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比较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毅辉 陈永乐 +6 位作者 朱新平 谢刚 黄伟平 洪孝友 李海潮 张伟康 陈少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1,共6页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取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及其正反交杂交后代的受精卵,在常温下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4种卵子中,斑鳜及以斑鳜为母本杂交...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取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及其正反交杂交后代的受精卵,在常温下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4种卵子中,斑鳜及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大于翘嘴鳜及以翘嘴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前者直径为(1.86±0.07)mm,后者为(1.08±0.06)mm。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4种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以母本为基准,即以翘嘴鳜为母本的杂交种胚胎发育时序与翘嘴鳜的相同,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则与斑鳜相同。在水温28.0~30.0℃下,以翘嘴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34 h,而在26.5~30.0℃下,以斑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91 h。以斑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比较大,全长为(4.60±0.07)mm,以翘嘴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全长为(4.00±0.0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 斑鳜 杂交后代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下载PDF
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代F_1及其自交子代F_2胚胎发育的研究及鉴定 被引量:5
2
作者 袁勇超 梁旭方 +4 位作者 田昌绪 严伟 蔡文静 窦亚琪 易提林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4920-4923,共4页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杂交子代F1及F1的自交子代F2,并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F1和F1自交后代F2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比较,并采...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杂交子代F1及F1的自交子代F2,并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F1和F1自交后代F2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比较,并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正交子代F1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翘嘴鳜卵径为(1.09±0.05) mm,正交F1雌鱼卵径为(1.26±0.05)mm、F2卵径(1.19±0.04) mm,显著小于斑鳜的卵径(1.83±0.09) mm (P< 0.05).翘嘴鳜受精卵在水温23.4-25.1℃经过46 h孵化破膜,F1受精卵在水温23.1-24.8℃经过49 h孵化破膜,F2受精卵在22.6-24.5℃经过51h孵化破膜,斑鳜受精卵在水温23.5-25.7℃经过107 h孵化破膜.翘嘴鳜、斑鳜、F1和F2初孵仔鱼大小分别为(4.06±0.50) mm、(4.58±0.30) mm、(4.21±0.30) mm和(4.14±0.20) mm.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根据DNA带型的不同可以成功鉴别出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子F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杂交 微卫星 鉴定
下载PDF
斑鳜人工繁育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万宝 《福建农业科技》 2014年第3期58-60,共3页
2012~2013年在福建省南平市水产良种场内进行了斑鳜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应用该人工繁育技术,2012年育成夏花16.5×104尾,平均成活率45.6%;2013年育成夏花共36.0×104尾,平均成活率53.9%;2013年采用仿生态法培育大规格的夏花冬片... 2012~2013年在福建省南平市水产良种场内进行了斑鳜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应用该人工繁育技术,2012年育成夏花16.5×104尾,平均成活率45.6%;2013年育成夏花共36.0×104尾,平均成活率53.9%;2013年采用仿生态法培育大规格的夏花冬片苗种3.5万尾,培育成活率达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人工繁育 苗种培育
下载PDF
斑鳜(♀)×鳜(♂)杂交一代及其选育一代网箱养殖性能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钱叶周 吴超 +3 位作者 钱德 许淼洋 李传阳 赵金良 《水产养殖》 CAS 2013年第7期1-4,共4页
为提高斑鳜养殖生产性能,利用人工授精法获得了斑鳜(♀)×鳜(♂)杂交一代(F1),筛选部分F1个体定向繁殖,获得了选育一代(G1),比较了F1与G11龄鱼网箱养殖性能。163d养殖试验表明:F11龄鱼平均成活率91.8%,日均增重率为1.34g/d,平均饵... 为提高斑鳜养殖生产性能,利用人工授精法获得了斑鳜(♀)×鳜(♂)杂交一代(F1),筛选部分F1个体定向繁殖,获得了选育一代(G1),比较了F1与G11龄鱼网箱养殖性能。163d养殖试验表明:F11龄鱼平均成活率91.8%,日均增重率为1.34g/d,平均饵料系数为5.6。G11龄鱼平均成活率92.7%,日均增重率为1.42g/d,平均饵料系数为5.7。分别比较成活率和饵料系数,G1与F1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G1日均增重率较F1提高了5.9%。结果表明,杂交与选育后代的生长性能明显均优于斑鳜,饵料系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杂交 选育 生长 网箱养殖
下载PDF
斑鳜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被引量:12
5
作者 闫有利 李敬伟 +4 位作者 郭冰 王丹 王旭 高红军 王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99,共3页
2005—2006年,进行了斑鳜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催产斑鳜亲鱼18组,雌鱼平均体质量380g,催产率83%;获受精卵10.85万粒,受精率75%;获水花6.62万尾,孵化率61%。水花于水泥池中养至平均全长2.0cm苗种成活率72%;平均全长2.... 2005—2006年,进行了斑鳜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催产斑鳜亲鱼18组,雌鱼平均体质量380g,催产率83%;获受精卵10.85万粒,受精率75%;获水花6.62万尾,孵化率61%。水花于水泥池中养至平均全长2.0cm苗种成活率72%;平均全长2.0cm苗种养至平均全长5.0cm苗种成活率88.5%;1334m2池塘放养平均全长2.0cm苗种6200尾,经93d养殖,收获鱼种4371尾,平均全长12.66cm,平均体质量32.39g,养殖成活率7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下载PDF
野生与人工养殖鸭绿江斑鳜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19
6
作者 杨培民 赵晓临 +1 位作者 夏大明 胡宗云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146,共5页
对野生及人工养殖鸭绿江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的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斑鳜肌肉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养殖斑鳜,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与养殖斑鳜相近;野生和养殖斑鳜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野... 对野生及人工养殖鸭绿江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的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斑鳜肌肉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养殖斑鳜,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与养殖斑鳜相近;野生和养殖斑鳜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野生斑鳜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0.89%和27.18%,养殖斑鳜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0.35%~32.35%,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8.68%~28.69%;野生斑鳜、杂鱼喂养以及人工饲料喂养斑鳜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2.04、77.03和70.04,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按照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野生与养殖鸭绿江斑鳜的限制性氨基酸均为Val和Ile;野生斑鳜脂肪酸中EPA和DHA含量分别为4.18%和2.61%,明显高于养殖斑鳜同种脂肪酸的含量。综合分析认为,鸭绿江斑鳜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斑鳜 肌肉 营养成分 品质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