze river
下载PDF
长江演化百年谜题:回溯与进展
2
作者 郭汝军 魏传义 +10 位作者 李长安 张玉芬 李亚伟 孙习林 张增杰 冷勇辉 苏建超 李国鼐 吕凌云 陈旭 丁智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共28页
长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与东亚现代地貌格局的建立。文中简述了百余年间长江演化研究的主要争论,梳理了近20年来将物源示踪方法应用于长江演化研究的进展及得到的启示。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典型沉积体系:包括上游昔格达组、剑... 长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与东亚现代地貌格局的建立。文中简述了百余年间长江演化研究的主要争论,梳理了近20年来将物源示踪方法应用于长江演化研究的进展及得到的启示。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典型沉积体系:包括上游昔格达组、剑川盆地、中下游砾石层、江汉盆地、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及边缘海盆地(莺歌海盆地、中国台湾岛)的物源示踪结果进行归纳梳理,笔者认为:1)长江演化争论的焦点问题依旧是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的形成,但争论的问题已拓宽至古水系模式、侵蚀-沉积过程、夷平面形成等诸多问题。2)三峡贯通和石鼓第一弯形成的时代尚未取得共识,即长江的形成时代和过程还存在争论。长江中下游砾石层和江汉盆地沉积物具有复杂的源区供应,仅依靠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无法有效区分长江上游的物源信号;江汉盆地和长江三角洲钻孔沉积记录对于三峡贯通的初始信号仍未达成一致;剑川盆地和昔格达组沉积物的年代及其物源意义对于金沙江南流(东流)的指示意义存在广泛争论;海洋沉积约束长江和红河水系演化模式的物源信号也存在争议。3)在长江流域各沉积盆地进行物源研究时,建议加强海陆沉积对比。从地貌-构造演化-沉积古地理-气候变迁的角度,将能更加全面地重建长江演化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演化 争论与进展 物源示踪 长江三峡 长江第一弯
下载PDF
滇西北丽江地区石鼓古湖的发现及其在现代金沙江河谷发育中的意义 被引量:31
3
作者 赵希涛 曲永新 +2 位作者 张永双 胡道功 郭长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60-969,共10页
在云南石鼓"长江第一湾"附近河段两岸发现了10多处典型的第四纪湖相沉积物露头,它们构成了金沙江第二、三、四级阶地的基座。热释光(TL)和U系法年龄测定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湖相沉积物中上部的时代属于243.3~88.0k... 在云南石鼓"长江第一湾"附近河段两岸发现了10多处典型的第四纪湖相沉积物露头,它们构成了金沙江第二、三、四级阶地的基座。热释光(TL)和U系法年龄测定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湖相沉积物中上部的时代属于243.3~88.0kaBP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上覆的第四级阶地沉积物的年龄为88.0~80.9kaBP。湖相沉积物的粒度、地球化学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其沉积环境有由温湿向湿热转化的趋势。根据对玉龙雪山更新世冰川作用的研究,石鼓古湖最初应是玉龙雪山西麓中更新世早期玉龙冰期冰碛物堰塞金沙江河谷而成的,中更新世晚期丽江冰期的冰水沉积物进一步加以堰塞,直至8万多年前被金沙江侵蚀而再次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石鼓“长江第一湾” 同位素年龄测定 中-晚更新世 古湖 金沙江河谷发育
下载PDF
长江江苏河段嘶马弯道崩岸与护岸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魏延文 李百连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3-97,共5页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长江江苏河段嘶马弯道来水来沙、河床边界组成、弯道横向环流情况下的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进行分析 ,探讨了嘶马弯道崩岸坍江的原因、特点和工程防护措施 .对弯道的稳定性运用钱宁公式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 .结...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长江江苏河段嘶马弯道来水来沙、河床边界组成、弯道横向环流情况下的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进行分析 ,探讨了嘶马弯道崩岸坍江的原因、特点和工程防护措施 .对弯道的稳定性运用钱宁公式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 .结合嘶马河段护岸工程实践 ,对丁坝、沉排、平顺抛石等护岸形式进行总结比较 ,探求最佳护岸类型 ,进一步对长江扬中河段特别是嘶马弯道作出系统的整治规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嘶马弯道 崩岸 护岸
下载PDF
金沙江“长江第一湾”段河谷地貌、沉积与发育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希涛 吴中海 +4 位作者 冯玉勇 张永双 胡道功 曲永新 郭长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103,共21页
“长江第一湾”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及其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金沙江在该区深深切割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按照河谷地貌与沉积特征,其宗—大具段金沙江可划分为其宗—下落鱼段、虎跳峡段和大具盆地段。详细描述了各河段的地貌与... “长江第一湾”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及其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金沙江在该区深深切割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按照河谷地貌与沉积特征,其宗—大具段金沙江可划分为其宗—下落鱼段、虎跳峡段和大具盆地段。详细描述了各河段的地貌与第四纪沉积特征,并根据同位素年龄等数据讨论了河流沉积物、湖相沉积物及冰川与冰水沉积物,特别是河谷中厚达150~250m的埋藏沉积物的成因与形成时代。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研究区及邻区自中新世以来的金沙江河谷发育与青藏高原隆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长江第一湾 地貌 沉积 河谷发育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探讨 被引量:14
6
作者 明庆忠 史正涛 董铭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6,共8页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关系到金沙江—长江水系的形成演化、西南纵向岭谷地理环境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故近百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通过综合考察、地貌和沉积物等的综合分析认为:长江第一弯是...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关系到金沙江—长江水系的形成演化、西南纵向岭谷地理环境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故近百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通过综合考察、地貌和沉积物等的综合分析认为:长江第一弯是在金沙江水系未曾溯源连通至三江口段之前的古金沙江与古冲江河、水洛河的汇流口。长江在三江口袭夺了水洛河,导致水洛河倒流,古金沙江与三江口下的长江贯通,才形成真正的金沙江—长江水系。根据玉龙山强烈隆起时间、周边层状地貌发育年代、中国水系大局形成等进行推断,长江第一弯形成时代为中更新世以来,说明昆黄运动为本区构造地貌—水系发育的重大转型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袭夺 河流汇流口 成因及形成时代 长江第一弯 西南纵向岭谷区
下载PDF
长江江都嘶马段岸崩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4
7
作者 胡秀艳 姚炳魁 朱常坤 《地质学刊》 CAS 2016年第2期357-362,共6页
江岸稳定性取决于最大崩塌临界机制的驱动力和抵抗力的平衡,二者的平衡又受控于岸边坡形态、岩土组成、水流浪涌特征、植被覆盖等。崩岸是长江嘶马弯道床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嘶马弯道遥感解译图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查清研究区江... 江岸稳定性取决于最大崩塌临界机制的驱动力和抵抗力的平衡,二者的平衡又受控于岸边坡形态、岩土组成、水流浪涌特征、植被覆盖等。崩岸是长江嘶马弯道床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嘶马弯道遥感解译图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查清研究区江岸岸线特征及其变迁历程。为了揭示北岸崩塌产生的原因,通过野外踏勘、测量与钻探等技术方法查明该区地质基础条件,并基于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RTK)的水下测量数据建立典型剖面,分析凸岸和凹岸的水流运动特征及其对边岸的影响。从地质基础和水动力条件2个方面揭示嘶马段江岸坍塌形成机理,即具有上细下粗二元结构的边岸地层是岸崩形成的基础,丁坝回流和弯道螺旋流的掏蚀作用是岸崩形成的重要条件。并基于江岸稳定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江岸整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嘶马弯道 江岸稳定性 遥感 RTK技术 岸崩机制 江苏江都
下载PDF
长江(镇江——泰州段)崩岸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8
8
作者 于俊杰 魏乃颐 +4 位作者 蒋仁 劳金秀 马雪 张宗言 赵玲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3年第2期127-132,共6页
本文以长江镇江-泰州段岸坡岩土体变形破坏实地调研为基础,系统论述了崩岸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对长江嘶马弯道典型实例进行剖析,并探讨其成因机制;确定镇江-泰州段江岸崩塌类型主要为洗崩、条崩、窝崩,以窝崩破坏性最强,条崩次之;成... 本文以长江镇江-泰州段岸坡岩土体变形破坏实地调研为基础,系统论述了崩岸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对长江嘶马弯道典型实例进行剖析,并探讨其成因机制;确定镇江-泰州段江岸崩塌类型主要为洗崩、条崩、窝崩,以窝崩破坏性最强,条崩次之;成因机制以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河流水动力条件为主,气候、人类活动、区域构造背景的影响次之;总结了崩岸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提出该段长江江岸坍塌的防治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岸地质灾害 成因机制 防治建议 长江 嘶马弯道
下载PDF
长江嘶马弯道护岸的土工模袋布材料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鄢俊 陶同康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6-69,共4页
通过试验,分析计算了长江嘶马段护岸工程中应用的土工模袋布的强度、过滤和老化特性等,护岸工程试验段的运行实践表明,模袋布的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要求,且模袋混凝土的护岸效果良好.
关键词 模袋混凝土 土工模袋布 护岸工程 长江嘶马弯道 过滤 老化
下载PDF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探索--以丽江石鼓特色小镇为例
10
作者 刘小妹 苏航 《小城镇建设》 2020年第6期36-44,共9页
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是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与学术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原则,总结提出遗产综合展示、特色产业发展、区域联动发展三个层次的遗产利用方式;并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特色小镇为例... 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是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与学术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原则,总结提出遗产综合展示、特色产业发展、区域联动发展三个层次的遗产利用方式;并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特色小镇为例,探讨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在石鼓特色小镇规划实践中,确立"保护与利用规划统筹"的规划主线,重点实行"四个统筹"的规划策略,包括统筹"长江第一湾"与"石鼓特色小镇"生态保护,统筹"长江第一湾"与"石鼓特色小镇"联动发展,统筹存量与增量空间风貌协调,统筹地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在保护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对遗产资源三个层次的利用,从而实现石鼓国家级精品旅游休闲特色小镇创建培育、"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理景观标志"长江第一湾"科学保护与永续利用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保护利用 特色小镇 三江并流 长江第一湾 石鼓镇
下载PDF
长江第一弯虎跳峡的贯通——来自于地表地貌和弹性挠曲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勇 李海兵 +2 位作者 潘家伟 杨少华 龚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42-2954,共13页
以往注入南海的古金沙江的袭夺及其相关的长江第一弯的形成不仅造成了南海一系列盆地内部充填物质的急剧变化,同时还记录了与南海北部边缘海扩张相关的构造活动机制的重大变革。尽管如此,由于缺乏直接证据,对于金沙江东流和长江第一弯... 以往注入南海的古金沙江的袭夺及其相关的长江第一弯的形成不仅造成了南海一系列盆地内部充填物质的急剧变化,同时还记录了与南海北部边缘海扩张相关的构造活动机制的重大变革。尽管如此,由于缺乏直接证据,对于金沙江东流和长江第一弯形成的时间和机制还存在较大分歧。鉴于此,本研究通过TTLEM和LIFFE模型直接对虎跳峡的贯通和下切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虎跳峡现今深切峡谷的形成是两阶段地表快速侵蚀的产物。而其初始的贯通应形成于中新世中期(~15 Ma)前后,和虎跳峡背斜的形成同期,与大理断裂系大规模走滑兼具逆冲运动直接相关。随后,进入第四纪(~2 Ma)以来,大理断裂系的构造活动由压扭转变为张扭性。虎跳峡由于地壳的弹性挠曲变形再次快速下切,剥蚀厚度达到~3 km,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地貌样式。结合区域的其他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伴随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持续的俯冲,青藏高原东南缘南东向的物质运移曾发生过一系列构造活动机制的重大转变,不仅引起了区域内断裂系统活动性质的转换,造成了大型水系的袭夺和重组,同时还与南海海盆的扩张和最终形成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金沙江 长江第一弯 数值模拟 弹性挠曲 物质运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叙渝段弯道平面形态及碍航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梅力 陈秀万 +1 位作者 王平义 林孝松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92,共6页
基于对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主城区河段25个主要弯道平面形态特征的统计分析,研究弯曲河段扩宽率、收缩率、弯曲度、弯道中心角、曲颈河宽与平均河宽比、弯顶中心半径与平均河宽比等特征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平面形态上,大部分弯道... 基于对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主城区河段25个主要弯道平面形态特征的统计分析,研究弯曲河段扩宽率、收缩率、弯曲度、弯道中心角、曲颈河宽与平均河宽比、弯顶中心半径与平均河宽比等特征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平面形态上,大部分弯道呈现两头窄、中间宽的形态特征,部分弯道急剧弯曲、展宽凹陷非常明显;弯道中心角一般在60°~130°范围内,且大部分弯道中心角≥90°;大部分河湾的弯曲度〉1.2。分析弯道平面形态的形成机理和碍航特点。研究成果对港航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等的规划和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弯道平面形态 弯道浅滩 碍航特性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石首弯道段整治工程累积影响和演变趋势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心愿 渠庚 +2 位作者 姚仕明 朱勇辉 刘亚 《水利水电快报》 2020年第1期22-27,共6页
石首弯道段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首端,河道形态复杂多变,河床演变较为剧烈。在大量河道治理及航道整治工程的控制下,岸坡稳定性及航道条件得到了增强和改善。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坝下荆江河段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石首弯道段也出... 石首弯道段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首端,河道形态复杂多变,河床演变较为剧烈。在大量河道治理及航道整治工程的控制下,岸坡稳定性及航道条件得到了增强和改善。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坝下荆江河段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石首弯道段也出现了大幅冲刷,但在一系列河道治理及航道整治工程的作用下,除了局部河段深泓摆动和冲淤变化较为明显外,总体河势基本稳定。随着三峡水库及上游干支流水库群不断建成和运用,该河段河势仍将持续调整。近岸河床的不断冲刷下切,已有工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河床变形,不断出现崩塌冲失,对现有堤防、河势控制工程、护岸工程和航道整治工程等的安全运行以及涉水工程与航运等带来新的问题。提出应抓紧深入研究三峡水库及上游控制性水库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重点河段河势变化与综合治理方案等重大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治理 航道整治 崩岸 演变趋势 石首弯道段 长江中游 三峡工程
下载PDF
山区河流弯曲分汊浅滩整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旺喜 谭昆 +2 位作者 杨祥飞 杨卫 张俊锋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8-451,共4页
结合川江铜鼓滩的整治情况,对山区河流弯曲分汊浅滩水流运动特性、卵石输移运动规律、浅滩碍航特征、整治措施等弯曲分汊类浅滩的整治技术进行研究,归纳出弯曲分汊浅滩治理要点,为弯曲分汊类浅滩的整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航道整治 长江 弯曲分汊浅滩
下载PDF
弘扬母亲河文化 建设美丽石鼓镇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桂芳 和继光 《中国城市林业》 2013年第6期22-24,共3页
丽江石鼓镇位于"万里长江第一湾"畔,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的南大门,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独特。文中在分析长江第一湾景观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总结出石鼓镇母亲河文化的历史积淀是田园文... 丽江石鼓镇位于"万里长江第一湾"畔,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的南大门,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独特。文中在分析长江第一湾景观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总结出石鼓镇母亲河文化的历史积淀是田园文化和柳林文化,提出弘扬母亲河文化、建设美丽石鼓镇的6条建设性意见,以期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河文化 长江第一湾 景观 美丽中国 石鼓镇
下载PDF
长江江都段嘶马弯道丁坝改造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长城 《长江技术经济》 2022年第6期79-83,共5页
为加强长江下游江都段嘶马弯道堤防安全及岸坡稳定,以长江中下游干流的长江嘶马弯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弯道段的基本情况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弯道内2处丁坝提出改造方案,并通过正态物理模型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拆除丁坝的改... 为加强长江下游江都段嘶马弯道堤防安全及岸坡稳定,以长江中下游干流的长江嘶马弯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弯道段的基本情况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弯道内2处丁坝提出改造方案,并通过正态物理模型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拆除丁坝的改造方案对目前稳定河势的目标最为有利,丁坝上游水位降低一般在2 cm以内,下游水位抬升在2 cm以内,丁坝高度和长度减半对水位影响范围均小于丁坝拆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都段 嘶马弯道 治理 丁坝改造 方案研究
下载PDF
长江栖龙弯道的演变整治和开发利用
17
作者 包中校 杨子尧 叶松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7-10,共4页
长江栖龙弯道是指栖霞山至龙潭河大弯道,位于南京河段尾部.本文对栖龙弯道的河床演变、整治及开发利用进行了总结分析.该河段的总体变化是河宽略有增加,平均深度略有减少,宽深比略有增大,深槽距岸变近,岸线不稳定,给国民经济造... 长江栖龙弯道是指栖霞山至龙潭河大弯道,位于南京河段尾部.本文对栖龙弯道的河床演变、整治及开发利用进行了总结分析.该河段的总体变化是河宽略有增加,平均深度略有减少,宽深比略有增大,深槽距岸变近,岸线不稳定,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威胁和损失.从1971年起,采取了“守点保线”的措施,缓和了河道的大幅度平面变形;80年代后期进行了连续的护岸工程,稳定了河势和岸线;1985年对兴隆洲左汊实施了堵汉工程.在开发利用方面是利用左汊作为热电厂的储灰场,整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成功结合,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很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河道整治 长江 栖龙弯道
下载PDF
主跨2300m悬索桥自平衡体系及其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仁贵 沈锐利 +1 位作者 魏乐永 郝海龙 《公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0,共7页
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推荐采用梁跨布置(2 300+717)m的双塔两跨悬索桥方案,活载及温度下,在南塔塔顶产生较大不平衡水平力,提出了释放塔顶不平衡水平力的新型缆塔约束体系--悬索桥主缆自平衡体系。采用自平衡滚轴式主索鞍结构,实现温... 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推荐采用梁跨布置(2 300+717)m的双塔两跨悬索桥方案,活载及温度下,在南塔塔顶产生较大不平衡水平力,提出了释放塔顶不平衡水平力的新型缆塔约束体系--悬索桥主缆自平衡体系。采用自平衡滚轴式主索鞍结构,实现温度、汽车荷载等常遇荷载作用下,两侧主缆不平衡水平分力和索鞍滚动摩擦力三者自平衡。基于试验与有限元分析了合理摩擦系数、滑动限位值以及自平衡体系力学特性。结果显示,主缆缆力自平衡体系可显著减小索塔塔底纵向弯矩;不滚动状态时,塔与索鞍锁定,结构处于安全状态;结构失稳模态为横桥向,弹性屈曲系数大于8.2,非线性屈曲系数大于2.0;索鞍有限位移滑动,对桥梁频率、颤振检验风速等基本无影响,索塔无涡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靖皋长江大桥 悬索桥 自平衡结构体系 索鞍 索塔弯矩
原文传递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长江盾构隧道管片接头抗弯性能
19
作者 丁鹤铭 郑健 +2 位作者 张景轩 封坤 张力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5-531,541,共8页
油气管道水下盾构隧道处于高水压、大埋深的特殊环境,其管片接头的力学性能与常规盾构隧道差异较大。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长江盾构隧道工程为例,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管片接头三维精细化模型,对接头变形特征、螺栓应力应变以及... 油气管道水下盾构隧道处于高水压、大埋深的特殊环境,其管片接头的力学性能与常规盾构隧道差异较大。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长江盾构隧道工程为例,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管片接头三维精细化模型,对接头变形特征、螺栓应力应变以及抗弯刚度变化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接头抗弯性能变化的整体力学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管片接头压弯状态下,依据接头竖向位移、张开量以及螺栓应力应变情况,接头的受力状态可分为接缝缓慢张开、接缝张开螺栓受力以及接头失稳螺栓屈服3个阶段;在接缝缓慢张开阶段,轴力约束越强,螺栓开始分担压弯作用的时机越迟;接头张开量对于轴力大小有较强敏感性,随轴力增加,张开量增长速率的“减缓段”占接头压弯过程比例逐渐减小;对于大埋深、高水压的小断面盾构隧道,管片接头分别在正、负弯矩的作用下,其变形特征对比不明显,但同等轴力水平下正弯矩对接头螺栓变形的影响较大。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长江盾构隧道接头的抗弯性能集中体现了油气管道盾构隧道接头受力特征,可为盾构隧道管片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图9,表1,参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穿越 长江 盾构隧道 环向接头 抗弯性能 变形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