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水虻消化道形态及组织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秋璇 李向策 +5 位作者 谭小红 游翠红 董烨炜 高红燕 黄燕华 周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3-1475,共13页
本文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消化道的形态学差异,掌握了幼虫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特征。利用体视镜观察黑水虻5龄幼虫、预蛹及成虫的消化道形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幼虫消化道各段(前肠、中肠、后肠)的显微及... 本文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消化道的形态学差异,掌握了幼虫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特征。利用体视镜观察黑水虻5龄幼虫、预蛹及成虫的消化道形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幼虫消化道各段(前肠、中肠、后肠)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及预蛹的消化道均由前肠(食道和前胃)、中肠及后肠组成,从幼虫到成虫,消化道的长度不断缩短。与幼虫和预蛹相比,成虫消化道形态变化明显,前胃消失,出现了嗉囊及胃盲囊,中肠进一步缩短,后肠分化为回肠、结肠和直肠。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幼虫的唾液腺开口于口腔,由膨大的管状腺体和腺管组成。食道由特化为角质刺突的内膜层及发达的肌层组成,其末端延伸至前胃。前胃膨大为球状,包括三层组织结构。根据上皮细胞形态的差异,中肠可分为四个区段。后肠薄,肠腔内褶丰富,肠壁可见数量较多的杆状细菌。马氏管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包括4支盲管,管内壁密布微绒毛。黑水虻消化道形态随发育阶段的变化,反映了各阶段摄食及消化生理的差异。幼虫消化道各段具有各自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其前、中、后肠可能分别承担了食物接纳与初步消化、消化与吸收以及重吸收功能。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黑水虻的消化生理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和组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被引量:67
2
作者 王健鑫 石戈 +2 位作者 李鹏 刘美英 王日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8-626,共9页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食道上皮组织可分为两个区域-头部和尾部,头部区域由扁平上皮层构成,尾部区域的上皮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所构成,...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食道上皮组织可分为两个区域-头部和尾部,头部区域由扁平上皮层构成,尾部区域的上皮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所构成,上皮含有大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呈V形,其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贲门部和胃体部上皮下有发达的胃腺组织。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肠道粘膜固有层中有管状肠腺存在;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缺乏粘膜肌。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肠道系数约为0.78。在整个消化道中发现有四种杯状细胞。本文研究了条石鲷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并探讨了其消化道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特征与其杂食性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杯状细胞
下载PDF
真鲷消化道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63
3
作者 喻子牛 孔晓瑜 孙世春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3-119,共7页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镜技术对真鲷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具发达颌齿的口咽腔之后,真鲷消化道由分化明显的食道、胃、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胶粘膜表面为复层上皮,其中含有林状细胞和味营,表层细胞具徽褶(脊);食道粘膜也...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镜技术对真鲷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具发达颌齿的口咽腔之后,真鲷消化道由分化明显的食道、胃、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胶粘膜表面为复层上皮,其中含有林状细胞和味营,表层细胞具徽褶(脊);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上皮,由表层具微褶(脊)的扁平细胞、中层的杯状细胞及底部的基底细胞组成,食道粘膜部分区域衬着单层柱状上皮;胃V形,粘膜表层为单层住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肠道短,相对长度为0.6左右,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直肠上皮为假复层上皮,两者上皮中均散布较多的杯状细胞。讨论了真鲷消化道组织学特征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认为真鲷消化道具典型动物食性消化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鲷 消化道 组织学 形态学 扫描电镜 光镜
下载PDF
可口革囊星虫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 被引量:26
4
作者 应雪萍 童莉里 黄晓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20,共7页
对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消化道各部分结构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表明可口革囊星虫消化道由翻吻、咽、食道、肠、直肠和肛门组成。翻吻收缩性很强;肠道极长,沿纺锤肌螺旋缠绕成肠索。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 对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消化道各部分结构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表明可口革囊星虫消化道由翻吻、咽、食道、肠、直肠和肛门组成。翻吻收缩性很强;肠道极长,沿纺锤肌螺旋缠绕成肠索。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组成。除肠外,消化道上皮细胞均有发达的纤毛,肠上皮细胞主要具发达的微绒毛;粘膜下层及肌层的发达程度因消化道的部位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口革囊星虫 消化道 组织学 形态学
下载PDF
养殖条石鲷消化道形态构造及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7
5
作者 胡玲玲 李加儿 +2 位作者 区又君 于娜 王刚 《南方水产》 2010年第6期65-69,共5页
应用解剖学和光学显微镜检术研究了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性。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条石鲷口咽腔较大,颌齿愈合成鹦鹉喙嘴状,舌半椭圆形。食道较短,显微组织可分为4层... 应用解剖学和光学显微镜检术研究了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性。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条石鲷口咽腔较大,颌齿愈合成鹦鹉喙嘴状,舌半椭圆形。食道较短,显微组织可分为4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上皮含有极少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膨大,呈V形,和食道一样分为4层,粘膜层表皮下含有发达的胃腺。小肠组织分为3层:粘膜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直肠组织结构类似于小肠。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文章对养殖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其食性的适应关系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邓中日 黄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44,共5页
报道了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1766)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肠、盲肠、直肠和肛门。肠是消化道的主体,约为躯干长的4倍,通过固肠肌与体壁相连。肠由两个长短不... 报道了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1766)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肠、盲肠、直肠和肛门。肠是消化道的主体,约为躯干长的4倍,通过固肠肌与体壁相连。肠由两个长短不一的肠环组成,肠环下降支和上升支相互盘绕,使肠呈双螺旋状。消化道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消化道黏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组成,但消化道的不同部位,柱状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不同。除盲肠外,黏膜均向腔面褶成皱襞。肠的各段中均有"V"字型纤毛沟的存在。此外,皱襞的形态、黏膜下层和肌层的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 1766) 消化道 组织学
下载PDF
波纹唇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被引量:11
7
作者 区又君 廖光勇 李加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89,共7页
通过形态解剖、组织切片和光镜观察技术对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波纹唇鱼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和肠。口咽腔较大,颌齿和咽骨齿均发达,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而短;鳃耙仅有3对半... 通过形态解剖、组织切片和光镜观察技术对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波纹唇鱼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和肠。口咽腔较大,颌齿和咽骨齿均发达,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而短;鳃耙仅有3对半,较长、粗且稀少;"I"型胃,盲囊部不明显;无幽门盲囊;肠管粗短,可分为前肠、后肠和直肠三部分,肠道系数约为3.05。从食道后部开始整个消化道管腔有密集的绒毛,消化道管壁的组织结构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构成。消化道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其间分布有较多杯状细胞,杯状细胞有明显的开口。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肌肉层致密,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二者间分布有神经丛。浆膜层极薄,覆盖于整个消化道的外层。这些特征使波纹唇鱼具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的特征和习性,便于咬破和磨碎食物坚硬的外壳,使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的时间较短、能够快速通过消化道,在肠道中迅速消化吸收,然后排出体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纹唇鱼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多鳞四指马幼鱼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黄桂云 张涛 +3 位作者 赵峰 黄晓荣 杨阳 章龙珍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4-162,共9页
对多鳞四指马(Eleutheronema rhadinum)幼鱼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和组织显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多鳞四指马幼鱼的消化道从前到后依次是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口裂宽大,上下颌、犁骨和腭骨上均有绒毛状臼齿。食道... 对多鳞四指马(Eleutheronema rhadinum)幼鱼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和组织显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多鳞四指马幼鱼的消化道从前到后依次是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口裂宽大,上下颌、犁骨和腭骨上均有绒毛状臼齿。食道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内含有粘液细胞。胃Y型,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及幽门部,胃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其间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盲囊部均有胃腺,而幽门部未发现。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构成,Z字形,肠道系数为0.508,肠道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密集排列形成纹状缘,粘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粘膜层中并未发现肠腺的存在。由前肠到后肠粘膜皱褶的厚度和宽度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肌层厚度则是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幽门盲囊菜花状,其组织学结构类似于肠道结构,但粘膜上皮中无杯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鳞四指马 幼鱼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云 姜国良 郑家声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8-554,共7页
采用大体解剖及光镜技术研究了牙鲆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牙鲆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幽门垂和直肠构成。牙鲆口咽腔较大 ,牙锥形 ,为颌齿 ,舌三角形 ,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 ;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扁平上皮 ,在食道起始处存... 采用大体解剖及光镜技术研究了牙鲆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牙鲆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幽门垂和直肠构成。牙鲆口咽腔较大 ,牙锥形 ,为颌齿 ,舌三角形 ,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 ;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扁平上皮 ,在食道起始处存在少量味蕾和较多的杯状细胞。由食道到胃 ,杯状细胞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肌肉也由横纹肌变成平滑肌。胃稍膨大 ,弯曲呈 J型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均有胃腺分布 ,尤以胃体处最多。小肠短 ,为体长的 1/ 2左右。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 ,幽门垂 4个 ,无括约肌 ,组织结构与小肠相似。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粘膜上皮中散布着较多的杯状细胞 ,环肌比较发达。牙鲆的消化道组织特点表明 ,其消化过程的特性就是食物停留胃内的时间较短 ,因而牙鲆的进食间隙也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食道 口咽腔 小肠 幽门垂
下载PDF
西伯利亚鲟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宁宁 章龙珍 +3 位作者 庄平 张涛 赵峰 黄桂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7,共8页
对人工养殖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学和显微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从前至后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直肠,食道与胃的分界不明显,形成一个"食道-胃过渡区",... 对人工养殖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学和显微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从前至后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直肠,食道与胃的分界不明显,形成一个"食道-胃过渡区",胃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组织学研究显示: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其中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杯状细胞和粘液细胞。"食道-胃过渡区"已有腺体存在。胃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无杯状细胞,胃的粘膜表面有许多上皮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幽门部的胃小凹较贲门部和胃体部深;贲门部和胃体部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幽门部无胃腺。幽门盲囊的管腔内被向内深入的肌层分割成许多完全或不完全的囊腔;粘膜褶皱和褶皱上的绒毛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间分布有大量的杯状细胞;粘膜褶皱的高度和数量、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至后递减:十二指肠粘膜褶皱细而高,上有许多绒毛;瓣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出并卷曲,形成螺旋瓣;直肠的粘膜褶皱矮且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高邮杂交鲫及其亲本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毓人 楼允东 +1 位作者 徐庆登 陈煊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0-85,共6页
为了改良普通鲫鱼的经济性状,提高其生产性能,我们从1986年开始进行以鲫(Carassius auratuauratus)为母本,白鲫(Carassius auratus cuvieri)为父本的杂交试验,获得了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高邮杂交鲫。鱼种阶段比父本白鲫生长快30%以上,... 为了改良普通鲫鱼的经济性状,提高其生产性能,我们从1986年开始进行以鲫(Carassius auratuauratus)为母本,白鲫(Carassius auratus cuvieri)为父本的杂交试验,获得了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高邮杂交鲫。鱼种阶段比父本白鲫生长快30%以上,成鱼阶段快20%以上,且具有肉质好和抗逆性强等优点。试验期间,高邮杂交鲫已在扬州市的九个县(市)推广夏花鱼种,初步取得成效。本文对高邮杂交鲫及其亲本的消化道的外部形态和组织构造作详细叙述。关于硬骨鱼类消化道形态解剖和组织构造,国内外曾对之有过不少报导。对鲫鱼消化道构造的观察,目前只有一例,但它并未结合该鱼的食性进行分析研究。而对白鲫消化道的组织构造亦来见过报导。作者结合食性分析对高邮杂交鲫及其亲本消化道的形态和组织构造进行了观察,试图为高邮杂交鲫进一步推广养殖提供饲养管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杂交鲫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青弹涂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伏君 叶宁 +1 位作者 罗杰 李显斌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3-67,共5页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青弹涂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青弹涂鱼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青弹涂鱼肝脏的比肝质量平均为6.4%,较一般硬骨鱼类高很多。肝组织小叶构造不明显,血管丰富,小叶间静脉、小叶间...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青弹涂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青弹涂鱼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青弹涂鱼肝脏的比肝质量平均为6.4%,较一般硬骨鱼类高很多。肝组织小叶构造不明显,血管丰富,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分布相对独立;肝细胞呈多面体形,排列成团块状或索状。食道管腔大,褶皱平缓且宽;胃的外形为"I"型,无幽门盲囊,幽门部无胃腺;肠道短且粗,与大弹涂鱼有一定差异;直肠与小肠分界明显。消化道肌肉层均比较发达,肌层与黏膜下层之间常见血管,其中分布大量红血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弹涂鱼 肝脏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方格星虫共附生微生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欧阳永长 陈富霖 +1 位作者 孙朝波 周家柱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78-181,共4页
方格星虫是海洋渔业资源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利用培养和非培养方法对方格星虫共附生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方格星虫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可培养微生物包括Nitratireductor、Pseudomonas、Bacillus、Leucobacter、Gor... 方格星虫是海洋渔业资源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利用培养和非培养方法对方格星虫共附生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方格星虫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可培养微生物包括Nitratireductor、Pseudomonas、Bacillus、Leucobacter、Gordonia、Aeromonas、Dermacoccus、Brachybacterium等10多个属的种群。活性筛选试验显示这些微生物具有PKS、NRPS等活性产物合成基因,产生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指示菌生长的活性产物,是值得关注的微生物资源。而非培养方法显示,方格星虫消化道的微生物以Desulfovibrio、Desulfobacterium、Desulfomonile和Prolixibacter为主。这些菌落的构成可能与方格星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微生物多样性 消化道
下载PDF
许氏平鲉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晓燕 朱丽岩 +1 位作者 王梅林 郑家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z1期-,共6页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 (Hilgendorf)消化 道短,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 可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直肠和肛门。口咽 腔上皮为复层上皮,上皮内有味蕾分布。咽后消化道的管壁可分为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 、肌层和浆...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 (Hilgendorf)消化 道短,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 可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直肠和肛门。口咽 腔上皮为复层上皮,上皮内有味蕾分布。咽后消化道的管壁可分为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 、肌层和浆膜层。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粘膜层上皮。食道为复层上皮,部分区域具有由单层柱 状上皮细胞构成的突起。胃Y形,粘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贲门部和盲囊部都具有发达 的皱襞和胃腺,胃幽门部无胃腺。小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小肠绒毛发达。小肠与直肠连 接处有瓣膜。直肠粗短,其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红鳍东方鲀幼鱼消化道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丛娇日 张朝晖 姚善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3-58,共6页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红鳍东方幼鱼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与形态学研究。红鳍东方消化道组织基本上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四层。口咽腔和食道前部表面被覆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有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和味蕾分布。食道后部、...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红鳍东方幼鱼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与形态学研究。红鳍东方消化道组织基本上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四层。口咽腔和食道前部表面被覆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有杯状细胞、粘液细胞和味蕾分布。食道后部、胃、小肠和直肠的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胃 J型 ,没有胃腺存在 ,但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分泌细胞。小肠前部纵行粘膜褶发达 ,Z型 ,而后部粘膜褶不发达 ;直肠粘膜褶也很发达 ,为单个的乳头状突起。在食道与胃、胃与小肠、小肠与直肠之间均有括约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东方TUN 幼鱼 消化道 组织 形态学 扫描电镜
下载PDF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lus)消化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江剑平 林雪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5-108,共4页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咽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而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则很薄.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未观察到舌表面的味蕾和食道中的食管腺.研究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腹松鼠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 被引量:18
17
作者 母丹利 袁思平 +3 位作者 薛聪顺 吴仲宁 王建平 竺俊全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6年第3期39-44,共6页
为了解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解剖学、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马口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道组成,无胃;口咽腔无颌齿,具咽齿;舌短小,被覆复层扁... 为了解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解剖学、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马口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马口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道组成,无胃;口咽腔无颌齿,具咽齿;舌短小,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具少量味蕾及较多圆形粘液细胞.食道及肠道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主要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杯状细胞较多,肌层发达,内层环肌、外层纵肌.肠道分前、中、后三段,呈“S”形盘曲,肠长指数0.86~1.50;肠内面皱褶发达,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游离面有微绒毛密集排列形成的纹状缘,后肠微绒毛密集程度略小于前中肠;上皮细胞间分布有杯状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前、中肠较多,后肠后段较少,肠管直径、肠绒毛数量及其高度由前到后渐减.马口鱼消化道的结构特征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鱼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裸体方格星虫体壁形态和组织学结构 被引量:3
18
作者 邓中日 黄勃 方再光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62-65,共4页
报道了裸体方格星虫体壁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裸体方格星虫体壁由吻和躯干两部分组成,吻长与躯干长之比介于0.3与0.4之间,体壁由外到内依次由角质层、上皮、结缔组织层、环肌层、纵肌层和壁体腔膜组成.角质层是由上皮细胞... 报道了裸体方格星虫体壁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裸体方格星虫体壁由吻和躯干两部分组成,吻长与躯干长之比介于0.3与0.4之间,体壁由外到内依次由角质层、上皮、结缔组织层、环肌层、纵肌层和壁体腔膜组成.角质层是由上皮细胞分泌而成的非细胞结构,主要分布于躯干体壁;上皮薄,为单层往状上皮;肌肉发达,外环内纵,均成束状分布;体壁的最内为壁体腔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朝体腔侧有具纤毛细胞的存在.AB-PAS染色显示体壁具有2种类型的粘液细胞,主要分布于吻部体壁上皮,躯干体壁上皮仅有少量的酸性粘液细胞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体方格星虫 体壁 形态 组织学 AB—PAS染色法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萍 金丽 匡刚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9-932,共4页
通过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肠、肛门4个部分。食道肌肉层发达;胃黏膜表层为单层柱状细胞。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粘... 通过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肠、肛门4个部分。食道肌肉层发达;胃黏膜表层为单层柱状细胞。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粘膜皱褶和杯状细胞丰富,肠后段次之,肠中段最少。肠前段、肠中段和肠后段肌层厚度分别约为(104.87±0.07)μm、(48.60±0.03)μm、(135.29±0.05)μm;肛门肌层发达。消化腺由肝脏、胰腺和胆囊组成,胰腺属弥散型;胆囊由浆膜层、肌层和粘膜层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学 形态学 消化道 消化腺 斑点叉尾鮰
下载PDF
合哑蝉成虫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钟海英 张雅林 魏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1-432,共12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成虫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进一步了解蝉科(Cicadidae)代表种类的消化道形态和功能分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合哑蝉雄成虫消化道的整体形态以及... 【目的】本研究通过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成虫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进一步了解蝉科(Cicadidae)代表种类的消化道形态和功能分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合哑蝉雄成虫消化道的整体形态以及食道、滤室(中肠前端及后端、马氏管基部、后肠基部)、滤室外中肠(锥形体、中肠环)、后肠(回肠、直肠)的一般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同时对滤室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合哑蝉消化道由食道、滤室、滤室外中肠及后肠组成。食道狭长,被有上表皮和内表皮。中肠前端、中肠后端、马氏管基部以及后肠基部被一肌肉鞘包围形成滤室构造。组成中肠前端和后端的细胞基膜高度内褶,顶端的微绒毛发达。中肠后端分布许多线粒体和高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滤室外的中肠包括膨大的锥形体、中肠环。其中,锥形体由两种细胞组成;中肠环分为前、中、后3个不同的区段。前中肠细胞包含大量的分泌颗粒、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溶酶体;中中肠细胞含有分泌颗粒;后中肠细胞包括许多低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和滑面内质网。类铁蛋白颗粒零星分布于中肠环的前、中区段。组成锥形体和中肠环前端的细胞顶端微绒毛被丝状物质覆盖。后肠被有一层表皮。食道、中肠环中段、直肠细胞中含有微生物。【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合哑蝉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方面的信息为其功能分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相关微生物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共生菌与蝉总科昆虫的协同进化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喙亚目 蝉科 合哑蝉 消化道 形态 组织学 光学显微镜 透射电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