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 two-phase sink vortex and its fluid-solid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1
作者 Zichao YIN Yesha NI +4 位作者 Lin LI Tong WANG Jiafeng WU Zhe LI Dapeng T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7-62,共16页
A sink vortex is a common physical phenomenon in continuous casting,chemical extraction,water conservancy,and other industrial processes,and often causes damage and loss in production.Therefore,the real-time monitorin... A sink vortex is a common physical phenomenon in continuous casting,chemical extraction,water conservancy,and other industrial processes,and often causes damage and loss in production.Therefore,th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he sink vortex state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industrial production efficiency.However,its suction-extraction phenomenon and shock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urse of its formation are complex mechanical dynamic factors for flow field state monitoring.To address this issue,we set up a multi-physics model using the level set method(LSM)for a free sink vortex to study the two-phase interaction mechanism.Then,a fluid–solid coupling dynamic model was deduced to investigate the shock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al the transition mechanism of the critical flow state.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pling energy shock induces a pressure oscillation phenomenon,which appears to be a transient enhancement of vibration at the vortex penetration state.The central part of the transient enhancement signal is a high-frequency signal.Based on the dynamic coupling model,an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platform was established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numerical results.The water-model experiment results were accordant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The above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luid state recognition and active vortex control for industrial monitoring systems,such as those in aerospace pipe transport,hydropower generation,and microfluidic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 sink vortex Fluid-solid coupling Level set method(LSM) Multi-physics model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原文传递
Two-phase sink vortex suction mechanism and penetrati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in ladle teeming process 被引量:8
2
作者 Da-peng Tan Ye-sha Ni Li-bin Zhang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669-677,共9页
At the late stage of continuous casting(CC)ladle teeming,sink vortex can suck the liquid slag into tundish,and cause negative influences on the cleanliness of molten steel.To address this issue,a twophase fluid mech... At the late stage of continuous casting(CC)ladle teeming,sink vortex can suck the liquid slag into tundish,and cause negative influences on the cleanliness of molten steel.To address this issue,a twophase fluid mechanical modeling method for ladle teeming was proposed.Firstly,a dynamic model for vortex suction process was built,and the profiles of vortex flow field were acquired.Then,based on the level set method(LSM),a two-phase 3Dinterface coupling model for slag entrapment was built.Finally,in combination with high-order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ENO)and total variation diminishing(TVD)methods,a LSM-based numerical solu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to obtain the 3Dcoupling evolution regularities in vortex suction process.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vortex with higher kinetic energy can form an expanded sandglass-shape region with larger slag fraction and lower rotating velocity;there is a pressure oscillation phenomenon at the vortex penetration state,which is caused by the energy shock of two-phase vortex penetration coup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dle teeming sink vortex Suction mechanism Two-phase coupling Level set method Pressure oscillation
原文传递
软体排沉排水流结构与排体动力特性数值模拟
3
作者 杨涵苑 陆永军 +1 位作者 左利钦 陆彦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3-1023,共11页
针对软体排沉排施工时容易出现撕排和断排的问题,本文基于k-ωSST湍流模型,采用分区耦合算法对顺水沉排过程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模拟。分析了不同水流条件下绕流流场、涡流结构与排体动力特性,并结合室内水槽试验验证模型计算精度。结果表... 针对软体排沉排施工时容易出现撕排和断排的问题,本文基于k-ωSST湍流模型,采用分区耦合算法对顺水沉排过程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模拟。分析了不同水流条件下绕流流场、涡流结构与排体动力特性,并结合室内水槽试验验证模型计算精度。结果表明:水流流经排体后发生流动分离,导致沿排宽中轴线形成对称的回流区。排体迎水面流速随水深增加呈指数型递增,排体后方高速尾流带的最大流速相较平均流速可增大40%~50%。当雷诺数增加,主体涡流结构由靠近床面侧逐步向水面处发展。此外,排体所受应力沿横向呈条带状分布,峰值集中于排体与翻板交界处及排头梁附近。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排体结构设计、改进沉排施工工艺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整治 软体排 护岸工程 流固耦合 沉排 动力响应 流场特性 涡流结构
下载PDF
自由汇流旋涡Ekman抽吸演化机理 被引量:10
4
作者 谭大鹏 杨涛 +1 位作者 赵军 计时鸣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8-169,共12页
自由汇流旋涡形成过程中有抽吸现象发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气液两相耦合过程,其中所涉及的Ekman层耦合及演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实际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自由汇流旋涡Ekman抽吸演化机理建模与分析方法.基于多相流体体积VO... 自由汇流旋涡形成过程中有抽吸现象发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气液两相耦合过程,其中所涉及的Ekman层耦合及演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实际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自由汇流旋涡Ekman抽吸演化机理建模与分析方法.基于多相流体体积VOF模型与湍动能—耗散(k-ε)模型,建立了面向汇流旋涡Ekman抽吸演化的两相动力学模型.基于上述模型,分析初始转动速度分量、排流量与Ekman抽吸过程的内在联系,并揭示相关流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扰动不同,汇流旋涡的吸气孔、抽气孔距离容器底面边界的高度保持不变;初始扰动加强,吸气阶段转速增加,Ekman边界层厚度及抽吸高度增加,抽吸、贯穿阶段Ekman抽吸现象减弱;初始扰动恒定,Ekman抽吸高度保持不变,与排流量变化无关.研究结果可为自由汇流旋涡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也可为冶金、化工领域的旋涡抑制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汇流旋涡 Ekman边界层 EKMAN抽吸 流体体积模型
下载PDF
渣层厚度和出流口形状对汇流旋涡下渣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黄晔 叶树峰 +2 位作者 陶玉平 李美明 黄泽民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9-14,共6页
通过冷模拟实验考察了冶金容器中渣层厚度和出流口形状对产生汇流旋涡临界高度的影响,揭示了汇流旋涡临界高度随渣层厚度变化的基本规律,论述了水平形出流口对降低汇流旋涡临界高度、抑制卷渣、提高钢质量和钢水收得率的优越性。
关键词 汇流旋涡 渣层 厚度 出流口形状 冶金炉 下渣
下载PDF
排水口旋涡的压强与速度分布 被引量:2
6
作者 方爱平 田蓬勃 +5 位作者 孙迪昊 牛斯隽 朱明辉 魏明华 喻有理 王小力 《物理与工程》 2016年第2期80-84,共5页
本文对自由表面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排水旋涡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旋涡达到稳定状态时内部速度与压强的分布,并由此确定了旋涡产生的凹陷液体上表面形状.本文用类似兰金涡模型的思想,以一临界半径为界线,半径以外采用自由旋涡模型... 本文对自由表面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排水旋涡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旋涡达到稳定状态时内部速度与压强的分布,并由此确定了旋涡产生的凹陷液体上表面形状.本文用类似兰金涡模型的思想,以一临界半径为界线,半径以外采用自由旋涡模型,在靠近涡心处使用等角速度模型以避免奇点的出现.这一模型可以给出旋涡内部的压强和速度分布规律,能定性解释不同粘度流体形成旋涡形状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旋涡 兰金涡 点汇 点涡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源、汇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国强 朱乾根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8-365,共8页
使用 1 998年美国 NCAR再分析的逐日资料 ,研究了 1 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源、汇特征。青藏高原对于纬向风的低频波来说 ,有时是低频振荡的源区 ,有时是汇区。通过计算低频涡度的通量散度 ,进一步研究了低频涡源、涡汇特征... 使用 1 998年美国 NCAR再分析的逐日资料 ,研究了 1 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源、汇特征。青藏高原对于纬向风的低频波来说 ,有时是低频振荡的源区 ,有时是汇区。通过计算低频涡度的通量散度 ,进一步研究了低频涡源、涡汇特征。青藏高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 ,低频涡源、涡汇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传播特征也不尽相同 ,青藏高原上空 1 0 0 h Pa低频涡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低频振荡 涡源 涡汇 低频涡度能量散度
下载PDF
自由表面旋涡数值模拟与涡、汇模型理论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帆 施徐明 +3 位作者 戴韧 郭雪岩 陈铁军 吴玉林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5-330,共6页
为研究吸气旋涡的产生机理,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将水利和水工设备进水口前常见的自由表面旋涡现象简化为盆池自由放水模型,采用"流体体积"(VOF)方法结合RNG k-ε湍流模型模拟自由表面旋涡现象.通过数值模拟获得自由液面从... 为研究吸气旋涡的产生机理,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将水利和水工设备进水口前常见的自由表面旋涡现象简化为盆池自由放水模型,采用"流体体积"(VOF)方法结合RNG k-ε湍流模型模拟自由表面旋涡现象.通过数值模拟获得自由液面从纯水涡到吸气旋涡的生成与演化过程,将计算结果与理论Burgers涡模型进行对比,发现Burgers涡模型的切向速度分布方程与计算结果相符,涡量向中心聚集是导致自由液面发生凹陷并最终产生吸气旋涡现象的原因之一,同时发现Burgers涡的径向速度和轴向速度分布方程与计算结果相比存在很大差异.进一步简化模型后,剔除切向速度影响,模拟了无旋流体的排水过程.通过理论推导在球坐标系下提出"汇球面"模型,获得了较好的速度分布方程,并发现"汇"效应也是产生吸气旋涡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表面旋涡 流体体积 旋涡演化过程 Burgers涡模型 汇球面
下载PDF
涵道螺旋桨式反扭矩系统气动特性工程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传伟 《直升机技术》 2008年第3期35-40,共6页
分别采用涡流理论、面元—薄翼型和源—汇模型的组合建模方法建立了包括螺旋桨、涵道体和中心体模型在内的反扭矩系统气动特性分析程序,并分别以BellX-22涵道螺旋桨及Doak涵道螺旋桨系统为算例,计算和分析了轴流和斜流情况下、在不同前... 分别采用涡流理论、面元—薄翼型和源—汇模型的组合建模方法建立了包括螺旋桨、涵道体和中心体模型在内的反扭矩系统气动特性分析程序,并分别以BellX-22涵道螺旋桨及Doak涵道螺旋桨系统为算例,计算和分析了轴流和斜流情况下、在不同前进比时,涵道螺旋桨系统的气动特性,并得到了涵道体内外表面压力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道 螺旋桨 气动 兰金体 涡流 源一汇
下载PDF
在建导管架平台圆管风致涡激振动及减振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利琴 陈益群 +2 位作者 沈文君 李昊 吴志强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共8页
研究了大型导管架平台卧式建造时出现单边约束圆管的风致涡激振动问题。将建造过程中单边约束的导管架圆管简化成悬臂梁模型,采用van der Pol尾流振子模型模拟圆管受到的流体力,建立了圆管风致涡激振动动力学方程。使用伽辽金方法对建... 研究了大型导管架平台卧式建造时出现单边约束圆管的风致涡激振动问题。将建造过程中单边约束的导管架圆管简化成悬臂梁模型,采用van der Pol尾流振子模型模拟圆管受到的流体力,建立了圆管风致涡激振动动力学方程。使用伽辽金方法对建立的运动方程进行求解,数值分析了圆管在特定约化风速下的涡激振动特性。在圆管上附加非线性能量阱(NES)作为被动减振装置对圆管进行减振,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NES的非线性刚度和阻尼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约化速度为4.8时,得到的NES优化的非线性刚度和阻尼参数组合可以有效减小悬臂梁自由端风致涡激振动位移。本研究说明采用NES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有效减小圆管的风致涡激振动,为导管架安全建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致涡激振动 悬臂梁 非线性能量阱 尾流振子 粒子群优化算法 导管架平台
下载PDF
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西南低涡持续性暴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2
11
作者 胡祖恒 李国平 +1 位作者 官昌贵 王红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6-129,共14页
利用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FY-2E卫星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西南低涡及伴随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700 hPa中尺度切变线... 利用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FY-2E卫星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西南低涡及伴随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700 hPa中尺度切变线和暖湿气流为MCS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地面降水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MCS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原因;暴雨中心集中在TBB冷云区或边缘梯度密集带。在西南低涡发展过程中,MCS有利于激发上升气流,中低层的上升气流和正涡度配合利于热量和水汽垂直输送,高层的辐散进一步促使MCS的发展。水平涡度平流和涡度垂直输送项的配置影响上升气流和涡旋系统的发展,MCS对西南低涡的移动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无MCS伴随发展时,对流活动对热量和水汽的输送能力迥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湿Q矢量 视热源 视水汽汇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高空尾涡运动特性
12
作者 魏志强 李晓晨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4,共6页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形成的尾涡流场是飞行安全重要影响因素。为研究飞机尾流在12500 m以上高空空域对下方飞机造成的影响,基于尾涡仿真快速计算模型建立了尾涡物理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对不同飞行高度处尾涡涡核的下沉高度进行仿真实验,...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形成的尾涡流场是飞行安全重要影响因素。为研究飞机尾流在12500 m以上高空空域对下方飞机造成的影响,基于尾涡仿真快速计算模型建立了尾涡物理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对不同飞行高度处尾涡涡核的下沉高度进行仿真实验,分析了高空与中低空的涡核下沉高度差异性;然后计算不同飞机质量及大气湍流度下的高空尾涡涡核下沉高度,并对高空尾涡涡核下沉高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与中低空相比,高空尾涡涡核下沉高度有所增加,平均增量为42.4~49.7 m;减小飞机质量可以降低垂直高度上的尾涡影响范围;当涡流耗散率超过1.2×10^(-4)m^(2)/s^(3)后,高空尾涡涡核下沉高度的变化较为缓慢。研究结果为高空尾流垂直间隔缩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交通管理 尾涡流场 尾涡下沉运动 蒙特卡洛仿真 飞行安全
下载PDF
自由汇流旋涡多相耦合输运演变机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霖 陆斌 +3 位作者 许炜鑫 顾则恒 杨远山 谭大鹏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5-158,共14页
含自由液面的汇流旋涡抽吸演变中存在多相耦合、物质传输、能量剧烈交换等物理过程,其中所涉及的多相流体耦合输运机理是具有高度非线性特征的复杂动力学问题,多相黏滞耦合输运动力学建模与数值求解具有较高难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 含自由液面的汇流旋涡抽吸演变中存在多相耦合、物质传输、能量剧烈交换等物理过程,其中所涉及的多相流体耦合输运机理是具有高度非线性特征的复杂动力学问题,多相黏滞耦合输运动力学建模与数值求解具有较高难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含自由液面的汇流旋涡多相耦合输运建模与求解方法.基于水平集-流体体积耦合(CLSVOF)计算方法,结合连续表面张力模型和可实现(k-ε)湍流模型,建立含自由液面的汇流旋涡多相耦合输运动力学模型;利用一种有效的体积修正方案来计算高速旋转多相流,保证流场质量守恒和无散度的速度场;结合相间耦合求解策略对多相流体分布与多相界面进行精确追踪.基于旋流场多特征物理变量,得到多相耦合界面动态演变与跨尺度涡团输运规律,揭示了多相耦合输运过程与压力脉动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多相耦合输运过程是流体介质过渡的关键状态,旋涡微团受到不同时空扰动模式在界面处形成层层螺纹波形;旋涡多相耦合输运过程随着水口尺度增大而增强,且耦合能量激波引起非线性压力脉动现象.研究结果可为旋涡输运机理、涡团跨尺度求解、流型追踪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汇流旋涡 多相耦合输运 水平集-流体体积耦合方法 体积修正 压力脉动
下载PDF
贝克型襟翼舵性能理论计算及图谱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胜 虞海军 +1 位作者 聂云凌 倪绍毓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10,共10页
用升力面理论方法计算敞水及桨后尾流场中贝克型襟翼舵的水动力性能,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根据理论计算结果讨论了影响贝克舵性能的因素,本文提供的贝克型襟翼舵性能图谱可供设计选型参考。
关键词 网格 螺旋桨 尾流 襟翼舵 计算 图谱 船舶工程
下载PDF
抑制柱体结构涡激振动的非线性能量阱减振装置优化设计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东阳 顾超杰 +3 位作者 朱卫军 李迺璐 杨俊伟 芮筱亭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40-247,共8页
为了抑制柱体结构的涡激振动(Vortex induced vibration,VIV)问题,该文基于Van der Pol尾流振子模型、结构动力学理论和优化算法,建立了非线性能量阱(Nonlinear energy sink,NES)减振装置优化设计仿真模型。采用Van der Pol尾流振子模型... 为了抑制柱体结构的涡激振动(Vortex induced vibration,VIV)问题,该文基于Van der Pol尾流振子模型、结构动力学理论和优化算法,建立了非线性能量阱(Nonlinear energy sink,NES)减振装置优化设计仿真模型。采用Van der Pol尾流振子模型,将其与二维弹性支撑柱体结构动力学方程结合,建立二维弹性支撑柱体单自由度涡激振动预报模型,并与文献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模型中嵌入NES控制模型,完成NES作用下的单自由度柱体VIV预测模型,并将其与优化算法相结合,通过优化算法改变非线性能量阱的参数,设计出对柱体涡激振动抑制效果满足设计要求的非线性能量阱;通过仿真分析优化后的NES结构参数对柱体涡激振动的抑制效果和机理。案例优化结果表明,在Ur=5.5时,NES作用下的柱体振幅减小了66.39%,减振效果明显。同时,该文采用优化方法获得的NES结构参数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确保了实物生产设计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激振动 非线性能量阱 Van der Pol尾流振子模型 遗传算法 优化设计
下载PDF
肋片通道内圆柱扰流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16
作者 马浩鹏 任宏远 +1 位作者 王文豪 江梓烁 《电子测试》 2021年第22期41-44,131,共5页
为强化芯片上肋片散热器的换热效果,在散热器前纵向或横向放置了圆柱涡流发生器,并研究了通道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比较了平均努塞尔数、摩擦因子随入口流体雷诺数的变化情况,并对产生的涡旋作出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纵向放置和横向放置... 为强化芯片上肋片散热器的换热效果,在散热器前纵向或横向放置了圆柱涡流发生器,并研究了通道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比较了平均努塞尔数、摩擦因子随入口流体雷诺数的变化情况,并对产生的涡旋作出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纵向放置和横向放置涡流发生器均可提高努塞尔数,但是纵向安装时平均努塞尔数更高,与无涡流发生器相比,提高了8.64%~16.8%;放置涡流发生器会产生回流区,且横向放置涡流发生器会形成较大的回流区,阻力有较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发生器 强化换热 肋片散热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钢包浇铸末期汇流旋涡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梁永昌 唐海燕 +3 位作者 江涛 程鹏飞 王勇 郭晓晨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40,共6页
针对某厂浇铸末期钢包残钢量偏大的问题,通过物理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钢包长水口直径、水口偏心率、渣层厚度等因素对钢包浇铸末期汇流旋涡临界起旋高度和贯通高度(空气柱贯通至水口时的液面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旋涡产生的临界高度... 针对某厂浇铸末期钢包残钢量偏大的问题,通过物理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钢包长水口直径、水口偏心率、渣层厚度等因素对钢包浇铸末期汇流旋涡临界起旋高度和贯通高度(空气柱贯通至水口时的液面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旋涡产生的临界高度随着出水口直径的增加而增加。出水口直径由30mm变化至60mm,起旋高度和贯通高度分别由89.6,25.6mm升高至165.0,40.7mm;当出水口偏心率小于0.7时,水口位置对于贯通高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当偏心率由0.7变化至0.8时,贯通高度显著升高;适宜的水口位置为距离钢包底部中心0.7R处;开始卷渣高度随着油层厚度增加呈升高的趋势,但二者并不是线性关系。水口直径为50 mm时,油层厚度由40 mm增加到50 mm,卷渣临界高度增加1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包 汇流旋涡 卷渣 临界高度 物理模拟
原文传递
120t钢包汇流卷渣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俐 曹成虎 +1 位作者 戴伟 何西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59,70,共5页
通过水模试验,对某厂120 t钢包浇铸过程中汇流卷渣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了钢包渣量、钢包水口直径对卷渣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钢包从无渣到1.0%的渣量时,开始卷渣高度降低了57%,稳定贯穿漩涡的高度降低了56%;渣量从1.0%增加到7.0%,开始... 通过水模试验,对某厂120 t钢包浇铸过程中汇流卷渣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了钢包渣量、钢包水口直径对卷渣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钢包从无渣到1.0%的渣量时,开始卷渣高度降低了57%,稳定贯穿漩涡的高度降低了56%;渣量从1.0%增加到7.0%,开始卷渣高度增加了63%,稳定漩涡高度增加了62%;钢包水口流量由2.884 m3/h增加到22.465 m3/h,开始卷渣高度增加60%,钢包水口出流流量由2.361 m3/h增加到19.211 m3/h,稳定漩涡高度增加了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包 汇流卷渣 水模
原文传递
钢包浇注末期汇流旋涡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9
作者 唐海燕 梁永昌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9-528,共10页
采用数值模拟并结合实验的方法,研究了Coriolis力、出水口位置、流体初始切向速度等因素对汇流旋涡产生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具有一定切向运动的流体在浇注过程中切向速度、径向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初始流体静止时,Coriolis力... 采用数值模拟并结合实验的方法,研究了Coriolis力、出水口位置、流体初始切向速度等因素对汇流旋涡产生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具有一定切向运动的流体在浇注过程中切向速度、径向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初始流体静止时,Coriolis力是汇流旋涡产生的主要原因,且汇流旋涡产生的原始驱动力来自于出水口附近处的流体旋量;初始流体静止时出水口位置对旋涡临界高度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当流体具有一定的初始速度时出水口偏离中心可以使旋涡的产生高度显著降低,此时流体的切向运动是汇流旋涡产生的根本原因;流体初始切向运动速度对汇流旋涡的临界高度影响显著,初始角速度越大,汇流旋涡产生时刻越早,临界高度也越高,因此给予流体一定的静置时间、降低其湍流程度是抑制汇流旋涡卷渣的重要举措;汇流旋涡的起旋高度HSS与初始角速度w的关系式为HSS=0.11+2.85w-4.04w2+1.95w3,空气柱贯通至出水口的高度HCS与w的关系式为HCS=0.09+1.49w-0.79w2,拟合度均在0.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流旋涡 钢包浇注 临界高度 CORIOLIS力 切向速度 径向速度 VOF模型
原文传递
反应器中出流口的大小和形状对漩涡临界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叶树峰 谢裕生 +3 位作者 黄晔 金山同 黄泽明 丁毅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5-57,共3页
通过水模型实验考察了出流口的大小与形状对游涡临界高度的影响,得出:在出流口面积与出流流量相等的情况下,漩涡的临界高度随出流口的直径(当量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采用缝隙式出流口时产生漩涡的临界高度比采用同面积的圆形出流口... 通过水模型实验考察了出流口的大小与形状对游涡临界高度的影响,得出:在出流口面积与出流流量相等的情况下,漩涡的临界高度随出流口的直径(当量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采用缝隙式出流口时产生漩涡的临界高度比采用同面积的圆形出流口时的低得多。这可供进行其它反应器设计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漩涡 临界高度 反应器 出流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