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帝内经》中生命观的建构——以阴阳四时五行为基础 被引量:1
1
作者 龚子仪 姚春鹏 申迎冬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8期154-160,共7页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医学的重要典籍,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医学精华,被称为医之始祖。除了对病理的详细说明,它还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展开关于人的论述。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于生命观的理论建构,《黄帝内经》的生命观是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思想...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医学的重要典籍,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医学精华,被称为医之始祖。除了对病理的详细说明,它还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展开关于人的论述。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于生命观的理论建构,《黄帝内经》的生命观是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思想基础,以“天地人”为框架,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阴阳作为天地之道,共同组成了生命生存的外部时空和内在环境,是生命存在的本体依据。四时五行作为生命运行的重要法则,为生命的自然演化提供理论支撑,最终建构出人与自然同生共长的生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阴阳思想 五行思想 四时思想
下载PDF
五行与四时的文化相关性探考 被引量:4
2
作者 谭春雨 方力行 陶御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570-1572,共3页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灵魂,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及哲学内涵至今还存在许多争论。本文从五行相关的历史文献、《周易》哲学的实践本源等角度探讨了其与四时时令的内涵关系,提出...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灵魂,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及哲学内涵至今还存在许多争论。本文从五行相关的历史文献、《周易》哲学的实践本源等角度探讨了其与四时时令的内涵关系,提出五行最初可能源于古代天文历法学指导下的四季时令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四时 河图 洛书 太极
下载PDF
五行名义的四时象理内涵探考 被引量:4
3
作者 谭春雨 方力行 陶御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3期510-512,共3页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灵魂,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及哲学内涵至今还存在许多争论。文章从五行名称的象理内涵,以及五行内涵的应用发挥角度,探讨了与四时时令气候、物候的深刻内在...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灵魂,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及哲学内涵至今还存在许多争论。文章从五行名称的象理内涵,以及五行内涵的应用发挥角度,探讨了与四时时令气候、物候的深刻内在相关性,提出五行最初可能源于古代天文历法指导下的四季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四时 生克 五脏 五方
下载PDF
浅析《黄帝内经》之阴阳、五行、四时规律与护理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闯 尹玉秀 +2 位作者 陈赫 尹艳平 张红石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3期175-176,共2页
通过学习研究《黄帝内经》中有关阴阳、五行、四时规律的篇章,探讨阴阳、五行、四时规律及发展变化,对古代中医及现代医学的护理进行比较分析,达到介绍总结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开拓中医临床护理思路、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为今后... 通过学习研究《黄帝内经》中有关阴阳、五行、四时规律的篇章,探讨阴阳、五行、四时规律及发展变化,对古代中医及现代医学的护理进行比较分析,达到介绍总结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开拓中医临床护理思路、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为今后的中医临床护理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阴阳 五行 四时规律 护理
下载PDF
四时、五行、八卦结构形成的年代 被引量:4
5
作者 梁韦弦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3-118,128,共7页
汉易四时、五行、八卦的结构是由四时五行的结构与《说卦传》的四时八卦方位整合而成的,这个结构中包含的种种矛盾也恰好暴露出《说卦传》的八卦方位中原本并不含有五行的证据。
关键词 四时 五行 说卦传 八卦方位
下载PDF
四时与阴阳五行——先秦思想史的另一条线索 被引量:15
6
作者 武占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四时规律被上古先民认为是宇宙的第一规律 ,这是前诸子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自然观。全面体现这种自然观的就是《月令》文献系统。代表中国古代主体思维方式的阴阳五行就是在吸收、融摄该系统观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月令》观念系统通过... 四时规律被上古先民认为是宇宙的第一规律 ,这是前诸子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自然观。全面体现这种自然观的就是《月令》文献系统。代表中国古代主体思维方式的阴阳五行就是在吸收、融摄该系统观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月令》观念系统通过影响阴阳五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时 《月今》文献系统 阴阳五行 主体思维方式 先秦思想史
下载PDF
从五行历到四时历--三十时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爱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119,167,共13页
《管子·幼官》和银雀山汉简《三十时》皆记载了一种以十二日为一时、一年为三十时的时令,这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不同,属于五行历系统,带有鲜明的齐地特色。三十时划分时节的依据是气在一年内的消息变化,其测时方法主要有以律候气、... 《管子·幼官》和银雀山汉简《三十时》皆记载了一种以十二日为一时、一年为三十时的时令,这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不同,属于五行历系统,带有鲜明的齐地特色。三十时划分时节的依据是气在一年内的消息变化,其测时方法主要有以律候气、考察星象和测量日影,纪时方法是用干支纪日。在战国时期四时原则被普遍遵循的背景下,三十时呈现出由五行历向四时历转变的发展趋势。在汉初太初历颁布后,三十时因与农事节律不一致,以及与全年时长、十二个月等多方面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被二十四节气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时 五行 四时 二十四节气
下载PDF
论原始五行与四时的整合 被引量:3
8
作者 逯宏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4-28,共5页
商、周两族群是上古华夏族的主干。早期的商族群以渔猎-畜牧生产为主,崇尚四方,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原始五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周族群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部落,重视四时,素有依据时令交替安排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习俗。战国中期以后,各地域... 商、周两族群是上古华夏族的主干。早期的商族群以渔猎-畜牧生产为主,崇尚四方,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原始五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周族群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部落,重视四时,素有依据时令交替安排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习俗。战国中期以后,各地域、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加深,以五行、四时为代表的两种传统文化也随之开始了整合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四时 整合 季夏
下载PDF
先秦至汉“五行、四时、音律对应说”流变 被引量:4
9
作者 谷杰 《文化艺术研究》 2010年第5期112-120,共9页
在先秦至汉的文献中,五音、十二律及其生律法被纳入到阴阳五行学说之中,体现了古代先民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思想观念。先秦至汉阴阳与五行经历了一个合流的过程,而有关五音、十二律及其生律法的解说也受其影响并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以相... 在先秦至汉的文献中,五音、十二律及其生律法被纳入到阴阳五行学说之中,体现了古代先民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思想观念。先秦至汉阴阳与五行经历了一个合流的过程,而有关五音、十二律及其生律法的解说也受其影响并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以相关文献为依据,探索先秦至汉"五行、四时、音律对应说"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五行 四时 五音 十二律 合流 成数 干支 易卦
下载PDF
四大、五行与四时主病关系的对比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鼎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5-7,共3页
通过对古希腊的“四元素”、“四体液”说 ,印度的“四大”说 ,与中国“五行学说”及其四时主病关系的比较 ,认为印度“四大”是受古希腊的影响 ,中国的“五行”与“四大”不同 ,主要是多了“金” ,并提高“土”的地位 ,属于中央。由于... 通过对古希腊的“四元素”、“四体液”说 ,印度的“四大”说 ,与中国“五行学说”及其四时主病关系的比较 ,认为印度“四大”是受古希腊的影响 ,中国的“五行”与“四大”不同 ,主要是多了“金” ,并提高“土”的地位 ,属于中央。由于各地域季节气候的不同 ,故各说互有差异 ,不能认为是同出一源。又佛教所说的“五根”和《荀子》书中说的“天官”有类似之处 ,这也是出于各自不同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希腊 四元素 中国 五行学说 四时主病 比较 研究
下载PDF
首届“四时五行与琅琊徐福”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永鑫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87-91,共5页
阴阳四时五行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原创性与本根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原始学说之一。在首届"四时五行与琅琊徐福"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尚书·洪范》五行说的解读以及战国、秦、汉、唐、宋等时期的阴阳... 阴阳四时五行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原创性与本根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原始学说之一。在首届"四时五行与琅琊徐福"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尚书·洪范》五行说的解读以及战国、秦、汉、唐、宋等时期的阴阳五行思想、五行思想的系统性与变迁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关于五行思想的起源,有天道说、洪范说、经学义理说三种。关于五行思想的系统性,可以把五行说分为天上之五行、地上之五行、人之五行三个子系统,或者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天道五行与人道五行。不同于近现代学者把五行学说视为迷信思想,当代中国学者应正本清源,把阴阳五行思想解释好、发展好、应用好,这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四时 五行 五材 历数
下载PDF
《春秋繁露》五行说对《管子》四时五行说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文涛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48-54,共7页
《管子》最早用五行之理解释人类活动的四时宜忌,采用了两种方法使四时与五行相配:一是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夏秋之间加上中央土;二是把一年分成五个72日,以五季与五行方位相配。董仲舒继承、发展了这两种五行与四时相配的方法,将... 《管子》最早用五行之理解释人类活动的四时宜忌,采用了两种方法使四时与五行相配:一是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夏秋之间加上中央土;二是把一年分成五个72日,以五季与五行方位相配。董仲舒继承、发展了这两种五行与四时相配的方法,将其纳入自己的五行之说,进而以其与人事相配合,创立了自己的天人学说。《管子》要求天子施政必须与五行的属性相配合,不能违背四时行政,否则,就会祸患横生。解救四时逆行的对策是“务时而寄政”“刑德不失”。董仲舒详细论述了人君顺、逆五行为治、为乱的种种情况,将解救四时逆行发展为“五行变救”,认为五行生变是因为人君施政未能顺应五行相生之理而招致祸乱,亟须以德救之。二人均将君王的刑、德与四时行政相联系,所不同者,董氏主张以德治为主,刑治为辅。他的阴阳五行说,是对先秦以来由《管子》创始的五行说、四时教令的吸收和发展,以五行为框架,设计了一套实际政治与时令相配合的政治措施,构建起服务于汉朝大一统的阴阳五行政治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繁露》 五行 《管子》 四时五行
下载PDF
“四时五行”与两汉之际的“四声五色”——桓谭对“四时五行之乐”的贡献及其文学意义
13
作者 孙少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2-16,共5页
四时、五行与四声、五色、方位的对应关系,在《管子》《吕氏春秋》《礼记·月令》,以及汉代《淮南子》、桓谭《新论》一直就有记载。相对完善的观念的出现,是《淮南子》时期的事情。桓谭提出的"四时五行"与"四声五色... 四时、五行与四声、五色、方位的对应关系,在《管子》《吕氏春秋》《礼记·月令》,以及汉代《淮南子》、桓谭《新论》一直就有记载。相对完善的观念的出现,是《淮南子》时期的事情。桓谭提出的"四时五行"与"四声五色"的关系,主要参考的是《淮南子》的论述。桓谭将四季(秋冬春夏,另加一季夏)、五行(土金水木火)与五声(宫商角徵羽)、五色(黄白黑青赤)、五方(中西北东南)相配,体现的是汉人的音乐思想与时令、五行、方位的内在关系,与汉赋之美有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时五行 四声五色 桓谭
下载PDF
阴阳五行与四时关系考 被引量:10
14
作者 金亨运 潘秋平 《中医研究》 2010年第4期1-3,共3页
在中国文化中,阴阳四时五行耳熟能详。阴阳五行是符号之象,四时是表述阴阳五行的"物象"。四时唯在"变通",阴阳五行的本质都是气,以"变通"为根本特征,阐释的是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四时是阴阳五行学说结... 在中国文化中,阴阳四时五行耳熟能详。阴阳五行是符号之象,四时是表述阴阳五行的"物象"。四时唯在"变通",阴阳五行的本质都是气,以"变通"为根本特征,阐释的是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四时是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中介。《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一起建构中医学理论体系,把阴阳五行学说提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五行 四时
下载PDF
基于“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理论探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中风特色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家劼 郭锦晨 +1 位作者 张佩文 黄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205-206,F0003,共3页
叶天士深受《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影响,吸收其学术之精华,在前医对中风的认识的基础上,针对中风病的病机,提出"阳化内风"理论。在中风病的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基于内经中提出的"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的疾病治则,... 叶天士深受《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影响,吸收其学术之精华,在前医对中风的认识的基础上,针对中风病的病机,提出"阳化内风"理论。在中风病的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基于内经中提出的"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的疾病治则,叶氏以益肝补肾、潜阳熄风为大法,遣方用药分别从合人形、法四时、循五行入手,将内经理论灵活运用于中风临床,从而形成了叶天士辨治中风的独特思想,为后人中医药治疗中风起到了极大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合人形 四时 五行 遣方用药
下载PDF
阴阳与政教:关于四时五行合流何以可能的再考察——重读《管子》中《幼官》《四时》《五行》诸篇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子剑 《管子学刊》 2020年第1期20-27,共8页
四时与五行相配在战国中后期成为一个思潮。我们对于这一命题的把握既需要审视阴阳、四时、五行的传统渊源,也需要从西汉时期阴阳五行融合的完成态反向回溯。在《管子》诸篇中,四时五行相配时也呈现不同的思想形态。我们从阴阳二气与&qu... 四时与五行相配在战国中后期成为一个思潮。我们对于这一命题的把握既需要审视阴阳、四时、五行的传统渊源,也需要从西汉时期阴阳五行融合的完成态反向回溯。在《管子》诸篇中,四时五行相配时也呈现不同的思想形态。我们从阴阳二气与"五政苟时"两个角度来理解四时五行相配何以可能的问题。《四时》与《五行》篇中呈现的两种思想形态差异与《管子》同《礼记·月令》系统在四时五行相配问题上所产生的差异很不相同。阴阳(四时)五行合流之所以成为一个潮流并存在形态差异则与战国中后期普遍存在的政治改革思潮、理性祛魅思潮、区域性月令系统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四时 五行 合流 政治
下载PDF
浅谈五行学说对中医四时饮食养生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叶变良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4,共3页
养生者要修身养性、形神共养,才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五行学说是用五行归类推演法和生克乘侮原理,阐释自然界的方位地域、季节气候与饮食养生的关联,指导人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遵循五行学说,可有效地预防四季邪气的... 养生者要修身养性、形神共养,才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五行学说是用五行归类推演法和生克乘侮原理,阐释自然界的方位地域、季节气候与饮食养生的关联,指导人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遵循五行学说,可有效地预防四季邪气的侵袭、纠正体质的寒热偏差,从而使机体各脏腑功能协调并与自然达到均衡和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学说 四时养生 因时制宜
下载PDF
从呼和浩特气候变化论“四时五行”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鼎 刘忠庶 +1 位作者 王玉亭 高荣莲 《内蒙古中医药》 1994年第2期34-34,共1页
我国古代以四时、五行、六气的理论来概述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区1986~1991年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并提出该区四季划分的意见,以此印证古代四时五行说的意义。
关键词 四时五行 主气 气象学
下载PDF
王有奎基于“肺贵说”从“五脏五行”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9
作者 魏艳萍 王济梅 董晓云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869-873,879,共6页
[目的]浅析王有奎教授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精读王教授著作及临床相关医案,查阅相关文献,从中医“肺贵说”理论着手论病因病机,并从五脏五行具体辨治,结合顺四时养五脏,总结王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 [目的]浅析王有奎教授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精读王教授著作及临床相关医案,查阅相关文献,从中医“肺贵说”理论着手论病因病机,并从五脏五行具体辨治,结合顺四时养五脏,总结王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王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肺系疾病迁延愈久所致,肺体不用,肺气虚损乃本病之基。肺虚则病及五脏,脏腑气机失衡,生克制化失常,故从金土相爱、培土生金,金木交互、泻木清金,金火相持、复金益火,金水相生、生源益精四方面进行辨证论治,用药均为王教授自拟经验方。同时王教授十分注重顺应四时以养五脏,防患于未然。文中所附医案,王教授辨为肺肾两虚证,治以补肾纳气、益气健脾,方用补肾宣肺方。[结论]王教授临证注重先查病之源,再查病之机,从五脏五行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显著,经验可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贵说 五脏五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正邪共治 五脏四时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的四时-阴阳-五脏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娜 刘晓燕 郭霞珍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224-227,共4页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源于天(自然),太虚元气是人与天两者共同的物质基础。本文以此阐述了太虚元气化生阴气和阳气,其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本源;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为五行之关系,宇宙万物同根同源是四时-阴阳-五脏相关联的...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源于天(自然),太虚元气是人与天两者共同的物质基础。本文以此阐述了太虚元气化生阴气和阳气,其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本源;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为五行之关系,宇宙万物同根同源是四时-阴阳-五脏相关联的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中医学从四时角度联系阴阳五行认识人体五脏生理作用是"天人相应"思想一个重要的方面;《黄帝内经》"四时五脏阴阳"学术思想是中医学探究生命规律的重要思维模式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相应 四时五脏阴阳 阴阳 五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