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烽火淬炼——本土建筑师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实践及其对职业诉求的影响(1937-1945年)
1
作者 吴杨杰 朱晓明 《建筑师》 2024年第4期97-106,共10页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是抗战期间统一调配重大战略资源和集中建设国防工业厂矿的政府机构。文章基于建设机构史视角,直面战争之影响,爬梳了海峡两岸的设计图档、技术合同、沟通文稿和珍贵影像,将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还原出1937年至1...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是抗战期间统一调配重大战略资源和集中建设国防工业厂矿的政府机构。文章基于建设机构史视角,直面战争之影响,爬梳了海峡两岸的设计图档、技术合同、沟通文稿和珍贵影像,将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还原出1937年至1945年间本土建筑师群体在资源委员会的协作概貌,重点分析了5位建筑师参与的设计实践过程及其技术贡献,结合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探讨了战时工业建设对建筑师职业诉求的短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 本土建筑师 技术协作 职业诉求
下载PDF
史料所见丁汝昌自尽诸家说及相应价值误判
2
作者 韩东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4,共12页
关于丁汝昌自尽的问题,百多年来聚讼纷纭。实际上,无论是日本人《劝降书》中的巧妙预设,还是中日双方臧否不一的两极认识,也无论是研究者们动用的古今中外标准,抑或史学爱好者凭心情勾画出的丁军门像,都未能完全贴近丁汝昌自决前的心理... 关于丁汝昌自尽的问题,百多年来聚讼纷纭。实际上,无论是日本人《劝降书》中的巧妙预设,还是中日双方臧否不一的两极认识,也无论是研究者们动用的古今中外标准,抑或史学爱好者凭心情勾画出的丁军门像,都未能完全贴近丁汝昌自决前的心理活动和决绝一念。爬疏原始史料并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客观面对和解释新旧时代遭遇后东亚军政人物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其实效性,或有补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汝昌 伊东祐亨 北洋舰队 《劝降书》 《日清战争实记》 《清日战争实记》
下载PDF
Wars as Div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Lines? Rethink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3
作者 J. Megan Greene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73-89,共17页
Historical periodization frequently takes wars as turning points--as ruptures that signify the end or beginning of an era. At the same time, front lines have often been taken as boundaries that contain the activities ... Historical periodization frequently takes wars as turning points--as ruptures that signify the end or beginning of an era. At the same time, front lines have often been taken as boundaries that contain the activities of one side or the other. Thus, discontinuity and disjuncture rather than continuity and fluidity have o-en been the points of emphasis among historians who have taken war events as turning points, or who have seen lines of combat as impermeable. A new focus on the Sino-Japanese War period has begun to reveal ways in which that moment served not as an interruption but as a part of longer term processes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hat characterized China's mid-twentieth century. It also permits u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luidity of human movement and socio-economic interaction that frequently boundaries and to think about similarities various Chinese spac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crossed both political and military linkag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s to consider ways in which the new generation of scholarship on the Sino-Japanese War period offers new ways of thinking about continuity, chang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across both temporal and physical boundaries that have served as the parameters for much of the earlier scholarship on the period. To this end, the paper examines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 Sino-Japanese War period, as well as literature that crosses that period, to examine ways in which this historiography has challenged conventional periodizations and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al deline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o-japanese war western China COLLABORATION development impact of war
原文传递
试析1937-1941年的中苏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晖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3-118,共6页
抗战时期,中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的差异,决定了苏联对华政策在双边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直接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当苏联战略需要与中国利益一致时,苏联大力援助中国的抗战事业,两国关系就能... 抗战时期,中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的差异,决定了苏联对华政策在双边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直接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当苏联战略需要与中国利益一致时,苏联大力援助中国的抗战事业,两国关系就能顺利发展。而当苏联的战略需要背离中国利益时,苏联外交的大国主义作法则越发明显,甚至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而牺牲中国利益。因此,在时局发生剧变之时,中苏对外战略重心的转移使得两国关系不可避免地趋于冷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苏关系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下载PDF
甲午前后的长沙--以吴大澂致汪鸣銮信札为依据的考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文君 《长沙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2-28,共7页
故宫博物院藏有吴大澂在长沙任职期间致其表弟汪鸣銮的信札9通,内容涉及吴大澂向京城赠送例贡,北上作战失利后回任湘抚等。这些信札,对研究甲午前后长沙的社会情形,有一定价值;对了解吴大澂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心理变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吴大澂 汪鸣銮 甲午战争 长沙
下载PDF
审势与攻心: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媒体宣传
6
作者 刘威 姚宇菲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0,46,共11页
甲午一役,不仅表现在正面战场中的枪炮交锋,也体现在“第二战场”的媒体宣传上。相比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媒体的排斥与沉默态度,日本在不断扩充自身兵力、逐步扩大外交的同时,也在国内外持续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文... 甲午一役,不仅表现在正面战场中的枪炮交锋,也体现在“第二战场”的媒体宣传上。相比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媒体的排斥与沉默态度,日本在不断扩充自身兵力、逐步扩大外交的同时,也在国内外持续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文章在简要分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发动舆论攻势的背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日本为塑造自身形象而对本国与海外使用的舆论建构手段,同时,文章在最后重点探究了日本对清朝国家形象、军队形象以及国民形象的舆论建构,揭露日本在狂热战争情绪煽动之下的所作所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 舆论 宣传
下载PDF
近代日本的文明论、殖民论及其批判之声——甲午战争130周年祭
7
作者 王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0-36,共17页
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政学两界人士效仿欧美列强,把“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对中国开战的理由,用“文明”来文饰、掩盖、美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真实意图,甚至将“文明”作为一种政治叙事,来描述战前的中日关系。作为一个肇始于近代西方... 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政学两界人士效仿欧美列强,把“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对中国开战的理由,用“文明”来文饰、掩盖、美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真实意图,甚至将“文明”作为一种政治叙事,来描述战前的中日关系。作为一个肇始于近代西方的词汇,“文明”(civilization)这一旨在描述理想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生产方式、道德准则、个人特质的词汇与近代日本的殖民扩张活动之间有何关联,日本的意识形态家们是如何将文明与殖民扩张勾连起来的?在近代日本,有无检讨、批判这一做法的声音,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凡此种种,值得展开讨论,此乃理解甲午战争以来东亚局势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 文明论 福泽谕吉 幸德秋水 内藤湖南 尾崎秀实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的助华工作
8
作者 孙小蕾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3-91,共9页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发轫于民间援华组织的联合思想,在亨利·鲁斯的推动下成立。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不断完善组织运作方式,在加强中美救灾合作、募捐援华物资、输送助华物资、开展救济重建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在美国...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发轫于民间援华组织的联合思想,在亨利·鲁斯的推动下成立。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不断完善组织运作方式,在加强中美救灾合作、募捐援华物资、输送助华物资、开展救济重建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在美国发起的最大的民间援华组织。透过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的研究,可进一步认识其与美国红十字会、美国国务院中美关系文化项目以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等救济援助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 抗日战争 中美关系 亨利·鲁斯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中日海军舰炮弹药技术优劣研究
9
作者 刘鸿亮 张媛媛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9-24,共6页
在事关中日国运的甲午战争黄海大东沟海域遭遇战中,北洋海军的舰炮架退炮偏多,速射炮偏少,且弹药技术落后,使用黑火药填充、使用黑火药钝化成的栗色药发射。日本海军大量装备英国阿摩斯壮式速射炮,并使用威力更大的混装爆裂药和黑火药... 在事关中日国运的甲午战争黄海大东沟海域遭遇战中,北洋海军的舰炮架退炮偏多,速射炮偏少,且弹药技术落后,使用黑火药填充、使用黑火药钝化成的栗色药发射。日本海军大量装备英国阿摩斯壮式速射炮,并使用威力更大的混装爆裂药和黑火药的炮弹,舰炮主弹为填装苦味酸爆裂药、带有引信的穿甲弹,使用无烟药发射。海军装备技术决定国运的兴衰,中日海军舰炮弹药技术代差明显,日本海军装备胜出一筹并在海战中起到制胜作用。黄海海战结束后,北洋舰队屡战屡败而最终覆灭,晚清也失去了制海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北洋海军 速射炮 无烟火药 苦味酸炸药
下载PDF
金韵梅与甲午中日战争红十字会救援辨--兼谈近代中国人名的英文回译问题
10
作者 崔军锋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7-166,共10页
研究中国红十字会史的学者,在谈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中方红十字救援工作时,常引用《申报》上的一篇关于中国妇人金氏为前方伤兵募集善款的报道,并认为此"金氏"即为中国女性留美习医之第一人——金韵梅。但经过中外文资料相互印... 研究中国红十字会史的学者,在谈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中方红十字救援工作时,常引用《申报》上的一篇关于中国妇人金氏为前方伤兵募集善款的报道,并认为此"金氏"即为中国女性留美习医之第一人——金韵梅。但经过中外文资料相互印证,发现事实或许并非如此,金韵梅在甲午战争期间不太可能直接参与中方红十字会的善款募捐活动。这一问题不仅涉及金韵梅的生平事迹,还涉及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中国人对红十字会的早期认识和实践问题,有必要加以澄清。而以金韵梅为代表的几位中国早期著名西医学家的中文人名异写现象,凸显了近代中国人名在英文回译过程中存在的乱象,值得学界在研究中加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韵梅 甲午中日战争 红十字会救援 英文回译
下载PDF
国民政府以自贡盐场为中心的盐运建设(1937-1945)
11
作者 梁安琪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6-10,共5页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面对沿海盐区相继沦陷、淮盐运输阻塞、军民食盐困难的局面,国民政府下令川盐增产加运,济销楚鄂,但繁忙的盐运却受到交通条件和陈旧的引岸制度的严重制约。国民政府下令废除川盐运销引岸制度,实行官收...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面对沿海盐区相继沦陷、淮盐运输阻塞、军民食盐困难的局面,国民政府下令川盐增产加运,济销楚鄂,但繁忙的盐运却受到交通条件和陈旧的引岸制度的严重制约。国民政府下令废除川盐运销引岸制度,实行官收官运和招商代运,并通过一系列对大后方盐业运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战时军需民用需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极大改善了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形成了川盐历史上的第二个经济繁荣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南大后方 盐业运输 建设
下载PDF
日本历史教科书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描述及其变化(1972-2016)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怡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7年第3期90-97,共8页
日本与中国自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由此得以延续。然而,战后七十年间,日本社会对战争历史观的修正,使得中日及日韩两国间的外交关系因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问题一次又一次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在对日本人历史观形... 日本与中国自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由此得以延续。然而,战后七十年间,日本社会对战争历史观的修正,使得中日及日韩两国间的外交关系因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问题一次又一次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在对日本人历史观形成和变化的研究中,日本历史教科书作为塑造战争后代历史观的工具,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便被作为核心对象,频繁地运用于研究与讨论之中。本论文将国际关系学与叙述学和记忆学相结合,为剖析日本战争后代的战争记忆和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别树一帜的角度。通过对1972年至2016年中日关系的归纳与总结,观察每一个年代的日本历史教科书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描写及其相应的变化,目的在于:第一,厘清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与历史教科书的关联;通过观察历史教科书叙述的变化,对日本历史教科书研究的着眼点进行调整与纠正;第二,为现阶段中国的日本教科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并为未来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日本历史教科书 叙述 战争记忆
下载PDF
日本教育界眼中的甲午战争与晚清中国——以《教育时论》杂志为中心(1894-1895)
13
作者 马步云 邢永凤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1年第4期90-96,共7页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教育界的战争观与对华观不仅驱动着其战时的教育实践,而且在更长时段影响了战争体验与记忆在日本的代际传播。在对战争性质的认识上,日本教育界普遍认同本国开战立场的“正义性”。这一“义战”观在催生了所谓“战时...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教育界的战争观与对华观不仅驱动着其战时的教育实践,而且在更长时段影响了战争体验与记忆在日本的代际传播。在对战争性质的认识上,日本教育界普遍认同本国开战立场的“正义性”。这一“义战”观在催生了所谓“战时责任”的同时,又促使其将战争视为绝佳的“教育时机”。随着日军接连获胜,日本教育界开始力陈“教育致胜”之说,以制造舆论,争取部分战争赔款用于教育。与此同时,战败的晚清中国沦为日本教育界蔑视的对象,并作为他者被其建构出“商业中国”与“古典中国”的形象,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呈现多重面相。“战后经营策”的层出叠现反映了战时对日本教育社会的深刻影响,甲午战争堪称近代日本教育史上的重要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教育界 战争观 中国观 《教育时论》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绍兴西方人救济中国难民活动研究(1938-1940)
14
作者 王淼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1期96-103,共8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绍兴人口迅速增加,大量难民需要赈济。当地西方人成立了"国际救济委员会"展开救济活动,设立了妇孺收容所、难童抚养所、妇女工赈厂、施粥厂等专门性赈济机构,帮助了大批中国难民。战时绍兴的国际难民救济活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绍兴人口迅速增加,大量难民需要赈济。当地西方人成立了"国际救济委员会"展开救济活动,设立了妇孺收容所、难童抚养所、妇女工赈厂、施粥厂等专门性赈济机构,帮助了大批中国难民。战时绍兴的国际难民救济活动不同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其难以通过正式的政治和外交活动进行,需要利用既有的社会组织体系展开活动。与此同时,海外和上海的援助对战时绍兴的难民救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抗战时期,西方人在中国地方小城市所组织的国际救济活动更加依赖原有的社会组织,其中具有国际性的宗教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民救济 全面抗战 绍兴 国际援助
下载PDF
改造八旗与强边未竟:晚清东三省练兵(1885-1895)
15
作者 方玉权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4-24,共11页
1885-1895年,清廷在东三省挑选八旗制兵和西丹,给以厚饷,装备西式武器,教练西式操法,并先后任命穆图善和定安为钦差大臣开展练兵。甲午战争中,东三省练兵被调往前线御敌,惨败不堪,因之被裁撤。东三省练兵一度成为19世纪60-90年代全国最... 1885-1895年,清廷在东三省挑选八旗制兵和西丹,给以厚饷,装备西式武器,教练西式操法,并先后任命穆图善和定安为钦差大臣开展练兵。甲午战争中,东三省练兵被调往前线御敌,惨败不堪,因之被裁撤。东三省练兵一度成为19世纪60-90年代全国最大规模的练兵活动,其实质是以湘淮勇营制改造八旗的一次尝试。其在军事组织层级、撤补训练、士兵服役期限、军队指挥等军制方面比当时其他省练军有明显进步。东三省练兵对晚清朝廷重塑东北边防体系和平衡内外政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大促进了晚清东三省陆军的近代化。其失败主要是由于官兵腐败、素质低下和军制的因素,这也是其历史局限性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三省八旗 练兵 甲午战争 边防体系 军事近代化
下载PDF
诗之“情”与声之“动”--试论抗战时期诗歌朗诵实践在现代诗学上的位置
16
作者 津守阳 《长江学术》 2018年第1期30-41,共12页
本文探讨抗战时期及其前后的"朗诵诗"和"诗朗诵"现象,以及当时的左翼与自由主义两个阵容的诗论及诗歌创作实践。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现代中国有关朗诵诗和诗朗诵的文学现象大致被概括为两个脉络:第一,初期白话诗对... 本文探讨抗战时期及其前后的"朗诵诗"和"诗朗诵"现象,以及当时的左翼与自由主义两个阵容的诗论及诗歌创作实践。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现代中国有关朗诵诗和诗朗诵的文学现象大致被概括为两个脉络:第一,初期白话诗对于音节改革的追求、新月派格律诗、"现代派"的北平读诗会,以及中国读诗会实践尝试等,都奠定了抗战爆发以后朗诵诗和诗朗诵运动得以展开的基础;第二,作为"精英阶层书斋里实验"的北平读诗会无法引起广泛的共鸣,而与此相反,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因其"大众化"特征,得以号召全国民的民族意识。本文为了脱离以往主要站在"大众化"的"成功"与"失败"之维度来理解朗诵诗与诗朗诵历史意义的思考框架界限,试图引进日本战争时期诗朗诵高潮现象做为参照系,重新思考这些寻找"声音魔力"的诗学欲望在中国现代表现史上呈现出的含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诵诗 抗战时期 现代诗学 声音与文字 听觉与视觉
下载PDF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图片资料
17
作者 宋玉武 《天禄论丛》 2019年第1期60-82,共23页
美国国会图书馆图片部、亚洲部、美国民俗文化中心等藏有一批和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有关的图像文献。以图片部为例,通过查询美国国会图书馆图片部线上检索目录(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Photographs Online Catalog:http://... 美国国会图书馆图片部、亚洲部、美国民俗文化中心等藏有一批和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有关的图像文献。以图片部为例,通过查询美国国会图书馆图片部线上检索目录(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Photographs Online Catalog:http://www.loc.gov/pictures/),即可以找到一批相关图片。以图证史,此类视觉文献对学者研究抗日战争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会图书馆 中国抗日战争 图片资料
下载PDF
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苏联的日常生活(1940—1945年)
18
作者 宁艳红 高艳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3年第2期23-34,89,90,共14页
东北抗联教导旅是中共党史和中共军史上的一段传奇。该部队是中共军史上唯一曾被整编为苏军的跨国多民族部队。在苏联整训的四年零十个月时间里,除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紧张的军事活动之外,东北抗联教导旅的官兵们在异国他乡还经历了不同... 东北抗联教导旅是中共党史和中共军史上的一段传奇。该部队是中共军史上唯一曾被整编为苏军的跨国多民族部队。在苏联整训的四年零十个月时间里,除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紧张的军事活动之外,东北抗联教导旅的官兵们在异国他乡还经历了不同寻常的生活。他们与部队里的朝鲜同志和苏军教官结下深厚的友谊,部队中的男女军人产生了爱恋关系,甚至结成了跨国婚姻。这段具有传奇色彩的岁月,构成了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苏联整训的完整历史,对于增强中国军人的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促进中苏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抗联教导旅 中苏关系 抗日战争
下载PDF
中国访英团与战时中英关系的改善
19
作者 肖如平 郑胜男 《晋阳学刊》 2023年第5期33-42,共10页
中国访英团是1943年国民政府应英国政府之邀,为答聘1942年秋天英国议会代表团来华访问之情而派遣的访英代表团。英国政府对中国访英团的访问做了精心的安排和热情的接待。访英期间,中国访英团向英国社会传递中国友谊的同时,也对战时英... 中国访英团是1943年国民政府应英国政府之邀,为答聘1942年秋天英国议会代表团来华访问之情而派遣的访英代表团。英国政府对中国访英团的访问做了精心的安排和热情的接待。访英期间,中国访英团向英国社会传递中国友谊的同时,也对战时英国的议会政治、经济统制、社会动员、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回国后,访英团通过报告演讲、著作发表等形式积极向国人介绍和宣传战时英国社会。战时中英代表团的互访,不仅对增进中英两国人民友谊和互信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战后中英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访英团 中英关系
下载PDF
1938年中共缘何将省委制改为区委制——以冀豫晋省委改制为中心的探讨
20
作者 张勇 翁有为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4-211,共8页
全民族抗战初期,中共沿太行山脉建立了冀豫晋抗日根据地,并继承了土地革命时期创设的省委制度,于1937年10月成立了中共冀豫晋省委。但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中共的省委建制招致了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不满与猜忌,并有导致发生摩擦甚至... 全民族抗战初期,中共沿太行山脉建立了冀豫晋抗日根据地,并继承了土地革命时期创设的省委制度,于1937年10月成立了中共冀豫晋省委。但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中共的省委建制招致了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不满与猜忌,并有导致发生摩擦甚至引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向破裂的可能。中共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减少摩擦,于1938年8月决定将冀豫晋省委改为晋冀豫区委,之后这一改制便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普遍开展起来。省委改区委缓和了与阎锡山以及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矛盾,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利用合法地位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省委到区委的改制,堪称中国共产党人不图虚名,主动适应形势,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实践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改省为区 冀豫晋 省委制 区委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