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Rupture of Sino-Soviet Alliance
1
作者 TAO Zheng 《科技视界》 2015年第9期140-140,194,共2页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rupture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an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reasons why the rupture of the two allies occur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academia. In this thesis, analysis of the in...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rupture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an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reasons why the rupture of the two allies occur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academia. In this thesis,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rupture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is presented from the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the 20 th CPSU Congress, major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are elicited. In terms of analyzing these differenc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rupture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is expounded. Besides, the effects of this rupture are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同盟 历史 中国 前苏联
下载PDF
比较视角下美国对华国家战略焦虑及遏制举措
2
作者 刘建江 罗虹钧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6-88,共13页
当前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焦虑是二战以来继对苏联和日本后的第三次国家战略焦虑。初次战略焦虑是基于美苏双方几无经济交集的战略竞争,是美国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军备竞赛、舆论战和价值观颠覆,并动用盟友力量全面对抗。对日战略焦虑则限... 当前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焦虑是二战以来继对苏联和日本后的第三次国家战略焦虑。初次战略焦虑是基于美苏双方几无经济交集的战略竞争,是美国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军备竞赛、舆论战和价值观颠覆,并动用盟友力量全面对抗。对日战略焦虑则限于经济领域,主要通过打击日本半导体产业、贸易战、整体上强迫日元升值来实现。而对华战略焦虑及应对举措更具全局性和激进性,是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意识形态、舆论的全方位对华战略遏制,是用美国主导的国际规则联合全球盟友来对华进行的组织化、体系化的竞争。对此,中国亟需清醒认识美国对华战略遏制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充分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在坚定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做好应对准备,不断夯实自身实力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战略焦虑 中美战略竞争 美苏争霸 美日竞争 全局性焦虑
下载PDF
Lu Xun in the Rhetoric of the Sino-Soviet Split: A View from Contemporary Russia 被引量:1
3
作者 Olga Medvedeva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年第3期483-493,共11页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he prominent Chinese writer, social activist and thinker Lu Xun (1881-1936), is difficult to overestimate. His works influenced social change within China and became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he prominent Chinese writer, social activist and thinker Lu Xun (1881-1936), is difficult to overestimate. His works influenced social change within China and became recognized internationally. For these and other reasons, he wa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n the Soviet Union. Since 1932,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numerous editions in Russian and have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scholarly atten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Such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was initially based on the idea that he held similar revolutionary sentiments to those prevailing in the Soviet Union. Later,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60s to the early 1970s, the ideological disagreements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influenced the direction of Lu Xun studies in the Soviet Union. Soviet leader Khrushchev called for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the capitalist West, while Mao Zedong stressed the universal character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Lu Xun was highly respected in both the USSR and China, and thus became an influential tool in this polemic. But, for Soviet scholars, this renewed focus on Lu Xun offered an opportunity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writer's work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 Sino-Soviet split influenced Russian academics' positions on Lu Xun. The focus is on the three main points of contention in the ideological disagreements between the PRC and the USSR. First, Soviet critics focu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and individualism in the Lu Xun's works. Second, a special focus on humanistic elements in the writer's ideas can be seen as a result of the Soviet disagreement wit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s period. Third, by pointing to the internationalist aspects of Lu Xun's writings, Soviet scholars attempted to expose the Sinocentric political attitudes of the ruling circl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sino-soviet split Russian intellectual history
原文传递
武将文臣:吴佩孚与顾维钧的关系初探
4
作者 章福美 《晋阳学刊》 2024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吴佩孚与顾维钧,一位是北洋时期权势滔天的军阀,一位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在动荡的北京政局中,顾维钧因吴佩孚的支持先后出任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和内阁总理。期间,两人共商内政外交,在中苏建交谈判时有共识与分歧,在北京政府末期又协... 吴佩孚与顾维钧,一位是北洋时期权势滔天的军阀,一位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在动荡的北京政局中,顾维钧因吴佩孚的支持先后出任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和内阁总理。期间,两人共商内政外交,在中苏建交谈判时有共识与分歧,在北京政府末期又协力维持岌岌可危的政权。两人的关系随着直系权势的盛衰而发生变化,也在此过程中日益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佩孚 顾维钧 中苏谈判 北京政府
下载PDF
中苏在西伯利亚地区的戏剧艺术合作
5
作者 臧颖(译)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4,13,共5页
中苏在戏剧艺术领域合作的历史是两个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以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为例,笔者所依据的史料来自俄罗斯档案基金会及各类期刊和杂志。中俄人民对彼此艺术的了解始于沙俄和晚晴时期,1917年革命后,两个民族在戏剧艺术领域的... 中苏在戏剧艺术领域合作的历史是两个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以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为例,笔者所依据的史料来自俄罗斯档案基金会及各类期刊和杂志。中俄人民对彼此艺术的了解始于沙俄和晚晴时期,1917年革命后,两个民族在戏剧艺术领域的交流开始不断加强,这股潮流在(苏联)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及两国首都城市率先兴起。在中俄关系中西伯利亚地区占据重要的跨境地理位置,这些进程间接地对该地区产生深刻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在戏剧艺术领域的合作快速发展,苏联剧院开始排演许多中国题材的剧目,两国剧团开始进行巡回演出。西伯利亚地区的中国工人通过业余演出形式将中国艺术传播给西伯利亚本地民众。20世纪50年代,双方艺术合作的中心城市是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20世纪60年代,双方的文化艺术交流中断,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双方在戏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再次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戏剧艺术领域合作 西伯利亚地区
下载PDF
The Origin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6
作者 牛军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7年第2期21-25,195,共6页
关键词 CPC The Origin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原文传递
中苏“蜜月期”(1954-1960)钢琴家李赫特访华音乐外交考
7
作者 明鑫 《北方音乐》 2024年第3期56-65,共10页
文章用音乐政治学原理与方法,通过当时官媒报道、档案史料、各界评论史料,回顾与论述中苏"蜜月期"(1954-1960)所发生的音乐外交事件,还原钢琴大师李赫特访华演出的始末,阐述其访华演出的政治意义、社会影响。文章认为,李赫特... 文章用音乐政治学原理与方法,通过当时官媒报道、档案史料、各界评论史料,回顾与论述中苏"蜜月期"(1954-1960)所发生的音乐外交事件,还原钢琴大师李赫特访华演出的始末,阐述其访华演出的政治意义、社会影响。文章认为,李赫特在中国的演出,强化与促进了我国音乐创演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与中国音乐的民族性。文章认为,我们可以借鉴苏联时期音乐外交逻辑,来丰富区域国别学研究的中国音乐维度,以促进中国音乐的民族性("中国风味")创演风格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蜜月期" 李赫特 音乐政治学 音乐外交
下载PDF
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苏联的日常生活(1940—1945年)
8
作者 宁艳红 高艳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3年第2期23-34,89,90,共14页
东北抗联教导旅是中共党史和中共军史上的一段传奇。该部队是中共军史上唯一曾被整编为苏军的跨国多民族部队。在苏联整训的四年零十个月时间里,除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紧张的军事活动之外,东北抗联教导旅的官兵们在异国他乡还经历了不同... 东北抗联教导旅是中共党史和中共军史上的一段传奇。该部队是中共军史上唯一曾被整编为苏军的跨国多民族部队。在苏联整训的四年零十个月时间里,除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紧张的军事活动之外,东北抗联教导旅的官兵们在异国他乡还经历了不同寻常的生活。他们与部队里的朝鲜同志和苏军教官结下深厚的友谊,部队中的男女军人产生了爱恋关系,甚至结成了跨国婚姻。这段具有传奇色彩的岁月,构成了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苏联整训的完整历史,对于增强中国军人的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促进中苏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抗联教导旅 中苏关系 抗日战争
下载PDF
从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到中国的俄罗斯形象——基于国家形象学研究的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史旭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1-115,120,共6页
中俄两国互视与国家形象变迁具有深刻的时代特点和现实影响。西方国家的中国形象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的中国形象;俄罗斯自身民族身份认同的模糊性导致了俄罗斯中国形象的朦胧性;“中国威胁论”的复活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成功使俄罗斯将中国... 中俄两国互视与国家形象变迁具有深刻的时代特点和现实影响。西方国家的中国形象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的中国形象;俄罗斯自身民族身份认同的模糊性导致了俄罗斯中国形象的朦胧性;“中国威胁论”的复活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成功使俄罗斯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敌手,但同时也是学习的榜样。基于这些因素,俄罗斯对中国的认知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中国的俄罗斯形象则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政治性特点,中俄关系变迁主导着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总体走向。同时,公众主观认识和浓郁的苏联情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演变。中俄国家形象的变迁启示我们既要带领人民创造一种幸福安康的、真实的中国形象,也要向国际社会积极传达中国声音,从内到外,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敢于担当的大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俄罗斯形象 中国形象 中俄关系 苏联情结
下载PDF
中美苏三角视域下尼克松“缓和战略”探析
10
作者 皇甫泽坤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3期46-49,共4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出台“缓和战略”的背景是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美国因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中苏关系破裂。遵循“缓和战略”,美国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争霸,转而从现实的国情和利益出发追求国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出台“缓和战略”的背景是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美国因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中苏关系破裂。遵循“缓和战略”,美国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争霸,转而从现实的国情和利益出发追求国家利益和战略转变。在此过程中,美国通过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加强了自身地位,同时采取“联系原则”改善同苏联的关系。随后尼克松突破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管制,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发展。“缓和战略”不仅对美国产生了影响,更对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开放起到了微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和战略 冷战 东西方贸易 中苏变化
下载PDF
战时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学术转向与论争——以《中苏文化》为考察对象
11
作者 郑善庆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抗战时期以《中苏文化》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学人群体,在皖南事变后,学术研究出现明显的转向。皖南事变前,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等马派史家,以古喻今,参与学术论争,发表激烈政见,著述内容偏重革命性;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实施了文化高... 抗战时期以《中苏文化》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学人群体,在皖南事变后,学术研究出现明显的转向。皖南事变前,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等马派史家,以古喻今,参与学术论争,发表激烈政见,著述内容偏重革命性;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实施了文化高压政策,迫使马派史家的研究撰述向学术性转变。由此,史学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高潮期,扭转了此前盲目套用、牵强比附的局面,走出了一条既不为古人所役,也不为欧美所使的学术中国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马克思主义史家 《中苏文化》 学术中国化
下载PDF
中苏同盟破裂根源探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泽学 唐年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8-104,共7页
195 0年 2月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确立 ,从此 ,两国进入了友好合作的新时期。但自苏共二十大起 ,中苏分歧产生并不断加剧 ,使两国走向对抗 ,导致同盟名存实亡。本文认为 ,苏联的大国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 195 0年 2月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确立 ,从此 ,两国进入了友好合作的新时期。但自苏共二十大起 ,中苏分歧产生并不断加剧 ,使两国走向对抗 ,导致同盟名存实亡。本文认为 ,苏联的大国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 ;中苏各自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所导致的内政趋同与背离是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 ;国家利益和战略思想的冲突和对立是同盟破裂的直接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同盟 平等 破裂 根源
下载PDF
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再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沈志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7-68,共12页
对于 195 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谈判过程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出现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但对其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差异 ,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判断 ,其结果可能影响到研究者对中苏双方立场和心态的理解。其中主要有三个有... 对于 195 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谈判过程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出现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但对其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差异 ,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判断 ,其结果可能影响到研究者对中苏双方立场和心态的理解。其中主要有三个有争议的问题 ,即 :关于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是如何出台的问题 ;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最初是谁起草的问题 ;关于毛泽东对《补充协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毛泽东 斯大林
下载PDF
意识形态分歧掩盖下的国家利益之争——对中苏论战的一些新剖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一成 巫春庚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54,共7页
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意识形态之争并不是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其实质。中苏论战的根源在于双方没有正确理解和忽视了两个国家各自的利益与反帝斗争总... 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意识形态之争并不是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其实质。中苏论战的根源在于双方没有正确理解和忽视了两个国家各自的利益与反帝斗争总利益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之争始终贯穿于其中并成为论战的实质所在,只不过是以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来表现罢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论战 实质 国家利益
下载PDF
刍议苏式建筑风格和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以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傅勇 杨华 《中国发展》 2015年第3期60-64,共5页
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开展了一场全面的中苏友好运动,"苏式建筑"即是中苏友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记录;该文研究了中苏友好运动和"苏式建筑",厘清了"苏式建筑"的三种风格及其相关建筑理论,提出把握... 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开展了一场全面的中苏友好运动,"苏式建筑"即是中苏友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记录;该文研究了中苏友好运动和"苏式建筑",厘清了"苏式建筑"的三种风格及其相关建筑理论,提出把握好本地城市建筑的发展脉络、保护好重要历史建筑以及促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友好 苏式建筑 建筑风格 历史建筑保护
下载PDF
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领导权的转移 被引量:15
16
作者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7-37,149,共11页
1947年10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以后,斯大林并无意在亚洲也建立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开始与苏共商议建立东方情报局的问题。斯大林虽然提出让中共领导亚洲革命,并原则上同意建立东方情报局,... 1947年10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以后,斯大林并无意在亚洲也建立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开始与苏共商议建立东方情报局的问题。斯大林虽然提出让中共领导亚洲革命,并原则上同意建立东方情报局,但不主张立即采取行动。中共得到莫斯科的原则意见后,立即开始培训亚洲各国共产党干部。中国出兵朝鲜后,中共实际上取得了对亚洲革命的主导权,虽然考虑到国际形势,没有建立东方情报局的机构,但是通过开办马列学院和各种专门学校,以及把亚洲各国共产党代表聚集到北京,中共已经开始领导亚洲革命,特别是朝鲜问题的主导权也已经向中国转移。朝鲜战争结束后,中苏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东方情报局的问题不再提起,但直到1960年代初,中国始终是亚洲革命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情报局 亚洲冷战 中苏关系
下载PDF
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根据俄国档案文献的最新证据 被引量:12
17
作者 沈志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65,共15页
由于档案文献的缺失,历史的链条往往是断裂的,即使在朝鲜战争这一冷战国际史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情况依然如此。本文依据近几年最新解密和披露的档案文献,把过去十几年有关朝鲜战争研究中断开的历史环节连接起来,使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真... 由于档案文献的缺失,历史的链条往往是断裂的,即使在朝鲜战争这一冷战国际史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情况依然如此。本文依据近几年最新解密和披露的档案文献,把过去十几年有关朝鲜战争研究中断开的历史环节连接起来,使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真实能够有一个比较连贯和完整的了解。这包括中苏两国领导人在战前对实现朝鲜统一的途径的认识,中国军队中第二批朝鲜族部队回国的情况,苏联代表在战争初期没有及时返回联合国安理会的真正考虑,斯大林与周恩来黑海会谈的结果,以及斯大林出尔反尔、拒绝出动空军配合志愿军赴朝作战的背后原因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战争 中苏关系 毛泽东 斯大林
下载PDF
《盛京时报》视野下的中东路事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志学 谢清明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77-83,共7页
1929年张学良趁蒋介石推动所谓"革命外交"之机挑起了中东路事件,企图强行收回中方在中东路上应享有的权益。代表日本立场的《盛京时报》对此特别关注,从其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事件的报道经历了相对客观、恶意... 1929年张学良趁蒋介石推动所谓"革命外交"之机挑起了中东路事件,企图强行收回中方在中东路上应享有的权益。代表日本立场的《盛京时报》对此特别关注,从其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事件的报道经历了相对客观、恶意挑拨、重新回到相对客观的过程,由此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日本立场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京时报》 中苏关系 日本 中东路事件
下载PDF
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风书 李淑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5-120,共6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美苏(俄)三个大国之间先后形成了两个独特而复杂的战略三角关系。两大战略三角对世界范围的国际关系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内涵、结构和走向,三大国在其中的地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美苏(俄)三个大国之间先后形成了两个独特而复杂的战略三角关系。两大战略三角对世界范围的国际关系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内涵、结构和走向,三大国在其中的地位、处境、作用和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中美俄战略三角并不是中美苏战略三角的简单恢复或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苏(俄)关系 苏(俄)美关系 战略三角
下载PDF
试论抗战后期的新疆内向:基于《蒋介石日记》的再探讨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建朗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1期95-105,共11页
在盛世才治疆的很长时期,新疆与苏联关系密切,国民政府鞭长莫及。抗战后期,蒋介石决意利用世界大战解决边疆问题,1942年春,蒋介石知晓盛世才意欲摆脱苏联控制后,即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积极布局,促使盛世才表示效忠中央。194... 在盛世才治疆的很长时期,新疆与苏联关系密切,国民政府鞭长莫及。抗战后期,蒋介石决意利用世界大战解决边疆问题,1942年春,蒋介石知晓盛世才意欲摆脱苏联控制后,即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积极布局,促使盛世才表示效忠中央。1943年后,国民政府对新疆的控制不断强化,苏联在新疆的影响日益减小。1944年8月,盛世才企图重新调整其政策。在中央压力之下,盛世才被迫辞职离新,新疆回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治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时外交 中苏关系 新疆主权 盛世才 蒋介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