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action of Surface-active Fluorescence Probes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1
作者 TongKuanXU XingHalSHEN +1 位作者 NaLI HongChengGAO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7期943-946,共4页
The binding between three surface-active substituted 3H-indole fluorescence probes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in aqueous solution was studied using fluorescence quenching. The binding constants of 3H-indole molecu... The binding between three surface-active substituted 3H-indole fluorescence probes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in aqueous solution was studied using fluorescence quenching. The binding constants of 3H-indole molecules with BSA we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F?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theory, the distances between 3H-indole molecules and tryptophan of BSA we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ligoethyloxyethylene chain of 3H-indole molecules is longer, the binding between them is stronger, the energy transfer efficiency is higher,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ryptophan and 3H-indole is near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tituted 3H-indole quaternary ammonium molecule bovine serum albumin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下载PDF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n the binding interaction of biologically active pyrimidine derivative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被引量:8
2
作者 Vishwas D. Suryawansht Laxman S. Walekar +2 位作者 Anil H. Gore Prashant V. Anbhule Govind B. Kolekar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2016年第1期56-63,共8页
A biologically active antibacterial reagent, 2-amino-6-hydroxy-4-(4-N, N-dimethylaminophenyl)-pyr- imidine-5-carbonitrile (AHDMAPPC), was synthesized. It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binding in- teraction with ... A biologically active antibacterial reagent, 2-amino-6-hydroxy-4-(4-N, N-dimethylaminophenyl)-pyr- imidine-5-carbonitrile (AHDMAPPC), was synthesized. It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binding in- teraction with the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in detail using different spectroscopic methods. It ex- hibit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Escherichia ca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which are common food poisoning bacteria.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model carrier protein BSA by AHDMAPPC was due to static quenching. The site binding constants and number of binding sites (n ≈ 1) were determined at three different temperatures based on fluorescence quenching results.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enthalpy change (AH), free energy (AG) and entropy change (AS) for the reaction were calculated to be 15.15 kJ/mol, -36.11 kJ/mol and 51.26J/mol K according to van't Hoff equation,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action was an endothermic and spontaneous process, and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binding between drug and BSA. The distance between donor and acceptor is 2.79 nm according to Forster's theory. The alterations of the BSA secondary structure in the presence of AHDMAPPC were confirmed by UV-visible,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circular dichroism (CD) and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a. All these results in- dicated that AHDMAPPC can bind to BSA and be effectively transported and eliminated in the body. It can be a useful guideline for further drug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vine serum albumi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Pyrimidine derivative Binding interaction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
下载PDF
Multi-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upon interaction with atomoxetine 被引量:11
3
作者 Arunkumar T. Buddanavar Sharanappa T. Nandibewoor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48-155,共8页
The quenching interaction of atomoxetine(ATX)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BSA) was studied in vitro under optimal physiological condition(pH=7.4) by multi-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The mechanism of ATX-BSA system was a ... The quenching interaction of atomoxetine(ATX)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BSA) was studied in vitro under optimal physiological condition(pH=7.4) by multi-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The mechanism of ATX-BSA system was a dynamic quenching process and was confirmed by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and lifetime measurements. The number of binding sites, binding constants and other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ute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ΔH^0 and ΔS^0 indicated that intermolecular hydrophobic forces predominantly stabilized the drug-protein system. The average binding distance between BSA and ATX was studied by F?rsters theory. UV-absorp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circular dichroism(CD), synchronous spectra and three-dimensional(3D) fluorescence spectral results revealed the changes in micro-environment of secondary structure of protein upon the interaction with ATX. Displacement of site probes and the effects of some common metal ions on the binding of ATX with BSA interaction were also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MOXETINE bovine serum albumin 3D fluorescence spectra FT-IR energy transfer Lifetime measurement
下载PDF
荧光法研究氟罗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1
4
作者 聂丽华 赵慧春 +1 位作者 王学斌 王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7-91,共5页
用荧光法研究了氟罗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现象 ,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氟罗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 ,根据F ster能量传递原理计算出氟罗沙星在牛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置 。
关键词 荧光猝灭 牛血清白蛋白 氟罗沙星 能量传递 荧光法 结合常数 药物动力学 药理作用
下载PDF
西那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费燕 陆国才 +3 位作者 范国荣 亓云鹏 吴会灵 吴玉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609-2614,共6页
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在不同酸度、温度条件下,西那沙星(Sinafloxacin)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s,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西那沙星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利用荧光猝灭... 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在不同酸度、温度条件下,西那沙星(Sinafloxacin)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s,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西那沙星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利用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西那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KD,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西那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时授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3.64 nm、能量转移效率E=0.163,表明两者之间有较强的作用,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西那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力,同时采用同步荧光、三维荧光技术考察了西那沙星对BSA构象的影响。此外,讨论了共存Cu2+,Fe3+,Zn2+,Mg2+对西那沙星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为探讨西那沙星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理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那沙星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法 能量转移 共存离子
下载PDF
荧光猝灭法研究胆红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郭兴家 李晓舟 +2 位作者 徐淑坤 孙秀丹 刘婷婷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15,共5页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胆红素(BR)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胆红素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两者形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位点数n,...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胆红素(BR)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胆红素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两者形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位点数n,结合常数KA,以及对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根据Fo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胆红素和BSA间的结合距离r。此外,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分析了胆红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光谱 热力学参数 能量转移
下载PDF
桔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根成 王彦卿 +1 位作者 张红梅 唐树和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00-803,共4页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桔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桔皮苷分子与BSA作用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并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结...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桔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桔皮苷分子与BSA作用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并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桔皮苷与BSA之间主要为氢键或范德华作用力,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测得了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桔皮苷对BSA构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皮苷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热力学参数 能量转移
下载PDF
荧光光谱法研究茶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红梅 王彦卿 张根成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66-870,共5页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茶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茶碱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该反应的结合常数KA=5.058×104L/mol、结合位点数n=1;根据F rs...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茶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茶碱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该反应的结合常数KA=5.058×104L/mol、结合位点数n=1;根据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测得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2.43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062;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茶碱对BSA构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碱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能量转移
下载PDF
荧光光谱法研究黄藤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彦卿 张红梅 张根成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51,共4页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中药黄藤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黄藤素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KA为1.650×105L.mol-...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中药黄藤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黄藤素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KA为1.650×105L.mol-1、结合位点数n为1.502;根据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测得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为2.801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为0.1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藤素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能量转移
下载PDF
荧光光谱法研究四苯基-锌金属卟啉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理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丽娜 陈欣 +4 位作者 夏阳 吴丹 于京华 杜斌 魏琴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73-776,共4页
利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meso-四(4-羟基苯基)卟啉-锌金属卟啉(TPP-Z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结合反应。TPP-Zn对于BSA有荧光猝灭作用,基于TPP-Zn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两者之间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温度在27,35和42℃时,... 利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meso-四(4-羟基苯基)卟啉-锌金属卟啉(TPP-Z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结合反应。TPP-Zn对于BSA有荧光猝灭作用,基于TPP-Zn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两者之间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温度在27,35和42℃时,利用荧光猝灭法测得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1.521×106L.mol-1,7.048×105L.mol-1,1.473×105L.mol-1,各温度下的最大扩散碰撞猝灭速率常数Kq均大于2.0×1010L.mol-1.s-1,由此判定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TPP-Zn与BSA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E,能量给体(BSA)与受体(TPP-Zn)之间的结合距离r=3.72<7nm,符合非辐射能量转移条件。依据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确定了TPP-Zn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P-Zn BSA 结合常数 能量转移 荧光猝灭机理 作用力类型
下载PDF
荧光光谱研究吡虫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根成 王彦卿 +2 位作者 张红梅 陶为华 唐树和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30-733,761,共5页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农药吡虫啉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农药分子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农药吡虫啉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农药分子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农药分子与BSA之间以氢键和范德华作用力为主;根据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测得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与能量转移效率E;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农药分子对BSA构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热力学参数 能量转移
下载PDF
庆大霉素与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金贵 朱奎 +2 位作者 徐飞 江海洋 丁双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070-3074,共5页
以巯基丙酸(mercaptopropionic acid,MPA)为稳定剂合成水溶性CdTe量子点(quantum dots,QDs),以CdTeQDs作为能量供体。庆大霉素(Gentamycin,GT)作为能量受体,建立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体系。... 以巯基丙酸(mercaptopropionic acid,MPA)为稳定剂合成水溶性CdTe量子点(quantum dots,QDs),以CdTeQDs作为能量供体。庆大霉素(Gentamycin,GT)作为能量受体,建立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体系。在690nm处可见发射峰,半峰宽约10nm,在一定范围内荧光强度与GT的含量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2~20mg·L-1,相关系数r=0.9867。优化了不同的激发波长、pH、离子强度、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并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别表征了化学结构和相对专一性。结果表明巯基丙酸的巯基中S原子和羧基中氧原子与纳米微粒表面的富Cd离子发生了配位作用,CdTeQDs与GT的耦合主要是通过量子点周围巯基丙酸羧基(—COOH)中的氧原子与GT的胺基(—NH2)形成分子间氢键实现的;GT与CdTeQDs的结合率为0.35∶1。研究表明GT可以作为检测CdTeQDs标记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荧光增敏剂,荧光强度值增强6倍,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大霉素 水溶性CDTE量子点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牛血清白蛋白
下载PDF
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保生 刘智超 高静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0-382,共3页
利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红霉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在不同温度下求得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发现随反应温... 利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红霉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在不同温度下求得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发现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主要为范德华力.又根据Frster理论,测得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能量转移效率,相互结合距离和结合位点.进一步证明了该反应是单一静态猝灭过程,阐述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猝灭 红霉素 牛血清白蛋白 能量转移
下载PDF
表面活性荧光探针分子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同宽 李娜 +1 位作者 沈兴海 高宏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443-1445,共3页
研究了两种表面活性荧光探针分子2(对十二烷基氨基)苯基3,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甲基二十六烷基碘化铵(1)和2(对十二烷基氨基)苯基3,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二甲基十八烷基碘化铵(2)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结合反应的... 研究了两种表面活性荧光探针分子2(对十二烷基氨基)苯基3,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甲基二十六烷基碘化铵(1)和2(对十二烷基氨基)苯基3,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二甲基十八烷基碘化铵(2)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结合反应的温度效应求得热力学函数并推断探针分子与B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分子1和2与牛血清蛋白之间存在能量转移现象,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到给体受体之间的距离分别为2.90和4.02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3H-吲哚季铵盐 牛血清蛋白 共振能量转移
下载PDF
荷叶中紫云英苷和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胜国 邓泽元 +1 位作者 范亚苇 单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081-1084,1102,共5页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在生理条件(pH=7.4)下荷叶中紫云英苷(AS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ST可与BSA结合并通过静态猝灭作用机制对BSA内源性荧光进行猝灭。在温度为298K及308K时,测得其猝灭速率常数(Kq)...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在生理条件(pH=7.4)下荷叶中紫云英苷(AS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ST可与BSA结合并通过静态猝灭作用机制对BSA内源性荧光进行猝灭。在温度为298K及308K时,测得其猝灭速率常数(Kq)分别为4.31×1013L/mol/s和3.72×1013L/mol/s;结合常数(Kd)分别为2.009×105L/mol和0.927×105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43和0.893。依据298K时测定的反应自由能变(△G0=-30.25kJ/mol),反应焓变(△H0=-59.02kJ/mol)及反应熵变(△S0=-96.54J/mol/K),结果发现AST与BSA间的结合反应可自发进行且其作用力主要表现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此外,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AST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r)为4.13nm,表明非辐射能量可从BSA转移至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 相互作用 紫云英苷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能量转移
下载PDF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武昆 李树伟 +2 位作者 高军彦 杨利 潘可亮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7-589,共3页
A new system of FRET was built in this paper.In the condition of λex/λem=400nm/560nm,0.1mol/L Tris buffer(pH=7.0),the effective energy transfer can occur between FITC(Fluorescein 5-isothiocyanate) and Rhodamine 6G(6... A new system of FRET was built in this paper.In the condition of λex/λem=400nm/560nm,0.1mol/L Tris buffer(pH=7.0),the effective energy transfer can occur between FITC(Fluorescein 5-isothiocyanate) and Rhodamine 6G(6G).The quenching of fluorescence of the system happened with the addition of BSA.According to that a new determination of BSA was developed.The quenching of this system liners with BSA from 10mg/L to 35mg/L,and the limit of determination is 9.5mg/L.The linear regression is F=0.0363×CBSA+0.7256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0.99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异硫氰酸荧光素 罗丹明6G 牛血清白蛋白
下载PDF
牛血清白蛋白与荧光增白剂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可亮 李树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82-1086,共5页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蛋白与荧光增白剂CBS-X、BBU、VBL的相互作用.通过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方程和双对数曲线进行计算,研究了FWA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FWA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和荧光共振能量转...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蛋白与荧光增白剂CBS-X、BBU、VBL的相互作用.通过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方程和双对数曲线进行计算,研究了FWA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FWA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猝灭.测定了荧光增白剂CBS-X、BBU、VBL对BSA的猝灭常量和扩散常量(283 K),确定了荧光增白剂与BSA结合位点数均为1.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BSA与荧光增白剂分子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通过测定283 K和298 K时供体与受体分子间结合常量,计算了BSA与荧光增白剂作用的热力学参量.BSA与FWA作用的ΔH<0,ΔS>0,并以此确定了BSA与荧光增白剂分子主要通过静电力进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增白剂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18
作者 马丽英 姜吉刚 +1 位作者 赵虎 王怀友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20-1625,共6页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伊文思蓝(Evans blue,EB)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发生猝灭,利用Stern-Volmer方程和荧光寿命的测定,确定了伊文思蓝对...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伊文思蓝(Evans blue,EB)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发生猝灭,利用Stern-Volmer方程和荧光寿命的测定,确定了伊文思蓝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实验测得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BSA-EB为1.122×106L·mol-1,结合点数n为0.994;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E为0.276,作用距离r为3.14nm。同时,利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文思蓝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非辐射能量转移
下载PDF
荧光法研究茶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19
作者 李改仙 李建晴 卫艳丽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396-399,共4页
应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茶碱(T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TH与BSA在10℃、28℃和40℃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1.96×104L/mol、3.80×104L/mol,1.57×105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1.1,1.2.实... 应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茶碱(T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TH与BSA在10℃、28℃和40℃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1.96×104L/mol、3.80×104L/mol,1.57×105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1.1,1.2.实验表明:TH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计算得到热力学参数H为26.229KJ/mol,S为174.809J/(mol·K).TH主要以疏水作用力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表明,BSA的荧光主要源于TH色氨酸残基,表明TH对BSA的构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碱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紫外光谱 静态猝灭
下载PDF
牛血清白蛋白-5-磺基水杨酸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研究
20
作者 张娟 刘建平 朱彦姝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6年第8期42-44,共3页
采用荧光发射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5-磺基水杨酸(SSA)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结果表明,SSA可以猝灭BSA的荧光且使BSA荧光发射峰蓝移,但峰形未改变;随SSA浓度的增大,BSA紫外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红移且强度逐渐... 采用荧光发射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5-磺基水杨酸(SSA)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结果表明,SSA可以猝灭BSA的荧光且使BSA荧光发射峰蓝移,但峰形未改变;随SSA浓度的增大,BSA紫外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红移且强度逐渐增强;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计算得到BSA-SSA体系中供体(BSA)与受体分子(SSA)间距离为2.42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BSA) 5-磺基水杨酸(SSA) 荧光猝灭 能量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