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Suture-Bridge线桥技术止点足印重建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 被引量:7
1
作者 孙晋 张磊 +4 位作者 刘劲松 张晟 李智尧 马佳 刘晓华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9期804-808,共5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Suture-Bridge线桥技术止点足印重建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对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胫骨端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行撕脱骨块解剖复位、Suture-Bri...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Suture-Bridge线桥技术止点足印重建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对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胫骨端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行撕脱骨块解剖复位、Suture-Bridge线桥技术ACL止点胫骨端足印重建术。ACL止点撕脱骨折Meyers-Mc KeeverZaricznyj分型:Ⅲ型2例,Ⅳ型4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14~52岁,青少年2例,分别为男14岁和女15岁)。术前患膝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呈阳性。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术后患膝前抽屉试验及Pivotshift均阴性,无伸膝受限。术后影像学复查示ACL止点撕脱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良好,ACL走行正常。术后3个月及1、2年的Lysholm及IKDC评分均较术前改善。结论 :关节镜下复位、Suture-Bridge线桥技术止点足印重建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手术方式安全有效,实现ACL胫骨止点解剖重建,尤其适用于撕脱骨块碎裂严重或胫骨骨骺未闭合的青少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骨折 suture-bridge线桥技术 关节镜
下载PDF
肩关节镜下Suture Bridge双排法手术修复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2
作者 雷仓武 杜洪华 +1 位作者 顾海峰 喻鑫森 《浙江创伤外科》 2020年第6期1076-1078,共3页
目的研究肩关节镜下Suture Bridge双排法手术修复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的150例肩袖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79)和对照组(n=71)。对照组采用单排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Suture Br... 目的研究肩关节镜下Suture Bridge双排法手术修复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的150例肩袖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79)和对照组(n=71)。对照组采用单排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Suture Bridge双排法手术治疗。对比两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Scores,UCLA)及愈合时间、康复时间及再撕裂率。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Constan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1年VAS评分[(2.17±0.60、3.79±1.0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UCLA评分总分、疼痛、功能、前屈角度、前屈肌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康复时间及再撕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Suture Bridge双排法手术在修复中型肩袖撕裂上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肩袖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撕裂 关节镜 suture bridge双排法 单排修复 临床效果
下载PDF
Minimally invasive open reduction of greater tuberosity fractures by a modified suture bridge procedure 被引量:5
3
作者 Ling-Peng Kong Juan-Juan Yang +2 位作者 Fu Wang Fan-Xiao Liu Yong-Liang Y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BACKGROUND Most greater tuberosity fractures can be treated without surgery but some have a poor prognosis.The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avulsion fractures of the humeral greater tuberosity include screw fixation,suture... BACKGROUND Most greater tuberosity fractures can be treated without surgery but some have a poor prognosis.The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avulsion fractures of the humeral greater tuberosity include screw fixation,suture anchor fixation,and plate fixation,all of which have treatment-associated complications.To decrease surgical complications,we used a modified suture bridge procedure under direct vision and a minimally invasive small incision to fix fractures of the greater tuberosity of the humerus.AIM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outcom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modified suture bridge open reduction of greater tuberosity evulsion fractures.METHODS Sixteen patients diagnosed between January 2016 and January 2019 with an avulsion-type greater tuberosity fracture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and treat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open reduction and modified suture bridges with anchors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All were followed up by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radiographs at 3 and 6 wk,3,6 and 12 mo after surgery,and thereafter every 6 mo.Outcomes were assesse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by a visual analog scale(VAS),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shoulder score,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 score(ASES),and range of motion(ROM)for shoulders.RESULTS Seven men and nine women,with an average age of 44.94 years,were evaluated.The time between injury and surgery was 1-2 d,with an average of 1.75 d.The mean operation time was 103.1±7.23 min.All patients achieved bone union within 3 mo after surgery.VA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02),and the mean degrees of forward elevation(P=0.047),mean degrees of abduction(P=0.035),ASES score(P=0.092)were increased at 3 wk.The UCLA score was increased at 6 wk(P=0.029)after surgery.The average degrees of external rotation and internal rotation both improved at 3 mo after surgery(P=0.012 and P=0.007,respectively).No procedure-related deaths or incision-related superficial or deep tissue infections occurred.CONCLUSION Modified suture bridge wa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greater tuberosity evulsion fractures,was easier to perform,and had fewer implants than other proced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ally invasive Greater tuberosity fracture Open reduction suture bridge ANCHOR
下载PDF
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修复中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季斌 樊珂良 +5 位作者 陆超峰 刘磊 年坤党 方志豪 游镇君 吴可沁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修复中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18例中大型肩袖撕裂的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修复肩袖撕裂,术后指导康复锻炼。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修复中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18例中大型肩袖撕裂的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修复肩袖撕裂,术后指导康复锻炼。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前屈及外展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分别为(83.33±3.75)°、(98.06±3.12)°、(120.00±2.49)°、(139.72±2.74)°;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分别为(69.17±4.40)°、(82.50±4.24)°、(111.39±3.19)°、(138.89±2.74)°;VAS评分分别为(5.78±0.30)分、(3.28±0.22)分、(2.06±0.25)分、(0.89±0.17)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53.17±1.15)分、(60.33±1.07)分、(71.61±1.11)分、(80.83±0.91)分。术后随着康复锻炼的进行,肩关节前屈及外展活动度、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修复中大型肩袖撕裂,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ed-bridge 无结缝线桥技术 中大型肩袖撕裂 疗效
下载PDF
肩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与传统缝合桥技术治疗中大型肩袖撕裂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高砚文 任江涛 +4 位作者 徐丛 贾天阳 王冰广 许天磊 吕永明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8期615-619,640,共6页
背景:随着人们对肩袖撕裂认识的提高,肩袖撕裂在中老年人群肩部疾病中的诊断率越来越高,然而对于中大型肩袖撕裂的治疗,由于术后再撕裂并发症高,仍然缺乏统一的最佳固定术式。目的:研究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与传统缝合桥技术治疗中... 背景:随着人们对肩袖撕裂认识的提高,肩袖撕裂在中老年人群肩部疾病中的诊断率越来越高,然而对于中大型肩袖撕裂的治疗,由于术后再撕裂并发症高,仍然缺乏统一的最佳固定术式。目的:研究关节镜下speed-bridge技术与传统缝合桥技术治疗中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诊断为肩袖撕裂的60例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39~70岁,平均(54.7±7.1)岁。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关节镜下speedbridge固定术组(研究组30例)和传统缝合桥固定术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Constant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结果:术后1年研究组患者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Constant评分、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分别为(33.4±1.9)分、(84.8±1.1)分、(0.5±0.8)分、(89.0±7.2)分、161.6°±13.1°、44.7°±0.5°,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患者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Constant评分、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分别为(33.9±1.3)分、(84.8±0.8)分、(0.4±0.7)分、(90.9±3.3)分、159.0°±9.4°、44.6°±0.5°,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在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Constant评分、肩关节前屈与外旋活动度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患者发生肩袖再撕裂,对照组有4例发生了肩袖再撕裂,术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缝线桥固定技术相比,肩关节镜下speedbridge固定技术并不能使肩关节功能评分得到改善及提高肩关节的活动度,但短期疗效值得肯定,肩袖再撕裂率低,并且操作相对简单,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撕裂 关节镜 无结 speed-bridge 传统缝合桥
下载PDF
关节镜下Suture Bridge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3
6
作者 谢娟 陈刚 祝惠琴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年第35期4373-4375,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SutureBridge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SutureBridge技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准备、手术体位、器械管理及配合、手术环境管理、并发症观...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SutureBridge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SutureBridge技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准备、手术体位、器械管理及配合、手术环境管理、并发症观察等护理经验。结果通过良好的医护配合,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术前充分理解手术步骤以及手术中存在的风险,术中良好护理配合,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关节镜 suture bridge技术 肩袖损伤 手术配合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浩亮 夏思佳 +3 位作者 展兵振 冯硕 查国春 李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88-3192,共5页
背景: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治疗肩袖损伤,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 背景: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治疗肩袖损伤,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接受关节镜治疗的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其中单排固定患者63例(单排组),无结缝线桥固定患者59例(缝线桥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时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术后1年采用Sugaya分型标准评估肩袖再撕裂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②两组患者术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缝线桥组术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单排组(P<0.05);③术后1年,单排组再撕裂率为22%(14/63),显著高于缝线桥组7%(4/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777,P=0.016);④提示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无结缝线桥固定修复效果更好,术后再撕裂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单排固定 无结缝线桥技术 骨质疏松 关节镜
下载PDF
关节镜下Suture Bridge双排法和SCOI单排法缝合修复中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6
8
作者 高绪仁 朱梁 +4 位作者 陈永吉 潘永佩 刘守纪 李鸿运 郭开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107-2110,共4页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Suture Bridge双排缝合法和SCOI单排缝合法修复中型大小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6月,进行了189例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手术。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了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缝合修...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Suture Bridge双排缝合法和SCOI单排缝合法修复中型大小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6月,进行了189例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手术。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了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缝合修复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Suture Bride双排法修复组(双排法组) 41例和SCOI修复组(单排法组) 39例。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系统(UCLA)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系统(ASES)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双排法组和SCOI单排法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48.82±6.34)、(49.64±7.23)个月。双排法组UCLA评分为(33.92±4.64)分,单排法组UCLA评分为(33.19±5.22)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排法组ASES评分为(88.94±5.46)分,单排法组ASES评分为(83.37±6.24)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型肩袖撕裂,Suture Bridge双排法修复和SCOI单排法修复缝合UCLA评分和ASES评分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 suture bridge SCOI法
原文传递
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46例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勇 庄全魁 +3 位作者 白亮 李杨 孟勇 王叶密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30-334,共5页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手术对老年肩袖损伤病人疼痛、手臂与肩部功能障碍(DASH)评分及再撕裂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老年肩袖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依照手术方法的...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手术对老年肩袖损伤病人疼痛、手臂与肩部功能障碍(DASH)评分及再撕裂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老年肩袖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依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划分成对照组(肩关节镜下单排铆钉固定)、治疗组(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手术),分别为43例、46例。于术前、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肩疼痛度,采用手臂与肩部功能障碍(DASH)评分量表评定肩关节功能,测量患肩关节前屈、外展活动度,并统计两组1年内再撕裂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病人术后再撕裂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1年两组不同撕裂程度病人VAS、DASH评分及患肩关节前屈、外展活动度与同组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两组轻度撕裂病人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组中、重度撕裂病人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较对照组优(均P<0.05);治疗组再撕裂发生率4.35%明显较对照组的23.26%低(P<0.05);年龄、手术方式是病人术后再撕裂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对老年肩袖损伤病人实施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肩疼痛及功能,显著降低再撕裂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 双排缝合桥技术 老年人
下载PDF
无结缝线桥固定术与有结缝线桥固定术对肩袖损伤患者关节活动度、ASE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10
作者 王挺 王华磊 +1 位作者 郭雄飞 汤立新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2007-2011,共5页
目的探讨无结缝线桥固定术与有结缝线桥固定术对肩袖损伤患者关节活动度、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4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 目的探讨无结缝线桥固定术与有结缝线桥固定术对肩袖损伤患者关节活动度、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4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有结缝线桥固定术,研究组患者接受无结缝线桥固定术。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E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肩袖再撕裂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以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前,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ASES、肩关节Constant、UCLA、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ASES、肩关节Constant、UCLA、VA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ASE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和UCL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肩袖再撕裂率为1.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为5.56%,略低于对照组的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结缝线桥固定术与有结缝线桥固定术临床治疗效果接近,但无结缝线桥固定术可显著降低肩袖再撕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无结缝线桥固定术 有结缝线桥固定术 关节活动度 并发症
下载PDF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应用缝线桥悬吊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膝关节损伤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李杰 吕剑 +1 位作者 王新民 刘飞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7期1869-1873,共5页
目的 分析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应用缝线桥悬吊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膝关节损伤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患者分... 目的 分析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应用缝线桥悬吊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膝关节损伤疗效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关节镜下缝线桥悬吊固定疗法,对照组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功能[关节活动度(ROM)、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4.46±5.64) min、(6.98±2.16) d,均短于对照组[(67.26±6.89) min、(11.23±1.2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时的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的ROM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术后1、3、6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69.98±1.02)、(88.44±3.49)、(94.56±1.23)分,均高于对照组[(67.46±1.45)、(80.55±2.98)、(90.22±0.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的Tegner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术后1、3个月的Tegner评分分别为(2.33±0.51)、(4.05±0.31)分,均高于对照组[(2.11±0.45)、(3.55±0.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6个月时组间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的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同时间点组间比较,观察组的IKDC评分分别为(57.32±2.98)、(86.46±3.19)、(94.21±1.65)分,均高于对照组[(53.27±2.08)、(82.01±2.01)、(90.01±1.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应用缝线桥悬吊固定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更好,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胫骨骨折 缝线桥悬吊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膝关节
下载PDF
微创小切口下缝线桥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效果分析
12
作者 徐大伟 丁晓敏 +4 位作者 周进 费毫 成冬冬 周思怡 刘巍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比较经肩关节前外侧入路缝线桥技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月诊治的肱骨大结节骨折40例,根据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分为缝线桥组(n=18)和钢板组(n=2... 目的:比较经肩关节前外侧入路缝线桥技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月诊治的肱骨大结节骨折40例,根据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分为缝线桥组(n=18)和钢板组(n=22),缝线桥组予肩关节前外侧入路缝线桥技术治疗,钢板组予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并记录两组内固定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钢板组相比,缝线桥组切口长度短,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少,术后1 d疼痛VAS评分低,术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术后半年随访X线片均提示骨折愈合良好。钢板组发生头静脉损伤3例,肩峰下撞击并发症4例。结论:运用微创小切口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缓解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佳,是一种微创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大结节骨折 微创 锚钉 缝线桥
下载PDF
两种治疗方案对前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陈鹏旭 高志 胡勇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41-644,共4页
目的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对前十字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就诊的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从接受关节镜下“8”字缝线治疗的患者中随机... 目的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对前十字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就诊的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从接受关节镜下“8”字缝线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1例纳入对照组,从接受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1例纳入试验组,术后患者均已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其术后3个月时(T1)、术后6个月时(T2)和术后12个月时(T3)的膝关节功能[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稳定性(KT-2000值)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和T3时,试验组患者的IKDC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肢的KT-2000值低于对照组(P<0.05),且T3时试验组患者患肢和健肢的KT-200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肢的KT-2000值高于健肢(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具有明显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8”字缝线 缝线桥固定 前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膝关节功能 稳定性
下载PDF
缝线桥技术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
14
作者 金鹏鹏 柯友群 +2 位作者 唐金兵 唐露露 湛梅圣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1-25,31,共6页
目的 比较缝线桥技术和空心螺钉加压方法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5年10月至2022年10月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并完整随访的37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其中,男36例,女1例;年龄13... 目的 比较缝线桥技术和空心螺钉加压方法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5年10月至2022年10月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并完整随访的37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其中,男36例,女1例;年龄13~17岁,平均15.2岁。根据撕脱骨块的固定方式分为缝线桥组(可吸收带线锚钉双排缝线桥固定,19例)和空心螺钉组(普通空心金属螺钉加压固定,1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12个月)的膝关节屈曲角度、Bostman功能评分,以及术后3、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12个月)的Tegner活动评分;记录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满意度(Bostman评分分级);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术后缝线桥组术后1、2个月的膝关节屈曲角度、Bostman功能评分缝线桥组均优于空心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膝关节屈曲角度、Bostman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Tegner活动评分缝线桥组优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Tegner活动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满意度情况(Bostman功能评分分级)缝线桥组优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患者满意度情况(Bostman功能评分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空心螺钉或结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技术,缝线桥技术固定能达到螺钉固定强度,允许早期开展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异物激惹少,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后也无需二次取出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 缝线桥技术 膝关节功能 骨折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
15
作者 徐得贵 韩冠生 +3 位作者 姚天辰 严涛 黄建 李振伟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9期68-72,共5页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20例肩袖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双排组和单排组,各60例。单排组给予单排缝合...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20例肩袖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双排组和单排组,各60例。单排组给予单排缝合修复技术,双排组给予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肩关节情况、疼痛情况、肩关节功能,再撕裂率、再手术率、满意度。结果:术后1年,两组Constant评分升高,双排组Constant评分高于单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UCLA评分、术后3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排组再撕裂率、再手术率均低于单排组,总满意度高于单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肩袖损伤患者实施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相较于单排缝合修复技术的临床效果更佳,再撕裂率及再手术率明显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 单排缝合修复技术 双排缝合桥修复技术 肩袖损伤
下载PDF
小切口与关节镜下经肌腱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
16
作者 贾川 潘佳麟 +3 位作者 王雨辰 俞伟忠 钱志鹏 朱文科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87-193,共7页
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外侧小切口与关节镜下经肌腱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采用经三角肌外侧小切口与肩关节镜下经肌腱双排缝线桥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外侧小切口与关节镜下经肌腱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采用经三角肌外侧小切口与肩关节镜下经肌腱双排缝线桥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小切口组24例,关节镜组20例。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次日、术后1个月和6个月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66±1.98)个月。小切口组较关节镜组手术时间少,术中出血量大,手术切口长,骨折复位质量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次日、术后1个月及6个月肩关节功能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各时点两组间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切口组术后发生肩峰撞击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肩关节粘连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关节镜组术后发生肩峰撞击1例,肩关节粘连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两组并发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与关节镜下经肌腱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均能获得稳定可靠的固定,显著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经三角肌外侧小切口手术耗时少,骨折复位质量高,适合不能耐受全麻及长时间手术以及对费用较敏感的患者,肩关节镜手术创伤小,视野广,适合能够耐受全麻及长时间手术,要求创伤尽可能小以及合并盂唇等损伤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大结节骨折 骨折固定术 缝线桥技术 小切口 肩关节镜手术
下载PDF
双排锚钉缝线桥与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国印 王永强 +2 位作者 柏天婷 陈建民 吕德珍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464-469,共6页
目的比较双排锚钉缝线桥(doublerowanchorsuturebridge,DRA-SB)与钢板固定(platefixation,PF)治疗肱骨大结节(humerus greater tubercle,HG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HGT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 目的比较双排锚钉缝线桥(doublerowanchorsuturebridge,DRA-SB)与钢板固定(platefixation,PF)治疗肱骨大结节(humerus greater tubercle,HG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HGT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DRA-SB组(n=22)和PF组(n=26)。DRA-SB组采用内排联合外排锚钉的缝线桥固定,PF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根据影像学检查和临床功能评估HGT位移、骨折愈合和并发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静息痛和活动痛,应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cican shoulderand elbowsurgeons scale,ASES)评估肩关节功能,应用量角器测量肩关节最大活动度(range ofmotion,ROM)。结果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住院和术后恢复日常生活时间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RA-SB组患者切口长度明显短于PF组(P<0.05);DRA-SB组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上均明显优于PF组(P均<0.05);DRA-SB组术后HGT位移较PF组增加(P<0.05)。两组术前肩关节静息痛VAS、活动痛VAS和肩关节功能ASE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肩关节静息痛VAS、活动痛VAS和肩关节功能ASES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但术后两组间静息痛VAS和活动痛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DRA-SB组术后肩关节功能ASES明显高于PF组(P<0.05),DRA-SB组在前屈和外展活动时,其最大ROM优于PF组(P<0.05)。结论DRA-SB和PF固定均是治疗HGT骨折的有效方法,但DRA-SB在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上更具优势,同时也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临床接受度较高,是一种较为良好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大结节 骨折 双排锚钉缝线桥 钢板固定
下载PDF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18
作者 金成 钱晶晶 宋肖舟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6期901-903,共3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钢板、微型解剖钢板和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78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接受手术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肱骨近端钢板组33例、微型解剖钢板组24例和关节镜组21例。结...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钢板、微型解剖钢板和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78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接受手术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肱骨近端钢板组33例、微型解剖钢板组24例和关节镜组21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愈合。肱骨近端钢板组切口明显长于微型钢板组和关节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微型解剖钢板组和关节镜组的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和ASES评分明显优于肱骨近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15例并发症,肱骨近端钢板组9例,微型解剖钢板组4例,关节镜组2例。结论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联合中空螺钉固定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微创、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大结节骨折 肱骨近端钢板 微型解剖钢板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
下载PDF
观察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对伴有骨质疏松老年肩袖损伤的疗效
19
作者 于川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6期29-33,共5页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对伴有骨质疏松老年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进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治疗的260例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关节镜下修复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排组与双排组,各130例。单排...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对伴有骨质疏松老年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进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治疗的260例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关节镜下修复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排组与双排组,各130例。单排组采用单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双排组采用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恢复优良率、手术前后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前后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肩袖再撕裂发生率。结果 双排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肩关节恢复优良率分别为76.15%、87.69%、94.62%,高于单排组的64.62%、70.00%、78.46%(P<0.05)。术前,两组患者ASES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ASES评分均比术前明显升高,且双排组患者ASES评分分别为(77.64±5.37)、(84.73±5.24)、(90.16±4.75)分,明显高于单排组的(72.82±4.93)、(79.38±5.01)、(82.04±4.98)分(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比术前明显降低,且呈现出递减趋势(P<0.05);术后3个月,双排组患者VAS评分(3.45±0.72)分明显低于单排组患者的(4.02±0.65)分(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均比术前明显增大且呈现出上升趋势(P<0.05)。术后3个月,双排组患者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95.03±7.81)°明显大于单排组患者的(89.48±7.62)°(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追踪随访,双排组患者肩袖再撕裂发生率2.31%,明显比单排组患者的10.00%更低(P<0.05)。结论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是安全可靠的,应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中能够加快患者肩袖的愈合,促进其损伤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减轻疼痛,同时降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近远期疗效均显著优于单排锚钉缝线桥技术,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 骨质疏松 老年肩袖损伤
下载PDF
肩关节镜下不同缝合方式修复肩袖损伤的短期疗效
20
作者 杨明礼 雷达 龚明龙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268-1271,共4页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不同缝合方式修复肩袖损伤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81例接受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在肩关节镜下使用双排线缝合技术(n=42);对照组使用单排线缝合(n=39)技术修补肩袖损伤。记录两组患者...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不同缝合方式修复肩袖损伤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81例接受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在肩关节镜下使用双排线缝合技术(n=42);对照组使用单排线缝合(n=39)技术修补肩袖损伤。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肩峰-肱骨头间距(A-H间距),评估两种缝合技术的短期疗效。结果:术后1、3个月,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P<0.05),且术后1个月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实验组A-H间距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排线缝合修补肩袖的方式能在早期较好的改善A-H间距,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是临床医生优先考虑的修补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 肩袖损伤 单排线缝合 双排线缝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