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2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ate Sinian–Early Cambrian Deyang-Anyue rift trough i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LI Rong WANG Yongxiao +4 位作者 WANG Zecheng XIE Wuren LI Wenzheng GU Mingfeng LIANG Ziru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2期321-333,共13页
Based on the latest drilling, seismic and field outcrop data,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g. strata, development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ate Sinian–Early Cambrian Deyang–Anyue... Based on the latest drilling, seismic and field outcrop data,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g. strata, development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ate Sinian–Early Cambrian Deyang–Anyue rift trough in the Sichuan Basin are analyzed. First, the strata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are complete. The first to second members of Dengying Formation(Deng 1 + Deng 2) are found with relatively stable thickness(400–550 m), and the third to fourth members(Deng 3+ Deng 4) show great thicknes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rginal trough and the inner trough, which is up to 250 m. The Cambrian Maidiping Formation and Qiongzhusi Formation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 are relatively thin, with the thickness changing greatly and frequently. Second, the Deyang–Anyue rift trough extended southward during the Deng 4 period, affecting southern Sichuan Basin. Compared to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segments of the rift trough, the southern segment is generally wide, gentle and shallow, with multiple steps, and alternating uplifts and sags,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finger shape. Third, the Deng 1 + Deng 2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 records the dominance of carbonate platform and unobvious sedimentary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Deng 4 exhibits obvious sedimentary differentiation, namely, basin–slope–secondary slope–slope–secondary slope–platform margin–restricted platform, from the inner trough to the marginal trough. Fourth, the rift trough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 has evolved in four stages: stabilization of Deng 1–Deng 2, initialization of Deng 3–Deng 4, filling of Maidiping–Qiongzhusi, and extinction of Canglangpu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yang-Anyue rift trough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econdary slop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Cambrian Maidiping Formation Cambrian Qiongzhusi Formation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exploration targets of platform margins in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Deyang-Anyue Rift,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ZENG Fuying YANG Wei +12 位作者 WEI Guoqi YI Haiyong ZENG Yunxian ZHOU Gang YI Shiwei WANG Wenzhi ZHANG San JIANG Qingchun HUANG Shipeng HU Mingyi HAO Cuiguo WANG Yuan ZHANG X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2期306-320,共15页
Based on the seismic, logging, drilling and other data, 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al types and mound-sho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latform margins of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the Deyang-An... Based on the seismic, logging, drilling and other data, 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al types and mound-sho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latform margins of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the Deyang-Anyue Rift and its periphery were analyzed. Four types of platform margins are developed in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e., single-stage fault-controlled platform margin, multi-stage fault-controlled platform margin, gentle slope platform margin, and overlapping platform margin. In the Gaoshiti West-Weiyuan East area, single-stage fault controlled platform margins are developed in the Deng 2 Member, which trend in nearly NEE direction and are shielded by faults and mudstones, forming fault-controlled–lithologic traps. In the Lezhi-Penglai area, independent and multi-stage fault controlled platform margins are developed in the Deng 2 Member, which trend in NE direction and are controlled by synsedimentary faults;the mound-shoal complexes are aggraded and built on the hanging walls of the faults, and they are shielded by tight intertidal belts and the Lower Cambrian source rocks in multiple directions, forming fault-controlled–lithologic and other composite traps. In the Weiyuan-Ziyang area, gentle slope platform margins are developed in the Deng 2 Member, which trend in NW direction;the mound-shoal complexes are mostly thin interbeds as continuous bands and shielded by tight intertidal belts in the updip direction, forming lithologic traps. In the Gaoshiti-Moxi-Yanting area, overlapping platform margins are developed in the Deng 2 and Deng 4 members;the mound-shoal complexes are aggraded and overlaid to create platform margin buildup with a huge thickness and sealed by tight intertidal belts and the Lower Cambrian mudstones in the updip direction, forming large-scale lithologic traps on the north slope of the Central Sichuan Paleouplift. To summarize, the mound-shoal complexes on the platform margins in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n the Penglai-Zhongjiang area, Moxi North-Yanting area and Weiyuan-Ziyang area are large in scale, with estimated resources of 1.58×1012 m3, and they will be the key targets for the future exploration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Deyang-Anyue Rift structural type of platform margin mound-shoal complex on the platform margin lithologic trap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exploration direction
下载PDF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ates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3
作者 WANG Jiaqing DENG Jixin +2 位作者 LIU Zhonghua YAN Longlong XIA Hu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6期1358-1373,共16页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of petrological, petrophysical and 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Deng 4 Member) in the Sichuan Basin, th...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of petrological, petrophysical and 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Deng 4 Member) in the Sichuan Basin, the diagenetic processes of reservoirs of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heir controls on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racks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jointly control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both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diagenesis. The microbial dolomite of mound-shoal facies mainly experienced multi-stage dolomitization, penecontemporaneous dissolution, tectonic rupture and hydrothermal/organic acid dissolution processes, giving rise to cracks and dissolved pores. The grannular dolomite of inter-mound-shoal bottomland or dolomitic lagoon facies mainly underwent mechanical compaction, burial dolomitization and tectonic-hydrothermal action, creating cracks and intercrystalline pores. The diagenesis related to crack development increases the pressure- and saturation-dependent effects of samples, leading to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compressional wave impedance and Poisson's ratio. Dolomitization changes the properties of mineral particles, resulting in a Poisson's ratio close to dolomite. The muddy, siliceous and calcareous sediments in the low-energy environment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impedance and the differential change of Poisson's rati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r decreased). The samples with both cracks and dissolved pores show high P-wave velocity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wave velocity dispersion of samples with only fractures or pores is the lo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carbonate rock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IAGENESIS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wave impedance Poisson’s ratio P-wave velocity dispersion
下载PDF
湖北宜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无机碳同位素再研究:探寻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的原始海水信号
4
作者 关成国 王伟 周传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2-724,共13页
湖北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记录了多次显著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波动事件,它们可以在华南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对比。然而,在一些特定剖面中,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记录了δ^(13)C_(carb)极负值(<-30‰,VPDB),... 湖北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记录了多次显著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波动事件,它们可以在华南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对比。然而,在一些特定剖面中,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记录了δ^(13)C_(carb)极负值(<-30‰,VPDB),以及上覆陡山沱组二段底部地层中δ^(13)C_(carb)在正负值之间频繁波动的现象。一般认为,成岩作用中形成的碳酸盐矿物导致了这些分布不规律的δ^(13)C_(carb)波动,并对利用碳酸盐岩全岩无机碳同位素(δ^(13)C_(bulk))数据进行古海洋碳同位素组成恢复的可靠性造成了干扰。为了评估成岩作用对δ^(13)C_(bulk)的影响,本文利用宜昌雾河地区埃迪卡拉系的一口钻井岩芯,对陡山沱组下部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观察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下部的碳酸盐岩中存在形成于成岩过程中的方解石矿物,而碳酸盐岩中的白云石组分并未遭受严重的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白云石组分的碳同位素(δ^(13)C_(dolo))组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沉积时的海水信息。为获得样品的δ^(13)C_(dolo)信息,本研究首先将全岩粉末样品与30%磷酸反应2 h,去除其中的方解石组分,然后测试残余样品的碳同位素。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岩石粉末中的方解石组分,最终获得的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δ^(13)C_(dolo)特征。陡山沱组二段下部样品δ^(13)C_(dolo)为连续稳定的正值,且明显高于δ^(13)C_(bulk),δ^(13)C_(dolo)曲线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新元古代冰期结束之后海洋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纪 陡山沱组 碳同位素组成 白云石 方解石 成岩作用
下载PDF
连续电磁剖面法在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裂陷槽深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5
作者 屈洋 杨钰菡 +4 位作者 黎立 唐强强 孙迪 罗强 葛大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随着对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认识不断深入,认为震旦—南华系裂陷槽对烃源岩的发育保存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该区域的裂陷槽探测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探索方向。前人研究认为对塔西南地区麦盖提斜坡处存在震旦—南华系裂陷槽,但受限... 随着对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认识不断深入,认为震旦—南华系裂陷槽对烃源岩的发育保存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该区域的裂陷槽探测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探索方向。前人研究认为对塔西南地区麦盖提斜坡处存在震旦—南华系裂陷槽,但受限于该区域地震资料品质,对该区域深层结构尤其是对基底和裂陷槽分布形态和范围认知不清。因此,通过一条跨过麦盖提斜坡与叶城凹陷的连续电磁剖面法剖面,结合研究区地质情况与井资料,构建了区域电阻率的物性分层结构,完成了对实际数据的二维反演,获取了该区域的深部电性结构与CEMP剖面的综合地质解释结果。为该区域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情况的判断提供了新的电磁证据,也进一步刻画了基底、裂陷槽的电性特征与结构。探测结果认为裂陷主要由正断层控制,呈现裂陷群特点,裂陷多呈半地堑、不对称地堑及堑—垒相间的构造样式,在麦盖提斜坡、叶城凹陷处中部、南部的区域发育两个裂陷群,有利于区域内的烃源岩沉积,其中裂陷内震旦—南华系地层沉积较厚的区域具有较好的深层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盖提斜坡 连续电磁剖面法 震旦—南华系 裂陷槽 烃源岩
下载PDF
鄂西鹤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叠层石及其生态环境讨论
6
作者 王建坡 危凯 +1 位作者 李越 李启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3-631,共9页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 【研究目的】扬子区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赋存丰富的叠层石,但尚未有报道对其进行系统描述。通过识别台地西南端鹤峰白果坪剖面灯影组中的叠层石种类、分析沉积环境,阐述古环境对叠层石形态分布的控制,为后续开展鄂中台地埃迪卡拉纪的叠层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剖面测量和镜下观察,于白果坪灯影组白云岩中识别出平直纹层、Stratifera层状、微波状纹层三种层状叠层石和一种Baicalia柱状叠层石。【研究结果】研究认为上述的叠层石类型分别对应周期性暴露(前两种类型)、潟湖(微波状)和潮间带—潮下带上部(柱状)的生态位。对比与白果坪剖面灯影组同期叠层石的形态及分布规律,可知形成叠层石的微生物群落强烈受控于古水深等环境条件。层状叠层石生态区间宽,柱状及其他形态叠层石仅见于局限地区,多样性较低。【结论】扬子区碳酸盐岩台地长期稳定的大范围潮坪环境造成的广泛分布浅水生态位和局限分布较深水生态位,是导致灯影组沉积期叠层石多样性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系 灯影组 叠层石 古环境 浅水生态位 地质调查工程 鄂西
下载PDF
原油裂解气资源评价的理论技术创新与评价应用——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为例
7
作者 郭泽清 赵文智 +4 位作者 谢增业 王志宏 姜华 李剑 朱光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9-329,共21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和北部斜坡区先后获得了两个万亿级大气区的重大发现。为了明确该领域天然气的资源规模以及未来的勘探方向和创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原油裂解气资源量的评估方法,本次研... 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和北部斜坡区先后获得了两个万亿级大气区的重大发现。为了明确该领域天然气的资源规模以及未来的勘探方向和创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原油裂解气资源量的评估方法,本次研究基于该区天然气为古油藏原油裂解的基本认识,按照干酪根生油,再到古油藏裂解生气的技术路线对原油裂解气的资源量进行计算。应用成因法,采用PetroMod 3D盆地模拟软件,输入地层等厚图、岩相古地理图、烃源岩综合评价图、剥蚀量展布图以及生油动力学参数图版,建立整个盆地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切分为5个区块分别计算生油量,然后探讨了石油运聚系数、石油裂解率、天然气散失率以及寒武系石油运移的分配系数,并创建了天然气散失系数计算公式。在以上基础上,恢复了盆地及5个构造单元的生油史,并明确了古油藏形成的关键时刻,最终得到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13.43×10^(12)m^(3),其中寒武系为5.43×10^(12)m^(3),震旦系为8.0×10^(12)m^(3)。并指出除了川中地区以外,川南和川东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尤其是位于川南地区德阳—安岳裂陷槽两侧的台缘带和台内颗粒滩是下一步勘探的现实领域。本次研究在理论创新和勘探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寒武系 原油裂解气 资源量 原油裂解率 天然气散失率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塔深5井震旦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8
作者 罗明霞 曹自成 +2 位作者 徐勤琪 刘永立 尚凯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9,共15页
塔深5(TS5)井于2021年完钻,井深9 017 m,是目前亚洲第一深井,同时也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第一口在8 780~8 840 m的上震旦统白云岩段获得油气突破的钻井,也是继轮探1井寒武系盐下突破后,超深层白云岩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为了探究其油气成... 塔深5(TS5)井于2021年完钻,井深9 017 m,是目前亚洲第一深井,同时也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第一口在8 780~8 840 m的上震旦统白云岩段获得油气突破的钻井,也是继轮探1井寒武系盐下突破后,超深层白云岩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为了探究其油气成因,分别对TS5井震旦系凝析油和上部奥陶系重质油,及其邻区寒武系挥发油和奥陶系凝析油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结果表明,TS5井震旦系凝析油和白云岩储层氯仿抽提物的正构烷烃系列均分布完整,指示了其生烃母质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其与奥陶系正常油-超重质油和雅克拉地区凝析油总体具有相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反映均具有相似的油源;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c)值为1.7%,成熟度高于奥陶系重质油、寒武系挥发油,与邻区凝析油相当,处于高成熟阶段。综合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证据,推测TS5井震旦系油气源来自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其与上覆玉尔吐斯组泥页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喜马拉雅晚期来自周边较低部位玉尔吐斯组生成的高成熟凝析油气,沿斜坡运移至震旦系白云岩构造圈闭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凝析气藏。TS5井震旦系油气突破,发现了新的含油气层系,丰富了超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为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勘探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震旦系白云岩 凝析气藏 玉尔吐斯组 热成熟度 原油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前震旦系裂谷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
9
作者 文龙 周刚 +11 位作者 孙峥 严威 卞从胜 汪泽成 张本健 张亚 张自力 刘伟 曾旭 李传新 田兴旺 谢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9,I0001,共15页
四川盆地及周缘已被证实发育较大规模的前震旦系裂谷,但其在盆地内部的展布及发育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盆地深部构造格局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重磁电资料,通过联合解译和小子域滤波等新技术对... 四川盆地及周缘已被证实发育较大规模的前震旦系裂谷,但其在盆地内部的展布及发育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盆地深部构造格局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重磁电资料,通过联合解译和小子域滤波等新技术对新元古界构造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精细解释并辅以航磁资料进行验证,分析了新元古代裂谷的特征及其对上覆地层的沉积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内部自西北至东南共发育3条近乎平行的前震旦系裂谷,其中以川中裂谷规模最大;②裂谷内部发育一系列与裂谷走向近平行的次级正断层,将裂谷内部结构复杂化,形成一系列断陷;③裂谷内断层在平面上呈平行/斜列式、相向/相背平行式及同向平行式组合,对应在剖面上呈阶梯式、垒堑式、地堑式及铲式半地堑式等组合特征;④盆地东北部盆缘露头揭示南华系—陡山沱组在裂谷内发育冰期—间冰期交互沉积,主要为三角洲、陆棚与斜坡盆地相碎屑岩和冰碛岩。结论认为,应用重磁联合解译+井震资料修订+露头剖面验证的新方法,证实四川盆地前震旦系裂谷的存在,且南华纪裂谷边界(主干)断裂控制了上覆地层沉积古地理格局和坡折带的发育,部分裂谷控制了寒武系或早古生界沉积中心的分布,并对后期沉降中心、构造圈闭的形成以及含油气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新元古代 前震旦系 冰期—间冰期沉积 超深层勘探 重磁解译 构造样式 裂谷分布
下载PDF
华南滇东地区震旦(Ediacaran)系顶部Longfengshaniaceae藻类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唐烽 宋学良 +4 位作者 尹崇玉 刘鹏举 S.M.AWRAMIK 王自强 高林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43-1649,I0003,共8页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震旦(Ediacaran)系顶部渔户村组旧城段新发现的龙凤山藻科(Longfengshaniaceae)化石,与华北燕山地区新元古代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及北美中元古代小达尔群产出的Longf engshania化石明显不同,叶状...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震旦(Ediacaran)系顶部渔户村组旧城段新发现的龙凤山藻科(Longfengshaniaceae)化石,与华北燕山地区新元古代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及北美中元古代小达尔群产出的Longf engshania化石明显不同,叶状体形态更为多样,呈梭形、枣核形、铲形、长条带形或球囊形等,拟茎较粗壮,与叶状体的接合很平缓,部分可见盘状、短茎状、披针状固着构造和叶状体萌生现象。依据形态记述了2属6种,包括1新属2新种3相似种,讨论和修订了龙凤山藻的科、属特征。华南滇东地区这些宏体藻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震旦(Ediacaran)纪末期也存在后生植物的多样化发展,可能为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的爆发性演化奠定了生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地区 震旦(ediacaran)系 旧城段 龙凤山藻科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下寒武统有效烃源岩与有利油气聚集区预测
11
作者 孙自明 卞昌蓉 +2 位作者 孙玮 刘光祥 董田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42-254,共13页
为了评价四川盆地东部震旦系—下寒武统天然气勘探前景,在区域沉积--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利用实测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测井和二维地震数据,预测了下寒武统有效烃源岩;综合分析中三叠世末震旦系顶面古构造和下寒武统生烃中心分布,... 为了评价四川盆地东部震旦系—下寒武统天然气勘探前景,在区域沉积--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利用实测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测井和二维地震数据,预测了下寒武统有效烃源岩;综合分析中三叠世末震旦系顶面古构造和下寒武统生烃中心分布,预测了有利油气聚集区。研究结果表明: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强烈的沉积--构造分异导致在中上扬子地区形成台内断陷/裂陷槽、台内凹陷和台内凸起;四川盆地东部主要位于台内凸起,有效烃源岩厚度为50~150 m;习水—南川—石柱一带厚度小于30 m,有效烃源岩发育较差;平面上围绕四川盆地东部发育4个由裂陷槽和台内凹陷控制的烃源岩厚度中心及其对应的生烃中心,能够为震旦系—下寒武统提供充足的油气;四川盆地东部天然气勘探前景较好,川中古隆起及其围斜区是有利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烃源岩 勘探前景 有利地区 下寒武统 震旦系 四川盆地东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岩溶古地貌与控储模式
12
作者 张自力 乔艳萍 +8 位作者 豆霜 李堃宇 钟原 武鲁亚 张宝收 戴鑫 金鑫 王斌 宋金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0-214,共15页
基于钻井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测井资料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四川盆地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灯二段)表生岩溶古地貌与储层发育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蓬莱气区灯二段垂向上可划分为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带、叠合带、水平潜... 基于钻井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测井资料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四川盆地蓬莱气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灯二段)表生岩溶古地貌与储层发育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蓬莱气区灯二段垂向上可划分为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带、叠合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其中水平潜流带发育储层厚度最大。(2)采用双界面法恢复了蓬莱气区灯二段岩溶古地貌,划分为4个一级古地貌单元: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洼地和岩溶盆地,整体表现为“一高、一斜、两洼”的古地貌特征。(3)东部高石梯—磨溪地区为岩溶高地,中部发育岩溶斜坡,西北侧及西南侧为岩溶洼地。岩溶高地主要发育垂直渗流带,岩溶斜坡主要发育水平潜流带。蓬莱气区灯二段储层的发育由岩溶古地貌与沉积相联合控制。(4)表生岩溶储层是四川盆地蓬莱气区灯二段的主要储层类型,岩溶斜坡叠合丘滩体微相形成了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生岩溶 岩溶分带 岩溶古地貌 灯二段 震旦系 蓬莱气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辽东半岛震旦系甘井子组叠层石生长机制研究
13
作者 苑鼎成 张永利 +3 位作者 赖冠明 巩恩普 王俊杰 李德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7-382,共16页
辽东半岛新元古界震旦系甘井子组叠层石出露完好,宏观形态完整,微观构造清晰,是研究新元古代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的理想对象,对恢复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选择甘井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根据岩性特征该组自上而下可分成3... 辽东半岛新元古界震旦系甘井子组叠层石出露完好,宏观形态完整,微观构造清晰,是研究新元古代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的理想对象,对恢复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选择甘井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根据岩性特征该组自上而下可分成3段。叠层石出露于下段的底部和上段的顶部,底部叠层石为透镜状,顶部叠层石呈大规模层状。下段叠层石呈现波纹状—柱状—丘状的形态组合,上段叠层石呈现波纹状—柱状—长柱状的形态组合,均为水深不断增加的结果。笔者等通过对比现代叠层石生长机制,确定甘井子组叠层石纹层的3层构造和形成顺序,分析硬质基底对于叠层石定殖和叠层石密集生长的控制,厘定环境变化从微观到宏观对于柱体形态和叠层石规模的影响,揭示了甘井子组叠层石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震旦系 甘井子组 辽南地区 辽东半岛 生长机制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系陡山沱组烃源岩生烃潜力
14
作者 苑保国 戴鑫 +2 位作者 陈建平 朱华 倪云燕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震旦系陡山沱组作为四川盆地一套重要的烃源岩,目前研究程度还较低。虽然已知对震旦系灯影组成藏具有一定的贡献,但暂未针对性地开展生烃潜力评价研究。为此,结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系统分析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陡山沱组烃源岩发育特... 震旦系陡山沱组作为四川盆地一套重要的烃源岩,目前研究程度还较低。虽然已知对震旦系灯影组成藏具有一定的贡献,但暂未针对性地开展生烃潜力评价研究。为此,结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系统分析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陡山沱组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分布的基础上,开展了陡山沱组烃源岩干酪根历史时期生油量、排油量、生气量等评价计算,并初步分析了四川盆地范围内陡山沱组烃源岩来源的天然气资源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内陡山沱组烃源岩总体不发育,但存在盆地西北缘、东北缘和南缘等3个烃源岩发育区;②计算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陡山沱组烃源岩干酪根历史时期的生油量、排油量、生气量分别为5021×10^(8)t、4519×10^(8)t、161×10^(12)m^(3),盆地外围的干酪根生油气量是盆地内的3倍;其中盆内以川西地区生油气量最大,盆缘以东南部地区生油气量最大;③四川盆地范围内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来源的天然气资源量1.09×10^(12)m^(3),以原油裂解气为主,其中川西地区天然气资源量最大,其次为川东和川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陡山沱组 烃源岩 生烃潜力 天然气资源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黑色岩系中硅质岩成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15
作者 刘丽红 高永进 +4 位作者 朱光有 杨有星 尹成明 孙相灿 李清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1-529,共19页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质历史上的关键期,全球范围内普遍发育一套黑色岩系,包括硅质岩、泥岩和白云岩。在这套黑色岩系中下部,发育了不同厚度的硅质岩,尤其是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黑白燧石条带韵律性互层且硅质岩分布变化大,其成...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质历史上的关键期,全球范围内普遍发育一套黑色岩系,包括硅质岩、泥岩和白云岩。在这套黑色岩系中下部,发育了不同厚度的硅质岩,尤其是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黑白燧石条带韵律性互层且硅质岩分布变化大,其成因对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优质烃源岩形成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塔西北地区新柯地1井这套黑色岩系中硅质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岩芯观察、镜下薄片鉴定、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研究硅质岩与有机质的成因及其二者之间的共生机理,硅质岩较高的Ti、V、Y、Ba等元素含量、较低的δ^(30)Si值(1.2‰~0.7‰)、明显的Ce负异常说明其硅质流体为热液来源,但是硅质岩不是热液脉体侵入形成,而是富含硅质的流体与冰冷的海水混合沉积而成,硅质岩沉积受温度、pH值、有机质等因素共同控制,有机质的存在可以促进硅质沉淀。同时系统地研究了黑白燧石条带韵律性互层的成因,白色层由纯的微晶石英组成,而黑色层由碎屑碳质颗粒、石英颗粒和碳质纹层组成,认为是微生物席活动的结果,硅质岩中黑白燧石层受冰期和间冰期控制。硅质岩中较高的Al_(2)O_(3)/(Al_(2)O_(3)+Fe_(2)O_(3))比值和较低的Lan/Cen比值代表受陆源影响的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结合古气候、海平面变化等信息,认为塔西北地区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硅质岩以及硅质页岩沉积于局限海湾或潟湖环境,为正确认识硅质页岩的形成环境和烃源岩的评价预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柯地1井 黑白燧石条带 硅质与有机质共生机理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川中地区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
16
作者 夏茂龙 张本健 +5 位作者 曾乙洋 贾松 赵春妮 冯明友 李勇 尚俊鑫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0,共11页
结合岩心、薄片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川中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层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蓬莱气田震旦系灯二段储层主要由凝块石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及砂屑白云岩组成,储集空间包括孔隙、溶洞及... 结合岩心、薄片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川中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层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蓬莱气田震旦系灯二段储层主要由凝块石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及砂屑白云岩组成,储集空间包括孔隙、溶洞及裂缝,以残余格架孔和中小型溶洞为主,孔隙多发育于微生物黏结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中。灯二上亚段储层孔隙度为2.0%~11.0%,平均为4.43%,渗透率为0.005~10.000 mD,平均为1.190 m D;灯二下亚段储层孔隙度为2.00%~6.98%,平均为3.64%,渗透率为0.030 9~2.600 0 mD,平均为0.950 0 mD。(2)微生物丘滩体展布及准同生期岩溶作用、表生期岩溶作用共同控制了研究区灯二段储层的分布及品质,优质储层多发育于灯二上亚段中上部和灯二下亚段顶部。(3)研究区灯二下亚段总体属海进半旋回产物,仅上部发育孔洞/缝洞型储层,中部及下部储层欠发育。灯二上亚段多为海退半旋回产物,其1小层为次级海侵背景,丘滩体厚度薄,以孔隙型储层为主;2小层在海退背景下发育连片分布的丘滩体,储层厚,以孔洞型储层为主(多为Ⅱ类储层),为区内主力产气层段;3小层总体为海退晚期浅水台坪沉积,葡萄花边构造发育,岩溶改造作用较明显,储层多为缝洞叠加岩溶型储层(Ⅲ类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黏结白云岩 颗粒白云岩 微生物丘滩 准同生期岩溶 表生期岩溶 海进 海退 灯影组二段 震旦系 蓬莱气田 川中地区
下载PDF
重力——地震联合剥层预测石柱东部裂陷槽分布
17
作者 吴鹏 王占斌 +2 位作者 王财富 赵文举 刘子豪 《物探装备》 2024年第3期152-156,共5页
石柱东部存在震旦—寒武系裂陷槽已经得到地震资料证实,但由于资料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刻画裂陷槽展布特征。通过大量实测岩石样品和钻井资料分析研究,认识到石柱地区盐酸岩地层密度高,碎屑岩地层密度较低,且不同地层间存在一定的密度差,... 石柱东部存在震旦—寒武系裂陷槽已经得到地震资料证实,但由于资料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刻画裂陷槽展布特征。通过大量实测岩石样品和钻井资料分析研究,认识到石柱地区盐酸岩地层密度高,碎屑岩地层密度较低,且不同地层间存在一定的密度差,是重力资料研究深部结构良好的物性基础。因此在石柱地区开展了重力勘探工作,通过针对裂陷槽的重力—地震联合剥层反演技术,确定了石柱东部震旦—寒武系裂陷槽及深部断裂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寒武系裂陷槽 重力—地震联合剥层反演 密度差 深部结构分布特征
下载PDF
烃类包裹体荧光光谱技术划分油气成藏期次———以川中古隆起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18
作者 邹鑫洁 肖晖 成良丙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是利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对包裹体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以确定包裹体的流体性质、化学成分及形成时代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烃类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的技术手段,对川中古隆起灯影组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是利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对包裹体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以确定包裹体的流体性质、化学成分及形成时代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烃类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的技术手段,对川中古隆起灯影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检测,观察到灯影组储层中存在3种荧光颜色的烃类包裹体,分别为橙色、黄绿色和蓝白色,显示了包裹体中充注的油从低成熟度到高成熟度的变化。通过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分析,结合埋藏生烃史及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定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研究区灯影组油藏共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第Ⅰ期发橙色荧光的低成熟度油的充注时间约在志留世—晚泥盆世期间;第Ⅱ期发黄绿色荧光的中等成熟度油的充注时间约为早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第Ⅲ期高成熟度油气的充注时间约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间。第Ⅰ期和第Ⅱ期主要为原油充注,第Ⅲ期为古油藏裂解生气形成气藏。该研究成果与前人根据构造运动以及研究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划分的油气成藏期次结论相印证,对川中地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显微荧光 油气成藏期次 震旦系 川中古隆起
下载PDF
四川盆地蓬莱—中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成藏特征
19
作者 岑永静 梁锋 +3 位作者 王立恩 刘倩虞 张鑫哲 丁熊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8,共10页
通过钻井、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蓬莱—中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气藏的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灯影组沉积期,随着海水侵入,古陆多被淹没或侵蚀夷平,盆地逐渐演变为碳酸盐岩台地。灯二上亚... 通过钻井、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蓬莱—中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气藏的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灯影组沉积期,随着海水侵入,古陆多被淹没或侵蚀夷平,盆地逐渐演变为碳酸盐岩台地。灯二上亚段沉积期,川中北斜坡蓬莱—中江地区以发育台地边缘滩相和台地边缘丘相为特色,并可细分为滩核、滩缘、滩间海、丘核、丘缘、丘间海6种亚相,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2)研究区灯二上亚段储层以藻云岩、藻砂屑云岩为主要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型、粒内溶孔+藻格架孔型、裂缝型与孔洞型4种类型的储层,储层厚度分布特征与沉积相分布特征较吻合,位于台地边缘丘滩核的储层累积厚度大。(3)研究区灯二上亚段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筇竹寺组烃源岩,烃源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及热演化程度高,气藏具备较好的烃源条件和封盖条件,具有“上生下储上盖”和“旁生侧储上盖”2种较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4)研究区油气充注主要发生于三叠纪—白垩纪,为多期“准连续”型,灯二上亚段气藏主要经历了奥陶纪—志留纪古油气藏聚集阶段、志留纪—石炭纪古油藏破坏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再次生烃成油藏阶段和三叠纪—侏罗纪原油裂解生气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地边缘相 藻云岩 藻砂屑云岩 旁生侧储 上生下储 原油裂解生气 筇竹寺组烃源岩 灯影组二段 震旦系 蓬莱—中江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Octoradiate Spiral Organisms in the Ediacaran of South China 被引量:29
20
作者 TANG Feng YIN Chongyu +3 位作者 Stefan BENGTSON LIU Pengju WANG Ziqiang GAO Linzh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7-34,共8页
Shales of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of South China contain a new disc-shaped macrofossil, 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 characterized by eight spiral arms that were probably housed within an outer membrane. Alth... Shales of the Ediacaran Doushantuo Formation of South China contain a new disc-shaped macrofossil, 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 characterized by eight spiral arms that were probably housed within an outer membrane. Although the presence of eight radiating structures entails a resemblance to cnidarian octocorals as well as to ctenophores, direct homologies with these extant groups are unlikely. Instead we bring attention to the helicospiral morphology of newly reported embryos from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long-sought adults of the Ediacaran embryonic metazoans have finally been f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oradiate spiral organism 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 ediacaran South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