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台湾当局与尼克松政府关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交涉
1
作者
朱卫斌
李庆成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4年第5期58-66,共9页
多年来,台湾当局始终反对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为了安抚台湾,每次大使级会谈后都向其通报内容。然而,尼克松当政时期,美方向台方的通报却隐瞒了最敏感的内容,即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新表述和中美举行高级会谈的事宜。然由于...
多年来,台湾当局始终反对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为了安抚台湾,每次大使级会谈后都向其通报内容。然而,尼克松当政时期,美方向台方的通报却隐瞒了最敏感的内容,即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新表述和中美举行高级会谈的事宜。然由于美方的通报涉及与中方讨论"台湾问题"及签署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联合声明,台湾当局向美方提出了交涉与抗议。蒋介石本人也深受打击,不再信任尼克松。尽管尼克松勉力安抚蒋介石,不断重申美国将坚守对台承诺,但都不能减轻蒋的疑虑。台美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而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大使级会谈
蒋介石
尼克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华盛顿决策内幕
被引量:
5
2
作者
郑华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4-101,共8页
在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尼克松政府对苏实施的“缓和”战略使得华盛顿打出“中国牌”,致力于改善同北京的关系。而1969年3月中苏边界武装冲突则为美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寻求同中国对话的渠道上,华盛顿首先想到的是华沙渠道,即第135次和13...
在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尼克松政府对苏实施的“缓和”战略使得华盛顿打出“中国牌”,致力于改善同北京的关系。而1969年3月中苏边界武装冲突则为美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寻求同中国对话的渠道上,华盛顿首先想到的是华沙渠道,即第135次和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史实证明:华沙渠道的进展不像华盛顿期望的那样顺利,但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任务:表达了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并阐明了不会同苏联合作主宰东亚事务的立场。在华沙渠道完成了既定任务之后,华盛顿又将同北京的联络转为巴基斯坦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沙渠道
中美关系
大使级会谈
原文传递
浅论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
被引量:
4
3
作者
卢宁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8-52,共15页
中美大使级会谈是一个僵持性谈判。在冷战白热化的年代里 ,中美两国为什么要启动这样一个双边谈判 ?了解启动中美大使级变化的历史背景 ,有助于了解我们理解其僵持的原因。本文认为 ,中美两国启动大使级谈判的背景为日后双方的谈判出现...
中美大使级会谈是一个僵持性谈判。在冷战白热化的年代里 ,中美两国为什么要启动这样一个双边谈判 ?了解启动中美大使级变化的历史背景 ,有助于了解我们理解其僵持的原因。本文认为 ,中美两国启动大使级谈判的背景为日后双方的谈判出现长期僵持局面埋下了伏笔。在要不要进行双边接触的问题上 ,中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态度。基于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中国一直在积极地寻求双边接触的办法和途径 ,而美国则不断地回避接触 ,第一次台海危机的爆发并没有促使美国与中国进行直接接触 ,而中国随后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却迫使美国不得不考虑通过双边接触的方式化解危机。在讨论中美双方会谈的议程和谈判内容上 ,双方存在着巨大矛盾 ,其实质是对待台湾问题的政策目标的根本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大使级会谈
台湾问题
中美关系
原文传递
试析约翰逊政府对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策略与意图
4
作者
刘子奎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100,共7页
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一方面把中美大使级会谈作为应对批评美国对华政策缺乏灵活性的挡箭牌,把中美僵硬对峙的责任推给中国;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开始把中美大使级会谈作为与中国联系的潜在的、有用的渠道,避免两国发生直接武装...
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一方面把中美大使级会谈作为应对批评美国对华政策缺乏灵活性的挡箭牌,把中美僵硬对峙的责任推给中国;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开始把中美大使级会谈作为与中国联系的潜在的、有用的渠道,避免两国发生直接武装冲突。约翰逊政府与尼克松政府对会谈的不同立场,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是由美国对华政策决定的,美国在中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大使级会谈
约翰逊政府
对华政策
原文传递
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实现——兼论1955年前后的中苏关系
5
作者
贺艳青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5-92,127-128,共8页
在1954年底到1955年初筹备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期间,苏联在国际场合对美国施加压力,加上中国的主动争取,美国终于同意进行中美大使级会谈。随后,在实现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过程中,中国同苏联密切配合:首先是希望使会谈同四国政府首脑会...
在1954年底到1955年初筹备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期间,苏联在国际场合对美国施加压力,加上中国的主动争取,美国终于同意进行中美大使级会谈。随后,在实现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过程中,中国同苏联密切配合:首先是希望使会谈同四国政府首脑会议相呼应,促使美国讨论台湾局势等问题;在无法实现这一目的时,中国又根据形势调整了会谈策略,试图以缓和的姿态争取同美国讨论台湾局势等问题。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终于得以实现。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中苏在国际关系中的相互配合和团结协作,同时也可以看出中苏关系利益的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国政府首脑会议
日内瓦精神
中美大使级会谈
中苏关系
原文传递
1969年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筹划及流产
6
作者
张静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0-105,共6页
1968年11月底,中美双方议定于1969年2月20日恢复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认为这为其转变对华政策提供了机会,并积极拟定会谈目标、内容和策略。尼克松最终选择了"多听少动"的保守策略,显示了尼克松政府初期对华政策的矛...
1968年11月底,中美双方议定于1969年2月20日恢复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认为这为其转变对华政策提供了机会,并积极拟定会谈目标、内容和策略。尼克松最终选择了"多听少动"的保守策略,显示了尼克松政府初期对华政策的矛盾性。此次会谈虽因"廖和叔叛逃事件"被取消,但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却为保留中美在华沙的联络渠道、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做了积极的补救工作,显示了美国扩大同中国接触和扩大会谈的强烈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
斯托塞尔
原文传递
重评1961—1968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7
作者
夏亚峰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07年第1期174-201,10,共30页
在中美关系激烈冲突与对抗的1960年代,华盛顿和北京竭力维持着双方惟一的直接对话渠道一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本文在深入研究分析美国国家档案馆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原始档案及美国外交文件集相关文件的基础上,认为肯尼迪...
在中美关系激烈冲突与对抗的1960年代,华盛顿和北京竭力维持着双方惟一的直接对话渠道一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本文在深入研究分析美国国家档案馆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原始档案及美国外交文件集相关文件的基础上,认为肯尼迪及约翰逊两届政府对中美华沙谈判渠道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并努力在谈判桌上引入新议题。同时,中文资料显示,中国领导人也重视华沙渠道。即使在中国最激进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政府并没有取消大使级会谈。这是因为华盛顿和北京都看到华沙渠道对处理紧张而脆弱的中美关系的作用,因而竭力维持其存在。根据以上档案材料,本文着重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美两国所处国际国内背景,研究探讨每次大使级会谈前双方相互的策略分析与预测、会谈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以及会谈后的对策及跟踪措施。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中美双方是如何看待相互关系中所存在的利益与威胁,进一步论证这种对利益与威胁的考量是如何在谈判桌上反映出来的。本文结论部分分析中美双方维系大使级会谈的理由,剖析60年代大使级会谈未出现实质性突破的原因以及会谈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美大使级会谈
肯尼迪及约翰逊政府时期
原文传递
题名
台湾当局与尼克松政府关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交涉
1
作者
朱卫斌
李庆成
机构
中山大学历史系
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4年第5期58-66,共9页
文摘
多年来,台湾当局始终反对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为了安抚台湾,每次大使级会谈后都向其通报内容。然而,尼克松当政时期,美方向台方的通报却隐瞒了最敏感的内容,即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新表述和中美举行高级会谈的事宜。然由于美方的通报涉及与中方讨论"台湾问题"及签署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联合声明,台湾当局向美方提出了交涉与抗议。蒋介石本人也深受打击,不再信任尼克松。尽管尼克松勉力安抚蒋介石,不断重申美国将坚守对台承诺,但都不能减轻蒋的疑虑。台美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而敏感。
关键词
中美大使级会谈
蒋介石
尼克松
Keywords
Sino-U. S.
ambassadorial
talks
, Chiang Kai-shek, Richard Nixon
分类号
D675.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华盛顿决策内幕
被引量:
5
2
作者
郑华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4-101,共8页
文摘
在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尼克松政府对苏实施的“缓和”战略使得华盛顿打出“中国牌”,致力于改善同北京的关系。而1969年3月中苏边界武装冲突则为美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寻求同中国对话的渠道上,华盛顿首先想到的是华沙渠道,即第135次和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史实证明:华沙渠道的进展不像华盛顿期望的那样顺利,但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任务:表达了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并阐明了不会同苏联合作主宰东亚事务的立场。在华沙渠道完成了既定任务之后,华盛顿又将同北京的联络转为巴基斯坦渠道。
关键词
华沙渠道
中美关系
大使级会谈
Keywords
Warsaw channel,
sino-american
relation,
talks
at
ambassadorial
level
分类号
D829.712 [政治法律—外交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浅论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
被引量:
4
3
作者
卢宁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8-52,共15页
文摘
中美大使级会谈是一个僵持性谈判。在冷战白热化的年代里 ,中美两国为什么要启动这样一个双边谈判 ?了解启动中美大使级变化的历史背景 ,有助于了解我们理解其僵持的原因。本文认为 ,中美两国启动大使级谈判的背景为日后双方的谈判出现长期僵持局面埋下了伏笔。在要不要进行双边接触的问题上 ,中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态度。基于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中国一直在积极地寻求双边接触的办法和途径 ,而美国则不断地回避接触 ,第一次台海危机的爆发并没有促使美国与中国进行直接接触 ,而中国随后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却迫使美国不得不考虑通过双边接触的方式化解危机。在讨论中美双方会谈的议程和谈判内容上 ,双方存在着巨大矛盾 ,其实质是对待台湾问题的政策目标的根本对立。
关键词
中美大使级会谈
台湾问题
中美关系
Keywords
ambassadorial
level
talk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the Taiwan Question
Sino American relations
分类号
D822.371.2 [政治法律—外交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析约翰逊政府对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策略与意图
4
作者
刘子奎
机构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100,共7页
文摘
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一方面把中美大使级会谈作为应对批评美国对华政策缺乏灵活性的挡箭牌,把中美僵硬对峙的责任推给中国;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开始把中美大使级会谈作为与中国联系的潜在的、有用的渠道,避免两国发生直接武装冲突。约翰逊政府与尼克松政府对会谈的不同立场,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是由美国对华政策决定的,美国在中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
中美大使级会谈
约翰逊政府
对华政策
Keywords
Sino-US
talks
at
ambassadorial
level
the Johnson administration
policy towards China
分类号
D822.371.2 [政治法律—外交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实现——兼论1955年前后的中苏关系
5
作者
贺艳青
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系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5-92,127-128,共8页
文摘
在1954年底到1955年初筹备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期间,苏联在国际场合对美国施加压力,加上中国的主动争取,美国终于同意进行中美大使级会谈。随后,在实现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过程中,中国同苏联密切配合:首先是希望使会谈同四国政府首脑会议相呼应,促使美国讨论台湾局势等问题;在无法实现这一目的时,中国又根据形势调整了会谈策略,试图以缓和的姿态争取同美国讨论台湾局势等问题。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终于得以实现。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中苏在国际关系中的相互配合和团结协作,同时也可以看出中苏关系利益的不一致。
关键词
四国政府首脑会议
日内瓦精神
中美大使级会谈
中苏关系
Keywords
four-state government leaders' summit,the spirit of Geneva,Sino-US
ambassadorial
talks
,Sino-Soviet relations
分类号
D829 [政治法律—外交学]
原文传递
题名
1969年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筹划及流产
6
作者
张静
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系
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0-105,共6页
文摘
1968年11月底,中美双方议定于1969年2月20日恢复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认为这为其转变对华政策提供了机会,并积极拟定会谈目标、内容和策略。尼克松最终选择了"多听少动"的保守策略,显示了尼克松政府初期对华政策的矛盾性。此次会谈虽因"廖和叔叛逃事件"被取消,但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却为保留中美在华沙的联络渠道、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做了积极的补救工作,显示了美国扩大同中国接触和扩大会谈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
中美关系
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
斯托塞尔
Keyword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the 135^(th)
sino-american ambassadorial talks
Walter Stoessel
分类号
D829.712 [政治法律—外交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重评1961—1968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7
作者
夏亚峰
机构
美国纽约长岛大学布鲁克林校区历史系
出处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07年第1期174-201,10,共30页
文摘
在中美关系激烈冲突与对抗的1960年代,华盛顿和北京竭力维持着双方惟一的直接对话渠道一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本文在深入研究分析美国国家档案馆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原始档案及美国外交文件集相关文件的基础上,认为肯尼迪及约翰逊两届政府对中美华沙谈判渠道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并努力在谈判桌上引入新议题。同时,中文资料显示,中国领导人也重视华沙渠道。即使在中国最激进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政府并没有取消大使级会谈。这是因为华盛顿和北京都看到华沙渠道对处理紧张而脆弱的中美关系的作用,因而竭力维持其存在。根据以上档案材料,本文着重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美两国所处国际国内背景,研究探讨每次大使级会谈前双方相互的策略分析与预测、会谈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以及会谈后的对策及跟踪措施。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中美双方是如何看待相互关系中所存在的利益与威胁,进一步论证这种对利益与威胁的考量是如何在谈判桌上反映出来的。本文结论部分分析中美双方维系大使级会谈的理由,剖析60年代大使级会谈未出现实质性突破的原因以及会谈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美大使级会谈
肯尼迪及约翰逊政府时期
Keyword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ino-american ambassadorial talks
Kennedy and Johnson administrations
分类号
K27 [历史地理—中国史]
K712.5 [历史地理—世界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台湾当局与尼克松政府关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交涉
朱卫斌
李庆成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华盛顿决策内幕
郑华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5
原文传递
3
浅论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
卢宁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4
原文传递
4
试析约翰逊政府对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策略与意图
刘子奎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原文传递
5
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与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实现——兼论1955年前后的中苏关系
贺艳青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0
原文传递
6
1969年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筹划及流产
张静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0
原文传递
7
重评1961—1968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夏亚峰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0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