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quasi single-phase model for debris flows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a two-phase model
1
作者 XIA Chun-chen LI Ji +2 位作者 CAO Zhi-xian LIU Qing-quan HU Kai-h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5期1071-1089,共19页
A depth-averaged quasi single-phase mixture model is proposed for debris flows over inclined bed slopes based on the shallow water hydrosediment-morphodynamic theory with multi grain sizes. The stresses due to fluctua... A depth-averaged quasi single-phase mixture model is proposed for debris flows over inclined bed slopes based on the shallow water hydrosediment-morphodynamic theory with multi grain sizes. The stresses due to fluctuations are incorporated based on analogy to turbulent flows, as estimated using the depth-averaged k-? turbulence model and a modification component. A fully conservative numerical algorithm, using wellbalanced slope limited centred scheme, is deployed to solve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The present quasi single-phase model using four closure relationships for the bed shear stresses is evaluated against USGS experimental debris flow an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quasi single-phase models and a recent physically enhanced two-phase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sent quasi single-phase model performs much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models, and is attractive in terms of computational cost while the two-phase model performs even better appreciab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s QUASI single-phase mixturemodel Stresses DUE to fluctuations Well-balanced
下载PDF
A Thermal-Hydraulic Coolant Channel Module (CCM) for Single- and Two-Phase Flow
2
作者 Alois Hoeld 《Applied Mathematics》 2015年第12期2014-2044,共31页
A theoretical “drift-flux based thermal-hydraulic mixture-fluid coolant channel model” is presented. It is the basis to a corresponding digital “Coolant Channel Module (CCM)”. This purpose derived “Separate-Regio... A theoretical “drift-flux based thermal-hydraulic mixture-fluid coolant channel model” is presented. It is the basis to a corresponding digital “Coolant Channel Module (CCM)”. This purpose derived “Separate-Region Mixture Fluid Approach” should yield an alternative platform to the currently dominant “Separate-Phase Models” where each phase is treated separately. Contrary to it, a direct procedure could be established with the objective to simulate in an as general as possible way the steady state and transient behaviour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single- and/or (now non-separated) two-phase fluids flowing within any type of heated or non-heated coolant channels. Their validity could be confirmed by a wide range of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runs, showing very satisfactory results. The resulting universally applicable code package CCM should provide a fundamental element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rmal-hydraulic situations over a wide range of complex systems (such as different types of heat exchangers and steam generators as being applied in both conventional but also nuclear power stations, 1D and 3D nuclear reactor cores etc). Thereby the derived set of equations for different coolant channels (distinguished by their key numbers) as appearing in these systems can be combined with other ODE-s and non-linear algebraic relations from additional parts of such an overall model. And these can then to be solved by applying an appropriate integration routine. Within the solution procedure, however, mathematical discontinuities can arise. This due to the fact that along such a coolant channel transitions from single- to two-phase flow regimes and vice versa could take place. To circumvent these difficulties it will in the presented approach be proposed that the basic coolant channel (BC) is subdivided into a number of sub-channels (SC-s), each of them being occupied exclusively by only a single or a two-phase flow regime. After an appropriate nodalization of the BC (and thus its SC-s) and after applying a “modified finite volume method” together with other special activities the fundamental set of non-linear thermal-hydraulic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ogether with correspond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s can be solved for each SC separately. As a result of such a spatial discretization for each SC type (and thus the entire BC) the wanted set of non-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1st order could be established. Obviously, special attention had to be given to the varying SC entrance or outlet positions, describing the movement of boiling boundaries or mixture levels along the channel. Including even the possibility of SC-s to disappear or be created anew during a trans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ied MATHEMATICS Non-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First Order THERMAL-HYDRAULICS of single- and TWO-phase flow Separate-Region Mixture-Fluid model Concept
下载PDF
区域多扇区耦合容量评估
3
作者 彭瑛 孙钰 +1 位作者 王鹏 王婷婷 《航空计算技术》 2024年第5期43-47,52,共6页
明确空域单元内部交通流特性及其动态演变机制是评估区域多扇区耦合通行能力的基础,对于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效率至关重要。基于改进的元胞传输模型(CTM),以实际飞行数据为基增量仿真推演分析了交通流流量、速度与密度间的宏观基本图(MFD)... 明确空域单元内部交通流特性及其动态演变机制是评估区域多扇区耦合通行能力的基础,对于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效率至关重要。基于改进的元胞传输模型(CTM),以实际飞行数据为基增量仿真推演分析了交通流流量、速度与密度间的宏观基本图(MFD)。进一步表征区域多扇区之间的耦合作用,建立区域多扇区耦合快时仿真模型。通过分析区域多扇区需求平均延误关系对区域多扇区耦合容量进行评估,揭示区域运行瓶颈。以合肥区域管制扇区为例,评估了区域多扇区耦合容量,并依据各扇区的延误贡献识别了该区域多扇区运行瓶颈主要集中在ZSOFAR02扇区和ZSOFAR01扇区。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区域多扇区航路航线网络通行能力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特性 区域多扇区耦合容量评估 单扇区快时仿真模型 耦合作用 可接受延误水平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单相流地应力耦合问题的二重网格混合有限元法
4
作者 陈遂 张亚东 冯民富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1,共8页
本文提出了多孔介质中单相流耦合地应力问题的二重网格混合有限元法.本文首先给出了多孔介质中的单相流的控制方程及地应力问题的控制方程,推导了多孔介质中的微可压缩流体的单相流耦合地应力问题的非线性控制方程.然后,为数值求解该方... 本文提出了多孔介质中单相流耦合地应力问题的二重网格混合有限元法.本文首先给出了多孔介质中的单相流的控制方程及地应力问题的控制方程,推导了多孔介质中的微可压缩流体的单相流耦合地应力问题的非线性控制方程.然后,为数值求解该方程本文提出了二重网格混合有限元法,将问题转化为在粗网格上求解小规模非线性问题、在细网格上求解大规模线性问题,以提高计算效率.最后,数值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单相流耦合地应力问题 二重网格法 混合有限元
下载PDF
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耦合传热数值研究
5
作者 刘佳伦 宁亮 +3 位作者 林金鹏 辛杰 李敏 李会雄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162,共12页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NEA)物性手册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数据库建立液态金属和水-水蒸气变物性计算关联式,采用Lee相变模型计算二次侧水-水蒸气蒸发过程中两相间的质量传递。基于实验数据,分别对本文模型一次侧传热以及二次侧传热的计算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以铅铋快堆为例,研究了不同一次侧进口参数下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之间的耦合传热特性,并与传统水冷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相比于传统水冷堆,一次侧采用铅铋液态金属时,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明显提升,热流密度峰值可达1439.97 kW·m^(-2),比水冷堆相应数值提升5~6倍,这导致二次侧管内气相蒸发过程明显加剧,体积含气率急剧上升;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沿程热流密度分布相对偏差值比水冷堆相应数值增大3~4倍。随着一次侧进口铅铋温度从350℃增大到450℃,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随之增大,对应的热流密度峰值从950.7 kW·m^(-2)增大到1439.97 kW·m^(-2),提升约1.5倍,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不均匀度增大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快堆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 三维耦合传热模型 水-水蒸气两相流 沸腾相变
下载PDF
计及频率耦合的单相光伏变流器谐波潮流分析模型
6
作者 高波 何福长 +2 位作者 韩建 李泽文 余勇祥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6-225,共10页
单相光伏逆变器被广泛应用于配电系统,研究其谐波模型对于谐波潮流分析、谐波交互影响与电力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分析电网与逆变器的交互机理与逆变器交直流侧的谐波传导,推导出单相光伏逆变器在不同谐波下的阻抗公式;其次... 单相光伏逆变器被广泛应用于配电系统,研究其谐波模型对于谐波潮流分析、谐波交互影响与电力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分析电网与逆变器的交互机理与逆变器交直流侧的谐波传导,推导出单相光伏逆变器在不同谐波下的阻抗公式;其次,分析谐波阻抗的频率耦合机制并结合控制环节,建立不同谐波下单相逆变器的谐波耦合阻抗矩阵模型与等效戴维南电路;再次,基于所提模型对系统进行谐波分析,极大地简化单相逆变器的谐波潮流分析,提高系统谐波潮流的计算精度,并能有效评估单相逆变器的接入对电能质量的影响;最后,通过时域仿真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逆变器 谐波阻抗模型 光伏发电系统 谐波潮流分析 谐波耦合
下载PDF
基于气−水两相流的注热CO_(2)增产CH_(4)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张林峰 杨艳国 +3 位作者 穆永亮 范楠 刘康 姚文军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8,共14页
注CO_(2)增产煤层气技术(CO_(2)−ECBM)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功能。为研究气−水两相流条件下,在含水煤层中注CO_(2)增产CH_(4)的排采规律以及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不同CO_(2)注入条件对CH_(4)产量、CO_(2)... 注CO_(2)增产煤层气技术(CO_(2)−ECBM)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功能。为研究气−水两相流条件下,在含水煤层中注CO_(2)增产CH_(4)的排采规律以及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不同CO_(2)注入条件对CH_(4)产量、CO_(2)储存和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构建了竞争吸附、温度变化、煤体变形以及水运移的流−固−热耦合模型,通过与现场数据、已有试验以及现有模型的数值解结果,对比证明了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对模型的优势做出具体阐述,随后利用COMSOL开展了CO_(2)−ECB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注CO_(2)可以提升CH_(4)产气速率和产气量,这表明了注CO_(2)增产的可行性。随着CO_(2)持续注入,储层CH_(4)浓度降低,CO_(2)浓度升高,注气井附近温度升高,生产井附近温度降低且从注气井到生产井的温度缓慢下降;注气抽采期间,水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减小,气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增大。由于有效应力、基质收缩/膨胀共同作用,储层渗透率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煤层初始含水饱和度越大,CH_(4)产量越低,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小。累计CH_(4)产量最大下降15.19%,忽略煤层中水的影响会高估CH_(4)产量,在进行数值模拟时要考虑煤层水的影响;CO_(2)注入温度与注入压力越大,CH_(4)产量越大,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大。累计CH_(4)产量分别增加13.27%、39.77%,渗透率分别下降20.4%、46.14%,提高CO_(2)注入温度和注入压力有利于提高CH_(4)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增产 流−固−热耦合模型 气−水两相流 含水饱和度 注入温度 注入压力 渗透率 CO_(2)封存
下载PDF
透水珊瑚岸礁亚重力波水动力特性数值研究
8
作者 王旭 屈科 门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2-167,共16页
基于非静压单相流模型(NHWAVE),对随机波浪在透水珊瑚岸礁上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综合考虑入射波高、礁坪水深、谱峰周期、透水层厚度、透水层孔隙率以及颗粒的中值粒径等因素对岸礁波浪水动力特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短波波高、低频... 基于非静压单相流模型(NHWAVE),对随机波浪在透水珊瑚岸礁上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综合考虑入射波高、礁坪水深、谱峰周期、透水层厚度、透水层孔隙率以及颗粒的中值粒径等因素对岸礁波浪水动力特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短波波高、低频长波波高、平均水位的沿礁变化,并与无透水层的岸礁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透水层的存在减弱了波浪在礁前斜坡的浅水变形和在礁缘附近的波浪破碎,显著降低了岸线附近的短波波高、低频长波波高以及波浪增水值,除此之外,透水层的存在会降低波浪在岸滩的最大爬高;透水层的孔隙率和颗粒的中值粒径对波浪传播变形特征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入射波高和谱峰周期越大,岸礁透水层对短波、长波及波浪增水的影响越显著;当增大礁坪水深时,透水层对波浪的消减作用减弱;随着透水层厚度的增大,岸线附近的短波波高、长波波高和波浪增水值随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岸礁 传播变形 低频长波 波浪增水 非静压单相流模型(NHWAVE)
下载PDF
单翼迷宫式滴灌带进出水口数、梯形流道齿数对抗堵塞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陶娟琴 陶洪飞 +5 位作者 李巧 刘姚 张慧 马合木江·艾合买提 姜有为 杨文新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3-60,共8页
【目的】研究进水口数、梯形流道齿数、出水口数对单翼迷宫式滴灌带抗堵塞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物理试验、数值模拟、建立线性数学模型等方法,设计9组工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额定流量为1.8 L/h的单翼迷宫式滴灌带的水沙两相流流场,... 【目的】研究进水口数、梯形流道齿数、出水口数对单翼迷宫式滴灌带抗堵塞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物理试验、数值模拟、建立线性数学模型等方法,设计9组工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额定流量为1.8 L/h的单翼迷宫式滴灌带的水沙两相流流场,以及滴灌带不同进出水口数、梯形流道齿数对流态指数、流量系数的影响。【结果】SST k-ω两方程低雷诺数紊流模型更加适用于单翼迷宫式滴灌带流场的数值模拟;从进水口到梯形流道再到出水口,泥沙颗粒质量浓度逐渐变小;滴灌带第5进水口为主要进水口,第3出水口为主要出水口;进水口数、梯形流道齿数、出水口数对流态指数影响极小,对流量系数的影响显著性排序为梯形流道齿数>出水口数>进水口数;构建了流量系数与三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模型,该模型决定系数为0.987,精度较好。【结论】在梯形迷宫流道尺寸相同时,梯形流道齿数越少流道内部流速越大,更有利于泥沙颗粒排出流道。构建的流量系数与三因素的公式可实现出水口位置精准灌溉植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翼迷宫式滴灌带 SST k-ω紊流模型 水沙两相流 进水口数 梯形流道齿数 出水口数
下载PDF
血液组分对个体化后交通动脉瘤血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闯 木合塔尔·克力木 +1 位作者 买买提力·艾沙 杨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19-1223,共5页
背景: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而对于动脉瘤的发生和破裂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分析血液组分对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集1例52岁女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CT图像,导入到MIMICS 20.... 背景: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而对于动脉瘤的发生和破裂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分析血液组分对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集1例52岁女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CT图像,导入到MIMICS 20.0中建立动脉瘤表面模型,并采用软件Geomagic Studio对模型进行处理后导出三维血管壁模型。将血液分别假定为单相流和两相流,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动脉瘤以及载瘤动脉内的血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血液流线流速、壁面的形变位移、壁面切应力以及血液相对血管壁停滞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和结论:①在相同时刻,两种模型内的血液流态基本保持一致,两相流模型与单相流模型相比较具有更高的低壁面剪切应力面积占比,具有更大的形变位移以及血液相对血管壁的高相对停滞时间面积占比更大;②与单相流模型相比,两相流模型更易使血管壁内皮细胞受损,导致结构与功能异常;③两相流模型更易形成血栓,造成血栓脱落导致载瘤动脉瘤的阻塞;④结果表明,两相流模型具有更大的位移,即所受应力更大,在该条件下动脉瘤更易产生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两相流 壁面剪切应力 相对停滞时间 血液组分 入口条件 三维模型 壁面位移 动脉瘤
下载PDF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内部两相流动数值模拟
11
作者 唐欣怡 李志鹏 +2 位作者 王阳 李铁梅 孙军红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66,共8页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气液两相流动,为掌握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内部流场分布及转矩特性变化,分别采用VOF(Volume of fluid)与Mixture两相流模型对偶合器内部流场进行模拟计算,并对其转矩特性进行监测。通过VOF模型获得的偶合...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气液两相流动,为掌握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内部流场分布及转矩特性变化,分别采用VOF(Volume of fluid)与Mixture两相流模型对偶合器内部流场进行模拟计算,并对其转矩特性进行监测。通过VOF模型获得的偶合器内部气液两相分布情况和通过Mixture模型得到的其内部压力速度分布图能够较好地反映偶合器内部流场变化情况。仿真结果表明:VOF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偶合器因流态转变而造成的转矩跌落情况,Mixture模型不能模拟出该效果,但在高、低转速比工况下模拟的转矩值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气液两相流动 转矩特性 两相流模型
下载PDF
流固两相流的稀疏离散相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彬 颜欢 +1 位作者 刘阁 韩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400-3412,共13页
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广泛存在于化工、储运、分离等工程实际应用中,其复杂的湍流运动规律的描述是目前两相流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对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模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从离散相轨道模型的理论依据、建模过程... 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广泛存在于化工、储运、分离等工程实际应用中,其复杂的湍流运动规律的描述是目前两相流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对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模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从离散相轨道模型的理论依据、建模过程、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应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离散相既定轨道模型、随机轨道模型、改进随机轨道模型等模型,并针对离散相和连续相间的相互耦合关系进行了阐述,进而对相应的模型进行了评价;并指出离散相轨道模型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对连续相脉动速度进行随机处理提出基于随机Fourier级数描述离散相合力的改进随机轨道模型,从而较好地描述离散相的运动规律,同时结合考虑两相耦合的方法建立两相流的全耦合振动动力学模型,可全面、系统地描述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的运动特征,为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模型的深入发展提供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两相流 离散相模型 随机轨道模型 稀疏离散相 两相耦合
下载PDF
煤层气两相流阶段的热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永存 王仲勋 胡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3-74,共2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相当丰富,如何有效地开发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煤岩的特殊性,煤层气在煤层中赋存的状态和流动机理与常规砂岩储层中不同,其开采过程是一个流体渗流、多孔介质弹塑性变形与温度场耦合作用极强的过程。考虑煤层气渗... 我国煤层气资源相当丰富,如何有效地开发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煤岩的特殊性,煤层气在煤层中赋存的状态和流动机理与常规砂岩储层中不同,其开采过程是一个流体渗流、多孔介质弹塑性变形与温度场耦合作用极强的过程。考虑煤层气渗流场、温度场、变形场耦合关系,根据多相流体达西渗流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多孔介质弹塑性理论、有效应力原理、传热学理论建立了煤层气的气、水两相流阶段渗流方程、变形方程及温度场方程,给出了数值求解渗流方程的定解条件,从而得到煤层气在气、水两相流阶段热流固渗流数学模型,为改进和完善煤层气开采方法、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流体 固体 耦合 两相流动 数学模型
下载PDF
突扩圆管内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政 程学文 +2 位作者 郑玉贵 柯伟 姚治铭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9-95,共7页
对突扩圆管中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冲刷腐蚀过程的综合模型可以分解为液固两相流动模型、冲刷模型和腐蚀模型 .在欧拉坐标系下求解流体相的雷诺时均守恒方程组来模拟流体流场 ,通过拉格朗日坐标系下的随机轨道模... 对突扩圆管中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冲刷腐蚀过程的综合模型可以分解为液固两相流动模型、冲刷模型和腐蚀模型 .在欧拉坐标系下求解流体相的雷诺时均守恒方程组来模拟流体流场 ,通过拉格朗日坐标系下的随机轨道模型获得固体颗粒相的运动 ,并考虑了流体相与固体颗粒相之间的双向耦合作用 .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综合模型基本上是正确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刷腐蚀 液固两相流 数值模拟 随机轨道模型 双向耦合
下载PDF
喷油冷却活塞传热过程的流固耦合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晓飞 仲蕾 +2 位作者 庞铭 刘长振 王尚学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6-182,共7页
应用ANSYS Fluent软件建立发动机活塞及其冷却结构三维瞬态流-固-热耦合模型,通过燃烧计算得到燃气平均温度与平均传热系数,作为燃烧室壁面热边界;活塞及其冷却结构采用流固耦合计算,使用两相流流体体积(VOF)模型与动网格模拟活塞喷油... 应用ANSYS Fluent软件建立发动机活塞及其冷却结构三维瞬态流-固-热耦合模型,通过燃烧计算得到燃气平均温度与平均传热系数,作为燃烧室壁面热边界;活塞及其冷却结构采用流固耦合计算,使用两相流流体体积(VOF)模型与动网格模拟活塞喷油冷却过程;通过瞬态传热数值仿真,得到活塞振荡油腔流场云图、油气分布云图、冷却油腔传热系数及活塞温度分布,与标定工况下活塞温度测试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测试数据误差在5%以内,由此说明应用活塞流-固-热耦合仿真方法可以较好模拟柴油机活塞及其冷却结构瞬态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活塞 燃烧计算 耦合模型 两相流 传热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缸盖水腔沸腾传热计算的模型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永 李国祥 +2 位作者 付松 石秀勇 白书战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6-82,共7页
基于VC++6.0开发了一种单相流沸腾传热模型,通过引入空泡份额的概念将沸腾发生时的流场看作一个气液均匀混合的单相流,从数学上对该模型进行了描述并介绍了模型的数值实现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模型适用于缸盖冷却水腔内沸腾... 基于VC++6.0开发了一种单相流沸腾传热模型,通过引入空泡份额的概念将沸腾发生时的流场看作一个气液均匀混合的单相流,从数学上对该模型进行了描述并介绍了模型的数值实现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模型适用于缸盖冷却水腔内沸腾传热计算。试验和计算结果还表明,压力对沸腾传热的影响较为明显。最后以226B型发动机水腔为工程应用对象,计算出了水腔内的空泡份额分布和水腔内的流速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流沸腾模型 冷却水腔 沸腾传热 空泡份额
下载PDF
流体-固体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2
17
作者 张政 谢灼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2,共12页
鉴于流体 -固体两相流及其数值模拟在化学工程中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Euler坐标系下流体相湍流模型、颗粒轨道模型以及流体 -颗粒双流体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数值模拟方法 ;对相间耦合和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也进行了介绍 ,特别是对能... 鉴于流体 -固体两相流及其数值模拟在化学工程中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Euler坐标系下流体相湍流模型、颗粒轨道模型以及流体 -颗粒双流体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数值模拟方法 ;对相间耦合和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也进行了介绍 ,特别是对能详细描述多颗粒间相互作用的颗粒离散单元法在流体 -固体两相流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描述 ;在评述各模型的优缺点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流固两相流 耦合 颗粒间相互作用 离散单元法 化工过程 流体力学
下载PDF
基于流-固-热耦合的深部煤层气抽采数值模拟 被引量:49
18
作者 范超军 李胜 +3 位作者 罗明坤 杨振华 张浩浩 王硕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076-3085,共10页
为了提高深部煤储层产气规律预测准确性、减小气井设计误差,分析了深部煤储层特征参数随埋深的变化规律,针对目前煤层气研究忽略了温度、地下水等因素问题,基于已建立的深部煤层气抽采流-固-热耦合模型,进行深部煤层气抽采数值模拟,分... 为了提高深部煤储层产气规律预测准确性、减小气井设计误差,分析了深部煤储层特征参数随埋深的变化规律,针对目前煤层气研究忽略了温度、地下水等因素问题,基于已建立的深部煤层气抽采流-固-热耦合模型,进行深部煤层气抽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地应力、初始渗透率、储层压力和温度等深部特征参数以及不同埋深条件下煤层气抽采的储层参数和产气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渗透率变化为地应力增加、温度降低和煤层气解吸引起的煤基质收缩效应与储层压力降低引起的煤基质膨胀效应的综合竞争结果;随着煤层气和水被采出,储层温度降低和煤层气解吸占主导,储层渗透率升高;地应力对深部储层渗透率比例的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初始渗透率对产气速率起着控制作用;当煤层埋深小于临界埋深时,产气量随埋深逐渐增加,达到临界埋深后,产气量随埋深逐渐降低;低渗透率是制约埋深超千米的气井高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抽采 深部储层 流-固-热耦合模型 气-水两相流 产气量 渗透率
下载PDF
水气二相渗流与双重介质变形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晓丽 梁冰 +1 位作者 王思敬 李宏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5-412,共8页
为了真实反映地质岩体系统内孔隙、裂隙对发生于其中的物理过程的控制与影响,基于岩体渗流水力学和多相渗流力学理论,将工程地质体简化为孔隙-裂隙双重介质,建立了水气二相渗流与双重介质变形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采用Galerkin有限元方... 为了真实反映地质岩体系统内孔隙、裂隙对发生于其中的物理过程的控制与影响,基于岩体渗流水力学和多相渗流力学理论,将工程地质体简化为孔隙-裂隙双重介质,建立了水气二相渗流与双重介质变形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采用Galerkin有限元方法推导了相应的有限元方程,编制出三维有限元计算程序。算例表明:双重介质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地质体的结构;在进行注水井数值实验模拟时,考虑耦合与不考虑耦合时的孔隙压力的差别随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介质 水气二相流 流固耦合 有限元
下载PDF
输气管道断裂过程中减压波传播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宫敬 邱伟伟 赵建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0-73,共4页
天然气管道一旦发生断裂,容易引起一系列重大事故,尤其是在高压富气管道断裂过程中,管道中的流体可能由单相变为两相,增大了管道裂纹扩展的风险。为此,结合经典的气体单相流和气液两相流声速统一计算模型,建立了新的输气管道减压波模型... 天然气管道一旦发生断裂,容易引起一系列重大事故,尤其是在高压富气管道断裂过程中,管道中的流体可能由单相变为两相,增大了管道裂纹扩展的风险。为此,结合经典的气体单相流和气液两相流声速统一计算模型,建立了新的输气管道减压波模型,研究了在减压过程中发生相变时的减压波特性,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程序Decom wave,分析了气质、压力、温度对减压波特性的影响,指出随着重组分的增加、压力的升高和温度的降低,减压波特性逐渐从单相中减压波特性变为气液两相中的减压波特性。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准确描述干气输送管道断裂过程中的减压波传播特性,而且能够较好地描述富气管道减压波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相变过程及进入两相区后的减压波特性,可用于输气管道断裂过程中减压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波 两相流声速模型 气体单相流声速模型 输气管道 气质 压力 温度 Decomwav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