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数学模型优化补阳还五汤中多目标有效成分提取工艺 被引量:1
1
作者 冯琛 万嘉洋 +7 位作者 姚玥 张涵 陈天翔 丁志山 李晓红 虞立 刘佳 金伟锋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第1期3-7,20,共6页
目的采用新颖数学模型优化补阳还五汤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芒柄花素3种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对补阳还五汤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芒柄花素3种成分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计算... 目的采用新颖数学模型优化补阳还五汤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芒柄花素3种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对补阳还五汤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芒柄花素3种成分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计算各自提取率。利用D-S证据理论对3种成分提取率进行归一化,得到综合评价值,再运用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和响应面方法,对综合评价值及相应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目标寻优和预测。结果遗传-神经网络模型优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7 h、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90℃、液料比16∶1,在此条件下寻优得到的综合评价值为77.20,平均验证真实值为76.47,两者RSD为1.49%。响应面法优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7 h,乙醇浓度53%,提取温度91℃,液料比14∶1,在此条件下寻优得到的响应面结果为66.75,平均验证真实值为70.82,两者RSD为2.64%。上述结果可知,响应面法的综合评价值预测结果较遗传神经网络模型低,且低于30组实验中的第3组,故寻优结果较劣;响应面法的验证试验真实值也较差于遗传神经网络模型的,故D-S证据理论下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优于响应面法。结论将D-S证据理论与遗传神经网络模型结合应用于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多目标提取工艺优化、分析和预测,预测与验证结果吻合度较高,表明该方法可行性较好,这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证据理论 补阳还五汤 有效成分 遗传算法 神经网络 提取工艺 优化
下载PDF
四逆汤有效部位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酰胺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孙慧兰 吴伟康 +1 位作者 罗汉川 梁天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29-1434,共6页
目的:探讨四逆汤有效部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及神经酰胺含量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汤有效部位组,用垂体后叶素造模,取小鼠心肌测定SOD活性及MDA含量,通过DNALadder和Dap i荧光染色考察心... 目的:探讨四逆汤有效部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及神经酰胺含量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汤有效部位组,用垂体后叶素造模,取小鼠心肌测定SOD活性及MDA含量,通过DNALadder和Dap i荧光染色考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通过高效薄层层析及薄层层析扫描,用随引标准曲线计算心肌组织中神经酰胺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心肌细胞有凋亡特有的DNA ladder,凋亡指数和神经酰胺含量及MDA含量均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SOD活性比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四逆汤有效部位组的凋亡指数和神经酰胺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SOD活性比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神经酰胺含量与凋亡指数和MDA含量均呈明显正相关(r=0.970,P<0.01;r=0.974,P<0.001)。结论:四逆汤有效部位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增高的心肌神经酰胺的含量,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从而达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汤有效部位 神经酰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中药复方小续命汤抗阿尔茨海默病有效成分组中6种有效成分的同时测定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忠红 倪坤仪 杜冠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3,共4页
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药复方小续命汤抗阿尔茨海默病有效成分组中各成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此有效成分组的质量控制。采用OD S色谱柱,以水-甲酸-乙二胺(流动相A,体积比为100∶0.1∶0.1)和甲醇-甲酸(流动相B,体积比为100∶0.05)... 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药复方小续命汤抗阿尔茨海默病有效成分组中各成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此有效成分组的质量控制。采用OD S色谱柱,以水-甲酸-乙二胺(流动相A,体积比为100∶0.1∶0.1)和甲醇-甲酸(流动相B,体积比为100∶0.05)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流速1m L/m in,检测波长240nm。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可分离测定有效成分组中的6种成分。6种成分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其回收率分别为:芍药苷99.1%,升麻苷99.6%,黄芩苷98.4%,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99.9%,防己诺林碱99.6%,粉防己碱102.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3%,1.4%,0.4%,0.8%,0.2%,1.4%。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小续命汤有效成分组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药复方 小续命汤 有效成分组 抗阿尔茨海默病
下载PDF
配伍前后四逆汤中酯型生物碱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4
4
作者 蒋燕萍 彭伟 +3 位作者 曹丽梅 游宇 高飞 傅超美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5期483-486,共4页
目的研究四逆汤中附子配伍不同药味前后,汤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附子单煎液、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和四逆汤中单酯型生物碱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结果附子配伍不同药味之后,苯甲酰乌头原碱等3... 目的研究四逆汤中附子配伍不同药味前后,汤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附子单煎液、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和四逆汤中单酯型生物碱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结果附子配伍不同药味之后,苯甲酰乌头原碱等3种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四逆汤>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单煎液;仅在附子单煎液中检出次乌头碱,其浓度为0.11 mg·g^(-1),而在附子干姜合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四逆汤中均未检测到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结论附子在配伍其他药味后,单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升高、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减低,为"附子无干姜不热、干姜缓附子之毒"与附子-甘草"相畏/相杀"减毒配伍"毒减而效不减"提供了依据;四逆汤组单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上升幅度最大,体现了全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通,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汤 附子 配伍 酯型生物碱 药效成分 变化规律
原文传递
四逆汤配方颗粒和传统饮片汤剂的有效成分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蒋晨磊 沈哲伦 +2 位作者 吕梦泠 刘舟琴 陆红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比较四逆汤配方颗粒及其传统汤剂中甘草苷、甘草酸、6-姜酚、6-姜烯酚、乌头碱、新乌头碱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检测四逆汤配方颗粒及其传统饮片汤剂中甘草酸、甘草苷、6-姜酚、6-姜烯酚、乌头碱及新乌头碱的含量,分析主要成分在... 目的比较四逆汤配方颗粒及其传统汤剂中甘草苷、甘草酸、6-姜酚、6-姜烯酚、乌头碱、新乌头碱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检测四逆汤配方颗粒及其传统饮片汤剂中甘草酸、甘草苷、6-姜酚、6-姜烯酚、乌头碱及新乌头碱的含量,分析主要成分在两者中的含量差异,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37 nm,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μL。结果四逆汤中甘草苷、甘草酸、新乌头碱、乌头碱、6-姜酚及6-姜烯酚等成分均在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4、0.9997、0.9991、0.9993、0.9992、0.9993),四逆汤传统片汤剂中甘草苷、甘草酸、新乌头碱、乌头碱、6-姜酚、6-姜烯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16%(RSD=1.0%)、100.6%(RSD=l.9%)、98.58%(RSD=1.4%)、98.28%(RSD=1.3%)、100.5%(RSD=1.4%)、99.01%(RSD=1.9%);四逆汤配方颗粒中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依次为99.15%(RSD=1.3%)、98.81%(RSD=1.1%)、100.4%(RSD=1.4%)、98.87%(RSD=1.2%)、98.14%(RSD=1.8%)、99.28%(RSD=1.4%)。四逆汤传统汤剂中甘草苷、甘草酸、新乌头碱、乌头碱、6-姜酚、6-姜烯酚质量分数分别为1.627~1.637、1.057~1.075、0.671~0.682、0.540~0.550、0.659~0.678、0.0251~0.0256 mg·g^(-1);配方颗粒中6种成分含量分别为1.866~1.910、2.765~2.826、1.177~1.210、0.989~0.994、0.368~0.373、0.0461~0.0472 mg·g^(-1)。结论与传统汤剂比较,四逆汤配方颗粒中甘草苷、甘草酸、6-姜烯酚、新乌头碱及乌头碱的含量较高,6-姜酚的含量较低。四逆汤配方颗粒较好地保留了饮片中绝大多数的指标成分,为配方颗粒在临床上代替传统饮片使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汤 配方颗粒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有效成分 传统汤剂 质量标准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组分配伍四逆汤抑制ERK/cPLA2信号通路改善大鼠膜性肾病 被引量:6
6
作者 叶文冲 王瑞忠 +3 位作者 曾桐春 李国艳 王艳 裴妙荣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8年第6期1021-1025,共5页
目的研究组分配伍四逆汤对大鼠膜性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组分配伍四逆汤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尾iv兔抗大鼠Fx1A抗血清制备大鼠膜性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组分配伍四逆汤组大鼠ig 9.6 ... 目的研究组分配伍四逆汤对大鼠膜性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组分配伍四逆汤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尾iv兔抗大鼠Fx1A抗血清制备大鼠膜性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组分配伍四逆汤组大鼠ig 9.6 g/kg组分配伍四逆汤,模型组和对照组ig等量蒸馏水,连续给药12周。试剂盒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肌酐(Scr)、尿素氮(BUN)以及白蛋白(Alb)含量;取肾脏检测肾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情况;ELISA法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以及IV型胶原(Col-IV)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脏中ERK1/2和胞浆型磷脂酶(c PLA2)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Scr、BUN水平以及肾指数明显升高(P<0.05、0.01),血清Alb水平明显降低(P<0.01),肾组织中TGF-β1、FN和Col-IV含量以及ERK1/2、c PLA2磷酸化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组分配伍四逆汤显著降低血清中Scr、BUN水平以及肾指数(P<0.05、0.01),升高血清中Alb水平(P<0.01),降低肾组织中TGF-β1、FN、Col-IV含量,减少肾组织中ERK1/2和c PLA2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0.01);HE染色结果显示,组分配伍四逆汤可以改善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的病理变化。结论组分配伍四逆汤对膜性肾病大鼠发挥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RK/c PLA2信号通路激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组分配伍四逆汤 治疗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β1 ERK/cPLA2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