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0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e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by mixed convection MHD flow along a porous plate with chemical reaction in presence of heat source 被引量:1
1
作者 J.ZUECO S.AHMED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10年第10期1217-1230,共14页
An exact and a numerical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a steady mixed convective MHD flow of an incompressible viscous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fluid past an infinite vertical porous plate with combined heat and mass tra... An exact and a numerical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a steady mixed convective MHD flow of an incompressible viscous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fluid past an infinite vertical porous plate with combine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re presented.A uniform magnetic field is assumed to be applied transverse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low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induced magnetic field with viscous and magnetic dissipations of energy.The porous plate is subjected to a constant suction velocity as well as a uniform mixed stream velocity.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solved by the perturbation technique and a numerical method.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the velocity field,the temperature field,the induced magnetic field,the skin-friction,and the rate of heat transfer at the plate are obtained.The numerical results are demonstrated graphically for various values of the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problem.The effects of the Hartmann number,the chemical reaction parameter,the magnetic Prandtl number,and the other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velocity field,the temperature field,the concentration field,and the induced magnetic field from the plate to the fluid are discussed.An increase in the heat source/sink or the Eckert number is found to strongly enhance the fluid velocity values.The induced magnetic field along the x-direc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Hartmann number,the magnetic Prandtl number,the heat source/sink,and the viscous dissip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flow velocity,the fluid temperature,and the induced magnetic field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destructive chemical reaction.Applications of the study arise in the thermal plasma reactor modelling,th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the magnetohydrodynamic transport phenomena in chromatographic systems,and the magnetic field contro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D perturbation technique network simulation method Eckert number mixed convection induced magnetic field viscous dissipation heat source/sink
下载PDF
Alternative ventilation strategies in U.S.offices: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被引量:5
2
作者 Adams Rackes Michael S.Waring 侯恩哲 《建筑节能》 CAS 2017年第5期109-109,共1页
Mature technologies exist to reduce the heating,ventilation,and air-conditioning(HVAC) energy associated with ventilation and use ventilation proactively to save energy.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nergy use impacts i... Mature technologies exist to reduce the heating,ventilation,and air-conditioning(HVAC) energy associated with ventilation and use ventilation proactively to save energy.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nergy use impacts in U.S.office buildings of multiple alternative ventilation strategies that combined:economizing,demand controlled ventilation(DCV),supply air temperature reset(SR),and/or a doubled ventilation rate.We used energy simulations in a Monte Carlo analysis,sampling 17 building inputs and varying locations to match the climate zone distribution of the U.S.office stock.Results indicated the possibility for significant savings compared to a baseline that ventilated constantly at a minimum rate in both a small office type with a constant air volume(CAV) HVAC system and a medium office type with a variable air volume(VAV) system.In 95%of instances,HVAC source energy savings were 5-25%in the small-CAV office(median:11%) and 6-42%in the medium-VAV office(median:27%).In the small-CAV office,DCV typically saved the most energy,usually from heating,and heating degree days and occupant density were decisive influences.In the medium-VAV office,economizing and SR were most important,DCV usually only had minor impacts,and zone temperature setpoints,along with climate indicators,were the critical influences.Other than infiltration,envelope characteristics did not strongly influence energy impacts.The untapped primary energy savings of alternative ventilation strategies over the 74%of U.S.office floorspace reasonably represented by our modeling was estimated at 36 TWh per year,with an annual value of U.S.$ 1.25 bill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tilation heating MATCH constantly doubled SAVING CONDITIONING POSSIBILITY INFILTRATION STOCK
下载PDF
Thermal-rheology effect and temperature field of engineering polymers
3
作者 李之达 王花平 黄婧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33-38,共6页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laws of the defect temperature field,heat diss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fect evolution were studied.On the basis,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laws of the defect temperature field were inve...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laws of the defect temperature field,heat diss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fect evolution were studied.On the basis,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laws of the defect temperature field were investigated,the interaction among defects in the process of defect evolution was carried out.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ABS was mad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cess of defect evolution is one of energy dissipation,in which the defect temperature field forms due to that its heat dissipation possesses fractal property and its fractal dimension not only relates to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defects,but also is the function of time,this incarnates the efficiency of coordinated actions of striding over the different grad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defect evolution and among gradations.The increase of the local temperature with the increase of deformation-induced heating effect in ABS is obvious.Moreover,the shape of plastic zone and inner heat source density function has big effect on the temperature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field heat dissipation PLASTIC ZONE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列车制动盘散热特性分析及拓扑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卢耀辉 史潇博 +1 位作者 唐波 李腾宇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62-66,83,共6页
针对紧急制动工况下制动盘散热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方法对某型通风式制动盘进行了散热特性研究。对制动盘内部流道速度场和对流换热等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由N-S方程与达西定律耦合成的Brinkman方程拓扑优化,实现制动盘散热... 针对紧急制动工况下制动盘散热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方法对某型通风式制动盘进行了散热特性研究。对制动盘内部流道速度场和对流换热等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由N-S方程与达西定律耦合成的Brinkman方程拓扑优化,实现制动盘散热能力提升的优化目标。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在整个制动工况中散热量提高了13.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制动盘 散热性能 拓扑优化 仿真分析
下载PDF
隧道热害环境下电力机车蓄冷式冷却塔散热性能研究
5
作者 曹小林 易柯 +3 位作者 罗开宝 饶政华 凌晨 彭村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1559,共9页
针对西部某铁路所处的高原隧道热害环境,提出一种电力机车蓄冷式冷却塔结构及其运行方案,通过对蓄冷及释冷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换热器的冷却性能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换热器蓄冷运行时,相对于壳体两侧无翅片结构,采用壳体... 针对西部某铁路所处的高原隧道热害环境,提出一种电力机车蓄冷式冷却塔结构及其运行方案,通过对蓄冷及释冷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换热器的冷却性能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换热器蓄冷运行时,相对于壳体两侧无翅片结构,采用壳体空气侧加翅片和壳体双侧加翅片,相变蓄冷时间从113 min分别缩短至80 min和47 min;当换热器释冷运行时,乙二醇水溶液经相变蓄冷换热器冷却,传热管道添加间距为8 mm的翅片,有效冷却时间(冷却介质出口温度低于55℃)从无翅片结构的1.5 min延长至16 min,超过设计要求的14 min,有效解决了机车冷却塔的散热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热害 散热 相变蓄冷 仿真
下载PDF
长距离地下综合管廊局部通风强化换热效果研究
6
作者 尹海国 王烁焱 +1 位作者 邓鑫 康云飞 《暖通空调》 2024年第2期78-83,27,共7页
现有的地下综合管廊通风散热方法主要为换气次数法。当管廊长度增加时,要满足规范规定的廊内温度不高于40℃的要求需要非常大的换气量,并会导致管廊前端区域过冷,整体散热效果并不好。本文提出了一种可用于长距离地下综合管廊的局部通... 现有的地下综合管廊通风散热方法主要为换气次数法。当管廊长度增加时,要满足规范规定的廊内温度不高于40℃的要求需要非常大的换气量,并会导致管廊前端区域过冷,整体散热效果并不好。本文提出了一种可用于长距离地下综合管廊的局部通风方式,使用CFD方法建立了局部通风数值模型,通过缩尺模型实验验证了其准确性。对增设射流风机后形成的局部通风气流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送风量相同的情况下,设置射流风机能够改善管廊局部热环境,在本文所研究工况下,局部截面平均温度降低了0.5℃。对比研究发现:管廊进口风量和射流风机风量之比对管廊内热环境影响不大;风机射流角度对管廊内热环境的优化具有显著影响,射流角度为90°时管廊后端截面平均温度相比0°、45°分别降低了0.41、0.33℃,90°为最优射流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廊 气流组织 局部控制 通风散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冶金渣气系统中Marangoni-热毛细对流的数值模拟
7
作者 王计敏 陈喜 +1 位作者 汪彬彬 吴玉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01-2812,共12页
高品质钢材制造与钢铁在高温熔池冶炼过程中渣/金/气界面流动传热等物理机制息息相关。考虑熔池向外界散热和渣气相界面变形,耦合熔渣表面张力随温度变化,建立高温矩形浅熔池内渣气流动传热模型,运用CLSVOF方法考察冶金渣气系统的界面Ma... 高品质钢材制造与钢铁在高温熔池冶炼过程中渣/金/气界面流动传热等物理机制息息相关。考虑熔池向外界散热和渣气相界面变形,耦合熔渣表面张力随温度变化,建立高温矩形浅熔池内渣气流动传热模型,运用CLSVOF方法考察冶金渣气系统的界面Marangoni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熔池内热毛细对流远强于Marangoni对流,热毛细对流显著影响冶金渣气系统的温度场分布和流场结构,贡献率约占96%。随着水平壁面温差增加,Marangoni-热毛细对流增强,相界面变形加剧,熔渣温度均匀性提高约0.018%/K,但是相界面附近壁面耐火材料腐蚀情况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渣气系统 Marangoni-热毛细对流 水平壁面温差 CLSVof 数值模拟 界面变形 表面散热
下载PDF
基于硅基载板微系统封装的散热结构研究
8
作者 张先荣 张睿 +5 位作者 陆宇 李岚清 石先玉 孙瑜 李克忠 万里兮 《微电子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2-497,共6页
基于硅基载板与芯片之间有良好的热膨胀系数匹配性能和硅通孔(TSV)有高密度的互联技术特性,硅基载板广泛应用于高集成度、高可靠微系统封装。然而射频链路中存在较大的发热,可能导致芯片高温时无法正常工作,同时在封装内部产生较大的热... 基于硅基载板与芯片之间有良好的热膨胀系数匹配性能和硅通孔(TSV)有高密度的互联技术特性,硅基载板广泛应用于高集成度、高可靠微系统封装。然而射频链路中存在较大的发热,可能导致芯片高温时无法正常工作,同时在封装内部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可能引起分层、互联失效等可靠性问题,因此硅基载板封装系统的散热设计至关重要。文章以典型硅基载板封装为例,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A型(PCB板)、B型(PCB+铜板)和C型(PCB+铜板+散热翅片)3种散热结构和不同对流工况对封装内部芯片散热的影响,并与原始封装散热效果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外流场速度从而增大封装与外流场的换热系数、增大封装散热面积、提高封装的导热系数均可改善硅基封装的散热效率;最佳散热结构和工况为强迫对流工况下的C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载板 硅基通孔 散热分析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基于高盐雾环境的HDXM电子机箱散热设计分析
9
作者 彭伟 关宏山 《电子质量》 2024年第3期52-56,共5页
为了对当前HDXM电子机箱高盐雾环境下的散热设计进行提优改良,通过对传统设计问题进行辨析,提出了两类热设计改型方式,规避了原设计方式存在的结构冗杂、重量过重和热效率偏低等问题,有序可控各维度特性,达到热设计工程优化效果。同时... 为了对当前HDXM电子机箱高盐雾环境下的散热设计进行提优改良,通过对传统设计问题进行辨析,提出了两类热设计改型方式,规避了原设计方式存在的结构冗杂、重量过重和热效率偏低等问题,有序可控各维度特性,达到热设计工程优化效果。同时通过热仿真分析比对,验证了此机箱热设计的可靠性,为总体设计构架奠定了热技术基础,对于后继同性热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箱 高盐雾 散热设计 热仿真
下载PDF
玉米粮堆通风干燥过程中热湿传递模拟及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帅强 任广跃 +6 位作者 张永立 朱广飞 白岩松 师建芳 谢奇珍 邵广 段续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4-275,共12页
为了准确预测玉米粮堆通风干燥过程中的热湿分布变化,明确适宜的通风条件。该研究基于干储一体仓,运用局域热非平衡理论,考虑玉米呼吸热,建立玉米粮堆通风干燥热湿传递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通风干燥过程的影响,并进行通风干燥试验,分析... 为了准确预测玉米粮堆通风干燥过程中的热湿分布变化,明确适宜的通风条件。该研究基于干储一体仓,运用局域热非平衡理论,考虑玉米呼吸热,建立玉米粮堆通风干燥热湿传递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通风干燥过程的影响,并进行通风干燥试验,分析玉米含水率、温度以及粮堆空气的温湿度分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建立的热湿传递模型可有效模拟仓内玉米粮堆通风干燥的过程,玉米监测点的温度、含水率模拟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4%~12.1%、0.3%~14.5%,平均值分别为4.8%、6.5%;通风前期玉米粮情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内层玉米的升温速率与干燥速率快于外层。随着通风过程的持续,上述不均匀性逐渐降低。综合考虑不同条件下玉米温度和含水率的变化,适宜的通风条件为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5%、通风风速为0.09~0.23 m/s,风温随大气条件而定。玉米通风干燥中试试验的单位能耗为890.2 kJ/kg,节能效果显著。研究结果可为玉米通风干燥技术和操作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热湿传递 模拟 含水率 通风干燥
下载PDF
热防护服散热性的数学模型仿真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易平 丁颖 +2 位作者 于志财 王震 徐丽慧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09,共8页
为了探求热防护服的散热规律和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极限,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用微元法和有效差分法建立了热防护服在高温条件下的“外界环境-织物层-皮肤”散热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然后将穿着相同防护服的恒温假人放置在与数学模... 为了探求热防护服的散热规律和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极限,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用微元法和有效差分法建立了热防护服在高温条件下的“外界环境-织物层-皮肤”散热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然后将穿着相同防护服的恒温假人放置在与数学模型中假设温度一致的实验室温度下进行实测,并采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测量出假人表面温度进行比对验证。结果表明:实测假人皮肤温度为43.71℃,与模型仿真结果43.99℃的误差仅为0.28℃。研究结果说明建立的热传导散热模型具有较高准确度,能够对热防护服的散热防护效果进行仿真预测与合理评价,可为在较短的研发周期内设计散热效果更好的热防护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热模型 安全性 防护服 数学建模 仿真模拟
下载PDF
深部矿井岩层注水采热协同巷道通风降温数值模拟研究
12
作者 徐宇 王运敏 +2 位作者 李孜军 李刚 刘华森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18-3531,共14页
矿井地热开采调控井下热环境是将热害治理转变为热能利用的主动降温方法。为研究矿井非饱和含水岩层注水采热下巷道降温特征及地热系统采热性能,建立了巷道通风-岩层气液两相渗流非等温传热多场耦合数值模型,并利用室内物理实验验证了... 矿井地热开采调控井下热环境是将热害治理转变为热能利用的主动降温方法。为研究矿井非饱和含水岩层注水采热下巷道降温特征及地热系统采热性能,建立了巷道通风-岩层气液两相渗流非等温传热多场耦合数值模型,并利用室内物理实验验证了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岩层注水对巷道围岩降温作用滞后于引起的围岩含水率变化,毛细作用下注入水在岩层内渗流迁移过程中形成明显的含水率梯度变化区域。岩层注水70 d后,巷道内风温下降幅度开始增大,在400 d时巷道风流平均温度比无注水措施时低0.47℃。生产井周围岩体含水率在300 d时开始逐渐增加,启动生产井负压抽采后,生产井中的含水率逐渐增大,在第500 d时生产井中含水量达到饱和。生产井抽采270 d后产热功率达到最大值82.33 kW,地热系统运行1000 d后累计产热量达到6.28×10^(12)J。矿井非饱和岩层注水采热周期包括迁移蓄热、高温低产、高温高产、降温降产四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害治理 通风传热 矿井地热 数值模拟 深部开采
下载PDF
平流层飞艇载荷舱电子设备散热仿真分析
13
作者 鲁思远 于峰 +1 位作者 孟庆亮 王阳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2,共12页
飞艇载荷舱电子设备的温度极大地影响了其工作可靠性,随着飞艇载荷舱应用途径的拓展,载荷总功率不断增长,设备设计功耗及热流密度显著提升,但平流层气体密度仅为地面的1/18,对流散热能力差,散热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文... 飞艇载荷舱电子设备的温度极大地影响了其工作可靠性,随着飞艇载荷舱应用途径的拓展,载荷总功率不断增长,设备设计功耗及热流密度显著提升,但平流层气体密度仅为地面的1/18,对流散热能力差,散热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文章为了解决高载荷功率下的散热痛点,引入了两相流体回路散热方法,探究其与风扇强迫散热的散热能力,在分析载荷舱电子设备传热特性的基础上,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设计了风扇强迫对流散热系统,同时提出一种采用1,1,1,2-四氟乙烷(R134a)流体回路对平流层载荷舱电子设备散热的方法,并使用表观热容法对其进行仿真,计算了两种散热方式下飞艇载荷舱的温度场和流场,得到了两种方式的散热能力。仿真结果表明,风扇的散热极限工率约为591 W,两相流体回路方式散热可以解决700 W的散热需求,使用风扇散热可以满足基本散热需求;使用两相流体回路方式散热可以对平流层飞艇载荷舱电子设备进行有效热控,为平流层大功率电子设备散热的设计和计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载荷 平流层飞艇 强迫风冷 两相流体回路 散热设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测井仪电子短节通气主动冷却仿真与实验研究
14
作者 杨庚佳 邓超 +3 位作者 彭嘉乐 田志宾 魏赞庆 罗小兵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645-652,共8页
被动式热管理系统有效延缓了测井仪电子短节的温升速率,但其优异的隔热性能同时导致作业完成后冷却缓慢,制约了快速转井的效率。该文提出了基于干燥冷空气单向对流换热的主动冷却方法,建立了流动、传热及相变耦合的瞬态主动冷却过程数... 被动式热管理系统有效延缓了测井仪电子短节的温升速率,但其优异的隔热性能同时导致作业完成后冷却缓慢,制约了快速转井的效率。该文提出了基于干燥冷空气单向对流换热的主动冷却方法,建立了流动、传热及相变耦合的瞬态主动冷却过程数值仿真模型,并开展了实验研究。仿真结果显示电路板最大降温速率为3.6℃/min,且储热模块在冷却3.5 h后完成液-固相变,恢复储热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以5 m/s的速度持续从小开口侧通入20℃干燥冷空气条件下,3.5 h即可将电子短节平均温度从190℃冷却至25℃,平均误差仅为9.4℃,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及仿真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所提出的通气主动冷却方法可以高效解决高温作业后测井仪电子短节散热缓慢的难题,并且基于该模型可设计自主调节的冷却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仪电子短节 主动冷却 散热速率 被动式热管理系统 数值仿真
下载PDF
电动飞机电池组微通道风冷散热研究
15
作者 王邱宇 徐斌 +1 位作者 施文奎 李晓龙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55-1763,共9页
电动飞机已成为航空飞行器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飞机配置的电池组能量密度更高,工作时功率大产热多,如果热管理不善,容易使电池组自燃,且飞行过程难以紧急避险,所以必须重视电动飞机电池组热管理。提出在常规Z型风冷系统中增设微通道冷... 电动飞机已成为航空飞行器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飞机配置的电池组能量密度更高,工作时功率大产热多,如果热管理不善,容易使电池组自燃,且飞行过程难以紧急避险,所以必须重视电动飞机电池组热管理。提出在常规Z型风冷系统中增设微通道冷板的方案,对电动飞机电池组进行散热;对电池组工作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各种环境和使用条件下电池组生热及散热功率,以便采取措施更有效地实施电池组热管理。仿真计算了电动飞机滑跑、加速和爬升段飞行时的无风条件、常规Z型风冷和增设微通道冷板新型Z型风冷的生热和散热功率。结果表明:增设微通道冷板新型Z型风冷散热效果最好,与常规Z型风冷比较,电池组最高温度下降约7℃,温差下降约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热管理 电动飞机 风冷散热 微通道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空间泵驱单相流体回路半物理仿真技术研究
16
作者 刘东晓 宁献文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4期414-420,共7页
鉴于空间泵驱单相流体回路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全物理试验验证涉及的高成本、高风险,以及大气环境下等效模拟空间辐射散热行为存在的挑战,提出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半物理仿真试验平台架构。通过空间热模型代替部分物理实物,结合单相流体回... 鉴于空间泵驱单相流体回路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全物理试验验证涉及的高成本、高风险,以及大气环境下等效模拟空间辐射散热行为存在的挑战,提出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半物理仿真试验平台架构。通过空间热模型代替部分物理实物,结合单相流体回路辐射器地面常压等效验证方法,实现空间泵驱单相流体回路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在线快速、可信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工况下,系统控温精度普遍可以达到±0.5℃;常规PID控制策略与神经元PID控制策略的控温性能差别不大;短期瞬态高热流冲击对主回路控温点温度的影响不超过1℃。研究可为空间泵驱单相流体回路控制系统开发与验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流体回路 辐射器 散热 热模型 半物理仿真
下载PDF
超长电力电缆隧道冬季温度分布特征及通风节能潜力
17
作者 周嘉怡 王亮 +2 位作者 成瑾 钟珂 亢燕铭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为了解冬季通风时隧道内的换热情况和节能潜力,对冬季室外气温为4~12℃时超长通风区间特高压电力隧道内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ANSYS Fluent 19.2软件,通过用户自定义程序完成电力隧道全长的模拟。对冬季隧道的传热特征... 为了解冬季通风时隧道内的换热情况和节能潜力,对冬季室外气温为4~12℃时超长通风区间特高压电力隧道内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ANSYS Fluent 19.2软件,通过用户自定义程序完成电力隧道全长的模拟。对冬季隧道的传热特征和通风节能潜力进行分析,定义并给出了冬季能实现最大节能效果的临界通风量。结果表明:具有超长通风区间的电力隧道存在通过降低通风量从而实现节能的潜力;冬季电力隧道前段土壤放热、后段土壤吸热,土壤放热量占比受室外气温影响,而土壤吸热量占比受室外空气温度和通风量影响;冬季室外气温越低,临界通风量越小,通风节能潜力越大,当冬季室外气温为4~12℃时,最大可能节能率为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缆隧道 超长通风区间 温度分布 节能潜力 数值模拟 传热特征 冬季
下载PDF
U型平板微热管LED散热器散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余万 韩煜 +4 位作者 王岗 苏华山 胡涛 苏良彬 董裴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7-235,共9页
针对目前LED表面发热量较大,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其使用寿命减少的问题,该研究以平板微热管为核心传热元件,与锯齿形翅片结合,设计了一种U型平板微热管散热器。采用试验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风速、翅片结构、翅高及翅间距等关... 针对目前LED表面发热量较大,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其使用寿命减少的问题,该研究以平板微热管为核心传热元件,与锯齿形翅片结合,设计了一种U型平板微热管散热器。采用试验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风速、翅片结构、翅高及翅间距等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比分析U型平板微热管在两种室外工况下各测点试验值和模拟值,散热稳定后温度的最大误差分别为4.2%和6.7%,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风速分别为0.5和3.0 m/s时,锯齿型翅片都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当风速为3.0 m/s时,锯齿型翅片、W型翅片、直翅片散热器稳定后热源温度分别为34.3、35.5和39.1℃。为找到最佳工况和结构,进行了正交分析,当室外风速为3.5 m/s,锯齿型翅片翅高为12 mm,翅间距为8 mm时,U型热管具有较佳的散热性能。研究结果可为LED散热系统的设计提供数据参考和设计思路,拓宽LED光源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试验 散热 U型平板微热管 翅片 正交分析
下载PDF
太阳能被动式通风与建筑相变蓄热耦合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蔡阳 束正羽 +4 位作者 何建炜 黄晓燕 黄颖茜 吕游 赵福云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7期3-15,共13页
太阳能被动式通风(Solar Passive Ventilation,SPV)技术与建筑相变蓄热(Building Phase Change Heat Storage,BPCHS)技术是当前建筑节能的有效策略,两者有机结合能够显著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与改善室内热环境。通过对国内... 太阳能被动式通风(Solar Passive Ventilation,SPV)技术与建筑相变蓄热(Building Phase Change Heat Storage,BPCHS)技术是当前建筑节能的有效策略,两者有机结合能够显著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与改善室内热环境。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调研分析,概述了太阳能被动式通风与建筑相变蓄热技术各自原理与分类,同时阐述了技术特点及其研究进展。基于太阳能被动式通风与相变蓄热在建筑应用的现状,论述了相变蓄热强化太阳能被动式通风原理及其有机耦合形式,包括相变Trombe墙、相变烟囱、相变通风屋顶等多种结合方式。此外,为了有效反映被动式通风特征与相变蓄热耦合流动-传热过程,系统总结了通风数值模型、相变蓄热求解模型以及耦合系统模型与相关实验研究。概括了太阳能被动式通风与建筑相变蓄热耦合(SPV-BPCHS)技术关键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指出了其对建筑室内热环境影响特性。调研结果表明,SPV-BPCHS技术能有效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高太阳能建筑利用率和改善室内热环境效果,但仍应加强对高效低碳材料的研究及耦合技术稳定性研究,同时该耦合技术实验可行性也需要进一步验证。将为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和建筑室内环境耦合强化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被动式通风 建筑相变蓄热 仿真模型 太阳能利用率 耦合模型 室内热环境
下载PDF
甲烷/乙烷混合工质纳米液膜蒸发传质特性的研究
20
作者 林小晨 丁鑫 +4 位作者 李雅宁 兰志向 刘纳 张林阳 郭健翔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80,共9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五种不同配比甲烷/乙烷混合工质纳米液膜的汽化过程,从蒸发现象、能量变化、涨落耗散规律及相对分子汽化量四个方面分析了混合工质的蒸发传质特性.结果表明:混合工质纳米液膜中甲烷配比越大,汽化起始时间越...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五种不同配比甲烷/乙烷混合工质纳米液膜的汽化过程,从蒸发现象、能量变化、涨落耗散规律及相对分子汽化量四个方面分析了混合工质的蒸发传质特性.结果表明:混合工质纳米液膜中甲烷配比越大,汽化起始时间越早,汽化过程越剧烈,汽化的持续时间越短,固定吸附层越薄,模拟体系动能和势能的增量越小,乙烷的存在会抑制甲烷的汽化;由涨落耗散分析可得,甲烷配比越大,对乙烷汽化的促进作用越强,汽化弛豫时间越短,整体汽化速率越快,传质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工质 纳米液膜 传热传质 涨落耗散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