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之“情”与声之“动”--试论抗战时期诗歌朗诵实践在现代诗学上的位置
1
作者 津守阳 《长江学术》 2018年第1期30-41,共12页
本文探讨抗战时期及其前后的"朗诵诗"和"诗朗诵"现象,以及当时的左翼与自由主义两个阵容的诗论及诗歌创作实践。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现代中国有关朗诵诗和诗朗诵的文学现象大致被概括为两个脉络:第一,初期白话诗对... 本文探讨抗战时期及其前后的"朗诵诗"和"诗朗诵"现象,以及当时的左翼与自由主义两个阵容的诗论及诗歌创作实践。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现代中国有关朗诵诗和诗朗诵的文学现象大致被概括为两个脉络:第一,初期白话诗对于音节改革的追求、新月派格律诗、"现代派"的北平读诗会,以及中国读诗会实践尝试等,都奠定了抗战爆发以后朗诵诗和诗朗诵运动得以展开的基础;第二,作为"精英阶层书斋里实验"的北平读诗会无法引起广泛的共鸣,而与此相反,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因其"大众化"特征,得以号召全国民的民族意识。本文为了脱离以往主要站在"大众化"的"成功"与"失败"之维度来理解朗诵诗与诗朗诵历史意义的思考框架界限,试图引进日本战争时期诗朗诵高潮现象做为参照系,重新思考这些寻找"声音魔力"的诗学欲望在中国现代表现史上呈现出的含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诵诗 抗战时期 现代诗学 声音与文字 听觉与视觉
下载PDF
抗战时期后方地区的宁波帮企业与企业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守广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年第6期6-9,共4页
后方地区的宁波帮企业和企业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凭借若干有广泛影响的大企业和一批经验丰富的著名企业家发挥骨干作用,宁波帮企业仍然在后方毛纺织业、五金业、钢铁业、火柴业、电器业、轮船运输和公路运输等行业中占居了比较重... 后方地区的宁波帮企业和企业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凭借若干有广泛影响的大企业和一批经验丰富的著名企业家发挥骨干作用,宁波帮企业仍然在后方毛纺织业、五金业、钢铁业、火柴业、电器业、轮船运输和公路运输等行业中占居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宁波帮企业家在后方企业家群体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宁波帮 企业 企业家 后方
下载PDF
历史断裂处的魏晋想象——在抗战语境下重读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被引量:1
3
作者 金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77,共10页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作为魏晋美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其以"个性自觉"来阐发魏晋美学精神的思想进路,常可被追溯至"五四"时期,而这一理解其实又是新时期重写的结果,其中常被忽略的事实便是该文写作于抗...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作为魏晋美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其以"个性自觉"来阐发魏晋美学精神的思想进路,常可被追溯至"五四"时期,而这一理解其实又是新时期重写的结果,其中常被忽略的事实便是该文写作于抗战时期,故理应被放置回抗战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来解读。抗战时期清谈误国论复兴的思想氛围,不仅使得该文发表后招致了来自介子的批判,也促成了宗白华通过对儒家道德与礼法的重释将"五四"缝合进"抗战"的努力,而深藏其后的乃以德国作为方法的文艺复兴取径。这些思想意涵在新时期思想构造中的遗失,恰恰透露了"启蒙"对"救亡"的新的压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抗战时期 晋人的美 个性自觉 文艺复兴
下载PDF
甲午战争时期延边“越垦韩民”团练及其反对日本奸细的斗争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洪锡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甲午战争时期,延边地方军政当局为了边疆安全,组建“越垦韩民”的团练,展开了反对日本奸细的斗争。这不仅是中国朝鲜族历史上与兄弟民族协同守边、一致对外的先例,而且是中国朝鲜族爱国主义运动的开端。这为日后各民族共同团结抗日... 甲午战争时期,延边地方军政当局为了边疆安全,组建“越垦韩民”的团练,展开了反对日本奸细的斗争。这不仅是中国朝鲜族历史上与兄弟民族协同守边、一致对外的先例,而且是中国朝鲜族爱国主义运动的开端。这为日后各民族共同团结抗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时期 延边'越垦韩民'团练 反日奸斗争
下载PDF
旨趣与绩效:抗战时期学术中国化思潮透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石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3-77,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学术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相互激荡,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彼此辩驳,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之学理依据的进一步完善,而且奠定了中国化学术的历史基础。重新审视此一... 抗日战争时期,"学术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相互激荡,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彼此辩驳,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之学理依据的进一步完善,而且奠定了中国化学术的历史基础。重新审视此一思潮的本质与贡献,对于在思想学术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创建中国特色的学术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学术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共关系的政策、方法及原则初探
6
作者 江茂森 张国镛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4-78,共5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共关系的政策与方法,既有具体、直观的,又有抽象、隐蔽的;既讲原则的坚定性,又不缺乏方法的灵活性;既求同又存异、既统一又独立、既原则又让步、既联合又斗争,而在斗争中既有明显的斗智斗勇,也有暗藏的玄机、...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共关系的政策与方法,既有具体、直观的,又有抽象、隐蔽的;既讲原则的坚定性,又不缺乏方法的灵活性;既求同又存异、既统一又独立、既原则又让步、既联合又斗争,而在斗争中既有明显的斗智斗勇,也有暗藏的玄机、矛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统揽抗战全局、把握问题实质的基础上,还特别重视和遵循处理国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利益原则和理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国共关系 政策
下载PDF
抗战时期对日“两分法”的践行及其当代启示
7
作者 王欢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20-123,共4页
对日“两分法”形成于抗战时期,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对待日俘政策上。通过在生活上优待日俘;开办工农学校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用党自身的品格和精神感化日俘;指导其进行反战活动等,身体力行地践行了“两分法”,一定程度上助力了抗... 对日“两分法”形成于抗战时期,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对待日俘政策上。通过在生活上优待日俘;开办工农学校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用党自身的品格和精神感化日俘;指导其进行反战活动等,身体力行地践行了“两分法”,一定程度上助力了抗战胜利。“两分法”的实质是一种“以德服人”的价值观的体现,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道德准则。中日双方只有铭记历史,共同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本国和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对日“两分法” 中日关系 统一战线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探析
8
作者 肖赞 《殷都学刊》 2006年第4期48-51,共4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有利于科学技术进步的政策,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科技发展道路。本文阐述了中共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功效,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抗战时期 科技政策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抗战时期后方省份社会教育的实践困境分析——以湖南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余陈互控案”为考察中心
9
作者 周慧梅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62-71,共10页
抗战爆发后,社会教育被纳入战时教育体系,民众教育馆作为社会教育综合机关被政府列入抗战建国的主要力量。在教育部政策推动下,沦陷区民众教育馆随政府迁徙并结合现行行政监督专员区设置分区,逐渐恢复并开展各项活动,向基层社会渗透国... 抗战爆发后,社会教育被纳入战时教育体系,民众教育馆作为社会教育综合机关被政府列入抗战建国的主要力量。在教育部政策推动下,沦陷区民众教育馆随政府迁徙并结合现行行政监督专员区设置分区,逐渐恢复并开展各项活动,向基层社会渗透国民政府的社会控制。在当时国家权力采取"去本地化"下潜大趋势下,民众教育馆的职员籍贯分布却呈现出一种逆风而行态势,并与地方士绅、社会精英进行很大程度的本地化糅合,其利弊在1944年湖南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馆长与会计互控案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抗战期间,该馆发生多起馆长与会计的内部纠纷,频繁且持续发生自有其经济因素,却也反映了国家权力与乡土社会政治的复杂关系,在省立民教馆职员籍贯分布、到馆时间和任职经历中予以集中显现,挑战了学界关于抗战期间湘西政治明显"去本地化"趋势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社会教育 民众教育馆 国家权力 乡土社会政治
下载PDF
“日本浪人”历史成因述略
10
作者 刘家鑫 周鹤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5-58,共4页
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日本浪人"群体,是日本明治时期浪漫主义思潮所孕育出来的"弃儿"。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他们影响了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他们起到了某种积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开始,他... 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日本浪人"群体,是日本明治时期浪漫主义思潮所孕育出来的"弃儿"。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他们影响了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他们起到了某种积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开始,他们倾向于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在日本大举侵华之前,他们彻底蜕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走狗和马前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浪人 近代中日关系史 明治时期 中日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下载PDF
抗战时期宋庆龄在中美民间外交中的地位和贡献
11
作者 叶维维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09-115,共7页
抗战期间,宋庆龄领导保卫中国同盟开展国际性民间救济活动,她通过对美发出呼声、结交美国友人、组织中美民间救济活动,一方面对美宣传中国抗战的意义,另一方面争取广泛的物质援助与道义支持,实现了中美民间的友好互动。宋庆龄在中美民... 抗战期间,宋庆龄领导保卫中国同盟开展国际性民间救济活动,她通过对美发出呼声、结交美国友人、组织中美民间救济活动,一方面对美宣传中国抗战的意义,另一方面争取广泛的物质援助与道义支持,实现了中美民间的友好互动。宋庆龄在中美民间互动中坚持维护中国内部的团结,具有鲜明而坚定的政治立场,巩固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顽强精神,为中美民间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宋庆龄 民间救济 中美民间外交
下载PDF
论抗战时期中日问题与国防教育索引
12
作者 平保兴 《中国索引》 2016年第1期222-230,共9页
考述抗战时期俞家齐、刘华锦、钱存训、许振东等人编纂的中日问题与国防教育索引,分析其特点,揭示其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日问题 国防教育 索引
下载PDF
甲午战后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的演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义胜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6期56-59,共4页
甲午战后,地方财权大大膨胀,与中央财权的旁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央与地方的二元财政体制逐渐取代中央的一元财政体制.这种变化与时局以及新政的推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 甲午战后 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 清朝财政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农村金融——以农村合作金融事业为中心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荫贵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5,共11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政府认识到抗战将是持久战,持久抗战的关键之一在于农村能否持久地提供支持。因而,维持和发展农村经济就成为坚持抗战的重要一环。而维持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为农村提供金融支持。本文以台湾"...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政府认识到抗战将是持久战,持久抗战的关键之一在于农村能否持久地提供支持。因而,维持和发展农村经济就成为坚持抗战的重要一环。而维持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为农村提供金融支持。本文以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有关资料为中心,特别是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业经济系所作的农村金融调查资料,辅以其他史料,对1939年至1944年间国统区15个省的农村金融借贷、放款利率、放款期限、借贷办法、放款机关等情况进行具体考察,分析和观察其成效与特点,并与抗战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期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村金融发展和演变情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统区 农村金融
下载PDF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中文期刊概述
15
作者 宋玉武 《天禄论丛》 2018年第1期7-24,共18页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藏有一批与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有关的中文期刊.这批期刊为史家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本文就其中精选的一批馆藏中文抗战期刊做简要介绍.
关键词 美国国会图书馆 中文期刊 中国抗日战争
下载PDF
甲午前后的报刊地理、新闻呈现与读者阅读的回想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建国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3-165,共13页
甲午海战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直接动摇了清廷的统治基础,在士绅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士绅的阅报记录中夹杂了对时局的看法,通过报刊,他们与外部世界建立了"意义之网",对时局、对"他者"充满着想象与关切,报纸... 甲午海战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直接动摇了清廷的统治基础,在士绅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士绅的阅报记录中夹杂了对时局的看法,通过报刊,他们与外部世界建立了"意义之网",对时局、对"他者"充满着想象与关切,报纸拉近了他们与新闻事件的"距离",让他们体验到新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加深了对甲午海战的认知,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更为深切的忧患意识。从这个意义上看,甲午时期读者的读报活动,与政治危机、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运动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时期 报刊阅读 影响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蒋介石访问印度的再考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肖如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96,共13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的大国意识和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日益增强,1942年的印度之行是蒋介石以大国领导人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的一次重要尝试。出于对日作战的共同目标和战后亚洲格局的考虑,蒋介石在力图说服甘地放弃不合作政策及支持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的大国意识和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日益增强,1942年的印度之行是蒋介石以大国领导人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的一次重要尝试。出于对日作战的共同目标和战后亚洲格局的考虑,蒋介石在力图说服甘地放弃不合作政策及支持同盟国作战的同时,又不顾英国的反对,公开敦促英国从速赋予印度国民以政治上之实权。之后,蒋介石又策动美国对英国施压,反对英印政府逮捕甘地。蒋介石由中立调停到以美制英,再到直接反对的政策演变,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战时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但也反映出蒋介石在对英外交上的不够务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蒋介石 甘地 印度 英国 中英关系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中学国史教科书中的甲午战争
18
作者 林辉锋 付婷婷 《理论界》 2014年第10期116-123,共8页
民国时期中学国史教科书对于甲午战争的叙述,经历了不断全面、深化的过程。通过研读、比勘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学国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战败原因以及战争影响等方面的叙述,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民国时期中学国史教科书对于甲午战争的叙述,经历了不断全面、深化的过程。通过研读、比勘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学国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战败原因以及战争影响等方面的叙述,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通国民从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甲午战争"。之所以如此,既与民国时期时局变动有关,也与史学研究进展及教科书编写日渐成熟、规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中学国史教科书 甲午战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